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思李觏阅读感悟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李觏《乡思》赏析
乡思李觏阅读感悟 第一篇

乡思难收

——李觏《乡思》赏析

乡 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作者简介:李觏(音gòu)(1009—1059),字泰伯,北宋思想家。南城(今江西南城)人,称为旴江先生,创旴江书院。著有《直讲李先生文集》(也叫《旴江文集》)。

简析:落日黄昏,最容易让远离家乡的游子触景生情,归思难收。这首诗正是抒写了游子在落日黄昏时候产生的浓浓乡思。与别的乡情诗“愁”格调不同的是,它写的满是“怨”。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这两句极写故乡的遥远。它从远处落笔,勾画了诗人极目远望的情景。远望的目标是“家”,可“家”却难觅踪迹。诗人相信了人们的说法,日落之处即是天涯。但望尽天涯都还看不见家乡,恐怕家乡是在天涯之外啊!离家之远衬出思家之切,思家之切却望家不得,怎不叫人心生烦怨。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这两句将着眼点拉回近处,设定了诗人凝视碧山的画面。诗人要追根究底,想找出望不到家的原因。在诗人心里,原因有二个:一是离家的距离太远,即便望到天涯尽头,也找不到在天涯尽头之外的家乡;二是有“障碍物”的阻隔,那就碧山、暮云。落日西沉、暮色加浓,诗人望不到天涯了,视野被压迫到近前的碧山。

“已恨”表白了诗人望不到家的烦闷已升级为怨愤,但“碧山”还不是唯一的遮眼障目之物;一个“还”字又带出遮山掩峰的“暮云”,“暮云”其实是最可怨恨的了!此时,峻拔的碧山、多姿的暮云已不再是可爱之物,而是诗人埋怨的对象了。

就这样,全诗层层递进,由望不到家乡的“恼”到对挡住视线碧山、暮云的“怨”,别具一格地抒写了诗人心中浓得化不开的乡思。

最后两句化用了前人的诗句,从这两句诗我们可以联想到下面诗词的意境:“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唐·李商隐《无题》)以及“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宋·欧阳修《踏莎行》)只要诗句化用得妙,能恰切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就行。像“解元尽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直接模仿欧阳修的诗词句子,也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了,由此而成的成语“名落孙山”更是人所共知。

我们学习古典诗词,不光要理解诗词的意境,更要学习诗词的语言。哪怕是先模仿,甚至是全盘引用。学得多了,自己鉴赏语言的眼光就敏锐起来,运用语言的水平就会提高很快。

李觏 《乡思》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乡思李觏阅读感悟 第二篇

【原文】: 乡思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注释】 ⑴落日:太阳落山之地。 ⑵望极:望极:望尽,极目远望。 ⑶碧山:这里指青山。 【翻译】 人们说,那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没法看到我的家。正在恼恨眼前的青山遮断了我的视线,重重暮云,又把青山密遮。

【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采取层层递进的写法表现出诗人思念家乡的强烈感和迫切感。 诗意:人们说:日落处就是天尽头,可是望到天涯也看不到我的家。本来绿山阻隔已令人十分遗憾,可这碧绿的山偏偏又被傍晚的云气笼罩!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而且因青山阻隔又被暮云笼罩的情景下十分沉重的心情. 【阅读训练】 一、 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是如何从空间上来表现这种情感的? 2、这首绝句在构思上采用什么方法?并说说此法的妙处。 3.钱钟书说:“诗歌里有三种写法:一、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更远;二、想望中的人物虽近,却比天涯还远;三、想望中的人虽远,却近在比邻。”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写法? 4.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着眼空间距离来抒写思乡之情的? 5.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是如何从空间上来表现这种情感的? 二、

(1)诗中一、二句运用了衬托手法,下列诗句中与此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B.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 C.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D.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2)结合全诗,概括诗人“不见家”的原因。(2分) (3)诗的三、四两句中,哪两个字前后呼应?在表达上有何作用?(5分) 【参考答案】: 一、

