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舞蹈的古文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中国古代舞蹈
关于舞蹈的古文 第一篇

中国古代舞蹈-中国古代的舞谱

舞蹈本来没有“谱”。原始舞蹈只是人们手舞足蹈来表达感情的自娱自乐,抬手动足都没有什么规范。当舞蹈艺术从队形到动作都有了令人满意的样式以后,人们才想到互相模仿,并且要一代一代传下去。开始也只是口传心授,渐渐地,人们就要求用某种方式把舞蹈形体动作和姿态,以及队形的调度等记录下来,以便于记忆,便于推广和传播,于是就产生了舞谱。

中国古代的舞谱,流传到现在的最早的一种是《敦煌舞谱残编》。这个“残编”现藏英国不列颠博物院。刘半农把它收在《敦煌掇琐》一书中。罗庸、叶玉华、任二北等对这个舞谱残编都有所研究。从残编中可以看到关于舞蹈节拍和身段的术语13个:令、送、舞、挼〔rou揉〕、据、摇、、约、拽、头、掯〔ken〕、与、请。

这个舞谱是1000多年前晚唐五代时写下的。它比西方国家最早使用的15世纪的符号舞谱,要早几百年。

到了宋代,又有《德寿宫舞谱》。那是距今800多年前,宋高宗时的宫廷舞谱。它是对舞蹈演员基本技巧训练的教材,里面记录了左右垂手、大小转撺、打鸳鸯场、鲍老掇、掉袖儿、五花儿、雁翅儿、龟背儿、勤步蹄等九类动作的63种姿态或队形。

中国古代的舞蹈,常常和宗教活动结合在一起。舞蹈,曾经是巫觋的一种专长。中国的道教形成以后,道士们依然保持着巫师的本色。在道士的斋醮[jiao叫]仪式中,有相当份量的舞蹈内容。

道士们有一种“步罡[gang缸]踏斗”的“缭绕”之法,据说可以“遣神召灵”。其实,那不过是一种舞蹈步法。那种步法来自原始的巫教,传说是从远古治水英雄大禹那里学来的,叫作“禹步”。道士们说它“三步九迹”,上应天上的“三元九星”。道教的《真人禹步斗罡法》说:

用白垩画作九星,斗间相去三尺。从天罡起,禹步随作,一次第之。居魁(星)前,逆步之。

说的是道士“步罡踏斗”时,要先用白石灰在地上画作九颗星,星斗之间相距三尺。从天罡星起,就要走“禹步”,一步挨着一步。到魁星前时,倒过来作反方向走。

禹步的具体走法是:

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次举右,右过左,左就右;次举左,右过左,左就右。

这样走三个循环,共二丈一尺,后边就留下九个脚印。

如果说大禹时就传下了这种“禹步”,那么它的历史可真够古老的了。

在现存的民间宗教的一些“经”书里,也有这一类的舞谱。湖南、贵州、四川等地,民间的巫师行傩时,照例要有舞蹈,叫作“踩八卦”,并且有图谱传世,那就是一种舞谱。【关于舞蹈的古文】

蒙古族喇嘛教有一种舞蹈,叫《查玛》。跳《查玛》的喇嘛,有严格的舞蹈训练。为了便于记忆,把动作、步法等写在纸上、木板上或者羊皮上。这种舞谱叫《查玛经》。

云南纳西族是古代羌人的后裔。纳西人信奉东巴教。东巴巫师作法事时也要跳舞。东巴跳神的舞蹈有神舞、鸟兽虫舞、器物舞、战争舞、踢脚舞等种类。

云南丽江县图书馆藏有两本详细记载东巴巫师跳神的经书,叙述纳西族古代乐舞的类别及跳法。用图画似的文字和符号记录下来,对舞蹈的姿势、动律、场位、路线以及特殊的动作技巧和乐器的用法,都作了规范化的描述。这是一种极为奇特的舞谱。杨德鋆[yun云]、和发源所作《纳西族古代舞蹈与东巴跳神经书》,对此作了生动的介绍。

东巴文有不少关于跳舞的字。如:

(跳

)

(舞

)

(伸腿)

(手执三叉和矛舞蹈

)

(又舞又唱)

《东巴经》中就是用这一类的特别文字记录舞蹈。例如,《铜灯花枝舞》的化妆与队形排列是:【关于舞蹈的古文】

图71

步法与动作是:

图72

根据这段经文,动作复原后就如下图。将它译成汉语,就是:

a.摇一次板铃,摇三次板鼓;

b.顿足二次;

c.抬一次脚。顿足二次,向后勾一脚;

d.走两步抬一次腿,走两步向后勾一脚;

e.向四方旋转;

f.倒转;

g.左脚向上抬一次;

h.左脚跟着走一步,然后向上抬左腿,抬右腿跺地;

i.右脚勾向后一次。

东巴巫师就是根据这种跳神经书——特殊的舞谱,进行舞蹈训练的。

元明清各代,有些文人出于“复古”的用意,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自己对古代舞蹈的理解及想象,拟作了一些古代舞谱。

元代人余载给早已失传的《韶》舞编制了舞谱。他根据《河图》、《洛书》的理论,运用阴阳、奇偶的变化,给64人的队舞设计了服装、队形、变换方位等。

明代著名的乐律学家和史学家朱载堉认为“无古不成今,今之乐犹古之乐”。认为没有古代的乐舞,就没有今天的乐舞。今天的乐舞是古代乐舞的继承和发展。今天的乐舞,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古代的乐舞。从这种认识出发,朱载堉一方面精心研究乐舞的历史资料,一方面研究明代尚在流行的传统乐舞,以今证古,用古今融合的方法编制了一套拟古舞谱。并且以古代的“词章”(歌词)与明代流行的“音节”(曲调)相结合,给这些拟古舞谱配上了舞蹈音乐。这些舞谱有舞名,有舞姿设计,有动作调度的场记图,有内容丰富的文字说明。在三四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依图排舞。这是明代的学者意在恢复古代舞蹈的创造性的工作。

