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筝的解析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篇一:《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拓展作业 第6课 琵琶行并序 Word版含解析]》

6 琵琶行并序

一、积累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迁谪/牵挂 商贾/辜负 赠送/铮铮然 ......

B.漂沦/腈纶 憔悴/渔樵 英俊/九江郡 ......

C.衣裳/霓裳 幽咽/呜咽 行伍/琵琶行 ......

D.船舷/管弦 真谛/啼血 鱼虾/虾蟆陵 ......

答案:B

解析:A项,分别读qiān/qiān,gǔ/gū,zèng/zhēng;B项,分别读lún/lún,qiáo/qiáo,jùn/jùn;C项,分别读shɑng/cháng,yè/yè,háng/xíng;D项,分别读xián/xián,dì/tí,xiā/há。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等闲”与“秋月春风等闲度”中的“等闲”一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B.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C.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D.不可等闲视之 ..

答案:B

解析:B项与题干中的“等闲”是“白白地”“随随便便”的意思;A、C、D三项的“等闲”都为“平常”“普通”的意思。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使快弹数曲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 ..

B.②千呼万唤始出来 ②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

C.①轻拢慢捻抹复挑 .

D.①满座重闻皆掩泣 .

答案:B

解析:B项,“始”都是副词,才。A项,“数”,①数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②名词,数量。C项,“轻”,①形容词,轻轻地;②动词,轻视。D项,“泣”,①动词,哭泣;②名词,眼泪。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与歌、引、谣、吟、曲无严格区别。这种体裁的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和杂言的古体。

B.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官至太子少傅,又称白太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C.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抒情诗《长恨歌》《琵琶行》,还有七律《钱塘湖春行》等。

D.白居易的诗歌,不单《赋得古原草送别》人人皆知,他的《长恨歌》《琵琶行》也众口传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说。

答案:C

解析:C项,《长恨歌》《琵琶行》是长篇叙事诗。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5~10题。

夜 筝

[唐]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②商人重利轻别离 .②座中泣下谁最多 .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5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中“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明月”交代了听筝的环境。

B.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表现了女子的处境孤单,也写出她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

C.三、四两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含蓄蕴藉,给人以遐想。

D.这首诗在写景上与《琵琶行》相似,都写到了月亮,采用了“哀景哀情”的正衬手法,借景物传达情思。

答案:D夜筝的解析

解析:D项理解错误,虽然两首诗都写到了“月亮”,但这首诗不是正衬,而是反衬,是“乐景哀情”。

6诗人集中笔力写出“弦凝指咽声停处”这样一个无声的时刻有什么好处?它化用了《琵琶行并序》中的哪几句诗?(3分)

答案:有丰富的暗示性,不仅引导读者发现奇妙的无声之美,更可以通过这一无声的时刻去领悟那筝曲的全部妙处。同时也暗示了弹者的不幸与悲苦。

这一句是《琵琶行并序》中“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化用。

解析:这是留下空白,让人有更多的发挥的余地——一者让人回味刚才那美妙的乐曲;再者,也让读者产生了疑问,弹者因何而“弦凝”?自然与前一句中的“感”有关,那又是在“感”什么呢?从其中的“暗低容”可见,一定是伤心悲苦之事。

7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并序》的一个精妙的缩本。简要分析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在写法上的不同。(3分)

答案:《琵琶行并序》中得意的笔墨是对琵琶乐本身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而《夜筝》则从侧面落笔,所取的是《琵琶行并序》中用作陪衬的描写。

解析:《夜筝》描绘明月之夜女子弹筝的形象,着力描写了音乐效果,表现了音乐的艺术魅力,这与《琵琶行并序》是相似的。再者,从弹奏者的身世来看,《夜筝》与《琵琶行并序》也有相似之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对音乐本身的描写上。

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唐]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8简要分析这首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3分)

