【www.guakaob.com--翻译】
答友人翻译篇一
《古诗文翻译》
岳楚华 《导游语文》第五章古代诗词、散文翻译
《观沧海》 (魏) 曹操
我从东边而来,登上高高的碣石山,饱览这苍茫的大海。海面水波荡漾,山岛突
兀高耸。岛上树木浓密,百草茂盛。秋风瑟瑟吹过,(海上)大浪汹涌澎湃。太阳
和月亮的运行,也好像出自于大海的吞吐之中;璀璨的银河,星光熠熠,也好像出自
那无边无际的大海间。能观赏这如此雄奇的大海,我真无比幸运啊!引吭高歌,抒发
我的豪情壮志。
《饮酒》(其五) (晋) 陶渊明 在人间闹市构筑居室,却不觉有车马的喧嚣。试问为何能够如此,心地澹远,
所居住的地方自然幽静。在篱边随意地摘采着菊花,悠然地看一眼南山。到了傍
晚,山色愈加美丽,飞鸟正结伴归巢。这里含有丰富的意味,想说却找不到恰当的
语言。
《登池上楼》(重要部分) (南唐) 谢灵运 原文: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译文:初春的阳光已经替代了残冬的寒风,新来的阳气也更替了去冬的阴冷。
池塘边已经长满了青草,园中柳树上的鸣禽也变了种类,换了声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京城长安被辅卫在三秦的怀抱里,远望是风烟迷茫的蜀州五津。(我)与君
离别心意相同,(我们)都是离乡奔波出外做官之人。只要四海之内都有知己,
即使远在天涯也像近邻。不要在分别的岔路口,像少男少女一样,为分别而泪湿
衣巾。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孟浩然 八月的湖水上涨与岸齐平,清澈明净的湖水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泽萦绕着
蒸发的水气,洞庭湖汹涌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我想渡过宽广的湖面却没有船只,
闲居在家无所作为,有愧于生在这清平盛世。我(就像)坐在旁边观看别人钓鱼的人,
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寂的山村新近下了一场雨,晚上天气寒凉更有秋意。明亮的月光照射在松
林间,清清的泉水从岩石上流过。竹林中传出洗衣女谈笑时的喧闹声,荷莲摇动是
打鱼的船顺流而下。任凭那些春天的芳草鲜花凋谢,山中隐居的人自可淹留。
《使至塞上》 (唐) 王维
(我)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去察访军情,(我)作为朝廷的使者途中要经过居
延。像征蓬一样飘出汉塞,像归雁一样飞入胡天。大漠里孤烟直升天上,黄河边上
的落日正圆。走到萧关遇到了骑马的(侦察兵or)候骑,得知都护在燕然前线。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
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清玉洁,坚守信念!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间,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岭之
间。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杨柳这哀怨的曲调?春风不愿度过玉门关。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其五)
(唐) 李白
舜帝的两个妃子离开潇湘后就再也没有回来,秋天时节,洞庭湖边只剩下枯
败的杂草。明亮的洞庭湖湖面像打开的一面巨大的玉镜,君山像是画家绘出的一
幅美妙的画图。
《黄鹤楼》 (唐) 崔颢 古时的仙人已经乘着黄鹤远去了,这里只剩下了一座空空的黄鹤楼。黄鹤这
一去就不再回来,只有千载白云飘荡在楼头。阳光明媚的时候,汉阳的树木历历在
目;鹦鹉洲上,野草繁茂。天色已晚,故乡又在哪里呢?默默对着这无尽的江水,心
中充满着忧愁。
《长沙过贾谊宅》 (唐) 刘长卿 贾谊被贬长沙,居此虽然只有三年;但千秋万代,长给楚客留下伤悲。古人
去后,我独向秋草中觅迹;旧宅萧条,只见寒林披着余晖。汉文帝虽是明主,却
皇恩太薄,湘水无情,凭吊屈原岂有人知?沉寂的江山,草木摇落的地方,可怜
你,为何来到这海角天涯?
《望岳》 (唐) 杜甫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大
地上无尽无了。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
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
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啊,将来我一定
要登上峰巅站得高高的,俯首一览,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登岳阳楼》 (唐) 杜甫 从前就听人说到浩瀚的洞庭湖,今天总算登上了这名满天下的岳阳楼。(洞庭
湖)将吴楚从东南分开,日月星辰好像在湖水上日夜漂浮。亲戚朋友没有一点消息,
我年老多病只有一叶小舟相伴。西北边疆战事频繁,我临窗远望,禁不住涕泪横
流。
《送桂州严大夫》 (唐) 韩愈
桂林坐落在苍翠的群山中,这座城市位于湖南的南边。这里,江如青丝腰带,
山像碧玉发簪。这里的人家大多向官府缴纳翠羽充当赋税,也都喜欢种植黄柑。
这里比仙境还美,没有必要驾鸾去仙境。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的西边,春水与湖岸平齐,雨后的云气接近地面。春天早来的几
只黄莺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木上,谁家刚来的燕子啄着春泥。原野的春花将要叫人
眼花缭乱,浅草刚刚没过马蹄。最爱湖东一带的杨柳、白沙堤,更使人游兴不尽。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这风景我早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
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与月色相互融合,水面无风如一面明镜。遥望洞庭湖中青翠的君山,就像
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竹枝词》 (唐) 刘禹锡
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
声音。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山行》 (唐) 杜牧
(在山下)远远望去,寒意袭人的山上,一条曲折的石径穿行于山林之中;在白
云飘浮的高处,尚有人家生活。我因为喜爱这晚霞映照下的枫树林而将车停了下
来,满山经霜的枫叶像二月的鲜花一样红艳。
《乐游原》 (唐) 李商隐
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 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 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与瓜洲隔江相望,钟山与瓜洲也只隔了几座山.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江南
两岸,明月几时能照我回到家乡.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晴空下水波闪动景色美好,烟雨里山色空濛也是奇异的风景。西湖就好比西
子,淡妆也好,浓抹也罢,都一样的美丽。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西湖六月的风景,到底与其他季节不同。无边无际的碧绿的莲叶,遥接晴
空;荷花与红日相映,别有一种娇容。
《游岳麓寺》 (明) 李东阳
站在高高的岳麓山上,可以俯瞰到湘江的两岸。一条弯曲的羊肠小路,从江
边盘旋到山顶。无数的松树、杉树掩映在路边,风雨飘零的山上站立着一位僧人。
远处广阔的沙滩与无穷的浅草一直蔓延到天边,隔水望去,古城长沙披上了落日
的余晖。凭栏远眺大地尽收眼底,山中不时地传来鹧鸪的叫声。
《七律·答友人》 毛泽东 九嶷山上白云飘飞,帝子凭借风势下落到苍翠微茫的山上。斑竹无数的斑点,
那是舜帝二妃思念丈夫的泪滴;满天的红霞,那是仙女们身上的彩衣。洞庭波涛
翻腾,好似连天的大雪;湖南人吟唱着惊天动地的诗篇。我梦见了美丽的家乡,
广阔的大地上,处处撒满朝霞,生机勃勃。
《望海潮》 (宋) 柳永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是三吴的都会钱塘,这里自古以来十分
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
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
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这里有秋天的桂花,十里的
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
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
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 苏轼
滔滔长江奔流不息,古代多少杰出人物,都被波浪冲洗得无声无迹。西边有
个地方,像是古时的营垒,人们说那是三国时代周瑜鏖战的赤壁。杂乱的岩石直
插云霄,汹涌的波涛拍打着石岸,卷起的无数浪花如同千万堆白雪。江山壮丽如
画,当时该有多少英雄运筹帷幄,建功立业!
