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思归原文及翻译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古诗注音译文
人日思归原文及翻译 第一篇

古诗三级注音译文

1、《yì shuǐ sînɡ biã》 【tánɡ 】 luî bīn wánɡ

《易 水 送 别》 【 唐 】 骆 宾 王

cǐ dì biã yān dān , zhuànɡ shì fà chōnɡ ɡuān 。

此 地 别 燕 丹 , 壮 士 发 冲 冠 。

xī shí rãn yǐ mî , jīn rì shuǐ yïu hán 。

昔 时 人 已 没 , 今 日 水 犹 寒 。

[译文]想当年,荆轲和燕太子丹在此诀别,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昔时的侠士已经不在了,然而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2、《shān zhōnɡ》 【tánɡ】 wánɡ wãi

《 山 中 》 【唐 】 王 维

jīnɡ xī bái shí chū, tiān hán hïnɡ yâ xī。

荆 溪 白 石 出 , 天 寒 红 叶 稀。

shān lù yuán wú yǔ, kōnɡ cuì shī rãn yī。

山 路 元 无 雨, 空 翠 湿 人 衣。

[译文]初冬天寒水浅,露出磷白石。因天寒红叶变的稀了。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顺溪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就象被笼罩在一片空翠之中,身心都受到它的侵染。纵然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幅由白石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烂鲜明。富有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

3、《shān zhōnɡ》 【 tánɡ】 wánɡ bï

《 山 中 》 【唐 】 王 勃

chánɡ jiānɡ bēi yǐ zhì , wàn lǐ niàn jiānɡ ɡuī 。

长 江 悲 已 滞 , 万 里 念 将 归 。

kuànɡ shǔ ɡāo fēnɡ wǎn , shān shān huánɡ yâ fēi 。

况 属 高 风 晚 , 山 山 黄 叶 飞 。

[译文]长江好似为我悲伤而滞留,万里远游之人,盼望着能早日回家。更何况在这秋风瑟瑟,暮气沉沉的傍晚;更难耐深山重重,黄叶满山飘飞。

4、《zhïnɡ biã zhōu shànɡ shū》【běi zhōu 】 yǔ xìn

《 重 别 周 尚 书》 【 北 周 】 庾 信

yánɡ ɡuān wàn lǐ dào , bú jiàn yì rãn ɡuī 。

阳 关 万 里 道 , 不 见 一 人 归 。

wãi yǒu hã biān yàn , qiū lái nán xiànɡ fēi 。

唯 有 河 边 雁 , 秋 来 南 向 飞 。

[译文]从阳关到江南的万里长路,不见一人归去。只有河边的大雁,在秋天到来的时候会向南飞去。

5、《chán》 【tánɡ 】yú shì nán

《蝉 》 【唐 】 虞 世 南

chuí ruí yǐn qīnɡ lù , liú xiǎnɡ chū shū tïnɡ 。

垂 緌 饮 清 露 , 流 响 出 疏 桐 。

jū ɡāo shēnɡ zì yuǎn , fēi shì jiâ qiū fēnɡ 。

居 高 声 自 远 , 非 是 藉 秋 风 。

[译文] 蝉垂下自己的头,吮吸着甘甜的清露,迷人的鸣叫声从高大的梧桐树上传出。因为蝉身居高处,鸣叫声自然传得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才传到四方。

