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成人英语三级】
篇一:《丧事知识》
显考显妣
“先考”还是“显考” 成语有“如丧考妣”,就是说如同死了父母一样令人伤痛。从这里来看“考、妣”指父母,似乎没有亡故这重意思。那么“考、妣”何以与父母相关?据《考工记》解释:“考,成也;妣,媲也。”具体说就是父亲完成了自己的功业,把儿女养育成人,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可以安心了。母亲相夫教子,以德仪影响和教育子女,对家庭亦有很大的贡献,其德仪与父亲的功业是可以媲美的。用这两个字指称父母体现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经济特点。这一模式同时规定了父、母在家庭中的责任与义务。在考、妣之前加一“先”字,意为父母已亡,“先”是“亡”的讳称,“先”又是敬词,与考妣合用就是对已故父母的敬称。
中国古代有谥法制度,古人在人死之后常用一个字来评定人的一生,也就是盖棺论定,其起源至少应在三代的夏以前。桀、纣因其暴虐而被谥桀、纣;子贡问孔文子何以谓文,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这就是卫国的孔圉被谥以“文”的原因。谥法的精神是公正,其善恶评定不让帝王,不避将相。但一般的老百姓是无资格受谥的。父母对于子女都是有功的,都是应该肯定的。于是大家都用“考妣”称已故父母,“考妣”也就成了普通老百姓的通谥。“考妣”由原来的指称父母,转而指称已故父母,其词使用范围的转移始于何时已无从考据了。
有时在乡间的墓碑上,可以看到很多“显考”、“显妣”的刻文。“显”取其德行昭著,声名远播之意。古人讲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普通父母与国家谈不上立功,一般也没有什么著述,立言就更谈不上。于是大家从“德”上做文章。“显考”、“ 显妣”就是说已故父、母德行显著,令名远播。这溢美的颂词,我总疑心其始现在功利唯上的现代。 “考、妣”作为通谥,从家庭的角度肯定了父母的一生,更重要得是,这一通谥还责成已为父母,或将为父母的子女,如何来尽自己的责任,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将“先考”、“先妣”改为“显考”、“显妣”,模糊了“考妣”的文化内涵,丧失了其礼教精神,一字之差,相去甚远。孔子当年曾叹曰:“觚不觚,觚哉!觚哉!”有些东西我看还是不改的好。
孺人
孺人,古时称大夫的妻子,明清时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也用对妇人的尊称 迎接了孺人唐氏一同到任。——《喻世明言》。 孺人也指妇人,小娘叫对你说,明日老太太同孺人们下园来看花。——《梼杌闲评——明珠缘》
孺人,妇女封号。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定,用以封赠通直郎以上至承议郎之妻。元命妇中无此封号。明用以封赠七品、清用以封赠九至七品官之妻。武职八旗八品以下、绿旗营七品以下妻无封。后改绿旗营正七品妻亦封孺人。如封赠官之母或祖母,则称太孺人。乾隆五十年(1785),规定八品官以下不得赠封祖母。
对一品至五品的官员称诰,六品至九品称勅。一般都用“锡之诰命”“锡之勅命”诰和勅用不同的玺印。一品是夫人,二品也是夫人,三品是淑人,四品是恭人,五品是宜人,六品是安人,七品是孺人,八品是八品孺人,九品是九品孺人。要是因为子孙的功绩而封夫人的,要前面加太字。在古代,“夫人”有时也是对妇女的一种敬称。无论官职大小通称妻为"孺人"的情形不多。
五服之制
1.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一曰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书.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孔:“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又周称侯﹑甸﹑男﹑
采﹑卫为五服。见《书.康诰》。
2.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
3.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
4.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
本来的五服指的是五种孝服:斩衰(摧);齐衰(资崔);大功,亦称“大红”; 小功,亦称“上红”; 缌(思)麻。
后来,五服也指代五辈人,比如在山东胶东半岛一带,有“五服之内为亲”的说法,就是利用上面那句话,往上推五代,从高祖开始,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凡是血缘关系在这五代之内的都是亲戚,即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是亲戚,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就成为五服。五服之后则没有了亲缘关系,也可以通婚。一般情况下,家里有婚丧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内的人参加。
血缘关系中五服的计算方法:由于古代一夫一妻,有时有妾,因此,同父又同母的是一服,即所谓“同胞”、“一奶同胞”;同父不同母的是二服,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贾环。同祖父的是三服,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贾琏,同曾祖父的是四服,例如《红楼梦》中荣国府贾政与宁国府的贾敬;同高祖父的是五服。老人死了守夜。
现代实行一夫一妻制,除非父亲离婚、丧偶后再婚再生育,一二服之间的区别通常消失,因此计算起来会令人困惑,错以为五服就是五代,实际上五服只四代。从祖父开始向上,不再分别妻妾的子女。
