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的利好因素

| 大学英语三级 |

【www.guakaob.com--大学英语三级】

篇一:农民增收的利好因素
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其分析

河南师范大学 学号: XXXXXXXX 学号:1001324007

本科毕业论文

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学院名称: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专业名称: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年级班别: 2010级信管四班

姓 名: 祁琳

指导教师: 王静

2014年5月

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摘 要 农民增收不仅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安定及农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还与我国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局密不可分。而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因素包括内部体制的存在,外部环境的复杂不畅,农民自身素质的偏低。因此,为保证农民增收,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应的对策探析包括对二元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完善农业市场体系,加强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加大政府对农民的扶持力度及解决农民的教育问题等必不可少。

关键词 农民增收;影响因素;对策探析

Factors Affecting Our Farmers' Income And Countermeasures

Summary Not only farmers' income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stability in rural areas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farmers, but also with our policy of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lob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re inseparabl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farmers' income, including the presence of internal systems, complex poor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low quality of the farmers themselves. Therefore, to ensure that farmers' incom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including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improve agricultural market system,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increase government support for farmers education efforts and solve problems of farmers is essential.

Keywords farmers 'income; influencing factors; Countermeasures

前言

据中共十八大报告,2020年国家的经济水平要比2010年翻一番。而农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另外,“十一五”纲要中提出:“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的发展,农民收入较快的增长”。由此可见,农民的增收影响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全局。但是近年来,国内发展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呈现,从2003年以来国内经济高速增长的局面将很难持续再现,所以必定会对农民收入增长形成制约。现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一经济现象是我国农业农村和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新的历史阶段难以避免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一现象直接影响着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阻碍,间接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其进入一个低水平阶段,因此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迫在眉睫,找到其影响因素及对其的对策探析意义重大。

1 当前影响我国农民增收主要表现

1.1 农民自身素质提高难

受中国长期的封建传统和经济社会城乡二元化发展模式的影响,以及受重视工业轻视农业的科技政策和重视城市轻视乡村的教育政策的弊端作用,再有农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迷信、功利的心理特征等,农民自身素质提高的难度显而易见。另外,由于国家有关农业法律体系建设的滞后及其连带效应等原因,致使农村现阶段存在不均等的受教育程度,农民对科技的意识及其所掌握的有关农业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对科技成果难以转化,对农业发展的经营管理难以达到相关水平,这一系列现象都表明农民自身素质有待提高,但同时提高有一定的难度,并且这个难度不容易跨越,这些是当前影响我国农业增收的具体表现[1]。

1.2 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有难度

农业产业结构可以说是农村奔小康极其重要的方法,是农村发展的希望,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在传统农业资源开发及农业产业组织下,农村的产业结构与市场经济要求不太适应,其中的粮食生产等基本产业的产业利润率降低显著,另外畜牧业,林果业,种植业等产业改造较慢,难以跟上先进农业的发展步伐。农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相关农业产业相对滞后,致使其成为影响农业增收的主要表现,具体为:

第一,对于目前市场经济的要求,农业产业结构不适应,可以说大部分农民仍以种粮食为主,以此作为经济的主要来源,思想意识上小富即安,致富欲望不强烈,显然不能实现农业增收。

第二,有相对数量乡镇的领导本身素质欠缺,对所管辖地区的农业资源认识不到位,因此不能很好的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不能对农业结构调整做整体规划及长远计划。

第三,有关产业结构调整的信息渠道不畅通,与此相关的科学技术含金量不是很高,结构调整大部分只是表面文章,调过来调过去没什么大的变化。

1.3农村剩余劳动力难就业【农民增收的利好因素】

【农民增收的利好因素】

由于我国农业人口太多及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等方面的因素,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2],这是生产商品化,农业工业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据有关专家科学推算,在农村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及规模条件下,我国农村只能为1/3的劳动力提

供就业机会,换句话说就是有将近2/3的农村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形式是异常严峻的。另外,从教育程度上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这对他们出外务工有相当程度的难度。综合所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已成为影响农民增收因素的主要表现。