我不禁想起当年的公瑾,小乔初嫁,英姿勃勃,勇武刚烈。他手执羽扇,头
戴丝巾,谈笑之间,敌船化为灰烬,曹军在烟焰中消失。我好像忘记了自己的身
影,神魂游荡在当年的赤壁,人们应笑我善感多情,使得两鬓过早地长出了白发。
啊,人的一生如同一场梦,还是让我举起酒杯,去祭奠江中的明月吧!
《踏莎行·郴州旅舍》 (宋) 秦观
浓雾遮没了楼台,暗淡的月色蒙住了渡口,桃源美境任你怎样盼望都是无法
找到。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
夕阳将暮的时候。
驿站寄来了梅花笺,鱼雁传送来了书信,堆积起来的怨恨重重叠叠,无法
计算。郴江本来悠然自得地环绕着郴山,为了何人又要流向潇湘去。
《水龙吟·登建赏心亭》 (宋) 辛弃疾
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无际。远望遥
远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
的哀鸣声中,流落江南的游子,站在楼上瞭望。把吴钩细看,把栏干拍遍,但没
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来?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逝,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扬州慢》 (宋) 姜夔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稍微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才能,如果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描写妙龄女郎的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很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但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花,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念奴娇·过洞庭》 (宋) 张孝祥
洞庭湖、青草湖连成一片,临近中秋时,我来到了这里。面积达几万顷的宽广的湖面,就像美玉营造的洁白的玉的世界。湖上,只有我坐的一叶小舟,如湖上漂着的一片树叶。明月的光辉撒在湖面,湖上一片银光,银河的影象在碧波中柔软地轻漾。水面与天色,那么幽静,整个天水都清莹澄澈。我心中悠然难言出那种美妙细微的感受。
想起在岭南这几年,皎洁的月光照见了我,只有月光可以见证我的忠肝义胆,高洁品质。如今我年岁已老,秋风满襟,有寒冷的感觉,但我毫不在意,我心坚定稳坐着小船,泛舟在这沧浪旷海之间。我要以西江的江水当作美酒,用北斗当勺为自己干杯,请世间一切来做宾客。我要尽兴狂饮,拍打着船边引吭高歌。欢乐得忘记了今夕是何年!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 张养浩
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我独自一人站在秋高气爽的橘子洲头,望着湘江向北流去。看着变红的万山,一层层的树林像染上了色彩。满江湘水清澈碧透,许多条大船顺流而下。雄鹰在天空自由飞翔,鱼儿在水中游动自如, 世间万物都在秋天争求着自己的自由。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问这苍茫的大地,谁能来主宰盛衰兴废?
回想着去那不平凡岁月,我和朋友常常来这游玩一起商讨国家大事的情景,至今还在我心头萦绕。那时同学们恰当青春年少,风华正茂; 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是强劲有力之时。大家评论国家大事,书写激扬的文字,把当年的达官贵人,军阀官僚视如粪土。还记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快要阻止小船的前进!
答友人翻译篇二
《答友人书》
答友人书:推,还是挡,是个问题
黄纪苏 按:我在博客上转帖了曹豫生的文章后,有年轻友人来信对曹文的基本立场提出批评,认为“各打50大板最后只能被两大阵营同时抽打,除了加深矛盾斗争的复杂性、混乱性,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没有任何用处。”还说“他的论调让我想起《围城》里面赵辛楣对方鸿渐的评价:是个好人,但全无用处。”中国各种社会矛盾近年来日益激化,在社会辩论中,实事求是的空间日益萎缩,讲道理作为游戏规则日益边缘,袁腾飞事件、汪晖事件、方舟子事件都说明了这一点。中国列车开始向社会分裂的崖边滑行。推,还是挡,是个问题。以下是我给朋友的复信,略作了增损。
前几年写了篇《中国革命与阴谋史学》,为毛泽东辩诬,虽然我不是毛派,对老人家也没那么爱戴。有朋友跟我说:‚毛那么个恶棍,干了那么多坏事,人家给他造造谣、泼泼污水就怎么了?‛我说,如果知识分子愿意突破讲道理和实事求是的红线,还读书作文干嘛?砸了键盘,抄菜刀互相砍吧。不是也不敢么?