另外,对于长辈及晚辈的称呼实际上也是有相应的说法的。
由自己开始,上一辈为父亲,父之父为祖,祖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由自己往下,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kun)孙,晜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耳孙。
丧葬
老人逝世,俗说“归家”、“过身”、“过背”、“老掉”。入殓,俗说“入棺”、“收殓”。安葬,俗说“过山”、“出葬”。办丧事,俗说“做白喜事”或做“丧事”。入殓、出殡、安葬(俗称“落事”)都要请堪舆(俗称“地理风水先生”)择“吉日、吉时”和安葬的“风水宝地”。
入殓:事前孝子孝孙(男丁)穿孝服由吹鼓乐师导引到平时吃水的井里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丢几个铜钱或镍币到井里或塘里,俗称“买水”。将买回的水为死者洗澡,俗称“抹三下”。在县城,买水之前,由吹鼓乐师导引殡葬人员抬着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称“游材”。入殓后到出殡前灵堂要点长明灯,棺材头部还要加一盏油灯,俗称“点脑头火”。富人死后,棺材要停入在厅堂数月至数年,俗称“存枋”。穷人死后,只要日子相合,择日即葬。
出殡:满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称“烧香”,先儿孙后亲朋按辈分大小依次烧香磕头。祭奠后,儿孙及儿媳孙媳等要跪在棺材前一餐饭,俗称“食材(财)饭”。食材饭时,要请一至二位“命好福好”的人主持斟酒盛饭,酒斟二巡,饭盛二次量少。随意食菜,每碗吃一点。主持人要说些吉利话。出殡时,孝子孝孙要加穿粗麻衣、草鞋、系草绳,持孝杖棍。送葬队伍,由持引魂竹的引路,此人负责丢引路纸。接着是持旌旗的、抱灵牌的、乐队、祭轴、花圈、送葬的亲朋、灵柩、子孙。行至村外交通道口处(城市、集镇走出街口)“谢孝”,由孝子孝妇等跪向送葬的亲朋叩首。谢孝后,孝子才孙扶柩至坟前,把草鞋、孝棍、花圈等丢在坟地上,即参加筑坟。坟筑好后,有喝彩、撒粮米习俗。
出殡的当天晚上请道士念经一至七天,超度亡灵,俗说“做归山灯”。第二天,孝女、孝妇等穿孝服,首次上坟,俗说“拦山神”、“扌罗两朝”。
办丧事:对内亲要派专人报丧。亲朋好友要先送礼,再参加吊祭、送葬、吃饭。丧饭两
餐(正餐),一荤一素,入殓时食素,俗说“归棺饭”、“斋饭”;出殡时食荤,俗说“出葬饭”。 旧时安葬后,有的孝子还会昼夜在灵堂或坟前守护一段时间,俗说“守孝”。
披麻戴孝
披麻戴孝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丧服制度。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次确立了五服制度,根据血缘亲疏远近的不同规定了五种不同的丧服,服制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其服丧期限的长短、丧服质地的粗细及其制作均有不同。按规定,血缘关系越亲、服制越重;血缘关系越疏、服制越轻。在丧葬上,中国人忌穿华丽衣服,家庭成员会披麻戴孝,称为「上孝」。孝服的颜色是白、黑、蓝和绿。儿子、媳妇、女儿的关系最亲密,要穿棉制的白色衣裤。戴孝则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则戴在左袖,女的则在右袖。
守灵
是一种民间的习俗,守在灵床,灵柩或灵位旁。守灵也称为守夜。古人认为人死后三天内要回家探望,因此子女守候在灵堂内,等他的灵魂归来。每夜都有亲友伴守,直到遗体大殓入棺为止。 演变到现在,守灵便是亲人们聚在一起,悼念死者,抒发缅怀之情。它是活着的人对去世的亲人的一种纪念。
古时候因为活着的人认为,他的亲人虽然死了,但是灵魂还留在人间,没有去阴间(阴间,就是我们中国的天堂,人死了以后都会去那里。灵魂也很留恋他那些活着的亲人哪,它也不愿意一个人孤零零地去阴间那么远的地方,所以它会在去阴间之前,回到原来的家里看一看。活着的人害怕灵魂在回家的路上迷路,所以会点一盏灯,放在去世的人的尸体旁边(接下来解释古代的人会把去世的亲人的尸体放在家里的客厅里,而不是殡仪馆的停尸房;还有古代人点油灯,而不是电灯的问题)。活着的人害怕灯熄灭了,而使去世的亲人找不到家,于是他们就彻夜坐在停放尸体的房间,保证那盏指路灯是一直燃烧的。
故曰“守灵”
人死后,遗体要在家中稍事停留,谓“停灵”。入夜,则由家属守护在旁,以尽孝道。《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儿媳两个也不守灵。”沈从文《边城》二十:“剩下几个人还得照规矩在棺木前守灵过夜。”
守灵基本上以三天为限,有在住宅内的灵棚、灵堂内守灵的,也有在殡仪馆内租礼厅守夜的。在郊县现在还有"搁三朝"之举。《礼记·问丧》中有"三日而后殓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之心亦益已衰亦。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已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是故圣人为之决断,以三日为之礼制也"。所以守灵三夜,并不完全出于迷信,而是三天的时间,准备工作都全了,远方的亲戚、朋友也能赶到,足以尽人情。
另解:古时候,达官贵人死后会有不少的陪葬物,其中会有活物,比如,陪葬的人、公鸡等。在他们陪葬前会请一些法师禁锢他们的灵魂,使他们永久地守护主人。以人殉葬的制度是终止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当然后代的人都越来越懂得尊敬生命了。
做七
从死者卒日算起,丧家每隔七天就要举行一次烧纸祭奠,共有7次,俗谓“做七”也叫“烧七”。一般是“三七”。