1、答案: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以及归乡无望的无奈和痛苦。诗人先极写空间距离之远,后写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及之感。 2、答案:在构思上采用“以超极表至极”的手法。运用此法可以使所要表达的乡思之情变得最为强烈,达到超越极限的地步。 思乡怀人诗词鉴赏还有注意用写声音来表达思乡怀人,常见的有笛声(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芦管声(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角声(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鸦鸣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 3、答案:属于第一种.(2分) 从前两句可以作出正确判断。“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落日在天涯,人本就焦急无奈的心,又如绵绵不绝的丝线将诗人的心紧紧缠绕,越缩越紧,直至让人窒息。其艺术感染力非常强烈。 4、答案:诗人极写空间距离之远,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及之感,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4分)(意思对即可) 5、答案: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以及归乡无望的无奈和痛苦。诗人先极写空间距离之远,后写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及之感。 二、 (1)A (3分) (2)路途远,阻隔多。(2分,每点1分) (3)“已”和“还”。(1分)更进一层写出乡路上障碍重重,(2分)突出诗人思归而不得的怨恨之深。(2分)

古诗诵读《乡思》《中秋月(之二)》
乡思李觏阅读感悟 第三篇

古诗诵读《乡思》《中秋月(之二)》

奉贤区古华小学 朱琴

教学目标:

1、熟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并能背诵古诗。

2、初步理解《乡思》《中秋月(之二)》的意思,体会诗意。

教学重点:熟读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乡思》《中秋月(之二)》的意思。

教学时间:1课时

【乡思李觏阅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明确学习任务

1、开火车——搜罗你记忆中的经典古诗。

(有兴趣有能力的可以简述一下自己喜欢的理由)

2、师:的确,唐诗宋词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言简意赅却

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其中的两首。

(出示诗题《乡思》《中秋月(之二)》并齐读)

说明:学习古诗,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是习以为常了,因此“求新求变”地开始古诗的

教学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让学生对之前自己识记的古诗来一番好好地复习。

这里也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距,一般学生只需背诵,而学有余力的还可以说说理由。

二、学习古诗《乡思》

(一)初读古诗《乡思》,正确流利

1、欣赏古诗画面,感受浓情

师:悠扬的琴声,唯美的画面,这就是唐朝诗人李觏的诗作《乡思》寥寥几字背后表达的无

尽意蕴。

2、简介作者:李觏

1)读准字音:觏(gou)

2)补充文字资料:李觏,字泰伯,南城(今江西南城)人,北宋思想家、诗人,世称盱江先

生。

3、初读古诗

1)谁愿意读一读,注意听清每一个字音。(正音:暮mu)

2)指名再读,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3)自由朗读

说明:虽说是五年级,但对一些字的读音和书写依然应该加以重视,必须正音正形,毕竟“先

入为主”。

(二)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1、情景渲染再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教师点拨

落日:太阳下山的地方;

极:尽;

暮云遮:傍晚的云彩挡住。【乡思李觏阅读感悟】

3、再读古诗,说说你的理解

读完整首诗,联系诗的题目,你是否能说说古诗的大意呢?

说明:在大致理解古诗大意的过程中,其实也教会学生如何理解一首古诗的大意,既有学生

的“自主性”,又有教师的“引导性”,两者皆有体现。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感悟韵律

1)同桌互读,边读边注意停顿

2)集体交流停顿,齐读古诗

2、感悟诗意

1)自由读并思考:作者李觏通过这首五言诗,想要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感情?