6、《yǒnɡ fēnɡ》 【tánɡ 】 yú shì nán

《咏 风》 【 唐】 虞 世 南

zhú wǔ piāo qīnɡ xiù , chuán ɡē ɡînɡ rào liánɡ 。

逐 舞 飘 轻 袖 , 传 歌 共 绕 梁 。

dînɡ zhī shēnɡ luàn yǐnɡ , chuī huā sînɡ yuǎn xiānɡ 。

动 枝 生 乱 影 , 吹 花 送 远 香 。

[译文] 长袖轻飘,大家起舞蹁跹,共歌一曲,歌声绕梁,经久不息。风吹动树枝,影子随之摇动,和风将花香吹送到远方。

7、《fànɡ yú》 【tánɡ】 lǐ qún yù

《放 鱼》 【唐 】 李 群 玉

zǎo mì wãi lïnɡ qù , jiānɡ hú mî màn yïu 。

早 觅 为 龙 去 , 江 湖 莫 漫 游 。

xū zhī xiānɡ ěr xià , chù kǒu shì xiān ɡōu 。

须 知 香 饵 下 , 触 口 是 铦 钩 。

[译文] 龙去:旧有鱼化龙之传说。銛:锋利。

这当然是借放鱼来寄喻。世路险恶,随地潜伏陷井。香饵之内,隐蔽杀机,一不小心,便要上当。奉劝贪欲旺盛的人,以此为座右铭。

8、《dù hàn jiānɡ》【tánɡ】 sînɡ zhī wân

《渡 汉 江 》 【唐】 宋 之 问

lǐnɡ wài yīn shū duàn , jīnɡ dōnɡ fù lì chūn 。

岭 外 音 书 断 , 经 冬 复 历 春 。

jìn xiānɡ qínɡ ɡânɡ qiâ , bù ɡǎn wân lái rãn 。

近 乡 情 更 怯 , 不 敢 问 来 人 。

[译文] 我离开了家乡到了岭南,经过了汉江,又到了泷州.因为交通不方便,我和家人失散,已经有很长时间了.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急迫.以为怕家人已经遭受自己牵连而发生不幸的事情,以致遇到认识的人,也不敢问家里人的情况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回乡途中,复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关心和思念.

9、《 jiānɡ cūn yâ bï 》 【 tánɡ 】 xiànɡ sī

《 江 村 夜 泊 》 【 唐 】 项 斯

yuâ luî jiānɡ lù hēi , qián cūn rãn yǔ xī 。

月 落 江 路 黑 , 前 村 人 语 稀 。

Jǐ jiā shēn shù lǐ , yì huǒ yâ yú ɡuī 。

几 家 深 树 里 , 一 火 夜 渔 归 。

【人日思归原文及翻译】

[译文]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美妙的夜景图。月亮刚落下去,天还没亮,路上还是黑的,村前偶有几个人说着话经过。树丛中有几户人家,一个打渔的人举着火把回家了。

10、《 shān yǔ 》 【 yuán】 xiâ xùn

《 山 雨 》 【 元 】 偰 逊

yí yâ shān zhōnɡ yǔ, lín duān fēnɡ nù háo 。

一夜 山 中 雨, 林 端 风 怒 号 。

bù zhī xī shuǐ chánɡ, zhǐ juã diào chuán ɡāo 。

不 知 溪 水 长 , 只 觉 钓 船 高 。

[译文] 山中下了一夜的雨,风在树林顶端怒号。我不知道溪水涨了,只是发觉钓鱼的小船更高了。

11、《 rãn rì sī ɡuī 》 【 suí 】 xuē dào hãnɡ

《 人 日 思 归 》 【 隋 】 薛 道 衡

rù chūn cái qí rì , lí jiā yǐ âr nián 。

入 春 才 七 日 , 离 家 已 二 年 。

rãn ɡuī luî yàn hîu , sī fā zài huā qián 。

人 归 落 雁 后 , 思 发 在 花 前 。

[译文] 诗人在旧年的岁末来到南方,转眼进入新年的正月初七,时间虽短,却已经历了旧年和新年两个年头。七天和两年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的思乡心切。大雁是候鸟,每年春天北归。这时大雁从南方飞回北方,自己却没有回家,落在大雁的后面;江南初春的花朵原本是让人快乐的,自己因为思乡,在花前反而更惆怅了。

12、《 zǎo mãi 》 【 sînɡ 】 dào yuán

《 早 梅 》 【 宋 】 道 源

wàn shù hán wú sâ , nán zhī dú yǒu huā 。

万 树 寒 无 色 , 南 枝 独 有 花 。

xiānɡ wãn liú shuǐ chù , yǐnɡ luî yě rãn jiā 。

香 闻 流 水 处 , 影 落 野 人 家 。

[译文]寒气笼罩下的千万棵树木见不到一丝春色,只有向南的树枝上有一朵梅花孤独地开放。阵阵香气从潺潺流水中传出,树影随着日光慢慢移动到野外的村庄。

13、《 zhōnɡ nán wànɡ yú xuě 》 【 tánɡ】 zǔ yǒnɡ

《 终 南 望 余 雪 》 【 唐 】 祖 咏

zhōnɡ nán yīn lǐnɡ xiù , jī xuě fú yún duān 。

终 南 阴 岭 秀 , 积 雪 浮 云 端 。

lín biǎo mínɡ jì sâ , chãnɡ zhōnɡ zēnɡ mù hán 。

林 表 明 霁 色 , 城 中 增 暮 寒 。

[译文] 终南山的北面,因为不朝阳,所以容易积雪。山高岭峻,遥望岭上积雪,好似浮在云端。因为是雪后的傍晚,所以太阳光只能是微光抹林梢,天虽然放晴了,可是“风后暖,雪后寒”,特别是这雪后的傍晚,城里会因此而更加寒冷。