2 影响当前我国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从表面上看,我国农民增收缓慢受客观自然条件制约,农产品供给自足,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收入不高,增收的渠道不稳定,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等成为了现阶段农民增收的明显问题,使农民的增收面临严峻的挑战。但从深层次究其因素,则是经济规律和宏观经济环境同作用的结果[3],具体为:

2.1 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内部体制因素 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内部体制因素主要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4]缺乏系统性,致使农村的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业增收的拉动作用微乎其微,这是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其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含义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经济,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这种经济结构对我国农民增收的影响具体分析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障碍,城乡经济日益疏远,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传统的户籍制度使农民得不到应有的国民待遇,对农民的增收有着间接的阻碍,严重影响城乡的协调发展,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及现代化的发展,同时还影响着国民的安定与团结。【农民增收的利好因素】

其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本身的特点使农产品市场难以扩张,农业生产持续增长有一定的难度,严重影响着我国农民的增收;在对农产品需求的市场基本形成的情况下,农业的产业结构及农业的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不相适应,前者明显滞后于后者,结构调整缺乏系统性,这样农业生产的发展空间和增收空间就会受到遏制。除此之外,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扩大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的差距,同时农村消费品市场与城市消费品市场的等级也在持续的扩大,具体表现是:受农民收入下降的影响,城镇市场已经趋于饱和的高档且耐用的消费品,无法转移到有效需求缺乏的农村市场,直接的结果是,农村相当一部分潜在需求转为现实需求有不可逾越的难度。农村应有的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提升,肯定会使与需求有关的供给结构受到影响,从而也使与供给有关的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受影响,必然会影响农民的增收。

篇二:农民增收的利好因素
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

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此,“十一五”纲要中指出:“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农民收入较快的增长”。可见农民增收是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不仅影响农业的自我发展和农村的稳定,而且事关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全局。怎样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连续5年下发了“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事关全局,意义重大,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今后的长期目标;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又是重大的政治任务。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行,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大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的提高。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5.2%,农民得到了实惠。但从1997年开始,增长速度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降趋势。农民人均纯收入1997年增长4.6%,1998年增长4.3%,1999年增长3.8%,2000年增长【农民增收的利好因素】

2.1%,直到2001年才出现反弹,增长4.2%;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比上年增长4.4%;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2575元,比上年增长约4%;可以看出1997年至2003年,农民人

均纯收入增长率一直徘徊在4%左右,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一半。2004年开始,随着中央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才真正得以提高,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63元,比上年增长约6.8%; 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3255元,比上年增长约6.2%;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3587元,比上年增长约7.4%;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4140元,比上年增长约9.5%。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常州市农业经营体制和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类农村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也日益凸现,农民收入呈现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农民收入的趋势看,收入总体水平逐步提高,但增幅趋缓,总量偏低,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随着农业经营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特别是通过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扩大劳务输出、鼓励进城务工等途径,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农民收入总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存在问题较多,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偏低。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9033元,常州市114万农村劳动力中,有24%约27.6万人为纯农户,他们对农业生产的依赖性较强;二是农民收入的提高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呈现扩大趋势。

(二)从农民收入的构成看,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但增收途径不稳定,实现增收的基础比较脆弱,影响增收的不确定因素增加。随着农村工业、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劳务输出的扩大,传统的农业职业重心已经逐步转移,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增收空间不断得到拓展,但由于农业收入受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以及疫病影响较大,影响增收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强,农民收入还缺乏长期有效的机制和稳定来源。

(三)从农民收入的层次看,贫困阶层的脱贫步伐明显加快,但农村内部贫富差距日益加剧,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现。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常州市的溧阳、金坛与武进、新北农村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同一地区内的贫困村与富裕村也相差较大;二是高低收入阶层极差拉大。从常州市农村住户调查发现,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下的农户家庭为3万户、约8万人左右,主要集中在茅山老区;而全市最高的农户人均纯收入2万多元,人均收入差距非常明显。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农民收入的低下、增收渠道的不稳定、收入差距的扩大构成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和最严峻的挑战,从深层次上分析其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结构调整缺乏系统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