2)指名交流。(板书:思乡之情)

3)体会诗人的心情后,再次吟诵(男女声配合)

(四)配乐、尝试背诵

1)同桌互背 2)指名背诵

三、学习古诗《中秋月(其二)》

(一)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老师吟诵古诗《风》,简介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对,他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中秋月(其二)》的

作者李峤。李峤,字巨山,唐代诗人。人们把他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2、释题。这是一组诗,古人常常以一个名字写一组诗,于是用其一、其二等加以区别。

3、自由朗读。

说明:这首诗及作者都是学生较陌生的,所以适当的补充和解释是非常重要的。

(二)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1、请学生再读这首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教师点拨

圆魄:中秋节的月亮 皆:都

言:说 安:怎么,反问词。

3、再读古诗,说说你的理解,教师适时补充。

4、小结:的确,正像李桥所说的那样,中秋之夜未必每一个地方都是皓月当空,只是当时交

通不发达,无从考证,诗人李峤在诗中所说的在今天看来的确是非常正确和科学的。

(学生浏览一组中秋之夜各地的天气情况的画面)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感悟韵律

(1)自由朗读,边读边注意停顿

(2)交流停顿,齐读古诗

2、感悟诗意

(1)师范读

(2)体会诗人的心情,诗人对古代的一种习惯看法提出了疑问,展现了诗人敢于质疑的精神,

再次自由朗读,体会感悟。

3、尝试背诵

1)挑战背诵 2)开火车背诵

说明:这首诗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在一般的唐诗中是比较少见的,可以说体现的是作者的

一种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因此诗意的理解很有必要。

四、大家都来赛

1、简述游戏规则:今天我们学的古诗的作者都姓李,那么接下去我们就来个李姓诗人诗作大

比拼,以小组为单位。

2、小组比赛。

说明:这样活泼的复习形式相信能激起学生们再次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五、总结

今天我们又撷取了浩瀚古诗海洋中的两颗明珠,相信又带给大家全新的感受,希望大家利

用课余的时间多读古诗,领略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带给你的震撼和自豪感。

关于说课

一、教材分析【乡思李觏阅读感悟】

乡思是人类普遍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落日黄昏,百鸟归巢,群鸦返林,远在异乡的游

子,触景生情,难免生发乡思之愁。《乡思》这首诗所表现的,正是游子在落日黄昏时所滋生

【乡思李觏阅读感悟】

的浓郁乡思。诗的一二句从远处着笔,写诗人极目天涯时所见所感。人们常说落日处是天涯,

可“我”望尽天涯,落日可见,故乡却不可见,故乡远在天涯之外。诗的三四句从近处着墨,

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第三句承上启下,既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又“暗渡陈仓”,

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

为路途阻隔。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惆怅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诗人的视野

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地收缩,色彩由明而暗地变化,乡思愈来愈浓,以至浓得化不开,突出

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真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中秋月(之二)》这首诗则是诗人对古代的一种习惯看法提出了疑问。古代认为,中秋

这天,是阴是晴,普天之下,万里之内,都是相同的。可诗人却认为,这里天晴,安知千里

之外不刮风下雨呢。诗人的这种看法,是完全符合现代自然科学的,一个地方天晴,几十几

百里路外就在下雨,这是常见的事,中秋节这天,也不会例外,只是古人消息不灵通,没有

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不容易发现这种现象罢了,体现的是诗人的一种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

二、学情分析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教科书上的学习和课外阅读,学生的古诗已经积累了

不少,对于古诗的朗读、理解、背诵已经有了一定的习惯和方法。而且这类古诗仅限于学生

能背诵,大致知晓古诗的意思,因此学习本身不具备太大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在教材编写说明中,编者明确指出:“古诗诵读的教学,重在朗读和背诵,只要大致了解

古诗的意思,不要作过多的讲解。”,基于这一精神,将这两首古诗的教学目标定为:

1、熟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并能背诵古诗。

2、初步理解《乡思》《中秋月(之二)》的意思,体会诗意。

四、教学分析

如今,我们小学语文新教材中大量地加入落日“古诗诵读”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活

动,使学生从小了解古诗这已在我国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文学形式,激发学生常读古诗、【乡思李觏阅读感悟】

爱读古诗的好习惯,从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但“古诗诵读”的教学与之

前的古诗教学已经大不相同,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人文性,即不讲究字面讲读,而侧重于读、