图73 《东巴经》舞谱复原图

中国古代舞蹈
关于舞蹈的古文 第二篇

中国古代舞蹈-原始舞蹈寻踪

中国最早的舞蹈是什么?这个问题一言难尽。

1973年秋天,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的一座墓葬里,出土了一件有舞蹈纹饰的彩陶盆。陶盆内壁的上部,画着三组结队跳舞的人物,每组五人。画面生动地描绘了在清粼粼的水边,一群青年男女手拉着手唱歌跳舞。他们的头上都有小辫子似的装饰,腰下似乎拖着一条尾巴样的东西。他们的脚步律动整齐,看来这是一种人人会跳的习俗性舞蹈。等量人数的编组,同样的舞蹈动作,体现出一种统一的格式,表现着同一的精神,表明舞蹈已相当成熟。

据考古学家鉴定,这个彩陶盆属于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类型,距今约5000—5800年。这是迄今为止出土文物中可以确定时代的最古老的一件原始舞蹈图。其实,中国舞蹈的产生,比这个陶盆的时代还要早得多。

舞蹈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的产生几乎与人类的形成同步。

舞蹈萌芽于人类幼年时期,是人类最早用以传情达意的艺术形态之一。它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成长,经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原始社会中,舞蹈是全氏族或部落的行为,几乎是每个成员所必备的技能。

距今约1500—1000万年左右的腊玛古猿,已能直立行走。它们的前肢已会使用天然的木棒和石块来获取食物。由于前肢和后肢的分工,古猿经过漫长时期的劳动锻炼,到距今约二三百万年前,演变成能臸造工具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人类正式告别了动物界时,就逐渐具备了‚手舞足蹈‛的基本条件。

大约170万年前,中国大地上就有了人类的活动。在云南元谋、陕西蓝田、北京周口店等地,都发现了原始人类的遗骸和遗物。中国舞蹈的历史,也得从那个时代说起。

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不到4000年。在那以前,漫长的原始时代的情况,就只好从神话传说、考古发掘和至今尚能保留一些原始文化痕迹的民族生活中去考察。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国的神话传说,无论是汉族的,还是少数民族的,都常常含有音乐和舞蹈的内容。

盘古是开天辟地的英雄。据说盘古死后,自动化为宇宙。他的呼吸化为风云,声音化为雷霆,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四肢五体化为‚四极五岳‛,血液化为江湖,肌肉变成田土,牙齿、骨头变成金属和岩石……

盘古在古书中写作‚槃瓠“hu互”‛。据考证,‚槃瓠‛就是葫芦。中国很多民族都有过崇拜葫芦的历史,相信男人和女人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云南楚雄哀牢山彝族有‚送祖灵‛的隆重仪式,也就是把‚祖灵葫芦‛火化。当葫芦笙吹起的时候,巫人翩翩起舞。双手表演采葫芦,两脚蹦跳表演追野兽,捡起木棍表演锄地,这种舞蹈通宵达旦,表演着一部从狩猎、采集到农耕的历史。广西瑶族传统的《盘古舞》(也称《盘王舞》)表现先民在盘古的带领下,攀山越岭,披荆斩棘,生火取暖,掘土点种等,也是用舞蹈表现的一部原始农业史。

伏羲、女娲传说是人类始祖。壮族有个传说是远古洪水把人间淹没。伏羲、女娲兄妹事先把雷王赠给他们的一颗牙齿埋在土里,长出一个大葫芦。兄妹钻进葫芦,幸免于难。洪水退后,伏羲、女娲成了世界上仅存的人种。苗族、瑶族等也有类似的传说。

伏羲的乐舞叫《扶来》,是歌颂伏羲发明结网渔猎的功绩的。

还有一个神话是女娲用泥土捏成人形,创造了人类,并且教男女婚姻,所以人们把她尊称为‚高禖[mei煤]‛。后世每逢仲春二月,都要祭祀女娲。那时,青年男女们在‚禖宫‛前聚会,歌舞游乐。据说,女娲发明了‚笙簧‛,也就是葫芦笙。这一乐器在中国西南地区广为流行,是彝、佤、傣、怒、拉祜、纳西、苗、瑶等民族伴舞的绝妙的吹奏乐器。‚芦笙舞‛也是中国西南一些民族最喜欢的舞蹈之一。

炎黄子孙的祖先炎帝神农氏发明了农具耒耜,教民农耕。炎帝还教他的臣子创作了一部

乐舞叫作《扶犁》。舞蹈时敲着‚土鼓‛,歌唱丰收之乐。

【关于舞蹈的古文】

炎黄子孙的另一位祖先黄帝轩辕氏也有乐舞叫《云门大卷》,歌颂黄帝创造万物,团聚万民的功德。相传黄帝曾训练熊、罴“pi皮”、貔“pi皮”、貅“xiu休”、□“chu出”、虎六种猛兽,同炎帝作战。说的可能是六个以兽为图腾的氏族,也可能是作战时使用了巫术——动用了戴着猛兽面具以威吓敌人的舞蹈队伍。黄帝创作了舞蹈,而且还臸定了乐律,铸造了编钟。黄帝和蚩尤氏在涿鹿大战时,吹角作龙鸣之声,把蚩尤吓跑。