14、《 tái 》 【 qīnɡ 】 yuán mù

《 苔 》 【 清 】 袁 牧

bái rì bú dào chù , qīnɡ chūn qià zì lái 。

白 日 不 到 处 , 青 春 恰 自 来 。

tái huā rú mǐ xiǎo , yě xuã mǔ dān kāi 。

苔 花 如 米 小 , 也 学 牡 丹 开 。

[译文] . 苔虽然在阳光不能照到的地方, 又那么渺小,悄然的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但是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毫不自惭形秽,在逆境中有勇气实现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认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只是一朵苔花,但是,也努力地像牡丹那样开放。

15、《 ɡuī yàn 》【 tánɡ】 dù fǔ

《 归 雁 》 【 唐 】 杜 甫

chūn lái wàn lǐ kâ, luàn dìnɡ jǐ nián ɡuī 。

春 来 万 里 客, 乱 定 几 年 归 。

作品译文
人日思归原文及翻译 第二篇

【人日思归原文及翻译】

作品译文

当我走过横跨山溪上的木板桥时,有淙淙的泉声伴随着我;来到农家门前,太阳已在茅檐上空高照,鸡在咯咯鸣叫,像是在欢迎来客;山农陪伴我参观焙茶,深表歉意地说,不要嗔怪被烟薰了;到打谷场上,山农为天晴可以打谷而欣喜不禁。

2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访问山农的纪行六言绝句。六言绝句一体,整个唐代作者寥寥,作品很少。顾况的这首六言绝 句质朴清淡、萧散自然,写出了地道的农家本色。

首句“板桥人渡泉声”,截取了行途中的一景。当作者走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时,有淙淙的泉声伴随着他。句中并没有出现“山”字,只写了与山景相关的“板桥”与“泉声”,便颇有气氛地烘托出了山行的环境。“人渡泉声”,看似无理,却真切地表达了人渡板桥时满耳泉声淙淙的独特感受。“泉声”的“声”字,写活了泉水,反衬出山间的幽静。这一句写出农家附近的环境,暗点“过”字。“人渡”的“人”,实即诗人自己,写来却似画外观己,抒情的主体好像融入客体,成为景物的一部分了。短短一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仿佛分享到作者步入幽境时那种心旷神怡之情。

从首句到次句,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跳跃。“茅檐日午鸡鸣”,是作者穿山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这时,太阳已在茅檐上空高照,山农家的鸡咯咯鸣叫,像是在欢迎来客。鸡鸣并不新奇,但安排在这句诗中,却使深山中的农舍顿时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茅檐陋舍,乃“山农家”本色;日午鸡鸣,仿佛是打破山村沉静的,却更透出了山村农家特有的悠然宁静。这句中的六个字,依次构成三组情事,与首句中按同样方式构成的三组情事相对,表现出六言诗体的特点。在音节上,又正好构成两字一顿的三个“音步”。由于采用这种句子结构和下平声八庚韵的韵脚,读起来特别富于节奏感,而且音节响亮。

