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台夜思阅读答案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篇一:《章台夜思题目和答案》

章台【注】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章台:即楚灵王行宫章华台,故址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南。

练习题:

(1)“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1)【参考答案】(1)“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拟人的修辞(1分)。诗人赋予“清瑟”以人的情感,让人感觉清越的瑟声在埋怨漫长的夜晚,缭绕的弦声在风雨中哀鸣(1分)。

(2)本诗的题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现一个“思”,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6分)

(2)第一二联选取典型的意象,如“清瑟”、“遥夜”、“风雨”“孤灯”、“楚角”“残月”等,营造了凄凉的秋思氛围,展现了“思”的意境,引出了思的具体内容(2分)。诗的第三直接描写“秋思”的内容:时当秋节,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孤独凄寂(2分)。第四联进一步揭示“秋思”内容:乡思难寄,秋雁南回,羁旅淹久,感情真挚,悲凉凄楚,令人肠断(2分)。

既写出了“思”的背景,渲染了凄凉的气氛(1分),也奠定了全诗哀凄的情感基调(1分)。

篇二:《思想怀人诗学案答案》

1、望江南·超然台①作[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①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心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因此题中所列的“咨嗟”、“休对”、“且将”都是直抒胸臆的词,表达了了作者无奈、苦涩的心情。

②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上阕。

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答: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8.【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以及表达技巧的赏析。

【解题思路】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上——思远人,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从词的每一个意象上去思考,联系作者的思念之情去作答即可。

【易错点拨】作用不能应从形式和内容量方面去做答,即不能从表达的情感上和描写的画面上

入手。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

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用什么研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情到至极,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

上,以致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章台夜思阅读答案

【易错点拨】不理解意象之间的关系,作者所选的意象,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他的思念之

情。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

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赏析】这首词后人评为“痴人痴事”。相思情苦,以泪洗面,还算常事;以泪研墨,却是痴态;以泪和墨润笔作书,更属痴绝。结语不说红笺因泪褪色,反说情深使红笺无色,语似无理,却是慧心妙语,令人称绝。上片由写景引出“千里念行客”这一中心。首句由物候点明季节,景物氛围渲染出离别的悲凉气氛,三、四句旨在怀人。下片承“千里念行客”一句,因寄书不

得,思念之情无由寄托,故而弹泪。全词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 历程,在文笔上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

3、 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章台:即楚灵王行宫章华台,故址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南。

瑟: 琴瑟。

(1)“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4分)

答:

(2)本诗的题目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现一个“思”,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4分)

答:

答案.(1)“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清彻的琴瑟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这样写,既为“思”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又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评分标准:拟人手法1分;能结合内容分析指出作用“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任两点给2分;没有结合内容分析但能准确指出作用给1分。

(2)同意。本诗以“夜思”为题,全篇虽未现一个“思”字,却选取了一系列引人“思”的意象,如“清瑟”、“遥夜”、“孤灯”、“残月”、“故人”、“秋雁”等,展现了“思”意境。诗的三、四联更是直接描写“思”的内容:时当秋节,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诗人将自己的无限秋思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怀人思乡之情,感情真挚,悲凉凄楚,叫人肠断。

评分标准:“同意”得1分;能指出“选取了引人‘思’的意象”(或“三、四联直接描写‘思’的内容”)得1分;举例准确得1分;“思”的内容表述正确得1分。如果不同意,可自圆其说,按此给分。

4、杂诗三首(其三)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①,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②。

[注] ①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②龙城: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1)请分析颔联中“月”的意象在表达上的作用。

(2)综观全诗,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怎样的态度。

参考答案:

8、【解析】(1)颔联抒情,借月抒怀,说今夜闺中和营中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对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在征夫眼里,这个昔日和妻子在闺中共同赏玩的明月,不断地到营里照着他,好像怀着无限深情;而在闺中思妇眼里,似乎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为那象征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着良人远去汉家营了。这一联明明是写情,却偏要处处说月;字字是写月,却又笔笔见人。短短十个字,内涵极为丰富,既写出了夫妇分离的现在,也触及了夫妇团聚的过去;既轮廓鲜明地画出了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图,也使人联想起夫妇相处时的月下双照的动人景象。通过暗寓着对比的画面,诗人不露声色地写出闺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绵绵深情。