至于蚩尤也很了不起,他是九黎的首领。有弟兄72人,一个个铜头铁额,人身牛蹄,四目六手,须如剑戟,头上生角。与轩辕氏作战时,蚩尤以角抵人。后来冀州地方就有了一种乐舞叫《蚩尤戏》。表演时人们三三两两,头戴牛角相抵。蚩尤戏的舞蹈图符是,画的是头戴兽角面具的舞姿,被认为是汉字‚冀‛的前身。蚩尤是中国南方一些民族的祖先。广西马山瑶族为纪念‚蚩尤公‛,跳一种《蚩尤舞》表现他带领部落开山种地的业绩。

中国人的先民很早就和牛发生了关系。传说远古时有‚葛天氏‛之乐,是表现农业生活的。表演时三个人手里都耍着牛尾巴,顿足踏地,边舞边唱,歌词分八段。

中国原始社会的后期,历史上称作新石器时代,也就是传说中尧、舜、禹的时代。那时,人们发明了臸陶,能臸造精致的石器,其中包括可以敲出乐音的石磬等乐器。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先民的舞蹈艺术更加辉煌。

【关于舞蹈的古文】

尧的乐舞叫《大章》。它的作者是尧的臣子质。传说质模仿山林溪谷的声音作了曲子,用陶鼓、石磬等为舞蹈伴奏。当时还有一个盲人把五弦瑟改臸成十五弦瑟。乐声一起,‚百兽‛都跳起舞来。

舜的乐舞是《大韶》,也称《九韶》、《箫韶》,或简称《韶》。其内容是歌颂尧的功德。演出的时候,‚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也就是说敲打着石头臸造的乐器,披着各种各样兽皮的舞蹈者一齐跳舞。既然叫‚箫韶‛,乐队里可能还有吹管乐器箫的。

禹是治水的英雄。他曾命令皋陶创作了乐舞《夏龠“yue月”》。跳舞的时候,人们手里要拿着龠这种乐器。后来周朝人表演《夏龠》时,舞蹈者头上戴着皮帽子,光着上身,下身穿着白裙子。

【关于舞蹈的古文】

和禹同时,还有防风氏乐舞。防风氏在涂山被禹杀掉,后代为纪念他而传下一个风俗,每当祭奠他的时候,要吹起三尺长的竹筒,发出狼嗥似的声音。同时,三个披散着头发的人合乐起舞。

神话传说毕竟是神话传说。考古学上的发现为我们探索原始舞蹈的踪迹,提供了更加具体可靠的形象资料。

除了上述青海大通彩陶盆上的舞蹈图,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还有不少岩画,描绘着从远古到战国时代的舞蹈形象。

在内蒙古阴山山脉发现过多处岩画,那些凿刻在岩石上的图像,展现了原始先民舞蹈的情景。阴山山脉横亘内蒙古中南部,东西绵延千里。中国古代的民族如北狄、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党项、蒙古等,都先后在这里活动过。阴山岩画是这些民族在荒野中留下的历史印迹。据考古学家研究鉴定,阴山岩画早期始于一万年前,末期止于明清。在岩石上凿画的人,除了原始的初民,也有后来诸多北方游牧民族。他们或者是猎民,或者是牧民,还有巫师和喇嘛。阴山岩画中舞蹈场面随处可见,有单人舞、双人舞、四人舞,更多的是群体舞蹈。

阴山岩画引起了文化史家莫大的兴趣。一些舞蹈史家将阴山岩画作了归类,指出有狩猎舞、祭祀舞、战争舞、娱乐舞等。

有些岩画刻画得很生动。如凿在磴口县西北托林沟北山岩画上的这幅群舞图,被认为是集体表演的狩猎舞场面。左边两个猎人,一人双手叉腰、系尾饰,一人好像装成某种鸟形,正翩翩起舞。中间四个人勾肩搭臂,连成半圆形,裸体,系着长长的尾饰(有的还有头饰),好像手牵着长尾起舞。动作整齐,富于韵律感。四个舞者的上方有一舞者拉弓成满月形,动

作极夸张。右上方还有一些系尾饰的人物,张臂曲腿作舞蹈状。其中一人双臂上举成环形,另一人双臂提起,腿成弓步。右边一人正扬臂起舞。整幅画面充满浓厚的生活情趣。有的论者认为是猎人借用舞蹈形式进行狩猎演习。

在内蒙古阴山山脉之北的乌兰察布草原上,考古学家发现了另一处可与阴山岩画媲美的岩画中心。在已发现的一万多幅岩画中,也有不少带尾饰的屈臂曲腿的舞蹈者的形象。乌兰察布岩画反映的多是畜牧生活。

除了在内蒙古发现岩画外,在中国西南、西北等地,也发现过岩画。岩画中同样也有舞蹈场面。

在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的深山密林中,陆续发现岩画11处。画面赭红色,考古学家认为那是用赤铁矿末掺动物血绘臸的。画面上有狩猎、战争等场面,也有舞蹈场面。有些头戴羽饰或身披羽饰的人形,曲腿展臂很富于舞蹈感。还有五人举臂围着圆圈作舞的图像。有的学者认为沧源岩画是新石器时代的作品,距今已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有的学者认为沧源岩画中一些戴羽饰而模拟鸟兽的舞蹈图像,可以印证古籍中‚百兽率舞‛、‚凤凰来仪‛的记载。

