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雪阅读答案和翻译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夜雪阅读答案
夜雪阅读答案和翻译(一)

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夜雪的?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含答案及译文)
夜雪阅读答案和翻译(二)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

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

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心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争挐①一小舟,拥毳②衣炉

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③,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④,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

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⑤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陶庵梦忆》)【注】①挐:撑(船)。②毳(cuì)衣:毛皮的衣服。③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hàng

dàng ):天上的白气。④芥:比喻细微,微小。⑤①白:酒杯。1.解释选文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1)

互相轩邈 (2)窥谷忘反(3)上下一白 (4)及下船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

分) ( )A.急湍甚箭/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百叫无绝/以为妙绝c.余强饮三大白/项为之

强 D.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3.翻译下列句子。(4分)(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译文:(2)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4.填空和简答。(5分)(1)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2分) (2)乙文中“雾凇沆砀……舟舯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意境优美。有人依此作T一幅画,

请你为这幅画加个标题: 。(1分)(3)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环境的幽静,但艺术手法不同,

请简析。(2分) 【答案】1.(4分)(1)比高 (2)看到 (3)全,部(4)到,等到 每空1分。2.(2

分)A3.(4分)(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一样。(2分,每小句1分)(2)潮

中怎么还能有这样的人!(2分)“焉”1分,解释为“哪里”也算对;语义连贯1分。4.(5分)(1)厌弃

尘俗,向往自然。(2分)“向往自然”写成“寄情山水”也算对。(2)示例:湖山夜雪(1分)写成“湖中赏雪图”、

“雪夜赏西湖”、“湖心亭看雪”等也算对。(3)甲文以声音衬托幽静(以闹写静),乙文文字简练,直接写静。

(2分)每点l分。甲文写成“以动衬静”也算对。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

不见了。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

心亭欣赏雪景。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

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

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

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

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原是

金陵人在此地作客。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

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文言文比较阅读练习1

21与朱元思书

一、阅读下面两文,完成1—7题。(26分)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夜雪阅读答案和翻译】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

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

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仆去月谢病⑴,还觅薜萝⑵。梅溪⑶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⑷,孤峰限日⑸,

幽岫⑹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⑺,水向猿啼,英英⑻相杂,绵绵⑼成韵。既素重⑽幽居,

遂葺宇⑾其上,幸富菊花,遍饶竹实⑿。山谷所资,于斯⒀已办⒁,仁智所乐⒂,岂徒语哉?

(《与顾章书》 吴均)

【注】⑴谢病:因病而自请退职。 ⑵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

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⑶

【夜雪阅读答案和翻译】

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 ⑷森壁争霞:阴森陡峭的峭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 ⑸限

日:遮挡住阳光。 ⑹幽岫:幽深的山穴。⑺ 唳:鸣叫。⑻英英: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⑼

绵绵:形容声调悠长。⑽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 ⑾葺宇:建屋舍。葺,修建。 ⑿幸富菊

【夜雪阅读答案和翻译】

花,偏饶竹实:幸好菊花、竹实很多。富,充裕。偏,特别。饶,丰富,竹实,又名竹米,

状如小麦。菊花、竹实,都是隐士所食之物。⒀于斯:在这儿,指石门山。⒁办,具备。 ⒂

仁智之乐:意思是,佳山秀水为仁人智士所喜爱。《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猛浪若奔 ( ) (2)猿则百叫无绝( ) ..

(3)窥谷忘反( ) (4)岂徒语哉(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3.两文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文中都有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的句子。

甲文是

(甲文该句同时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山的什么特点?);乙文是

。(4分)

4.甲文中有一句与柳宗元《小石潭记》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意

思相近,请写出来,并说说这些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妙处。(4分)

5.乙文中体现了“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一旨趣的句子是 。(2分)

6.两文中都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7.这两篇山水小品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4分)

参考答案:

1.(4分)(1)飞奔的马 (2)停 (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 ⑷空(各占1

分)

2.(4分)(1)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

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2) 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在这里都已具备。

3.甲文句子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甲文该句同时也运用了拟

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突出了山的峻峭。乙文句子是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4.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些句子都是从侧面 写出了水的清澈,同时也写出

了鱼的可爱,让人流连忘返。

5.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6.一方面衬托山谷的幽静,一方面奏响一支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令人无限神往。

7.抒发了作者爱慕美好的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乙文:《与顾章书》译文 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在梅溪山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那阴森

陡峭的崖壁,争着沐浴朝夕的霞光,拔地而起的孤峰,遮挡住了天上的日光,山洞幽暗,衔

着朵朵白云,溪水深深,呈现出翠绿的颜色。蝉儿吟唱,白鹤啼叫,水声淙淙,猿猴哀鸣,

这些声音在一起,是那么的和谐、动听,奏成了连续不断的天籁音韵。我既然一向向往隐居,

于是就在山上盖了间房屋。有幸有各式各样的的菊花,遍地长满的竹实,都是山里隐居生活

所需要的东西,在这里都已齐备。《论语》上所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难道是一句

空话!

