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翻译】
国 殇 屈原
【学习目标】
1.体会《国殇》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赏析楚辞的语言艺术。
【学习重点】
重点:体会《国殇》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描写古代战争的相关文化知识。
【阅读指津】
(一)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是我国把诗歌推向新阶段的一位伟大诗人,也是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政治家。早年曾受楚怀王信任,担任过左徒,后楚怀王听信谗言,两次流放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这一年的五月五日,屈原愤投汩罗江而死。
(二)关于《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这种诗体吸取了楚地民歌的营养,突破了《诗经》四言诗的格调,句法长短参差,每句自四言、五言至八言、九言不等,句中或句末用“兮”作语助词。
《楚辞》是《诗经》后的第二个高峰,也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巨大而丰富的源头之一。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进步的政治主张与黑暗势力不妥协的精神,都体现在他的诗作中。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九歌》《远游》《卜居》《渔父》共25篇。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因此后人提到楚辞又称为“骚体诗”。《诗》《骚》并称,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诗歌作品的总集名。
(三)写作背景
《国殇》是《九歌》(共11篇)中的一篇。“九歌”是战国时楚国的民间祭歌,屈原加工改造用来祭悼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战国时七雄并峙,秦楚齐三强鼎立。三国都想通过兼并战争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楚怀王、楚顷襄王统治时政治腐败,楚日益衰弱,秦楚多次战争,都是楚败,死伤数以万计。后当楚怀王入关不返,死在秦国后,民间产生了强烈的复仇情绪,因而在祭神时不但最后列入阵亡将士,而且用极其沉痛的心情历史地描绘战争实况,以示不忘激发斗志。
《九歌》是一套自成体系的祭歌。从东皇太一到“山鬼”所祭的都是自然神祇,因上述情况最后要祭悼人鬼的国殇。
(四)课文解读
解题:
殇:原指未成年而死,后泛指死难的人。“国殇”就是指为国牺牲的将士。《国殇》前十句是记叙和描写,记叙描写战争的场面,表现战士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的无畏精神。后八句是称颂,称颂战士的英勇不屈,这是一种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
这是一首追悼楚国阵亡士卒的壮烈赞歌,表现了诗人屈原和楚国人民对死难战士的深沉怀念和热烈礼赞,歌颂了楚国将士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
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艺术手法
本诗语言刚健质朴。如“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等句既豪迈刚健又明白如话,是屈原向民歌学习的结果。
本诗“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以深挚炽烈的情感,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
【基础练习】
1.《国殇》选自《 ·九歌 》,“国殇”的意思是 。 屈原名 ,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楚辞是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也是一部 ,它打破了《 》四言诗的格调,句法长短参差,多融进神话传说,具有浓厚的 色彩。
2.给下列字词注音
国殇( ) 被犀( )甲 车错毂( ) ...【国殇高中课文】
旌( )蔽日 躐( )余行 左骖( ) 殪( ) ....
挚( )四马 援玉枹( ) 天时怼( ) 霾( ) ....
3.下列句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操吴戈兮被犀甲 B. 凌余阵兮躐余行
C.霾两轮兮絷四马 D.出不入兮往不反
4.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车错毂兮短兵接 错:交错 B. 天时怼兮威灵怒 怼:怨恨 ..
C. 首身离兮心不惩 惩:惩戒 D. 诚既勇兮又以武 诚:实在 ..
5.将下列诗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②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③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6.这首诗可分几个部分?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采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7.“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的开头,为全诗奠定了什么基调?
8.找出楚军将士在战场上宁死不屈英武形象的诗句?
9.指出最后两句与主题的关系?
