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七首其二翻译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从军行七首
从军行七首其二翻译 第一篇

从军行七首【其五】唐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翻译: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冬夜闲居

王人鉴

忽忽寒光早,闲居水上村。

病疏当世事,贫负故人恩。

黄叶深樵径,荒烟淡荜门。

凭谁论出处[1],裋褐[2]信乾坤。

注:[1] 出处:《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指出仕作官或居家隐居。

[2] 裋褐(shù hè):粗陋的衣服。

参考赏析

诗歌首联点名时令,忽忽的寒风带着刺骨的寒意吹来,冬天早早地到来了,此时的我正闲居在在水上村。首联照应了题目“冬夜闲居”。颔联似乎是在诉说闲居的原因,由于自己身患疾病,就疏远了当今世上之事,自己的愚拙实在是辜负了朋友的恩情。颈联写了闲居之地的景物,树上的黄叶已经落尽,厚厚地铺在砍柴人上山的小路上,稀疏的荒烟袅袅升起,淡淡地笼罩着简陋的柴门。尾联点名本诗的主旨,不管是出仕做官还是隐居在家,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自己都要穿着粗布衣服,在天天地间信步逍遥、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生活。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顺其自然的情怀。

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赏析

这首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在成都西,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松、维、保三州,(在今四川松潘、理县一带),此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南浦,南郊外水滨。清江,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又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供”,付托。“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尔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城

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杜甫“跨马出郊”,“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在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

浪淘沙令⑴

伊吕两衰翁⑵,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⑷。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⑸。 汤武偶相逢⑹,风虎云龙⑺。兴王只在谈笑中⑻。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⑼![1] 词句注释

⑴浪淘沙令,即“浪淘沙”,原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刘禹锡、白居易并作七言绝句体,五代时起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又名“卖花声”。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多作激越凄壮之音。《乐章集》名“浪淘沙令”,入“歇指调”,前后片首句各少一字。

⑵伊吕:指伊尹与吕尚。伊尹名挚,尹是后来所任的官职。他是伊水旁的弃婴,后居莘(今河南开封)农耕。商汤娶莘氏之女,他作为奴隶陪嫁给商汤。后来,汤王擢用他灭了夏。伊尹成为了商的开国功臣。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世称姜子牙。他晚年在渭水河滨垂钓,遇周文王受到重用,辅武王灭商,封侯于齐。衰翁:老人。

⑶穷通:穷,处境困窘;通,处境顺利。

⑷钓叟:钓鱼的老翁,指吕尚。耕佣:指曾为人拥耕的伊尹。

⑸老了英雄:使英雄白白老死。指伊吕二人若不遇汤文二王,也就终老山野,无所作为。 ⑹汤武:汤,商汤王,商朝的创建者。武,周武王姬发,周朝建立者。

⑺风虎云龙:易经中有“云从龙,风从虎”,此句将云风喻贤臣,龙虎喻贤君,意为明君与贤臣合作有如云从龙、风从虎,建邦兴国。

⑻兴王:兴国之王,即开创基业的国君。这里指辅佐兴王。

⑼争:争论,比较。[2-3] [4-5]

白话译文

伊尹和吕尚两位老人,困窘和顺利的境遇全都经历过了。他俩一位是钓鱼翁,一位是奴仆。如果两位英雄遇不到英明的君主,最终也只能老死于山野之中。

他们偶然与成汤和周武王相遇,英明的君主得到了贤臣,犹如云生龙、风随虎一般,谈笑中建起了王业。到现在已几千年了,谁又能与他们所建立的丰功伟业一争高下呢?[3] 3创作背景编辑

王安石早立大志,要致君尧舜,但长期不得重用。直到宋神宗即位,他才有了类似“汤武相逢”的机会,可以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这首词当作于作者任宰相之时。

菩萨蛮⑴

平林漠漠烟如织⑵,寒山一带伤心碧⑶。暝色⑷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⑸空伫立⑹,宿鸟归⑺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⑻。[2]

作品注释

⑴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又名《菩萨篁》、《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等。《杜阳杂编》说:“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为菩萨蛮,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 词。”后来,《菩萨蛮》便成了词人用以填词的词牌。但据《教坊记》 载开