理,农业增效的拉动作用不明显。近几年来,常州市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得农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农业增长对农民人均收入贡献不大,仅是从事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所得的收入三分之一,这是导致农民增收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造成农业增效不快、增收不明显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在农产品买方市场基本形成的新形势下,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结构调整缺乏系统性,从而遏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空间和农民的增收空间。一是信息、技术的缺乏制约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优化。使得全市大宗农产品低层次趋同,总体质量不高,名优产品比例低,适销对路产品偏少,造成农产品结构性过剩,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现象更替出现。二是产后环节不畅制约着产业层次的提升。由于缺乏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的有力带动,农产品加工明显滞后,产业的出路和多次增值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能量还比较有限,增产不增收现象仍然存在。三是产业组织化程度的低下制约着名优品牌的开发。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尤其是品牌杂乱、无序竞争现象更是值得推敲。

【农民增收的利好因素】

(二)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实现充分就业的梗阻现象严重。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促进农民增收的决定因素,已不只是土地、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是劳动者知识、能力、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而常州市农民收入增长不快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村劳

动力整体素质偏低,适应不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农民由于文化程度的制约,劳动技能薄弱,导致一方面难以接受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农业经营理念落后,致使农村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模式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适应不了当前非农产业的发展要求,制约了增收空间向更高层次发展。目前,随着城市化力度的推进,失地农民逐年增加,但由于他们文化程度较低,缺少就业必需的技能、技术,导致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严重制约了劳动力转移的流向和流速,导致增收渠道的不稳定性和低效性,是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另一个关键原因。

(三)农业农村投入不足,农民持续增收缺乏有力的支撑。具体体现在:一是缺乏资金的有力支持。资金短缺、投资乏力,是当前制约常州市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瓶颈”性障碍,也是制约农民投资创业的一个关键因素;二是缺乏科技的有力支撑。虽然近年来“科技兴农”在全市上下已形成共识,各种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得到应用,但在对外农业技术合作等方面路子不宽,在利用高新技术进行农产品深层次开发和综合利用上进展缓慢,形不成精品,农产品附加值低;同时,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面窄:检测设备的落后和检测体系的明显滞后,农技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各类弊端等都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制约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降低了农业的整体收益;三是缺乏信息的有效服务。由于区位条件限制,农民信息闭塞,农产品供求信息、

篇三:农民增收的利好因素
2015主产粮区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探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描绘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从宏观政策和外部空间上分析,农民增收的利好因素很多,可以预见,“十一五”时期,将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又一个黄金时期。主产粮区的农民群众要抓住这个黄金时期,通过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做活农业外部文章来持续增收,主要是“五靠”。

[本文来源于文秘写作-

二、靠发展养殖增收。现阶段,如果农业仅仅停留在简单、小批量种植的农户生产上,在有限的人均耕地上做文章,很难获取市场、规模方面的增值效应,农民的收入水平也难以持续增长。养殖业作为农业的支柱产业,是广大农民增收的突出亮点和潜力所在。当前集中田地进行规模种植的难度很大,可以在规模养殖上作文章。作为主产粮区的农民,要依托当地传统的养殖业基础,立足现有的粮食和饲料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养殖、规模养殖,不断拓宽增收的空间。车溪的生猪养殖自2000年开始起步,到2005年底,全乡出现了一大批养猪专业户,其中年出栏5000头的3户,1000头以上的12户,500-1000头的20户,全乡年出栏生猪达到80000头,为群众增加收入2000多万元。

三、靠搞活流通增收。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种好、养好是基础,卖好、赚钱才是目的。农产品卖得好价钱的关键是要搞活流通,要以专业协会为纽带抓流通、促增收。农村专业协会一头联结农户和基地,一头联结市场和企业,在农产品销售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一方面,农民通过专业协会的服务,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还可以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科技支持和更高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专业协会的作用,可以建立稳定的原料来源基地,推广特定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这样,形成农户与企业互惠互利的局面,使农民群众增收的路子更宽广。