诵、悟。因此,教学的思路和策略也有了一定的改变:

1、兴趣激发很重要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

望。”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教学,教师要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于是,在课堂一开始就来一个“搜罗你记忆中的经典古诗”,

既是学生古诗积累的一种运用,也是其自信心的一种锤炼,在交流中享受成就感。

2.读诵诗文是重点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文的教学也同此理。而且这也是如今“古诗诵读”的一大

教学重点和手段,让学生反复吟诵,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教师不厌其烦

地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而教师只作“雪中送炭”。 如在两首古诗的教

学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这样的教学环节:1)请学生再读这首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

哪些地方不明白。2)教师点拨。同时“读诵”始终贯穿其间,有初读、再读、范读、边思边

读等,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同时根据两首古诗的不同风格采

用不同的“催化剂”,帮助学生背诵。如《乡思》配以幽怨的乐曲,激发学生感同身受的思乡

古诗乡思的意思_乡思阅读答案_作者李觏
乡思李觏阅读感悟 第四篇

<乡思>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李觏。其诗词全文如下: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译文]
人家说日落的地方是天涯,我能看见日落的地方也就是能看到天涯,却看不见我的家。古诗乡思的意思_乡思阅读答案_作者李觏。我已怨恨层层群山把我和我的家分隔,可层层的群山还是被无尽的云朵所遮盖。
[鉴赏]
乡思是人类普遍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落日黄昏,百鸟归巢,群鸦返林,远在异乡的游子,触景生情,难免生发乡思之愁。这首诗所表现的,正是游子在落日黄昏时所滋生的浓郁乡思。
诗的一二句从远处着笔,写诗人极目天涯时所见所感。人们常说落日处是天涯,可“我”望尽天涯,落日可见,诗的三四句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第三句承上启下,既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又“暗渡陈仓”,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为路途阻隔。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惆怅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地收缩,色彩由明而暗地变化,乡思愈来愈浓,以至浓得化不开。
钱钟书说:“诗歌里有两种写法:一是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更远;二是想望中的人物虽近,却比天涯还远。”这首诗属于第一种写法。诗人写空间距离之远,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即之感,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真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乡思李觏阅读感悟 第五篇

1、<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3、<思乡作>

唐·布燮

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
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
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4、<冬日山居思乡>

唐·周贺

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
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
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

5、<云梦故城秋望>

唐·戎昱

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
一朝人事变,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
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

6、<乡思>

唐·薛涛

峨嵋山下水如油,怜我心同不系舟。
何日片帆离锦浦,棹声齐唱发中流。

7、<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8、<归家>

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9、<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10、<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11、<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12、<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13、<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5、<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6、<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7、<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端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18、<竹枝>

唐·刘禹锡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19、<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

隋·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20、<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1、<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2、<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3、<送吴十九往沅陵>

唐·王昌龄

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
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

24、<望驿台>

唐·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25、<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26、<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27、<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8、<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
乡思李觏阅读感悟 第六篇

1、<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

3、<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5、<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6、<归家>

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7、<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8、<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9、<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10、<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11、<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1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3、<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4、<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5、<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端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16、<竹枝>

唐·刘禹锡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17、<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8、<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9、<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0、<渡江汉>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21、<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2、<滞雨>

唐·李商隐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23、<送吴十九往沅陵>

唐·王昌龄

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
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

24、<望驿台>

唐·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25、<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26、<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7、<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28、<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9、<思乡作>

唐·布燮

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
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
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30、<冬日山居思乡>

唐·周贺

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
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
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
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

思念亲人的古诗
乡思李觏阅读感悟 第七篇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思念亲人的古诗

3、<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4、<秋思>

宋·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5、<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6、<归家>

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7、<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思念亲人的古诗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8、<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9、<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戴叔伦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10、<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11、<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12、<题大庾岭北驿>

唐·宋之问

阴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13、<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4、<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5、<送别>

隋朝民歌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16、<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7、<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8、<狱中题壁>

近代·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670245.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