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赠翻译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课件
代赠翻译 第一篇

现代诗派的举旗人

——都市中的一抹丁香

一.生平及创作

1.艾昂甫、江思等,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又称“雨巷诗人”。 浙江杭县( 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较大。作为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他是现代诗派重镇,纯诗运动中坚,他的创作标志着象征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规模与深度。

2.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震旦大学建于1903年,1925年更名为复旦大学)

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魏尔伦的译诗。

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同年在《小说月报》上刊出《雨巷》一诗,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而他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主要收录了此前创作的大部分诗作,包含《寻梦者》《单恋者》《烦忧》。

【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中国李金发等人的影响。在内容上,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情调比较低沉,有较多孤独、抑郁、浓重的感伤气息】

3.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著作和译作。同年11月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并继续从事于译著活动。(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文著作上。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

1933年出版了诗集《望舒草》。

【这一阶段的诗作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戴望舒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诗人不论从艺术上还是从心理上都以不再稚嫩,也不再穿着别人的鞋子走路,而是努力开拓自己的诗歌创作领域,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象征风格】

4.1935年春天,由于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学习太差),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

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1937年出版诗作合集《望舒诗稿》。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先在上海继续著译,后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且创办了《耕耘》杂志。

1938年5月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

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

1941年香港为日军占领后,以抗日罪名被捕,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抗战开始后的作品,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转向积极明朗,其创作重点开始从个人地平线走向大众地平线,而1939年的《元日祝福》则是其“更为新声”的第一篇战诗。】

5.1941年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和《我用残损的手掌》等作品。

1948年出版《灾难的岁月》。——(收入这一时期作品)

1949年在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这一时期的诗作主要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显示出了超越个人情感的高层次内涵和蓬勃的生命力,在艺术手法上,超现实主义的运用日趋成熟】

* * (命运多舛的戴望舒一直在曲折中行走,当曙光照耀他时又过早离世。只活了45岁的戴望舒被)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戴望舒的离去对中国诗坛乃至整个文坛是不可弥补的损失,著名诗人卞之琳曾在悼念文章中惋惜的说:"望舒的忽然逝世最令我觉得悼惜的是:他在旧社会未能把他的才能好好施展。现在正要为新社会大大施展他的才能,却忽然来不及了。”

6.戴望舒精通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等欧洲语言,一直从事欧洲文学的翻译工作,他是首个将西班牙诗人洛尔卡的作品翻成中文的人。

7.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

代表作品

代表作有《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先后创办过《璎珞》、《文学工场》、《新诗》等刊物。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表诗歌,处女作《凝泪出门》。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兰、中国的李金发等人的影响。

1929 年出版的诗集《我的记忆》大部为此时期的作品。

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著、译作。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或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编定诗集《望舒草》于1933年出版。这一阶段的诗作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他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1935年从法国回国。1937年出版诗作合集《望舒诗稿》。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继续著译, 1938年5月赴香港。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其间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香港为日军占领后,以抗日罪名被捕,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到很大损害。抗战开始后的作品,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转向积极明朗。

1941年所作《狱中题壁》和稍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这一时期作品后来收入《灾难的岁月》,1948年出版。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48年再次去香港,。

1989年《戴望舒诗全编》出版。诗集主要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

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1.《雨巷》P名作赏析

《雨巷》赏析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他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进这雨巷。”诗人把自己化身为雨巷中徘徊是抒情主人公,他在被蒙蒙细雨笼罩着的小巷中,内心怀揣着一个朦胧的原望:“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然而,她竟也默默无言,终是蒙胧地、像梦一般地从诗人的身旁飘过,走进了寂寥的雨巷,留给诗人的是飘然而逝的希望。——朦胧美的体现

同时《雨巷》还是以古诗意象进行抒情的典范。它有浓郁的象征色彩,那孤独的“我”、梦般的“姑娘”、寂寥的“雨巷”,都有强烈的象征意味;“雨巷”的泥泞阴暗,没有阳光与温暖,狭窄破败,正是沉闷窒息的黑暗现实的写照,皎洁妖媚又带苦涩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正是希望、理想与一切美好事物的假托,显然她受到了命运的打击,但她没有乞求或颓唐,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样的妩媚动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下没有低下人的尊贵的头,像一面旗子一样地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诗人在这里坚持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生命力的思想。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既是戴望舒诗的悲剧主题的体现。)诗的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反过来又扩大了想象,它使意境蒙胧,一切都未明说一切又都在不言中说清,深得象征诗幽微精妙的真谛。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却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因为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

