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自遣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人人都会的一句诗》
罗隐自遣 第一篇

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曹松《己亥岁》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一寸光阴一寸金

唐•王贞白《白鹿洞》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今朝有酒今朝醉

唐•罗隐《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不经一番寒彻骨

唐•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尘劳回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从此萧郎是路人

唐.崔郊《赠去婢》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为他人作嫁衣裳

唐.秦韬玉《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四海一家皆兄弟

宋.黄庭坚《竹枝词》

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八渡明。 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

书中自有黄金屋

宋.赵恒《励学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一树梨花压海棠

宋.苏轼《戏张先》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得来全不费功夫

宋•夏元鼎《绝句》

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男儿有泪不轻弹

元•李开先《宝剑记》

欲送登高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 鱼书不至雁无凭,今番欲作悲秋赋。 回首西山又日斜,天涯孤客真难度,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情人眼里出西施

{罗隐自遣}

清•黄增 《集杭州俗语诗》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 有缘千里来相会,三笑徒然当一痴。

不爱江山爱美人

清.陈于之《题桃花扇》

玉树歌残声已陈, 南朝宫殿柳条新;福王少小风流惯, 不爱江山爱美人。

百无一用是书生

清.黄景仁《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美人如玉剑如虹

清.龚自珍《夜作》

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壮岁始参周史席,髫年惜堕晋贤风。 功高拜将成仙外,才尽回肠荡气中。 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可伶天下父母心

清.慈禧《祝母寿诗》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苟利国家生死以

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不到长城非好汉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且行且珍惜

《辞海》 看山思水流,触景进乡愁;问君意随流,绵愁几时休。 念己勿念欲,行己知行义,相离莫相忘,且行且珍惜。

《2015年杭州市高二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罗隐自遣 第二篇

2015年杭州市高二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题

考生须知:

1.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 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和姓名。

3.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上交试题卷和答题卷。

一(18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除夕,家家户户切菜的刀砧(zhān)之声此起彼伏,远近相闻;继而爆竹连绵不断,.

响彻寰(huán)宇,全民守岁,彻夜欢腾。 .

B. 中医承载(zài)着我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知识,当下我们需要找准.

中医的定位,不要妄自菲(fěi)薄,也不要妄自尊大。 .

C. 一首《黄河曲》描写了滔滔黄河水九曲(qū)回肠、汹涌波涛的景象,也抒发了人.

们对粗犷(kuàng)、壮阔的黄土高原的向往之情。 .

D. 哈尔滨解放前的一些领事馆,如今已破败寥(liáo)落,大楼整体色调昏暗,木质.

窗框(kuāng)已经破裂,人们很难相像它们当年的气派和辉煌。 .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瓷器上的玫瑰花妆饰有独枝和花束两种构图方式,后者花卉与枝叶并存,能够

凸显出花卉图案大气、富于变化的特点。

B. 2014年1月以来,卢布汇率持续下跌,俄罗斯央行多次使用外汇储备入市购买卢布,

希望以此捍卫卢布汇率,但依然无计于事。

C.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封使用河南实验中学的信笺、落款为顾姓人的辞

职信,寥寥10个字,经网络传播后引发了众人关注。

D. “燕子传言莺送信”,过了春分就是情牵意惹的清明了;清明节,细雨纷纷,烟蔼

袅袅,有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有郁郁葱葱的绿树幽篁。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是一项是(3分)

A. 一件事情能有结果,必须因缘俱足:没有海峡两岸对于李光耀先生的友好与信任,..

1993年在新加坡举行的“汪辜会谈”就不会发生。

B. 近年来百货商店的升级改造都围绕“精致生活”和“潮流精品”的主题展开,如江

南大厦就打算改头换面,走高端时尚奢侈品的路线。 ....