在广西宁明、龙州、崇左、扶绥等县曾发现岩画50多处。因宁明花山岩画面积最大,人物最多,最有代表性,人们将这一带的岩画统称为‚花山岩画‛。花山岩画中,有壮族的祖先远古骆越先民的乐舞场面。一个个大大小小的人像,动作姿势相当统一。大同小异地双手上举,两脚叉开,酷似青蛙站立起来跳跃的形象。这种形象和壮族师公跳的《蚂拐舞》(蛙舞)的动作很相似。有的学者认为这种‚蛙舞‛起源于上古生殖崇拜的‚蛙祭‛。

1972年,在甘肃嘉峪关西北黑山,也发现了多处岩画。它们凿在发亮的黑紫色的岩石上。其中有一幅30人的舞蹈图,十分引人注目。在新疆,也发现多处岩画。新疆呼图壁县天山深处,有一幅120余平方米的大型摩崖雕刻画,上面布满大小不等,作出相当规律的舞蹈情状的数百名人物。

中国各地各民族的先民,在数千年漫长的岁月中,用石器、金属和其他材料凿刻和描绘的舞蹈图像,分布在天南地北,透露出原始舞蹈的生动信息。

和原始舞蹈相关,中国各地不断地有原始乐器发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原始社会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用猛禽的肢骨臸成的吹管乐器。有人称之为‚骨笛‛,有人称之为‚骨筹‛。那是距今约7000—8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先民吹奏的乐器。经音乐家测定,‚舞阳骨笛‛已具备音阶结构,发音较准,可以吹奏旋律。同属于骨臸的吹奏乐器,在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有骨哨出土。原始先民还用陶土臸作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在陕西西安半坡村,有陶哨出土。在青海乐都柳湾也有陶哨出土。这些用黏土烧成的陶哨,用嘴唇控臸可以吹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在山西万荣荆村有新石器时代的陶埙“xun勋”出土。这些陶哨、陶埙,就是传说中伏羲氏‚灼土为埙‛的代表作了。用泥土烧臸的乐器,还有青海省民和县新民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鼓。鼓面一头较小,另一头呈喇叭形张开。鼓身细圆,鼓上有两个环可以系绳挂在身上拍奏。

中国先民的原始舞蹈,从‚投足而歌‛的踏地击节,到‚击石拊石‛的石器敲打,到土鼓(陶鼓)和陶埙、陶哨、骨笛的使用,到石磬的发明,以及琴、瑟、箫、龠等丝竹乐器的出现,表现了中华民族先民在乐舞文化方面的伟大创造力。

由中国神话传说透露和考古发现所证明的中国原始舞蹈,都和原始先民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先民们的猎获物,无论是兽皮还是鸟羽,成了最初的舞蹈服饰。在狩猎生活中的长期观察,使人们很熟悉鸟兽的形貌和动作。先民们在庆祝劳动的收获时,自然要模仿鸟兽的动态,这就是古书上所说的‚鸟兽跄跄‛、‚凤凰来仪‛、‚百兽率舞‛的意思。

原始先民模拟鸟兽虫鱼的舞蹈,一直流传不绝。今存的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中的狮舞、龙舞、牛舞、马舞、鹿舞等,都能使人联想到远古时代的狩猎牧耕和原始的信仰。

原始舞蹈有的反映生产劳动,有的反映部族争斗,有的反映男欢女爱,有的表现图腾崇拜。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无论神话传说还是历史文物所描绘的原始舞蹈,大多是人们集体的活动。

原始先民集体从事的舞蹈活动,从留传下来的文物中所显示的丰富多采的图像,引发了舞蹈史家各种各样的联想。比如,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那个彩陶盆,五人一组连手

环行,三组绕盆一周,形成一个绕圈而舞的意象。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先民们某种意义特别的篝火舞‛(见张华《中国民间舞与农耕信仰》,第31页)。篝火舞是人类最普遍、最原始的一种集体舞蹈形式,而围着篝火运动着的‚圆圈‛,则是人类最基本最单纯的一种舞蹈场面。中国各民族中现存的一些具有原始意味的舞蹈无不显示了这个道理。北国雪原上的鄂温克人,打猎归来常常要围着篝火起舞,7—20人手拉手,由慢而快,由大圈渐渐紧缩成小圈,并以歌唱伴舞。西南地区的彝族、藏族、羌族、纳西族、傈僳族等,大部分的民间舞蹈也是以圈舞的形式进行的。羌族有关于他们的先民最早围火而舞的传说。藏族舞蹈‚卓‛、‚珠寨莎‛,都有‚围圈跳舞‛的意思。彝族‚火把节‛时,盛装的姑娘们围成一个接一个的圈圈跳‚都火‛。云南少数民族普遍流行的‚打歌‛,也是篝火舞。这种圆圈舞也不仅仅是围绕篝火而舞,随着原始信仰的发展,圈舞围绕的大多已是某种崇拜物,某种神圣的标志,不再限于火。如内蒙古等地信奉萨满教的地区,人们集体跳舞是绕着‚蓬松树‛。羌族人祭祀时的‚锅庄‛环绕白石。佤族‚供头舞‛环绕木鼓房。苗族‚踩花坡‛时,吹芦笙绕花杆而舞。

如果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陶盆上的集体舞蹈图像的含义,只是一种联想的话,那么有一个事实是可以坚信的,那就是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社会,部落成员间的团结合作至关重要。在共同的血缘的群体中,共同的舞蹈体现着共同的意志,训练着大家的合作。在同一的动态和简单拙朴的节奏的无限反复中,原始的族人互相感应,为同一个目的而活动,从而进入一个更高级的整体生命的氛围之中。

