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翻译】
论语雍也篇26条篇一
《论语雍也篇第六第21章讲解提纲及资料》
雍也篇第六第21章
1. 关键词讲解。中人,表明人某一方面所在的水平,不是给人划分阶层。对每一个人,其
某一方面均可以有上中下的区别。可以是相对概念,也可以是绝对概念。
2. 全句本义。一种原则。
3. 对他人.
3.1 教导他人,因材施教.
为什么?《四书》。
如何理解上述原因?如欣赏一部电影,一幅画等。水平不到是无法欣赏的。
3.2 与别人交流的原则。举例:对人讲仁义和讲利益之间的不同。在文学、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区别。
4. 对自己,自我培养的一种方式:循序渐进。学习、做研究等。
做不符自己的水平的事,会让人失去积极性,难以继续。如拔苗助长。
5. 疑问:就上述的解释而言,都没有包括“中人”。
都包括中人显然也是不合适的。
“以上”、“以下”,上、下做动词。“语上”、“语下”,上、下为名词。(见材料2)上下是变化的过程。
中人通过学习和训诲提高了,就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人舍弃训诲和学习降低了,就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了。
有劝学的意味。
网络材料
1.
心性高低不同的人对于善恶、好坏、智愚、是非、美丑等,判断标准不一,常引发不必要的比较、争论、误解等。以“中人”为例,应以什么标准来界定呢?诸子百家,各有所长,互有所短,但是别忘了,千古以来,世人在迷中的一切作为,是有一个不变不动的道德标准在衡量着的,如果以这个道德标准来衡量一切,那一切也就简单了,少了比较、争论和误解。因此,以心性高低或道德水平来判定一个人的修养比较适当。然而当今社会人心,不一定重视道德修养,甚至认为越“尖滑”越好,越不容易吃亏,越不容易被欺负,越聪明,因为衡量标准都反了。
人的心性、道德修养的高低,不只是包括悟性,还有在明白道理之后在生活中实践,言行表现的结果在证实着自己理解的道理,越做越好,修正自己的心性,升华上去。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忍受不少痛苦,守住心性,舍弃了一些执著和欲望,自己也具有了一些方面的德行。从循序渐进、教不躐等、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来看,中人以上他的心性和衡量标准不会偏离正道太远,较高的学问和道理,他不难接受;中人以下他的心性和衡量标准已经偏离正道太远了,衡量标准可能都反了,听到较高的学问和道理,他容易起反感、争论和误解,甚至反面理解,这也不符合循序渐进、教不躐等、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想想看:要让心性低的人,一下子明白很高的理,并且去提高心性,忍受很大的痛苦,舍弃很多执著和欲望,这不是太强人所难了吗?正是所谓“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明智的人不会不知这道理的。
2.
怎样理解孔子的“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
作者:王明仁
一.
《论语• 雍也》记录了孔子这样一句话: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怎样理解这一句话呢?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译成这样:
孔子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①
那么,“中等水平以上的人” 和“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又都是什么人呢?这里包括不包括“中等水平的人”在内呢?该《译注》所附《论语词典》解释“以”字时说:“小品词,和方位词结合(3次):中人以上。”② 根据这种解释,孔子这一句话的“以上”和“以下”就是小品词“以”和方位词“上”、“下”的结合。这样,“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就等于“中等水平之上的人”和“中等水平之下的人”,当然不包括“中人”在内。
《汉语大词典》解释“以上”时说:“①表示品第、数量 、级别、位置等在某一点之上。” 解释“以下”时说“①表示位置、品第、级别、数量等在某一点之下。”并引用《论语• 雍也》孔子这一句话证明自己“在某一点之下的观点。③按照该词典的观点和引证,“中人以下”就是“在中人之下”,“中人以上”就是“在中人之上”,都不包括“中人”在内。
按照《论语译注》和《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中人以上”应该是高于“中人”的人,“中人以下”应该是低于“中人”的人。这倒很符合《现代汉语八百词》的观点。《八百词》解释“以上”时说:“[方位]高于或前于某一点。” 解释“以下”时说:“[方位]低于或后于某一点。”④ 但是,关于高于和低于“中人”的人,孔子已有“上知”和“下愚”这样明确的概念,为什么不直称“上知”和“下愚”,还要绕个弯子称“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呢?这种解释是值得怀疑的。
类似这样的引用,古人有欧阳修和王安石。例如:
1.贤者诚而明之,不假言之道也。愚者鲜能及之,虽言之,弗可晓也。故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欧阳修《夫子罕言利命仁论》)
2. 夫出中人之上者,虽穷而不失为君子;出中人之下者,虽泰而不失为小人。唯中人不然,穷则为小人,泰则为君子。(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例1 欧阳修实际上以“中人以上”对应“贤者”,“中人以下”对应“愚者”,都不包括“中人”在内。例2 王安石更近了一步,不仅只借用了“中人”这一概念,连“以上” 和“以下”也改成了“之上”和“之下”,与孔子的“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的结构和表义完全不同了。如果按照这样的说法去理解孔子的“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那就成了“中人之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之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就同《论语译注》和《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完全一样了,都不符合孔子的原意。
二.