头七,习惯上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该于魂魄回来前,给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必须回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睡不著也应该要躲入被窝;如果让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亦有说认为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于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着这趟“天梯”到天上。
“五七”比较重要,亲朋也要送来些纸、烛。此中还有一个“回煞”(又名“回殃”)仪式。旧俗以为人死后其魂魄犹存,在七七四十九天前,死者的阴魂要回家一次,具体时间由道士推算。届时,丧家把香烛酒食摆好,在地上铺一层炭灰或草木灰,用以检验死者回来的足迹。用一竹竿一根,隔一尺贴纸钱一张,立在门口台阶上或插于死者落气之屋的房檐下,据说阴魂见此就会进屋。用土罐装一煮熟了的鸡蛋置于房屋角,以此贿赂殃神(俗称鸡脚神),让死者鬼魂在家里多待一会儿。这时,一家老少躲得远远的,待规定的时间过去之后,先将一串爆竹丢进屋内,爆完才可以进家。满百日和周年时,还要烧纸祭奠。在人死后的半年或一年时,再给死者做一次道场。
“烧七”就是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计49天。民间传说人有三魂七魄,死后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尽,七满魄尽,所以要过“七期”和三周年。民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说死者从去世之后,在49天内,每隔七天阎王要审问亡魂一次,故“七期”又称“过七灾”。在烧七时,丧家要在大门口挂白纸灯笼,表示家有重孝。头七在家设灵牌,焚香明烛,供献酒肴祭奠,下余六七都到坟地化纸钱。一般以一、三、五等单七祭札较隆重,亲友皆至,孝子要哭灵;二、四、六等双七,亲友不来。孝子只烧纸、不哭灵,称为“空七”。尤以“三七”和“末七”最重要,每逢这两个“七”日,亲友都要到坟上烧纸祭奠,孝子也要大哭一场。“末七”又称“尽七”,丧家大都要诵经礼忏,亲友也要送冥币、香、纸、大蜡、金银斗等祭奠。“烧七”若与夏历的初七、十七、二十七相逢,谓之“冲七”或“犯七”,认为亡魂“逢七有灾,冲七有难”。在关中的耀县和陕南的丹凤县,除认为“冲七”是忌期外,还以“烧七”与月中的初八、十八、二十八相逢也是忌期,俗云:“逢七逢八,铜锤铁钗;烧七烧九,阎王请吃酒”。认为烧七遇到七和八的日子,阎王要拷打亡魂,遇到这种情况,要提前或推迟一天祭奠。关中一些农村。遇到“冲七”时,孝子要给死者坟顶插纸伞,意在协助亡魂躲避灾难。陕北的延长县,在“冲七”的先一天下午就要剪若干白纸旗,由子女、儿媳从家门口沿途插到坟前,将亡灵请回家中祭奠,以避过灾劫。插白旗意在引路,据说亡魂如果来不及回家,可藏于白旗下躲难。
出煞:各地农村还有一种极端迷信鬼神的“出煞”陋习。“出煞”又称“回煞”,据说人死后阴魂还留在家里,“出煞”就是阎王在七七四十九天内的某个时辰,要差鬼卒勾取魂魄去阴曹地府;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死者的亡魂要在某一时辰回家辞灶。“出煞”的日期和时辰,由阴阳先生根据死者的生辰和死亡时间算定。此俗建国后已摒弃。
守七:民间有“守七”的习俗,死者自去世之日起,其家属每隔7日要设祭1次,直到49天,第七个七日,俗称 “断七”
“断七”为止。其中以“头七”和“六七”(或“五七”)•最为隆重。“头七”晚上祭祀死者,至亲好友厮守通宵,午夜吃“头七馄饨”,派人到他人地里“偷菜”,目的是要被偷之家咒骂,据说骂得越凶,财发得越快。而被偷之家常会察觉近旁人家“烧头七”的隐秘而噤若寒蝉。此俗民间尚存。在死者第五个或第六个七日忌日,其家属请僧侣或道士做法事超度,叫做“六七”,遍请亲友前来参祭。死者已出嫁的女儿,于“六七”的前一天晚,置办三牲、果品前来祭祀,人称“烧六七羹饭”。这祭桌一直设到“六七”忌日的下午。“断七”以后,丧礼才告结束。
祖宗十八代
解释:祖宗十八代,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
上序依次为:父母,祖,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
下序依次为:子,孙,曾孙,玄孙,来孙,晜(kūn)孙,仍孙,云孙,耳孙。
称谓从小至大:耳、云、仍、晜、来、玄、曾、孙、子、(自己)、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六亲
六亲历代说法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
1、指父子、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
2、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亚。 3、指父、母、兄、弟、妻子、子女。
4、指父子、兄弟、夫妇。
5、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
六亲应该还指 天地君亲师友,自古弑父者。兄弟相残者甚多。六亲不认的话也不是特别的无情。但是无情起来,天地君王亲戚老师挚友全都不认呢那就是真正可以形容一个人绝情
轮回
轮回又称流转、轮转、生死轮回,意思是众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死不已,像车轮一样转动不停,循环不已。
道教教旨,人死后为鬼,生前的修行道行仍然累计延续,所以死后成鬼后,仍然可以继续修真,成为鬼仙。也可以选择投胎。
佛教讲究轮回之说,人死后,会进入来生即轮回。依平生所作善恶,会有六个可能的去处。造恶堕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行善去三善道:天、人、阿修罗。
