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与君周旋中周旋的意思

| 大学英语三级 |

【www.guakaob.com--大学英语三级】

篇一:《大学语文复习题目与答案》

大学语文复习题

第一篇《大同》

一、选择题

1.《大同》一文选自是 ( )。

A. 《论语》 B. 《孟子》

C. 《礼记》 D. 《尚书》

2.孔子认为“大同”、“小康”二者最本质的区别是( )。

A.物质文明建设 B.精神文明建设

C.人事制度 D.所有制形式

3.《礼记》所代表的思想体系属于(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4.提出“大同”理想的人是( )。

A.庄子 B.孔子 C.梁启超 D.孙中山

二、填空题

1.《大同》:“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句中“观”指宗庙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读音是_ _ _。

2.“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句中“与”读音 ,意思是 ;“蜡”读音 ,意思是 。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中“矜”的意思是同“ ” ,是 的人。“独”的意思是 。

4.“城郭沟池以为固。”中“固”的意思是 。

三、翻译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答: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选拔贤明的人,推举能干的人,讲求诚信,修习亲睦。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答: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答:使天下的老人都有善终,使壮年人都有用武之地,使孩子们都能健康成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以及身有残疾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四、论述题

1.概述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社会特征。

“大同”社会同与它相对应的“小康”社会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色:一、“天下为公” ,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不像小康社会那样为一姓所私有;二、“选贤与能”,管理天下的人是天下人公选出来的,且“贤”而且“能”,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大人世及以为礼”,以至桀、纣那样的暴虐之徒亦可君临天下;三、 “爱无差等”,生活在这个“大同世界”的人,都有极高的道德思想,有着“爱无差等”的“兼爱”精神,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四、“没有私产,各尽其能”,这儿的人们没有私产,各尽其能,都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不像小康社会那样“设制度”、“立田里”;五、“社会安定,没有战争” 因为大同社会没有

私有财产,于是阴谋诡计就断了门路,抢劫偷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发生,甚至大门只要从外面合上即可,用不着关闭,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常常“谋作兵起”,要用仁、义、礼、信等封建道德来巩固封建秩序,甚至“城郭沟池以为固”„„

2.大同社会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何相似之处?

答: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

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还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例如:你对“桃源”中社会的整体印象是什么?从渔人在村中受到热情接待一事你看到了什么?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最好,使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不同的意见都可以讲出来,不搞统一答案。

年代

3.阅读《墨子·尚同》,跟《大同》作比较研究,与同学讨论或撰写一篇诸如《墨家尚同思想与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较》之类的文章。或选读《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的著作,归纳他们的社会理想。

答:(1) 《墨子》的“同”是“同一”的意思,《礼运》的“同”是“和同”的意思,二者的内涵不一样。

(2) 由此可见墨家的政治理想是不争、去乱。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大公无私。

(3) 墨家要求民众以贤人、君主为服从的标准,人类又以上天为服从的标准。《墨子·经上》

云:“同,异而俱于之一也。„„同,重体,合类。”墨家之“同”消除了类别和界限。儒家要求人们自觉地遵守道德,其次服从礼义刑法。

五、背诵课文第二段

第二篇《七月》

一、选择题

1.《诗经》不计有目无辞的6篇笙诗,诗篇共有( )。

A.305篇 B.300篇 C.350篇 D.298篇

2.《诗经》风诗中最长的作品是( )。

A.《生民》 B.《七月》 C.《氓》 D.《大明》

3.《七月》反映的是( )的历史。

A.夏民族 B.商民族 C.周民族 D.原始社会

4.“王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莎鸡”是( )。

A.公鸡

A.内容

二、填空题

1.《诗经》收集了西周至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2.《诗经》的体制,可分为、

3.《诗经》中的“雅”,又分为和

4.《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一篇是。

B.蝉 C.蝗虫 D.纺织娘 C.音乐 D.作者 5.一般认为,《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的依据是( )。 B.地区

5.《七月》全诗以为序,深刻而逼真地反映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况。

6.《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 ,它们和 合称为诗经“六

义”。

三、翻译以与君周旋中周旋的意思

请翻译《七月》的第一章节。

(答案略)

四、简答题

1.请简要介绍一下《诗经》的组成和主要内容?