前两句可以说是各自独立又紧相承接的两幅图画。前一幅“板桥人渡泉声”,画的是山农家近旁的一座板桥,桥下有潺湲的山泉流过,人行桥上,目之所接,耳之所闻,都是清澈叮咚的泉色水声。诗中有画,这画便是仿佛能听到泉声的有声画。后一幅“茅檐日午鸡鸣”,正写“到山农家”。在温煦的阳光下,茅檐静寂无声,只传出几声悠长的鸡鸣。这就把一个远离尘嚣、全家都在劳作中的山农家特有的气氛传达出来了。“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王维《新晴野望》)。这里写日午鸡鸣的闲静,正是为了反托闲静后面的忙碌。从表现手法说,这句是以动衬静;从内容的暗示性说,则是以表面的闲静暗写繁忙。故而到了三四两句,笔触便自然接到山农家的劳作上来。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这两句是诗人到了山农家后,正忙于劳作的主人对他讲的表示歉意的话。诗人到山农家的前几天,这里连日阴雨,茶叶有些返潮,割下的谷子也无法曝晒;来的这天,雨后初晴,全家正忙着趁晴焙茶、晒谷。屋子里因为焙茶烧柴充满烟雾,屋外晒场上的谷子又时时需要翻晒。因此好客的主人由衷地感到歉意,说:您别怪罪焙茶弄得屋里乌烟瘴气,将就着在破茅屋里歇歇脚;可喜的是今天正好有大太阳,场上的谷子要趁晴晒干,分不开身来招待您,请千万包涵。山农的话不仅神情口吻毕肖,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农的朴实、好客和雨后初晴之际农家的繁忙与喜悦。如此本色的语言,质朴的人物,与前面所描绘的清幽环境和谐统一,呈现出一种朴素、真淳的生活美。而首句“泉声”暗示雨后,次句“鸡鸣”逗引天晴,更使前后幅贯通密合,浑然一体。通过“板桥”、“泉声”表现了“山”:既有板桥,下必有溪;溪流有声,其为山溪无疑。

前两句从环境着笔,点出人物,而第三句是从人物着笔,带出环境。笔法的改变是为了突出山农的形象,作者在“焙茶烟暗”之前,加上“莫嗔”二字,便在展现劳动场景的同时,写出了山农的感情。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反映了他的爽直性格和劳动者的本色。“莫嗔”二字,入情入理而又富有情韵。继“莫嗔”之后,第四句又用“却喜”二字再一次表现了山农感情的淳朴和性格的爽朗,深化了对山农形象的刻画,也为全诗的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的一笔。

六言绝句,由于每句字数都是偶数,六字明显分为三顿,因此天然趋于对偶骈俪,趋于工致整饬,绝大多数对起对结,语言较为工丽。顾况的这首六言绝虽也采取对起对结格式,但由于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进行白描,前后幅句式又有变化,读来丝毫不感单调、板滞,而是显得相当轻快自然、清新朴素,诗的风格和内容呈现出一种高度的和谐美。如果按司空图的《诗品》归类,这首诗似属于“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的“自然”一品。作者像是不经心地道出一件生活小事,却给人以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度天涯光顾一下这小城的官员呢?残雪压枝,但夷陵还有鲜美的柑橘可以品味,意即尽管如此,但在山城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着,并且还要品出美味打破生活的寂寞;冻雷初响,惊醒熟睡的竹笋,它亦积蓄着力量,正要冒出新生的嫩芽,突破严厉的压制。“夜闻归雁”与“病入新年”两句反映出诗人心里的苦闷,流放山城兴起乡思之情在所难免,而这乡思之情又变成乡思之病,面对新年又至物华更新不免要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诗末两句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盛盖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不须嗟叹了,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故才有了这首借“未见花”的日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治上的感慨。 此诗之妙,就妙在它既以小孕大,又怨而不怒。它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是历代以来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臣关系的进一步拓展,在他的内心中,他是深信明君不会抛弃智臣的,故在另一首《戏赠丁判官》七绝中说“须信春风无远近,维舟处处有花开”,而此诗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他的怀疑,也不失为一种清醒。但在封建朝政中,君臣更多的是一种人身依附、政治依附的关系,臣民要做到真正的人生自主与自择是非常痛苦的,所以他也只能以“戏赠”“戏答”的方式表达一下他的怨刺而已,他所秉承的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据说欧阳修很得意这首诗,原因恐怕也就在这里。

崇祯末年,张献忠在蕲春、黄冈、潜山、桐城一带活动。史可法凭借凤阳、庐州道员的身份奉命防守御敌。每次有警报,就几个月不上床睡觉,他让士兵轮番休息,可是自己在帐篷外边坐着。挑选了强健的士卒十人, 命令二人蹲坐着用背靠着他,过了一更鼓就轮流替换一次。每到寒冷的夜晚站立起来,抖动自己的衣裳,铠甲上的冰霜散落下来,像金属响亮的声音。有人劝他稍微休息一下,他说:“我对上怕辜负朝廷,对下怕愧对我的老师呀!”