10.对本诗风格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追悼阵亡将士的祭歌,悲壮激昂,正气凛然,风格刚健质朴。
B.这首追悼阵亡将士的祭歌,刚健质朴,正气凛然,风格悲壮激昂。
C.这首追悼阵亡将士的祭歌,爱国主义思想突出,有强烈的悲壮风格。
D.这首追悼阵亡将士的祭歌,爱国主义思想突出,有低沉哀伤的风格。
11.下面对《国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诗作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一方面高度赞颂了楚军将士,另一方面 也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B. 诗作运用了映衬、比照等手法,生动地再现出战争的惨烈和楚军将士表现出的大无畏 精神。
C. 语言上诗作运用“兮”字构成诗歌的节奏,具有强烈的咏叹抒情色彩。
D. 诗作从另一方面也控诉了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表现了作者 希望和平生活的理想。
【迁移拓展】
阅读《渔父》,完成文后题目。
渔父①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
大夫②与?何故至于斯?” .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③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④?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⑤,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⑥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⑦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注释:
①渔父(fǔ):渔翁,本文中实际是一隐士。
②三闾大夫:官名,是楚国掌管屈、景、昭三姓王族事物的官。
③淈(gǔ):将水搅混。
④餔(bǔ):吃。歠(chuî):通“啜”,饮。醨(lí):薄酒。
⑤察察:洁白的样子。汶汶,蒙受尘土的玷污。
⑥枻(yì):桨。
⑦濯(zhuï):洗涤。缨,系管帽的带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屈原既放( ) ②何故至于斯 ( ) ..
③是以见放( ) ④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
2.下列加点词与今义无区别的一项是 ( )
A、颜色憔悴 B、形容枯槁
C、明年,割汉中地以求和 D、君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国殇高中课文】
3.选出与“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句式相同的一项( )
A.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B.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
C. 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
D. 渔父见而问之。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②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5.本文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可以看出屈原怎样的性格特点?
【基础练习】答案
1.《楚辞·九歌 》 为国牺牲的将士。名平,诗歌集。《诗经》 浪漫主义
2. 国殇(shāng) 被犀(xī)甲 车错毂(gǔ)
旌(jīng)蔽日 躐(liè)余行 左骖(cān) 殪(yì)
挚(zhí)四马 援玉枹(fú) 天时怼(duì) 霾(mái)
3. B. A.被(pī)同“披” C.霾(同“埋”) D.反(同“返”)
4. C. 后悔
5.①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②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响战鼓。
③敌寇凌犯我军阵地啊践踏我队列,左骖倒毙啊右骖伤于刀剑。
6.这首诗以“严杀尽兮弃原野”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十句是叙,后八句是赞。
第一部分前十句,主要描写战争的壮烈场面,以描写为主;第二部分是作者对牺牲的将士们的哀悼与颂扬,主要抒发诗人的赞颂之情,以抒情为主。
7.这是一个特写镜头,战士们慷慨作战的气魄,为全诗奠定了庄严肃穆、英勇悲壮的基调。
8.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9.诗歌最后两句点明题旨,悼念为国捐躯的将士们,不仅祭悼他们的亡灵,抒发对他们的哀思,更重要的是用阵亡将士的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来激励民心士气,感召人们同仇敌忾,雪洗耻辱,振兴楚国。【国殇高中课文】
10.A
11. D
【迁移拓展】答案
1.①已经②此、这③因为④怎么 2. D 3.B
4.
①(湖上的)碧波清清,可以用它洗我的帽缨;(湖上的)碧波混浊,可以用它洗我的双足。 ②刚洗头的人一定会弹去帽子上的浮尘,刚洗澡的人一定会抖去衣服上的尘土。
5.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可以看出屈原有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定执着(或坚持真理)的精神;表现出屈原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肯随波逐流的傲岸品格。
6.渔父实际是一个隐士,他的思想主张用文中的原话来说是“与世推移”。他对屈原说的话代表了一种逃避世俗的观点:与世浮沉,引退自全。这里用渔父烘托、对比突出屈原执着无悔与傲岸高洁的高大形象。
译文
屈原被放逐后,在四海间流浪,在湖边一路吟唱,面色憔悴,神情枯槁。(湖上的)渔父见了,问道:“你不就是那位三闾大夫么?怎么成了这般模样?”
