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翻译】
篇一:《志南和尚的《绝句》》
志南和尚的《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意思其实就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我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 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杨柳枝随风荡漾,不觉有一丝儿寒意。 在《宋诗纪事》中,志南僧就留有这麼一首诗,且还没有实质性的题目,只是借诗的形式题了一个不关意旨的诗题。然而就是这一首诗才使后人知其名,尤其是诗的后两句写二月天的轻柔凉美,生动而活脱,遂成为千古名句。
诗写的是二月天里的真切感受。苍拙古木林中,於岸边树阴之处停下小船,系上缆绳,然后登上河岸。「短篷」即小舟。此一句开篇,似乎气氛有些阴郁。古木浓阴,置身其中,四围不免充溢颓腐之气,还会使人想起有古木便会有悲鸟,「悲鸟号古木」,似乎已经是定势了的一种意象组合。然而诗僧却就此打住,只是「古木阴中」,点到为止,化腐朽为神奇,不偏不倚地撑出一只小船来,且不紧不慢,停停当当地系在岸边,悠悠之中,很有方寸。虽不是「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储光羲《钓鱼湾》)般的旖旎与幽丽,但却也别有一种清凉幽静的美感,系舟后,诗僧拄著藜杖,踏上小桥,奔桥东而去,古木斑驳,水流汩汩,似乎能听到诗僧拄藜杖系板桥的笃笃之声;身影萧疏,一步步,隐入了桥东那另一个世界里。「杖藜」即为拐杖。宋代秦观《宁浦书事》诗之五曾有「身与杖藜为二,对月和影成三」句,将杖藜和自身来了一个意识的平等,互为依托。
志南此诗更绝,杖藜在他意识中已远没有了「我扶」之作用,也没有「互扶」之作用,倒是反过来了,是「杖藜扶我」,诗僧自己成了不是杖藜的的杖藜,这是怎麼回事?实际上,志南此说才正和常道。在平常人看来,拐杖是人扶著走路的,可正是靠人扶,拐杖才成为拐杖,如没有了人,拐杖何以得立,人可以不扶杖,但杖必须得扶人。因此,不是人扶杖藜,而是杖藜扶人,自然便是「杖藜扶我过桥东」了。禅者的观物方式,表面看去有悖逻辑和常理,但正是这种反常,才构成了神诗的奇趣,最终又归合常道。这其中,是深契事理的,只不过是比常人更深入一层,更有曲折之感。这就是禅家所说的「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的意蕴与真谛。 在带著节奏的「笃笃」声中,杖藜扶著诗僧从桥西来到了桥东。桥东桥西,似乎给人两个世界之感,那边还是古木垂垂,浓阴郁郁,而这边却是杏花春雨,杨柳和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两句是说在二月天里,沾人衣服直要潮湿的,是那杏花开时常下的杏花雨;吹人脸面而不觉寒冷的,是那杨柳树中吹来的杨柳风。「杏花雨」是指清明时节杏花盛开,细雨润泽的景象。「欲湿」是似湿未湿,欲扰犹湿,湿而不沾,沾而不淋的若即若离的状态。这正是杏花雨带给人轻梦一般的惬意和融洽。更兼那使柳丝依依,轻柔和煦,吹在脸上凉美而不寒冷的二月春风,真正构成了一个如诗如梦的境界。人置其中,看如烟杏花,如线杨柳;感如酥细雨,如丝和风,也正如蝉翼纱幕之后,欣赏明眸流睇之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一种特殊感情。
宋人赵与虤《娱书堂诗话》卷上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朱熹能为其诗作跋,在当时实属不易,於此也可看出志南诗在当时的影响。朱熹以这首〈绝句〉为例,说其诗「无蔬气」。宋人论僧诗,「无蔬笋气」似乎是最高境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五十七引《西清诗话》云:「东《绝句》志南的现代文翻译。
坡言僧诗要无蔬气,固诗人龟鉴。」就是说僧诗要具清拨之韵,有本分家风,水边林下气象。看来志南此诗颇合标准,才赢得凡事讲究标准的朱熹的称赞。 实际上,有无「蔬笋气」并不见得是论僧诗的最高标准。僧也罢,俗也罢,在诗之真谛上并没有截然界限,「真诗人必不失僧侣心,真僧侣亦必有诗人心。」(钱钟书《谈艺录》八八引法国白瑞蒙《诗醇》语)志南此诗被人称赏,主要还是於平常景物中写出了一种诗趣,或是禅趣。那种桥东桥西的不同境界,那种「枝藜扶我」的反常合道,那种杏花雨、杨柳风的柔美清丽,既是平常的,又是满含诗味的。诚如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所说:「平常非即惯常。譬如人莫不饮食,而知味者则鲜。凝神忘我而自觉,则未忘我也;及事过境迁,亡逋莫追,勉强揣摹,十不得一。微茫渺忽,言语道穷,故每行而不能知,知而不能言,不知其然而然。」同是平常景,不同的人便会有不同的「言」,取得不同的审美收获。成佛成魔一念间,志南留下一首好诗,正是他桥东到桥西知其然而然的缘故。
篇二:《文言文翻译和现代文阅读》
一、给下列文言文加上标点,并翻译全文
书杜袭喻繁钦语后①〔清〕林 纾
吴人之妇有绮其衣者②衣数十袭③届时而易之而特居于盗乡盗涎④而妇弗觉犹日炫其华绣于丛莽⑤之下盗遂杀而取之盗不足论而吾甚怪此妇知绮其衣而不知所以置其身夫使托身于荐绅⑥之家健者门焉严扃深居盗乌得取唯其濒⑦盗居而复炫其装此其所以死耳天下有才之士不犹吴妇之绮其衣乎托非其人则与盗邻盗贪利而耆杀故炫能于乱邦匪有全者杜袭喻繁钦曰子若见⑧能不已非吾徒也钦卒用其言以免于刘表⑨之祸呜呼袭可谓善藏矣钦亦可谓善听矣不尔吾未见其不为吴妇也。
注释:①杜袭:字子绪,汉末战乱时曾投奔荆州牧刘表,认为刘表不值得辅佐,离去。后仕魏,官至大中大夫。繁钦:字休伯,以文章才辩得名,和杜袭同依附刘表。②绮:有花纹的丝织品。此作动词,使美丽。③袭:一套衣服。④涎:唾液。比喻垂涎般贪婪。⑤丛莽:草木丛杂之地。此指盗贼出没之地。⑥荐绅:同“缙绅”,高级官员的装束,代指官宦。⑦濒:靠近。⑧见:通“现”。⑨刘表:字景升,东汉远支皇族。汉末军阀混战时任荆州牧,后病死,其子刘琮降于曹操。
二、阅读《求乞者》(选自鲁迅《野草》),回答问题
求乞者