⑴饮马泉:指䴙鹈泉。诗原注:“䴙鹈泉在丰州城北,胡人饮马于此。”

⑵著水:拂水,形容垂杨丝长,可以拂到水面。

⑶笳:即胡笳,古代军中号角。

⑷分流:春天泉流解冻,绿水分流。汉使:诗人自指。

⑸莫遣:莫使。行人:旅途中的人。[2]

作品译文

杨柳拂水,丰草映目,风光绮丽,春意盎然,这里曾经是胡人饮马的地方。明月当空,空旷的原野上,隐隐传来哀婉的胡笳声。想必是哪里发生军事行动,不知又是哪些壮士正在英勇卫国。冰雪严寒,关山险阻,道路坎坷,那是过去的惨景。如今气候解冻,春水分流。这潺潺清流,恰似一面光亮的镜子,能照见人景,然而切莫照呀,如果看见自己憔悴的面容怕是要吃惊呢![2]

中唐时,这是唐和吐蕃反复争夺的边缘地区。李益曾为幽州节度使刘济幕府,居边塞十余年。这首诗是李益的代表作。

诗的头两句先写收复后的饮马泉的明媚春色。春天里的饮马泉,杨柳轻拂,绿草无边,呈现出一片静谧、迷人的景色。然而曾几何时,这片肥沃的土地,曾沦陷于胡人的铁蹄之下,任其践踏,根本没有这种冬去春来,劫后复苏的情景。“旧是”二字,含蓄婉转,既包含对今日收复的喜悦,也透露出对昔日国难的感慨与忧思。

三、四句写夜宿五原的见闻。五原之夜,明月皎皎,笳鸣声声,这一静一动,更有力地烘托出塞外之地空旷、辽阔的意境。笳鸣,是古时的军号声,其悲壮苍凉的音调,最能拨动久于旅生活的爱国诗人的心弦,使他们心中刹时涌现出驰骋疆场的豪情,所以下句“何人倚剑白云天”的联想就显得极为脱落自然。 “何人”是不定指的反问,既是边塞鸣笳之地,将士们冲锋陷阵、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理想中所希冀的能多有一些倚剑天外的英雄来保卫边疆的恳切愿望。这种感情是复杂的,既含有喜悦的赞叹,又蕴藏着担忧的感伤。它透露出五原这一带虽然眼下已被收复,但形势尚很紧张,边防能否巩固尚令人担心。

五、六句写饮马泉由冬到春的变化,暗喻收复后与收复前的今昔不同。“从来”是指过去,说明作者随同节度使来到饮马泉已不是走了一天两天,而是在漫长的道路上几乎走过了一冬天。那时关塞道路,冰冻一片,坎坷难行;而今的饮马泉已是春天,寒冰解冻,绿水分流。严冬与阳春之景,艰难与欢畅之情,恰形成鲜明的对照。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有收束全篇的作用。五原饮马泉是一面历史的镜子,诗人从饮马泉眼前的景色,回想到饮马泉的历经变迁,从饮马泉的历经变迁联想到自己多年从军的坎坷生涯。国势的衰颓,战乱的频繁,个人的失意,使忧国思乡的诗人在军旅中度过了大半生,消耗了美好的青春,而今面容憔悴,年华消逝。“恐惊”二字,写出了诗人怕回首往事功业未成的沉痛心情。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局势、边防的安危紧密结合,似水到渠成般地把全诗的思想感情收结起来。

摄取典型形象,运用多种手法,寄情于景,是此诗突出的艺术特点。全诗八句,几乎一句一个景象,象电影镜头一样连续放映出八个画面:春光明媚的大草原;碧波荡漾的饮马泉;笳声悲壮的空旷月夜;倚剑天外的守边将士;冰雪封冻的关塞之路;汉使面前的流水淙淙;以及怕临泉照影的憔悴老人和回忆中的当年之英武青年。这些画面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画面中有景色,有人物;有眼前的,也有过去的;有近处的,也有远处的;有看到的,也有听到和想到的。

这一系列的画面,虽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最终都以诗人的行踪为线索,融汇在诗人对边塞形势的感慨中,从而生动和谐地组成了一幅“过五原”的大画卷。面对这幅色彩绚丽,含蓄深沉的画卷,不由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和回味。[1][3]

昔:曾经。墟:荒废的城址。或:有人。郭氏:姓郭的家族。复:又。

曷为:为什么。曷:何。善善而恶恶:尊重善人而厌恶恶人。前一个“善”和“恶”字都用作动词,后一个“善”和“恶”都用作名词。乃:是。存:保存。而:却。

用:任用。去:铲除。彼:那些。贵己:看重自己,贵:意动词,以„„为贵。贱:轻视。好:爱。仇:恨。夫:那,那些。与:跟。毋:不。

得乎:可能吗?