答案:本诗描写了一位年轻美丽、孤独凄婉的歌女形象,寄托着诗人对女主人公无限的同情。 解析:概括人物形象要抓住两个特点“颜如雪”“娉婷”“十七八”以及“愁绝”“泣”“独”“凄切”分析。

①南湖早春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衴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此诗是《琵琶行》同期作品。

9颔联中“乱”和“平”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做简要赏析。(4分)

答案:“乱”是“自然、随意”的意思。这一“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衴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衴的茂盛。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乱”“平”分别是这两句诗的“诗眼”,“乱”字生动地表现了“山杏”花开的特点,“平”字表现了“水衴”分布的特点。据此分析即可。

10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关系上具有怎样的特点?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这首诗流露出诗人遭遇贬谪的忧闷心情。

解析:诗的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衴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末尾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人正是以乐景反衬忧郁的情绪。

三、表达交流(8分,每小题4分)

11(2013·浙江稽阳联谊学校高三下学期联考)阅读【端正好】,将《琵琶行》(第一节)仿写成

【端正好】。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琵琶行》(第一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答案:(1)秋风起,夜无边,江浸月,枫荻乱飞。带不走离别滋味,让我一夜醉。(2)秋瑟瑟,夜沉沉,月茫茫,马蹄乱狂,劝君举杯洗愁肠,满壶是离伤。

解析:注意采用“端正好”的句式、句数,《琵琶行》的意境,保持意境的完整。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将有关内容压缩成一段介绍“浸月亭”来历的文字。要求:不遗漏要点,不超过80字。

九江,古称江州。这里有著名的“周瑜点将台”的故址,故址上建有一座亭子,名字叫作“浸月亭”。为什么这座亭子叫“浸月亭”呢?据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唐元和十年至十三年(815~818)被贬为江州司马时,经常在这座亭子里饮酒赋诗,与朋友见面,这期间,他写了著名的《琵琶行》,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句,从此,人们就把这个亭子叫“浸月亭”了。

答案:此亭建在“周瑜点将台”故址,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常在此饮酒、赋诗、会友,其诗《琵琶行》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句,故此亭名为“浸月亭”。

解析: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文段介绍的重点是“浸月亭”的来历,先从中提取相关信息,再根据要求整合即可。

篇二:《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拓展作业 第6课 琵琶行并序 Word版含解析]》

6 琵琶行并序

一、积累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迁谪/牵挂 商贾/辜负 赠送/铮铮然 ......

B.漂沦/腈纶 憔悴/渔樵 英俊/九江郡 ......

C.衣裳/霓裳 幽咽/呜咽 行伍/琵琶行 ......

D.船舷/管弦 真谛/啼血 鱼虾/虾蟆陵 ......

答案:B

解析:A项,分别读qiān/qiān,gǔ/gū,zèng/zhēng;B项,分别读lún/lún,qiáo/qiáo,jùn/jùn;C项,分别读shɑng/cháng,yè/yè,háng/xíng;D项,分别读xián/xián,dì/tí,xiā/há。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等闲”与“秋月春风等闲度”中的“等闲”一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B.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C.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D.不可等闲视之 ..

答案:B

解析:B项与题干中的“等闲”是“白白地”“随随便便”的意思;A、C、D三项的“等闲”都为“平常”“普通”的意思。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使快弹数曲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 ..

B.②千呼万唤始出来 ②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

C.①轻拢慢捻抹复挑 .

D.①满座重闻皆掩泣 .