C. 4月25日发生在尼泊尔的地震属浅源地震,破坏力大,12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的古建筑瞬间分崩离析,化为废墟,令人扼腕叹息。 ....

D. 在目前举行的书画作品义拍笔会上,本市四十余位艺术家现场妙笔生花,创作了87....

幅书画作品,并无偿捐赠给市见义勇为基金会。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在日内瓦举行的乌克兰问题四方会谈取得突破性进展,与会的美国、欧盟、俄罗斯

和乌克兰一致同意将日趋复杂的乌克兰局势通过政治外交手段缓解。

B. 他出生在偏僻的山村,小时候常常爬上山岗去看山那边的汽车,每当汽车鸣着喇叭

经过时,他就兴奋地憧憬着有一天汽车载着自己走出大山。

C. 横亘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横断山,以其丰富的原始森林、广袤的自然资源、三

江并流的河川地貌和多民族聚居的历史人文景观著称于世。

D. 中国股市近期牛气十足,在资本市场逐步开放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下,上证综

指从去年7月间的2000余点一路狂飙至4572点。

5.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做3题)(3分)

①顾吾念之,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_______,________。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③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_________,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④_______。_______,燕子双飞去。(晏殊《蝶恋花》)

6.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的这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5个字。(3分)

4月16日 新京报讯:根据对10多万名网友的调查,有近7成的网友每个月上

网资费为50元至200元,其中,三成多网友每月上网资费在100元至200元之间。

而与之相对应的调查显示,73.6%的网友表示每个月可以接受的网费在50元以内;能够接受100元至200元上网费的,只有3.6%。

二(22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温李新声”是金人元好问对于晚唐诗坛上以温庭筠和李商隐为代表的绮艳诗风的一种标示。它代表了一种新的抒情风格,在探索如何借助固有的意象艺术来曲折传写人的内在情思,揭示心灵世界种种微妙难言的奥秘上,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为后世词体艺术的变化出新和独创一格开辟了起始的航道,是唐宋之交兴起的诗体抒情艺术的先导,是由传统的诗体艺术导向新兴诗体艺术的必要中介。

“温李新声”每被人称作唐诗百花苑里的“秋花”与“夕照”,跟它所由生成的社会土壤和精神氛围分不开。一是自贞元、元和之交,以“永贞革新”和“元和削藩”为代表的王朝自救运动终归失败之后,唐帝国走向衰亡的基本前景即已明白呈露,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倾轧、变乱迭起,统一国家渐趋分崩离析的形势已然出现,而王朝统治者却一无应对良策,整个社会政局带来死气沉沉的观感,成为广大士子积压心头的一层抹不去的阴影。而另一方面,温、李诸人所活动的晚唐前期,尽管政治气压低沉,社会大动乱的局面尚未形成,恰好为城市经济的畸形发达与官僚贵族游宴侈靡的享乐风尚提供了合适的土壤。醉生梦死的时代风情,与士人们难能有所作为的生活状况相结合,正足以将那种迷惘自失、无所适从的末世心态,引导到“刻意伤春复伤别”(李商隐《赠杜司勋》)的自我心灵慰藉的方向上去,这应该是温李绮艳诗风生成的一个根本原因。

转到文人才士主体条件的一头再来看一看,似亦有两方面的因素值得注意。其一是相对于初盛唐乃至中唐期间的才学之士,晚唐文人与朝廷的关系要疏远得多,这淡冷了他们作为传统士大夫许身报国的热切情怀。与此同时,一部分士子长年寓身州府和漂泊都会,又促成他们与城市商品经济及其文化娱乐生活发生了较亲密的接触,从而养成他们沉溺于世俗生活圈子并细加品味与赏玩的爱好。这些人不再以贤圣忠良自许,亦不追求做逸士高人,而开始以“浪子文人”自命(温庭筠就是一个典型),这样一种新型士人群体及其生活方式的产生,也必然要给社会心理带来一定的变数。突出的一点,便是进入晚唐以后,众多诗人不约而同地将自己的诗兴投向平凡琐屑的日常生活领域,即或有少量触及时事的篇章,也常是冷嘲大于热讽,观望盖过激情,而在更多的咏史怀古的篇什之中,则明显流露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不胜唏嘘之叹,这都意味着此前兴起的反思意识与担当精神的衰减。而一旦解除了自我担当的责任,整个人生态度将要有重大的转变,士大夫传统的功业自许的“济世”怀抱和卓然自立的“超世”境界均会自然趋于消解,代之而起的,是那种与世浮沉、俯仰自如的“即世”式品味人生的情趣,所谓“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罗隐《自遣》),便是这一人生态度的真切写照。

“即世”式人生态度支配下的心理状态,实际上是迷惘不定且矛盾丛结着的。它既含带.........