曾经有一次齐桓公外出,看见一个从前荒废的城址,就问别人这是谁的城址。有人回答说:“这是郭氏的城址。”齐桓公又问:“郭氏的家为什么成为荒废的城址?”有人说:“因为他尊重好人,厌恶恶人啊。”齐桓公说:“尊重好人,厌恶恶人才会保存城址,却反而成了荒废城址,为什么呢?”有人说:“因为他尊重好人却不能任用他们,厌恶恶人又不能让他们离开。那些好人知道他看重自己却不任用自己,就埋怨他;恶人看见他看轻并且不喜欢自己,就仇视他。他跟好人结下怨恨,与恶人结下仇恨,因此成了废墟。”齐桓公返回后,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管仲,管仲说:“那个人是谁?”齐桓公说:“不知道啊。”管仲说:“你也是一个郭氏啊!”于是齐桓公找来了那个农民而上赏赐了他。

4启发

认识和处理问题不要过于极端。说的好,不如做的好.最大最可恶的错误是明知故犯。

尊重好人就要任用,厌恶坏人就得防止其行恶,否则就会反受其害。

教育中心1-5年古诗及译文
人日思归原文及翻译 第三篇

一年级(上)阅读目录

第一篇 亲情篇

第一单元

古典诗词:手足情深

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我独 自一人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更加思念起家乡的亲人。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少了我一人。

2 月夜忆舍弟 唐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秋天的边塞一只孤雁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应该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3 自河南 唐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译文: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兄弟逃难旅居异地,各自西东。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4 赠从弟 汉 刘 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刮得是多么强大,松枝是多么的劲挺! 冰与霜正下的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

5 水调歌头 宋 苏 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6 别舍弟宗一 唐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译文:生离死别人间事,残魂孤影倍伤神;柳江河畔双垂泪,兄弟涕泣依依情。奸党弄权离京都,六千里外暂栖身;投荒百越十二载,面容憔悴穷余生。桂岭瘴气山林起,乌云低垂百疫行;欣闻洞庭春色好,水天浩淼伴前程。聚会惟赖南柯梦,相思愿眠不醒枕;神游依稀荆

蒙学经典

7 声律启蒙(一)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对联欣赏 8 数字联

数字联即在对联中嵌入数字,使数量词在对联中有某种特殊的意义

例: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南北 上联:缺一(衣)。 下联:少十(食)。 横批: 没东西。 第二单元

古典诗词:父母恩重

9 游子吟 唐 孟 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母手中那一条条的针线,是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子女那小草一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10 忆父 清 宋凌云 吴树燕云断尺书,迢迢两地恨何如? 梦魂不惮长安远,几度乘风问起居。

译文:吴地的树,燕山的云,南北相隔,隔断了音信; 两地迢迢万里,思念的愁恨有多少,让人如何去诉说? 只有在梦里,才不用担心长安的天长地远, 我的魂儿都少次乘风去看望您,问问父亲的生活身体可安好?

11 墨萱图 其一 元 王 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译文:灿灿的萱草花,生在北堂之下。南风吹着萱草,摇摆着是为了谁吐露着芬芳?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着孩子,远行的游子是那样的苦啊!对双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孩子的音讯每天都不能传到。抬头看着一片云林,听到慧鸟的叫声思念起来至此很是惭愧。 12 岁暮到家 清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译文:母亲爱子女的心是无穷无尽的,我在过年的时候到家,母亲多高兴啊!她正在为我缝棉衣,针针线线缝得密,我寄的家书刚收到,墨迹还新。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瘦了,连声问我在外苦不苦?我惭愧地低下头,不敢对她说我在外漂泊的境况。

13 思母 宋 与 恭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译文:去年五月梅雨时节,家中粮断,白发老娘倚门翘首,盼儿归来,望眼欲穿!自己是出家人,身无长物,只好典当袈裟,籴米回家,奉养老母。当时的境况虽然清苦,但毕竟老母健在,孝心有托。可现在,母亲已经去世,柴扉冷落,已无亲人倚门。霜打芦花,泪湿衣衫,诗人陷入了深深的悲恸。