记得你以前来信也议论过戾气的问题,批评我态度中庸,立场模糊。我是希望趁社会还没到鱼烂的地步,大家尽量讲理,缓和而不是激化矛盾。知识分子杀人放火没那本事,讲道理总会吧,那就带个头吧。但现在属知识分子最不愿讲道理,不愿讲道理却又不去练红砂掌黑煞掌或到云南边界购
枪,那就只好跟明代读书人似谈兵——其实也就是到网上打打群架,冒充丘八或赤卫队,其‚用处‛未必就在方鸿渐之上。
社会真分裂到不讲理只打架那一天,那谁也没办法,中华民族命该如此,谁让精英们贪得无厌,不把年轻人都逼成造反派不罢休呢。八十年代大学生一入学就踏上精英红地毯,如今毕了业前途无着,做蚁民屁民车奴房奴,极端情绪太自然了。你一个女研究生连‚装B‛这样的话都不避讳(如今一上网铺天盖地全是B这B那,就跟陷入义和团‚阴门阵‛似的),可见社会愤怒到了什么程度。
说心里话,我有时也想,去他妈的,桌子掀了就掀了吧!但再看看婴儿车里熟睡的孩子,小马扎上晒太阳的老人,还有相亲相爱的男男女女,心里又会平静,又愿意做一个讲道理的人。在分裂的社会里,讲道理少不了要开罪两边;在流行文化中,不极端注定赚不到眼球,这我太清楚了。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处世原则,行其当行,止其宜止吧。 附件:
知识分子要自我拯救
——由“汪晖抄袭门”说开去
曹豫生
‚汪晖抄袭门‛前一段时间在网上挺热的,现在好像销声匿迹了。我想从这一件事谈起,说说我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点看法。
在此事件刚发生的时候,我就写了一点文字:‚如果你真的以为激烈争论的双方是在为学术争论,不妨仔细静观事态的发展,认真寻找下面问题的答案:有多少右翼人士认为汪晖没有抄袭?又有多少左翼人士认为汪晖抄袭了?‛,‚如果答案不出所料,那么你就会明白这不过是一场打着‚学术‛旗号的派性之争。‛事情的发展如何,恐怕最后不可避免的成了左右派性之争,这一点大家心知肚明。当然,指控汪晖抄袭的右派知识分子们不想承认这一点,原因很简单,那会让自己的指控缺乏道义的力量,使自己的面目变得狰狞不堪。虽然中国的一些右翼知识分子总是跟‚道德‛过不去,那是‚道德‛对自己的言行是负面评价的时候才这样的,当自己能够抢占‚道德‛高地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去占领。汪晖这件事,右派知识分子们把自己打扮成充满正义感的,眼里不揉一点沙子的维护学术的正义之士。当支持汪晖的人指责右派们只是用学术抄袭的幌子打击围剿汪晖时,右派们自然不承认这一点,郑也夫称:‚这次争论我未见浓厚的派系色彩。‛可惜,随着事情的发展,派系之争已是无法掩盖的事实了,两派互用公开信互憾,我当初问的那个问题的答案一点也不出乎意料。右翼知识分子郭宇宽写了《派系斗争推动学术净化》,看这个题目大家就应该知道作者要说什么,此文称‚美国政坛上,
两党派相互没完没了的整来整去,最后对整个政治生态起到了净化作用。‛他的意思当然是学术圈也是如此,这是一篇典型的没脑子的文章,那样的话,我国古代的‚朋党之争‛不仅不是封建专制‚劣根性‛的体现,反而是和美国民主制度一样伟大的的东西了,可以净化政治生态,也许还可以加上反腐败的有效措施之类的美誉;台湾民主制度下,一些台湾学者批判的民众‚只有蓝绿,没有是非‛,原来是大好事,怪不得陈致中可以最高票当选市议员,这样的话政治生态就变好了,还批评什么,表扬都来不及。学术圈都是只维护自己一派的利益,那将真正的学术至于何地,尤其是当学术圈中某一派别具有话语霸权的时候,就更谈不上什么‚派系斗争推动学术净化‛,反而是对真正学术的压制。我看过这位郭先生的一些文章(我原来订阅《南风窗》杂志),他曾很强调正确的思维,我想他应该从自己做起,先真正的客观而不是派性的眼光看问题。当然,左派的辩护恐怕同样是出于派性的原因,这一点,左右没什么不同,他们竟然如此整齐的按照派性批评和维护汪晖。
后来事情的发展是有人在网上提供朱学勤抄袭的证据,此乃左派围魏救赵之计,有了这个东西,左派们的兴奋和当初右派们知道汪晖抄袭时的兴奋是一样的,对朱学勤大加讨伐。朱学勤反应迅速,表示要让官方鉴定他(右派们曾称官方不应介入对于学术的争论,比如右派们津津乐道的前苏联‚李森科‛案例,来表示官方介入学术之危害,可惜自己却总是像李森科一样希望通过
政治势力来收拾左派,真是情何以堪)。朱学勤的行为让右派们一片赞扬之声,就像台湾综艺节目《康熙来了》中的小S对男嘉宾说‚你好man啊‛一样,称朱真是个爷们,是个汉子,就是没人证明老朱没有抄袭,是不是除了官方认定,自己根本就没有判断能力了,可是官方就是不介入,这真让人觉得荒谬,因为这和知识分子平时描述的官方和自己非常的不同。那些对汪晖穷追猛打的所谓维护学术的大小知识分子们对朱学勤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度,再一次证明了这些人身上的派性,那些‚维护学术‛之类的话不过都是些派性斗争的工具。赞扬完后,此事就结束了。朱学勤也没有再要求官方为自己还一个清白,那些夸他好man的人也不提这一点了,看来围魏救赵成功了。为什么,我推测,恐怕朱学勤并不像他表现的那样底气十足。当然,无论是汪晖还是朱学勤,我都没有去对照他们是否抄袭,我既没兴趣,也没精力。不过有一个叫陈明的学者说,朱学勤的问题比汪晖还大。如果这个陈明是一个一直挺汪的知识分子,他的话就不足采信,可是陈明是当初连署要求官方查汪晖的学者之一,这样他的话就有了相当的可信度。
我以前看到不同的事件,媒体和网络都可能会评论此事中谁是赢家,谁是输家。那我们可以想想‚汪晖抄袭事件‛中,谁是输家,谁是赢家。我想破脑袋,也没觉得谁是赢家,此事中赢家是不存在的。那谁是输家呢?汪晖是不是?显然不是,李陀几年前说:‚说到汪晖,我觉得他像是一棵在一场又一场的暴风雨中
答友人翻译篇三
《国内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认识上的误区》
国内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认识上的误区
On the Misconception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heories in Our Country
谢天振
最近一、二十年来,我国的翻译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尤其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我国的翻译研究中翻译研究的理论意识已经觉醒,这不仅反映在近年来发表在《中国翻译》和《外国语》等杂志和有关学报上的一些文章上,更集中地反映在湖北教育出版社近年来接连推出的两套颇具规模的翻译研究丛书――“中华翻译研究丛书”和“外国翻译理论研究丛书”上。这两套丛书不仅对近几十年来英美法苏的翻译理论进展作了相当详尽的评介,而且还进一步推出了国内学者自身对翻译理论的思考。此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等近年来也不断有新的译学理论著述推出。这表明,我国学术界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译学研究队伍,译学研究也已初步形成气候。
然而,与此同时,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是,尽管上述译学进展在学术界引起学者们的欣喜,但这种进展相当长时期以来还只是局限在一个并不很大的学者圈子内,并没有在我国的翻译界引起较为普遍和热烈的反应。比较多的翻译界人士对近年来我国译 学研究上所取得的进展取一种比较冷漠的态度,在他们看来,译学研究,或者说得更具体些,翻译的理论研究,与他们没有什么关系。长期以来,我国的翻译界有一种风气,认为翻译研究都是空谈,能够拿出好的译品才算是真本事。所以在我国翻译界有不少翻译家颇以自己几十年来能够译出不少好的译作、却并不深入翻译研究或不懂翻译理论而洋洋自得,甚至引以为荣,而对那些写了不少翻译研究的文章却没有多少出色译作的译者,言谈之间就颇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风气所及,甚至连一些相当受人尊敬的翻译家也不能免。譬如,有一位著名的翻译家就这样说过:“翻译重在实践,我就一向以眼高手低为苦。文艺理论家不大能兼作诗人或小说家,翻译工作也不例外:曾经见过一些人写翻译理论头头是道,非常中肯,译东西却不高明得很,我常引以为戒。”2
之所以造成如此情况,我觉得这与我国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的认识上存在的三个误区有关。
第一个误区是把对“怎么译”的研究误认为是翻译研究的全部。