孔子关于“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这一句话,自先秦以来,文人们就不断地引用和解释。例如:
3.不识若昔者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足以为法乎?故于此乎,自中人以上皆曰:若昔者三代圣王,足以为法矣。(墨子•明鬼下)
4. 太史公曰:魏豹、彭越虽故贱,然已席卷千里,南面称孤,喋血乘胜日有闻矣。怀畔逆之意,及败,不死而虏囚,身被刑戮,何哉?中材以上且羞其行,况王者乎!(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5.人之有生,修短贵贱,圣人固常言命矣。至于纤芥得丧,行止饮啄,亦莫不有前定者焉,中人以上,罔有不闻其说。(钟辂《前定录序》)
6.自桓、灵之间,君道秕僻,朝纲日陵,国隙屡启,自中智以下,靡不审其崩离。(后汉书• 儒林列传)
7.佛为中国大患,非止中人以下,聪明之智一有惑焉,有不能解者矣。(欧阳修《集古
录跋尾卷六》)
8.然臣闻帝王之治,必先正风俗。风俗既正,中人以下皆自勉以为善;风俗一败,中人以上皆自弃而为恶。中人自勉于善,则人主耳目众多,易与为治;中人自弃于恶,则臣下朋党藩殖,易以为非。(苏辙 《论台谏封事留中不行状》)
这些引用虽然与孔子的“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的用法并不相同,只是借用了孔子“中人”、“上知”和“下愚”的概念,但是涉及到了“以上”和“以下”的用法问题。汉语“以上”和“以下”的用法,除了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表示指代以外,主要是同名词性成分N组合成N以上和N以下结构表达范围、概数和方位。表达范围,就是表达一系列的人员、事物或数量。例3-8的N以上和N以下结构都是表达范围的,也就是哪些人怎么样,其中包括范围的起点N在内,也就是包括中人在内。这种引用,其结构应该是这样的:
古汉语“已上、已下”和“以上、以下”通用。这样的结构,是介宾短语限制动词“上”或“下”的动词性偏正短语,它的表义包括范围的起点“中人”或“中材”等在内。所以有的前边加个表示起点的介词“自”字。前边加“自”等介词,“以”是连词;不加“自”等介词,“以”是介词,介词宾语前置。
这种引用同前边《论语译注》等的解释正好相反,“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包括“中人”在内。如果用这样的引用和表义去理解孔子的这一句话,那就成了“从中人往上,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从中人往下,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这样,两面都包括“中人”,文理不通。
三.
