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大从军翻译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李颀《送魏万之京》原文译文及赏析
送魏大从军翻译(一)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⑵,昨夜微霜初渡河⑶。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⑷。

关城树色催寒近⑸,御苑砧声向晚多⑹。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⑺。

词句注释

⑴魏万:又名颢。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⑵游子:指魏万。离歌:离别的歌。

⑶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⑷“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客中:即作客途中。

⑸关城:指潼关。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⑹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砧声:捣衣声。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⑺“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蹉跎:此指虚度年华。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2]

白话译文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2]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魏万后改名魏颢。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因慕李白之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3]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

【送魏大从军翻译】

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3]

名家点评

《批点唐音》:此篇起语平平,接句便新,初联优柔,次联奇拔,结蕴可兴,含蓄不露,最为佳作。

《唐诗广选》:颐华玉曰:不知多少宛转。

《唐诗直解》:其致酸楚,其语流利。“近”字好,“多”字工。

《诗薮》:盛唐脍炙佳作,如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朝”、“曙”、“晚”、“暮”四字重用,惟其诗工,故读之不觉。然一经点勘,即为白璧之瑕,初学首所当戒。

《唐诗镜》:五六老秀,结语寄况无限。

《唐诗归》:钟云:净亮无浮响,铢两亦称。谭云:起得清厉(首联后)。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何景明曰:多少宛转,诵之悠然。徐中行曰:词意大雅,爱情更深。蒋一葵曰:宛转流亮,愈玩愈工。

《唐风定》:高华俊亮,与摩诘各成一调。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质言之,只是如此四句(按指前四句),而其手法转接离即,妙至于此,真绝调也。

《唐诗归折衷》:唐云:逗漏大历气(“云山况是”句下)。

《唐诗贯珠笺释》:三承二,四承起,用虚字为脉,诸句皆灵活。五六笔承第二,言到京之景。

《此木轩五言律七言律诗选读本》:作者本自从喉中唱出,奈学舌头者多何?

《唐诗成法》:通首有缠绵之致。

《唐贤三昧集笺注》:景中情(首四句下)。此种和平之作,后人终拟不到,能辨此作,七律方有归宿处,可知庾词替语、剑拔弩张,二者皆非也。

《昭昧詹言》:《送魏万之京》言咋夜微霜游子,今朝渡河耳,却炼句入妙。中四情景交写,而语有次第。三四送别之情。五六渐次至京。收句勉其立身立名。初唐人只以意兴温婉轻轻赴题,不著豪情重语。杜公出,乃开雄奇快健,穷极笔势耳。

《诗境浅说》:此诗首二句平衍而已。三四句叙客况,句中以“不堪”、“况是”四字相呼应,遂见生动,与“江客不堪频北望,塞鸿何事亦南飞”同一句法。六句之向晚砧多,承五句关

城寒近而来。收句谓此去长安当以功名自奋,勿以游乐自荒,绕朝赠策,犹有古风。

诗词翻译
送魏大从军翻译(二)

①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 特别敏感自然物候转化更新。 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 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

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 晴朗的阳光下绿萍颜色转深。 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 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

② 滕王阁 王勃

壮美的滕王阁俯临着江边的沙渚, 佩玉鸣,驾铃响,歌舞已经结束。 雕花的栋梁晨光中缭绕着南浦的白云, 彩绘的朱帘暮霭里卷收起西山的阵雨。

阴云投影深谭,每日里悠悠飘游,

人物换,时光移,已过了几度春秋。 楼阁中游乐的滕王如今又在哪里? 门槛外大江水却依然寂寞地奔流!

③ 从军行 杨炯

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 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 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 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 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④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

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走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

⑤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幽静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⑥ 代悲白头翁 刘希夷

洛阳城东的桃花李花随风飘转,飞来飞去,不知落入了谁家?

洛阳女子有着娇艳的容颜,独坐院中,看着零落的桃李花而长声叹息。 今年我在这里看着桃花李花因凋零而颜色衰减,明年花开时节不知又有谁还能看见那繁花似锦的胜况? 世事变幻无常,已经看见了俊秀挺拔的松柏被摧残砍伐作为柴薪,又听说那桑田几度变成了汪洋大海。

故人现在已经不再悲叹洛阳城东凋零的桃李花了,而今人却依旧对着随风飘零的落花而伤怀。

年年岁岁繁花依旧,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同。

转告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红颜少年,应该怜悯这位已是半死之人的白头老翁。 如今他白发苍苍,真是可怜,然而他从前亦是一位风流倜傥的红颜美少年。 这白头老翁当年曾与公子王孙寻欢作乐于芳树之下,吟赏清歌妙舞于落花之前。