中国古代舞蹈-商周巫舞

夏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臸的王朝。从此,结束了‚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进入了私有臸的奴隶社会。

奴隶主支配着奴隶们创造的一切,包括奴隶们创造的艺术。观赏乐舞是奴隶主的一种特殊享受,由此而出现了以表演乐舞供人欣赏娱乐的乐舞奴隶。奴隶时代的舞蹈和音乐开始摆脱原始先民歌舞的群体自娱性,而向表演艺术发展。乐舞奴隶有着一般人未能掌握的歌舞技艺,能表演一般人难以表演的音乐舞蹈,他(她)们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业音乐舞蹈家。

乐舞享乐是奴隶主奢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奴隶主对乐舞的占有欲望大得惊人。相传夏朝最后一个暴君桀,在宫中养着专为他唱歌跳舞奏乐的‚女乐‛30000人。早晨,她们‚噪于端门,乐闻于三衢‛,闹闹嚷嚷歌舞之声传遍大街小巷。

后来,成汤推翻了夏朝,建立了中国第二个奴隶臸王朝——商。商朝是中国奴隶臸文化灿烂的时代。商王朝的统治者们也醉心于乐舞享受。奴隶主们活着的时候,要奴隶们表演精美的乐舞供他们取乐。奴隶主死后,还要乐舞奴隶为他们殉葬。河南安阳武官村商代奴隶主大墓及其陪葬坑中,出土了大量杀祭的人体尸骨。大墓中还出土了雕刻精美的乐器大石磬。椁室两侧的24具年轻女性骨架旁,有舞具小铜戈,证明她们生前是一群乐舞奴隶。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有关于商朝人用舞的记载,这是中国舞蹈史上最早的文字记录。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乐舞活动和生活、生产、战事以至神权统治等多方面的联系,可以了解舞蹈在殷商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商朝的乐舞除了向供奴隶主娱乐的表演性方向发展,还有一个特点是祭祀舞蹈盛行。祭祀的主持者是巫。商王朝巫风弥漫,巫舞成了商代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远古时代,洪水、大火、亢旱、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危害人类的疾病瘟疫等造成的恶劣环境,使原始先民心中充满了恐惧与困惑。他们把这一切都归结为神灵的作用。人们对神灵敬畏崇拜,把天地日月、石木水火、山川河流都加以神化,向其敬拜求告,这就是原始的宗教。从原始时代到奴隶时代,名目繁多的祭祀,包括祭祀的歌舞,都属于这种原始宗教活动。

为了预知神灵的意志,需要有人在神与人之间传递消息。人们又幻想借助某种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控臸和影响鬼神,于是产生了巫和巫术。

巫作为鬼神和人之间的中介,在巫术和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唱歌跳舞是巫的专长,是巫术的主要内容。《说文解字》对‚巫‛字的解释是:‚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甲骨文的‚舞‛字,像一个人拿着两根牛尾或其他动物的尾巴跳舞的样子。而‚巫‛的写法是‚夾‛或‚‛,也像人拎着牛尾或鸟羽起舞的样子。可知‚巫‛

和‚舞‛原是同一个字。

商朝的统治者迷信巫术和祭祀。他们相信天上有个上帝,能主宰人间的一切;死去的祖先也能干预活人的活动;山川河岳的神灵,也能降祸赐福。因此巫歌巫舞也就风行一时。

《尚书〃伊训》说了这样一件事:商朝太甲即位时,伊尹认真地训导太甲,说先王曾儆诫其官员:‚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先王并说卿士有了这种巫风,家必丧;国君有了这种巫风,国必亡。可见,以歌舞为特色的‚巫风‛,在商朝已经成了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因而像伊尹那样的贤相才把它拿来作为训导国君的题目。但是训导归训导,这种‚恒舞于宫,酣歌于室‛的巫风,根本无法纠正。因为事实上商朝‚先王‛本身就是‚巫风‛的带头人。

这种巫风从商朝开国时已经很盛。传说商朝第一个君主成汤执政的时候,天下大旱七年。汤占卜的结果,说要用人作牺牲,老天才会下雨。汤不忍心拿活人祭天,于是自己穿上麻布衣服,披上干枯的茅草,驾着白马拉的大车,用这种苦行到祖灵所在地桑林去求雨。果然,他的祷告未完,大雨就下起来了。人们欣喜若狂,跳起舞来。这一场舞蹈保留下来,就叫《桑林》。跳《桑林》时,人们打着有五色羽毛的旗子,头上也插着彩色的羽毛。汤灭夏桀以后,命伊尹整理了这个舞蹈,就是《大濩“shen深”》,成为商代祭祀先王的乐舞。演出时要敲着鼗“tao桃”、磬、钟,吹着管,还有歌队歌唱,气氛威严而肃穆。

从甲骨卜辞的内容看,商朝人用舞很频繁,尤其在祭祀和求雨时,巫舞几乎是不可少的。如,卜辞有‚庚寅卜,辛卯隶舞,雨。口壬辰隶舞,雨。庚演卜,癸巳隶舞,雨。庚寅卜,甲午隶舞,雨。‛(见《殷墟文字甲编》3069)是作《隶》舞以求雨的记录。甲骨文的‚隶‛字写作‚‛,好像手里拿着一条兽尾。《隶》也称《槃隶》,据说是因为有盘旋的动作。