屈原道:“普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渔父道:“真正贤明的圣人不会拘泥于一事一物,而能随世情流转而相应地改变。世上的人都混浊,你何不也一起扬泥荡波?所有人都醉了,你何不也跟着吃糟喝酒?为什么要想得那么深远,凌驾于平庸的世人之上,使得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道:“我听说:刚洗头的人一定会弹去帽子上的浮尘,刚洗澡的人一定会抖去衣服上的尘土。怎么能让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外界的龌龊感染?我宁愿投入湘水,葬身到江中的鱼腹之内,怎能让洁净光明的纯白之质,蒙上世俗的尘埃?”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桨离去,口中唱道:“(湖上的)碧波清清,可以用它洗我的帽缨;(湖上的)碧波混浊,可以用它洗我的双足。”就这样唱着歌远去,不再与屈原说什么了。
第1页(本章共4页)
第2页(本章共4页)
第3页(本章共4页)
《 国 殇 》(两课时)
一、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背景知识,了解《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生平与人格特点。
2.通过学习生字词知识,攻破认读难点并学到古汉语中的虚词、实词用法。
3.通过学习诗中使用的艺术手段,掌握《国殇》中叙赞结合及各种方法表现主题的写作手法。
4.通过掌握古诗结构知识,深刻理解诗文的主题思想,并提高诵读、欣赏、扩写古诗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文艺作品中有哪两种题材是经久不衰的吗?
(学生中议论:有爱情的,个人奋斗的,历史人物的,战争的,还有„„„)
老师:归纳总结刚才大家讲的,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有两大类的题材一直为文人墨客们大书特书:一是关于爱情的,一是关于战争的。写爱情大都是歌颂纯真美好的情感,鞭挞虚伪邪恶的行经;写战争也大都是描写非正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赞颂在维护国家主权的战争中将士们的英勇。上堂课我们讲一首古代爱情诗《关雎》;这堂课我想为大家介绍一首描写古代战争的诗歌《国殇》。对这首诗的学习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知识,我们分成五个步骤来学习。
(一)学习《国殇》作者、背景的知识
老师:《国殇》的作者大家都知道吗?它属于哪种类别的古诗?(学生答:诗作者是屈原,《国殇》属于《楚辞》中的一首。)
老师:回答正确。下面我详细和大家谈谈屈原和《楚辞》以及《国殇》产生的背景。这时我们学好这首诗是极有益的。
1.关于屈原。(可简要写版书)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卒、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是我国把诗歌推向新阶段的一位伟大诗人,也是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政治家。早年曾受楚怀王信任,担任过左徒,后楚怀王听信谗言,两次流放屈原。也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这一年的五月五日,屈原愤投汩罗江而死。
2.关于《楚辞》
《楚辞》是《诗经》后的第二个高峰,也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巨大而丰富的源头之一,《楚辞》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主要的作用。《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一种新体诗,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进步的政治主张,与黑暗势力不妥协的精神,都体现在他的诗作中。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九歌》《远游》《下居》《涣父》共25篇。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因此后人提到楚辞又称为“骚体诗”。
3.关于《国殇》
它是《九歌》(共11篇)中的一首。《九歌》是一套自成体系的祭歌。从东皇太一到“山鬼”所祭的都是自然神祇,为什么最后要祭到人鬼的国殇?因为从楚怀王后期开始,就曾经和秦国交战,大都是秦胜而楚败。(可参改“背景”)后当楚怀王入关不返,死在秦国后,民间产生了强烈的复仇情绪,固而在祭神时不但最后列入阵亡将士,而且用极其沉痛的心情历史地描绘战争实况,以示不忘激发斗志,这是可以理解的。
(二)学习《国殇》生字词及诵读知识
老师:为了,简要介绍了背景和作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领读一遍,让学生默读,找出诗中的生字词)
归纳一下生字词:(版书)
国殇(sháng) 被犀甲 车错毂(gǔ)
旌(jīng)蔽日 躐(liè)余行 左骖(cān)殪(yì)
挚(zhí)四马 援玉枹(fú) 天时怼(duì)霾(mái)