亦曾像东汉光禄勋马防那样以锦绣装饰池台,又如贵戚梁冀在府第楼阁中到处涂画云气神仙。

白头老翁如今一朝卧病在床,便无人理睬,往昔的三春行乐、清歌妙舞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而美人的青春娇颜同样又能保持几时?须臾之间,已是鹤发蓬乱,雪白如丝了。 只见那古往今来的歌舞之地,剩下的只有黄昏的鸟雀在空自悲啼。

⑦ 望月怀远 张九龄

1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2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情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都在思念亲人。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⑧ 送魏万之京 李欣

早晨听你唱着离别的歌,昨夜初下微霜你刚渡过黄河。心中惆怅听不进去鸿雁的哀鸣,何况客中要经过重重云山。函谷关的树色催得寒气越来越重,冬天已经近了,长安城中傍晚时分捣衣的声音分外多。不要把长安看作行乐的地方,以免虚度年华徒然

让岁月流逝。

⑨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⑩ 山居秋暝 王维【送魏大从军翻译】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送魏大从军翻译】

十一、燕歌行 高适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

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男子本来就看重横刀骑马天下行,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 天子赏识非常时赫赫英雄显本色。 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 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 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 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 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 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十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

1、您难道不曾看见,

2、你看那荒凉无边的走马川,就在雪海的附近,一片黄沙茫茫无际,直贯云天。刚到九月,轮台的狂风日夜怒吼不已,一川大如斗的碎石,被暴风吹得满地乱滚。这正是匈奴牧场草黄马肥之时。匈奴纵马犯边,金山西面烟腾尘飞。朝迁大将挥师西下,征战中将军铠甲日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矛相碰。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一般,雪花落在马身被汗气蒸化,转瞬间马毛上又凝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的砚墨也已冻凝,敌人的骑兵听到大军出征的消息一定心惊胆颤,我一定在军师城西门等待报捷的消息。

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缘, 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 轮台九月的秋风,随着夜晚在吼叫, 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如斗一般大。 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 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 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 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 将军身著铠甲,日夜未曾脱下,

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 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 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 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 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 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 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 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

十三、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外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绍兴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高一万(一万为正确版本,四万经考证为误传)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了绍兴,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现在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鸟拉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然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川大山。我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十四、月下独酌 李白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 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 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 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 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

情之友, 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十五、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 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 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 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 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北京市丰台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语文试题
送魏大从军翻译(三)

丰台区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高 三 语 文 2015.1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0分)

初学为文,常觉文思枯涩难以为继。有人认为疗治之方是多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甲 (虽然/固然)可以充实学问增广见闻,主要的还是有利于思想的启发,否则纵然腹笥便便,搜章摘句,也不过是诠释之学,不见得就能达到“文如春华,思若涌泉”的地..

步。想象不充,分析不精,辞藻不富,这是造成文思不畅的主要原因。度过枯涩的阶段,便.

又是一种境界。提起笔来,有个我在,“ ① 。”对于什么都有意见, 乙 (而且/况且)触类旁通,波澜壮阔,有时一事未竟而枝节横生,有时逸出题外而莫知所届,有时旁证...博引而轻重倒臵,有时竟至“骂题”,洋洋洒洒,拉拉杂杂。也许有人喜欢这种“ ② ”式的文章,觉得里面有一股豪放恣肆的气魄。不过就作文的艺术而论,似乎尚大有改进的余.

地。作文知道割爱,才是进入第三个阶段的征象。须知敝帚究竟不值珍视,需要大刀阔斧地加以削删。芟除枝蔓之后,才能显着 丙 (整洁/整齐)而有精神,简单而有力量。所谓.

“ ③ ”,就是这种境界。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腹(fǔ)笥 豪放恣肆 B.诠(quán)释 波澜壮阔 ....

C.辞藻(zǎo) 逸出题外 D.枝蔓(wàn) 旁证博引 ....

2.依次填入甲、乙、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虽然 况且 整洁 B.固然 而且 整洁

C.虽然 而且 整齐 D.固然 况且 整齐

3.在文中①②③处依次填入语句,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①绚烂之极趋于平淡 ②长江大河一泻千里 ③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B. ①长江大河一泻千里 ②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③绚烂之极趋于平淡

C. ①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②长江大河一泻千里 ③绚烂之极趋于平淡

D. ①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②绚烂之极趋于平淡 ③长江大河一泻千里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修辞手法,与画线句中“敝帚”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人际交往中,巧妙的沟通、机智的表达可以获得良好的结果,而用拳头代替舌头的愚蠢..