轮回是佛教的基本理论,认为人永远处于生死循环状态,循环的线路有六条,在哪条道上循环取决于活着时所做的善事和恶事。 例如,做了恶事,死后下地狱受刑,刑满后投胎变动物,动物死后的循环,再取决于它活着时作的"业"。所谓轮回,实际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转,并不真的像轮子一般地机械循环。轮回的范围共有六大种类,佛教称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恶鬼道、地狱道,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及十恶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恶,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和合的僧团、出佛陀的身血,称为五逆)而有的类别,五戒十善分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阿修罗三道,十恶五逆分为下中上三品,感生地狱、饿鬼、畜生三道。作善业,生于上三道,作恶业,生于下三道。
因果报应
佛教《三世因果经》主要讲:一是人的命是自己造就的;二是怎样为自己造一个好命;三是行善积德与行凶作恶干坏事的因果循环报应规律。
古代阴阳学和佛教都有的名词。中国古代阴阳学认为因果报应[1] 可以中断。唐代以后阴阳学从中国消失现存的《大唐阴阳书》有记载:因果报应是可以中断的,因果报应中断分为2种,一种是人为意识中断,一种是通过结印中断。古代常说的“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就是出自《大唐阴阳书》里面关于人为意识中断因果报应的描述。而对于结印阵中断因果报应是在特殊情况才可以中断,中断需要相应的代价,一般是有阴阳师操作在紫冰银结印符正反面雕刻赉渫阵和澞塬阵,之后在按照生日在结印册上结印:农历3到5月出生需添加“木灵御币,故实除蝗,扶桑伞幡”3个结印。农历6到8月出生需添加“竹雀,五音分金,赑屃”3个结印。农历9到11月出生需添加“青竹丹枫,集古兵要,五音分金”3个
篇二:《8位与去世亲人一同生活的人》
8位与去世亲人一同生活的人
1. 为亡妻坟墓每天守夜坚持20
年的男人
Rocky Abalsamo的妻子死于1993年,当时他便觉得自己的一部分也跟随着亡妻逝世了。20多年来,除了悲伤和思念,Rock每天都守在亡妻的坟墓前,一待就是一整天。这段时间他很少吃喝并且风雨无阻。
Rock最终享年97岁,在心爱的妻子离世20年后,他在亡妻旁边的墓地继续陪伴着心上人。
2. 越南男人与亡妻共眠
1
2009年,Le Van上了头条,因为人们发现他跟自己死去的妻子一起睡了五年之久。两年后,记者从《越南劳动报》上得知他依旧让心爱的人睡在他身边,并且当局无法阻止他这样做。
越南报纸曾刊登了一张照片,照片上Le Van跟一具人形的石膏雕像睡在一起。那具雕像中包裹着Le Van死去的妻子。当妻子去世时,Le Van难以接受事实,
于是便将妻子的遗体挖了出来,封在雕像中,继续同她分享一张床。
这名57岁的男子说,他同亡妻共眠是为了“训练”她变回以前跟他一起生活的肉身。老人死了守夜。
3. 格鲁吉亚女人照顾18年前便去世的儿子
Joni Bakaradze18年前去世,享年22岁。不同于将遗体埋在公墓,他的家人决定自行保存他的遗体。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让他留下的两个儿子看到父亲的脸。
在他死后四年,Joni的母亲Tsiuri Kvaratskhelia用尸体防腐剂来保存儿子的遗体,但之后在梦中有人告诉她要使用伏特加,这位女士便转向使用这种灵液。Tsiuri每天晚上都用它们来防止尸体变黑。 在他死后十年,Tsiuri在他儿子生日时给他换了身衣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所患的疾病已经不允许她再像以前一样照顾他了。她说,儿子的遗体有没有人照顾区别很明显,但只要用了她的酒精防腐配方,儿子的脸就又变白了。
Bakaradze的遗体被保存在带有观察窗的木质棺材中。Tsiuri说,她的孙子已经20岁了,看着被保护的父亲遗体,他相信祖母做了正确的决定。
4. 阿根廷寡妇睡在已故丈夫的陵墓旁与之作伴
2
这位来自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寡妇在2012年上了阿根廷媒体的头条,之后她承认自己一年中会有几个晚上在死去丈夫的陵墓中度过。
警方在听到圣拉萨罗公墓有人住并大声播放音乐的消息后曾前去调查。当他们敲开墓门后发现,Villarreal正穿着睡衣,并可以看出她一直住在棺材和遗体旁边。警察们进一步检查发现,她还将陵墓布置了一番。Villarreal带来了一张床,一台收音机,一台可以联网的电脑甚至还有一只小锅。 Villarreal的丈夫2010年死于自杀,享年28岁。她用已故丈夫留下来造房子的钱造了这座陵墓。
5. 寡妇跟自己已故丈夫的腐烂尸体睡了一年老人死了守夜。
3老人死了守夜。
2013年11月官方发现,一个女人已经在丈夫腐烂尸体旁睡了一年之久。
来自比利时79岁的Marcel H.于2012年11月死于哮喘。他的妻子如此伤心以至于没有报告他的死讯并一直跟他睡在一起,直到官方发现。
4
他们最终被赶出了公寓,因为房东声称这对夫妇已经有一年没有支付房租了。虽然尸体都变成了木乃伊,但是邻居从未提到有臭味散发出来。 6. 男人被发现死在他母亲的木乃伊旁,这具木乃伊在他的厨房中放了十年之久
2014年1月,一个同自己母亲木乃伊生活了十年之久的男人被发现死在木乃伊旁。
58岁的Claudio Alferi被人们发现躺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公寓里,在他旁边是一具穿着拖鞋被裹在塑料袋里并坐在厨房桌子边的“干”女人。
在邻居抱怨公寓有难闻气味的一个月后,警察和消防队员冲进了公寓。法医和邻居确认女尸是Alferi先生的母亲。阿根廷首都市郊的女士告诉探员,他们最后一次看到Alferi夫人是她90岁的时候,但是她的儿子却依旧认为她还活着。
初步调查表明,这对母子属于自然死亡。