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踏着松的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微风起来,露在墙头的高树的枝条带着还未干枯的叶子在我头上摇动。《绝句》志南的现代文翻译。
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近于儿戏;我烦腻他这追着哀呼。 我走路。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但是哑的,摊开手,装着手势。 我就憎恶他这手势。而且,他或者并不哑,这不过是一种求乞的法子。
我不布施,我无布施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给与烦腻,疑心,憎恶。
我顺着倒败的泥墙走路,断砖叠在墙缺口,墙里面没有什么。微风起来,送秋寒穿透我的夹衣;四面都是灰土。
我想着我将用什么方法求乞:发声,用怎样声调?装哑,用怎样手势?……
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我将得不到布施,得不到布施心;我将得到自居于布施之上者的烦腻,疑心,憎恶。 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
我至少将得到虚无。
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灰土,灰土„„
„„
灰土„„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1、“高墙”、“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分别象征什么?体现了鲁迅怎样的生活经历?
2、“布施”有何含义?“布施”与“求乞”体现了人与人的什么关系?《绝句》志南的现代文翻译。
3、鲁迅为何不愿做个“受施者”与“布施者”?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世界观与思想命题?《绝句》志南的现代文翻译。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一、
吴人之妇,有绮其衣者,衣数十袭,届时而易之。而特居于盗乡,盗涎而妇弗觉,犹日炫其华绣于丛莽之下,盗遂杀而取之。盗不足论,而吾甚怪此妇知绮其衣,而不知所以置其身。夫使托身于荐绅之家,健者门焉,严扃深居,盗乌得取?唯其濒盗居而复炫其装,此其所以死耳。天下有才之士,不犹吴妇之绮其衣乎?托非其人,则与盗邻,盗贪利而耆杀,故炫能于乱邦,匪有全者。杜袭喻繁钦曰:“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钦卒用其言,以免于刘表之祸。呜呼!袭可谓善藏矣,钦亦可谓善听矣。不尔,吾未见其不为吴妇也。
参考译文:
吴地有个妇人,喜欢穿花衣服,缝制了几十套花衣服,到时候就换一件衣服。只是她住
在盗贼出没的地区,盗贼贪图她的漂亮的衣服,可是妇人却没有觉察,还是每天在盗贼出没的地方炫耀她的衣服,盗贼于是杀了她而掠夺了她的衣服。盗贼的行为不值得去讨论,我只是奇怪这个妇人只知道炫耀她的衣服却不知道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假使她依附官宦之家,有健壮的武士把守大门,严密地封锁门闩,住在深深的宅院里,盗贼哪里可以得到她的东西?正因为她临近盗贼的居所却又炫耀自己的服装,这就是她死于非命的原因。天下那些有才干的士人,不正像吴国妇人缝花衣裳一样么?如果不和好人相处,而与盗贼相邻,盗贼贪图钱财又杀人成性。所以在乱世中炫耀自己才能的,没有能够保全自身的。杜袭告诫繁钦说:“你若是不断地展露自己才能,就不是我的徒弟。”繁钦最终听了他说的话,避免了刘表之祸。唉!杜袭可以说是善于藏身的,繁钦也可以说是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不然,我不见得他们的结局就不会像吴国妇人那样悲惨。
二、
1、“高墙”、“灰土”、“各自走路”的人,既是20世纪20年代北京街巷中的实景,又有象征性。“高墙”象征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人之间冷漠,人们充满戒心,难以相融相知。“灰土”象征社会污浊,也象征作者灰暗迷惘的心态。全文反映出作者不愿成为权贵、强者,也不愿成为奴才、弱者的两难境况,揭示作者在犹豫、彷徨、苦闷中孤独前行的情感经历。
2、“布施”是主子、强者对弱者的施与。“布施”与“求乞”是人之间存在隔阂、缺乏真诚的主与奴、强与弱的关系。文中两个求乞的孩子,其实是作者“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的铺垫,是作者内心求乞的演示,作者亦是求乞者。作者由已及人,推想自己求乞的结果,得出不去求乞,也不施与的结论。
3、鲁迅在文中前一部分以两个小孩为例,写了“受施者”必会以牺牲自尊放弃自己的思想去磕头、哀呼,实不悲戚却又装作悲戚。而鲁迅“厌恶他这声调、态度”,所以不愿作“受施者”,也不愿做使对方失去自身尊严的“布施者”。这体现了鲁迅反对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坚守人格独立、思想尊严的世界观,与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思想命题。
4、本文对景的描绘是写实的,然而塑造的形象却又是象征性的。如求乞者的形象,是个在两难中艰难选择,最终以“无所为和沉默”来表达自己的文人形象。文章将景、情、意交融为一体,在尘土弥漫的氛围中表达了自己对扑朔迷离人生前景的焦虑与苦闷。
篇三:《《兽纪》节选现代文翻译》
《兽纪》节选译文
猿善援犭婴亦猿类惟跳躁无他长技。 山之奥①有洞,洞有货物,犭婴弗得自致也,谓猿曰:“尔援上探出之,吾下守之,当共利也。”猿攀木蔓上,取而致之犭婴,犭婴 悉移至窟中。 猿既下,犭婴无有也。迹之至窟旁,曰:“货安在?” 犭婴据窟啸曰:“货固吾有者,尔何得有也?”呼其群相殴躏②猿,猿曳臂去。 (选自《兽纪》)
译文:
猿善于攀援,犭婴属于猿类但除了暴躁爱发脾气之外没其它的长处.山的深处有一个洞,洞里有货物,犭婴自己到不了那个地方,就跟猿说:"你爬到上面去把货物拿出来,我在下面帮你守着,到时候咱们平分."猿攀援树木藤蔓而上,取了货物给犭婴,犭婴把所有的货物都移到了自己的洞窟之中.猿爬下来,犭婴却不见了.猿用痕迹找到了犭婴的洞窟,问道:"货在哪儿?"犭婴占据在洞窟里呼啸道:"货物本来就是我的,你凭什么拥有?"招起犭婴群一起殴打践踏猿,猿拖着手臂回去了.
这篇短文讽刺了为了独占钱财而不守信义、欺诈合作者的丑行
篇四:《绝句翻译赏析_作者释志南》
<绝句>作者为宋代文学家释志南。古诗全文如下: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
在参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杖,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绝句翻译赏析_作者释志南。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
[鉴赏]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你",是将藜杖人格化了, 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使这位老和尚 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 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 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 都没有这样的诗意。绝句翻译赏析_作者释志南。 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 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於画意。 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 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
篇五:《关于春天的优美诗句》
1、春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春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唐湖春行>
4、春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5、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关于春天的优美诗句。——贺知章<咏柳>
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7、萱草萌芽,侵陵雪色。——唐·杜甫<腊日>
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9、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10、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
11、春恨-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关于春天的优美诗句。——龚自珍<己亥杂诗>
13、春到人间草木知。——宋·张栻<立春偶成>
1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6、有时三点两点雨,17、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8、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1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20、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21、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姣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22、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24、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25、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唐杜<远怀舍弟颖观等>
26、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27、春江潮水连江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28、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2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0、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3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3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3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3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36、林花着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燕支:胭脂。荇:荇菜,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唐·杜甫<曲江对雨>
37、春梦-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38、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