行为则常常葬送一切。

B.中央开展的专项巡视工作,直面问题,落实问责,这把切除腐败毒瘤的手术刀,使反腐...

工作取得了实质性成效。

C.随着iPad、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学校里的“小眼镜”越来越多,近视已成为学...

生健康方面的大问题。

..话题也被炒得沸沸扬扬。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①-④题。(9分)

以象形为基础的汉字,包含了中国人对世界的丰富体验。例如,“旦”,甲骨文写作 “”。《说文》解释说“旦,明也”,意为早晨日出。后引申为早晨,成语 甲 中的“旦”即为此意。“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中的“旦”是“明亮”之意,复旦大学取此意来命名。旦则光明可见,古人对天明誓,表示光明磊落、诚实可信,例如,“ 乙 ,不思其反。”古人还用“旦”来表示时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元旦”即农历正月初一,也称“春节”。1912年1月1日,民国采用公元纪年,才有了现代的元旦——公历1月1日。 ①在甲、乙两处依次填入的成语是 和 。(2分)

②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旦”的含义与甲处成语中“旦”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 .

B.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

C.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

D.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 .

③下列与选段内容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甲骨文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现代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

B.《说文》是《说文解字》的简称,由东汉的许慎编著而成,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C.古人归纳出的六种汉字构成方式称“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D.“旦”指农历正月初一,又称朔日,与朔日相对的月末称晦日,而每月十五则称望日。 ④下列诗句中,与古代“元旦”无关的诗句是(3分) ..

A.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B.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C.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6.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填写诗文原句。(7分)

古人以“马牛羊鸡犬豕”为六畜,马居其首。马不仅具有代步、耕田、拉车等实用价值,还具有多重的文化意义。马多与军事有关。《国殇》“凌余阵兮躐余行, ① 。 ② ,援玉枹兮击鸣鼓”句对战马的描写表现了战争的惨烈;而陆游和辛弃疾分别用“楼船夜雪瓜洲渡, ③ ”和“想当年, ④ ,气吞万里如虎”的诗句追忆了各自早年的战争生活。马还带给人们“跃马扬鞭,自强不息”的精神启示。《劝学》就以“ ⑤ ,不能十步; ⑥ , ⑦ ”激励人们不断进取。

二 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

裴让之传

子乎?”由是自勉。辛氏,高明妇则,又闲礼度。夫丧,诸子多幼弱,广延师友,或亲自教.

授。内外亲属有吉凶礼制,多取则焉。

让之少好学有文情清明俊辩早得声誉魏天平中举秀才对策高第累迁屯田主客郎中省中语曰能赋诗裴。与杨愔友善,相遇则清谈竟日。愔每云:“此人风流警拔,裴文季为不亡矣。”梁使至,帝令让之摄主客郎。

第二弟诹之奔关右,兄弟五人皆拘系。神武问曰:“诹之何在?”答曰:“昔吴、蜀二国,诸葛兄弟各得遂心,况让之老母在,君臣分定,失忠与孝,愚夫不为。伏愿明公以诚信待物,若以不信处物,物亦安能自信?以此定霸,犹却行而求道耳。”神武善其言,兄弟俱释。历文襄大将军主簿,兼中书舍人,后兼散骑常侍,聘梁。文襄尝入朝,让之导引,容仪蕴藉,文襄目之曰:“士礼佳舍人。”迁长兼中书侍郎,领舍人。

齐受禅,静帝逊居别宫,与诸臣别,让之流涕歔欷。以参掌仪注,封宁都县男。帝欲以为黄门郎,或言其体重,不堪趋侍,乃除清河太守。至郡未几,杨愔谓让之诸弟曰:“我与贤兄交欵,企闻善政。适有人从清河来,云奸吏敛迹,盗贼清靖。期月之期,翻然更速。”清河有二豪吏田转贵、孙舍兴久吏奸猾,多有侵削,因事遂胁人取财。计赃依律不至死。让之以其乱法,杀之。时清河王岳为司州牧,遣部从事案之。侍中高德政旧与让之不协,案奏.

言:“当陛下受禅之时,让之眷恋魏朝,呜咽流涕,比为内官,情非所愿。”既而杨愔请救之,云:“罪不合死。”文宣大怒,谓愔曰:“欲得与裴让之同冢耶!”于是无敢言者。事奏,竟赐死于家。 .