元年间已有此曲名。到底孰是,今不可考。

⑵平林:平原上的林木。《诗·小雅·车舝》:“依彼平林,有集维鷮。” 毛 传:“平林,林木之在平地者也。”

漠漠:迷蒙貌。烟如织:暮烟浓密。

⑶伤心:极甚之辞。愁苦、欢快均可言伤心。此处极言暮山之青。

⑷暝色:夜色。

⑸玉阶:玉砌的台阶。这里泛指华美洁净的台阶。

⑹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等候。谢眺《秋夜》诗:“夜夜空伫立。”

⑺归:一作“回”。

⑻长亭更短亭:古代设在路边供行人休歇的亭舍。庾信《哀江南赋》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说明当时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亭,《释名》卷五:亭,停也,人所停集也。“更”一作“连”。[3-4]

作品译文【从军行七首其二翻译】

远处舒展的树林烟雾漾潆,好像纺织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带,触目伤心的碧绿。暮色进了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过了长亭接着短亭。[5]

创作背景编辑

此词作品背景已经不详。据宋僧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说:“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复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辅泰见而爱之。后至长沙,得古集于子宣(曾布)内翰家,乃知李白所作。”

临江仙⑴

未遇行藏谁肯信⑵,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⑶。当风轻借力⑷,一举入高空。 词句注释

⑴临江仙:词牌名。本为唐教坊曲名,多用以咏水仙,故名。双调五十八字或六十字,皆用平韵。

⑵未遇:未得到赏识和重用;未发迹。行藏:指出处或行止。语本《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⑶无端:谓无由产生。引申指无因由,无缘无故。良匠:泛指在某方面技艺精湛的人。形容:形体和容貌。

⑷当风:正对着风。

⑸吹嘘:吹助,指风吹。唐孟郊《哭李观》诗:“清尘无吹嘘,委地难飞扬。”

⑹蟾宫:月宫,月亮。唐以来称科举及第为蟾宫折桂,因以指科举考试。

⑺碧霄:青天。[1]

白话译文

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作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迹:画工将我画在风筝上,那么我正好借着风力,乘风直上。

在半空中,风慢慢吹来,我觉得身体渐渐平稳了,只觉得要飘到月宫去了。此时正是雨后,夕阳西下之时,又有多少人身在平地,羡慕我登上了碧霄之中啊!

望江南

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①,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②,图画若为工③。 云水暮,

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④,欢笑有儿童。

【作者介绍】李纲(1083-1140),字伯纪,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徽宗政和二年(1112)进士。宋高宗时,曾拜尚书右仆射(丞相),兼中书侍郎。

【注】①“江上雪”二句:化用柳宗元《江雪》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②箬,箬竹,竹子的一种。箬笠,用箬竹编制的斗笠。散,同霰,冰霰,小雪子。玉花,像白玉一样的雪花。③“图画”句:意谓此等雪景.图画怎能画出。若为:怎么能。这句说,若把这景象画出来,将是一幅绝妙的图画。④屿,小岛。鳊,一种淡水鱼,肉味鲜美。缩鳊,缩着项的鳊鱼。鲫,鲫鱼,一种淡水鱼,肉味也很鲜美。

【赏析】

这首词描写的是渔家生活。上片,写老渔翁在冰天雪地中垂钓。“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斗笠上只听见雪弹子敲打的声响,蓑衣上不时抖落堆积的雪花,这两句描写真实,生动,使人如身临其境,目睹耳闻,堪称一幅工笔画。下片写渔家乐。小岛上的竹篱茅舍是渔翁的家,他钓满一篓鳊鱼和鲫鱼归家后,听到的是一片儿童的欢笑。这首词,真实、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答: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从军行七首其二翻译】

【解析】李纲是邵武人,本词是本地作家的作品,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一些关键词并不难解题。第一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可多元化,其中衬托的表现手法相当明显。第二小题考查的是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诗句通俗易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只要抓住“空旷”“茅舍”“欢笑”等关键词,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便昭然若揭。

【答案】(1)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示例: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晓至湖上⑴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⑵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⑶。[1]

