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翻译】
七年级下册《山中杂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
2.读读背背,积累古诗。
3.受到情感熏陶。
重点、难点:受到情感熏
一、【导入】作者介绍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吴均的诗文,《文选》一首未选。不知是不是与梁武帝“吴均不均,何逊不逊”的批评(见《南史》卷三十三《何逊传》)有关。吴均的骈文成就较高,他的《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都是传诵很广的名作。吴均的诗和文一样,多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挺拔,有一定的艺术成就。另外,他还有《续齐谐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优秀作品。
二、整体感知:
《山中杂诗》山岳环抱,竹木繁茂,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世的尘滓,随意而逼真地表达了诗人( )的表情。 全诗不外短短四句,一句一( ),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三、欣赏导知:
1、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风格。每句之前,假如用“你看那”三字一气连读,在人们面前,就会展示出一幅绝妙的丹青,就会响起一曲漂亮的乐章。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彼苍。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分歧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构成一种特别的情况,给人以新颖的觉得。用的就是这种风格。
2、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糊口:山岳环抱,竹木繁茂,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世的尘滓,随意而逼真地表达了诗人舒服闲适的表情。全诗不外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夕照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翠,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交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阐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大,并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不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表现了山居的喧嚣超脱,远离尘嚣。
3、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意谓这首小诗将一切的翰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普通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构造分歧,开了一种新的格局。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不时有人在此中,如前两句中的 “见”和“窥”,都阐明在景的背后清楚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不雅的描画。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大白地显露出人的存在。并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澹泊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吴均是写山川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察看角度的选择适当。“烟”是由“山际”所见,“夕照”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如许,就分歧与平常的写山岚、夕照、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客观颜色,并有了典型的意义。就象是摄影,摄取统一物象,却大家有大家的角度。而一个胜利的作品,老是能取新奇巧妙的角度,摄出景物的特征与情味,吴均的作品也恰是如斯。
四、练习:判断正误
1、 全诗四句,一句一景,都不离山中主题。 ( )
2、 全诗一句一景,没有人的痕迹。 ( )
3、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景,抓住了特征。 ( )
4、 传达出诗人悠然宁静的心情。 ( )
五、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古诗两首《山中杂诗》
总课时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周次______星期__________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3、背诵诗词。二、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2、对古诗词知识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方法:自学、合作、探究。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品味词典词语:235村夫俗子236存亡绝续 忖度237寸草春晖238厝火积薪 措手不及239错综复杂241达旦 达观 达官
一、创作诗文(括号内注音)作者:吴均(南朝)《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 )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整体感悟
1、读后感(对重点词语句子以及全篇的感悟:运用之巧妙、准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提要(写作思路),感悟作者之匠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中杂诗教案】
3、文眼(词语、句子或段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作意图以及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作特点(要举例说明)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质疑(你的疑难问题及探究结果),最少提出3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注释】烟:此指云雾。
【译文】山与天相接的地方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欣赏】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白描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诗两首《竹里馆》
总课时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周次______星期__________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3、背诵诗词。二、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2、对古诗词知识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方法:自学、合作、探究。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二课时
一、创作诗文(括号内注音)作者:唐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 )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整体感悟
1、读后感(对重点词语句子以及全篇的感悟:运用之巧妙、准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提要(写作思路),感悟作者之匠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眼(词语、句子或段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作意图以及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作特点(要举例说明)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
三、质疑(你的疑难问题及探究结果),最少提出3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译文】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欣赏】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
“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先看前两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篁,竹林也;啸,撮口作声也。诗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
古诗两首《山中杂诗》
总课时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周次______星期__________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3、背诵诗词。二、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2、对古诗词知识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方法:自学、合作、探究。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品味词典词语:235村夫俗子236存亡绝续 忖度237寸草春晖238厝火积薪 措手不及239错综复杂241达旦 达观 达官
一、创作诗文(括号内注音)作者:吴均(南朝)《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 )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整体感悟
1、读后感(对重点词语句子以及全篇的感悟:运用之巧妙、准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提要(写作思路),感悟作者之匠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眼(词语、句子或段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作意图以及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作特点(要举例说明)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质疑(你的疑难问题及探究结果),最少提出3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注释】烟:此指云雾。
【译文】山与天相接的地方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欣赏】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白描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诗两首《竹里馆》
总课时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周次______星期__________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3、背诵诗词。二、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2、对古诗词知识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方法:自学、合作、探究。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二课时
一、创作诗文(括号内注音)作者:唐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 )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整体感悟
1、读后感(对重点词语句子以及全篇的感悟:运用之巧妙、准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提要(写作思路),感悟作者之匠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眼(词语、句子或段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作意图以及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作特点(要举例说明)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
三、质疑(你的疑难问题及探究结果),最少提出3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译文】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欣赏】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
“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先看前两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篁,竹林也;啸,撮口作声也。诗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
课外古诗十首 教案
教学目标:
熟读成诵,理解诗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主题)
学会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学会赏析诗歌
一、文学常识
1.吴均(469~520年),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人(现在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清新,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深受沈约的称赞。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2.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3.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二、内容探究
山中杂诗
吴均【山中杂诗教案】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1.翻译: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鸟儿欢快地向房檐上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
2.思想感情
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3.文本探究
①从“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可看出诗人喜欢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 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②描绘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③“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④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
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翻译:
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2.思想感情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3.文本探究
①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独坐、弹琴、长啸。 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②“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答:“幽“深”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③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 :宁静、淡泊的心情。。【山中杂诗教案】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1.翻译: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夜里,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使我思念不已。
2.思想感情
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
3.文本探究
①诗中交代了哪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②开头两句采用什么写作手法交代了时间、地点?
动静结合手法。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翻译: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2.思想感情
诗人通过写春夜听笛的感受,抒发对故乡情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3.文本探究
①诗歌紧扣那个字来写?
紧扣闻字,写听笛的感受。
②说说“满”字好在哪里?
“满”字,是遍布的意思,诗人运用夸张手法,写出自己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③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听到《折杨柳》笛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上一篇:try的用法和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