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翻译】
上高侍郎 高蟾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注释】
上高侍郎:即上书给高侍郎。上,呈上。高侍郎,即侍郎高骈,曾做过淮南节度使,为中唐时期藩镇割据者之一。侍郎,官名,为朝廷各部的副长官。
碧桃:仙桃。
和:带。
日边红杏倚云栽:意思是说日边的红杏在彩云簇拥中生长。日边,太阳旁边。日边、天上,比喻朝廷。红杏,杏的一种。依,靠。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荷花寂寞地生长在江上,却从不埋怨东风未吹拂到它,使它同杏花一起开放。芙蓉,荷花。秋江,清冷的江上。向,对着。未开,未开花。
【古诗今译】
天上的仙桃用露水浇灌种植,日边的红杏靠着彩云栽培。惟有荷花寂寞地生长在秋天清冷的江上,从不抱怨东风没有关顾它,使它不能在春天及时与杏花一同开放。
【赏析】
高蟾,河朔人。乾符三年,登进士第。乾宁间,为御史中丞。家贫,工诗,气势雄伟。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高蟾的诗在《全唐诗》中仅保存36首,但很有特点。总起来看,主观抒情的多,客观记事的少,但都浸透着个人的凄楚和时代的悲哀。高蟾的诗全是律诗、绝句,尤以五绝和七绝为多。高蟾的诗风与李白相似,清通不尚雕饰,以表情达意为主,有些地方,宁肯不合律,也不以声害义。高蟾的诗中往往用叠字,与其他字词搭配,构成美好的诗句,这是他诗歌的独特之处。
关于这首《上高侍郎》有一段本事,《唐才子传》记载:“(高蟾)初累举不上,题诗省墙间曰:‘冰柱数条搘白日,天门几扇锁明时。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怨而切。是年人论不公,又下第。上马侍郎云(诗从略)。”晚唐科举场上弊端极多,诗歌中有大量反映,此诗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面对这种不公平的竞争,高蟾当然心中不满,他在应试落第后,以诗当信,上书给官员高侍郎,用意是借以暗示自己的抱负和请求。
作品用天上的桃、杏比喻科举得意的人,用江上的“芙蓉”比喻不得志的自己。以桃、杏轻薄的品格与荷花做比,突出了荷花的高尚情操。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这两句诗用“碧桃”、“红杏”、“和露”、“倚云”等词语进行比拟,借花喻人,委婉地抒发了自己因出身寒微,无人举荐而名落孙山的感慨。“天上”、“日边”,象征及第者一朝跃入龙门则身价倍增,地位立刻就高高在上。“和露种”、“倚云栽”比喻有些人能及第入仕,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才学比自己高,靠的是雄厚的背景,直接点说,就是朝中有人为他们推举。在唐代,科举考试有个惯例,举子考试之前,需先自投门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求荐举,否则就没有被录取的希望。高蟾落第,自慨“阳春发处无根蒂”,可见当时靠人事“关系”成名者大有人在。这正是“碧桃”在天,“红杏”近日,方得“和露”“倚云”之势,并非僻居于秋江之上无依无靠的“芙蓉”所能及也。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在这两句中诗人用“芙蓉”、“秋江”自比,以表明自己既不随波逐流,不羡慕他人的科场得意,也不抱怨自己怀才不遇的时运。“芙蓉”处在“秋江”之上,与“天上”的“碧桃”和“日边”的“红杏”相比,所处的地位极为悬殊的,不能在竞争之中入仕,也是情理之中的,因此“不向东风怨未开”。这也就是说,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怨天尤人,而是充满了自信,是“未开”,而不是“不开”,只要东风来临,迟早是会开的。
在写法上,诗人巧用比拟手法,使作品在表情达意上既委婉含蓄,又发挥得淋漓尽致,既表露了自己的抱负,又深刻而有力地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中存在的弊端。
古诗《上高侍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 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活动过程:
一、经典再现
1.上高侍郎
[唐] 高 蟾
天上①碧桃②和③露种,日④边红杏倚⑤云栽 。
芙 蓉⑥ 生在 秋江上,不向 东风 怨未开。
二、了解作者。
高蟾, 唐代文人,家贫、为人重气节,善于写诗,气势雄伟。后来他由高侍郎推荐成为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其著作有诗集《新唐书·艺文志》。 三、说文解字:
①天上:指皇帝、朝廷。
②碧桃:传说中仙界有碧桃。
③和:带着,沾染着。
④日:太阳。
⑤倚:傍着。
⑥芙蓉:荷花。
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的理解。
四、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五、品读悟情:
天上仙家的碧桃树沾染着雨露种下,太阳边的红杏倚靠着云彩而栽。我这朵芙蓉长在萧瑟的秋天的江边,但不抱怨春风为何不吹来让我这朵花开一开。
六、教师范读:
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象画面。(想象古诗的画面,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 诵读:1、学生自由练读。
2、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七、小结:
