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翻译】
篇一:《文言文范仲淹作墓志原文及译文》
文言文范仲淹作墓志原文及译文
原文:
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见之。”明日以示尹。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选自毕仲询《幕府燕闲录》)
译文:
范仲淹曾替人写墓志铭,当他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让尹洙看。”第二天,他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能够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使写作都刺史,知州写成了太守,诚然是属于清雅古隽的说法,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所争论的原因啊。”范仲淹听了,颇有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篇二:《范仲淹传[文言文加注]》
范仲淹传
范仲淹(子纯祐 纯礼 纯粹)范纯仁(子正平)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其先邠州人也,后徙家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人。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名说:对名作缘解,作相解,作能解,作性解】。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今南京】,依戚同文【人名】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宋各州有司理院,以军人为判官,掌狱讼,以文臣为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属地方的推官有点幕僚的意思,多少有些挂职而没有多少实权的意味了】,始还姓,更其名。
监泰州西溪盐税,迁大理寺丞,徙监楚州粮料院,母丧去官。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寘【放置,置音】府学【古代地方官办教学机构】。上书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去冗僣,慎选举,抚将帅,凡万余言。服除,以殊荐,为秘阁校理。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仲淹言:“昭应、寿宁,天戒不远。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 合天意也。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蠲除积负。”又言:“恩幸多以内降除官,非太平之政。”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
太后崩,召为右司谏。言事者多暴太后时事,仲淹曰:“太后受遗先帝,调护陛下者十余年,宜掩其小故,以全后德。”帝为诏中外,毋辄论太后时事。初,太后遗诰以太妃杨氏为皇太后,参决军国事。仲淹曰:’太后,母号也,自古无因保育而代立者。今一太后崩,又立一太后,天下且疑陛下不可一日无母后之助 矣。”
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侧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
会郭皇后废,率谏官、御史伏阁争之,不能得。明日,将留百官揖宰相廷争,方至待漏院,有诏出知睦州。岁余,徙苏州。州大水,民田不得耕,仲淹疏五河,导太湖注之海,募人兴作,未就,寻徙明州,转运使奏留仲淹以毕其役,许之。
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曰:“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帝问夷简,夷简曰: “此仲淹迂阔之论也。”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且曰:“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夷简怒诉曰:“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
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之朝堂。于是秘书丞余靖上言
曰:“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贬窜,况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乎?陛下既优容之矣,臣请追改前命。”太子中允尹洙自讼与仲淹师友,且尝荐己,愿从降黜。馆阁校勘欧阳修以高若讷在谏官,坐视而不言,移书责之。由是,三人者偕坐贬。
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仲淹既去,士大夫为论荐者不已。 仁宗谓宰相张士逊曰:“向贬仲淹,为其密请建立皇太弟故也。今朋党称荐如此,奈何?”再下诏戒敕。
仲淹在饶州岁余,徙润州,又徙越州。元昊反,召为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 改陕西都转运使。会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进仲淹龙图阁直学士以副之。 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 憾也。”
延州诸砦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先是,诏分边兵:总 管领万人,钤辖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仲淹曰: “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 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时塞门、承平诸砦既废,用种 世衡策,城青涧以据贼冲,大兴营田,且听民得互市,以通有无。又以民远输劳 苦,请建鄜城为军,以河中、同、华中下户税租就输之。春夏徙兵就食,可省籴 十之三,他所减不与。诏以为康定军。