应该说,这样的认识误区并不局限于中国翻译界,它在中外翻译界都有相当的普遍性。事实上,回顾中外两千余年的翻译史,我们都一直把围绕着“怎么译”的讨论误认为是翻译研究、甚至是翻译理论的全部。从西方翻译史上最初的“直译”、“意译”之争,到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到前苏联的丘科夫斯基、卡什金的有关译论;从我国古代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依实出华”、“五失本”、“三不易”等,到后来的“信达雅”、“神似”、“化境”说,等等,几乎都是围绕着“怎么译”这三个字展开的。但是,如果我们冷静想一想的话,我们当能发现,实际上“怎么译”的问题,对西方来说,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已经基本解决了,对我们中国而言,至迟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前也已基本解决。因此,时至今日,如果我们仍然一昧停留在“怎么译”问题的讨论上,我们的翻译研究恐怕就难以取得大的发展。 但是,指出不要一昧停留在“怎么译”问题的讨论上,并不意味着不要或反对 研究“怎么译”的问题。“怎么译”的问题今后仍会继续讨论下去的,只是在讨论的时候我们应11 前一套丛书已经出版了13种图书,包括许钧的《翻译思考录》、马谭载喜的《翻译学》等,后一套也已出版了4种,分别介绍了美、英、法、苏四国的翻译理论。
2 傅雷:《翻译经验点滴》,载《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625页
该看到这个问题所包含的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翻译家们对翻译技巧的研究和探讨,这是翻译家们的翻译实践的体会和经验总结,其中有些经验也已经提升到理论层面,有相当的价值,从而构成了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的内容则是一些已经为人所共知的基本道理,只不过是更换了一些新的实例而已,像这样的内容也许应该放到外语教学的范畴里,去对初译者、对外语学习者谈,更为合适。因为对这些人来说,“怎么译”的问题还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此仍然是一个新鲜的、有价值的问题。而对翻译界来说,也许从现在起应该跳出狭隘的单纯的语言转换层面上的研究,而更多地从广阔的文化层面上去审视翻译,去研究翻译,这样会更有意义。
我国翻译界在对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的认识上存在的第二个误区是对翻译理论的实用主义态度,片面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以为凡是理论,就应该对指导实践有用,所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所谓“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指导人们的行动。”否则,就被讥之为“脱离实际”,是无用的“空头理论”。对理论的这种实用主义认识,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我国的各行各业,当然也包括翻译界,都已经被普遍接受,并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于是,当我们一谈到理论,人们第一个反应就是:你这个理论对我的实践有用吗?在翻译界,人们的反应就是:你搞的翻译理论对提高我的翻译水平有用吗?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我国翻译界对译学理论的认识也往往强调“来自个人的翻译实践”。在相当多人的潜意识中,总认为只有自身翻译实践过硬的人才有资格谈翻译理论,否则就免开尊口。其实,随着学科的深入发展和分工日益精细,文艺理论家不能兼作诗人、小说家,就象诗人、小说家不能兼作文艺理论家一样(个别人兼于一身的当然也有,但那属特例),是很正常的现象。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原不必苛求。同理,翻译实践水平很高明的翻译家未必能谈出系统的翻译理论来,反之,谈翻译理论头头是道的翻译理论家却未必有很高的翻译实践水平,同样不足为怪。我们有些翻译家,对自己提出很高的要求,希望自己既能“写翻译理论头头是道,非常中肯”,又能“译东西高明”,这当然令人钦佩。以此标准律已,精神可嘉,无可非议,但若以此标准求诸他人,甚至求诸所有谈论或研究翻译的人,那就显得有点苛求。我国古代文论家袁枚就说过:“人必有所不能也,而后有所能;世之无所不能者,世之一无所能者也。”3由此可见,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所特长的话,很可能就会在另一方面有所缺失。譬如,有些人抽象思维比较发达,谈起翻译理论来自然就会“头头是道”,而有些人则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于是文学翻译水平就比较高。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应该相互宽容,而不是相互排斥或相互岐视。这样,我们的翻译事业才会发达。
对翻译理论的实用主义态度带来了两个直接的后果:首先是局限了翻译理论的范围,把翻译理论仅仅理解为对“怎么译”的探讨,也即仅仅局限在应用性理论上。
翻译理论、尤其是传统的翻译理论,确实有很大一部分内容一直局限在探讨“怎么译”的问题上,也即所谓的应用性理论上。但是,即使如此,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也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了“怎么译”以外的一些问题,如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语言学家Wilhelm von Humboldt(洪堡)对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就有过相当精辟的阐述:他一方面指出各种语言在精神实质上是独一无二的,在结构上也是独特的,而且这些结构上的特殊性无法抹杀,因而翻译原则上就是不可能的;但另一方面,他又指出,“在任何语言中,甚至不十分为我们所了解的原始民族的语言中,任何东西,包括最高的、最低的、最强的、最弱的东西,都能加以表达。”再如Walter Benjamin(沃尔特·本雅明)还在1923年就已经指出,“翻译不可能与原作相等,因为原作通过翻译已经起了变化”。在此基础上他进一4步指出:“既然翻译是自成一体的文学样式,那么译者的工作就应该被看作诗人(实泛指一3
4 袁枚:《答友人某论文书》,岳麓书社,1982年。 参见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38页。
切文学创作者――引者)工作的一个独立的、不同的部分。”5 Benjamin的话深刻地揭示了文学翻译的本质,并给了文学翻译一个十分确切的定位。这些话至今仍没有失去其现实意义。
对翻译理论的实用主义态度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把理论的功能简单化了,使人们以为似乎理论只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其实,理论,包括我们所说的翻译理论,除了有指导实践的功能以外,它还有帮助我们认识实践的功能。辞海中“理论”词条在“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指导人们的行动。”前面还有这么一段话:“(理论是)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这就点出了理论的认识功能,即帮助人们理性地认识客观事物,包括人们的实践。这就象语言学理论一样,语言学理论的研究虽然不能直接提高人们的说话和演讲水平,但却能深化人们对语言的认识。