HUANG

从甲骨卜辞中,我们知道商代还有拿着五色羽毛,祭祀四方神的《羽舞》等。

这些舞蹈的舞者,主要是巫。有时,商王自己也作舞。如前所述,商朝从成汤开始,历代帝王都颇带一些巫气。甲骨卜辞的‚王乍槃隶‛(《殷墟书契前编》4.16.6)、‚戊子贞,王其羽舞,吉‛(《殷墟书契前编》60.20.4)等,就是商王跳《隶》舞和《羽》舞的记录。

所有这些属于原始宗教仪式的舞蹈,都列入了商代统治者祭祀的礼仪。这种祭祀延续到周朝。周朝的祭祀虽不像商朝那样天天举行,事事占卜,但举行祭祀时的仪式也很隆重,有乐有舞。巫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周代民间巫风也很盛。地处长江流域的楚国,巫风特别流行。楚国人把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巫称作‚灵‛。伟大诗人屈原流放在沅湘之间时,见到当地的巫歌巫舞,把它的歌辞加工修饰,就成了《楚辞》中奇幻瑰丽的《九歌》。歌辞‚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东皇太一》),‚灵连蜷[quan全]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云中君》)等,描写的就是穿着华美的衣服,熏着芬芳的香料,拿着漂亮的鲜花,唱歌跳舞的巫的形象。

一部分巫舞经过商周两代的酝酿发展成全民性的风俗性舞蹈。《蜡[zha乍]》、《雩[yu余]》、《傩[nuo挪]》就是盛行于商代而流传后世的全民性习俗,其中含有丰富多采的巫舞。

《蜡》是庆祝丰收,报谢神灵的民间祭典,每年12月举行。据说蜡祭起于神农时代,历经夏商周,一直保持着原始的作风。蜡祭的神有八种,都和农业有关:【关于舞蹈的古文】

先啬——农业始祖,即神农;

司啬——管农耕的神,即后稷;

农——农夫神;

邮、表、畷[zhuo茁]——茅棚、地头、井神;

猫、虎——猫神、虎神;

中国古代的舞蹈种类
关于舞蹈的古文 第三篇

中国古代的舞蹈种类 1、中国古代的交谊舞 从汉代(公元前 206 年——公元 220 年)到魏(公元 220 年——公元 265 年)、晋(公元 265 年——公元 420 年)期间,为了活跃气氛、联络感情和增进 友谊,中国官宦和贵族宴会盛行一种交谊性的邀请舞,名叫“以舞相属”。 在宴会上,一般是主人在宴会进行中先行起舞,舞跳完以后,邀请另外 一个人继续跳下去。第二个人跳完以后,再邀请另外一个人接着跳,如此循环相 接。被邀请人必须起舞回报,如果被邀请人拒绝起舞,则被认为是非常没有礼貌 的行为,被认为是对邀请人的不恭敬。 唐代(公元 618——公元 907)还流行一种名叫“打令”的交谊舞,是 在贵族宴会中行酒令时跳的习俗舞蹈。 2、中国的宫廷舞蹈 历代皇宫用于祭祀、礼仪、歌颂皇上的功德和宴会上演出的舞蹈统称为宫廷 舞蹈。宫廷舞蹈经过宫 廷的艺人加工和创新,很有艺术性,技艺高超,需要有 很深的功力。这种舞蹈的阵容多数是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很具欣赏性。中国历 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宫廷舞蹈有唐代歌颂李世民的大型乐舞《秦王破阵乐》、技 巧高超而功力深厚的《七盘舞》、乡土气息浓厚的《巴渝舞》、有着异域风情的 《胡腾舞》、华丽飘逸的《霓裳羽 衣舞》等。 雅乐舞蹈 中国舞蹈在走出蛮荒,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很快就走向成熟。在西周的初年 即制定了雅乐体系,这是中国乐舞文化的一个里程碑。 乐舞艺术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一部分乐舞就是 “雅乐”、“雅舞”, 它们一直是中国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 封建社会中始终居于正统地位。雅乐舞蹈的主要内容是“六大舞”(六代舞)代 表六个朝代。有黄帝的《云门》、尧帝的《大章》、舜帝的《大韶》、夏禹的《大 夏》、商汤的《大 C》、武王的《大武》。 六大舞又分为“文”、“武”两类。前四舞属于“文舞”,后两舞属于 “武舞”。文舞手持龠翟而舞故称龠翟舞;武舞手持干戚而舞,又称干戚舞。这 两种舞都和帝王得天下的手段有关,所谓“以文德得天下的作文舞,以武功得天 下的作武舞”。 3、中国的佛教舞蹈 人间不能没有歌舞,极乐世界尤其少不了乐舞。佛教是在东汉初年(公元一 世纪)由印度经西域传到中国中原地区的。不但百姓盛行信佛,连皇帝也很信奉 佛教。当时的寺院既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群众聚集娱乐的场所。 音乐舞蹈既是祭祀礼仪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宗教的宣传手段之一。在 一些规模宏大的寺院中,有十分精妙的伎乐。这在北魏时期(公元 220——公元 265)是处处可见的。

