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曰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篇一: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曰
公孙丑上

公孙丑上·第二章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 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让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 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曰:「敢问夫子之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 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有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 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 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何谓知言?」曰:「□辞知其所 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 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曰:「姑舍是。」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 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曰:「然则有同与?」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 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曰:「敢问其所以异?」曰:「宰我、子夏、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 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拨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翻译

公孙丑上·第二章

公孙丑问道:“如果让您担任齐国的卿相,能够实行您的主张了,那么即使因此而建立了霸业或王业,也不必感到奇怪的了。如果这样,您动心不动心呢?”孟子说:“不,我四十岁起就不动心了。”公孙丑说:“如果这样,老师就远远超过孟贲了。孟子说:“做到这点不难,告子在我之前就做到不动心了。”公孙丑问:“做到不动心有什么方法吗?”孟子说:“有。

北宫黝这样培养勇气:肌肤被刺不退缩,双目被刺不转睛;但他觉得,受了他人一点小委屈,就像在大庭广众之中被人鞭打了一般;既不受平民百姓的羞辱,也不受大国君主的羞辱;把行刺大国君主看得跟行刺普通百姓一样;毫不畏惧诸侯,听了恶言,一定回击。孟施舍这样培养勇气,他说:„把不能取胜看作能够取胜;估量了势力相当才前进,考虑到能够取胜再交战,这是畏惧强大的敌人。我哪能做到必胜呢?能无所畏惧罢了。‟(培养勇气的方法,)孟施舍像曾子,北宫黝像子夏。这两人的勇气,不知道谁强些,但孟施舍是把握住了要领。从前,曾子对子襄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经在孔子那里听到过关于大勇的道理:反省自己觉得理亏,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我也不去恐吓;反省自己觉得理直,纵然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孟施舍的保持勇气,又不如曾子能把握住要领。”公孙丑说:“请问,您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说:)“告子曾说:„言论上有所不通,心里不必去寻求道理;心里有所不安,不必求助于意气。‟心里有所不安,不必求助意气,这是可以的;言论上有所不通,心里不寻求道理,这不可以。心志是意气的主帅,意气是充满体内的。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所以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动意气。‟”(公孙丑问:)“既说„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又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动意气‟,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心志专一就能调动意气,意气专一也能触动心志。譬如跌倒和奔跑,这是意气专注的结果,反过来也使他的心志受到触动。”(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擅长哪方面?”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说清楚啊。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与道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它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因此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东西。(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里不能忘记它,也不妄自助长它。不要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去拔高它的人,昏昏沉沉地回到家中,对家里人说:„今天累极了,我帮助禾苗长高啦!‟他的儿子赶忙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已经枯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培养浩然之气)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公孙丑问:)“什么叫能识别各种言论?”(孟子说:)“偏颇的言论,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过激的言论,知道它陷入错误的地方;邪曲的言论,知道它背离正道的地方;躲闪的言论,知道它理屈辞穷的地方。(这些言论)从心里产生出来,会危害政治;从政治上表现出来,会危害各种事业。如果有圣人再次出现,一定会赞成我所说的。”(公孙丑说:)“宰我、子贡擅长言谈辞令,冉牛、闵子、颜渊擅长阐述德行。孔子兼有这两方面的特长,(却还)说:„我对于辞令,是不擅长的。‟(老师既然说擅长识别言论,)那么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吧?”孟子说:“唉呀!这是什么话!从前子贡问孔子道:„老师是圣人了吧?‟孔子说:„圣人,我不能做到,我只是学习不觉满足,教人不知疲倦。‟子贡说:„学习不觉满足,这样就有智慧;教人不知疲倦,这是实践仁德。既有仁德又有智慧,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圣人,孔子尚且不敢自居———(你说我是圣人了,)这是什么话呀?”(公孙丑说:)“以前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子夏、子游、子张都有圣人的一部分特点,冉牛、闵子、颜渊具备了圣人所有的特点,只是还嫌微浅。请问您处于哪种情况?”孟子说:“暂且不谈这个问题。”公孙丑问:“伯夷、伊尹怎么样?”孟子说:“处世的方法不同。不是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理想的百姓不去使唤;天下安定就入朝做官,天下动乱就辞官隐居,这是伯夷的处世方法。可以侍奉不好的君主,可以使唤不好的百姓,天下安定去做官,天下动乱也去做官,这是伊尹的处世方法。该做官就做官,