(取材于《北齐书·卷三十五》)

【注】①神武:北齐开国皇帝高洋之父高欢,高洋(文宣帝,550-560在位)即位后被封为神武皇帝,实并未在位。②静帝:东魏皇帝元善见,550年静帝禅位于高洋。

7.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殆不胜哀 胜:禁得住 .

B.广延师友 延:邀请 .

C.遣部从事案之 案:追究,查办 .【送魏大从军翻译】

D.竟赐死于家 竟:竟然 .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内外亲属有吉凶礼制,多取则焉

——内外亲属有吉凶礼制之事,大都效法她。

B.君臣分定,失忠与孝,愚夫不为。

——你我君臣之间的职分已定,丢弃忠心和孝心,连愚夫都不为。

C.以此定霸,犹却行而求道耳 ②①

——这样就能成就霸业,却还前行去寻找别的办法。

D.云奸吏敛迹,盗贼清靖。

——(那个人)说奸邪的官吏收敛了恶迹,盗贼也被清除干净。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3分) ...

A.裴让之的母亲是一位既懂礼仪又会教育子女的人,为了使自己的孩子们成材,她含

辛茹苦抚养幼弱的孩子,为他们请老师,有时候还亲自教授孩子们。

B.裴让之与杨愔关心很好,如果二人见面,就会整天清谈;杨愔常夸赞裴让之,并希

望好友有好政绩。后杨愔因替裴让之说情而被文宣帝埋在裴让之墓中。

C.裴让之受二弟牵连被捕入狱,神武帝审问他时,他用三国时期诸葛亮兄弟分侍二主

的例子,表达自己既能尽忠又可尽孝的思想,并从侧面为弟弟开罪。

D.裴让之在齐立国时参与制定礼仪制度,皇帝想封他黄门郎,因有人说他身体肥胖而

没被任用,就作了清河太守,短短一个月,就使清河管界安定,政治清明。

11.“昔吴、蜀二国,诸葛兄弟各得遂心”句中“弟”是指自称“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

乱世, ”“后值倾覆, , ”的诸葛亮。(3分)

12. 裴让之受二弟牵连被审时做了辩解,《北齐书》与《北史》的记述有两处不同:一是《北

齐书》说“诸葛兄弟各得遂心”,《北史》中为“诸葛兄弟各得尽心”;一是《北齐书》说....

“况让之老母在”,《北史》“在”后有“此”。你认为《北齐书》与《北史》的记述哪个更好,请任选一处,简要说明理由。(5分)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3.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③题。

送人之军

贺知章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

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

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注释】①汉国:指唐王朝。唐人多以汉喻唐。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边塞险要。“绝脉塞”指长城险塞,“断肠流”指陇头流水,分别以“绝脉”和“断肠”称之,使人感受到边塞的险要、荒凉、凄苦。

B.首联颔联写送别。“常经”应“昔愁”,“复见”应“今别”,两相对照呼应,不仅加深了眼前的送别之愁,也可以看出当时战争的频繁。

C.颈联写景物节候。“晴半雨”“夏先秋”,写出了边塞环境气候的恶劣,同时“晴半雨”让人联想到“道是无情还有情”,表达挽留之意。

D.全诗以时空传情。今昔相映,“复见”了“常经”,使“今别”再添“昔愁”;塞内塞①

外对比,塞内尚夏而塞外就已经有了秋意。无不言愁。

②这是首送别诗,也是一首边塞诗。下列唐诗与这首诗在题材类别上不一致的是(3分) ...

A.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B.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送人赴安西》)

C.沙平连白云,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王维《送张判官赴河西》)

D.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 ③尾联常为人称道,请你赏析尾联的妙处。(4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3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16题。

【材料一】

2014年以来,西非暴发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震惊了全球。罹患此病,会出现发烧、呕吐、疼痛、出血等症状,绝大多数患者最后会因失血过多、多发性器官衰竭死去。埃博拉病毒是人类有史以来所知道的最可怕的病毒之一,其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埃博拉出血热在最初流行时,几乎造成90%以上的患者死亡。

传染病的传染性常常用“基本传染数”来描述,基本传染数越高,传染性越强。2003年SARS的基本传染数大约为2~4,麻疹为15~20,天花为3~5,埃博拉出血热为1.3~2.7。

非洲人好食丛林中的野味,打猎得来的果蝠和猴子,容易寄生埃博拉病毒,从而增加感染机会。埃博拉病毒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传播,比如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和其他体液等。而当地民众不知道病毒是如何传播的,因此仍然举行传统的土葬仪式。拥抱尸体,向死者祝福,然后入殓,使病毒有了一个更快捷的传播途径。因西非公共医疗系统的缺失,医院医疗条件差,多数情况下,诊治病人不在医院,而是在家里。这也是埃博拉出血热大规模流行的原因。