唐代(公元 618——公元 907)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舞祭。像舞蹈 《菩萨蛮舞》就是 典型的代表。唐代燕乐及其表演性的舞蹈中,都有一些带佛 教色彩或者直接来自佛教的舞蹈。比如隋唐时期(公元 581——公元 907)著名 的宫廷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天竺舞》具有非常浓厚的佛教色彩。 唐朝的《霓裳羽衣舞》也具有浓厚的佛教特色。 宋代(公元 960——公元 1279)的《风迎仙乐队》、《菩萨献香花队》 也都有浓郁的佛 教色彩。蒙古人本来就信奉佛教(藏传佛教),因此元朝(公 元 1279——公元 1368)的宫廷雅舞,也有浓厚的佛教色彩,最有名的是《十六 天魔舞》。从许多的历史资料看,这个舞蹈有如天女下凡一样,是非常优美的舞 蹈。 在清明(公元 1368——公元 1911)两代的佛教舞蹈中,以明朝人袁宏 道作的《迎春歌》和清代舞人徐惊鸿的《观音舞》最为著名。另外,清末宫廷舞 蹈家裕容龄自编自演的独舞《观音舞》,塑造的也是一位头戴象征佛光的珠环、 坐在莲台之上的观音菩萨形象。 4、高跷 高跷, 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形式, 技艺性强, 形式活泼多样, 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 深受群众喜爱。 关于高跷的起源,学者们多认为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与沿海渔民的 捕鱼生活有关。据历史 学家的考证,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氏族,他们在 祭礼中要踩着高跷拟鹤跳舞。古文献《山海经》中有关于“长股国”的记述,根 据古人的注释,可知“长股国”与踩跷有关。从“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 也”这一注释中,我们不难想象出脚上绑扎着长木跷,手持长木制成的原始捕鱼 工具在浅海中捕鱼的形象。而更 令人感兴趣的是,今日居住在广西防城沿海的 京族渔民,仍有踩着长木跷在浅海撒网捕鱼的风习。 今人所用的高跷,多为木质,表演有双跷、单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 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其表 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 招,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 山东高跷常叠起三层(二三层无跷)扮演戏曲人物,上层人踩在下层人 的肩上照常行进。京津 一带的高跷,演员常表演“单脚跳”、“劈叉”、“过 障碍”等高难技巧;有的则用单脚表演从四张高桌上一跃而下等绝技。东北盛行 高跷, 并以“辽南高跷”最负盛名, 其形式完整, 表演规范, 开始时先要“搭象” (叠起两层的造型)唱秧歌,寓意“

太平有象”,既而跑大场变换队形图案,然 后分组表演双人对舞、“扑蝴 蝶”、“渔翁钓鱼”以及扮演民间小戏等。 少数民族的高跷,演员均着本民族的服饰,表演别具一格。例如:布依 族既有双跷、又有单跷 (亦称独木跷),两手都持跷端,制作方便,其独木跷 尤为儿童所喜爱; 白族的“高跷耍马”, 演员也是踩着木跷, 身着马形道具表演; 维吾尔族“双人高跷”,则把民间对舞融入其中,令人耳目一新。 5、狮子舞 在中国,最大众化的民俗舞蹈,莫过于狮子舞了。狮子是百兽之王。在我国 传统的习俗当中,一直把狮子当成一种吉祥物,认为狮子可以去恶呈祥、除灾保 平安。人们把狮子打扮得五彩斑斓,既威猛又可爱,以此求得它的保佑,人畜安 康。 我国舞狮子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仅仅有文字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在唐 朝时期(公元 618——公元 907)狮子舞就已被引入宫中,成为“燕乐”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在表演的时候,140 个人组成的合唱队高唱“太平乐”,以衬托 气氛。当时宏大的规模可见一斑。 狮子舞分为两类:文狮、武狮。 文狮子一般是戏耍性的。 擅长表演各种风趣喜人的动作, 比如: 挠痒痒、 舔毛、抓耳挠腮、打 滚、跳跃、戏球等等。武狮子则重在耍弄技巧。最普通的 是踩球、 过跷跷板, 难的甚至要做武功性的表演, 比如走梅花桩这样的高难动作。 经历了两千多年的狮子舞,各地都自成一派。少数民族也都有着不同风格的狮子 舞。狮子舞遍及中国各地,南北都有,甚至远至西藏。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歌舞 团、杂技团都把舞狮子作为 传统节目来演出,并根据各行各业的不同特长进行 加工、整理,成为我国舞蹈、杂技中的一个亮点。1953 年中国的狮子舞在第四 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荣获集体舞一等奖。 6、秧歌的历史和发展 现在,无论是在清晨还是落日的黄昏,人们都可以在北京公园里看到一 群群人粉墨登场,扭着“大秧歌”。他们载歌载舞,喜气洋洋。这不仅锻炼了人 们的身体,提高 了人们的生活情趣,而且还成为了首都的一大景观。连一些金 发碧眼的外国人看着看着也不禁手脚“痒”起来, 比比划划地加入到这欢乐的队 伍中来。 可是,有谁知道这秧歌的来历呢? 纵观历史 ,有记录的歌舞大多是太平盛世的宫廷舞,很少对具有真正舞 蹈文化的大众做些评述。1942 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第一次郑重论述了人民 大众在中国文艺史上发展的作用。从此,延安(中国西 北) 掀起了“延安新秧歌运动”, 中国的舞蹈艺术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新秧歌” 舞发源于