2注释编辑

【从军行七首其二翻译】

①湖:杭州西湖。

②折:弯曲。

③景:影。

3译文编辑

出城清晨的天色还有些昏暗,站立水边让我心意稍微宁静。水面泛起的薄雾弥漫开来仿佛与天相连。水中的苇草弯曲下来发出声响,遥远的青山如黛仿佛连淡淡的影子也若有似无。一会儿过后晨日初起,远处三三两两的小舟泛在水上。怎么能够学得野鸭一般,能去追逐那远方的清影呢。

4作品赏析编辑

这首诗情感丰富。此诗用清凉的晨雾,清淡的远山,清澈的湖水,清灵的野凫,构成一幅清新宜人的晓湖之景。表现了诗人平静闲适的心态,愿象野凫一样回归自然的情怀。[2] 从“人意静”、“寒雾生”等语可以看出作者喜爱幽静;“临水”、“稍见初日开”等词句则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之意;而从“安得学野凫”、“逐清景”又可看出作者向往自由以及对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是写景名句。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看,此联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听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同时采用了对偶的手法,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形象丰满,层次分明,构建了开阔、淡雅、幽静、清新的意境。

落叶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收录于《全唐诗:卷849—24》

2作者简介编辑

修睦:中国晚唐诗人,(约公元?年至九一八年),修睦的俗姓、里居、生年均不详,卒于梁太祖贞明四年。光化中(公元八九九年左右)为洪州僧正。与贯休、处默栖隐为诗友。后死于维杨朱瑾之难。修睦著有《处东林集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今《全唐诗》收其诗19首。

3鉴赏编辑

一场秋雨过后,庄稼已经收割了,闲置着的田地显得格外空旷,只见深红色的落叶脱离树干,层层叠叠地在半空里飞舞。颔联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落叶的心理活动,落叶思绪翻飞,一心向往着春日,哪里肯相信自己在凭借秋风而飞舞呢。颈联描写落叶飘零的动态情景——有的翻飞着随流水而去,有的在暮色苍茫的河边盲目地飘荡。尾联直抒胸臆,说自己要像青松那样傲然挺立,四季常青,而不做落叶,随风飘荡,任意东西。 “落叶”是古诗中常常吟咏的意象。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而修睦的《落叶》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开篇从“雨过”着笔,转向“重重落叶”,以“重重”言落叶之多,给人以“无边萧萧下”的强烈感受,“红”,突出其色彩之艳丽。但在秋雨潇潇,秋风渐紧的背景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木叶,其命运令人担忧。是为实写。颔联从眼前景,转向写“虚”,回想春日之际,绿叶吐翠,葱茏蓬勃,那时哪里想到会有秋风会降临,让叶子飘零,惹人伤怀,由实而虚,有转折,有对比,笔法腾挪,拓宽了描写的视野,引人遐想。颈联继续回到写落叶,落叶或随流水而逝,或在暮色苍茫中在河边的上空飘零,一个“乱”字耐人寻味秋风中“乱”舞于空中的落叶,岂能不让人心情也“乱”,世事变迁,人生无常,有时和“落叶”何异, 尾联诗人再次转折,将“落叶”和“松”对比,落叶飘零,而青松挺且直,面对秋风甚至寒冬,而依然翠绿如常。 诗歌写物图貌,用笔灵活多变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视角写秋雨之后的落叶,为实写,第二联从“落叶”的视角着笔,有浓郁的主观色彩, “翻思”、“肯信”及“只应”二句的议论抒情,均为虚笔视角、笔法的变化,使诗歌变化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拣麦穗》学案2 冀教版
从军行七首其二翻译 第二篇

【从军行七首其二翻译】

拣麦穗

【走进作者】

张洁,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1937年生于北京。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张洁早期散文创作,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课文初探】

1、 文章主写的是回忆“我”拣麦穗的事,为什么要在开头部分讲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呢?

2、作者在作品中,渴望用自己的笔帮助读者走向充满同情、友爱、关怀、信任的纯净世界。试说说本文的主旨。

◎堂上演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麝香 慑服 校舍 涉世未深 十恶不赦 .....

B.信笺 兼容 ..

C.抗洪 伉俪 ..悭吝 间不容发 三缄其口 ...坑骗 引吭瀣一气 ..高歌 沆.

D.瞳孔 彤云 侗族 初日瞳瞳 悲恸欲绝 ......