7. 男子将妻子的死讯保密了35天,依旧像她还活着一样待她
5
篇三:《丧葬论文》
剖析丧葬礼仪中的文化内蕴
历史专业 08161116 王倩
摘要:影响并支配民间丧葬习俗的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灵魂不灭和祖先崇拜的观念,而其中佛教和道教中的阴间和来世想象对丧葬中的许多习俗有深刻影响;二是儒家所提倡的孝道观念,这种中国特有的儒家伦理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就是上述繁缛的丧葬礼俗,其中有不少封建迷信色彩。
【关键词】:丧葬 儒学 佛教 启示
一、丧葬的内涵和起源
丧葬,是人的最后一项仪式。所谓丧葬礼俗就是处理死者时殓殡奠馔的礼节与习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丧葬礼俗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仅是为了避免死者尸体腐烂而加以掩埋的活动,也不只是活着的人对死者表示悲哀悼念的礼节习俗。所谓丧葬礼仪,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礼仪活动,人们采取丧葬仪式,最终目的既要使死者满意,也要让活人安宁。为了不使死者发怒,就要按期祭奠,超度亡灵。由此可见,中国的丧葬礼仪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千
【】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1所以,中国的丧葬制度有着极为丰富的内蕴。
丧葬并不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当人类还处于蒙昧时代的初期时,受思维能力低下所限,在意识上还不可能寻求自己和自然界的关系以及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对人的生老病死也是困惑不解,不能形成灵魂与丧葬的观念。故《孟子·滕文公上》曰:“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这种弃尸于野的作法,只能说明原始人模糊观念中已有生与死的界限。自原始人产生灵魂的观念,并从自己的梦境和意念中认为灵魂不死,又由此发展为鬼魂观念;死人的鬼魂比活人的灵魂更有力量,更能祸福人类。基于这种认识,便产生了对死人的崇拜,即鬼魂崇拜,于是,一套送鬼魂和安葬死者的礼仪就应运而生。
我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便出现了丧葬礼俗。1933年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墓葬的遗存,是一处以二次合葬为形式的公共墓地,反映了氏族成员一视同仁的血亲关系和一律平等的地位。在老年男子、中青年妇女尸骨的周围撒有赤铁矿粉末,身上佩带有用兽牙、蚌壳和鱼骨做成的骨坠、钻孔的兽齿、石珠等装饰品以及燧石石器等物。从人类文化学的资料来看,在死者身上或身旁撒赤铁矿粉,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常见的丧葬仪式之一。红色象征鲜血,而血又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身之所。在尸体及其周围撒赤铁矿粉,表示给死者以新的血液,赋予新的生命,或者表示他并没有死,只是长眠罢了;或者说是希望死去的同伴能够复生;或者希望死去的同伴的灵魂到另一个世界也能够继续生存下去。(也有学者认野兽害怕红色,是为了防止野兽对死者的侵害。至于放随葬品,是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过上人间一样的生活。而随葬
【2】品的多少,是死者在氏族中的身份地位和生者对他尊崇爱戴程度的反映。
二、丧葬过程,主要是江苏地区丧葬过程的介绍
为什么要提丧葬文化,我认为中国特别是山东,是孔孟之乡,尤重礼法。丧葬的过程已经不再是自个家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情感、利益、文化约定俗成的集中体现。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我不得不佩服古人,因为他们已经初创了丧葬的过程,虽然纷繁复杂,但是的确起到了宣传孝敬老人、效法德行的效果,对周围的人心是一个非常大的“震慑”。
丧葬文化在流传过程中体现出地方特色,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江苏地区的丧葬过程。
1.领路经。病人或老人将死,预先请尼姑至床前念领路经。从寝室到大门一路插上蜡烛。人在临死前须将其床上蚊帐取起,否则以为人死后将会落入“网尸城”。将小块银子放在死者口中,称为“含口银”,据说是怕在阴间因为饮孟婆汤而迷了心。要将死者移至堂屋之中的停尸床上,头南脚北面朝天,大开家中的门,以利死者灵魂离去。亲生儿女在老人断气前后烧锡箔寿纸,叫“引路钱”。门口烧纸轿、草鞋,庭中烧锭库以及死者生时衣服数件(但要除去皮衣,否则死者来世将变成犬马)。
2.在吴地,人死后以水抹身,富者以绸绫十三件,贫者以布衣七件给死者穿上,都是有扣而无纽。在苏北地区如高邮,是在死者停止呼吸前穿寿衣,又叫老衣。寿衣讲究“五领三腰”。“五领”为五件上衣,即衬褂、棉袄、棉袍、罩衫、马褂;“三腰”为三条裤子,即衬裤、棉裤、罩裤。女丧改棉袍、马褂为大棉袄、夹袄,改罩裤为裙。有家人守夜。死者头前供一碗生米饭,叫做“倒头饭”。头前足下各点一盏油灯,叫“引路灯”(在吴文化区域如昆山等地,死者脚边点燃的灯称为“长明灯”或“幽明灯”)。死者脸上盖张黄纸,叫蒙脸纸。至夜请僧尼礼忏,称为“转敛”。
3.丧服。上辈或平辈人死要戴孝,下辈人死不戴孝。儿子披麻戴孝:头戴麻布帽(有的帽后垂麻丝),帽子左右两角挂棉花球,用白布做成袍子穿在身上为孝服,鞋面上蒙上麻布,腰中扎一条反搓成的稻草绳子。女儿和儿媳披发扎麻,穿白布衫裙,脚蹬麻布蒙面布鞋。孙辈帽上缝一小块红布。死者同宗每人发孝帽一只,女发孝巾一条,名曰“散孝”。家有丧事要“变白”,服饰及家具物件凡是红色的,一律搬开或用白纸蒙上。门上贴两张宽十厘米左右的白纸条作讣告。