答案:B

解析:B项,“始”都是副词,才。A项,“数”,①数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②名词,数量。C项,“轻”,①形容词,轻轻地;②动词,轻视。D项,“泣”,①动词,哭泣;②名词,眼泪。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与歌、引、谣、吟、曲无严格区别。这种体裁的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和杂言的古体。

B.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官至太子少傅,又称白太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C.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抒情诗《长恨歌》《琵琶行》,还有七律《钱塘湖春行》等。

D.白居易的诗歌,不单《赋得古原草送别》人人皆知,他的《长恨歌》《琵琶行》也众口传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说。

答案:C

解析:C项,《长恨歌》《琵琶行》是长篇叙事诗。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5~10题。

夜 筝

[唐]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②商人重利轻别离 .②座中泣下谁最多 .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5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中“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明月”交代了听筝的环境。

B.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表现了女子的处境孤单,也写出她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

C.三、四两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含蓄蕴藉,给人以遐想。

D.这首诗在写景上与《琵琶行》相似,都写到了月亮,采用了“哀景哀情”的正衬手法,借景物传达情思。

答案:D

解析:D项理解错误,虽然两首诗都写到了“月亮”,但这首诗不是正衬,而是反衬,是“乐景哀情”。

6诗人集中笔力写出“弦凝指咽声停处”这样一个无声的时刻有什么好处?它化用了《琵琶行并序》中的哪几句诗?(3分)

答案:有丰富的暗示性,不仅引导读者发现奇妙的无声之美,更可以通过这一无声的时刻去领悟那筝曲的全部妙处。同时也暗示了弹者的不幸与悲苦。

这一句是《琵琶行并序》中“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化用。

解析:这是留下空白,让人有更多的发挥的余地——一者让人回味刚才那美妙的乐曲;再者,也让读者产生了疑问,弹者因何而“弦凝”?自然与前一句中的“感”有关,那又是在“感”什么呢?从其中的“暗低容”可见,一定是伤心悲苦之事。

7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并序》的一个精妙的缩本。简要分析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在写法上的不同。(3分)

答案:《琵琶行并序》中得意的笔墨是对琵琶乐本身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而《夜筝》则从侧面落笔,所取的是《琵琶行并序》中用作陪衬的描写。

解析:《夜筝》描绘明月之夜女子弹筝的形象,着力描写了音乐效果,表现了音乐的艺术魅力,这与《琵琶行并序》是相似的。再者,从弹奏者的身世来看,《夜筝》与《琵琶行并序》也有相似之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对音乐本身的描写上。

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唐]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8简要分析这首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3分)

答案:本诗描写了一位年轻美丽、孤独凄婉的歌女形象,寄托着诗人对女主人公无限的同情。 解析:概括人物形象要抓住两个特点“颜如雪”“娉婷”“十七八”以及“愁绝”“泣”“独”“凄切”分析。

①南湖早春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衴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此诗是《琵琶行》同期作品。

9颔联中“乱”和“平”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做简要赏析。(4分)

答案:“乱”是“自然、随意”的意思。这一“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衴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衴的茂盛。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乱”“平”分别是这两句诗的“诗眼”,“乱”字生动地表现了“山杏”花开的特点,“平”字表现了“水衴”分布的特点。据此分析即可。

10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关系上具有怎样的特点?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这首诗流露出诗人遭遇贬谪的忧闷心情。

解析:诗的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衴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末尾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人正是以乐景反衬忧郁的情绪。

三、表达交流(8分,每小题4分)

11(2013·浙江稽阳联谊学校高三下学期联考)阅读【端正好】,将《琵琶行》(第一节)仿写成

【端正好】。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琵琶行》(第一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答案:(1)秋风起,夜无边,江浸月,枫荻乱飞。带不走离别滋味,让我一夜醉。(2)秋瑟瑟,夜沉沉,月茫茫,马蹄乱狂,劝君举杯洗愁肠,满壶是离伤。

解析:注意采用“端正好”的句式、句数,《琵琶行》的意境,保持意境的完整。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将有关内容压缩成一段介绍“浸月亭”来历的文字。要求:不遗漏要点,不超过80字。

九江,古称江州。这里有著名的“周瑜点将台”的故址,故址上建有一座亭子,名字叫作“浸月亭”。为什么这座亭子叫“浸月亭”呢?据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唐元和十年至十三年(815~818)被贬为江州司马时,经常在这座亭子里饮酒赋诗,与朋友见面,这期间,他写了著名的《琵琶行》,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句,从此,人们就把这个亭子叫“浸月亭”了。

答案:此亭建在“周瑜点将台”故址,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常在此饮酒、赋诗、会友,其诗《琵琶行》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句,故此亭名为“浸月亭”。

解析: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文段介绍的重点是“浸月亭”的来历,先从中提取相关信息,再根据要求整合即可。

篇三:《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6课 琵琶行并序拓展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3》

6 琵琶行并序

一、积累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迁谪/牵挂 商贾/辜负 赠送/铮铮然 ......