该辞官就辞官,该任职长一些就任职长一些,该赶快辞职就赶快辞职,这是孔子的处世方法。(他们)都是古代的圣人,我还做不到他们这样;至于我所希望的,那就是学习孔子。”(公孙丑问:)“伯夷、伊尹相对于孔子来说,是同等的吗?”孟子说:“不。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得上孔子的。”公孙丑问:“那么他们有共同之处吗?”孟子说:“有。如果能有方圆百里的一块地方而由他们做君主,他们都能使诸侯来朝见而拥有天下;如果要他们干一件不义的事情,杀一个无辜的人而让他们得到天下,他们都是不愿去干的。这些是共同的。”公孙丑说:“请问孔子和他们不同的地方。” 孟子说:“宰我、子贡、有若,他们的智慧足以了解孔子,即使有所夸大,也不至于阿谀吹捧他们所敬爱的人。宰我说:„根据我对老师的观察,老师远远超过尧、舜了。‟子贡说:„见了一国礼制,就能知道一国的政治;听了一国的音乐,就能了解一国的德教;即使从一百代以后来评价这一百代的君主,也没有谁能违背孔子这个道理的。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得上孔子的。‟有若说:„岂只是人类有这样的不同!麒麟对于走兽,凤凰对于飞鸟,泰山对于土丘,河海对于水沟,都是同类的;圣人对于一般的人,也是同类的。(这些)都高出了同类,超出了同群。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了。‟”

评价

这种养气方法培育出来的就是孟子的“浩然之气”。浩然者,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方法就是“直养而无害”,直者,正也。盖人之体,自天地生物,性附焉,气充焉。所以万物皆有喜怒哀乐、视听屈伸者,都是性与气守之而不离也。但是人和其他生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人有善恶是非之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之性不同于物之性,人之性便生出一个心来,即生出一“志”,人因有此“志”乃有善恶是非之心。所以说“持志”,即是平正自家是非善恶之心。义者,心之裁制者也,所以说此是非善恶之心,就是义。所以“持志”,就是“持义”,此是孟子暗合曾子之处,见得一脉相承。

“浩然之气”这种高超精神境界的培养,用孟子的话说,是“直养而无害”和“集义所生”,实际就是要用严格的、长期的知识修养和道德修养来获得。“直养”是知识修养,“集义”是道德修养;知识修养使人高明,道德修养使人高尚。知识修养和道德修养是互相包含,互相影响的。知识修养使人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有助于道德修养;道德修养不但包含对社会、人生的知识,体现着知识修养,而且能摒弃私心、杂念、偏见,使人更好地认识社会和人生,促进知识修养。 “无害”,“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都说明了这种修养的严格性和长期性。朱熹《四书集注》云:“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显然,朱熹认为浩然之气是与生俱来的,这是错误的,是和孟子所说的 “集义所生”相矛盾的。

篇二: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曰
公孙丑(孟子)

厦门双十中学漳州分校高一文化经典强化002《孟子·公孙丑》

班级 姓名 座号 得分

一、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这里所说的“与人为善”和我们现在的“与人为善”是一样的。

B.孟子说子路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闻过则喜,听到别人给自己指出过错就高兴。

C.除了子路而外,夏禹也是这方面的模范,他只要一听到别人对他说有教益的话,不仅高兴,而且还要就地下拜,行上一个大礼。

D. 从闻过则喜到闻善言则拜,再到与人为善,虽然有程度的不同,但其性质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而改正自己的缺点。

2.在《论语·学而》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把别人能够给自己指出过错看作一大幸事。结合上面选段,请说明你对“与人为善”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②(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