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它的意境、情调也都极其古典化,浸渍着明显的贵族士大夫的感伤气息,而《雨巷》则把丁香与姑娘形象联结,赋予了艺术以更为现代更为丰富的内涵,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而诗人在《雨巷》中则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用卞之琳的话说它是宋词《摊破浣溪沙》中“丁香空结雨中愁”一句诗的现代稀释与延伸。

2.《我用残损的手掌》P

分析《我用残损的手掌》

这首诗写于1942年7月,当时戴望舒深陷囹圄,也许,在监狱的绝对禁锢与无望的等待、偶然的反抗中,诗文才显得更具激情,更具爆发力和煽动性,这也是《我用残损的手掌》之所以会一扫其早期作品的纤细、精致、忧伤、神秘而转向宽广、博大、深沉、明朗。(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林昭的“《红楼》愤怒诗歌”,甚至葛兰西的狱中笔记、诗文随笔等,都属于这种)。

这是一首用“真挚的感情做骨子”(杜衡语)的诗。苦心经营诗歌古典之美与象征意蕴的戴望舒,突然遭遇身陷囹圄、山河破碎、国土沦丧之苦。昔日“堤上的繁花如锦幛”、“嫩柳芬芳”不再,只留下“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的锥心之痛,“岭南的荔枝花”也像“我”一样“寂寞地憔悴”。需要注意的是,诗人在此并未一味地“憔悴”下去,而是张开了想象的翅膀,用带着“血和灰”的手掌,轻抚那破碎的版图,然后用两个独特的比喻——“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的乳”作以转折。至此,才有爱与希望,春天与太阳,“永恒的中国”与“全部的力量”的喷薄而出!

这首诗首先运用了一种超现实的手法:“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全诗的灵魂。戴望舒说过:“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残损的手掌本来是很小的,但它能摸索广大的土地,一会儿“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会儿又让“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这一大一小的强烈反差构成了独特的语境,在这种语境的作用下,“手掌”的内涵与外延之间产生一种张力。“手掌”已不单是个人的手掌,同时还是整个民族的受伤的、“残损的”手掌;它受了伤,但依然是博大的,和广大的土地一样博大。它超越个体的有形的手掌而化为民族的“无形的”手掌:“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无形的手掌“粘了”同样无形的“阴暗”。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也要创造超现实,但它们主要依靠虚幻夸张的形象。而现代派作品中这种超现实效果主要是通过语言获得的,强调通过悖论、反讽等反常搭配的运用,使语义在某种独特语境的作用下拓展或变形,从而达到一种“不合理中之合理”的效果。作品对主观的感情,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隐匿,将它们寄于一个生活化的形象与相应动作上,即“残损的手掌”和以手掌“摸索”。内心的创痛化为残损的手掌;对祖国的挚爱与对河山沦落的痛惜化为深情的摸索,犹如母亲抚摸着孩子,又像孩子爱抚着母亲。正是通过这既超越现实又非常生活化的形象和动作,作者与现实之间形成了一种审美距离。当“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时,当“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时,当“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时,都仿佛是一个灵魂从更高的地方观照,审视着这种苦难、依恋和信念。这样,诗中就出现了两个自我:一个自我是广大的土地上生活的一员,残酷的战争与生活给他一双残损的手掌,他是生活的体验者;另一个自我是我们民族受伤的灵魂,具有普遍性、永恒性,他超越时空,用深邃的目光注视着这历史的一页,既看到苦难,也指出希望和力量。仔细体会后一个自我,似乎还能隐隐感到一丝与作者早期作品相通的神秘主义气息。

另外,该诗的形式很有意味。全诗无分节,一气呵成,情感起伏,舒缓有致;全诗大致两行一韵,在不断的换韵中,显现出诗人对“辽远一角”、仍然完整的中国的急切向往。所以,这仍然是戴望舒“为自己制作最合自己脚的鞋子”的诗歌,也是戴望舒走出“雨巷”的代表诗作。