“世纪末”的深沉苦闷心绪,又常趋向脱略不羁的“及时行乐”情怀,故当前的欢娱很可能变为日后的苦涩,一时的享受也许会留下终身的遗憾,这种“哀乐循环无端”的状况经常萦绕心头,令人恍若自失,莫知所从,却又引人悉心把玩,回味无穷。而具有此类心态的人,往往情绪官能细腻,感受能力锐敏,尤好采取主观化的姿态,来摄取和储存外界事象给予个人心灵的各种刺激,以供细细咀嚼与消化。用这样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心灵世界,自然是极其轻灵细巧的。它富于体验而不免纤弱,擅长表达而偏向婉曲,五味杂陈而多愁善感,意象纷披而形制精美。这种种心理素质落实于诗歌创作,便生成以“温李新声”为标志的晚唐绮艳诗风。

7.下列对“温李新声”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温李新声”是元好问对以温庭筠和李商隐为代表的抒情风格的标示,是我国诗歌由

传统诗体导向新兴诗体的必要中介。

B. “温李新声”内容以表现市民平凡琐屑的日常生活为主,借助固有意象传写人的内在

情思,正面揭示了他们微妙难言的内心世界。

C. “温李新声”,诗风绮艳,多愁善感,是晚唐诗坛灿烂的艺术形式,被人称为唐诗百

花苑里的“秋花”与“夕照”。

D. “温李新声”,表现了晚唐一部分才士迷惘自失、无所适从的精神状态,是他们精神

苦闷、“世纪末”心态的典型写照。

8.心理不属于“温李新声”诗风形成原因的一项是( )

A. 贞元、元和之交,社会政局不稳,王朝自救失败,唐帝国趋于衰亡,文人才士精神心

灵迷惘自失、无所适从。

B. 相比于初唐、中唐时期,晚唐文人与朝廷的关系要疏远得多,他们作为传统士大夫许

身报国的情怀也变得冷淡。

C. 部分士子与城市商品经济及其文化娱乐生活发生亲密接触,以“浪子文人”自命的新

型士人群体及其生活方式产生。

D. 文人才士将诗兴投向平凡琐屑的日常生活领域,或冷嘲,或观望,以“即世”式的品

味情趣代替“济世”怀抱和“超世”境界。

9.指出“‘即世’式人生态度”的具体内容。(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3题。(13分)

苔 痕

司马中原

若说记忆也有颜色,我的记忆便改以柔黯的苔绿作为底色了罢。为何那样执着地偏爱苔藓?一时很难说出缘由,总和童年的生活环境,以及本身的性格有关罢。有时,我相信若干感觉是无法解释的,它像蜗牛,常常伸出它灵敏而微妙的触角,向空里探索什么,等你试图触摸,它便闪缩了,不留一丝痕迹。

童年的眼中扬现出初醒的记忆,那世界是苍老的,灰与绿间杂的颜色,斑斑驳驳的,像一幅残缺的画。风沙尽管在街道上飞扬着,但家宅和小镇的容貌,却沉静安详、毫无改变。砖面剥蚀的墙壁,檐间零落的虎头瓦,长廊下雕花的斗拱,生满尖塔形瓦松的屋顶,到处都被苔藓浸染着,有一股沉滞的暮年气息。

我很难明白,那黯黯的、深浅不均的绿苔,是怎样在流光缝隙里悄悄生长起来的?有一些是绒状苔,绿泼泼的一片,沿着地面方砖的砖缝,阴湿的墙角,这里那里,很有耐心地爬行着。蹲身细看,能察见苔面上细柔的茸毛。另一些白色的苔藓,人都叫它霉菌子,它们的形状极像野菌,却远较野菌细长,在阴暗中幽幽地亮着,像朵朵见不得阳光的梦花。粒状苔多半生在庭树的枝干上,一粒粒地凸起,呈鲜活的粉绿色。

几乎所有的苔藓类植物,都有喜雨的特性,夏秋雨水多,它们绿意盎然,显得非常活跃,若逢久旱无雨,它们的色泽便逐渐转黯,显得干缩了。无怪乡野上的人们,常用它色泽明暗的变化,去判断天气的阴晴和年成的涝旱了。无论它的色泽是明是黯,苔藓的绿,总显示出自然的幽宁来,那是一种使人安心无恐的颜色。它和古老的镇街,剥蚀的砖墙,零落的星瓦,融合成一种梦般的实景,仿佛凌驾在流光之上。 ..