4.“吃倒头饭”。孝子招待亲友一律素食,叫做“吃倒头饭”(吴地称为“吃豆腐饭”)。死者年龄大,且生前吃荤,在丧事办完后,最后一顿用酒招待,叫做“谢红”。
5.引路焰口。丧事须按风水先生的安排办事。家人要请和尚超度亡灵,叫做“引路焰口”。有的请道士做道场,驱邪捉怪。
6.大小殓。大殓和小殓无大区别,只是小殓不钉尾,不合棺缝。棺木要由族长和孝子的母舅殓收,得其同意后方可入殓。入殓要按风水先生确定的时刻,禁忌属相的人在入殓时必须回避。大殓在死后二三日,预先小殓。棺内放石灰垫衬。尸将入棺时,先检尸衣之珠玉,然后由孝子捧头纳入,用水抹尸面,并洒酒尸口。尸体用红线正位人棺,身下垫以铜钱 (有的用纸钱),伴以死者生前心爱之物作陪葬晶。入殓后,子女亲友绕棺一周向死者看最后一眼。接着置登升柩,由孝子磕“四方头”。在苏北,盖棺时,棺钉用子孙儿媳头发缠绕,随钉钉入棺内,叫做“挽钉”。“封钉”,男丧由族长执斧,女丧由母舅操柯。孝子必给执柄者以彩帛或封钉礼金。
7.做七。死后每七日,请僧侣道士礼忏诵经,共七次,称为“做七”。
8.回煞。回煞俗称接眚,又称撇青,在死后十余日内进行。这天,先将寝室中铺设恢复当日死 者气绝时之原状,然后以死者衣服放在床中,衣服整齐,幻为人形。屋内要悬挂尖嘴鸡爪、形状可怖的眚神于其侧,设三牲祀之。
9.出殡。殡葬有三种形式,一是停柩三年后殡葬,二是搁置“六七”即死后第四十二天殡葬,三是入殓后随即殡葬。一般入殓后三天内安葬。殡葬时间、地点由风水先生确定。亲友子女随棺送葬。子女手执“哭丧棒”(尺许长的柳树棍)。送葬路上一路丢“买路钱”。挖长方形坑,坑内燃烧稻草,叫“暖坑”;再将铜钱或纸钱放在坑内四角和中央,然后棺材入坑,叫“登位”。子孙儿媳们用衣襟兜些土放在棺木上,叫做“罗裙兜土”;接着挥锹填土,做成圆锥体似的土堆,有的在墓前立碑。孝子将手中的哭丧棒栽在坟前,子、孙、重孙各栽一排。不久,柳桩做的哭丧棒会发芽吐枝,若枝繁叶茂,则象征子孙繁盛,家业兴旺。这些树后代不得砍伐。殡葬后,在墓前后左右烧些纸钱
给野鬼,名为“和邻纸”;再为死者烧“安位纸”,最后燃放鞭炮。回家路上不许回头望,忌走回头路。到家门口,送葬人从点燃的纸钱上一跃而过。
10.烧七。殁后每隔七日举祭一次,称“烧七”或“做七”,共七次。逢七时,全家团聚灵前,设食供奉,或请僧道诵经。“六七”时,亲朋好友前来追悼,孝子请僧尼做佛事,或请道士斋醮,焚纸制冥房和用具。出嫁女儿办饭菜供奉亡灵,名为“换饭”。七期之翌日逢农历初七、十七以及二十七,则此日为“犯七”,家人以为死者灵魂回归,预将汤罐水缸空坛之口全部盖好,恐其坠入;又将枕簟被褥铺好供其服用,谓之“闭殃”。欲办喜事之家需抓紧在“六七”之内完婚,叫“七内招”,否则必须三年之后才能办喜事。
11.百祭日。死者死后一百天举行祭奠叫“百祭日”,死后一年举行祭奠叫“做头周年”,此后每年纪念日叫“烧周年”。丧者之家春联第一年为白纸,第二年为绿纸,第三年为黄纸。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并支配民间丧葬习俗的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灵魂不灭和祖先崇拜的观念,而其中佛教和道教中的阴间和来世想象对丧葬中的许多习俗有深刻影响;二是儒家所提倡的孝道观念,这种中国特有的儒家伦理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就是上述繁缛的丧葬礼俗,其中有不少封建迷信色彩。
三、丧葬礼仪中所交织的文化内蕴
从丧葬过程中我们可以得知,影响并支配民间丧葬习俗的观念主要有鬼神信仰,佛教、道教和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
1、 丧葬过程中所交织的鬼神信仰。
人类已感知死者是需要安慰和生前同样的生活形态的,若不是灵魂或灵魂不死观念使然,则断难出现具有模拟现实需要的丧葬方式。【3】
如果说旧石器时代在丧葬文化方面仅限于零星考古发现之后人们赋予的解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那么到了新石器时代,尤其是历史时代,灵魂观念仍然成为丧葬习俗施行的基础,丧葬与灵魂或灵魂不死观念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则是一种不争的事实。
从处于氏族制鼎盛时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浜文化等遗址的发掘情况来看,原始的葬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的灵魂信仰观念,这种观念从以下几个方面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反映。
(1)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关系在死者的世界中则以共同拥有的墓地形式加以体现。公共墓地制度反映了人们对生存世界的需求和信仰,他们认为,活着时是同一氏族的成员,死后也必是同一氏族的成员,共同予以安葬,使灵魂就像活着时氏族成员可以互相照应一样得到相应的照顾。这种公共墓地规模极大,数百座甚至近千座坟集葬在一起,有的合葬一座共同埋葬竟达七八十人。
【4】诚如雷中庆所说:“氏族有公共墓地这个事实,反映出人们是按世间的社会结构,他们相信生前属于同一氏族的人,死后在灵魂世界仍是同一氏族,氏族墓地就是死者灵魂共同生活的聚落。”
【5】(2)在死者的世界不仅过着类似人间的生活,而且同样需要劳动才能获得生存,因此,丧葬中给死者随葬生活和劳动必需品,以满足死者的需求。这一时期中随葬品的最大特征是,除了生活必须的一些陶器之外,男子随葬石斧、石铲、石刀之类;女子随葬陶制或石制的纺轮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后者还表明,男女分工已及其明显。氏族社会后期,各个墓葬随葬品的多少区别也日益明显表明,多的达几十上百件,少的一件,有的甚至什么也没有,表明人间的贫富观念,在墓葬中也得到了表现。这一切现象,无疑都是原始人灵魂信仰和来世观念的直接反映。灵魂不死在葬俗文化中从来就没有失去自己的信徒,直到今天,仍然非常浓厚。