《与朱元思书》比较阅读练习

一.对比阅读《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回答1-5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

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

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

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

见日。(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解释加点的词。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四时俱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有时见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D、横柯上蔽负势竞上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

四字短语是什么?

5.【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B 2.

(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2)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4.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10、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实是/欲界之仙都【夜雪阅读答案和翻译】

B.蝉/则千转不穷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D.水/皆缥碧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消散)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跑)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

赏)D.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通“返”)

12、甲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乙文中总领下文写景的句子是“”。(2

分)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14、甲乙两文都是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的热爱

之情。但两文的思想格调不尽一样,甲文全篇充满乐观情趣,而乙文则暗含作者

对尘世生活的厌弃之情,从文中“”即可看出。

(参考答案]10、(2分)C 11、(2分)B 12、(2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13、(4分)(1)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

跳出水面。(准确译出“颓”、“沉鳞”,语句通顺)(2)(我乘船)随着江

流飘荡,任意往东或往西。(准确译出“从”、“东西”,语句通顺)14、(3

分)山水自然;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

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

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

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

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二.对比阅读《三峡》与《与朱元思书》,回答6-11题 甲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见日。

6.解释加点的词语。 良多趣味()属引凄异()泠泠作响()

7.甲文先写山,后写水,层次井然。写水是按(顺序)写的。乙文则是按顺序来写的。

8.两文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9.甲文总写三峡的特点是什么?乙文总写富阳到桐庐的山水特点是什么?分别用原文语句回答。

10.乙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并把他译成现代汉语。

11.假如你是一位投资者,根据两文介绍的特点,你将如何开发这两个地方?简要回答。 答案:夏、春、冬、秋(或季节);先总后分(或总分)

2.两文都做到了动静结合,都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去写景,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3.甲: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乙: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5.在三峡修建水利工程,同时搞旅游开发。在富阳到桐庐一带搞旅游开发。(要抓住两个地方的特点来谈。)

2015佛山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夜雪阅读答案和翻译(三)

广东省佛山市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二)

语文测试 2015.5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鲍鱼/疱疹 矫健/搅拌 慰藉/杯盘狼藉

B.胚胎/坯胎 阑珊/褴褛 塞外/闭目塞听

C.诘难/拮据 整饬/诤谏 着重/棋高一着

D.悖论/荸荠 宽宥/款洽 纰缪/未雨绸缪

2.下面语段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网络热词“duang”具备了广为流传的诸多要素,它形象生动,短小精悍且娱乐性十足,而且网友的使用让它的意蕴愈发丰富,它成了一个所有人都心领神会的暗号,所有的惊讶、意外都可浓缩其中,就像“你懂的”,言尽而意无穷。网络热词在表现情绪的形象生动上确实有一手,所以,它们会被奔走相告。

A.要素 B.心领神会 C.浓缩 D.奔走相告

3.下列语段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高校自主招生中为学科竞赛获奖者开绿色通道的初衷是为有学科天赋、能坚持长期训练并获得好成绩的学生搭建学成专长的特殊人才。

B.民间传统的装饰纹样“三阳开泰”,由《周易》卦象的变化引申而来,以三只羊代替“三阳”,附加太阳及其他景物,寓祝颂吉祥之意。

C.“两会”确认,今年9月3日,中国将举行阅兵式,既为显示中国和世界人民捍卫世界和平的决心和能力,更为展示中国军队的形象。

D.信仰是存在于人的生活实践中需要不断建构和完善的人生信念,在建构信仰时最不要忌讳那种自己都不信的传授,那种灌输式的说教。[来源:学*科*网]

4.在下列语段横线处填上句子,组合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有些人吃着碗里圆溜溜的东西,往往陷在“元宵 7’或“汤圆”分不清的困惑里。其实, ; 。当然,最本质的区别是制作方法: ; 。 , 。可见,好的汤圆是很难工业化生产出来的。

①单看个头,元宵比较大,汤圆则个头小

②元宵是“滚”出来的,把凝固的馅切成小块沾水后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边滚边洒水,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大小即可