面对那些苔藓,我的感觉古老而奇异,它会勾使人推想到自己生前那一长串岁月,以及在那串岁月里活过的人们。他们年轻过,镇上的屋宇房舍也都年轻过。但那已很难想像了!我也曾凝望过一张张满布皱纹的脸,总是想不出那些脸在年轻时像什么样子,苔痕把许多往昔的时间覆盖着。 ..

离家后,奔走长途,每见着苔藓,便忆念起乡愁家宅来,倒不全是乡愁,而是对生命本身的回头和依恋。想着苔痕,想着一院幽绿,那气氛温炙着胸臆,难以言宣,像面对着老祖父多皱的眼,或是母亲在窗前抬起脸,唇边展露出的带点儿凄迷又带点爱悦的笑容。{罗隐自遣}

在岛上活过了二十五度春秋,我不知道燕群是不是来自遥远的故乡,但秋空少见鸿雁,也未曾听见雁语。现代人群的生活观念,将就锐意求新,即使偶至苔藓生长的地方,怕也没有谁有那份闲情去注意了。南方多雨,季候潮湿而温热,苔藓极易蔓生。我曾经在深山抚摸过大片大片的苔藓,却很难把那片绿意染进心里去,这才体悟到所谓归隐居,根本不切实际。摇晃着白头,念几首感叹的诗,那时代也早已远去,不会重回。除非具有超常的魔法,能使

人化为一块千年万载的石头。苔痕世界,只是人内心中默默地向往罢了。

谁那样唱过“雨打江南树„„”来?曲调有些梦意,今夜我在雨中独坐,情思黯然,陷入泣而无泪、梦而无歌之境。雨声愈来愈繁密了,真的听得见雨声打树的声音,树虽是树,这里却不是北国的江南。

即使明知梦里无歌,我也该入梦了罢?愿能梦着一院幽绿的苔痕,将我深深地围绕。

【注】司马中原(1933—):本名吴延玫,江苏人,1949年去台湾,著名作家。{罗隐自遣}

{罗隐自遣}

10.根据第二段概括作者记忆中家宅的两个特点。(各不超过4个字)(2分)

11.第三段作者为什么花那么多的笔墨描写苔藓?(3分)

12.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它和古老的镇街,剥蚀的砖墙,零落的星瓦,融合成一种梦般的实景,仿佛凌驾在流..

光之上。

(2)我也曾凝望过一张张满布皱纹的脸,总是想不出那些脸在年轻时像什么样子,苔痕把

许多往昔的时间覆盖着。 ..

13.本文在构思上富有特色,请结合文本作赏析。(4分)

三(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17题。(14分)

渔 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

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

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屈原贾生列传(节选)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淈:搅浑 .

B.新沐者必弹冠 沐:洗澡 .

C.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效法 .

D.同死生,轻去就 同:同等看待 .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渔父见而问之曰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B.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使六国各爱其人 ..

C.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安能以身之察察 ..

D.投书以吊屈原 焉用亡郑以陪邻 ..

16.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②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17.如何理解《渔父》最后一段“渔父莞尔而笑”?(4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8-19题。(6分)

春日

【宋】晁冲之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①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

春日即事

②【宋】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③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释] ①趁:追逐。②李弥逊,字似之,宋朝吴县(今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

部侍郎等职。因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③张罗地:指门可罗雀的地方。

18.两首诗均运用了 的艺术手法。(2分)

19.两首诗都写春,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四(4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一个顶天立地的勇者是无所畏惧的。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得

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4)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8分,每小题3分){罗隐自遣}

1.B 2.C 3.A 4.B

5. ①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②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③千呼万唤始出来,转轴拨弦三两声

④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

(每小题1分,有差错不得分)

6. 网调显示上网资费远高于人们的心理预期。

(3分。每个要点表达不清楚、不准确扣1分)

二(22分)

7.B(3分)8.D(3分)

9.①行为上,沉溺于世俗生活圈子并细加品味与赏玩;

②精神上,反思意识和担当精神衰减。

(3分。写出一点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0. 古老沉滞沉静安详(2分,每点1分)

11. 写出苔藓鲜活与生意,具有别样的美,反映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刻记忆;与下文作者对岛上苔藓的感受相呼应,突出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3分。写出一点2分,两点3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12.(1)凌驾原指高出或压倒,用在这里凸显苔痕等故乡的印记不会随时光流逝而褪色,深