这是写给主考官高骈的诗,题目又作《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前两句比喻对别人考中进士表达羡慕,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借皇家权贵谋得官职的人的不满;后两句比喻自己的自信和进取态度,希望能够得到高侍郎的援引赏识。
八、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上高侍郎》。
千家诗卷一 信州谢叠山精选
五 绝
春眠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 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 何如此地春
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 留骑主人心
洛阳道
大道直如发 春来佳气多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登鹳鹤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观永乐公主入番
边地莺花少 年来未觉新
伊州歌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左掖梨花【上高侍郎】
冷艳全欺雪 余香乍入衣
思君恩
小苑莺歌歇 长门蝶舞多
题袁氏别业
主人不相识 偶坐为林泉
夜送赵纵
赵氏连城璧 由来天下传【上高侍郎】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送朱大入秦 王昌龄 明月随良掾 春潮夜夜深 储光羲 五陵贵公子 双双呜玉珂 李 白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王之涣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孙 逖 美人天上落 龙塞始应春 盖嘉运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丘 为 春风且莫定 吹向玉阶飞 令狐楚 眼看春又去 翠辇不曾过 贺知章 莫谩愁沽酒 囊中自有钱 杨 炯 送君还旧府 明月满前川 王 维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王 维
避人五陵去 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 平生一片心
*《孟浩然集》与《全唐诗》作孟浩然
长干行 崔 颢
君家在何处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 或恐是同乡
咏史 高 适
尚有绨袍赠 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 犹作布衣看
罢相作
避贤初罢相 乐圣且衔杯
逢侠者
燕赵悲歌士 相逢剧孟家
江行望匡庐
咫尺愁风雨 匡庐不可登
答李瀚
林中观易罢 溪上对鸥闲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秋夜寄丘员外
怀君属秋夜 散步咏凉天
秋日
返照入闾巷 忧来谁共语
秋日湖上
落日五湖游 烟波处处愁
宫中题
辇路生秋草 上林花满枝
汾上惊秋
北风吹白云 万里渡河汾【上高侍郎】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蜀道后期 李适之 为问门前客 今朝几个来 钱 起 寸心言不尽 前路日将斜 前 人 只疑云雾窟 犹有六朝僧 韦应物 楚俗饶词客 何人最往还 刘禹锡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韦应物 山空松子落 幽人应未眠 耿 (三点水+繁体韦)古道少人行 秋风动禾黍 薛 莹 浮沉千古事 谁与问东流 文宗皇帝 凭高何限意 无复侍臣知 苏 (廷+页) 心绪逢摇落 秋声不可闻 贾 岛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张 说
客心争日月 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 先至洛阳城
静夜思 李 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秋浦歌 李 白
白发三千丈 离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赠乔侍郎 陈子昂
汉廷荣巧宦 云阁薄边功 可怜骢马使 白首为谁雄
答五陵太守 王昌龄
仗剑行千里 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 不负信陵恩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婕妤怨 皇甫冉
花枝出建章 凤管发昭阳 借问承恩者 双蛾几许长
题竹林寺 朱 放
岁月人间促 烟霞此地多 殷勤竹林寺 更得几回过
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 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 萧萧枫树林
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别卢秦卿 司空曙
知有前期在 难分此夜中 无将故人酒 不及石尤风
答人 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 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 寒尽不知年