(3)采取不同葬式,表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不同的死亡年龄和死亡方式,将影响灵魂对人世间的祸福形式。不同葬式的盛行,证明人们试图通过葬式控制灵魂,达到造福人间或使自己平安的目的。从考古发现可知,当时盛行的葬式有仰身葬、俯身葬、屈肢葬以及二次葬等形式,其中瓮棺葬大都是二次葬,而对小孩是实行的是一次性瓮棺葬则属于年龄禁忌(未成年)范畴。有人认为,两者都属于凶死的葬俗,他们的灵魂可能是“凶”的,不能葬入氏族墓地(瓮棺葬大都单另埋葬)【6】这些葬式的区别,不仅表明人们浓郁的灵魂信仰,同时也表明,对于不同死者的灵魂,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加以处置,以对应生前的情况。
至于更后些时候的夫妻合葬墓、啥殉制等葬俗,同样是现实世界真实情况和需要的摹写,凝聚着人们不可置疑的灵魂信仰观念。
进入历史社会之后,灵魂信仰的观念不仅没有减弱,而且随着信仰观念、物质内容的不断丰富发展,表达德更为肆无忌惮、淋漓尽致。
夏商时代敬鬼事神是不容怀疑的。《礼记表记》载,“夏道尊命,事鬼神而远之。”【7】明器制度一说既源于夏后氏。明器也就是鬼器,是专门制造供鬼神使用的。不难看出,夏人相信灵魂鬼神。商代同样信鬼神,殷人的占卜祭祀极其著名,殷墟出土的卜甲骨既达十多万片,都与占卜祭祀有关。周人而至秦汉至魏晋唐宋明清,灵魂鬼神信仰从未间断。早期墨子以为:“鬼神之事,岂有可哉!”【8汉武帝曾问我贾谊:“问鬼神之本。”【9】葛洪则说:“鬼神之事,著于竹帛,不可胜数!”从不怀疑。后来随着佛教的盛行,地狱等信仰深入人心,使灵魂鬼神的信仰成为统治者与平民百姓共有的模式。
这一切虽然不能反证丧葬起源于灵魂观念,但至少可以准确无误地告诉人们,丧葬文化总是伴随着人类对于灵魂鬼神普遍存在的信仰。而后者在丧葬文化起源中的作用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2、 儒学与丧葬文化。
儒家,是先秦时期一个重要的学术派别,由春秋末期孔子创立。所以儒家以孔子为宗师,崇奉孔子学说。《汉书艺 文志诸子略》把儒家列为先秦至汉初九流十家之首。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的主体是礼乐仁义忠恕中庸孝道。各个时期的儒家学说,为适应当时封建统治的需要而有所不同,但孝道观念一直是儒家所推崇和提倡的。
孝道观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以来,中国人无论贵贱贫富,都深深地受到这种被称为;礼教;的熏 陶和影响。儒家孝道现十分重视死,把送死看成是尽孝的主要标志之一。《中庸》说:事死如生、死亡如 存,仁智备矣。《论语》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从历代所编撰的正史礼志和其他文献记载来看,儒家历来提倡孝道,并把送死或丧礼看成是孝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儒家的孝道观源于周代。周人受远古祖先崇拜的影响,在宗教观上表现为尊祖,在伦理观上表现为孝祖,在丧葬观 上表现为厚葬。《周颂》曰:于乎皇考,永世克孝。念兹皇祖,陟降庭止。……于乎皇王,继序思不忘;假哉皇考, 绥予孝子。宣哲维人,文武维后,燕及皇天,克昌厥后。《大雅》有:……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于万斯年,受天之佑。周人这些话意即用追孝来表示子孙后代决心继承祖业,按祖先法式办事,这样一来才会燕及皇天、受天 之佑。周人对死人,尤其对祖先的孝比对活人更重视。
儒家孝道观十分重视父母的死亡,并把送死和丧葬看成是子女尽孝的主要标志之一。孔子非常明确地把“孝”与丧葬结合在一起,他曾告戒弟子樊迟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当弟子宰我提出“三年之丧,期已久矣”时,孔子大发雷霆,怒斥其“予之不仁也!予生三年,然后免予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孝经》丧亲章第十八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
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足可见,孔子所提倡的“孝”,除了要后辈内心诚意,也要求外在的行为规范,这就为中国社会崇尚丧葬提供了堂而皇之的理论根据。于是,儒家所倡导的“孝”,逐步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丧葬观念的主流。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对古人丧葬观的改造和发展,使传统的丧葬观念和丧葬风俗进一步摆脱宗教的影响,更多地注入了世俗的成分,并逐渐走向政治化。渐渐地,儿女为父母操办丧事,已经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敬孝,而是一种礼数,一种类似政治的行为,越来越受到当时社会舆论的监督。
“作揖”、“磕头”这些词语可能没有经历丧葬过程的人是不会亲自去实践的,从这些动作中似乎看到孔子和他的门生是怎么去宣传其所倡导的“礼”。“作揖”如果仅作为一个动作而言似乎并不具备美感或其他特殊的效果,但是当白色的孝衣在风中飘舞时、当哀乐在哭声中闷声追远时,当人群在叩拜中洗净铅华时,“作揖”就不是作揖,而是一种慎重、庄重、威严、正式的“符号”,那它就具备了特殊的含义,就是一种无法替代的美。
3、 佛教与丧葬文化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西汉时流传入中国。最初在上层流传,至魏晋南北朝时已在民间盛行。唐朝杜牧诗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亦可见此。、