③④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

⑤⑥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

⑧⑦⑨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①恶乎长:擅长什么。②分析辨析言辞。③馁:缺乏力量。④是集义所生者:是说平日行事,都合于义,日积月累,然后自然产生浩然之气。⑤非义袭而取之: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⑥慊(qie):足。⑦闵:忧虑。⑧正:中止。⑨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1.下列各项中,对《孟子》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B. 孟子认为,“浩然之气”需要用“义”来培养,一方面注重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

C.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人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拔苗助长,一是放任不管,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

D.《孟子》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选文体现了这个特点。

2.孟子“养气”说对后世影响极大,特别是在文学创作上为后来学者所阐发。北宋苏辙认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苏辙观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3)

【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曰】

[注] ①端:开头,起。②因贼:伤害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B、依孟子所言,四端有如人的四肢,是生来就有的,不是后天加上去的。这只是善的萌芽,还不是善的完成,善的完成有待后天的扩充。【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曰】

C、孟子此章主旨在于勉人扩充四端,即足以保四海而王天下。

D、孟子认为人有“四端”若不能充之,则会自我伤害,渐渐地此“四端”也会消失殆尽。

(2)孟子又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结合上面的选段,孟子认为人应该如何去追求“仁义”?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①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3)

【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曰】

【注】①袒裼裸裎:袒裼,肉体袒露;裸裎,露身。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夷不随便与人交往,连别人的帽子戴得不正他都要生气。柳下惠则相反,和谁都能交往。虽则交往,但决不受他人影响。

B、对待不良倾向,伯夷是“望望然去之”,而柳下惠则“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两者都十分可贵,十分难得。但孟子认为两者都不可取。【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曰】

C、柳下惠不羞辱国君,也不小看下面的官员;他为官就竭力提拔贤士,一定重用他们,不因为官小而抱怨,处境困厄而不忧伤。

D、柳下惠的信条是:“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玷污)我哉?”就是说,他也爱惜自己的清净洁白,不与伯夷异趣。

(2)孟子在这里实际上批判了哪两种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也。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1)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张?【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

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六)

[注] ①端:开头,起。②因贼:伤害

(1)孟子把“□、□、□、□” “四端”比作人之“四体”,认为这是生来就有的,而要保四海而王天下,还应“□□”。

(2)孟子又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结合上面的选段,孟子认为人应该如何去追求“仁义”?谈谈你的认识。

【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失职),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大夫的名字)之所得为也。‛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治理都邑的人),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孙丑下》4)

(1)孟子以放牧牛羊作比,批评孔距心,对孟子的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出孔距心的能力太差,只能干牧羊之类的事情。

B、如果自己做不好就应当让更有才能的人来做。

C、如果不能自做主张,为什么不辞职?

D、国君有责任,难道你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2)文章最后说孟子“为王诵之”,“诵”在这里的意思是“陈述”。根据原文回答:孟子向王陈述了什么?他陈述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

②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

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选自《孟子〃公孙丑下》4)

【注释】①沈同:齐国大臣。②为天吏:奉行天命的天子。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讨伐燕国,是战国中期的一项重大事件。孟子认为,燕国的国政败坏,民众因此遭受苦难,所以是可以讨伐的。

B、孟子指出,讨伐燕国者必须施行优于燕国的政治措施,否则,伐燕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也不可能得到民众的支持。

C、孟子认为,燕国的国政败坏,齐人身为天吏,替天行道,可以讨伐燕国。但如果让燕国人讨伐燕国人,则不值得鼓励。

D、孟子认为,礼乐征伐这样的大事,不是谁都有权力去做的,因此他明确反对让像燕国一样暴虐的同为诸侯国的齐国去讨伐燕国。

(2)从选段看孟子认为讨伐燕国,但必须由“□□”去讨伐,杀人犯该杀,但必须由“□□”去杀,如果一个无道的国家去征伐另一个无道的国家就叫“□□□□”。

(3)孟子是认为燕国可以讨伐,杀人犯可以杀掉么?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霸。——《孟子公孙丑下》