这里也许还可举一个译学研究以外的例子: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我国的社会政治生活中曾经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那篇文章在我国译界的某些人看来,恐怕也难逃“空头理论文章”的“恶谥”,因为那篇文章的作者既没有管理过一个企业、乡镇、城市,也没有管理过国家的经历,更遑论有何“业绩”。套用到翻译界来的话,也即此人既没有翻译的实践,翻译水平也乏善可陈。但众所周知,尽管这篇文章没有具体阐述如何管理厂矿企业,如何治理城市国家,但正是这篇文章改变了我们对向来深信不疑的“两个凡是”的盲从,从而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理论的认识作用及其巨大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翻译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也与之相仿。譬如George Steiner(斯坦纳)在《通天塔》一书中提出的“理解也是翻译”的观点,认为“每当我们读或听一段过去的话,无论是《圣经》里的‘列维传’,还是去年出版的畅销书,我们都是在进行翻译。读者、演员、编辑都是过去的语言的翻译者。„„总之,文学艺术的存在,一个社会的历史真实感,有赖于没完没了的同一语言内部的翻译,尽管我们往往并不意识到我们是在进行翻译。我们之所以能够保持我们的文明,就因为我们学会了翻译过去的东西。”6这样的观点不仅扩大了、同时也深化了我们对翻译的认识。
再譬如近年来国内从比较文学的立场出发对翻译进行的研究,也即译介学研究,虽然它主要不是立足于指导人们的翻译实践(它对文化意象的讨论对文学翻译还是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的),但它通过对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分析,论证了翻译文学不等同于外国文学,而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文学翻译的相对独立的价值和意义,也极大地提高了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家的地位。
我国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上的第三个认识误区是,在谈到翻译理论或翻译学时,习惯于强调“中国特色”或“自成体系”,从而忽视了理论的共通性。其实,理论,除了与意识形态、国家民族的社会体制有关的以外,通常都有其共通性。自然科学理论是如此,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也是如此。否则,如果一种语言就有一种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的话,那么世界上有成百上千种语言,是否就会有成百上千种翻译理论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们当然不会否认,由于翻译时使用的语言文字不同,因此各国、各民族的翻译必然会有各自的一些特点,但这些特点更多地是反映在翻译的实践层面,或者部分地反映在应用性翻译理论上,而不是翻译的纯理论层面。譬如,你可以说,在特定的文艺作品中,把英文中的the Milky Way译成俄文很方便,因为可以照搬,而不会带来任何岐义,但把它译成中文就会使译者陷入两难境地:照搬英文译成“牛奶路”或“仙奶路”,会令读者感到困惑5
6 参见陈德鸿、张南峰编《西方翻译理论精选》,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97、205页。 乔治·斯坦纳《通天塔――文学翻译理论研究》,庄绎传编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第22-23页。
费解,而如果译成“银河”或“天河”,则又丧失了原文中的文化内涵。这里中文和俄文的翻译就显示出了各自的特点,但这仅仅是在实践层面上的一个个案。如果上升到理论层面,那么这些都属于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问题。
其实,我们之所以反对在讨论翻译理论时片面强调“中国特色”或“自成体系”的提法,是因为我们担心这种提法很可能会导致这样的后果:或是因热衷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导致拒绝甚至排斥引进、学习和借鉴国外译学界先进的翻译理论;或是以“自成体系”为借口,盲目自大自满,于是把经验之谈人为地拨高成所谓的理论,从而取代了严格意义上的理论的探讨。
香港岭南大学的张南峰教授说得好,他认为,我国翻译研究界对西方许多译论,特别是新翻译理论并不熟悉,更谈不上在实践中运用和验证。中国翻译界所说的翻译理念,大多处在微观、具体操作层面上,是应用性理论而并非纯理论。“特色派”无视纯理论的普遍适用性及其对翻译研究的指导作用,片面强调“建立中国特色的翻译学”,其后果就会过分突出国别翻译学的地位,强化了民族偏见。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翻译界在翻译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个人甚至以为,正是从上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研究才跳出了历史上翻译研究常见的经验层面,才真正进入了严格意义上的理论层面。我的这一观点正好在前不久一位名叫Willis Barnstone (威利斯·巴恩斯通)的美国教授所说的一段话中得到了印证。他说:“在20世纪之前,所有人,包括Guillaume Du Bellay(贝雷), Etienne Dolet(多雷), George Chapman(查普曼), John Dryden(德莱顿), Alexander Pope(蒲伯), A.F.Tytler(泰特勒), Johann 7Herder(赫尔德), Friedrich Schleiermacher(施莱尔马赫),还有那两个哲学家Arthur Schopenhauer(叔本华)和Nietzsche(尼采),不管他们谈翻译谈得如何头头是道,他们讲的并不是翻译理论(尽管我们通常称之为理论),而只是应用于文学的翻译原则与实践史罢了。”8
我很赞同Barnstone教授的观点,并且认为,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界的许多理论进展特别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譬如,当代西方的一些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对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是还把目光投射到了译作的发起者(即组织或提议翻译某部作品的个人或群体)、翻译文本的操作者(译者)和接受者(此处的接受者不光指的是译文的读者,还有整个译语文化的接受环境)身上。它借鉴了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等理论,跳出了对译文与原文之间一般字面上的忠实与否之类问题的考察,而把目光投射到了译作在新的文化语境里的传播与接受,注意到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传递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效果,还注意到了译者在这整个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等。这无疑是翻译研究的一大深化和进展,大大拓展了我们翻译研究的视野。
再譬如,还有些学者把翻译研究的重点放在翻译的结果、功能和体系上,对制约和决定翻译成果和翻译接受的因素、对翻译与各种译本类型之间的关系、翻译在特定民族或国别文学内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翻译对民族文学间的相互影响所起的作用给予特别的关注。与此同时,他们还开始注意翻译研究中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因素。他们一方面认识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性质,另一方面又看到了翻译研究这门学科的多学科性质,注意到它不仅与语言学、而且还与文艺学、哲学甚至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然而,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一个最本质的进展是越来越注重从文化层面上对翻译进行整体性的思考,诸如共同的规则、读者的期待、时代的语码,探讨翻译与译入语社会的政治、7 张南峰:《特性与共性――论中国翻译学与翻译学的关系》,载《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8 Willis Barnstone, The Poetics of Translation, Yale Univ. Press, p222.