明年正月,诏诸路入讨,仲淹曰:“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 入,贼马瘦人饥,势易制也。况边备渐修,师出有纪,贼虽猖獗,固已慑其气矣。 鄜、延密迩灵、夏,西羌必由之地也。第按兵不动,以观其衅,许臣稍以恩信招 来之。不然,情意阻绝,臣恐偃兵无期矣。若臣策不效,当举兵先取绥、宥,据 要害,屯兵营田,为持久计,则茶山、横山之民,必挈族来归矣。拓疆御寇,策 之上也。”帝皆用其议。仲淹又请修承平、永平等砦,稍招还流亡,定堡障,通 斥候,城十二砦,于是羌汉之民,相踵归业。
久之,元昊归陷将高延德,因与仲淹约和,仲淹为书戒喻之。会任福败于好 水川,元昊答书语不逊,仲淹对来使焚之。大臣以为不当辄通书,又不当辄焚之, 宋庠请斩仲淹,帝不听。降本曹员外郎、知耀州,徙庆州,迁左司郎中,为环庆 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而环庆酋长六百余人, 约为乡道’事寻露。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 其人马,为立条约:“若仇已和断,辄私报之及伤人者,罚羊百、马二,已杀者 斩。负债争讼,听告官为理,辄质缚平人者,罚羊五十、马一。贼马入界,追集 不赴随本族,每户罚羊二,质其首领。贼大入,老幼入保本砦,官为给食;即不 入砦,本家罚羊二;全族不至,质其首领。”诸羌皆受命,自是始为汉用矣。
改邠州观察使,仲淹表言:“观察使班待制下,臣守边数年,羌人颇亲爱臣, 呼臣为‘龙图老子’。今退而与王兴、朱观为伍,第恐为贼轻矣。”辞不拜。庆 之西北马铺砦,当后桥川口,在贼腹中。仲淹欲城之,度贼必争,密遣子纯祐与 蕃将赵明先据其地,引兵随之。诸将不知所向,行至柔远,始号令之,版筑皆具, 旬日而城成,即大顺城是也。贼觉,以骑三万来战,佯北,仲淹戒勿追,已而果 有伏。大顺既城,而白豹、金汤皆不敢犯,环庆自此寇益少。
明珠、灭臧劲兵数万,仲淹闻泾原欲袭讨之,上言曰:“二族道险,不可攻, 前日高继嵩已丧师。平时且怀反侧,今讨之,必与贼表里,南入原州,西扰镇戎, 东侵环州,边患未艾也。若北取细腰、胡芦众泉为堡障,以断贼路,则二族安, 而环州、镇戎径道通彻,可无忧矣。”其后,遂筑细腰、胡芦诸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 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 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时已命文彦博经略泾原,帝以泾原伤夷,欲对徙仲淹,遣王怀德喻之。仲淹 谢曰:“泾原地重,第恐臣不足当此路。与韩琦同经略泾原,并驻泾州,琦兼秦 凤、臣兼环庆。泾原有警,臣与韩琦合秦凤,环庆之兵,掎角而进;若秦凤、环 庆有警,亦可率泾原之师为援。臣当与琦练兵选将,渐复横山,以断贼臂,不数 年间,可期平定矣。愿诏庞籍兼领环庆,以成首尾之势。秦州委文彦博,庆州用 滕宗谅总之。孙沔亦可办集。渭州,一武臣足矣。”帝采用其言,复置陕西路安 抚、经略、招讨使,以仲淹、韩琦、庞籍分领之。仲淹与琦开府泾州,而徙彦博 帅秦,宗谅帅庆,张亢帅渭。
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 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王举正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 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 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会王伦寇淮 南,州县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诛之。仲淹曰:“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 守臣死事,可乎?”守令皆得不诛。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语人曰:“上用我至矣,事有先后,久安 之弊,非朝夕可革也。”帝再赐手诏,又为之开天章阁,召二府条对,仲淹皇恐, 退而上十事:范仲淹文言文。
一曰明黜陟。二府非有大功大善者不迁,内外须在职满三年,在京百司非选 举而授,须通满五年,乃得磨勘,庶几考绩之法矣。二曰抑侥幸。罢少卿、监以 上乾元节恩泽;正郎以下若监司、边任,须在职满二年,始得荫子;大臣不得荐 子弟任馆阁职,任子之法无冗滥矣。三曰精贡举。进士、诸科请罢糊名法,参考 履行无阙者,以名闻。进士先策论,后诗赋,诸科取兼通经义者。赐第以上,皆 取诏裁。余优等免选注官,次第人守本科选。进士之法,可以循名而责实矣。四 曰择长官。委中书、枢密院先选转运使、提点刑狱、大藩知州;次委两制、三司、 御史台、开封府官、诸路监司举知州、通判;知州通判举知县、令。限其人数, 以举主多者从中书选除。刺史、县令,可以得人矣。五曰均公田。外官廪给不均, 何以求其为善耶?请均其入,第给之,使有以自养,然后可以责廉节,而不法者 可诛废矣。六曰厚农桑。每岁预下诸路,风吏民言农田利害,堤堰渠塘,州县选 官治之。定劝课之法以兴农利,减漕运。江南之圩田,浙西之河塘,隳废者可兴 矣。七曰修武备。约府兵法,募畿辅强壮为卫士,以助正兵。三时务农,一时教 战,省给赡之费。畿辅有成法,则诸道皆可举行矣。八曰推恩信。赦令有所施行, 主司稽违者,重置于法;别遣使按视其所当行者,所在无废格上恩者矣。九曰重 命令。法度所以示信也,行之未几,旋即厘改。请政事之臣参议可以久行者,删 去烦冗,裁为制敕行下,命令不至于数变更矣。十曰减徭役。户口耗少而供亿滋 多,省县邑户少者为镇,并使、州两院为一,职官白直,给以州兵,其不应受役 者悉归之农,民无重困之忧矣。
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 以为不可而止。
又建言:“周制,三公分兼六官之职,汉以三公分部六卿,唐以宰相分判六 曹。今中书,古天官冢宰也,枢密院,古夏官司马也。四官散于群有司,无三公