佛教的生死观念最重要的是认为人是有灵魂的,人死但是灵魂不死,而且还可以再生人世,具体体现就是因果报应和轮回观念。佛教认为任何一种有生命的个体在获得解脱前都要依十二因缘和三世构成“三世二重因果”规律,在“三世”和“六道”中生死轮回,永无终期。“三世”即为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六道又名六趣,指众生依据生前善恶行为,即“业”。也就是一切身心活动而有六种轮回转生趋向,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佛教认为的最高境界是“涅磐”,即摆脱十二因缘,跳出轮回,以求解脱。
佛教经典浩瀚如烟海,内容博大精深,在我国民间脍炙人口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来自古典名著《西游记》,其故事原型亦取自唐朝高僧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之说。但是,佛教也有很多通俗浅显的故事,通过生死的传说,体现了佛教的教义。
佛教作为一种“了生死之学”,非常重视临终关怀。明朝憨山大师说:“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为开示本大事而已,非于生死之外别有佛法,非于佛法外别有生死。”世俗之人在人生状态上各有不同,所遭遇的人生事件各有不同,但惟有生死是相同的,众生平等,都要经历这个过程。佛教于临终关怀的重视,力求使世人摆脱面临死亡时候的痛苦和恐惧。《西藏生死书》中,对临终者的正确态度有充分诠释。“现在临终中阴已经降临在我身上,我将放弃一切攀援、欲望和执着,毫不散乱地进入教法的清晰觉察中,并把我的意识射入本觉的虚空中,当我离开这个血肉和合的躯体时,我将知道它是短暂的幻影。”也就是说,临终者在临终前那一刹那,应自我认清,原先血肉之躯,只是短暂幻影。如果本人做不到,其家属应该有责任帮助其完成,才能助其向极乐世界往生。
直到现在,民间丧葬礼仪中也多少带有佛教于生死说上留下的印痕。如七七斋就是为死者祈福的佛事之一。即每隔七天为一个忌日,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这同佛教教义有关,佛教认为人生有六道流转,在死与生之间有一个“中阴生”阶段,在阴间寻求生缘,以七天为一期,七个七天必转生一处。因此就有了“七七斋”的丧俗,并且与中国传统的魂魄观念有相同之处,得到迅速传播施行。
4、哀伤抚慰与临终关怀
古希腊哲学家说:“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哀伤抚慰就是为了解决因死亡事件所带来的这种“生者的不幸”,负责帮助遗属合理地纾解悲伤情绪,使之顺利过渡到日常生活状态。哀伤抚慰也就是协助人们在合理事件内,引发正常的悲伤,并健康地完成悲伤任务,以增进重新开始正常生活的能力。显然,哀伤抚慰是一种针对死者家属的一种关怀伦理学。它突出
篇四:《老人去世安慰的话》
1、亲人失去痛离别,苦为人之湿短袖。不知何时再相见,天上人间月满花。
2、人生都要经历这一刻,我为你母亲的离去感到悲痛,作为朋友我祝福你的母亲在天国得到永生和幸福。
3、请接受我的哀悼。老人去世安慰的话。
4、你的亲人只是到了你看不到的地方,但是他们能看到你,他们不希望因为他们而让你过得不好,要让他们知道你是非坚强的人,不会让他们失望的。
5、去的已经去了,但他一定不希望我们活着的人过得痛苦。他一定希望我们在表达了适度的悲哀之后,应该照样会好好地活着。他会在另一个世界为我们祝福的!
6、我对你失去亲人深表哀悼。
7、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不要太伤悲,你的孝心他会感应得到的!
8、以实际行动来回报老人家,只有好好工作才对得起他的在天之灵。
9、节哀吧,走的人不希望你不快乐 。老人去世安慰的话。
10、你的亲人去世了,11、家人会在那边过的很好。一定不希望看到大家太难过。
12、确实失去,就要越坚强,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无法挽回过去。()就让我们坚强起来,失去了一个人,至少还有其他人,不会让我们觉得寂寞的!
13、走了的人他们只是去了另外个世界。他们依然在看着你。
14、节哀顺便,不要太难过了。照顾好身体。
15、知道吗 如果你把他看做是上帝借给你的礼物 那么现在 上帝把礼物收回叻 你所能做的 是永远带着最美好的记忆。
16、为了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一定要坚强的走下去。
17、听到悲伤的消息,我深表哀悼。
18、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不要太伤悲,你的孝心他会感应得到的!
篇五:《关于孝顺的名言名句 一个老年人的死亡》
1、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2、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培根
3、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4、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关于孝顺的名言名句 一个老年人的死亡。――亚米契斯
5、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高尔基
6、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7、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8、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9、孝有三:大尊尊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