文化、意识形态等的关系,运用新的文化理论对翻译进行新的阐述,等等,这是当前西方翻译研究中最重要、最突出的一个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简单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行为,而是译入语社会中的一种独特的政治行为、文化行为、文学行为,而译本则是译者在译入语社会中的诸多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在译入语社会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有时是举足轻重的角色。鉴于此,德国功能学派的学者Justa Holz-Manttari (贾斯塔·霍尔兹-曼塔利)甚至不把翻译简单地称作为“翻译”(translation),而是用一个杜撰的、含义更为广泛的新词“移译行为”(translatorial action)代替它,以表示各种各样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这个词还不光局限于翻译、改编、编译,它甚至把与外来文化有关的编辑、查阅等行为也包括在内。在这种“行为”里,译者变得像是一个根据委托人要求设计“产品规范”(product specification)的专家,并生产符合接受者文化圈特定需要的“信息传递物”(message transmitter)。而译作也不再寻求与原文的等值,而只是一
9份能满足委托人需要的目的语文本。
正如当代西方学者谢莉·西蒙所指出的:“八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中最激动人心的一些进展属于被称为‘文化转向’的一部分。转向文化意味着翻译研究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维度。不是去问那个一直困扰翻译理论家的传统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去翻译?什么是正确的翻译?’(How should we translate, what is a correct translation?)――而是把重点放在了一种描述性的方法上:‘译本在做什么?它们怎样在世上流通并引起反响?’(What do translations do, how do they circulate in the world and elicit response?)„„这种转向使我们理解到翻译与其他交流方式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并视翻译为写作实践,贯穿所有文化表现的种种张力尽在其中。”
今天,几乎世界上所有国际大师级的文化理论家,从德里达、福科,到埃科、斯皮瓦克等等,都在大谈特谈翻译,翻译不仅成为当今国际学术界最热门的话题,而且也被提高前所未有的众所注目的地步。这其中折射出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很值得我们国内翻译界深思。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来国内也已经有学者注意到我国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并且指出:“目前中国的描写性翻译研究缺乏严密的理论体系和令人信服的理论深度和广度,因为经验之谈难以自成体系,尤其是,还有一些学者仍然将理论看做是对语言表层结构转换技巧的研究。”11
国内翻译界,一方面抱怨翻译地位低,不受重视,但另一方面,却又总是轻视翻译研究,更轻视对翻译理论的研究。殊不知,只有通过真正学术层面上的翻译研究,通过严谨的理论层面上的阐发,翻译的的性质才能被人们真正认识和理解,也只有这样,翻译才能得到人们充分的重视,并获得它应有的地位。
参 考 书 目
Barnstone, Willis, 1993.The Poetics of Translation [M], Yale Univ. Press.
Lefevere, Andre, 1992.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Routledge,
Simon,Sherry, 1996. Gender in Translation , Routledge. 10
Venuti ,Lawrence, 2000.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Routledge.
陈德鸿、张南峰选编,2000,《西方翻译理论精选》,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范文美编,2000,《翻译再思――可译与不可译之间》,台湾: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 9 Lawrence Venuti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Routledge, 2000,p.216-7。
Sherry Simon, Gender in Translation, Routledge, 1996,p.7
11 王东风:“中国译学研究:世纪末的思考”,《中国翻译》1997年第1、2期。 10
答友人翻译篇四
《高三语文寒假练习一参考答案》
高三语文寒假练习一参考答案
1.A 2.B 解析:A.句式杂糅,删除“据”或者“显示”C.成分残缺,应在“审查力度”后加“特殊时刻”D.语序不当,“起步得更早”和“走得更远”要调换位置。
3.A 4.C 5.D
6. 恨:遗憾 末:次要的 坐:因为 病:不满
7.B例句的“而”和B项的“而”均为连词,表转折。A项通“尔”,代词,“你”或者“你的”;C项连词,表修饰;D项连词,表并列。
8.(1)古代明白写作规律的人,(人物传记中)所记载的事迹,一定与所记的人的才能气概相配。(2)这就明确地告诉了后世写作文章的人如何处理虚实详略的标准。(3)不知道以往众多贤者的记述,只求验证事实,所以事迹写得越详细,而意蕴反而更狭小。
9.主要写了孙奇逢营救杨涟、左光斗的事情(2分);目的是表现其义侠的精神品格(1分)。
10. (1)以程公辟的词为依托,词人和答友人:①从饯别的时间、地点和景象开始。②转而写到饯别宴上举杯痛饮,互道珍重,依依惜别。③最后以词人携带友人所赠的柳枝和无限乡思回那草长莺飞的江南聊以慰藉作结。
(2)①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占”“脱”两字极富情趣,颇具新意。②与前两句相应和,点明饯别时间是在暮春,写出时光如流,人事变迁。③表达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
(3)①开篇“青草暮”虽叙别离之时,但凝重的暮色,翠绿的青草,透露出了词人深沉但并不悲切的情感,②“燕子”一句突出时光飞逝,相聚匆匆。但用语清新,也不悲切。③词的下片词人将珍视这份友情,并将为友人传载一份思乡之情,但词人用口语化的语言表达,活泼生动,别有一番情趣。
11.(1)寄蜉蝣于天地(2)弃掷逦迤(3)汩余若将不及兮(4)赢得仓皇北顾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6)静影沉璧(7)衣冠简朴古风存(8)贵以专
12.①对潘雪娥而言,郑若奎的去世使她失却了情感上的依傍(2分)。 ②对小院中的人们而言,郑若奎的去世,使他们对“郑、潘二人产生爱情”的盼望一下子落空了(2分)
13.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①都是平凡的人,社会地位不高;②都是规矩的人,生活有规律;③都是孤独的人,没有生活伴侣;④都是外表平静,内心充满强烈的爱情愿望的人。⑤都是受传统束缚,不敢大胆追求的人。 (答3点即可给满分)(4分)。
14. ①与沉闷、凝滞的情调形成反差。②象征着主人公纯洁、高尚的情感。③蕴含了两个孤寂的人期望相通的微妙心意。(6分,每点2分)