【中国现代抒情诗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抒情方式:浪漫主义(主情主义)、象征主义和现代派。(A)浪漫主义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以饱含感情的语句直接撞击读者的心胸,如和《我用残损的手掌》几乎诞生于同一时期,同样传诵一时的高兰的那首《哭亡女苏菲》。(B)艾青及其受他影响的七月派诗歌则更多采纳了象征主义的抒情方式,赋予某个意象,某种光、色以普遍性内涵。如艾青的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大地上》中“灰黄”的色调,“土地”、“太阳”,以及阿垅的“纤夫”等。要领会其中的意蕴、感情,主要靠读者的联想。(C)而现代派的抒情方式,尽管与象征主义有类似之处,也包含了象征的成分,却更为含蓄,强调通过某种日常经验的再现,唤起读者相应的记忆表象,使读者通过对自己的类似经验的追忆和体验,体会到这种经验背后的感情。这种感情既是作者的,也是读者的,它并非作者施加于读者,而是作者以某种日常经验为媒介,从读者心中唤起的。这种感情一旦从读者心中唤起,它就是发自内心的,内在的,深沉的,持久的,如《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当时的中国,有多少人在抗敌的战场上,在逃难的道路上,在敌人的监狱里(如作者本人),在被焚毁的村舍旁,用自己那“沾了血和灰”的残损的手掌抚摸着自己的亲人、战友、土地和土地上的残垣断壁。这两句诗正是当时中国人普遍经验的再现,是最具体最细节化的,又是最普遍最抽象的。这两句诗的语气十分平静,而在这平静的语气中,却蕴涵了中国人在这样的日常经验背后所饱含的极为丰富、复杂、深厚的感情。中国现代派诗歌追求“华美而有法度”,力图将西方的新诗学与中国传统诗学相结合,在强调“亲切与暗示”的同时,又要与中国“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诗歌传统相通,从这首诗的情感表达效果来看,这个目标得到了实现。

现代派艺术是对现实、人生、自我的更加深刻与独特的揭示。它同样也可以成为“批判的武器”,比如在戴望舒30年代的现代派风格作品中,他所再现的日常经验或是阴暗的,如《我的记忆》;或是寂寞的,如《独自的时候》;或是晦涩而诗化的,如《夜》。而当他在《我用残损的手掌》中写出了中国人的普遍经验,从而显现出强烈的现实性时,不少人就认为他的创作道路转向了。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这首诗里,作者仍然运用了现代派的抒情方式,而且正是这种抒情方式,使读者与作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产生了内在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从而使这篇作品获得了巨大而持久的艺术感染力。】【代赠翻译】

3.【狱中题壁】【忧郁】【夕阳下】【秋夜思】【印象】【白蝴蝶】【烦忧】【秋天的梦】【偶成】【断指【我的记忆】【游子谣】【过旧居】

诗歌创作历程 纵观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大体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

他的第一部诗集《我的记忆》中,收录的作品大多都是情诗和愁诗。尤其是“旧锦囊”辑中留存的12首诗作,大体都是抒发这种个人哀愁感伤情绪的作品。如《寒风中闻雀声》中 “枯枝

2016 届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二单元检测
代赠翻译 第二篇

2016 届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二单元检测

(总分120分,测试时间100分)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

一. 课内文言知识检测(1-20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D、君之所知也。

2、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扎) B、焉用亡郑以陪邻 (增加) ...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搥胸,这里形容非常痛心) D、持千金之资币物 (货币) ...

3、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燕王拜送于庭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夫晋,何厌之有? D、见燕使者咸阳宫

4、下列“以”的解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使工以药淬之 B、而乃以手共搏之 C、以其无礼于晋 D、敢以烦执事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

B. 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人的敬称 ..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

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使„„侵损,削减 .

6、下列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君亦无所害 B、与郑人盟 C、唯君图之 D、既东封郑 ....

7、下列课文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公从之,(烛之武)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若舍郑以(晋)为东道主

C、焉用亡郑以陪邻(之疆土) D、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8、烛之武所言于秦有利无害的一句是 ( )

A、亡郑以陪邻 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9、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10、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⑤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陪伴

B.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如果没有

C.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刻毒

D.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全,都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B.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C.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

D.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一致的一项是( )

A.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B.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C.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D.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

14.下列各组句子中,与例句加点词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若入前为寿 .

A.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B.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

C. 范增数目项王 D. 常以身翼蔽沛公 ..

15.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秦伯说,与郑人盟

B.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刑人如恐不胜

C. 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秦王还柱而走

D.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16.下列句中划线字与“撞而破之”中的“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C、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D、项伯杀人,臣活之

17.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荆轲和而歌

A.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D、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18.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 B、亚父者,范增也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1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厌之有 厌:讨厌 B.若不阙秦 阙:侵损、削减 ..