兼领之重。而二府惟进擢差除,循资级,议赏罚,检用条例而已。上非三公论道 之任,下无六卿佐王之职,非治法也。臣请仿前代,以三司、司农、审官、流内 铨、三班院、国子监、太常、刑部、审刑、大理、群牧、殿前马步军司,各委辅 臣兼判其事。凡官吏黜陟、刑法重轻、事有利害者,并从辅臣予夺:其体大者, 二府佥议奏裁。臣请自领兵赋之职,如其无补,请先黜降。”章得象等皆曰不可。 久之,乃命参知政事贾昌朝领农田,仲淹领刑法,然卒不果行。
初,仲淹以忤吕夷简,放逐者数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为朋党。及陕 西用兵,天子以仲淹士望所属,拔用之。及夷简罢,召还,倚以为治,中外想望 其功业。而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覈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然更 张无渐,规摹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 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 会边陲有警,因与枢密副使富弼请行边。于是,以仲淹为河东、陕西宣抚使, 赐黄金百两,悉分遗边将。麟州新罹大寇,言者多请弃之,仲淹为修故砦,招还 流亡三千余户,蠲其税,罢榷酤予民。又奏免府州商税,河外遂安。比去。攻者 益急,仲淹亦自请罢政事,乃以为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宣抚使、知邠州。其在 中书所施为,亦稍稍沮罢。
以疾请邓州,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 寻徙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徙青州。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赠 兵部尚书,谥文正。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 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 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 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 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 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篇三:《文言文阅读 范仲淹 武则天》
1、范仲淹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短文,完成后面各题。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日:“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日:“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日:“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帝问夷简,夷简日:“此仲淹迂阔之论也。”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且日:“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夷简怒诉日:“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乏朝堂。于是秘书丞余靖上言日:“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贬窜,况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乎?陛下既优容之矣,臣请追改前命。”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日:“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爱乐善。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宋史•范仲淹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适:出嫁 B 对:反对
C 引:引荐 D 忤:触犯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范仲淹对待吕夷简“刚”的一面是(3分) ( ) ①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②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 ③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 ④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 ⑤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 ⑥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A.①④⑤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范仲淹从小志向远大,在艰苦的境遇中,发愤苦读,学成为官后,把母亲从朱家接回,名字也由朱说改为范仲淹。
B.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在冬至这一天亲政,范仲淹极力反对,并上疏请求太后还政,从而受到贬官的处分。
C.范仲淹回朝为官后,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与宰相吕夷简展开了激烈的冲突,被吕夷简诬为拉帮结派,因而再次被贬。