千家诗卷二 信州谢叠山精选
五 律
幸蜀回至剑门 玄宗皇帝
剑阁横云峻 銮舆出狩回 翠屏千仞合 丹嶂五丁开 灌木萦旗转 仙云拂马来 乘时方在德 嗟尔勒铭才
和晋陵陆承相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 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 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 归思欲沾巾
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
杜审言
北斗挂城边 南山倚殿前 云标金阙回 树杪玉堂悬 半岭通佳气 中峰绕瑞烟 小臣持献寿 长此戴尧天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清烟 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 别路绕山川 明月悬高树 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 此会在何年
*一本作隐高树
长甯公主东庄侍宴 李 峤
别业临青甸 鸣銮降紫霄 长筵(宛+鸟)鹭集 仙管凤凰调 树接南山近 烟含北渚遥 承恩咸已醉 恋赏未还镳
恩赐丽正殿书院赐宴应制得林字
张 说
东壁图书府 西园翰墨林 诵诗闻国政 讲易见天心 位窃和羹重 恩叨醉酒深 载歌春兴曲 情竭为知音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斑马鸣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见说蚕丛路 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 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 春流绕蜀城 升沈应已定 不必问君平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苏氏别业 祖 咏
别业居幽处 到来生隐心 南山当户牖 澧水映园林 竹覆经冬雪 庭昏未夕阴 寥寥人境外 闲坐听春禽
春宿左省 杜 甫
花隐掖垣暮 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 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 因风想玉坷 明朝有封事 数问夜如何
题玄武禅师屋壁 杜 甫
何年顾虎头 满壁画沧州 赤日石林气 青天江海流 锡飞常近鹤 杯渡不惊鸥 似得庐山路 真随惠远游
终南山 王 维
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何处宿 隔水问樵夫
登总持阁 岑 参
高阁逼诸天 登临近日边
槛外低秦岭 窗中小渭川
寄左省杜拾遗
联步趋丹陛 分曹限紫薇
白发悲花落 青云羡鸟飞
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 南楼纵目初
孤嶂秦碑在 荒城鲁殿余
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送崔融
君王行出将 书记远从征
旌旗朝朔气 笳吹夜边声
扈从登封途中作
帐殿郁崔嵬 仙游实壮哉
谷暗千旗出 山鸣万乘来
题义公禅房
义公习禅寂 结宇依空林
夕阳连雨足 空翠落庭阴
醉后赠张旭
世上漫相识 此翁殊不然
白发老闲事 青云在目前
玉台观
浩劫因王造 平台访古游
宫阙通群帝 乾坤到十洲
晴开万井树 愁看五陵烟 早知清净理 常愿奉金仙 岑 参 晓随天仗入 暮惹御香归 圣朝无阙事 自觉谏书稀 杜 甫 浮云连海岱 平野入青徐 从来多古意 临眺独踌躇 王 勃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杜审言 祖帐连河阙 军麾动洛城 坐觉烟尘少 秋风古北平 宋之问 晓云连幕卷 夜火杂星回 扈从良可赋 终乏(提手炎)天才 孟浩然 户外一峰秀 阶前众壑深 看取莲花净 方知不染心 高 适 兴来书自圣 醉后语尤颠 床头一壶酒 能更几回眠 高 适 彩云萧史驻 文字鲁恭留 人传有笙鹤 时过北山头
<没蕃故人>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张藉。古诗全文如下:
前年戌月支,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没蕃故人翻译赏析_作者张藉。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译文]
前些年你还守卫着月氏,后来在城下与敌恶战全师覆灭。吐蕃和中原从此断绝了消息。是死是生从此都永远别离。全军战败后,遗弃的营帐无人收拾,只有逃回的战马还识得残破的军旗,有心祭奠你,又疑心你尚活在人间,此时只有遥望天涯而哭。
[鉴赏]
这首诗是作者为怀念一位生死不明的友人作的。在这次战斗中,唐军全师覆灭,友人是生是死,由于消息断绝,无法肯定。没蕃故人翻译赏析_作者张藉。他深深想念这位朋友,此诗继承了汉魏乐府的一些传统,语言平易质朴,不加雕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给我们深刻留下了一副战斗结束后的残酷战场的画面。诗取材于战争题材,但在写法上很是别致,把实写与虚写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战争的残局和作者的心理表现得非常生动,所以此诗给人一种语真情苦、凄楚感人的感觉。
<燕歌行>作者为魏晋南北朝文学家曹丕。其古诗全文如下: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燕歌行翻译赏析_作者曹丕。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前言]