四、靠产品加工增收。传统的小农经营模式,农业内部生产的各个环节被人为割裂开来,农产品供给主要以初级形态出现在市场上,加工增值比例很小,没有形成从“田间到餐桌”完整的产业链。农产品加工通过田园与工厂的有机对接,有效地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条。这种结合,体现在农业内部,就是把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在农业外部,就是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为一体,实现城乡市场的融合,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结合。同时,通过在产业链上的分工与合作,将农民与企业结为利益共同体,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实现双赢或多赢。这种产业链的形成,促使农业增效的空间和农民增收的空间向更广、更深的领域推进。

【农民增收的利好因素】

五、靠劳务输出增收。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拓展农民致富空间的重要渠道。主产粮区的农民都说这样一句话,“出来一个人,全家不会贫”。发展劳务经济主要从两个方面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外出务工人员获得了高于农业生产部门的报酬收入,提高了农民的整体收入。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使农村耕地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增加,间接地增加农民收入。在发展劳务经济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当好向导,提供就业信息,简化办证手续,实现劳动力有序流动;要当好老师,全面加强对务工人员的就业培训;要当好后盾,切实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篇四:农民增收的利好因素
2016关于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为了解我乡农民增收情况,为促农增收提供更多可行的办法,今年9月本人对我乡的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研,先后在全乡十个行政村召开了由乡分管农业负责人,农业站,农技站,村支委委员,种植业、养殖业大户参加的座谈会,广泛的听取了情况,深入的展开了讨论,突出了当前制约我乡农民增收主要因素,如何拓宽我乡农民增收渠道,以及在助农增收工作上乡党委、政府的计划与建议。

一、我乡农业生产现状

乡幅员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453亩,辖10个村,89个村民小组,3052户,总人口12176人,场镇人口达400余人,人均耕地近1亩。2016年全乡农业生产总值2978万元,粮食年生产能力6213多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930元。

二、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农村建设是重中之重,农民能否增收是决定这一宏伟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从调查到的情况看,制约我乡农民增收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水平低,赶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节奏。

在思想上,村干部缺少带头致富的主人翁意识,没有将工作的重心放在村内经济发展上来;大多数农户思想传统守旧,生活上就图个安稳,认为有土有田饿不着,怕吃苦不愿出门,缺少干劲。在种植、养殖中,村民普遍缺少技术认识不足。一些种植大户因缺乏技术导致收成不好,养殖大户也常常因缺乏科学的饲养方法,导致牲畜死亡率高,出栏时间久,经济效益差;大多村民不懂因地制宜,不分地貌与土壤条件统一种植传统作物小麦、玉米等往往事倍功半。

(二)一些村组织经济状况内外交困,制约了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步伐。

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应该是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的金融机构,银行职能转变为商业银行后,存贷款政策向服务效益转变。贷款受担保、质押、抵押等影响,农民用于生产性的小额贷款非常艰难。这些基层的银行,只吸储,不放贷。因资金缺乏,农民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影响了农民增收。

(三)农业生产成本逐年升高,农产品价格上涨速度为跟上生产成本的上升速度。

近些年来农药、化肥、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逐年上升,造成了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然而出产的农场品价格确增长缓慢,制约了农民增收,打击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三、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农民能否增收,事关农村的繁荣与稳定,这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当前迫切的政治问题。针对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市场观念。

在市场经济化的今天,想要发展,就必须要拥有市场,作为农民应该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生产观念。这就要求我们的农业负责人,村干部,应具备“走出去”的意识,紧跟市场需求,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同时联系经销商建立起农副产品的销售网络。同时加强对农民种植、养殖的技术指导。定期邀请农业、畜牧专家举办种养殖技术指导。建立农业、畜牧专家与种植、养殖大户的一对一帮扶关系,为他们的生产提供技术指导。