D.范仲淹遭贬谪后,侍御史韩渎与秘书丞余靖继续对他展开攻击,韩渎认为要追查范仲淹拉帮结派的问题,余靖也认为对范仲淹的处置过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5分)
(2)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5分)
(3)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5分)
答案
1.B(对 奏对)
2.A(②不是针对吕夷简,⑥是说自己与吕夷简没有怨恨)
3.D(余靖认为要宽恕范仲淹)
4.(1)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伤感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到应天府。(“既”、“去”、“之”为得分点)
(2)吕夷简第二次入朝担任宰相,皇帝告诫范仲淹让他消除先前的怨恨。(再、“入相”、“憾”为得分点)
(3)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宾客到来)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方”、宾客、“重肉”为得分点)
附参考译文:范仲淹文言文。
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姓朱的人,范种淹跟从他的姓,名字叫说。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伤感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水浇脸;食物不充足,以至于用稀粥密,当食物,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认为这艰苦。考取进士,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接他的母回家奉养。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才改回原姓,更改自己的名字。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政,天子率百官祝贺。仲淹极力劝谏这件事,并且说:“在家侍奉母亲,自有家人的礼节,只是与百官同在朝廷,面向南朝拜太后,不能作为后世的砖则。并且上疏请太后还政,没有得到答复。不久做河中府通判,贬谪到陈州。
(范仲淹)被授予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的职务,被召回京,城主管固而监,调任吏部外郎、代理开封知府。当时吕夷简执政,提拔使用的大多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呈上《百官图》指着它的次序说:像这样是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不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公正,像这样是偏私,何况提拔或降格任用大臣。凡是越级的,不应该全部把这些事交给宰相。“吕夷简不高兴。后来,讨论建都的事情,范仲淹说:“洛阳险要坚固,
而汴梁是四面受敌的地方,太平时期适合在汴京,如果有战事一定要在洛阳。应当逐渐扩大物资储备,修缮宫室。“皇帝问吕夷简,吕夷简说:“这是范仲淹不切实情的看法。“范仲淹于是写四篇论呈献(给皇上),大抵谴责当时的政务。并且说:“汉成帝相信张禹,不怀疑舅家,所以有王莽的祸害。我恐怕今天也有张禹,损坏陛
下的家法。”吕夷简愤怒地驳斥道:“范仲淹离间陛下君臣,他推荐任用的官员,都是朋党(排斥异己的政治集团)。”仲淹奏对更加急切,因此免职任饶州知府。殿中侍御史韩渎迎合宰相的旨意,请求写下范仲淹的朋党, 把他们的名字在朝堂上揭露。在这种情况下,秘书丞余靖进献意见说:“范仲淹因为一句话触犯宰相,立刻加以贬谪、放逐,何况之前所议论的不是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的事吗?陛下已经宽容他了我请求改变先前的命令。”第二年,吕夷简也被罢免宰相,从此关于朋党的议论流行开来。吕夷简第二次入朝担任宰相,皇帝告诫范仲淹让他消除先前的怨恨。范仲淹磕头道歉说:“臣先前争论的是国家的事情,我对于吕夷简没有怨恨。”
范仲淹内心刚毅外表谦和,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宾客到来)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然而(范仲淹)喜好施舍给予,广施爱心,乐于行善。死的时候,天下各地听说的人,都替他叹息。
2、武则天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则天朝,奴婢多通外人,辄罗告其主,以求官赏。润州刺史窦孝谌妻庞氏,为..其奴所告夜醮①,敕御史薛季旭推之,季旭言其咒诅,草状以闻,先于玉阶涕泣不自....
胜,曰:“庞氏事状,臣子所不忍言。”则天纳之,迁季旭给事中。庞弃市,将就刑,庞男希瑊诉冤于侍御史徐有功。有功览状曰:“正当枉状。”停决以闻。三司对按,...
季旭周密其状。秋官及司刑两曹既宣覆而自惧,众迫有功。有功不获申,遂处绞死。则天召见,迎谓之曰:“卿比按,失出②何多也?”有功曰:“失出,臣下之小过;好.
生,圣人之大德。愿陛下弘大德,天下幸甚!”则天默然久之,曰:“去矣!”敕减死.
而放于岭南。有功以之去官。月余,复授侍御史。有功俯伏流涕,固不奉制。则天固授之,有功曰:“臣闻鹿走于山林,而命悬于厨者何?势使然也。陛下以法官用臣,臣以从宽行法,必坐而死矣。”则天既深器重,竟授之,迁司刑少聊。时周兴、来俊....
臣等罗告天下衣冠,遇族者千百家,有功居司刑,平反者不可胜纪,时人方之于定.国③。中宗朝,追赠越州都督,并授一品官,优赐其家。开元初,窦希瑊外戚荣贵,奏请回己之官,以酬其子。
注:①醮---僧道设坛作法,祈祷或诅咒 ②失出---重罪轻判或有罪不判。 ③于定国---西汉大臣,掌管刑狱,他断案公正宽和。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辄罗告其主 罗:罗织。 .
B.敕御史薛季旭推之 .C.停决以闻 . D.有功居司刑 .推:审问。 闻:听闻 居:担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为其奴所告夜醮。 吾属今为之虏矣! ..