对于孔子“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这一句话,古代许多人的引用和解释,并没有直接涉及“以上” 和“以下”的表义和用法,而是着眼于“中人” 、“上智” 、“下愚”进行解释和引用,所以“纷纷而不能一也”。《汉书•古人今表》序说:
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生而知者,上也;学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又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可与为善,可与为恶,是谓中人。
这里,《汉书》把“中人”与“上智”和“下愚”相对应,从人性的角度,就人的品质善恶加以解释。
东汉王充《论衡•本性篇》说得更鲜明:
余固以孟轲言人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孙卿言人性恶者,中人以下者也;扬雄言人性善恶混者,中人也。
孙卿即荀子,汉代人为避宣帝刘询讳,称荀卿为孙卿。这里王充明确地用人性善恶的观念解释“中人”、 “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根据他的解释,“中人以上”等于高于“中人”的“上智”,“中人以下”等于低于“中人”的“下愚”,都不包括“中人”在内。
同前两人一样,唐代韩愈也从人性善恶的角度对孔子这一句话做过引申:
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荀子之言性曰人之性恶,扬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恶混。„„曰然则性之上下者,其终不可移乎?曰上之性就学而易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其品,则孔子谓不移也。(韩愈《原性》)
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引用“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实际上还是从孔子这一句话出发阐释性善性恶的。作者以性善、性恶和善恶混对应“中人以上”、“中人以下”和“中人”,与《汉书》和《论衡》的说法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韩愈指出了无论“上智”、“下愚”还
是“中人”,其实都是可以变化的。
我们说,孔子这一句话其实并不是言人之性善性恶的,而是说人的才智的。《论语•阳货》只是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孔子以“中人”与“上知”和“下愚”相对应。所以,王安石的批评是对的。他说:
其所谓愚智不移者,才也,非性也。性者,五常之谓也。才者,愚智昏明之品也。„„性者,生之质也,五常是也。虽上智与下愚,均有之矣。„„故曰:仲尼、子思、孟轲之言,有才性之异,而荀卿乱之。扬雄、韩愈惑乎上智下愚之说,混才与性而言之。(王安石《性论》)
苏轼也批评过“才”和“性”相混的现象。他说:
夫性与才相近而不同,其别不啻若曰白黑之异也。圣人之所与小人共之,而皆不能逃焉,是真所谓性也。而其才固将有所不同。„„天下之言性者,皆杂乎才而言之,是以纷纷而不能一也。
王安石还批评了愚智不移的行而上学的观点。他说:
上智也,下愚也,中人也,其卒也命之而已矣。„„夫非生而不可移也。(王安石《性说》)
这里,王安石和苏轼批评人们混淆“性”与“才”,解释孔子“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时大谈性善性恶,结果“终莫能通”。智与不智,要看最后学习的结果命之,不是与生俱来不可移的。
四.
无论“性”、“才”相混的,还是批评“性”、“才”相混的,其实都没有触及孔子这一句话的关键问题。实际上,这一句话的关键是“以上”和“以下”的用法,“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到底是怎么样的结构,这里包括不包括“中人”在内,“可以语上”和“不可以语上”的究竟指谁?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语言简略,语义含混。没有前后语言环境,孤零零地记录这么一句话,后人理解起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而不能一”,是不奇怪的。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孔子的这一句话呢?恐怕唐宋一些文人的理解和解释会给我们以启示。例如:
9.颜师古注《汉书•古今人表》序所引“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说:“言中庸之人渐于训诲,可以知上智之所知也。”
10.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韩愈《原性》)
11.中人之心,可上可下:劝之则迁于善,舍之则陷于恶。故曰:惩劝之废也,推中人而坠于小人之域;惩劝之行也,引中人而纳诸君子之途。是知劝沮之道,不可一日无也。(白居易《策林二》)
12.君子之性,爱怒淡然,不出道。中人可以上下者,有爱拘于礼,有怒惧于法也。 (杜牧《三子言性辨》)
13.孔子所谓中人可以上下,而上智与下愚不移者,是论其才也。(苏轼《扬雄论》) 这些人的理解和解释,无论“性”与“才”混还是不混,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是静止地看问题,而是发展地看问题,对应“上智与下愚不移”,“中人”是可以发展变化的。通过训诲和学习,中人的智力可以上升;舍弃训诲和学习,智力就会下降。他们理解的“上”和“下”都是动词,而不是《论语译注》所说的方位词。“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都是主谓结构,是陈述主语“中人”上升或者下降的变化的。这样,“中人以上”就是“中人诲以上”,“中人以下”就是“中人舍以下”。“以”如果换成连词“而”,就是“中人诲而上”,“中人舍而下”。中人通过学习和训诲提高了,就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人舍弃训诲和
学习降低了,就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了。这样的理解,与前边的各种解释和引用都不同,但是符合孔子的原意。
与孔子这一句话相似的,是《管子》里的一句话:
14.凡田野万家之众,可食之地,方五十里,可以为足矣。万家以下[上],则就山泽可矣;。万家以上[下],则去山泽可矣。(管子•八观第十三)
这一句话比孔子那一句话容易理解就是它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前边已经提出“万家之众”“方五十里,可以为足矣”,“就山泽”和“去山泽”的肯定不包括“万家”在内。有人怀疑“以上”和“以下”传写时“上”和“下”互易了,这对语义的理解有一定的影响,对结构分析无大妨碍。这一例如果按照前边例3“自中人以上”和例6“自中智以下”的引用来理解肯定不合适,因为“万家以下”和“万家以上”不包括“万家”在内。这里的“万家以下”和“万家以上”也应该是主谓结构,“以上”和“以下”陈述主语“万家”减少或增加的变化。无论减少或增加都不会等于原数。所以不包括原数“万家”在内。这说明,孔子那一句话的用法不是绝无仅有的,是有这种用法存在的。所不同的是,人无论怎样变化,还是他这个人;数字的变化,就不是原数了。这是语义问题,不是结构问题,主谓结构是相同的。