(1)孟子认为有大作为的君主与贤才商讨大事,就应“□□”,而贤才如果君主不能“□□□□”就不值得与之共事。伊尹、管仲就是孟子所说的“□□□□”。

(2)孟子主张君主“欲有谋焉,则就之”,请简要分析孟子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厦门双十中学漳州分校高一文化经典强化002《孟子·公孙丑》

参考答案

一、1.A(两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现代汉语:现多指善意帮助别人。古代:原指赞助人学好,即有助于别人培养品德,还有一说赞许别人的品德,与别人一起做好事。选段还有“善与人同” :与人共同做善事。)

2.孟子所说的与人为善是指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切实吸取并付诸行动,这就等于和别人一起行善了。要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是要遵循孔子所说的,要有宽广的胸襟和肚量,闻过则喜,这样才能真正地取长补短,与人为善。孔、孟在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这个问题上是一脉相承的。

【译文】

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教益的活,就给人家敬礼。伟大的舜帝又更为了不得:总是与别人共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王,没有哪个时候他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也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二、1.B(“气”是“义”在内心的积累,不需要外力助长)

2.苏辙认为作家的“气”决定了他的“文”,(1分)即作家的精神与气质决定了作品风格与境界,(1分)作家可以通过“养气”提高自己对文学的理解。(1分)

【译文】: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坦荡之胸怀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

三、(1)D(渐渐地此“四端”也会消失殆尽——有误。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并不会消失殆尽,但对于“四端”,“苟能充之”和“苟不充之”结果大为不同。)

(2)“仁”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真实德性,这种德性是与生俱来的,人总要经常保有它,顺着它,心才会安稳踏实。“义”也是一个人内在真实的德性,是待人处事的准则,人必须遵此而行,才算是正确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这“仁”与“义”是人的心原本所具有的,只要顺着去做,就能使自己的人生成为真实有意义的存在,反之,则是人最大的悲哀。

四、 (1) C(原文句子理解错误。柳下惠不认为侍奉坏君主是羞耻的事,也不因为官职小而瞧不上;到朝廷做官,不掩藏自己的贤能,必定按自己的原则行事;被国君遗弃而不怨恨,处境穷困而不忧伤。)

(2)孟子在这里批判了两种人:一种人原则性太强,自视清高,器量狭窄,难与之相处;一种人态度过于随便,没有原则,逢场作戏。

【参考译文】

孟子说:‚伯夷,不是他理想的君主就不去侍奉,不是他中意的朋友就不去结交。不在恶人的朝廷里做官,不同恶人交谈。在恶人的朝廷里做官,同恶人交谈,就觉得像是穿戴着上朝的衣帽坐在泥土炭灰上一样。把这种厌恶恶人的心情推广开去,他就会想,如果同一个乡下人站在一起,那人帽子戴得不正,就该生气地离开他,就像会被他玷污似的。因此,诸侯即使有用动听的言辞来请他的,他也不接受。不接受,就是不屑于接近他们。柳下惠不认为侍奉坏君主是羞耻的事,也不因为官职小而瞧不上;到朝廷做官,不掩藏自己的贤能,必定按自己的原则行事;被国君遗弃而不怨恨,处境穷困而不忧伤。所以他说:‘你是你,我是我,即使你赤身裸体地在我身旁,你又哪能玷污我呢?’所以他能高高兴兴地同他人处在一起而不失去自己的风度,拉他留下,他就留下。拉他留下他就留下,这也就是不屑于离开罢了。‛孟子又说:‚伯夷狭隘,柳下惠不严肃。狭隘与不严肃,君子是不效仿的。‛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587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