【课内文段精析】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当我刚刚能够提着一个篮子歪歪趔趔地跑路的时候,就跟在大姐姐们身后拣麦穗了。 对我来说,那篮子未免太大,总是磕碰着我的腿,时不时就让我跌上一跤。我也很少有拣满一个篮子的时候。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而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拣到的麦穗,还会从篮子里掉回地里去了。

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盛着稀稀拉拉几蔸麦穗的篮子说:“看看,我家大雁也会拣麦穗了。”然后她又戏谑地问我:“大雁,告诉二姨,你拣麦穗做啥?”

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

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还向围在我们周围的姑娘、婆姨们眨了眨她那双不大的眼睛:“你要嫁谁嘛?”

是呀,我要嫁谁呢?我忽然想起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说:“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着。笑啥嘛!我生气了。难道做我的男人,他有什么不体面的地方吗?

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我不知道。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他的头,

剃得光光的,像半个葫芦。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后脑勺上的长长的白发,便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1.分析当时的“我”的形象。为什么“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

2.我为何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3.仿照对卖灶糖的老汉的描写,也描写一位老人的形象。(100字左右)

◎拓展提升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浣衣 豢养 环视 幻化无方 ....

B.甚至 渗水 剩货 大成至圣 ....

C.研究 房檐 蜿蜒 妍媸毕露 ....

D.慈悲 杯盘 婢女 众口皆碑 ....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为了小区的事,他们常常在一块儿 ,一个心愿就是让业主们满意。 ②杨万里的绝句,虽然意象疏简,但那无穷的莲叶和那映日的荷花却

能 ,构成优美丰满的意境。

③进入高三,各科通过专题复习, 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答题能力,但是 也会碰到一些让我们棘手的题目。

A.商讨 相映成趣 进而/偶然

B.商量 相映成趣 从而/偶尔

C.商讨 相得益彰 进而/偶然

D.商量 相得益彰 从而/偶尔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公司订立了规章制度,培训了上岗人员服务质量差强人意。 ....

B.几年来厂长和书记相敬如宾,配合默契,在全大的凝聚力。 ....

C.社区建立十年来,他走家串户,问寒问暖,帮助下岗人员和困难家庭的事真是擢发难数。 ....

D.由于走得太慌,她没有带上门,让小偷轻易登堂入室走了她心爱的笔记本电脑. ....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考察美国几所中学,使这些中国校长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B.神舟六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又向前大大跨进了一步,炎黄子孙不能不为之骄傲自豪。

C.专业水平高,交际能力强,性格是否开朗亲和,构成一个人在事业中发展的有利条件。

D.最近,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国家发生了强烈地震,我国政府应邀派出了救援队,已奔赴灾区,参与求援行动。

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的内容,不超过25字(飞船的名称可简称为“神五”,“神六”)(4分)

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返回后反映,神舟飞船乘坐非常舒适,感觉很满意。但是有两个小的技术细节需要改进,一是返回舱舷窗的位置让他在观察时感到别扭;二是飞船上用来收集杂物的袋子,地面上感觉用拉链比较方便,太空中的实际感受是用绳系口的方式更方便。针对杨利伟提出的意见,在神舟六号设计建造过程中,船工程师反复亲身体会,调整了航天员座椅与舷窗的相对位置。重新生产的用来收集零散物品的袋子,封口处也都尽量改成了尼龙搭扣。

6.依据语境,仿照前面句式补写下面两空。

牵挂,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深深惦记,是维系亲情, ,传递爱情的纽带。它没有虚伪的杂质,也没有功利的色彩。只有慷慨的给予和无私的奉献,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8.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1)(2)题。

①今天是大熊猫过生日,②几个好朋友来到他家为他庆贺。③当大熊猫吹灭生日蜡烛后,④朋友们问他刚才许了什么愿。⑤“从我懂事时起,就有两个最大的愿望,”⑥大熊猫轻声回答道:⑦“一个是把我的黑眼圈儿能治好,⑧还有一个是照张彩色照片。”

(1)找出标点、结构等方面有毛病的所有语句。(只填序【从军行七首其二翻译】

号)

(2)任选三个有毛病的语句加以修改,不能改变原意。(3分)

9.把下面的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短句。要求以“绝句”二字开头,不改变句子的原意,语句连贯、通顺。

王维把绝句这种最能展示人的性情、气质、素养和才思,最难出珍品的诗歌体裁运用得出神入化,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10.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两个字的敬辞谦语。 示例: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您”,更文雅一点,也可以说“特意登门拜访”。

(1)邀请朋友到家里作客,可以说“下午我在家里等您来”,也可以说“下午我在家 您”。

(2)把自己的著作送给人,可以在书上写“请您多提意见”,也可以写

“ ”。

11.到2005年,神州八中建校152周年。下面是为校庆拟写的一副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

上联:吉祥欢笑,百年名校庆华诞。

下联: 。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选《鸿门宴》)

1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情 .