C.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失其所与 与:结交,亲附 ..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A.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①且贰于楚也C.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①郑既知亡矣 B.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①无能为也已 D.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二.课外文言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21-24题(共16分,选择每题2分)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于牛目,坏城郭,且为栈道而葬。群臣多谏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官费又恐不给,请驰期更日。”太子曰:“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丧,不义也。子勿复言。”

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首。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唯惠公乎!请告惠公。”惠公曰:“诺。”驾而见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惠公曰:“昔王季历①葬于楚山之尾,栾②水啮其墓,见棺之前和③。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于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

此文王之义也。今葬有日,而雪甚,及牛目,难以行,太子为及日之故,得毋嫌于欲亟葬乎?愿太子更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因驰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文王乎?”太子曰:“甚善。敬驰期,更择日。”

惠子非徒行其说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王,而又因说文王之义。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 (《战国策·魏策二》)

[注] ①季历:周文王之父。②栾:漏流 ③和:棺材两头的木板

2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民必甚病 病:损害 B.栾水啮其墓 啮:侵蚀

C.出而为之张于朝 张:设置 D.意者羞法文王乎 法:效法

2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能够打动太子,使他推迟葬期的一组是 ( )

①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 ②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

③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 ④因弛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

⑤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文王乎 ⑥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2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惠王死了,下葬日期已经确定,但天下起了大雪,城中道路无法通行,太子决定修栈道去送葬,大臣们纷纷劝谏。

B.太子认为不按期举行先王的丧礼是不合道义的,坚决不肯改期,群臣没有办法,

最后只好请出了德高望重的惠子。

【代赠翻译】

C.文王认为,当年周王的坟墓被水冲开,是先王想要再见一见群臣百姓,如今天降大雪,是惠王想要多停留几天,扶社稷、安黔首。

D.惠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巧妙进谏,使魏太子没有匆忙地安葬先王,同时又向天下人

宣扬了周文王的大义,实在是不小的功德。

24.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及课内文言文句。(10分)

(1)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3分)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

三.25.默写(每空1分,42分)【代赠翻译】

⑴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 _____, ______, _____。(戴望舒《雨巷》) ⑵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 消散了,甚至她的 ______, ___。 ⑶寻梦?撑一支长篙, ,满载一船星辉, 。(徐志摩《再别康桥》)

⑷ _______________,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_________,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5)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司马迁《荆轲刺秦王》) (6) _________,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7)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8)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着? 又前而为歌曰:“ 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9)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10)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___________________,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门前流水尚能西!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浣溪沙》)

(12)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__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13)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 《夜雨寄北》)

(14)________,________。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 《醉翁亭记》)

(1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16)岱宗夫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17)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宜异同。

(1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乱易整,不武。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19)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沉默啊,沉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四.诗歌鉴赏

2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句,诗人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7.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

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①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
代赠翻译 第三篇

新安二高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高一语文月考试卷

考号 班级 姓名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阻遏â 船舸力 lù 彳亍 chù ..kě 颓圮.pǐ 漫溯.sù 戮...chìB、长篙子shī 叱骂chì 衣钵 cānshâng .gāo 河畔.bàn 虱...bō 参乘..C、忸怩niǔ 淬火cuì 倚柱yǐ 濡湿rú 逢孙páng 阙秦quē ......D、忤视wǔ 犒劳kào 满载伤chuāng 少长ochāng ...zài 遒劲.jìn 创...shà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碾转 调怅 彷徨 沧桑 色彩斑斓 B、廖廓 挑衅 碣石 峥嵘 一愁莫展 C、刀俎 玉玦 凄婉 箫瑟 春风骀荡 D、苔藓 迷惘 逶迤 榆阴 瞠目结舌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21世纪头十年的中国,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良好,但是一些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却看不到中国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仍然书生意气,到国外谋求工作。 ....