③就是说,把糯米泡水后,连水带米一起用石磨磨;磨成的粉用纱布袋吊起来沥干

④除了名称上有区别,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

⑤汤圆是“包(抱)”出来的,其做法有点儿像包饺子

⑥但汤圆用的是糯米粉,最好用“水磨粉”

A.②⑤④①⑥③ B.④①②⑤⑥③ C.④①⑤②⑥③ D.④①②⑤③⑥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李世熊,字元仲,宁化人。少负奇才,植大节,更危险,无所惧。于书无所不窥,然独好韩非、屈原、韩愈之书。年十六,补弟子员,旋中天启①元年副榜。兴化司李佘昌得其文,争元□主司,弗得,袖其卷去,日:“须后作元也。”典闽试者,争欲物色之为重。

甲申②后,自号寒支道人,屏居不见客。征书累下,固谢却之。凡守、令、监司、镇将至其门者,罕能一识面。闽中拥唐王监国③,用大学士黄道周荐,征拜翰林博士,辞不赴。尝上书道周,感愤时事。及道周殉节,上《褒恤孤忠疏》,时恤问其孤嫠。

顺治初,师入闽,帅遣某生移书,逼入都,且言:“不出山,祸不测,”世熊复之日:“死生有命,岂遂悬于要津之手?且某年四十八矣,诸葛瘁躬之日,仅少一年;文山尽节之辰,已多一岁。何能抑情违性,重取羞辱哉!”时蜚语腾沸,世熊矢死不为动,疑谤旋亦释。

世熊既口文章气节著一时,名大震。辛卯、壬辰间,建昌溃贼黄希孕剽掠过宁化,有卒摘其园中二橘,希孕立鞭之,驻马园侧,视卒尽过口行。粤寇至,燔民屋,火及其园,贼魁刘大胜遣卒扑救之,曰:“奈何坏李公居?”当时虽匹夫匹妇,无不知有寒支子者。

世熊积垒块胸中,每放浪山水,以写其牢骚不平之概。尝诣西江,交魏禧、魏礼、彭士望诸子,相与泛彭蠡,登庐山绝顶。耿精忠反,遣伪使敦聘,世熊严拒之。自春徂冬,坚卧不起,乃得免。世熊山居四十余年,乡人宗之,争趋决事。有为不善者,曰:“不使李公知也。”年八十五,卒于家。

世熊有三弟,早世,遗子女,抚育装遣之。馈遗其亲戚终身。又独建祖祠,修祖墓,编述九世以来宗谱。凡祭祀,必亲必谨。父墨量遇则减餐绝宴元旦展先人遗像则泣下沾襟拜伏不能起盖其孝友出于天性耳。

(《清史稿·李世熊传》,有删节)

①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②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年号。此年发生了李自成、张献忠等甲申之变与清兵入关事变。

③1646年,明皇族后裔唐王朱聿键在建宁(今福建建瓯)称监国。二十天后,朱聿键在福州称帝。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更危险 更加

B.典闽试者 主管

C.世熊矢死不为动 通“誓”,发誓

D.疑谤旋亦释 立即,随即

6.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争元口主司,弗得

②世熊既口文章气节著一时

③视卒尽过口行

A.于 因 而 B.与 因 乃【夜雪阅读答案和翻译】

C.与 以 而 D.于 以 乃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父母忌日\则减餐绝宴\元旦\展先人遗像\则泣下沾襟拜伏\不能起\盖其孝友出于天性耳

B.父母忌\日则减餐绝宴\元旦展先人遗像\则泣下沾襟\拜伏不能起\盖其孝友\出于天性耳

C.父母忌日\则减餐绝宴\元旦\展先人遗像\则泣下沾襟\拜伏不能起\盖其孝友出于天性耳

D.父母忌\日则减餐绝宴\元旦\展先人遗像\则泣下沾襟拜伏\不能起\盖其孝友\出于天性耳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时局的变化,李世熊曾经写信给黄道周,抒发对世事的感慨愤激之情。

B.顺治初年,郡帅派某生带信,强迫李世熊入都为官,但是李世熊不为所动。

C.粤地的匪寇烧毁民房,火烧到了李世熊的园子,匪首刘大胜派兵扑灭了火。

D.耿精忠派使者聘请李世熊,李世熊因病一直躺在床上起不来,才没有应聘。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何能抑情违性,重取羞辱哉!(3分)

②世熊山居四十余年,乡人宗之,争趋决事。(4分)