B.秦时与臣游 游:交往 .

C.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幸:幸运 .

D.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

13.把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参考答案

【课文初探】

1、答案:它是作为铺垫和映衬出现的。一方面引出“我” 拣麦穗的事,另一方面映衬了“我” 拣麦穗时所寄托的梦的天真单纯,那一份纯真美丽的感情。

2、答案:本文通过对一个憨厚、纯真的小姑娘在拣麦穗时梦想的成长与破灭的描述,体现了农村女子命运的悲哀与无奈,通过对挽歌式乡村景致的描绘体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

◎堂上演练

A

【课内文段精析】

1、我当时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正说明我的好玩与天真。

2、我之所以要嫁给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是因为他那里有灶糖吃,还因为他很慈祥。这里完全没有世俗的意思,也说明作者在此是想呼唤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的友爱,而不是其他。

3、要用肖像描写,可以写人的眼睛,不能重复对卖灶糖的老汉的描写。

◎拓展提升

1.C 2.B 3.A 4.B

5.(4分)杨利伟乘坐“神五"的感受促进了“神六”两个技术细节的改进。

6.(1)联结友情

(2)只有衷心的祝福与深情的祈祷。(符合句式结构和语境即可)

7.(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8.(1)①⑤⑥⑦ (2)①今天大熊猫过生日(或:今天是大熊猫的生日)

⑤我从懂事时起就有两个最大的愿望(或:从懂事时起,我就有两个最大的愿望) ⑥大熊猫轻声回答道,

⑦一个是能把我的黑眼圈儿治好(或:一个是把我的黑眼圈儿治好)

9.绝句是一种最能展示人的性情、气质、素养和才思却又最难出珍品的诗歌体裁,王维却把它运用得出神入化,写下了不少脸炙人口的传世佳作。10.(1)恭候 光临 (2)指正

11.示例:闽水高歌,八方学子聚桃园。

12.【文言实词】 C(“幸”应解释为“幸亏,幸而”。)

13.【文言翻译】

【从军行七首其二翻译】

(1)估计大王的军队足够用来抵挡项王(的进攻)吗?

(2)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要对待他。

新课标2013届高考语文模拟综合测试卷04
从军行七首其二翻译 第三篇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新课标2008届高考语文模拟综合测试卷04

一、(6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慰藉(jiâ) .

B.伉(kàng)俪 .

C.挑剔(tì) .

D.口讷(nà) .谲(juã)诈 .翰藻(zǎo) .洗练(liàn) .邂逅(hòu) .风烛残(cán)年 .云云(yún)众生 .斩钉截(jiã)铁 .视若草芥(jiâ) .目不暇(xiá)接 .礼尚(shàng.妍媸(ch .á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德国10月份失业人数猛增,比上月增加2.2...

艾的失业势头也束手无策。 .

B C人类,实在是暴殄天物....

D.我的父亲1963 二、(123分)

6题。

细胞系统左右两侧细胞的生长繁殖总是互相竞促使左侧细胞生长繁殖;其生长繁殖的惯性使其超过直至成形。动物进化是由机体的不对称向两侧对称发展,而两侧对称发展正是从低级动物通向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级动物的至关重要的一环。现在为多数人所知的最早的两侧对称多细胞动物化石,是在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地层中发现的。大量的多细胞动物化石在寒武纪地层中的发现,表明地球上的生命在这个时期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演化,古生物学家称之为“寒武纪大爆发”。1909年,在加拿大落基山脉的布尔吉斯页岩中,发现了5.15亿年前的软体组织动物化石,证明现生动物界的所有门类在寒武纪时已经出现。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然而,2004年11月我国古生物学家在贵州瓮安县北斗山区的岩石层中,发现了5.8亿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两侧对称多细胞动物的化石。这一新发现在古生物学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为我们翻开了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史册的重要一页,首次将两侧对称动物化石的可靠记录提前约4000万年而到了寒武纪之前。