【答案】(1)以月写人,明月高挂中天,照着不眠的闺妇,而闺中人却沉醉在对征人的思念中(亦可理解成“一笔写出两人的离恨,月亮也照着不眠的征人,而这征人也正在思念着闺中之妇”)以月寄情,含蓄而巧妙地抒发了饱受战乱之苦的离人的相思之苦。

【解析】(2)“作者对战争怎样的态度”的句子一是“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写出了常年战争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流露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之情。二是“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将”是带领的意思。古代军队以旗鼓为号令,这里的“旗鼓”指代军队。希望有良将带兵,一举克敌,使家人早日团聚,人民安居乐业。

【答案】(2)这首诗既有对战争长年不断给百姓带来离乱之苦的不满,也包含着希望有人能带兵克敌、一举夺胜的期盼。《杂诗三首(其三) 沈佺期》阅读答案

篇三:《初中诗歌鉴赏练习》

【诗歌鉴赏】

1.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两小题。(5分) 竹枝词九首(其九) 唐 刘禹锡

5. 诗歌鉴赏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 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 卷户出山楹。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①。

[注释]①烧畲:古时百姓放火烧荒,准备播种。

【小题1】仔细体会第一句中的“层层”一词,分析它在写景状物上的妙处。(2分)

去来固无迹, 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 为君起风声。

【小题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作简要分析。(2分)

【小题2】三四两句富有极强的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3分)

2. 忆少年 朱彝尊 清代

飞花时节,垂杨巷陌,东风庭院。 重帘尚如昔,但窥帘人远。 叶底歌莺梁上燕,一声声,伴人幽怨。 相思了无益,悔当初相见。

注: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字锡鬯,号竹,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

【小题1】本词描写的景色是什么季节?(1分)

【小题2】本词表达诗人朱彝尊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3. 燕山春暮 明 张羽

金水桥边蜀鸟啼,玉泉山下柳花飞。 江南江北三千里,愁绝春归客未归。

【小题1】诗歌一、二句从哪几个角度描绘了暮春之景,有何作用?(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近体诗最忌讳词语的重复使用,但本诗三、四句的两个“江”字和两个“归”字却用的恰到好处,为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诗歌欣赏:(4分)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小题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1页 共10页 【小题2】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2分)

6. 塞上听吹笛 (唐)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梅花何处落: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

【小题1】诗歌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 答:

【小题2】诗的三、四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

7.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一)(4分)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小题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

【小题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 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

8. 古诗欣赏(4分) 别 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离声。

【小题1】感受诗歌情韵,用自己的话对一二句进行描绘。(2分)

【小题2】滁州,有着诗人别样的情怀,联系学过的课文说说诗人复杂的情感。(2分)

第2页 共10页

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文后题目。(4分) 田 家 (宋)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注释:赛罢田神:赛田神,是古代农村以祈盼丰收为内容的一种祭祀活动。) 【小题1】诗中第二句 的“喧”字用得十分传神,试作简要分析。(2分)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的二、四句进行赏析。(2分)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相关链接】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了这词。

【小题1】词的下阕突出描写“风”和“雪”有什么作用?3分

答 【小题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13.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两小题。(5分)

10.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4分) 夕阳楼 唐 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提示]此诗写于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秋天。作者的知己萧浣被贬,诗人登夕阳楼(此楼为萧浣任职时所建),触景生情,感慨无端,写下这首情致深惋的小诗。

【小题1】第一句中的“绕天愁”一词写出了作者愁绪的怎样特点?(2分)

【小题2】宋代诗人谢芳得评价诗的三、四两句时说:“若只道身世悠悠,与孤鸿相似,意思便浅。‘欲问’、‘不知’四字,无限精神。”你如何理解三、四两句所表达的内容?(2分)