总而言之,孔子的“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不是指人性,而是指才智,与之相对应的是“上智”和“下愚”。这种用法,既不同于“中人之上”和“中人之下”,也不同于“从中人往上”和“从中人往下”,而是构成主谓结构陈述“中人”提高或降低的变化。这里的“上”和“下”是动词而不是方为词,“以”是连词而不是介词。与孔子这一句用法相同的是《管子》的“万家以下”和“万家以上”。这就是我们分析历代文人们的解释和引用所得出的结论,如有不当,欢迎批评指正。
①杨伯峻 《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63年4月,66页。
②同①,235页
③见《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11月,1卷1083页。
④见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年5月,544、546页
论语雍也篇26条篇二
《论语-雍也篇》
雍也篇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6•2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6•4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
6•5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6•6 子谓仲弓,曰:“犁牛为之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棒舍诸?”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6•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财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6•9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4)矣。”
6•10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12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6•14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6•15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6•16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6•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6•2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无厌之!天厌之!”
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篇26条篇三
《论语100条》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论语》一百条
学而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①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②,不亦君子乎?”
注:①说:读作“yuâ”,高兴的意思。
②愠:yùn,怨恨。
2、君子务本①,本立而道生。孝弟②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①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基。
②弟:通“悌”(tì),敬爱兄长。
3、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①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②不习乎?”
注:①曾子:名参(shēn),字子舆,孔子的弟子。
②三省:三,表示多次;省,读作“xǐng”,自我检讨,反省的意思。 ③传:chuán,老师传授教导的内容。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①。”
注:①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②文:文献,儒家《诗》《书》《礼》《易》《乐》《春秋》等文献。
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①于事而慎于言,就②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①敏:勤敏迅速。
②就:亲近,靠近。
6、子贡①曰:“贫而无谄②,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注:①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的弟子。
②谄:谄媚,奉承。
7、子曰:“不患①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①患:担心,忧虑。
为政第二
8、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②。
注:①有:同“又”。
②从,随从。矩,法度之器,所以为方者。
9、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②,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①子游:姓言,名偃,孔子弟子。
②养:“养父母”的“养”从前人读作 yàng。
10、子夏①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②,曾③是以为孝乎?”
注:①子夏:姓卜,名商,孔子弟子。
②馔:zhuàn,吃喝。
③曾:cãng,副词,竟然。
1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①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②。’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注:①书:《周书·君陈》篇。
②施於有政:“有”字无义,加于名词之前,这是古代构词法的一种形态。
12、子张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①子张:姓颛孙,名师,孔子弟子。
八佾(yì)第三
13、林放①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②,与其易③也,宁戚④。”
注:①林放:鲁人。
②丧:丧礼。
③易:治理,指丧礼的仪节周到。
④戚:哀痛。
14、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①祭,如不祭。”
注:①与:yù,参与。
15、子曰:“周监于二代①,郁郁②乎文哉!吾从周。”
注:①二代:夏、商两代。
②郁郁:形容周礼繁盛多彩的样子。
16、定公①问:“君使臣,臣事②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注:①定公:鲁定公,公元前509-495年在位。
②事:侍奉,服事。
里仁第四
17、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②仁,焉得知?”