B.无论什么问题,我们都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用发展的、辨证的、一分为二的眼光全面的去看待,万不可目无全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C.热播剧《东方红1949》以全新的角度诠释了那段观众早已看熟了的历史,带着观众们重新回忆了那段红色的峥嵘岁月,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

D.七十三岁的王老师吟诗作赋,满腹经纶,文采飞扬的文章让我们看到王老师风华正茂。 ....4、下列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我国各地自然环境、生活条件、经济状况差异较大,国家不会用一刀切的方式确定全国居民统一的每月基本生活需求用电数。

B、国家民委会同财政部开展了兴边富民行动试点,主要任务是加强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生活条件,解决边民贫困问题。

C、海地是加勒比海地区最贫穷的国家,今年初发生的一场大地震曾使这个国力脆弱的国家几乎成了一座满目疮痍、死尸横陈、恶臭弥漫的“死亡之城”。

D、这些支撑奇迹的数字背后,是生命对生命的眷顾,民族对个体的翼护,国家对公民的责任,它们一起传递着生命的接力,创造了中国事故抢险救援史上的奇迹。 5.下面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什么是联想呢?联想就是见到甲就想到乙。通过甲唤起对乙的联想通常有两种情形:一是甲和乙在性质上类似,如: , ;二是甲和乙在经验上接近,如 , 。 ①看到扇子想起萤火虫②看到蜡烛想到教师③看到春光想到少年④看到赤壁想到曹操 A.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③④①② 6.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诗是“五四”时期才出现的,新诗的“新”是相对格律诗而言,新在用白话写诗,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比较适合现代大众理解接受。

1

B.《史记》中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有做过皇帝,却曾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兴起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按篇幅长短,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D.戴望舒,浙江人,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 ,原名戴梦鸥。代表作《雨巷》,并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后期代表作品有《我用我残缺的手掌》《云游》《再别康桥》等等。 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代赠翻译】

A. 举所佩玉珏以示者三 杀人如不能举 ..

B. 以试人,血濡缕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C.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晋军函陵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A、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B、发尽上指冠 ..

C、项伯杀人,臣活之 D、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2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杨喜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赤泉侯:汉骑将杨喜,后封赤泉侯。②檥:船靠岸。 9.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跟随。 B.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罪:过错。 C.项王军壁垓下。 壁:营垒。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乃自刎而死。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①力拔山兮气盖世 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③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④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⑥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④⑤⑥ 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代赠翻译】

B. 为了证明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将杀敌, 嗔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C.项羽带领骑兵,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八百余人,到阴陵时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

D. 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第Ⅱ卷(共114分)

三、翻译、诗歌鉴赏及名句背默(39分) 13.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5分)

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5分)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分)

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11分)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飞花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友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烘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15、诗文默写:(共13分,每空1分)

①芭蕉不展丁香结, 。《代赠》

②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沁园春·长沙》

③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采桑子·重阳》 ④她飘过∕像梦一般的, 。《雨巷》

⑤ ,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再别康桥》 ⑥樊哙曰:“ ,大礼不辞小让。 ,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 项羽本纪》

【代赠翻译】

⑦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 !”复为慷慨羽声, ,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⑧今者项庄把剑舞, 项羽本纪》

⑨东临碣石有遗篇, ,换了人间。《浪淘沙 北戴河》 ⑩但我不能放歌, 。《再别康桥》 四、语言运用(共11分)

16、依照例句的格式,根据提供的开头,仿写句子。(5分) 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象一只无舵的航船,飘飘荡荡,没有方向; 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象 , , 。 18、仿照下面一首小诗,另写一节句式相同、意思相关的诗句。(6分) 不一定„„ 不一定„„ 声色俱厉的, 不一定真理在手; 沉默寡言的 不一定心中无数。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一缕阳光、一抹微笑、一句祝福、一杯热茶,总是让我们暖在心头。一次跌倒时的搀扶、一次失意时的鼓励、一次语重心长的告诫,甚至一次不留情面的批评,事后想起来,也可以叩击我们的心灵,温暖我们的记忆。

在成长的岁月里,你一定有过这样心动的时刻,请拿起你手中的笔,以“那一种温暖”为题,写下你的甜蜜与温馨,留下你的震撼和感恩。限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新安二高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24分)

1、C A、船舸gě B、河畔pàn D 、遒劲jìng 少长zhăng 2、D A、辗转 惆怅B、寥廓 一筹莫展 C、萧瑟

3、C. 峥嵘岁月:峥嵘:不平凡,不寻常。形容不平凡的年月。A书生意气:意气,意志和气概。指同学们意气奔放。应为“意气用事”: 意气:主观偏激的情绪;用事:行事。缺乏理智,只凭一时的想法和情绪办事。B、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D风华:风采、才华;茂:旺盛。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4、D A 语义重复。“生活条件”包含在“自然环境”和“经济状况”中。B、搭配不当。“加强„„生产生活条件” C “国家”与“之城”不对应,改为“之域” 5、C