11. 阅读杜甫的《恨别》一诗,回答问题。(6分)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 ① 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 ② ,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③ 。

【注】①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③司徒:李光弼当时任检校司徒,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小题1】诗中交代杜甫“恨别”的背景诗句是: , 。(2分)【小题2】赏析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2分)

【小题3】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12. 6分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第3页 共10页 菊 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小题1】诗的一、二句作者运用“绕舍”“遍绕”“日渐斜”等词,写出了怎样的情景?(2分)

【小题2】诗的第三句 “不是花中偏爱菊”平中见奇,请加以赏析。(3分)

14.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移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小题1】本诗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2分)

【小题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2分)

15. 古诗阅读

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 灯闻楚角①, 残 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②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①楚角:楚地的角声。②殊:犹,还。章台夜思阅读答案

【小题1】诗歌往往一字之内见境界。诗中的“孤”和“残”字用的精妙,请任选一个加以赏析。(2分)

第4页 共10页

16.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___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凄清的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7. 阅读下面古诗。(4分)

【小题1】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上片描绘金陵山河的清丽景色,气象宏阔;下片对六朝统治者竞逐繁花,亡国覆辙相蹈的可悲历史发出浩叹。章台夜思阅读答案

B.上片最后一句描写了游艇画船映衬着白云蓝天,一群白鹭在洲渚腾空而起的壮美景象。 C.“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写六朝旧事随着流水逝去了,眼前只剩下几缕寒烟笼罩着的毫无生机的衰草,流露出作者对自己华发早生,壮志未酬的悲叹。

D.词末作者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借古讽今,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小题2】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的开头三句是泛写,寥寥数语即交代清楚时令、地点、天气,并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 渔家傲 平岸小桥千嶂抱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①眠似听朝鸡早。 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②。 【注释】①欹:歪斜;倾斜。 ②邯郸道:比喻求取功名之道路;亦指仕途。 【小题1】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水”是指“一江春水”,“柔蓝”形容水色清碧,“萦花草”暗示了此时正春光宜人。 B.“茅屋数间窗窈窕”以“窈窕”形容窗外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千嶂抱”着的竹林深窈秀美。 C.把午觉后的鸟语错认为是上早朝时的鸡鸣,可见词人已经年岁已高,与下文中的“老”字相映衬。

D.“贪梦好”,言简意赅地抒发了词人在退出政治舞台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小题2】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的上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画面呈现出一种绚丽、浓艳的色彩美。 B.上片中的“尘”字一语双关,既是指灰尘,也是指尘世的纷扰。

C.“忽忆故人今总老”中写故人已老,实际上也是从正面衬托自己已老。

D.全词以景起,以情结,而情与景之间,由茅屋午觉加以沟通,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

18. 【题文】阅读下面古诗。(4分) 桂 枝 香/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释】①故国:指金陵(今南京市)。②初肃:开始出现肃杀之气。③练:白绸。④簇:聚集、簇拥。⑤酒旗:又称酒帘。酒店前挂的作为标志的布帘。⑥星河:此处指长江。章台夜思阅读答案

第5页 共10页 角度,一片秋色肃杀的气氛之中,气势已是不凡。

B.“千里澄江似练”写水,“翠峰如簇”写山,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更给全词描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征帆”二句是在此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写。

C.此词景物有虚有实,色彩有浓有淡,远近交错,虚实结合,风格雄浑,用典贴切自然。 D.此词借花言志, 抓住桂花不开在春天却放于秋节这个特点,写出此花一片高洁心志,满腔似火热忱,实为词人自慨平生,孤高自许。

19. 【题文】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题目。(7分)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小题1】诗中描写了 、 等具有鲜明时令特征的景物,表达了诗人 的心情。(4分)

【小题2】从语言赏析的角度,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3分)