注:①里:这里可以看为动词,居住。
②处——chǔ,居住。
18、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①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②仁,造次③必于是,颠沛④必于是。”
注:①恶:音乌,wū,何处。
②违:离开。
③造次,急遽苟且之时。
④颠沛,倾覆流离之际。
19、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①也,无莫②也,义之与比。”
注:①适:dí,专主,指必然要做的事。
②莫:不可,指必须不能做的事。
21、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2、 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注:①几: jī,轻微,婉转。
23、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公冶长第五
25、子曰:“道不行,乘桴①浮于海。”
注:①桴:fú,古时用竹子或木头编成的木筏。
26、宰予①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②也,于予与何诛③?”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①宰予:字子我,孔子的弟子。
②杇:wū,本义是泥瓦匠抹墙的工具,这里是“粉刷”的意思。
③诛:责备。
27、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注:①加:凌驾,施加。
28、子在陈①,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③之!”
注:①陈:陈国,位于今天的河南淮阳县一带。
②狂简:志大才疏。
③裁:剪裁,这里是“指导”的意思。
29、子曰:“巧言、令色、足恭①,左丘明②耻之,丘亦耻之。匿怨③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注:①足恭:足旧读为四声,十足的意思;足恭即过分恭敬的意思 ②左丘明:相传是《左传》的作者。
③匿怨:匿即隐藏,隐藏着内心的怨恨。
30、子曰:“十室之邑①,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注:①十室之邑: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
雍也第六
31、子曰:“贤哉,回①也!一箪②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注:①回:姓颜,孔子弟子。
②箪:音dān,古代盛饭的竹器,圆形。
32、冉求①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②。”
注:①冉求:孔子弟子。
②画:停止。
论语雍也篇26条篇四
《读《论语.雍也篇.孔子论美》》
读《论语.雍也篇.孔子论美》 一,原文: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生之世也!“二,原文大意之我见:夫子说:”祝鮀德慧超常;宋朝容貌甚美。若无祝鮀才慧,独有宋朝外美,此人欲免灾祸,今生今世难遂。三,读后思: 爱美之心,人人都有。秀外慧中,才算真秀。只求外美,不学不修,这类人氏,准栽跟头。有一女性,其德欠优,刻意求美,超级风流——面部搽粉,口唇抹红;金发披肩,喷洒香精 ;赤腹裸背,项链挂胸;下穿裤衩,大腿露净;脚蹬皮鞋,高跟如钉;走路摇摆,活像妖精;卖弄风骚,闹区窜行,风流小伙,成群跟踪。长辈批评,当耳旁风,不齿遭遇,终于发生——因遭强抱,无人真爱,数婚数离,其甚悲哀。自缢呜呼,出于无奈。无德臭美,反面教材!
论语雍也篇26条篇五
《论语》
《论语》经典名句五十条
求学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举一反三)
【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讲解】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然后去为国家、人民服务),现在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给别人看(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任用)。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讲解】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
立志篇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讲解】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讲解】三军中可以夺取统帅,但是不可能强迫改变一个平民百姓的志向。
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讲解】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品德篇
15、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讲解】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
1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讲解】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 17、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讲解】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
18、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讲解】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
19、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讲解】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2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讲解】 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21、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讲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样(只有一种固定的用途,要在任何环境都能发挥君子的作用)
22、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讲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却可用小事情考验他。 2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杀身成仁)
【讲解】有志之士和仁人,不会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只会勇于牺牲来成全仁。
2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讲解】做不应该做的事从而做官发财,对我来说,好比是天空浮来浮去的过眼烟云。
2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讲解】聪明的人不会疑惑,实行仁德的人会忧愁,真正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2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讲解】聪明智慧的人爱水,有仁德的人爱山。聪明智慧的人爱活跃,有仁德的人爱沉静。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27、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讲解】在实行仁德之事的时候对自己的老师也不要谦让。
2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讲解】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29、过而不改,是谓过已。《论语·卫灵公》 【讲解】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过错呢。
30、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讲解】君子不因为别人的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为别人的品德不好就废弃他的正确意见。
31、孝弟(tì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讲解】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根本。
3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讲解】看见贤人就应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则应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无类似缺点。
3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讲解】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处世篇
3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讲解】君子胸怀坦荡,无忧无虑;小人心胸狭隘,常常忧愁哀戚。
3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讲解】不怕别人不了解我,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36、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讲解】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别人也不会尊重你),学习的知识就不会扎实。做人重要的是讲求忠诚,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犯了错误,就不要害怕改正。
3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讲解】自己要在社会上自立,就要使别人能在社会上自立;自己要在社会上通达,就要别人也能在社会上通达。 38、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讲解】名分正当,说话才能合乎情理,事情才能成功。指做事、说话必须理由正当而充足。
39、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讲解】我每天都要从多个方面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办事情,是否忠实呢?与朋与交往,是否有不真诚的地方呢?老师传给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4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讲解】自己不想要或者不想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4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讲解】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人家恶事。
4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论语雍也篇26条篇六
《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1月检测语文(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26》
第二中学1月检测语文试题
(文科语文)2015.1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起哄/内讧 空想/空架子 颈椎/泾渭分明 ......
