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三首·其二翻译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篇一:《初二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望岳》(东岳泰山)

岱(dài)宗夫(fú)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翻译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看不尽它的青色。

大自然把山岳的奇异景象全都赋予了泰山,它使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层云升腾,跳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眺望,四周重重山峦定会看起来显得渺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翻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 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越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翻译:杂诗三首·其二翻译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中心思想:

《石壕吏》这首叙事诗,叙述官吏夜捉人,老妇啼诉语言和她的被捉 ,表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

篇二:《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吉祥语文 教案,课件,试卷,作文,学校风采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翻译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看不尽它的青色。

大自然把山岳的奇异景象全都赋予了泰山,它使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层云升腾,跳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眺望,四周重重山峦定会看起来显得渺小 《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 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原 文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越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妇啼一何苦! 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听妇前致词: 中心思想:

“三男邺城戍, 《石壕吏》这首叙事诗,叙述官吏夜捉人,一男附书至, 老妇啼诉语言和她的被捉 ,表现出老妇一家二男新战死。 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存者且偷生, 严重灾难,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死者长已矣! 情。

室中更无人, 登幽州台歌 惟有乳下孙, 【唐】陈子昂 有孙母未去, 前不见古人, 出入无完裙。 后不见来者。 老妪力虽衰, 念天地之悠悠, 请从吏夜归, 独怆然而涕下。

急应河阳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犹得备晨炊。”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夜久语声绝,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如闻泣幽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天明登前途,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独与老翁别。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⑴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译 文

长风万里送秋雁⑵,对此可以酣高楼

⑶。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 蓬莱文章建安骨⑷,中间小谢又清发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⑸。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俱怀逸兴壮思飞⑹,欲上青天览明月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⑺。

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家里再没有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⑻,明朝散发弄扁舟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⑼。[1]

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 韩 愈

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吉祥语文 教案课件,试卷,作文,学校风采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登飞来峰

野 望【唐】 王绩

东皋②薄暮③望,徙倚④欲何依⑤。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⑥。 牧人驱犊⑦返,猎马带禽⑧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⑨。

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篇三:《3年级上古诗》

游子吟 孟郊 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杂诗三首·其二翻译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忆父 清 宋凌云杂诗三首·其二翻译

吴树燕云断尺书,迢迢两地恨何如?

梦魂不惮长安远,几度乘风问起居。

译文:

吴地的树,燕山的云,南北相隔,隔断了音信;

两地迢迢万里,思念的愁恨有多少,让人如何去诉说?

只有在梦里,才不用担心长安的天长地远,

我的魂儿都少次乘风去看望您,问问父亲的生活身体可安好?

水仙子夜雨元代 许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

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译文

夜雨一点点淋在梧桐树叶上,秋声难禁,打在芭蕉上,惹人愁思不断。半夜时分梦里回到了故乡。醒来只见灯花垂落,一盘残棋还未收拾,可叹啊,我孤单地留滞在新丰的旅馆里。靠在枕边,十年的经历,远在江南的双亲,都浮上心头。

思母 唐 舆恭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注释

霜殒芦花:寒霜把芦花摧残。芦花:典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传载孔子弟子闵损字子骞,少时受后母虐待。冬天,后母将芦花塞入布中,给子骞穿。而以棉花制袄,给自己亲生儿子穿。子骞父得知,欲休之。子骞跪求留母,曰:“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父乃止。后母悔,遂待诸子如一。后世转以芦花代指母爱。无复:不再。倚柴扉:指母亲倚门望儿。 黄梅雨:梅子熟时之雨,时当农历四、五月。黄梅谓梅子,熟时呈黄色,故称。典:典当,抵押。籴(dí):买入粮食谷物。

宿建德江 孟浩然 唐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韵译】:

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

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

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

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 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 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 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 不敢叹风尘。 译文:

母亲爱子女的心是无穷无尽的,我在过年的时候到家,母亲多高兴啊!

她正在为我缝棉衣,针针线线缝得密,我寄的家书刚收到,墨迹还新。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翻译:从京口到瓜州只是一江之隔。 从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地区临着长江的河畔。 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

故乡呢?

望月怀远张九龄 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韵译】: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杂诗三首·其二翻译

江外思乡 唐.韦庄

年年春日异乡悲, 杜曲黄莺可得知。

更被夕阳江岸上, 断肠烟柳一丝丝。

译文:我长年在外,每年一到春天的时候,独自在他乡不胜悲伤,坐在树下

饮酒,我想那树上的黄莺也应该了解我思乡的心情吧。看到江岸渐落的残阳,我就更加思乡了,就仿佛心肠被撕扯成片片柳叶。

月夜忆舍弟》唐 杜甫

戍鼓段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更鼓咚咚响,道路上行人无影踪。边城荒芜秋风凉,只听见孤雁哀鸣。

今夜霜露格外白,月还是故乡的明。兄弟离散各一方,家已残破,生死消息何处寻?书信久已不能抵,何况战火还没有停息。

赠从第 汉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今译;山上高耸挺拔的松柏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风刮得是多么强大,松枝是多么的劲挺!当冰霜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而松柏却依然终年端正挺拔。难道松柏不怕严寒吗?那是松柏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

回乡偶书(其二)贺知章 唐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注释】离别家乡已经很久了 近来人和事都半消磨了。

唯有门前的镜湖水 春风都不改旧时的波浪。

自河南 白居易 唐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译文: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 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 万

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 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 长在荆门郢树烟。

翻译: 你我漂泊零落,心情郁闷,神情黯然, 双双垂下分别的泪水,在这柳江边。

我受到排挤,孤身离开长安六千里, 出生入死在柳州这个荒蛮之地有十二年了。 桂岭瘴气在山林里弥漫,如乌云般低垂,带来瘟疫, 我听说洞庭湖春色旖旎,水天浩淼,你一去就是长别了。 你我相聚只能靠梦境,长相思不肯醒来, 依稀神游到荆门,云烟缭绕,恍若相逢。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篇四:《杂诗三首其二翻译赏析_作者王维》

<杂诗三首其二>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前言]
杂诗(君自故乡来)是盛唐时期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杂诗三首其二翻译赏析_作者王维。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注释]
⑴君:对对方的尊称,您。
⑵故乡:家乡,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⑶来日:来的时候。杂诗三首其二翻译赏析_作者王维
⑷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⑸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
⑹著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翻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赏析]
杂诗三首其二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可是问什么好呢?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于是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的踌躇,对方的诧异。“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时梅花开没开花?想必读者对此也感到突兀。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这是诗人留给人们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273140.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