北斗山区发现的化石中的这种多细胞动物非常小,它的体长只有0.2毫米,还不及两根头发丝的宽度,肉眼无法看清,只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尽管这一古老动物躯体很小,科学家还是辨别出了它内部的几个器官:一对体腔和成对排列的感觉窝,内胚层和完全中胚层组成。石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古老的真体腔两侧对称动物化石的代表,科学之谜。

由于这种两侧对称动物很小,,并冠以化石产地名,称为“贵州小春虫”。

3 ( )

A.“贵州小春虫”

B.

C.名的。

D.造。

4 )

A

C

D.首次将两侧对称动物化石的可靠记录推到了5.8亿年前。

5.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中介绍了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两侧对称动物化石“小春虫”的有关情况,包括

它的组织构造、命名由来以及这一发现的重大意义。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B.1909年加拿大落基山脉发现的5.15亿年前的软体组织动物化石,有力地证明了“寒

武纪大爆发”理论。

C.称“小春虫”为两侧对称动物,是因为它的外形、内部器官呈对称状态,其内部器官

的对称主要表现为具有一对体腔和成对排列的感觉窝。

D.“小春虫”这种两侧对称多细胞动物,组织构造相当复杂,已经处于成年期的发育阶

段,表明这种动物已经生长成形。

6.根据中文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动物的起源提供重线线索。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7—10“逵犹以为未太平耶?”又谓逵曰:“馆”桧徐曰:“当以百金为助。”逵唯唯而已。”诏充普安郡生府教授。逵奏:“言路久不通,乞”帝嘉之。二十六年,迁著作郎,寻除起居郎。入谢,帝又曰:“秦桧炎炎,不附者惟卿一人。”逵曰:“臣不能效古人抗折权奸,但不与之同尔,然所以事丞相礼亦不敢阙。”又曰:“受陛下爵禄而奔走权门,臣不惟不敢,亦且不忍。”明年同知贡举,尽公考阅,以革旧弊,遂得王十朋、阎安中……逵以疾求外,帝命国医王继先视疾,不可为矣。卒年四十一。帝为之抆泪叹息。逵尝自谓:“司马温公不近非色,不取非财,吾虽不肖,庶几慕之。”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 )

当:适合

亲老:亲人和老人

滋;更加

抗折:抗拒、驳斥

( )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逵对独当帝意 . B.亲老不能涉险远 .. C.逵不答,桧滋怒 . D.臣不能效古人抗折权奸 ..8.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侩以实对

③当以百金为助

⑤勿以微贱为间

⑦逵以疾求外

A.①③⑤ B.②④ ②能以家来乎 ④以此知卿不附权贵 ⑥尽公考阅,以革旧弊 D.③④⑥

( ) 9

③逵唯唯而已。

⑤帝为之抆泪叹息 A.①④ C.①②⑤

D.③④ ( ) 10

A

C.赵逵在朝任官,秦桧既出言打击又想施惠拉拢,赵逵不为所动。秦桧死后,赵逵受皇

帝信任升官。

D.赵逵直言奏告皇帝应广开言路使人敢言,后来他主管科举考试,能完全公正地考核察

看考生,革除旧弊,选到了王十朋等人才。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四、(19分)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把划横线的文字翻译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运而已矣。”

()

(1)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3分)

(2)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2分)

(3)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分)

12

王昌龄

(12分)

(24分)

13.默写。(5分)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两组任选一组)

(一)