15.作品的标题“永远的门”:“门”,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可理解为人们的心灵之门。(2分)“永远”,既表现了作品的悲剧性——两位主人公最终被隔绝开来,也可理解为作者的深意所在——人与人之间永远存在着一种可以打开,也可以封闭的隔阂。(4分)
16.(1)对“老派学人有超越环境的定力,无论顺境逆境”的赞扬;(2)对萧乾当年“满足于住房初步改善,焦急的只是文化贡献”的精神品质的肯定和赞许;(3)与“现在好些新潮文化人整日追寻的挣钱暴发购大房,于学问无心”的现象作对比,批评他们忘掉了文化人的本质。(每点2分)
17.首先提出“现下处处有回到本位去的呼唤”这一观点;接着从假设的角度深入论证,就怕社会上每个人都“生活在别处”;最后举例证明“文化人自我位移”,导致社会角色的错乱。(每点2分)
18.引用辛弃疾的名句,说他是不过时的,表达了作者希望当今新潮文化人不要只关注物质与名利,能够不自我“位移”,能够回到本位上的观点。(3分)
作用:(1)引用辛弃疾的名言论证回到本位上的观点;(2)说明这一观点具有中国文化传统,当今文人应该继承;(3)篇末总结全文,突出论点,照应上文及标题;(4)增加文学性。(任意三点得3分)
参考翻译:以前归有光曾经遗憾自己足迹没有出过乡里,所见所闻的人物中没有杰出节操、伟大行为可记述。我承蒙您嘱咐为征君作传,这是我的文章仰仗所记人物来增加分量的机缘,我岂敢不竭尽自己的心力。
你给我看的那些别人给孙征君写的论述,都没有抓住最重要的东西。他们所写的,大致不超过三个方面:有的详细记述他平生讲学所宣扬的宗旨以及师友相承渊源关系;有的逐条列举他一生仗义行侠的事迹;有的极力
称颂他弟子众多,国内向往仰慕他的人很多。这三个方面,都是征君细微的事迹。这三个方面写得详细,征君一生立志的大事反而被淹没了。
古代明了作文规律的人,人物传记中所记载的事迹,一定与所记之人的行为规范、事业格局相对称。司马迁为陆贾作传,将陆贾给五个儿子分配奴婢财产等琐细的事情都写上去了。如果《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中也逐条例举二人的政绩,那么文字即使增加十倍,也不可能全都写下来。所以司马迁在《留侯世家》中标示了写作的道理:“留侯生平经常和高祖谈论天下之事很多,但不是关系到天下存亡的事,所以不记载。”这就明确地告诉了后世写作文章的人如何处理虚实详略的标准。宋、元各史书,就像街市店铺里的流水账簿,使得读者无法将一篇文章读完,就是因为(作者)不懂得这一原理。
征君仗义行侠,除了营救杨涟、左光斗之事,其他的都是乡村里对自己的行为要求高的人能够努力做到的。他的弟子门人众多,是因为他能够审度时势,正确估价自己,不敢像孔子、孟子那样拒绝孺悲、夷之,是不得已的。至于他研究学问,他自己所写的书已说得很详细。所以这些我都没有写入传中,只是用虚笔写了一个大略情况。从前欧阳修作《尹师鲁墓志》,以至专门写文章为自己辩白。韩愈为李元宾作“墓志铭”,至今还有人对他写得过于简略表示疑惑。李元宾年纪不到三十,德行还没有修成,功业也不显著,而铭词中已说到:“才高于当世,而品行超过古人。”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我的这篇传公开后,一定会有人嫌我写得太简略,不知道以往各家的记述,只求验证事实,所以事迹写得越详细,而义蕴反而更狭小。我现在把要详写的事迹写得简略,具体的事迹写得概括,而征君的真正精神品格反而能够在文字之外表现出来,以后载入家谱,交送史官,千万不要用别人写的替换我这篇。只有您明辨是非,不被一般人的言论所迷惑,是征君所信赖的人,对我的文章并没有什么损害。如果还有别的什么要商量讨论的,就请明确告诉我。
高三语文寒假练习一附加题参考答案 2015.1
1. 于是因鲁史以修春秋/举得失以表黜陟/征存亡以标劝戒/褒见一字/贵逾轩冕/贬在 片言/诛深斧钺
2.《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3. 黜陟、劝戒、褒贬
【译文】从前孔子忧虑王道的衰微,伤感周代礼乐文明的败坏,在平时想到凤凰不来而感叹,看到麒麟出现而悲泣不 已。于是他借用鲁国的历史撰修《春秋》,举出事实的得失来加以指斥和赞美,引证国家的存亡来作为劝 告或箴戒。在《春秋》里,一个字的褒扬,比坐官车戴官帽还要难以见到;哪怕是片言只语的贬抑,就比受刀斧的诛戮还要耻辱。但《春秋》的旨意精深,经文委婉 简练。左丘明与孔子同时,确实领会到孔子的微言大义,全面系统地探讨事件的始末,创作了《春秋左氏传》。传,就是转的意思。转述《春秋》的用意,转授给后 代,它实在是《春秋》的辅助读物,历史记事文章中的佼佼者。
4.A、C(A.《狂人日记》是日记体,是第一人称的视角;C. 琪官赠与宝玉的茜香罗,宝玉赠给琪官的是松花绿汗巾。)
5.(1)《短歌行》(1分);赤壁之战(1分);孙刘联军和曹操(1分);诸葛亮借东风,用火烧之计,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大军(1分);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1分)。
(2)刘备夷陵之战兵败,在白帝城一病不起。(1分)临终前把诸葛亮召来,将刘禅托付于他,(1分)并对他说若刘禅不才,可取代之,(1分)又提醒他马谡是个言过其实的人,不可重用。(1分)诸葛亮哭拜在地,表示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分)
6.①具有文化意义的城市老建筑遭到破坏;②民族传统文化面临失传(或民众对本民族文化没兴趣);③文物流失严重;④地方政府的文化保护意识淡薄。(6分,答出1点得1分,答出2点得2分,答出3点得4分,答全4点得6分)
7.以未来眼光审视当下的文化保护(或“文化保护应着眼子孙后代”、“文化保护应着眼未来”)(3分,意思对即可)
8.①加大城市建设中的文化保护力度;②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③加大对文物走私的打击力度;④加强流失文物的回购;⑤增强民众及地方政府责任意识。(答出1点得1分,答出2点得2分,答出3点得4分,答全4点得6分)
答友人翻译篇五
《演示文稿1七律答友人》
答友人翻译篇六
《2009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绍兴市2009年中考题)
浙江省绍兴市200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 文
一、积累运用(30分)
1、根据语境和拼音写汉字。
简单地生活,不是如佛家般脱离红尘,zhì 身世外,也不是如老庄般“绝圣弃智”,
清静为无,而是以一种dàn 然的心境宽待生活,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yōu 然
襟怀中,体会“天凉好个秋”的意境。
2、古诗文名句填空。(10分)
① ,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③荷笠带斜阳,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④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⑤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⑦人生犹如登山,上山容易下山难,正如宋人杨万里诗中所写的“ , ”那样,重峦叠嶂,很难突围。
⑧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以景写情,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 , ”亦臻此
妙。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他心高气傲,目空一切,总喜欢妄自菲薄他人,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人愿意同他打交道,....