(二)坚持就地转移和向外输出两手抓,推进农民就业多元化。

坚持就地转移需要加大信贷扶持力度,搞好资金跟进服务,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大力发展民本经济,促进农民稳定、持久增收。加强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积极探索土地入股、租赁等办法,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提高劳动效率。在向外输出时应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完善职业技术培训网络,科学制定年度劳动力培训计划,鼓励农民经纪人创办或联办就业培训班。同时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鼓励他们外出打工创业,确立“外出打工光荣、挣钱致富有功”的新观念。

(三)种植经济作物,发展特色产业。

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种植传统作物已经不能满足农民增收的需求,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发展特色产业的良好经济效益愈加凸显。把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作为发展农业的着力点,应大力发展蔬菜、瓜果、食用菌、花卉等特色经济作物,努力实现“一村一业”的产业格局。

篇五:农民增收的利好因素
2016三农工作思路促进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为了了解研究我县农民增收问题,创新“三农”工作思路,我深入乡村开展调研,对破解农民增收难问题,提出了粗浅的思路和建议。

我县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渠道为农民增收搭建平台,农民收入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2016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384元,较上年净增532元,增长28.7%。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呈现“三增一小”的特点:一是工资性劳务收入快速增长,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务工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外出务工劳动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外出务工农民的人数不断增多,劳务收入逐年提高。2016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056元,占纯收入的44.3%,其中劳务收入1035元,占纯收入的43.4%,占工资性收入的98%;二是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来源比较稳定。2016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1013元,占农民纯收入的42.5%,同比增长50.8%,拉动纯收入增长18.4个百分点,是农民收入的最基础和最具稳定性的收入来源。其中第一产业纯收入756元(农业收入411元,林业收入114元、畜牧业收入227元),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74.6%,二三产业纯收入257元,占家庭经营性收入25.4%;三是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了退耕还林、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带动了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增加。2016年,全县农民转移性收入238元,占农民纯收入的10%,同比增长19.4%,其中政策性收入190元,占转移性收入的79.8%;四是财产性收入比重小。财产性收人主要包括各种利息、股息、投资和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收入等。2016年,全县农民财产性收入77元,仅占农民纯收入的3.2%,同比增长22.3%。

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农民收入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但农民增收的基础仍比较薄弱,增收的渠道仍比较单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持续增收的困难较大。

1.收入差距较大。我县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84元,仅占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的50%、占全省3136元的76%,也未达到全市2401元的平均水平;同时,城乡居民收人差距继续在扩大,2016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43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4倍。

2.产业化水平低。全县的传统种植业耕作粗放、经营单一、科技含量低,人均1.2亩耕地,仅能获得411元的纯收入;畜牧业尽管发展了一批养殖大户,但仍然是散户养殖;蚕桑产业发展缓慢,加工企业生产难以为继;茶叶产业规模小,产业发展仅集中在几个优势村;核桃、板栗生产虽具有一定的产量,但基地规模小,相应的加工企业少,不能有效提升附加值,产业链短;魔芋原料基地没有形成规模,加工企业生产时断时续。

3.农村二三产业滞后。2016年,全县农民从二、三产业获得的纯收入257.3元,仅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25.4%,占纯收入的10.8%,农民从非农产业经营得到的收入较少。特别是农村建筑业和工业落后,人均从中分别获得收入11.6元、37.3元。

4.劳务经济受阻。劳务收入与2016年对比呈现出三点变化:劳务收入的比重下降了5.9个百分点;增速降低了2个百分点;劳务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仅23%,增收贡献率明显下降,与其在纯收入中占的比重不相称。其次,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大量农民工返乡,就业难度增加,依靠劳务增收的难度加大。

5.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受国际原油等原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近几年涨幅较大。按目前价格测算,2016年因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上涨,我县农民种粮亩均支出增加15%;受饲料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养殖业的成本也持续增加,出栏生猪的利润空间由2016年4月份的400元/头左右降到2016年5月的150—200元/头,获利空间缩小,影响了农民增收。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几点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着力点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建立农业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长效机制。