从军行七首其二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其二翻译 第四篇

<从军行其二>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译文]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从军行七首其二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鉴赏]
此诗只抓住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透过军中饮宴一个镜头,跌宕起伏地表现出当时边塞军士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思想的苦闷无聊,也使征戍者的深沉、复杂的感情跃然活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令人陶醉的千古绝唱,然而在久戍边关的军士眼中,又是使人厌倦而单调的景象。天天都是那连绵不断的乱山、长城,“琵琶起舞换新声”。琵琶不断奏出新的曲调,随着旋律的变化,人们翩翩起舞。琵琶是富于边地色彩的乐器,而军中作乐,离不开胡琴、羌笛和琵琶的伴奏,这些乐器,对戍边者来说,带有异域的情调和征战的音律,易唤起战士们强烈的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给人以新的感受,带来新的欢乐吧?然而“总是关山旧别情”。“总是”二字,转折得有力,巧妙。此句的“旧”与上句的“新”二字相承应,意味无穷。“新声”与“旧别情”互相影射,形成诗意的波折,造成抑扬顿挫的音情,尤显出“意调的酸楚”,边愁的深重。征戍者离乡背井,因此,“别情”
是军中最普遍、最深沉的感情。尽管曲调花样翻新,而唤起的“总是”人们的离愁别绪呵!<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二字,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颇深。
“撩乱边愁听不尽”。尽管撩起了纷乱的边愁,却总也听不尽。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澜,又一次音情的抑扬。“ 听不尽”三字,含蓄有致,感情复杂,意味深长,只要边患未除,就依然弹下去,听下去,所以“边愁”既是思归的哀愁,又何尝不含有更多的意味呢?
“高高秋月照长城”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诗人轻轻宕开一笔,“景中含情,更惨”, 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

从军行阅读答案_从军行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其二翻译 第五篇

<从军行>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前言]
<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第一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阅读答案_从军行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 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从军行阅读答案_从军行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 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 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 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第二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译文]
烽火城西面的楼高有百尺,黄昏时我独自坐在那里,沐浴着青海湖来的秋风。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鉴赏]
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作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

从军行翻译赏析_作者陈羽
从军行七首其二翻译 第六篇

<从军行>作者为唐代文学家陈羽。其诗词全文如下: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译文]
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从军行翻译赏析_作者陈羽。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却看不见人,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
[鉴赏]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从军行翻译赏析_作者陈羽。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试想,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又怎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呢?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 “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突入人们的眼帘之中。
这首<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从军行其一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其二翻译 第七篇

<从军行其一>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鉴赏]
首句中的“烽火城”,代指设置烽火台的边城;古时边境上筑高城以御敌,一旦敌人入侵,便于城垛上燃狼粪或柴草,白天以烟、夜间以火来报警。从军行其一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百尺楼”,也指边地戍楼。这两种景物,都是边境上所特有的;它既点明了地理环境,又给这首边塞诗笼罩上一层浓浓的沙场氛围。次句则点明这是秋天的一个傍晚,在苍茫暮色中,一名兵士正孤零零地坐在戍楼上;迎着从青海湖上吹来的阵阵寒风,默默无语,神驰他乡。
“黄昏寂寞,独坐凄凉;海风入楼,更吹羌笛关山月。”关山月,乐府曲调,属<鼓角横吹曲>,内容大都表达征戍离别之情。从军行其一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本来心绪已十分悲凉的征人,伤离别的乐曲又引发了他无穷的思亲之情。禁不住心驰万里而涌起滔滔愁思。“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指无奈。金闺,女子闺阁的美称;这里借指家室。这一句不写自己正思念金闺中人,而想象此时闺人正在万里之外念及自己。因边城闻笛而代为金闺之愁;自己之愁已经不堪,而闺中之愁,更将奈何?!这一曲笔使得感情倍深一层。诚如清人李瑛所云:“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无以慰闺中思己,正深于思家也。”(<诗法易简录>)
这首诗起句壮逸,断句凄楚伤神。烽火城是一片孤城;百尺楼为一座危楼;征人独坐其上。一个“独”字,既吻合了征人背井离乡、远涉边地之孤独,也切合了金闺中人因征人不归而独守空闺之孤独。此外,“更吹羌笛关山月”一句,也有“一击两鸣”之妙。
闻笛者固然闻笛伤情,吹笛者又何尝不是和泪吹奏呢?!吹奏者借吹奏<关山月>所抒发的绵绵离别之情,深深地感染了闻笛者,使闻者顿起金闺之思。
在章法结构上,诗以前三句的写景叙事,来烘托第四句的直接抒情;以第四句的直接抒情来深化前三句的写景叙事。“更吹”、“无那”,转折有致,将全诗推向高潮。而末句中最末一个“愁”字,为一篇之诗眼,使戍卒怀乡思亲的真挚感情,被刻画得既饱满深刻,又含蓄蕴籍。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 “无那金闺万里愁”。
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情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681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