第6页 共10页

答案解析部分(共有 19 道题的解析及答案) 二、诗歌鉴赏 1、 【答案】

【小题1】“层层”形象地写出了桃李花的繁茂与普遍,描绘出山上色彩绚烂、满山飘香的景象。

【小题2】这两句用“银钏金钗”借代青年妇女,用“长刀短笠”借代壮年男子(抓住了山民男女形象的特征),生动地写出了山村居民热气腾腾的劳动生活,隐隐透露出诗人欣喜愉快的心情和对劳动生活的赞叹。(3分)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词语的能力。此处抓住“桃李花”茂盛的特点来分析写景状物上的妙处即可。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这两句主要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山民劳动的热闹场景,表达作【小题2】 试题分析:抓住“梅花”一物来理解,胡地没有梅花,所以“梅花”是虚写,是借梅花写士兵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要提及“虚写”的方法。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 【答案】

【小题1】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小题2】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者对之的赞美之情。 2、 【答案】

【小题1】春季 【小题2】回忆“少年”时情境,表达思念、相思之情。 3、 【答案】

【小题1】(2分)听觉,视觉。(1分)烘托了人物的悲伤之情,为下二句直接倾诉未能回归故乡的愁绪做了极好的铺垫。(1分)

【小题2】(2分)二“江”二“归”用词回环往复,具有复沓的节奏之感,增添了诗句的回环美和节奏感(1分),更能突出其归乡之心有令人愁肠百结的叹惋情绪(或思归不得归的无奈惆怅)(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角度”指的是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根据诗中描写景物的内容理解即可。抓住“愁”“未归”即可理解诗人的情感。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 试题分析:点明回环往复的特点,体会语言的节奏美,理解其表现诗人愁肠百结的作用。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答案】

【小题1】描绘了初夏雨后新睛,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乡村农忙图。 【小题2】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1)学生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概括诗歌描绘的画面,表述合理即可(2)能从诗歌内容角度理解诗歌主题。 5、 【答案】

【小题1】“诗眼”是“有情”二字。全诗扣住“风”的“有情”二字来写。前面从“有情”写它带给林壑以清爽,后面又由“有情”赞美它“为君起风声。”

【小题2】这首诗以“风”喻人,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首句描写风起,次句用一“加”字仿佛风是急人所雷的有意行动。下面写风的活动,用“驱”、“卷”、“寻”、“出”、“为君”等字眼,对风进行拟人化的描写,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读本诗,要把握住“咏风”即“咏人”咏有为之士. 6、 【答案】

【小题1】(2分)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们牧马归来(1分),皎洁的月光下,悠扬的羌笛声回荡在戍楼之间。(1分)(意思相近即可)

【小题2】(2分)虚写(虚实结合也可)(1分),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抓住诗句中“雪、天、马、月、笛、楼”几个字,发挥想像,动静结合地描写这些景物,突出它们的特点,多用形容词描绘它们的状态,可用修辞手法。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第7页 共10页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8、 【答案】

【小题1】诗人在滁州琅琊山上的醉翁亭沉醉山水与民同乐,可今日就要离开,他满怀离愁,既有对滁州山水的留恋,更有对滁州百姓的不舍。他想以醉酒来掩盖自己的难舍,又想以坦然自若的语言来劝勉送别的百姓。 【解析】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15、学生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一二诗句进行描绘,语言生动流畅,想象合理即可;16、结合诗歌内容,联系诗人的生活时代背景,体会是人的思想情感,表述合理即可。 9、 【答案】

【小题1】表现出他们在春耕前祭田神盼丰收的欢快心情 【小题2】对田园生活的爱。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能力。此处的“暄”字的妙处,紧扣住“人物的喜悦心情”来赏析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根据诗歌中所展示的田园风光以及淳朴的民风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即可。10、 【答案】

【小题1】悠长与纷乱。(写出“悠长”给2分,只写“纷乱”给1分)

【小题2】这两句诗真切地表达了一种典型的人生体验:一个同情别人的人往往没有意识到他自己也是需要别人同情的;而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连同情自己的人也没有了。(“孤鸿”尚且有关切它的人,自己则连孤鸿也不如了。)(意思接近即可。只答“自己很孤单,没人理解”给1分;答“自己身世悠悠,与孤鸿一样”不给分)(2分) 11、 【答案】