14 水仙子 夜雨 元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译文:夜雨一点点淋在梧桐树叶上,秋声难禁,打在芭蕉上,惹人愁思不断。半夜时分梦里回到了故乡。醒来只见灯花垂落,一盘残棋还未收拾,可叹啊,我孤单地留滞在新丰的旅馆里。靠在枕边,十年的经历,远在江南的双亲,都浮上心头。

蒙学经典

15 声律启蒙(二)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冯妇虎,叶公龙,舞蝶对鸣蛩。衔泥双紫燕,课蜜几黄蜂。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寒外雁雍雍。

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对联欣赏 叠字联

将叠字运用于联语创作的方法,就是叠字法。

例: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第三单元

古典诗词:望月思乡

17 静夜思 唐 李 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18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黄昏使我又增加一份新哀愁。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还低,江水十分清澈,映照的月亮仿佛与人更亲近。

19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中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20 望月怀远 唐 张九龄【人日思归原文及翻译】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21 枫桥夜泊 唐 张 继

22 声律启蒙(三)

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蓉裳对蕙帐,玉斝对银釭。青布幔,碧油幢。宝剑对金缸。忠心安社稷,利口覆家邦。世祖中兴延马武,桀王失道杀龙逄。

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

对联欣赏

23 回文联

回文联,它是我国对联修辞奇葩中的一朵。用这种形式写成的对联,既可顺读,也可倒读,不仅它的意思不变,而且颇具趣味。例:斗鸡山上山鸡斗,龙隐岩中岩隐龙。

第四单元

古典诗词:触景思乡

24 回乡偶书 其二 唐 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人日思归原文及翻译】

译文: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25 江外思乡 唐 韦 庄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译文:我长年在外,每年一到春天的时候,独自在他乡不胜悲伤,坐在树下饮酒,那树上的黄莺也应该了解我思乡的心情吧。看到江岸渐落的残阳,就仿佛心肠被撕扯成片片柳叶。 26 渡荆门送别 唐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重山随着荒野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27 望驿台 唐 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译文: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到地面。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中的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人,出门在外的人一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人。

蒙学经典

28 声律启蒙(四)

戈对甲,鼓对旗。紫燕对黄鹂。梅酸对李苦,青眼对白眉。三弄笛,一围棋。雨打对风吹。海棠春睡早,杨柳昼眠迟。张骏曾为槐树赋,杜陵不作海棠诗。

晋士特奇,可比一斑之豹;唐儒博识,堪为五总之龟。

对联欣赏 29 谐音联

谐音对就是利用语音相谐一语双关,起到妙趣丛生的效果。

例: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漂东坡诗(尸)。(苏轼和印佛)【人日思归原文及翻译】

一年(下)阅读目录

第五单元

古典诗词:感时思乡

30 春望 唐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31 人日思归 隋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译文:诗人在旧年的岁末来到南方,转眼进入新年的正月初七,时间虽短,却已经历了旧年和新年两个年头。七天和两年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的思乡心切。大雁是候鸟,每年春天北归。这时大雁从南方飞回北方,自己却没有回家,落在大雁的后面;江南初春的花朵原本是让人快乐的,自己因为思乡,在花前反而更惆怅了。

32 长安春望 唐 卢 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译文: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白发苍苍穷困潦倒的诗人,独自一人漂泊流荡在荒远的秦关。家如在梦中,遥望那白云缭绕的家乡,何时才能尽享它的温馨!而那夕阳中参差错落的宫阙,又让人平添无限的悲叹:国事日衰,谁能回日中天!

33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走过一条山路,走过一条水路,正向山海关外走去。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我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蒙学经典

34 声律启蒙(五) 城对市,巷对街。破屋对空阶。桃枝对桂叶,砌蚓对墙蜗。梅可望,橘堪怀。季路对高柴。花藏沽酒市,竹映读书斋。马首不容孤竹扣,车轮终就洛阳埋。

朝宰锦衣,贵束乌犀之带;宫人宝髻,宜簪白燕之钗。

对联欣赏

35 顶针联

指对联的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使相邻的两个分句,首尾相连,一气呵成。例:“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

第六单元

古典诗词:思乡情切

36 杂诗三首 其二 唐 王 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译文:朋友你从家乡来,应该熟知家乡事。来的那天花窗前,那棵寒梅开花没? 37 渡汉江 唐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文: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遇到的家乡来人。