深地烙在作者的心灵里。

(2)覆盖,这里指往昔的时间过去了,而苔痕依然鲜活,蕴含着作者对岁月流逝、物是

人非的感叹。

(4分。每句2分,语境意义和表达作用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

13. 要点:“苔痕”为文思的触发点,串起全文,起线索作用;借助“苔痕”这个物象,以

小见大,抒发情感。

(4分。每点2分,需结合文本分析)

《诗歌鉴赏题解题步骤》
罗隐自遣 第三篇

诗歌鉴赏题解题步骤

应对诗歌鉴赏题实际上是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资本的原始积累(感觉)——多背诵诗歌,多了解常识;

理解层面的知识支撑(条件)——构建有关内容和形式双方面的知识体系;

表述层面的具体操作(方法)——解题的步骤。

操作是过程,也是目标,然而,只有理解,才能表述,而感觉是正确理解与表述能否顺利完成的催化剂。

有关知识支撑,前已分别交待,今专谈解题步骤。

步骤Ⅰ. 理解

一.读内容——六看 薄——厚(微观) 分析(C)

1.看题目

看标题 想诗由 (想缘由,想目的,想场景对象,想情感)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读诗就要先读标题,它可以向我们传达出作者写作的缘由、写作的目的、当时写作的场景等许多有效信息。

诗歌标题意含丰富,看懂了它,就等同于拿到了诗歌鉴赏的第一把钥匙。

诗歌本质特征是强烈的抒情性,而诗歌的题目的最本质特征是叙事性。

①表达作者写作的缘由:《赋得暮雨送李胄》{罗隐自遣}

例如:2001年全国卷中考的是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标题中一“送”字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是送别友人抒发的离情别绪,而“暮雨”更是为我们点出了送别的场景,整首诗都围绕“离情”而展开,这样考生在分析语句时就能明确它的主要内容而不致使答案出现偏差。

再如:张旭的诗:“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不看题目,就可能使人错误地理解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赞扬山中的美景,只有看了标题《山行留客》,才能明白这首诗的写作意图是留客,是让朋友留下来,欣赏美景只是个理由罢了。

②表达作者写作的目的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③直接表达作者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望洞庭》《题李凝幽居》《望庐山瀑布》《咏鹅》《蝉》。 ④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 :《天净沙•秋思》《春夜喜雨》

2.看作者

看作者 想诗风

高考命题的选诗上,其中很重要的一类就是“名家的非名诗”。既然是名家,大家就应该比较熟悉,这些人,往往有着特殊的生活经历,其诗歌也往往有特定的内容,也就形成了特定的诗歌风格。要想答好鉴赏题,就应该做到知人论世,明了诗人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诗歌风格。这些都有助于考生理解诗意,更准确地把握题意。

3.看意象

看意象 想情感(想表达的情感,想塑造的形象 )

{罗隐自遣}

①意象的效果——想表达的情感,想塑造的形象

②判断意象的象征义——套用法,联想法,谐音法

意象是诗歌创作中作者客观所写之“景”、所咏之“物”与主观所抒之“情”、所言之“志”的完美结合。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点。意象是诗歌鉴赏的窗口。

4.看炼字 关键词

看炼字 析关键词

①动词——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②形容词——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③数量词——运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

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

④虚词——获得疏通文气,开合互映,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⑤特殊词(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 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摹拟声音形态,使诗文生动形象

⑥词性改变的活用词——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5.看语句表达

看语句表达——疑难句即句子的变形(倒装、省略、互文)及疑难词——更准确读懂内容 倒装——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的侧重点——重组

省略——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填补

互文——相互为文,合而见义

6.看注释——想象诗歌背景,联系当时现实。{罗隐自遣}

看注解 想背景

一首诗歌,一旦给了注解,往往有重要作用:一是暗示背景,就是介绍作者这时所处的环境,诗歌写作的背景。二是解说重点字词、典故,消除阅读障碍。但无论哪一种,都要在读完整首诗后,回过头去,结合诗歌本身细细阅读注解。

非名家的名作

但凡注解,多与答题有关。

例如2007年高考福建卷选入了宋朝谢枋得的《武夷山中》,“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诗后注解为:①谢枋得:宋朝末年信州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佑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试题的第一问“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解答此题就可以从注解入手,作者在写此诗时,已是抗元失败后十年,此间他从未回家,即使是被俘,也是绝食而死,决不卖身求荣,由此我们得知诗人所要抒发的是国破家亡的悲苦之情及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二.定类型——四定 厚——薄(宏观) 综合(C)