B.先于玉阶涕泣不自胜。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C.卿比按,失出何多也?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
D.则天默然久之。 作《师说》以贻之。 ..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徐有功“好生之德”的一组是( ) ①有功览状曰:“正当枉状。”停决以闻②众迫有功,有功不获申
③愿陛下弘大德,天下幸甚 ④敕减死而放于岭南
⑤有功居司刑,平反者不可胜纪 ⑥奏请回己之官,以酬其子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润州刺史窦孝谌的妻子庞氏因为家中奴婢的诬告,被判了死刑。庞氏的儿子跑到徐有功那里为母亲鸣冤叫屈。
B.徐有功发现庞氏一案确是冤案,便立即制止了行刑,并向上禀告,三司官员于是重审,最后使庞氏免受刑罚。范仲淹文言文。
C.徐有功在审理庞氏一案时力主从轻发落,冒犯了武则天,因为被革职流放到岭南。一个月后又官复原职。
D.徐有功由于具有好生之德,富有正直之气,因此颇得时人赞誉,中宗时,出任越州都督,并被授予一品官衔。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人方之于定国。
(2)臣闻鹿走于山林,而命悬于厨者何?
答案:范仲淹文言文。
1、C 闻:让……听到;禀告。
2、A 都是介词,表被动“被”。B项:介词,“在”/介词,“比”。C项: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代词,“什么”。D项: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他”。
3、D ②有功被众人所迫,不能表达自己的主张。④武则天赦免庞氏死罪,将她流放岭南。⑥窦希瑊答谢徐有功,将自己的官职转让给徐有功的儿子。
4、A B项:庞氏最后是“敕减死而放于岭南。”C项:“流放岭南”的是庞氏。D项:越州都督之衔是“追赠”,即在他死后追封,而非“出任”。
5、(1)当时的人将他比作(汉代的)于定国。
(2)我听说鹿(虽然)在山林中奔跑,但它的性命却掌握在厨子的手中,这是为什么呢?
或:我听说鹿虽然奔跑在山林中,但为什么它的性命却掌握在厨子的手中呢
文言文参考译文
武则天当朝时,官员家中的奴婢多勾结外人,经常罗织罪名告发自己的主人,来求取朝廷的赏赐。润洲刺史窦孝谌的夫人庞氏,被奴仆诬告她夜间请道士作法诅咒武则天,武则天命令御史薛季旭审理这件案子。薛季旭认定庞氏诅咒了武则天,于是写下奏章禀告武则天,并事先到宫殿前的台阶上痛器流涕,做出难以自控的样子,然后说:“庞氏所做的事情,我实在不忍说出来。”武则天接纳了他的审判结果,并提升他为给事中。庞氏被判死罪,马上就要执行死刑,庞氏的儿子窦希瑊跑到侍御史徐有功那里诉冤。徐有功看了他的诉状,说:“这的确是件冤案。”便叫人暂停行刑,并向上禀告。于是三司的官员一同再审,薛季旭把庞氏的案情说得具体细致,就像真的一样。刑部及大理寺的官员由于公开审理担心自己因轻判而丢官,便一起逼迫徐有功维持原判。徐有功没有机会说话,于是庞氏便被判处绞刑。武则天召见徐有功,迎面就说:“你审理案件,为什么有那样多重罪轻判的情况呢”徐有功回答说:“重罪轻判,则我的小过失;爱惜人的生命,是圣人高尚的品德。希望陛下弘扬圣人的美德,那么天下人将十分幸运了!”武则天沉默了好一会儿,才说:“你走吧!”于是下旨免除庞氏的死罪,将她流放到岭南。徐有功也因此被革除了官职。一个多月后,武则天又恢复他侍御史的官职。徐有功伏地痛器,坚持不肯接受旨意。武则天却坚持要授予徐有功官职。徐有功说:“我听说鹿虽在山林中奔跑,但它的性命却掌握在厨子的手中,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环境使它这样啊。陛下任用我为法官,我因从宽执法,一定会受牵连而获罪致死。”武则天非常器重徐有功,最终还是授予他官职,还升任他做司刑少卿。当时,周兴,来俊臣等人罗织罪名,诬告朝廷命官,遭到灭族的有数千百家。徐有功担任司刑少卿时,含冤得到平反昭雪的人不计其数,当时的人将他比作汉代的于定国。唐中宗时,追封徐有功为越州都督,并追授徐有功一品的官衔,让他的家人享受特殊的待遇。开元初,窦希瑊身为皇亲国戚,非常荣贵,便奏请把自己的官职让给徐有功的儿子,以表示对徐有功的酬报。
篇四:《文言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答案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翻译赏析》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其全诗如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文言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答案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翻译赏析。往往稠粥不继,日再食,遂大通儒家经典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
1、孤: 幼年失去父亲,现指孤儿失去双亲。
2、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适,嫁。再,第二次)
3、知其家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家世:身世。文言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答案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翻译赏析。
4、既:等……之后。
5、去:离开。
6、之:到,往,去。
7、南都:指应天府,8、尝:曾经。
9、就寝:上床睡觉。
10、日昃(zè):太阳偏西。
11、或:有时。
12、昏怠:昏沉困倦。
13、辄(zhé):往往,每每。
14、沃:用水淋洗,这里指“洗”。
15、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16、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17
篇五:《岳阳楼记读后感》