人日思归阅读答案_人日思归翻译赏析_作者薛道衡
人日思归原文及翻译 第四篇

<人日思归>作者为唐代文学家薛道衡。其诗词全文如下: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译文]
诗人在旧年的岁末来到南方,转眼进入新年的正月初七,时间虽短,却已经历了旧年和新年两个年头。人日思归阅读答案_人日思归翻译赏析_作者薛道衡。七天和两年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的思乡心切。大雁是候鸟,每年春天北归。这时大雁从南方飞回北方,自己却没有回家,落在大雁的后面;江南初春的花朵原本是让人快乐的,自己因为思乡,在花前反而更惆怅了。
[鉴赏]
据刘

过零丁洋原文及翻译_过零丁洋阅读答案_作者文天祥
人日思归原文及翻译 第五篇

<过零丁洋>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文天祥。其全诗如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过零丁洋原文及翻译_过零丁洋阅读答案_作者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前言]
<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注释]
⑴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过零丁洋原文及翻译_过零丁洋阅读答案_作者文天祥
⑵遭逢:遭遇。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⑶干戈:指抗元战争。寥(liáo)落:荒凉冷落。一作“落落”。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⑷絮:柳絮。
⑸萍:浮萍。
⑹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7)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8)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9)汗青:同汗竹,史册。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翻译]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赏析]
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兴二年)。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起一经”当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说的,四周星即四年。天祥于德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翻译赏析_作者岑参
人日思归原文及翻译 第六篇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岑参。古诗全文如下:
君不见, 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翻译赏析_作者岑参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
[前言]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开头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注释]
⑴走马川:即车尔成河,又名左未河,在今新疆境内。行:诗歌的一种体裁。封大夫:即封常清,唐朝将领,蒲州猗氏人,以军功擢安西副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后又升任北庭都护,持节安西节度使。西征:一般认为是出征播仙。
⑵走马川行雪海边:一作“走马沧海边”。雪海:在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之间。
⑶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米泉境内。
⑷匈奴:泛指西域游牧民族。
⑸金山:指今新疆乌鲁木齐东面的博格多山。
⑹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
⑺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
⑻五花连钱:五花,连钱 指马斑驳的毛色。
⑼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⑽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
⑾车师:为唐北庭都护府治所庭州,今新疆乌鲁木齐东北。蘅塘退士本作“军师”。伫:久立,此处作等待解。献捷:献上贺捷诗章。
[翻译]
您难道不曾看见吗?那辽阔的走马川紧靠着雪海边缘,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云天。轮台九月整夜里狂风怒号,走马川的碎石块块大如斗,狂风吹得斗大乱石满地走。这时匈奴牧草繁茂军马肥,侵入金山西面烟尘滚滚飞,汉家的大将率兵开始征西。将军身著铠甲夜里也不脱,半夜行军戈矛彼此相碰撞,凛冽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马毛挂着雪花还汗气蒸腾,五花马的身上转眼结成冰,营幕中写檄文砚墨也冻凝。敌军听到大军出征应胆惊,料他不敢与我们短兵相接,我就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
[赏析]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或天宝十四载(755年),当时岑参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曾经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这是岑参封常清出兵西征而创作的送行诗,与<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系同一时期、为同一事件、馈赠同一对象之作。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军队在莽莽沙海、风吼冰冻的夜晚进军情景。环境虽然恶劣,但将士们却充满着高昂的战斗气志。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这是白天的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中“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歌的主人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这样的军队必然无人能敌。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
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入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
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这在七言古诗中是不多见的。全诗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

曾子杀彘阅读答案_文言文曾子杀彘翻译赏析
人日思归原文及翻译 第七篇

文言文<曾子杀彘>选自小学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汝)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杀彘阅读答案_文言文曾子杀彘翻译赏析。”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之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1彘(zhì):猪
2适:往,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
3特:不过,只是
4戏耳:开玩笑罢了
5非与戏:不可同他开玩笑。戏:开玩笑。曾子杀彘阅读答案_文言文曾子杀彘翻译赏析。他:孩子
6待:依赖
7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8而:则,就
9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
10烹(pēng):煮
[译文]
曾子的夫人去集市上去赶集,他的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鉴赏]
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教育儿童言行一致,家长不能信口开河,有言必信。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678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