(一)题材类型:(1)直写情感(2)咏物(3)叙事(4)怀古(5)写景

(二)手法类型(1)直抒胸臆;(2)托物言志;(3)叙议抒情结合;(4)借古讽今;(5)借景抒情

⊙依据上述两点,我们综而合之,将诗歌分为如下五类。

(1)不借助外物诗——直抒胸臆;

(2)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

(3)即事抒怀诗——叙议结合;

(4)怀古咏史诗——借古讽今;

(5)写景抒情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下面分述其基本特征:

1.不借助外物(直写情怀)——直抒胸臆——情在直接抒发的语句中。

诗人在作品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积郁在心头的激情快意或愁绪,如鲠在喉,不吐不

快,引人共鸣。

(1)直抒豪情壮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秋瑾《对酒》“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2)直抒愤世嫉俗之情:“两脚踏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而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未休。”(清•诗丐《绝命诗》)

(3)直抒悲思愁绪:“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晚唐•罗隐《自遣》)

(4)直抒欢快喜悦之情:“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无名氏《四喜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5)直抒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明•文嘉《明日歌》。

2.借物——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诗——情在物之特点与人相通处。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诗人的心志。

3.借景——写景抒情诗——情景交融——情在景之特点与人相通处。

(1)对于诗词中的景,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

①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②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③理解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④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绘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2)诗词中主要的两种景与情的关系。

(3)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的四种形式。

4.借事

(1)借今事——即事感怀诗——叙事与议论或抒情结合——先叙事再抒情议论。 ▲鉴赏即事感怀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了解诗人写的是什么事。感怀诗往往是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如苏轼的《定风坡•沙湖道中遇雨》:“(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

②体味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感怀诗重点在于其“抒怀”的性质,也就是诗中作者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的叙述,而是比较明显地直抒自己的情怀。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③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情感的。在赏析感怀诗“抒怀”的特点时,不仅要看“事”与“怀”的结合是否高明。还要体味诗人所抒之“怀”是否真挚感人,更要领略“感怀”的艺术技巧。感怀诗,往往是偶有所感时冲口而出的,或者是觥筹交错中仓促挥就的,不像有些诗作那样精雕细琢。但是一些名家却凭着深厚的艺术功底,还是显现出精湛的艺术技巧,鉴赏时要细细体会。

(2)借古事古迹——怀古咏史——借古讽今——情在古事与诗人所处环境的相通处。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易逝,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诗人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概言之,借古讽今就是借用古代的事迹,从正面或反面讽喻诗人所处时代现实中的事,达到借古说今的目的。借古讽今,起到的效果是:委婉含蓄,富有说服力。

▲鉴赏咏史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和用典(对于典故不仅要弄清典故本身的内容,更要明确作者用典的目的)。如阿鲁威的散曲《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②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法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如苏轼的《念奴桥•赤壁怀古》。

③推敲作者对待这件往事、这个古人的态度,归结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由于不同的艺术技巧,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对于同一历史题材诗人们可能从不同角度去反映,我们要仔细推敲诗人的态度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杜牧和王安石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杜诗中认为项羽如能忍辱负重,再回江东招兵买马,东山再起尚未可知,惜叹之意溢于言表。在政治家王安石眼里,理智战胜了情感,王安石客观地指出了项羽大势已去。

④分析作者咏史抒情时的写法。咏史诗的写法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在构思上,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桥•赤壁怀古》;有以议论引发的,如清•刘献庭的《王昭君》:“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

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

(三)情感类型,即明确该诗抒发了哪种情感。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五种主要情感:

(1)忧国伤时

(2)人生志向

(3)人生感受

(4)思乡怀人

(5)长亭送别

(四)形象类型,即明确该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古典诗歌中常塑造的五种艺术形象:

(1)豪迈洒脱、傲岸不羁、狂放自负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临留别》。

(2)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5)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