陕北(中国西北部)的“踢场子秧歌”。本是自娱自乐的一种歌舞,在 毛泽东“讲话”精神的鼓舞下, 专业文艺家对它进行了加工, 并注入了时代精神, 有着强劲的节奏、雄健豪迈 的步伐,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随着中国人民解放 军解放全中国的步伐,这“秧歌”就从老解放区一直扭到了全国各地。 7、幽幽高台铜雀伎 汉代(公元前 206——公元 220),整个社会已进入了封建社会,但是乐伎却 仍然处于奴隶的地位,任人宰杀,没有起码的人身自由。 东汉(公元 25——公元 220)末年,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璋县西南) 修建了一个高高的舞台,命名铜雀台,在这台上养有专供侍宴观赏的乐舞伎。曹 操死后,这 些伎人就遵照遗命,被幽锁在铜雀台上,每月的初一、十五还要向 曹操的灵位呈歌献舞。风华正茂的妙龄少女被迫陪伴亡灵虚度一生,高台沉沉, 悲风习习,其生不如死的苦况可想而知。唐代(公元 618——公元 907)诗歌中有 不少咏铜雀伎的篇章,其中有朱放的一首《铜雀伎》这样写道:“恨唱歌声咽, 愁飞舞袖正;西 陵日欲暮,是妾断肠时。”意思是歌声呜咽,唱不尽无限冤屈 恨,舞袖沉沉,凝聚着满怀愁绪。暮色笼罩着西陵,那就是伎人们悲伤欲绝的时 分。 8、民族艺苑的稀世奇珍——巴东舞谱 纳西族是中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纳西族人能歌善舞,在劳动生产的 过程中创造了永不凋谢的乐舞奇葩——巴东舞。 1980 年,丽江发现了用古代象形文字,像是一幅幅当时的舞蹈图案, 直观而形象。 1983 年,丽江召开了巴东、达巴座谈会。会上有 60 多位巴东、 达巴老人用各种风格流派的念、唱、舞等方式,演示了东巴跳神的过程,他们口 念的谱点(跳法和节奏)与所跳的舞蹈,同巴东舞谱记载的基本吻合。这些舞蹈 至今依然存在,健在的老巴东都能按谱起舞。巴东舞谱,是中国乐舞文化史上的 珍贵遗产。 9、舞“龙”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世界上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都把“龙” 作为吉祥之物,在节 庆、贺喜、祝福、驱邪、祭神、庙会等期间,都有舞“龙” 的习俗。这是因为,“龙”是中国华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图腾。在古代,中 国人就把“龙”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奇之物。数千年来,炎黄子孙都 把自己称作是“龙的传人”。 早在汉代(公元前 206——公元 220),就有杂记记载了这样的壮观场 面:为了祈雨,人们身穿各色彩衣,舞起各色大龙。渐渐地,舞“龙”成为了人 们表达良好 祝愿、祈求人寿年丰必有的形式,尤其是在喜庆的节日里,人们更 是手舞长“龙”,宣泄着欢快的情

绪。全国的龙舞有上百种,经过几千年的流传 和发展,表现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龙舞能受到如此的喜爱,与它的群众性、娱 乐性是分不开的,民间传说:“七八岁玩草龙,十五六岁耍小龙,青年壮年舞大 龙”。 耍龙的时候, 则一两个人, 少 多则上百人舞一条大龙。 最为普遍的叫“火 龙”, 舞火龙的时候, 常常伴有数十盏云灯相随, 并常常在夜里舞, 所以“火龙” 又有一个名称叫“龙灯”。 耍龙灯的时候,有几十个大汉举着巨龙在云灯里上下穿行,时而腾起, 时而俯冲,变化万千, 间或还有鞭炮、焰火,大有腾云驾雾之势!下面簇拥着 成百上千狂欢的人们,锣鼓齐鸣,蔚为壮观,好不热闹!这种气势雄伟的场面, 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情绪,振奋和鼓舞了人心。因此,舞“龙”成为了维系中华 民族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乐章,也体现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无往不胜的豪迈气 概。

高中必背古诗文
关于舞蹈的古文 第四篇

1、<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2、<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高中必背古诗文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高中必背古诗文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5、<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逍遥游>

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8、<师说>

唐·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9、<阿房宫赋>

唐·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晌,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迭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0、<前赤壁赋>

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1、<>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2、<离骚>

战国·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快捷方式以窘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13、<蜀道难>

唐·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4、<琵琶行>

唐·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5、<虞美人>

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6、<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8、<沁园春·长沙>

现代·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0、<醉翁亭记>

宋·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古文名句大全
关于舞蹈的古文 第五篇

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4、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古文名句大全

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8、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9、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10、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古文名句大全

12、合抱之木,1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7、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18、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1、是可忍,孰不可忍。

22、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2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4、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2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6、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27、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28、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2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3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3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5、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3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37、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38、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0、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41、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42、尽信书,不如无书。

4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44、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4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6、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47、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48、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4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5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5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5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54、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55、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5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7、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5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9、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60、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61、言必信,行必果。

6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6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6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66、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6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8、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6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70、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7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7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74、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75、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7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7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7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7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80、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8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8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84、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85、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86、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87、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88、朝闻道,夕死可矣。

8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90、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91、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92、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9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9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9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96、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97、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98、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9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00、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01、欲加之罪,何患辞。

102、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103、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104、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10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6、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107、既来之,则安之。

10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09、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10、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1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1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1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1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15、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1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117、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118、满招损,谦受益。

119、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2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121、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12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2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24、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12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26、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27、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28、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129、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130、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13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3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133、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134、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135、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136、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13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38、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139、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140、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14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142、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143、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14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45、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146、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147、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148、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149、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150、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51、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15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53、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15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55、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156、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57、曲则全,枉则直。

158、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5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160、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6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6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16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6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65、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66、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6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6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69、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170、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7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7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73、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174、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7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76、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177、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17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179、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80、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81、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18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8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84、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18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86、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187、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188、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89、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190、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91、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92、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9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94、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19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96、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97、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9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9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0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0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20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05、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20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07、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20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09、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10、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21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1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13、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14、将欲取之,必先之。

215、多行不义必自毙。

216、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217、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18、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21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20、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221、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22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23、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224、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678482.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