答:①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② 共有305篇,收集了自西周至春秋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作品。

③ 诗歌内容包括政治、爱情、农事、民俗等许多方面。

2.对诗中“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一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传统的看法认为“春女感阳气而思男”,“悲则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欲嫁焉”,近代以来学者提出这句是指身为奴隶的采桑女内心伤悲,害怕被贵族公子强行娶走。你觉得哪种理解更为合理?说说你的理由。

答:此题分歧产生于“殆”字解释的不同。“殆”解释为“始”,是传统的训诂,即指将要发生的事,是自己所愿望;近代以来将“殆”解释为“只怕”。

传统的说法以郑《笺》为代表,近代解释以郭沫若为代表。清代姚际恒认为“子”为女公子,害怕自己作为陪嫁品。

3.你觉得《七月》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劳动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情变化?

答:(1)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悲伤) (2)为公子裳,为公子裘,食我农夫;(喜悦) (3)嗟我农夫,上入执宫功;(忧虑) (4)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满足)

第三篇《萧萧》

1.选择题

(1)沈从文的《萧萧》作于( )年。

A.1928 B.1929

C.1930 D.1931

答案:B

(2)沈从文的小说大多描写( )的风土人情。

A. 湘东 B. 黔西

C. 湘西 D. 滇东

答案:C

(3)沈从文不曾在下面的哪所大学任教?

A. 北京大学 B. 武汉大学

C. 复旦大学 D. 青岛大学

答案:C

2.填空题

(1)沈从文最具代表性的小说是( )。

答案:《边城》

(2)1929年,沈从文和丁玲、胡也频主办了( )和( )。

答案:《人间》《红黑》

3.简答题

(1)《萧萧》里的“女学生”象征什么?

答案要点:自由、妇权、新生事物。

(2)萧萧对于自由与爱的追求是怎样产生的,结果如何?

答案要点:内心对自由和爱的渴求;外界新事物的影响;结果是爱情失败,走上传统妇女的老路。

八、研习与思考

1. 比较萧萧和废名《竹林的故事》中的三姑娘,说说这两个少女形象的异同。

答:和三姑娘的清纯不同,萧萧是个无依无靠的孤儿,“风里雨里过日子,像一株长在园角落里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枝大叶,日增茂盛”。她和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长河》中夭夭一样,天真、单纯、无知无识,无法把握自己命运,只是被习惯的生活裹挟着向前。身为“童养媳”的萧萧却被长工花狗把肚子睡大,她幻想着和花狗“到城里去自由”,花狗却自己一个人溜之大吉。萧萧“预备跟了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去自由”,还没动身就被家人发觉,萧萧想到过死,却舍不得死,这样她的命运得由本族的人决定,“沉潭”是读过“子曰”的族长们做的事,萧萧的伯父没读过“子曰”,于是决定“发卖”,可远处却没人来买,而萧萧又生下了儿子,萧萧最后还是做了小丈夫的大妻子。在这样一个形象的塑造中,隐含着作家对原始冒昧与封建宗法错综交织的湘西世界的思考。

2. 阅读沈从文的《边城》,结合《萧萧》看看作家写出了一个怎样的“湘西世界”。

答:《边城》的“化外之境”,表现了原始、质朴、和谐的“生命形态”。《萧萧》中“化外之境”已经注入了宗法制社会的内容,而且现代文明也开始渗入。

第四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一、填空题: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2.由司马光主持修纂的,以鸿篇巨制,大逾前代。

二、字词解释:

1.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

略:

2.先时中山负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入鄗。

系累:

3.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

中国: 则效:

4.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

孰图:

三、简答题:

1.赵武灵王和公子成分别代表了变革和保守的两面,他们分别阐述了自己主张的哪几项理由?你觉得公子成听服于赵武灵王的原因又有哪些?

答:公子成的理由:中原是在圣贤之人教化下,以礼乐中心,使远方国家前来游观,让四方夷族学习效法的地方。不能效法蛮夷之道,不能变古之制,否则人心不服。

赵武灵王的理由:(1)实行“胡服骑射”可以加强军备,抵御外辱;(2)“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不必拘泥于旧俗。(3)前有中山国侵鄗的历史教训;(4)叔父应该带头。