【小题1】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2分)

【小题2】细节描写。(1分)描写诗人坐卧不宁的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1分)。(共2分)或:对仗工整(运用对偶),(1分)语言凝炼„„,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1分)(共2分) 【小题3】①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②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读懂诗歌,即可了解前两句点明“背景”,即诗人远离洛城,国家长期动乱,这是诗人“恨意(感伤)所在。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赏析句子,一要指出句子主要说了什么,二要提出句子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好在哪里,有时还要抓住关键字词如本诗句中的“步月”分析句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表达了什么情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

第8页 共10页

试题分析:结合第一题的解答,从思乡念亲和忧国忧民两个方面来理解诗人的情感。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答案】

【小题1】写风雪之大,直搅得词人心烦意乱,无法入梦,以此衬托词人内心的孤寂凄凉。 【小题2】表现词人对从扈生活的厌恶,对故乡的宁静祥和的怀念。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写景抒情,以情寓情,景语皆情语,这是古诗显著的特点。结合“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此句从表达作者感情的角度来说明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A句错误,上片的画面是清新、淡雅的色彩美,而不是绚丽、浓艳的色彩美。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C句望文生义,“如流水”意为不知不觉已经逝去,也说明时光之快,而不是“随着流水逝去了”。 试题分析:与第一题解答方法相同,抓住“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此句理解诗人情感。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答案】

【小题1】用“绕舍”“遍绕”“日渐斜”,写出诗人完全被眼前繁茂的菊花所吸引,兴致勃勃绕篱观赏,乐而忘返。(答出一点给2分)

【小题2】诗人紧紧抓住菊花在百花中最后凋谢这一自然现象,表达对菊花的喜爱之情,寄予是诗人对菊花不惧严寒、清新高雅的品格的赞叹。 14、 【答案】

【小题1】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最少写出两种)。

【小题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古诗中写景的方法有借景抒情、以动写静、动静结合、衬托等,比如“满袖杨花听杜鹃”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花”是静物,“杜鹃”在叫是动态物;比如“寂寞亭”其实是写作者内心之寂寞,用春天美好的景象来衬托,也就是“以乐景写哀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结合第一题解答内容,从“寂寞”一词来理解作者“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答案】孤,是孤单,孤独,残,残损,不圆。孤灯下传来凄凉的楚角,一钩残月沉下了章台,表达了自己寄居他乡的孤独、悲凉。(赏一字即可)(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字词的能力。围绕“诗人孤独、悲凉”的情感来赏析“孤、残”两字的妙处。 16、【答案】地白(白) 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答出思念家乡、亲人即可)(2分)

【解析】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此处应从诗句内容上去体会诗歌主旨。 17、 【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C句的理解错误,这只是词人的一种联想或想象,不是错认为,这里是要表现词人在归于平淡后还在回味着当年的工作情景。是诗人自己有意把午睡后听到的鸟鸣当作早醒时的鸡鸣,表现了诗人离开官场闲适的生活态度与情趣。

第9页 共10页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D错误,作者是对六朝统治者竞逐繁花,亡国覆辙相蹈的可悲历史感叹,而不是“言志”。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答案】

【小题1】雪花、草芽;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或者流露出对雪花的喜爱之情)。

【小题2】能抓住“嫌、惊、穿”等词语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如“嫌”字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春雪的灵性;“惊”字表现了诗人见到草芽的惊喜之情;“穿”字形象地写出了雪花飞舞的情景,使句子生动有趣。 【解析】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此外,“炼字”也是诗词赏析的重点,学会鉴赏诗歌用语的妙处。

第10页 共10页

篇四:《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_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_作者杜甫》

<月夜忆舍弟>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杜甫。古诗全文如下: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_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_作者杜甫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前言]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杏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语句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注释]
舍弟:家弟。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_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_作者杜甫。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鉴赏]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342257.html

    上一篇:英语短小句子带翻译

    下一篇:蜀相原文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