(2)联系全文,概括能体现李世熊“奇才”的三介事例。(不得照抄原文,需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秋色

【元】黄庚

凭高望不及,望断动愁情。落日凄凉处,西风点染成。

丹枫明野驿,白水浸江城。马上人回首,戎戎①暗客程。

①草木或乌云浓密貌。

(1)结合全诗,简析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3分)

(2)结合全诗,简析诗中表达了哪几种“愁情”。(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 ,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2)山中习静观朝槿, 。 ,海鸥何事更相疑。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3)羌管弄晴,(柳永《望海潮》)

(4)早岁那知世事艰, 。楼船夜雪瓜洲渡, (陆游《书愤》)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 -15小题。

中国古代书院作为一种教学载体及教育制度,与官学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其办学目的是“为教育的而非为科举的”。

书院的教育模式大多因师因学而确立各自的办学方针、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授课形式,最主要的教学环节便是老师升堂讲说、学生分斋授课。升堂讲说类似现代学校的课堂讨论,有主讲,有提问,还有辩难。分斋授课则指学生的大量时间是在斋舍或书楼自学,同时有师生间、同学间的相互切磋、质疑问难。南宋建康的明道书院规定,每旬“三八讲经,一六讲史”,“每月三课,上旬经疑,中旬史疑,下旬举业”,讲经与讲史即为书院山长的升堂讲说,经疑与史疑实则为分斋授课。

教学活动并非局限于讲堂与斋舍,祭祀、展礼、游览等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书院以多种方式发挥老师启发辅导、学生读书自学的优良学风,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各书院在课程设置上也多因时、因地而制宜,但一般都包含经学、史学、文学、诗学、小学、算学、制艺帖括等内容。宋代各书院主要设置“五经”课程,南宋朱熹集注“四书”后,“四书”课程的设置更为普遍,元代书院大多以《四书集注》为必读教材。同时,书院也设置其他课程,例如,濮州历山书院特设医学,内乡博山书院特设数学、书法等。除四书五经外,学生也选修前四史、文选、杜诗等课程,有的书院还辟有“射圃”以传授武学。

大多数书院都重视作为传统数学内容的“展礼”教育。祭拜先师、朔望祭祀等教育,成为书院不可或缺的常规课程,体现尊师重道、崇贤尚圣的精神。在“仰而瞻其容,俯而读其书”的氛围中,使学生养成对先贤的景仰与礼敬之情,由此形成书院崇圣尚礼、人格养成的尚德精神。

书院教育中独具特色的会讲与讲会制对书院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书院会讲,实为各书院举行的学术性聚会或研讨会,含有对时人所关心的重大政治学术问题的会同讨论、讲辩之意。讲会之制则是诸教育大师凭借书院以传播其学术思想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成为书院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与会讲之制作为学术交流活动的形式有别,讲会之制实质上是一种学术团体组织。黄宗羲《宋元学案·东莱学案》载,南宋淳熙年间,在明州诸书院讲学的学者杨简、沈涣、吕祖俭、袁燮等人,组织举办了学术交流组织“四明讲会”,不仅活跃了书院的教学活动,更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

在“如何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等方面,书院教育强调弘扬“义理之学、修养之道”,以人格教育、繁荣学术、人才养成、传授知识为培养模式。

夜雪阅读答案_夜雪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
夜雪阅读答案和翻译(四)

<夜雪>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诗词全文如下: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
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描写的是“夜雪”,全用侧面烘托手法。夜雪阅读答案_夜雪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在众多的咏雪诗中,此诗新颖别致,清新淡雅,韵味无穷。
[鉴赏]
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夜雪阅读答案_夜雪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试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自然难以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是白居易诗歌固有的风格。

村夜阅读答案_村夜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
夜雪阅读答案和翻译(五)

<村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古诗词全文如下: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译文]
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的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山村的周围行人绝迹。村夜阅读答案_村夜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鉴赏]
这首诗没有惊人之笔,也不用艳词丽句,只以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却清新恬淡,诗意很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读者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月明荞麦花如雪”,这是十分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这奇丽壮观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描写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写来灵活自如,不着痕迹;而且写得朴实无华,浑然天成,读来亲切动人,余味无穷。<唐宋诗醇>称赞它“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近古者”。
对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的理解:因前后描写的景物不同,表达出诗人由孤独寂寞而兴奋自喜的感情变化。诗人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乡村夜景,于清新恬淡中蕴含了浓浓的诗意。诗中描写村夜,既有萧瑟凄凉,也有奇丽壮观,对比中构成乡村夜景。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428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