2014年,世界很多医疗机构都投入到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工作中。然而无论医生们多么努力,埃博拉出血热依旧在蔓延。“埃博拉出血热完全不存在,是政府为了获得国际援助而编造的谎言”,这样的谣言使深信谣言的人们继续食用可能被病毒感染的“野味”;“埃博拉病毒是由外国人传进非洲的”,这样的谣言使竭力防止疫情扩散的“无国界医生”无法进入疫区工作;“医生因恐惧不顾病人的死活”“医院会主动杀死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等谣言更使病人四处逃离,进一步加剧了疫情防控的难度。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埃博拉出血热虽然造成惊人的病死率,会使人急性发病且无药可医,但并不是不可防控的。

【材料二】

SARS病毒是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 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它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体外,并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研究证明,人们喜欢吃的果子狸是SARS的一个重要传染源。非典刚暴发时没有什么防控措施,导致大面积扩散开来。认识到这一问题后,政府开始

送别崔著作东征翻译赏析_作者陈子昂
送魏大从军翻译(四)

<送别崔著作东征>作者为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送别崔著作东征翻译赏析_作者陈子昂
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
[鉴赏]
诗题又作<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作于公元696年(万岁通天元年),这一年,由于唐朝将帅对  送别崔著作东征
边事处置失宜,契丹孙万荣、李尽忠发动叛乱,攻陷营州(<旧唐书·北狄传>)。唐王朝于同年七月以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赴边地以备契丹。契丹辖地在今河北、辽宁一带,在帝都长安之东,因此称东征。崔著作,指崔融,时任著作佐郎,“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首联点明出征送别的时间。金天,指秋天,<礼记·月令>载:“孟春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俊杰,专任有功,以征不义。送别崔著作东征翻译赏析_作者陈子昂。”诗人在序中也写道,“古者凉风至,白露下,天子命将帅,训甲兵”,大唐王朝这次东征平叛,选择在秋气肃杀的时候,正是为了“昭我王师,恭天讨”。这两句暗示唐军乃正义之师,讨伐不义,告捷指日可待。“肃杀”、“白露”勾划出送别时的气氛,使出征者那种庄重严肃的神情如在眼前。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统治者当垂恤生灵,“偃兵天下”(<序>),因此王师不喜战伐,以仁义为本。之子,指崔融。佳兵,本指精良的军队。<老子>:“夫佳兵,本不祥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里用“慎佳兵”来劝友人要慎重兵事,少杀戮,两句表面歌颂王师,实则规谏崔融,显得委婉、含蓄。五、六两句借表现河北战场的环境,来盛赞唐军的兵威。梁王大军兵多将良,军容整肃,这次东征定能击败叛军,大获全胜。北平,郡名,在河北,初唐时称平州。这里指孙、李叛军的巢穴。“海气”、“边风”都是带杀气的物象,“侵”、“扫”来表现东征的气势。
末二句进一步以古人的高风节义期许友人,呼应三、四两句。卢龙塞,古代是河北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丸,田畴献计,引曹军出卢龙塞,出敌不意,大败乌丸。曹操欲对其行封,畴说:“岂可卖卢龙之塞,以易赏禄哉?”终不受封。(<魏志·田畴传>)。麟阁,即麒麟阁。汉武帝时曾画十一名功臣的形貌于其上。后来就以麒麟阁作为功成名就的象征。诗人用这两个典故是有针对性的。武后临朝称制时,轻启战争。公元687年(垂拱三年),凿山开道,袭击生羌、吐蕃,不但造成士卒的痛苦,也给中原和少数民族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眼下,孙、李利用契丹人民的怨恨,大举叛乱,烧杀掳掠,贻害河北人民。因此,陈子昂一方面力主平叛,在诗序中称赞崔融等出征时“酒中乐酣,拔剑起舞”、“气横辽碣,志扫獯戎”的豪气,后来自己也亲随武攸宜出征,参谋帷幕;另一方面,他又反对穷兵黩武,反对将领们为了贪功邀赏,迎得武后的欢心而扩大战事,希望他们能像田畴那样淡泊明志,以国家大义为重。这两句的担忧,希望友人能在这方面做出表率。表达了诗人出语坚决,正气凛然,词句铿锵,撼动人心。
全诗质朴自然,写景议论不事雕琢,元方回评论说:“天下皆知其能为古诗,一扫南北绮靡,殊不知律诗极佳”。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410710.html

    上一篇:英文写说说

    下一篇:观月张孝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