B.漂沦/腈纶 憔悴/渔樵 英俊/九江郡 ......

C.衣裳/霓裳 幽咽/呜咽 行伍/琵琶行 ......

D.船舷/管弦 真谛/啼血 鱼虾/虾蟆陵 ......

答案:B

解析:A项,分别读qiān/qiān,gǔ/gū,zèng/zhēng;B项,分别读lún/lún,qiáo/qiáo,jùn/jùn;C项,分别读shɑng/cháng,yè/yè,háng/xíng;D项,分别读xián/xián,dì/tí,xiā/há。夜筝的解析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等闲”与“秋月春风等闲度”中的“等闲”一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B.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C.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D.不可等闲视之 ..

答案:B

解析:B项与题干中的“等闲”是“白白地”“随随便便”的意思;A、C、D三项的“等闲”都为“平常”“普通”的意思。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使快弹数曲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 ..

B.②千呼万唤始出来 ②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

C.①轻拢慢捻抹复挑 ②商人重利轻别离 ..

D.①满座重闻皆掩泣 ②座中泣下谁最多 ..

答案:B

解析:B项,“始”都是副词,才。A项,“数”,①数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②名词,数量。C项,“轻”,①形容词,轻轻地;②动词,轻视。D项,“泣”,①动词,哭泣;②名词,眼泪。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与歌、引、谣、吟、曲无严格区别。这种体裁的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和杂言的古体。

B.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官至太子少傅,又称白太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C.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抒情诗《长恨歌》《琵琶行》,还有七律《钱塘湖春行》等。

D.白居易的诗歌,不单《赋得古原草送别》人人皆知,他的《长恨歌》《琵琶行》也众口传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说。

答案:C

解析:C项,《长恨歌》《琵琶行》是长篇叙事诗。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5~10题。

夜 筝

[唐]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5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夜筝的解析

A.首句中“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明月”交代了听筝的环境。

B.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表现了女子的处境孤单,也写出她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

C.三、四两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含蓄蕴藉,给人以遐想。

D.这首诗在写景上与《琵琶行》相似,都写到了月亮,采用了“哀景哀情”的正衬手法,借景物传达情思。

答案:D

解析:D项理解错误,虽然两首诗都写到了“月亮”,但这首诗不是正衬,而是反衬,是“乐景哀情”。

6诗人集中笔力写出“弦凝指咽声停处”这样一个无声的时刻有什么好处?它化用了《琵琶行并序》中的哪几句诗?(3分)

答案:有丰富的暗示性,不仅引导读者发现奇妙的无声之美,更可以通过这一无声的时刻去领悟那筝曲的全部妙处。同时也暗示了弹者的不幸与悲苦。

这一句是《琵琶行并序》中“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化用。

解析:这是留下空白,让人有更多的发挥的余地——一者让人回味刚才那美妙的乐曲;再者,也让读者产生了疑问,弹者因何而“弦凝”?自然与前一句中的“感”有关,那又是在“感”什么呢?从其中的“暗低容”可见,一定是伤心悲苦之事。

7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并序》的一个精妙的缩本。简要分析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在写法上的不同。(3分)

答案:《琵琶行并序》中得意的笔墨是对琵琶乐本身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而《夜筝》则从侧面落笔,所取的是《琵琶行并序》中用作陪衬的描写。