岳阳楼与黄鹤楼、滕王阁号称江南三大名楼。它们的出名,都与题咏它们的诗文有关。而岳阳楼则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最负盛名。
范仲淹因其施行的庆历新政失败,由参知政事被贬为邓州知州,正当他郁闷之极时,接到好友藤子京为岳阳楼作记的请求,于是便借题发挥,抒发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并与朋友共勉。岳阳楼记读后感。千古名篇便因此而诞生。
提到岳阳楼,就离不开洞庭湖。正因为有了洞庭湖才造就了这样一座名楼。范文正公认为巴陵的美好景色全集中在洞庭湖,于是他说:?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尽这一句,然后,作者通过?迁客骚人?在观看两幅迥异的景象时产生的两种迥异的心情,表明人的感情最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岳阳楼记读后感。这本来是人之常情。然而,作者又与?古仁人?的不同心境来驳论,他们不因外界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悲或喜。这应该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超越功名利禄、超越荣辱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们却积极入世,在他们心里装着国家的兴亡和老百姓的苦乐。
<岳阳楼记>的著名,是因为它思想境界的崇高。范仲淹当时正被贬官?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自在,可他没有像许多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不问世事,任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当一个先忧之士建立了功勋之后还能后乐,更加难能可贵。
我喜欢作者用细腻逼真的笔触刻画出的一幅幅美景,更陶醉于其用意义深远的文字所传达出的终极价值高标。读<岳阳楼记>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
岳阳楼记读后感(二)
我在寒假期间背诵了<岳阳楼记>这篇有名的古文。范仲淹在文中对岳阳楼、洞庭湖的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他用优美的文笔为人们展示了壮丽的美景,而他在描写美景的同时抒发出的忧国忧民情感,更是令我深深敬佩。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就朋友滕子京之邀所写。当时滕子京被贬职到巴陵做郡守,他意气消沉、心灰意懒,思想很是消极。这时候他的好友范仲淹也被贬谪,当他邀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范仲淹通过这篇文章奉劝滕子京,也是奉劝天下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这种力透纸背的天下为公的思想情怀成为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
这篇文章有许多流芳百世的千古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取得一些小成绩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为遇到一点挫折就裹足不前。而无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正是拥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和现在祖国的繁荣富强。
岳阳楼记读后感(三)
文/刘之洋
<岳阳楼记>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传世名作。()庆历四年,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到巴陵做官,重修了历经战火动乱被毁的名楼---岳阳楼,修葺一新之后,邀请范仲淹为岳阳楼题写文章,以志纪念。范仲淹就创作了这篇广为传诵的文章<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分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文章一开头作者略叙创作这篇文章的缘由:?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址,刻唐贤今人诗文于其上,嘱余作文以记之?。之后,用浓墨重彩,出色地描述了在岳阳楼上所能见到的景物,通过不同的景物和不同的思想感情对比描写,借文中?古仁人?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胸与抱负,这种人生理想对后世有志之士有永久的鞭策作用和鼓舞作用。
在妈妈的教导下,我很小就会背诵这篇文章,今年的寒假,妈妈又让我重温了<岳阳楼记>,文章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意思就是:身居朝廷高位,为平民担忧;独处边远江湖,为君主分忧,这就是进京做官也担忧,退隐江湖也担忧,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说?当天下人还没有感到担忧的时候我就为他们担忧,而当天下人都安居乐业感到快乐之后,我才敢快乐?吧!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我们作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一员,就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努力学习,以天下民族和国家利益为己任,等将来长大后回报社会,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的最大快乐。这才是一种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人生目标。
上一篇:贾生翻译
下一篇:论语12章原文及其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