1.给所有的生字词注音后解释含义,加以理解;指出通假字,如霾(同埋)被(pī)同披 反(同返)等;
朗读时除注意一些生字,也要弄懂文中常用字的含义,注意读法,如矢、行、既、惩;注意虚词“兮”“以”等的用法。
2.熟读生字词后,逐个从字面上解释句子;
3.讲解诵读规律,《楚辞》为七言,上四下三拍。此诗可分为:操吴戈兮/披犀甲,兮拖长声。也可细分为操/吴戈/兮/披/犀甲,注意每句的重读音。
(三)学习《国殇》结构内容的知识
老师:首先看看这首诗的结构,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十句是叙,后八句是赞。(朗读前十句) 大家听到没有,这第一部分主要是描写激战的过程和将士们英勇战斗血染沙场的情景。 (跳转“框架结构)
开头四句写战斗开始的情况,接下六句写激战场面和楚军将士牺牲的悲壮结局。
提两个问题:1.作者在战斗开始后的情况,为什么要从敌我双方两个方面描写?(用敌方的人多势盛,渲染战斗气氛,反衬楚方将士的奋勇、善战)。
2.“严杀尽兮弃原野”一句仅仅说明伤亡惨重吗,还突出了什么精神?(不仅点明楚军的伤亡情况,还突出了战士们的牺牲精神。)
教师在介绍了《国殇》第一部分的内容结构后,可以插入一些课堂练习。例一:
(插入课堂练习:写出《国殇》中赞颂楚军将士临阵时坚毅沉着、英勇顽强的精神和品格的诗句)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老师:同学们,下面我们学习《国殇》的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主要表示对陈亡将士的深切悼念,赞颂他们勇武刚强的爱国主义精神。
“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超远。”歌颂了战士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并对烈士牺牲在遥远的异乡表示钦佩和悼念。
中间四句写楚军将士首身分离,剑弓依然在手,这样的战士既勇敢又威武,他们气概凛然,始终不可冒犯。这不仅再现了战士们在战场上的英武形象,而且高度赞美了他们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
最后两句表示对烈士们的无限景仰和热烈的赞扬。他们虽死犹生,精神永垂不朽。
提问:1.指出楚军将士在战场上宁死不屈英武形象的诗句?(带长剑兮扶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2.指出最后两句与主题的关系?(点题──为悼念为国捐躯的将士,不仅为祭悼之灵、抒发哀思,更重要的是国用阵亡将士的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来激励民心士气,感召人们同仇敌忾,雪洗耻辱,振兴楚国。)
3.总结本诗中心思想。(全诗通过对激烈悲壮战斗场面的描述,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楚国人民对烈士崇高的敬意,同时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学习《国殇》艺术特色的知识
老师:同学们,《国殇》反映了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创
作风格,是一篇场面描写广阔悲壮,情感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本诗战斗场面描写很出色。突出了“三个既写三个又写”:既写了敌军人多势众、进攻凶猛,又写了楚军士气昂扬,奋力死战;既有短兵相接,箭矢交坠的细节描写,又有天怨地怒。尸横原野的气氛渲染;既写了士兵披坚执锐,奋力冲杀,也写了将帅援枹击鼓,临阵指挥。(提问: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三个结合是什么?)
在写法上,做到了三个结合:概括叙述与具体描写结合、动态描绘与静止画面结合,暗写敌人与明写楚军奋勇结合,使之互相补充、映衬。更加凸现战斗场面。
这首诗在写作上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叙和赞相结合。前者叙是后者赞的依据,后者赞的词句是前者叙的深化。
提问:这种叙赞结合的写法对突出全诗中心的作用是什么?(先生动再现了楚军将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博杀的场面,再歌颂楚军将士刚毅勇武至死不屈的气概和义无反顾的精神,使全诗情绪昂扬,风格刚健悲壮,表现出作者对死难将士的深情哀悼和由衷的崇敬,更好地突出了中心思想。)
(五)学习欣赏、改写古诗的知识
1.参考以下资料,让学生把《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松骨峰战斗”的句子与《国殇》中有关诗句相对应,边对照边朗诵,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扩大知识面。
2.根据《国殇》中描写古战争场面的诗句写成一篇300—400字的小短文,注意描述出战场的激烈和将士们的勇猛、牺牲精神。
上一篇: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
下一篇:初二上册英语课本单词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