6、D《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作品。

7、D动词,无,没有。 A举:动词,举起;形容词,穷尽,完。B、以:介词,用;介词,因为。C军:名词,军队;动词,驻军,驻扎

8、D迟:意动用法,以之迟,认为他动身迟。A、C均为使动,使„„从;使„„活;B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二、文言文阅读:(每题4分,共16分) 9、C(“壁”是驻扎的意思。)

10、B( 两个“之”不同,前者是“他们”,后者是“我”的意思。A项都是“于是”的意思;C都是“因为”的意思;D都表修饰关系。) 11、D

12、C(项羽在垓下时候有八百多人,过淮河后只剩下一百多人。) 三、翻译、诗歌鉴赏及名句背默(36分)

13、(1)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过错啊。 (2)(3)略 14、(1)暮春 飞花 (2)思念故乡之情

(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3

【解析】 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 15、诗文默写:(略) 五、语言运用(共14分)

16例句:①(人生就像)一杯清淡的茶水,平平淡淡,没有滋味。 ②(人生就像)一只断线的风筝,东飘西荡,没有着落。 ③(人生就像)一只折翅的苍鹰,跌跌撞撞,没有动力。(5分) 17、奉献:蜡烛滴泪含笑,粉笔扬雪沁香。

立志:学海雄心千里渡,书山壮志万仞攀。

发奋勤学开大道,无悔立志上青天。

恒心:绳锯不息木终断,水滴无止石定(必)穿。(5分)

18、(1)滔滔不绝的,不一定胸藏锦绣;默默无言的,不一定胸无点墨。 (2)大做广告的,不一定质量最好;不声不响的,不一定羞于面世。(4分) 五、作文(60分)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刘邦的汉军和诸侯兵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难道汉军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有美丽的虞姬,一直受到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这时候项羽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流眼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随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边走。”项羽往左走,就陷进大沼泽地中,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打下七十余仗,抵挡的敌人都被我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未失败过,因而能称霸天下。但是今天

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过错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过错。”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在后面追赶项羽,项羽瞪大眼睛呵斥他,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

在这个时候,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希望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纵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让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羽难道内心没有愧吗?”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遭受十多处创伤。说完就自杀身亡。

4

代赠二首其一翻译赏析_作者李商隐
代赠翻译 第四篇

<代赠>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李商隐。其诗词全文如下: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女子思念情人的诗作,诗中的女子,深居高楼,黄昏时分,她因百无聊赖而思念起情人来了。代赠二首其一翻译赏析_作者李商隐。对其思念越浓,就越渴望和他想见,恨不得他立刻出现在楼前,她按耐不住自己焦急的心情,走到楼头前,想去眺望远处,看看他来了没有。可是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他怎么知道自己在思念他呢?就算知道又如何能这么快就来到跟前呢?她只得止步,折回楼内,诗人用不展的芭蕉和固结的丁香来比喻愁绪,不仅使得抽象的情感变得可见可感、具体形象,更使得这种比况具有某种象征的意味。不展的芭蕉与固结的丁香,不仅是主人公愁绪的触发物;作为诗歌的意象,又成为其愁思的载体和象征。
这两句意境优美,音情摇曳,把“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两地徘徊表现得兴味悠长,多少情思尽在其中。清人陆鸣皋说:“妙在‘同’,又妙在‘各自’,他人累言不能尽者,此以一语蔽之。代赠二首其一翻译赏析_作者李商隐。”赞叹的就是这两句诗的含韵不尽。

送国棋王逢翻译赏析_作者杜牧
代赠翻译 第五篇

<送国棋王逢>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杜牧。其诗词全文如下:
玉子纹楸一路饶,最宜檐雨竹萧萧。
羸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野火烧。
守道还如周优柱,鏖兵不羡霍嫖姚。送国棋王逢翻译赏析_作者杜牧
得年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
[鉴赏]
此诗送别,却通篇不言别,而且切人切事,不能移作他处,因此宋人有“此真赠国手诗也”(马永卿<懒真子>)的评语。全诗句句涉棋,而又不著一棋字,可说是占尽风流。起二句以造境胜,启人诸多联想。中间四句极好衬托,棋妙才更见别情之重。马永卿以贪怯作解,认为“棋贪必败,怯又无功。羸形暗去,