步骤Ⅱ:审题——两明确

一. 明确命题角度

任何一首诗都不可能处处都好,即便处处都好,限于考试时间,也不能处处都考,所以,我们所见到的任何一道诗歌鉴赏题,它的问题都是具体的、个别性的。因而我们审读题干,首先就是要研究命题者的设问角度,即研究命题者问的是关于诗歌的哪个方面,是意象方面的,还是炼字方面的;是问的思想情感,还是表现手法;问的问题是关于全诗的,还是其中某一句的,等等。

(一)内容类试题

1.形象考查

(1)把握意象

(2)把握画面

2.情感考查

3.情景综合

4.层次划分

5.内容概括

6.相关考查(文学常识)

(二)形式类试题

1.语言的考查

(1)炼字的考查

①定向赏析型

②自助赏析型。

③比较赏析型

④换词比较型

(2)风格的考查

2.手法的考查

(1)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2)修辞手法的考查

(3)结构作用的考查

(4)手法的延伸考查(表达效果)

答非所问是考生试卷上常出现的问题,有很多考生在完成对诗歌表层含义的理解后,在问题面前显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做答,他们并不是看不懂诗歌内容,关键是没有看清或没有读懂题干。认真审读题干,实际就是在寻找答题的切入点,因为题干中往往会暗示出命题的意图和答题的方向,找到答题的切入点,才能得出准确而理想的答案。

二.明确所需知识

★举例:2006年高考天津卷选入的是张籍的《凉州词》(其一),“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试题的第一问为“‘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若要答好此题,必须要抓住“怎样”一词深入体会,找出答题方向。诗中已为我们描写了边塞景色,“怎样”一词实际就要求考生复述一下画面的内容,从而得出“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驼铃叮当清脆入耳”的答案。

《自遣翻译赏析_作者罗隐》
罗隐自遣 第四篇

<自遣>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罗隐。古诗词全文如下: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译文]
有所得时即纵声高歌,有所失时也就无所谓了,纵有太多的愁、太多的恨也抛之脑外,照样悠闲自得。自遣翻译赏析_作者罗隐。今天有酒喝就喝醉了吧,明天有忧愁的事情也是明天的事情。
[鉴赏]
罗隐仕途坎坷,十举进士而不第,于是作<自遣>。这首诗表现了他在政治失意后的颓唐情绪,其中未必不含一点愤世嫉俗之意。这首诗历来为人传诵,除反映了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典型的人生观外,尤其不容忽视的,是诗在艺术表现上颇有独到之处。
这首先表现在诗歌形象性的追求上。乍看来此诗无一景语而全属率直的抒情。但诗中所有情语都不是抽象的抒情,而能够给人一个具体完整的印象。自遣翻译赏析_作者罗隐。如首句说不必患得患失,倘若直说便抽象化、概念化。而写成“得即高歌失即休”那种半是自白、半是劝世的口吻,此诗艺术表现上更其成功之处,则在于重叠中求变化,从而形成绝妙的咏叹调。一是情感上的重叠变化。首句先括尽题意,说得时诚可高兴失时亦不必悲伤;次句则是首句的补充,从反面说同一意思:倘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有害无益的;三、四句则又回到正面立意上来,分别推进了首句的意思:“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进,“明日愁来明日愁”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总之,从头至尾,诗情有一个回旋和升腾。二是音响即字词上的重叠变化。首句前四字与后三字意义相对,而二、六字(“即”)重叠;次句是紧缩式,意思是多愁悠悠,多恨亦悠悠,形成同意反复。三、四句句式相同。
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独到,宜乎千年以来一些穷愁潦倒的人沉饮“自遣”时,于古人偌多解愁诗句中,惟独最容易记起“今朝有酒今朝醉”来。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翻译赏析_作者刘长卿》
罗隐自遣 第五篇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刘长卿。古诗全文如下: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翻译赏析_作者刘长卿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译文]
鹦鹉洲在长江中浮沉,无浪也无烟;我这楚客思念中丞,心绪更加渺远。汉口斜映着夕阳,飞鸟都纷纷归巢;洞庭湖的秋水,烟波浩渺远接蓝天。汉阳城后的山岭,传来悲凉的号角;滨临江边的独树旁,夜里泊着孤船。当年贾谊上书文帝,全是忧心汉室;他却被贬谪居长沙,古今谁不衰怜。
[鉴赏]
从诗题看,作者这时船行于夏口至鹦鹉洲,尚未到长沙。第一联写由夏口到鹦鹉洲所见景色并即景抒情;二联写夕望,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407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