公子成听服于武灵王的原因:(1)武灵王使人请之在先,又亲自前往劝说,能礼遇自己;(2)武灵王以国家大局利益为重,言之有理。

2.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变革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然而历史却一次次地证明没有冲突的变革,便没有文明的前进与发展。北魏孝文帝迁都汉化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异曲同工,一个是主张胡族向汉人学习,一个是主张汉族向胡人学习,前后相映成趣,都遭到了巨大的困难,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功。《资治通鉴》对魏孝文帝迁都汉化也有详细的记载,阅读下列文字(略),谈谈孝文帝是怎样让大臣们听从他的主张的。 答:第一步,说服尚书于果和平阳公两位要臣,讲明治国不应墨守陈规,也不能诉诸迷信。第二步,在朝廷上,当众问明群臣意见;采用严厉的措施,命令全国上下坚决执行,违者治罪。

孝文帝也是从国家利益出发,这是最主要的;其次,他能抓住主要官员进行劝说,讲明道理;对一般臣民,则采用严厉的惩罚制度,迫令执行。

3.简述赵武灵王的人物形象。

答: ①赵武灵王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个比较开明的君主。

②他不因循守旧,能力排众意,锐意改革,推行“胡服骑射”。

③在进行改革时能讲究策略,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耐心说服,以理服人,最终使改革成功。 第五篇《晋公子重耳之亡》

一、填空题:

1.《左传》是记录春秋历史的体史书。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2.春秋五霸:齐桓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

二、字词解释:

1.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就木:

2.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

保:

3.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校:

4.子盍蚤自贰焉?

贰:

5.乃馈盘飨寘璧焉?

寘:以与君周旋中周旋的意思

6.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不谷:

三、简答题:

1.唐人刘知几《史通》认为《左传》“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文章第二段描写重耳和妻子季隗的两句对话,寥寥几笔就使形象活灵活现。试分析文中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答:本题用意在于体会先秦散文语言简略的特点。对话可见重耳内心的迟疑、愧疚,季隗对重耳的忠贞。重耳对妻子的信任不够坚定,然而自己说话又言不由衷。

2. 在流亡途中重耳是怎样与各国君主交往的?在这一过程中重耳的性格和心理有怎样的变化?

答:描写有详有略,反映出重耳的性格不断成熟。如“乞食野人”的故事,发生在他刚离狄,开始周游列国之时,遇事粗暴,“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退避三舍”的故事发生在他流亡生涯结束前夕,遇事冷静,洞察幽明,当楚成王一再问他“何以报我”时,他的回答是“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囊犍,以与君周旋。”态度不卑不亢,表现出重耳对晋楚日后必争的预见和决不牺牲国家利益的坚定立场。

第六篇《长恨歌》

一、选择题

1.下列称呼不是指称白居易的是( )。

篇二:《扬中树人2012-2013-1高一年级语文作业纸》

扬中树人2012-2013-1高一年级语文作业纸

文言文复习(五)

整理。汪柳 校对。李梅

《重耳之王》

一、重要实词(解释加点画线词语的意思)

1) 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 ) 14) 其左执鞭弭( ) ..

2) 纳诸公子( ) .

3) 则就木焉,请待子( ) ..

4) 怀与安,实败名( ) .

5) 浴,薄而观之( ) .

6) 皆足以相国( ) .

7) 子盍蚤自贰焉( )( ) .

8) 乃馈盘飧,寘璧焉。 ..

9) 臣闻天之所启( ) .

10)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 .

11) 晋、郑同侪 ( ) .

12) 及楚,楚子飨之( ) .

13) 则何以报不谷( ) ..15) 晋公子广而俭( ) .16) 其从者肃而宽( ) .17) 违天,必有大咎( ) .18) 奉匜沃盥( )( ) ..19) 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 .20) 他日,公享之( ) .21) 公子赋《河水》( ) .22) 公子降,拜,稽首( ) .23) 公降一级而辞焉( ) .24) 重耳敢不拜 ( ) .25) 秦伯使公子絷如晋师( ) .26) 丁未,朝于武宫( ) .

二、通假字(圈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1) 子盍蚤自贰焉( ) 4) 其辟君三舍( )

2) 乃馈盘飧,寘璧焉( ) 5) 奉匜沃盥( )

3) 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 )

三、词类活用(圈出活用词语,指出活用类型并解释)

1) 卫文公不礼焉( ) 7) 醉而遣之( )

2) 以叔隗妻赵衰( ) 8) 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 )

3) 公子怒,欲鞭之( ) 9) 天将兴之,谁能废之?( )

4) 吾不如衰之文也( ) 10) 秦伯纳之( )

5) 公子安之( ) 11) 晋师军于庐柳( )