他成了大海里的一叶孤舟。
B从太空回眸我们这颗生存的星球,在变幻莫测的白云的飘忽中,它总是散发着一种浅蓝色....
的绚丽,谁也说不清那究竟是大海还是气晕的颜色。
C林昭曾说:“我们的血是再鲜艳不过,而且是再灿烂不过的墨水,人世间其他一切墨水在
这样的墨水面前统统都不免黯然失色。 ....
D凭着健壮的体魄,你可以支撑起一方蔚蓝的天空;凭着旺盛的精力,你可以开垦出一片神
奇的土地;凭着巨大的潜力,你可以变得出类拔萃,令人刮目相看。 ....
4、将下列标序号的句子按一定的顺序接续在横线处(只填序号),使语意连贯。(2分)
第一次看到动物的眼泪,我几乎是被那一滴泪惊呆了。
①此时,人们才会相信,动物更有种为人类所不理解的无声的哀怨。
②但是直到真的看到了动物的泪水,我才相信动物也和人一样,它们也有悲伤,更有痛苦。
③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语言,或者是人类还不能破译它们的语言,所以,当人们看到动物的泪
水时,才会感到惊愕。
④本来,我以为泪水只为人类专有,而动物因没有感情,它们也就没有泪水。
5、在甲、乙两段文字中任选一段,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
(甲)
看到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再说A 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
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A 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
倒了。 (选自《水浒传》) ①A处的人物是指 ,其主要的性格特点是否
②用简练的语言写出《水浒传》中有关A的另一个故事:
(乙)
“离开桑菲尔德我感到痛苦,我爱桑菲尔德;——我爱它,因为我在那里过着丰富、愉
快的生活,至少过了短短的一个时期。我没有受到践踏。我没有被弄得僵化。我没有被埋在低劣的心灵中,没被排斥在同光明、活力、崇高的一切交往之处。我曾经面对面地同我所尊敬的人,同我所喜爱的人,——同一个独特、活跃、宽广的心灵交谈过。我已经认识了你,A 先生;感到自己非从你这儿被永远拉走不可,真叫我害怕和痛苦。我看到非走不可这个必要性,就像看到非死不可这个必要性一样。” (选自《简〃爱》) ①《简·爱》的作者是 ,A处的人物是指 。
②从小说情节看,简·爱为什么会产生“非走不可”的念头? 绍兴市2009年中考题6、“社区文化建设”综合实践题。(9分)
“群贤社区”开展社区文化创建活动。作为社区成员的你,请参与下面的主题活动。
①设立文化长廊
社区新建的文经长廊,用大量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展示群贤社区在“创文明,建和谐”活动中取得的成果。现在设置了“邻里剪影”和“爱心快递”两个栏目,请你根据这一主题,仿照已有栏目名称,为文化长廊再设置两个栏目(不要与已有的栏目名称重复)
栏目一 栏目二
②倡导文明习惯
社区文化建设从消除不良行为习惯开始,针对社区内还存在的诸如违章搭建、乱停车辆、乱倒垃圾、放养宠物、践踏草地等不文明现象,社区开展了“从我做起,净化家园”的“温馨提示”活动,请你就社区内的某一不良现象写一句温馨提示语,不超过15字。
不文明现象: 温馨提示:
③主持纳凉晚会(4分)
为进一步增进社区邻里关系,丰富社区文化生活,群贤社区决定举办一场“夸夸咱的好邻居”纳凉晚会。作为晚会主持人的你,请设计一段80字左右的“开场白”。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绍兴市2009年中考题)宋朝的雨
陈富强
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
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我建议你去苏堤。
雨在树梢上、在伞顶上、在草叶上、在亭檐上、在湖面上、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
欢快的舞蹈。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呈现在你眼前的是1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的翠绿烟似地漫涸开来,
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
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1071年。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他在
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机会终于在时隔8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1089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
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的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忧虑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调疏”的感叹。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于次年4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在这篇上书中,开篇就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苏东坡预言:“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
理由。其中讲到: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住,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吏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 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除而行者便矣。”
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这时
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
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独步缓行。
此时你已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苏东坡在杭州所作的诗文中却很少提及,直到去扬州任上,才在答友人的诗中回顾治湖的经历。可见这位旷世奇才的博大胸怀。
有史以来与西湖相关的,你知道能与苏东坡与苏堤媲美的是唐朝的白居易和白堤。固然
是白堤在先、苏堤在后,但他们都是一代文豪,他们都懂得珍惜文化的大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但他们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你在堤上流连。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
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你撑开的是一把丝绸做的雨伞。以丝绸命名的道路曾经横贯东西,而现在,令你乐此不疲的是,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7、仔细阅读文章,说说苏东坡整治西湖的理由。(4分)
8、标题“宋朝的雨”有怎样的味道?(6分)
9、请你写一则不少于200字的“推荐语”,向你的同学推荐上面这篇文章。(15分)
(绍兴市2009年中考题)三、古诗文阅读(25分)
(一)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0、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2分)
11、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3分)
(二)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
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
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媵人持汤沃灌( )(2)同舍生皆被绮绣( ) ..
(3)腰白玉之环( ) (4)余则袍敝衣处其间( )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句子: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翻译:
14、文中写“同舍生”的目的是什么?(2分)
(三)
南霁云①威武不能屈 [唐]韩愈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②也,贺兰嫉巡、远③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
勇且壮,不听其语,疆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
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④,矢著其上砖半箭。曰:
“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愈⑤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⑥。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出,即牵头,将.
斩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⑦!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
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注释】 ①南霁云:魏州顿丘人,安禄山叛乱时,从军讨贼,后成为防守睢阳的张巡的部将。②贺兰:贺兰进明,贺兰是复姓。当时任河南节度使,拥重兵驻临淮。③远:许远,睢阳太守,安禄山攻睢阳时,与张巡共同守城。④浮图:佛塔。⑤愈:韩愈自称。⑥相语:告诉我。⑦南八:即南霁云。八,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
15、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名。(3分)
云 来 时 睢 阳 之 人 不 食 月 余 日 矣 云 虽 欲 独 食 义 不 忍!
1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具食与乐,延霁云坐(请) B虽食,且不下咽(即使) ..
C贼以刃胁降巡(投降) D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罢了) ..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
意思: ②此矢所以志也。
意思:
18、本文通过三件事,刻画了南霁云顽强勇敢、忠诚爱国的英雄形象。这三件事依次是: 、箭射浮图、 。(分别用四字短评进行概括)(2分)
四、作文(70分)
19、题目:你我走过的日子
要求:①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个(如写诗歌,则不能少于16行);
②文中不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答友人翻译篇七
《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