B. 辍学/啜泣 倒戈/倒春寒 自诩/栩栩如生 ......
C. 症结/症状 蓬松/敞篷车 饶恕/分外妖娆 ......
D.皱纹/骤然 皎洁/广角镜 贮藏/自出机杼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编揖 杀风景 躁动不安 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B、渲染 吊角楼 云销雨济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C、厮打 俱乐部 归根结蒂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D、通牒 打哆嗦 礼上往来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网络歌曲词作者刻意追求“陌生化”、“小清新”等效果,导致不少歌词出现直白、浅俗、口水化等问题, 业界诟病。
②为破除城镇化“千城一面”“千村一面”怪圈,留住齐鲁特色乡愁, 地方历史文化,我省从2014年起开始全面实施“乡村记忆工程”。
③在《咬文嚼字》发布的“2013流行语排行榜”中,“中国梦”以其清新的理念和亲民的风格广为民众认同, 十大流行语排名榜第一位。
A.备受 继承 位居 B.备受 传承 位居
C.倍受 传承 跃居 D.倍受 继承 跃居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蚁族”品牌的创始人郑剑辉独具只眼,找准了市场切入点,将电子商务事业打理得风生....
水起,多所店铺单品月销售量往往达到上万件。
B.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大气污染防治等事项,决定在全省实施“治污降霾保卫蓝天”工程,加大对重污染源及白山黑水的治理力度。 ....
C.上海黄浦江死猪漂流事件持续发酵,除事件本身的反常和诡异外,民众追问最多的是为何不能让病死的畜禽死得其所,进行无害化处理。 ....
D.为惩前毖后,省城工商、卫生、食品等部门对消毒餐具抽检不合格的多家餐饮企业予以....
相应的处罚,使餐饮企业的卫生意识有很大提高。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女人坊散文精品赏析丛书”共收录铁凝及张抗抗、陈祖芬、毕淑敏、迟子建等五位女作家。作品反映了女作家对生活、对生命、对自然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
B.易建联现身深圳,除了球员的身份,他的新标签是US17篮球文化体验店的老板,昨天,在南山区保利文化广场正式开业。
C.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不仅在
国内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在国际反腐败合作方面也频出新招、狠招,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初步形成合力。
D.《京华时报》曝出新闻,称已拍摄过半的长篇音乐电视剧《幽兰操》,是姜文最想要出演的人物。该说法被质疑为炒作并引发网友的强烈不满。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论文雅
孙 克 强
在古典美学中,雅俗与“文野”分别组合,成为两组相对的范畴,即文雅和野俗。二者是对立的两极,相反而又相成。
从人类文明脱离动物本性起步之际,雅与俗的分野就产生了。人类文明进步愈大,文化层次愈高,知识修养积累得愈丰厚,雅俗的差异就愈显著。上古时期,典型的雅俗差异表现在《诗经》之中。《诗经》的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诗的作者多为农夫走卒、妇人女子,多道田间闾巷的山情水音,显得浅近野俗一些:雅诗则多出自公卿士大夫之手,较为讲求辞彩,显示出作者较高的文化修养。因而雅诗与文采相联系,成为“文雅”。文雅观念的形成也与孔子有关,《论语〃雍也》记孔子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文质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雅适合的是士大夫知识阶层的口味,反映的是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习惯。文雅的重要内容是指语言中显示出的文化知识的积累。在语言中引用或化用古人语句、古典古事,可使语言有苍古博厚之风。古代的批评家认为,知识、学问的有无或多少是区别雅俗的重要标准。清人毛奇龄说:“天下惟雅须学。而俗不必学;惟典则须学。而鄙与熟则不必学。”读书是求雅去俗的最好途径。
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雅俗的表现是复杂的、多样的。雅俗的差异在于文化层次的高低,在于文化积累的多少。然而这种高低和多少却又是相对的,是在比较中呈现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超过度的限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