解析:《夜筝》描绘明月之夜女子弹筝的形象,着力描写了音乐效果,表现了音乐的艺术魅力,这与《琵琶行并序》是相似的。再者,从弹奏者的身世来看,《夜筝》与《琵琶行并序》也有相似之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对音乐本身的描写上。

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唐]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夜筝的解析

8简要分析这首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3分)

答案:本诗描写了一位年轻美丽、孤独凄婉的歌女形象,寄托着诗人对女主人公无限的同情。 解析:概括人物形象要抓住两个特点“颜如雪”“娉婷”“十七八”以及“愁

绝”“泣”“独”“凄切”分析。

①南湖早春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衴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此诗是《琵琶行》同期作品。

9颔联中“乱”和“平”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做简要赏析。(4分)

答案:“乱”是“自然、随意”的意思。这一“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衴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衴的茂盛。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乱”“平”分别是这两句诗的“诗眼”,“乱”字生动地表现了“山杏”花开的特点,“平”字表现了“水衴”分布的特点。据此分析即可。

10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关系上具有怎样的特点?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这首诗流露出诗人遭遇贬谪的忧闷心情。

解析:诗的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衴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末尾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人正是以乐景反衬忧郁的情绪。

三、表达交流(8分,每小题4分

)

11(2013·浙江稽阳联谊学校高三下学期联考)阅读【端正好】,将《琵琶行》(第一节)仿写成

【端正好】。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琵琶行》(第一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答案:(1)秋风起,夜无边,江浸月,枫荻乱飞。带不走离别滋味,让我一夜醉。(2)秋瑟瑟,夜沉沉,月茫茫,马蹄乱狂,劝君举杯洗愁肠,满壶是离伤。

解析:注意采用“端正好”的句式、句数,《琵琶行》的意境,保持意境的完整。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将有关内容压缩成一段介绍“浸月亭”来历的文字。要求:不遗漏要点,不超过80字。

九江,古称江州。这里有著名的“周瑜点将台”的故址,故址上建有一座亭子,名字叫作“浸月亭”。为什么这座亭子叫“浸月亭”呢?据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唐元和十年至十三年(815~818)被贬为江州司马时,经常在这座亭子里饮酒赋诗,与朋友见面,这期间,他写了著名的《琵琶行》,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句,从此,人们就把这个亭子叫“浸月亭”了。

答案:此亭建在“周瑜点将台”故址,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常在此饮酒、赋诗、会友,其诗《琵琶行》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句,故此亭名为“浸月亭”。

解析: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文段介绍的重点是“浸月亭”的来历,先从中提取相关信息,再根据要求整合即可。

篇四:《夜筝阅读答案_夜筝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

<夜筝>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鉴赏]
若要把白居易<琵琶行>裁剪为四句一首的绝句,实在叫人无从下手。夜筝阅读答案_夜筝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但是,<琵琶行>作者的这一首<夜筝>诗,无疑提供了一个很精妙的缩本。
“紫袖”、“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以“紫袖”代弹者,与以“皓齿”代歌者、“细腰”代舞者(李贺<将进酒>:“皓齿歌,细腰舞。”)一样,选词造语十分工整。“紫袖红弦”不但暗示出弹筝者的乐妓身份,也描写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明月”点“夜”。“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倘如“举酒欲饮无管弦”,那是不免“醉不成饮”的。夜筝阅读答案_夜筝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读者可以由此联想到浔阳江头那个明月之夜的情景。
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这并不等于说独处(诗题一作“听夜筝”),

篇五:《古诗暮江吟的诗意_暮江吟原文赏析_作者白居易》

<暮江吟>作者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其全诗如下: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前言]
<暮江吟>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是一首写景佳作。古诗暮江吟的诗意_暮江吟原文赏析_作者白居易。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注释]
⑴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⑵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⑶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古诗暮江吟的诗意_暮江吟原文赏析_作者白居易
⑷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⑸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翻译]
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赏析]
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281972.html

    上一篇:英语周记大全50

    下一篇:题画竹郑燮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