6) 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 12) 狐偃及秦、晋之大夫盟于郇( )

四、古今异义(圈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在句中的意思)

1) 野人与之块( ) 6) 晋、楚治兵,遇于中原( )

2) 若以相,夫子必返其国( ) 7) 忠而能力( )

3) 必得志于诸侯( ) 8) 降服而囚( )

4) 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 ) 9) 以与君周旋( )

5) 虽然,何以报我( )

第 1 页 共 5 页

五、一词多义

1) 诸 ①晋人伐诸蒲城( ) ②杜赫之属为之谋( )

②天其或者将建诸( ) ③举酒属客( )

2) 焉 ①罪莫大焉( ) 7) 可 ①重耳不可( )

②卫文公不礼焉( ) ②当其可之谓时( )

3) 其 ①吾其奔也( ) 8) 保 ①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 )

②曹其首也( ) ②东保即墨( )

4) 诛 ①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 ) 9) 命 ①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 )

②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 ②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 )以与君周旋中周旋的意思

5) 殆 ①殆将启之( ) 10) 与 ①野人与之块( )

②革灭殆尽之际( ) ②怀嬴与焉( )

③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6) 属 ①右属櫜鞬( )

六、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类型)

1) 何以卑我( ) 4) 丁未,朝于武宫( )

2) 必得志于诸侯( ) 5) 若以相,夫子必返其国( )

3) 晋师军于庐柳( )

七、重要语句翻译

1) 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2) 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

3) 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

4) 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

5) 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

6) 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短歌行》《氓》

一、重要实词(解释加点画线词语的意思)

1) 对酒当歌。( ) 7) 绕树三匝。( ) ..

2) 去日苦多。( ) .

3) 沉吟至今。( ) ..

4) 何时可掇? ( ) .

5) 忧从中来。( ) .

6) 枉用相存。( ) .8) 山不厌高。( ) .9) 抱布贸丝。( ) .10) 匪来贸丝。( ) .11) 匪我愆期。( ) .12) 乘彼垝垣。( ) .

第 2 页 共 5 页 13) 载笑载言。( ) .14) 体无咎言。( ) .15) 以我贿迁。( ) .16) 其叶沃若。( ) .17) 无与士耽。( ) .18) 自我徂尔。( ) .

19) 渐车帷裳。( ) .

20) 女也不爽。( ) .21) 士也罔极。( ) .22) 静言思之。( ) .23) 言笑晏晏。( ) ..

二、通假字(圈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1) 契阔谈讌。( ) 3) 犹可说也。( )

2) 于嗟鸠兮。( ) 4) 隰则有泮。( )

三、一词多义

1) 将 ①将子无怒。( ) 2) 极 ①士也罔极。( )

②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 ②尽态极妍。( )

③盖将自其变者……( ) ③意有所极。( )

④秦使章邯将而东征( )

四、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类型)

1) 何以解忧。( ) 2) 秋以为期。( ) 3) 反是不思。( )

《六国论》(苏辙)

一、重要实词(解释加点画线词语的意思)

1) 而在韩、魏之郊。( ) 7) 藉之以蔽其西。( ) ..

2) 韩、魏塞秦之冲。( ) 8) 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 ..

3) 而蔽山东之诸侯。( ) .

4) 而韩、魏乘之于后。( ) .

5) 夫韩、魏诸侯之障。( ) .

6) 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 .9) 佐当寇之韩、魏。( ) .10) 以阴助其急。( ) .11) 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 ) ..12) 背盟败约。( ) .

二、词类活用(圈出活用词语,指出活用类型并解释)

1) 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 ) 3) 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

2) 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 4) 以阴助其急。( )

三、古今异义(圈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在句中的意思)

1) 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 2) 而四国休息于内。( )

五、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类型)

1)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 ) 4) 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

2) 而范雎以为忧。( ) 5) 彼秦者将何为哉。( )

3) 燕、赵拒之于前。( ) 6) 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

六、重要语句翻译

1) 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2) 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谋攻》《学记三则》

一、重要实词(解释加点画线词语的意思)

1) 故上兵伐谋。( ) 2) 敌则能战之。( ) ..

第 3 页 共 5 页

3)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 .

4)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 .

5) 辅周则国必强。( ) .

6) 辅隙则国必弱。( ) .12) 弗食不知其旨也。( ) .13) 虽有至道。( ) .14) 教然后知困。( ) .15)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 .