雅和俗虽然异势,但也并非水火不容,雅俗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互相易位。“以俗为雅”这个中国美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影响的理念即是典型的例证。文雅本指文采华美,语言修辞工致,是艺术修养高的标志,但如果一味追求文采华丽、语言精致,则又会成为千口一腔的陈辞滥调,又成了凡俗、陈俗的东西而令人生厌。这时如果别出心裁,有意从以前已遭摒弃的民间语言中汲取材料,用入作品中,则会产生清新出奇的效果,这正是高雅的一种表现.“以俗为雅”的作品,其外在的形式特征是“俗”,而其体现出来的品格、趣味却是“雅”。这里“俗”和“雅”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
“以俗为雅”的理念还可以运用到文学创作的体裁、题材、意境等领域.如表现在体裁方面,古代文学家、 批评家通常推崇雅体,贬斥俗体,如民间歌谣就被视为俗体而受到贬斥。但也有一些作家看到了这种体裁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如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文雅和通俗。梁启超的看法对我们很有启发。他将诗分为“丈人诗”和“民间歌谣”两类,并指出:“简单说,好歌谣纯属自然美,好诗便要加上人工的美.”“对于自然美加上些人工,又是别一种风味的美,譬如美的璞玉,经琢磨雕饰而更美;美的花卉,经栽植布臵而更美。”
6.下列关于“文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文雅是和野俗相对的范畴,二者是对立的两极,相反相成。
B.“以俗为雅”理念出现后,文采华美、语言修辞工致,就不再是文雅的标准了。
C.文雅观念的形成与人类文明进步直接相关,也与孔子影响后世的文质观有关。
D.引用化用古语。使语言苍古博厚,显示出丰厚的文化积累,是文雅的重要内容。
7.下面对雅俗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雅俗的差异在于文化层次的高低和文化积累的多少,唯有读书才能求雅去俗。
B.任何事物都有度,超过度的限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以俗为雅即是典型例证。
C.一味讲求文采和语言,就会成“俗”;使用民间语言别出心裁,则会现“雅”。
D.雅和俗虽然异势,但并非水火不容,它们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三段引用清人毛奇龄的话是为了阐明“知识、学问的有无或多少是区别雅俗的重要标准”。
B.梁启超将诗分为“文人诗”和“民间歌谣”两类,他认为好民间歌谣纯属自然美,而好文人诗则属人工美。
C.古代文学家通常不能发现民间歌谣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将其视为俗体加以贬斥,因而创造不出优秀的作品。
D.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虽然雅俗的表现是复杂的,但知识、学问的有无或多少始终是区别雅俗的重要标准。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读《江南录》
王安石
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
②③①存亡论之。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箕子之说,徐氏录为得焉。 .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
不至于亡。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虞以不用宫.
④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
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观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吾以情得之。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注】①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②《春秋》之义:臣子为君亲讳,礼也。③箕子之说:周武王灭商后,问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商灭亡原因,箕子不讲商的恶,只讲存亡之理。④晋国向虞国借道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虞君不听,为晋回军时所灭。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氏录为得焉 . 得:恰当、适合
与:结交
数:列举 B.然则忠臣国之与也 .C.数以杀忠臣之罪 .
D.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徒:仅仅 .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B.①一举而胜焉 .