<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译文]
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燕群辞归,大雁南飞。思念出外远游的良人啊,我肝肠寸断。燕歌行翻译赏析_作者曹丕。思虑冲冲,怀念故乡。君为何故,淹留他方。贱妾孤零零的空守闺房,忧愁的时候思念君子啊,我不能忘怀。不知不觉中珠泪下落,打湿了我的衣裳。拿过古琴,拨弄琴弦却发出丝丝哀怨。短歌轻吟,似续还断。那皎洁的月光啊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牵牛织女啊远远的互相观望,你们究竟有什么罪过,被天河阻挡。
[鉴赏]
这是曹丕<燕歌行>二首中的第一首。<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它和<齐讴行>、<吴趋行>相类,都是反映各自地区的生活,具有各自地区音乐特点的曲调。燕(yān)是西周以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名,辖地约当今北京市以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等一带地区。这里是汉族和北部少数民族接界的地带,秦汉以来经常发生战争,因此历年统治者都要派重兵到这里戍守,当然那些与此相应的筑城、转输等各种摇役也就特别多了。拿最近的事实说,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伐乌桓的战争,就发生在这古燕国的北部今辽宁省兴城一带。反映这个地区战争徭役之苦的作品,早在秦朝就有“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撑拄”的民歌,到汉代更有了著名的<饮马长城窟>。曹丕的<燕歌行>从思想内容上说就是对这种文学作品的继承与发展。郭茂倩<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说:“魏文帝‘秋风’‘别日’二曲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又引<乐府广题>说:“燕,地名也。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这样来理解作品的内容是正确的。<燕歌行>不见古辞,这个曲调可能就创始于曹丕。这篇作品反映的是秦汉以来四百年间的历史现象,同时也是他所亲处的建安时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疾苦的关心与同情。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开头三句写出了一片深秋的肃杀情景,为女主人公的出场作了准备。这里的形象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有感觉的,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寞、衰落的感受。这种景和即将出场的女主人公的内心之情是一致的。这三句虽然还只是写景,还没有正面言情,可是我们已经感觉到情满于纸了。这种借写秋景以抒离别与怀远之情的方法,中国是有传统的。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乡村四月>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翁卷 。其古诗全文如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前言]
<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古诗乡村四月的诗意_乡村四月原文阅读答案_作者翁卷。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注释]
山原:山陵和原野。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
子规:鸟名,杜鹃鸟。
才了:刚刚结束。蚕桑:种桑养蚕。插田:插秧。
[翻译]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赏析]
<乡村四月>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了出来。以“绿遍”形容草木葱郁,“白满”表示雨水充足,“子规声”暗寓催耕之意,生动地展现出“乡村四月”特有的风物。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画面上主要突出刚刚收完蚕茧便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卷。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其实那不是雾,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广阔,笔触细腻;色调鲜明,意境朦胧;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四月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这首诗全篇语言朴实生动,风格平易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上一篇:中山即事
下一篇: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