7)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 ) 16) 相观而善之谓摩.。( )

8) 是谓縻.军。( ) 17) 则扞格..而不胜.。( )

9) 同.三军之政者。( ) 18) 则坏乱而不修.。( )

10) 以虞.待不虞者胜。( ) 19) 燕朋逆.其师。( )

11) 是谓乱军引.胜。( ) 20) 燕辟.废其学。( )

二、通假字(圈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1) 距闉。( ) 2)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

三、词类活用(圈出活用词语,指出活用类型并解释)

1) 全国为上。( ) 5)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2) 不战而屈人之兵。( ) 6) 夫将者国之辅也。( )

3)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 7) 是谓乱军引胜。( )

4) 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

四、古今异义(圈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在句中的意思)

五、一词多义

1) 具 ①具器械。( )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

②修守战之具。( ) 4) 长 ①教学相长也。( )

2) 全 ①必以全争于天下。( ) ②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②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 5) 节 ①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3) 嘉 ①虽有嘉肴。( ) ②今越国亦节矣。( )

六、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类型)

1) 禁于未发之谓豫。( )

2) 教之所由兴也。( )

第 4 页 共 5 页 ) ) )

七、重要语句翻译

1)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2)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3) 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4)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篇三:《扬中树人2012-2013-1高一年级语文作业纸》

扬中树人2012-2013-1高一年级语文作业纸

文言文复习(五)

整理。汪柳 校对。李梅

《重耳之王》

一、重要实词(解释加点画线词语的意思)

1) 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 ) 14) 其左执鞭弭( ) ..

2) 纳诸公子( ) .

3) 则就木焉,请待子( ) ..

4) 怀与安,实败名( ) .

5) 浴,薄而观之( ) .

6) 皆足以相国( ) .

7) 子盍蚤自贰焉( )( ) .

8) 乃馈盘飧,寘璧焉。 ..

9) 臣闻天之所启( ) .

10)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 .

11) 晋、郑同侪 ( ) .

12) 及楚,楚子飨之( ) .

13) 则何以报不谷( ) ..15) 晋公子广而俭( ) .16) 其从者肃而宽( ) .17) 违天,必有大咎( ) .18) 奉匜沃盥( )( ) ..19) 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 .20) 他日,公享之( ) .21) 公子赋《河水》( ) .22) 公子降,拜,稽首( ) .23) 公降一级而辞焉( ) .24) 重耳敢不拜 ( ) .25) 秦伯使公子絷如晋师( ) .26) 丁未,朝于武宫( ) .

二、通假字(圈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1) 子盍蚤自贰焉( ) 4) 其辟君三舍( )

2) 乃馈盘飧,寘璧焉( ) 5) 奉匜沃盥( )

3) 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 )

三、词类活用(圈出活用词语,指出活用类型并解释)

1) 卫文公不礼焉( ) 7) 醉而遣之( )

2) 以叔隗妻赵衰( ) 8) 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 )

3) 公子怒,欲鞭之( ) 9) 天将兴之,谁能废之?( )

4) 吾不如衰之文也( ) 10) 秦伯纳之( )

5) 公子安之( ) 11) 晋师军于庐柳( )

6) 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 12) 狐偃及秦、晋之大夫盟于郇( )

四、古今异义(圈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在句中的意思)

1) 野人与之块( ) 6) 晋、楚治兵,遇于中原( )

2) 若以相,夫子必返其国( ) 7) 忠而能力( )

3) 必得志于诸侯( ) 8) 降服而囚( )

4) 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 ) 9) 以与君周旋( )

5) 虽然,何以报我( )

第 1 页 共 5 页

五、一词多义

1) 诸 ①晋人伐诸蒲城( ) ②杜赫之属为之谋( )

②天其或者将建诸( ) ③举酒属客( )

2) 焉 ①罪莫大焉( ) 7) 可 ①重耳不可( )

②卫文公不礼焉( ) ②当其可之谓时( )

3) 其 ①吾其奔也( ) 8) 保 ①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 )

②曹其首也( ) ②东保即墨( )

4) 诛 ①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 ) 9) 命 ①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 )

②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 ②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 )

5) 殆 ①殆将启之( ) 10) 与 ①野人与之块( )

②革灭殆尽之际( ) ②怀嬴与焉( )

③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6) 属 ①右属櫜鞬( )

六、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类型)

1) 何以卑我( ) 4) 丁未,朝于武宫( )

2) 必得志于诸侯( ) 5) 若以相,夫子必返其国( )

3) 晋师军于庐柳( )

七、重要语句翻译

1) 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2) 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

3) 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

4) 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

5) 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

6) 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短歌行》《氓》

一、重要实词(解释加点画线词语的意思)

1) 对酒当歌。( ) 7) 绕树三匝。( ) ..