D.①吾以情得之 . C.①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批评《江南录》创作“失实”的一组是( )
①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亡论之
②其于《春秋》之义,箕子之说,徐氏录为得焉
③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④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
⑤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⑥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②③⑥
12.下列有关原文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徐铉的《江南录》在评论李煜亡国这件事时,并没有言及李煜的过错,这有悖于历史创作的“实录”原则。
B.作者直言国君的最大恶行是杀害忠臣,有此恶行必然会导致国破家亡,作者列举历史上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很有说服力。
C.作者以小时候听到过的潘佑直言被杀的相关事实,来说明李氏亡国与杀害忠臣不无关系。
D.作者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徐铉的《江南录》歪曲史实,诬陷忠良,欺瞒君主,是为了达到弹劾同僚的目的。
山东省沂水县第二中学1月检测语文试题
(文科语文)
第Ⅱ卷(非选择题,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3分)
(2)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4分)
(3)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早晴至报恩山寺
文 同
山石巉巉磴①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注】①磴:石级。
(1)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夏曰:“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2)故不积跬步, 。 (《荀子·劝学》)
(3)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4)三杯两盏淡酒, 。 (李清照《声声慢》)
(5)纵一苇之所如, 。 (苏轼《赤壁赋》)
(6)闾阎扑地,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王勃《滕王阁序》)
五.(12分)
16. 阅读下面文字,请用三个简明、结构整齐的短语来概括国家公祭鼎的历史意义,每个短语不得超过6个字。(4分)
2014年12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少先队员代表一起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鼎在中国传统中是国家重器,是国家政权的象征,也是祭祀时重要的祭器和礼器。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并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最高规格的祭祀仪式。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逢有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有勒石刻碑、铸鼎纪事的传统。设臵国家公祭鼎纪念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举行首次国家公祭活动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符合传统礼制。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设臵国家公祭鼎并永久陈列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无论对历史记事,还是凝固社会记忆,都起到积极作用。
论语雍也篇26条篇七
《经典《论语》名句五十条带翻译》
经典《论语》名句五十条 带翻译
求学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举一反三)
【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讲解】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然后去为国家、人民服务),现在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给别人看(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任用)。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讲解】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
立志篇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讲解】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讲解】三军中可以夺取统帅,但是不可能强迫改变一个平民百姓的志向。
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讲解】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品德篇
15、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讲解】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
1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讲解】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
17、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讲解】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
18、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讲解】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
19、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讲解】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2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讲解】 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21、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讲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样(只有一种固定的用途,要在任何环境都能发挥君子的作用)
22、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讲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却可用小事情考验他。
2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杀身成仁)
【讲解】有志之士和仁人,不会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只会勇于牺牲来成全仁。
2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讲解】做不应该做的事从而做官发财,对我来说,好比是天空浮来浮去的过眼烟云。
2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讲解】聪明的人不会疑惑,实行仁德的人会忧愁,真正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2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讲解】聪明智慧的人爱水,有仁德的人爱山。聪明智慧的人爱活跃,有仁德的人爱沉静。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27、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讲解】在实行仁德之事的时候对自己的老师也不要谦让。
2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讲解】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29、过而不改,是谓过已。《论语·卫灵公》
【讲解】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过错呢。
30、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讲解】君子不因为别人的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为别人的品德不好就废弃他的正确意见。
31、孝弟(tì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讲解】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根本。
3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讲解】看见贤人就应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则应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无类似缺点。
3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讲解】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处世篇
3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讲解】君子胸怀坦荡,无忧无虑;小人心胸狭隘,常常忧愁哀戚。
3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讲解】不怕别人不了解我,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36、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讲解】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别人也不会尊重你),学习的知识就不会扎实。做人重要的是讲求忠诚,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犯了错误,就不要害怕改正。
3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讲解】自己要在社会上自立,就要使别人能在社会上自立;自己要在社会上通达,就要别人也能在社会上通达。
38、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讲解】名分正当,说话才能合乎情理,事情才能成功。指做事、说话必须理由正当而充足。
39、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讲解】我每天都要从多个方面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办事情,是否忠实呢?与朋与交往,是否有不真诚的地方呢?老师传给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4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讲解】自己不想要或者不想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4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讲解】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人家恶事。
4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讲解】自古以来,都免不了一死;如果人民对政府不信任,国家就立不住。
4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讲解】一个人如果不守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做人!
4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讲解】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比喻要胜任工作,必须先学好本领。
45、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
【讲解】有益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实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
46、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讲解】见到自己应当做的正义的事情而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
4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宪问》
【讲解】凡事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开怨恨了。
哲理篇
48、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 《论语·八佾》(尽善尽美)
【讲解】孔子谈到《韶》这一乐舞说:“美极了啊,又好极了。”
49、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讲解】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过问那方面的政事。
50、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讲解】过去的事不可挽回了,将来的事来得及改正。
51、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讲解】不求速成,不要图小利。想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