1.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以产业化的思维促进农民增收。要打破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观念,从农业内部挖掘潜力,通过调整结构、改良品种、扩大销售等办法,促进规模化发展、商品化经营,实现农民增收。充分发挥我县山地多、无污染、气候好的比较优势,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坚持集中连片大规模和小型分散大规模相结合,做大做强林业干果、畜牧养殖、特色种植三大优势特色产业。在产业布局上,注重科学规划,坚持因地制宜,以流域为单元,分区域规划、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形成科学、合理、详实的产业规划。在产业发展上,坚持政府引导、示范推进的办法。林业产业以板栗、核桃为主,注重提品质上规模,建设标准化新基地,改良改造老基地,在基地规模和产品品质上要实现新突破;畜牧产业以建设畜牧大县为目标,按照“突破生猪发展、扩大牛羊规模、推进养鸡生产”的思路,培育规模养殖大户,发展规模养殖专业村、重点村;特色种植产业,按照“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的思路,着力抓好烟、药、菜、茶、魔芋等五大特色产业。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创业活动,在全县农村形成“大产业顶天立地、小产业遍地开花”和农民群众人人手中有技术、户户家里有项目,竞相发展产业的大好局面。

2.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以工业化的手段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工业生产手段改造包装农业。积极争取陕南突破发展资金,以午峪绿色食品工业园为载体,采取招商引资、鼓励企业和个体投入及争取国家扶持等措施,兴办一批食品加工、生物制药、饲料与畜产品加工、蔬菜保鲜与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加大大地集团招商力度,着力抓好缫丝厂改革攻坚,尽快盘活恢复生产;扩大恒达公司(板栗食品加工)、创盛肉食品加工厂、雪樱花魔芋精粉厂、五福酒厂生产线规模,努力实现满负荷生产;加快绿源玉米食品加工厂、神果酒业、蓖麻加工厂、岭南农产品开发公司建设,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化发展。认真落实中省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扩大招商引资,激活民间资本,鼓励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建设。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市场带基地,推动适销对路农产品实现规模种养,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着力抓好板栗、蔬菜、蚕桑、茶叶等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力发展农村运销组织和经销大户,以等农贸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等工程建设,鼓励引导城市商贸企业在农村建立连锁超市和农家店,搞活农产品流通,使农民在流通环节上增加收入。

3.发展劳务经济,壮大二三产业,以城镇化的思路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既要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增加农村经济总量,“扩大分子”,又要大规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农村人口,“缩小分母”。要坚定不移地走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之路,整合全县职业培训资源,大力实施“人人技能工程”、“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等培训项目,力争农村每户有1-2人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做大以“家政女”为代表的劳务品牌,促使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数量型向质量型、自发型向组织型转变,努力增加农民劳务收入。要把加快城镇化建设作为减少农民的根本举措,大力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在抓好县城建设的同时,加快以边贸集镇和高速公路、木王森林公园沿线的小城镇建设,深化城镇土地、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民进城买房定居、务工、经商办企业,变农民为市民。支持农村能人兴办企业和外出打工返乡创业,加快发展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等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增加收入。

4.深化农村改革,集聚创业要素,以资本化的理念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生产要素集聚,激发农民创业热情,引导农民把积蓄转为投资,把农村闲散资金集合起来,把资金转为资本、资本变为股本,参与创办实业,不断增加农民的资本性收入。积极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制度等体制改革,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使农民在产权经营过程中获得收益。鼓励农民通过房屋、农机具等财产出租取得收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村从事农业规模开发,积极探索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以及其他符合法律法规的方式进行土地流转,使农民在自愿、有偿流转的闲置土地过程中获得财产性收益。

5.落实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以可持续的战略促进农民增收。落实支农惠民政策,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方面。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落实退耕还林、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民生八大工程”等惠农政策,按时足额兑现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等政策补贴,增加群众转移性收入。加强农民负担监管,规范“一事一议”,清理不合理的涉农收费项目,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实现休养生息减负增收。加强农资市场价格监管,防止农用物资价格过快上涨,大力推广农业节本增效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有序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增加对“三农”信贷支持;积极发展政策性、商业性农业保险,减轻农民因灾损失。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加强农田水利、沼气能源、农村安全饮水、天然林保护、农村通达工程等项目建设,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602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