观田家翻译赏析_作者韦应物
代赠翻译 第六篇

<观田家>作者为唐代文学家韦应物。其古诗全文如下: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观田家翻译赏析_作者韦应物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前言]
<观田家>是唐代诗人韦应物作的一首田园诗歌。这首诗收入在<全唐诗>卷192_30里,这是一首描写农家生活的五言古诗,是对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的真实写照。抒写了诗人对贫苦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观田家翻译赏析_作者韦应物
[注释]
①景常晏:指天晚。
②劬:劳苦。
③膏泽:指雨下到田里。
④闾里:民间、乡里。
[译文]
春雨过后,所有的花卉都焕然一新。一声春雷,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都被惊醒了。农民没过几天悠闲的日子,春耕就开始了。自惊蛰之日起,就得整天起早摸黑地忙于农活了。健壮的青年都到田地里去干活了,[鉴赏]
这首<观田家>通过对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的具体描述,深刻揭示了当时赋税徭役妁繁重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日闲”,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于农活,结果却家无隔夜粮,劳役没个完。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身为封建官吏能够这样自责,确实是难得的。这种思想感情和杜甫等人是相同的,这是唐代田园诗中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优良传统。

曲江翻译赏析_作者李商隐
代赠翻译 第七篇

<曲江>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李商隐。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曲江翻译赏析_作者李商隐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鉴赏]
曲江的兴废,和唐王朝的盛衰密切相关。杜甫在<哀江头>中曾借曲江今昔抒写国家残破的伤痛。面对经历了另一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后荒凉满目的曲江,李商隐心中自不免产生和杜甫类似的感慨。杜甫的<哀江头>,可能对他这首诗的构思有过启发,只是他的感慨已经寓有特定的现实内容,带上了更浓重的悲凉的时代色彩。
一开始就着意渲染曲江的荒凉景象:放眼极望,平时皇帝车驾临幸的盛况再也看不到了,只能在夜半时听到冤鬼的悲歌声。这里所蕴含的并不是吊古伤今的历史感慨,而是深沉的现实政治感喟。曲江翻译赏析_作者李商隐。“平时翠辇过”,指的是事变前文宗车驾出游曲江的情景:“子夜鬼悲歌”,则是事变后曲江的景象,三、四承“望断”句,说先前乘金舆陪同皇帝游赏的美丽宫妃已不再来,只有曲江流水依然在寂静中流向玉殿旁的御沟(曲江与御沟相通)。“不返”、“犹分”的鲜明对照中,显现出一幅荒凉冷寂的曲江图景,蕴含着无限沧桑今昔之感。文宗修缮曲江亭馆,游赏下苑胜景,本想恢复升平故事。甘露事变一起,受制家奴,形同幽囚,翠辇金舆,遂绝迹于曲江。这里,正寓有升平不返的深沉感慨。下两联的“荆棘铜驼”之悲和“伤春”之感都从此生出。
第五句承“空闻”句。西晋陆机因被宦官孟玖所谗而受诛,临死前悲叹道:“华亭(陆机故宅旁谷名)鹤唳,岂可复闻乎?”这里用以暗示甘露事变期间大批朝臣惨遭宦官杀戮的情事,回应次句“鬼悲歌”。第六句承“望断”句与颔联。西晋灭亡前,索靖预见到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叹息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这里借以抒写对唐王朝国运将倾的忧虑。这两个典故都用得非常精切,不仅使不便明言的情事得到既微而显的表达,而且加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两句似断实连,隐含着因果联系。
末联是全篇结穴。在诗人看来,“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这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尽管令人心摧,但更令人伤痛的却是国家所面临的衰颓没落的命运。(“伤春”一词,在李商隐的诗歌语汇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曾被他用来概括自己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这里特指伤时感乱,为国家的衰颓命运而忧伤。)痛定思痛之际,诗人没有把目光局限在甘露之变这一事件本身,而是更深入地去思索事件的前因后果,敏锐的觉察到这一历史的链条所显示的历史趋势。这正是本篇思想内容比一般的单纯抒写时事的诗深刻的地方,也是它的风格特别深沉凝重的原因。
这首诗在构思方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既借曲江今昔暗寓时事,又通过对时事的感受抒写“伤春”之情。就全篇来说,“天荒地变”之悲并非主体,“伤春”才是真正的中心。尽管诗中正面写“伤春”的只有两句(六、八两句),但实际上前面的所有描写都直接间接地围绕着这个中心,都透露出一种浓重的“伤春”气氛,所以末句点明题旨,仍显得水到渠成。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679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