2) 去日苦多。( ) .

3) 沉吟至今。( ) ..

4) 何时可掇? ( ) .

5) 忧从中来。( ) .

6) 枉用相存。( ) .8) 山不厌高。( ) .9) 抱布贸丝。( ) .10) 匪来贸丝。( ) .11) 匪我愆期。( ) .12) 乘彼垝垣。( ) .

第 2 页 共 5 页 13) 载笑载言。( ) .14) 体无咎言。( ) .15) 以我贿迁。( ) .16) 其叶沃若。( ) .17) 无与士耽。( ) .18) 自我徂尔。( ) .

19) 渐车帷裳。( ) .

20) 女也不爽。( ) .21) 士也罔极。( ) .22) 静言思之。( ) .23) 言笑晏晏。( ) ..

二、通假字(圈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1) 契阔谈讌。( ) 3) 犹可说也。( )

2) 于嗟鸠兮。( ) 4) 隰则有泮。( )

三、一词多义

1) 将 ①将子无怒。( ) 2) 极 ①士也罔极。( )

②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 ②尽态极妍。( )

③盖将自其变者……( ) ③意有所极。( )以与君周旋中周旋的意思

④秦使章邯将而东征( )

四、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类型)

1) 何以解忧。( ) 2) 秋以为期。( ) 3) 反是不思。( )

《六国论》(苏辙)

一、重要实词(解释加点画线词语的意思)

1) 而在韩、魏之郊。( ) 7) 藉之以蔽其西。( ) ..

2) 韩、魏塞秦之冲。( ) 8) 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 ..

3) 而蔽山东之诸侯。( ) .

4) 而韩、魏乘之于后。( ) .

5) 夫韩、魏诸侯之障。( ) .

6) 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 .9) 佐当寇之韩、魏。( ) .10) 以阴助其急。( ) .11) 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 ) ..12) 背盟败约。( ) .

二、词类活用(圈出活用词语,指出活用类型并解释)

1) 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 ) 3) 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

2) 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 4) 以阴助其急。( )

三、古今异义(圈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在句中的意思)

1) 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 2) 而四国休息于内。( )

五、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类型)

1)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 ) 4) 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

2) 而范雎以为忧。( ) 5) 彼秦者将何为哉。( )

3) 燕、赵拒之于前。( ) 6) 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

六、重要语句翻译

1) 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2) 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谋攻》《学记三则》

一、重要实词(解释加点画线词语的意思)

1) 故上兵伐谋。( ) 2) 敌则能战之。( ) ..

第 3 页 共 5 页

3)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 .

4)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 .

5) 辅周则国必强。( ) .

6) 辅隙则国必弱。( ) .12) 弗食不知其旨也。( ) .13) 虽有至道。( ) .14) 教然后知困。( ) .15)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 .

7)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 ) 16) 相观而善之谓摩.。( )

8) 是谓縻.军。( ) 17) 则扞格..而不胜.。( )

9) 同.三军之政者。( ) 18) 则坏乱而不修.。( )

10) 以虞.待不虞者胜。( ) 19) 燕朋逆.其师。( )

11) 是谓乱军引.胜。( ) 20) 燕辟.废其学。( )

二、通假字(圈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1) 距闉。( ) 2)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

三、词类活用(圈出活用词语,指出活用类型并解释)

1) 全国为上。( ) 5)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2) 不战而屈人之兵。( ) 6) 夫将者国之辅也。( )

3)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 7) 是谓乱军引胜。( )

4) 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

四、古今异义(圈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在句中的意思)

五、一词多义

1) 具 ①具器械。( )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

②修守战之具。( ) 4) 长 ①教学相长也。( )

2) 全 ①必以全争于天下。( ) ②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②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 5) 节 ①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3) 嘉 ①虽有嘉肴。( ) ②今越国亦节矣。( )

六、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类型)

1) 禁于未发之谓豫。( )

2) 教之所由兴也。( )

第 4 页 共 5 页 ) ) )

七、重要语句翻译

1)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2)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3) 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4)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315303.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