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翻译】
第一篇:《《王祥事母》阅读答案》
王祥事母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①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②。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注释】①恒:经常,常常。②空斫得被:(王祥)得以没有被砍杀。
9.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王 祥 事 后 母 朱 夫 人 甚 谨
10.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1)殊( ) (2)使( ) (3)值( )
11. 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选文写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文中分别表现了王祥、后母怎样的品性?(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语文网
9.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
10. (1) 特别 (2)派 (3)正赶上、正值
11. 王祥曾经在另一张床上睡觉,他的后母躲在暗处想杀死他。
12.王祥遵母命守李树;王祥请死宽慰后母。
13.王祥:孝顺。 后母:尽管恶毒尖刻但最终被感动。
第二篇:《王祥事母阅读答案》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①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②。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注释】①恒:经常,常常。②空斫得被:(王祥)得以没有被砍杀。
9、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王祥事后母 朱夫人甚谨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殊( ) (2)使( ) (3)值(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12、选文写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13、文中分别表现了王祥、后母怎样的品性?
参考答案:9、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10、(1) 特别 (2)派 (3)正赶上、正值11、王祥曾经在另一张床上睡觉,他的后母躲在暗处想杀死他。12、王祥遵母命守李树;王祥请死宽慰后母。13、王祥:孝顺。后母:尽管恶毒尖刻但最终被感动。
第三篇:《“蔡顺少年孤,事母孝”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蔡顺①少年孤,事母孝。岁荒②,粮食不足,顺日拾桑椹③,以异器盛之。邻人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邻人悯④其孝,以白米牛蹄赠之。
【注】①蔡顺:字君仲,东汉人。②岁荒:年成不好。③桑椹:成熟时黑紫色或白色,味甜,可食。④悯:怜悯。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顺日拾桑椹 日:
(2)以异器盛之 异:
2、翻译句子。(1分)
邻人悯其孝,以白米牛蹄赠之。
3、你认为蔡顺是个怎样的人?他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示?(2分)
参考答案:
1、(1)每天 (2)不同的
2、邻居怜悯他孝顺,就把白米和牛蹄送给他。(1分) 3、孝敬父母。略。
第四篇:《李珏,字待价,幼孤,事母以孝闻 阅读答案》
李珏,字待价,幼孤,事母以孝闻。甫冠,举明经。李绛为华州刺史,见之,曰:日角珠廷,非庸人相。明经碌碌,非子所宜。乃更举进士高第。以拔萃补渭南尉,擢右拾遗。 穆宗即位,荒酒色,景陵始复土,即召李光颜于邠宁,李愬于徐州,期九月九日大宴群臣。珏与宇文鼎同进曰:光颜、愬忠劳之臣,方盛秋屯边,如令访谋猷,付疆事,召之可也,岂以酒食之欢为厚邪?帝虽置其言,然厚加劳遣。
盐铁使王播增茶税十之五以佐用度。珏上疏谓:榷①率本济军兴,而税茶自贞元以来有之。方天下无事,忽厚敛以伤国体,一不可。茗为人饮,与盐粟同资,若重税之,售必高,其敝先及贫下,二不可。山泽之产无定数,程斤论税,以售多为利,若价腾踊,则市者稀,其税几何?三不可。陛下初即位,诏惩聚敛,今反增茶赋,必失人心。帝不纳。方是时,禁中造百尺楼,土木费巨万,故播亟敛,阴中帝欲。珏以数谏不得留,出为下邽令。
帝尝自谓:临天下十四年,虽未至治,然视今日承平亦希矣!珏曰:为国者如治身,及身康宁,调适以自助,如恃安而忽,则疾生。天下当无事,思所阙,祸乱可至哉?
始,庄恪太子薨,帝意属陈王。既而帝崩,中人引宰相议所当立,珏曰:帝既命陈王矣!已而武宗即位,人皆为危之。珏曰:臣下知奉所言,安与禁中事?时潞州刘从谏献大马,沧州刘约献白鹰,珏请却之以示四方。迁门下侍郎,为文宗山陵使。终以议所立,贬江西观察使,再贬昭州刺史。
宣宗立,迁河阳节度使,罢横赋宿逋百余万。以吏部尚书召,珏去镇,而府库十倍于初。 卒,年六十九,谥曰贞穆。
(选自《新唐书》,有删节。)注:①榷,榷场,指中国辽、宋、西夏、金政权各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虽置其言 置:放弃。
B.程斤论税 程:衡量。
C.临天下十四年 临:面对。
D.思所阙 阙:欠缺。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乃更举进士高第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B.山泽之产无定数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珏以数谏不得留 斧斤以时入山林 D.如恃安而忽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1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明李珏敢于直言进谏的一组是
①明经碌碌,非子所宜
②茗为人饮,与盐粟同资,若重税之,售必高,其敝先及贫下
③陛下初即位,诏惩聚敛,今反增茶赋,必失人心
④为国者如治身,及身康宁,调适以自助,如恃安而忽,则疾生
⑤臣下知奉所言,安与禁中事
⑥宣宗立,迁河阳节度使,罢横赋宿逋百余万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①④⑤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珏幼年丧父,以孝顺母亲闻名,成年后得人指点,考中进士,入朝为官;穆宗即位后,沉湎于酒色,李珏和宇文鼎因皇帝要大宴群臣而一同进谏。B.盐铁使王播增收茶税,李珏上疏劝阻,认为增加茶税会失去人心,但没有被采纳;后来因为多次进谏阻止在禁中造百尺楼而被贬出京城。C.李珏关心国家的长治久安,当皇帝为天下太平而流露出满足的情绪时,进言劝说皇帝要居安思危,以避免祸乱的发生。D.在河阳节度使任上,李珏废除征收额外的和拖欠的赋税一百多万,当他被召回朝廷任吏部尚书离开时,府库中的积蓄比当初增加了十倍。参考答案:13.C(临:统治。)14.A(于是、就。
B项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代词,这。
C项前者是介词,因;后者是介词,按照。
D项前者是连词,表修饰;后者是连词,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15.B16.B(李珏被贬出京城是因为反对增加茶税。)
第五篇:《《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阅读答案》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①,
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服除,以窭困调南和尉,有惠政。黜陟使以闻,擢补
龙武军录事参军。德秀不及亲在而取,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
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能食乃止。既长,将为娶,家
苦贫,乃求为鲁山令。前此堕车足伤,不能趋拜,太守待以客礼。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
请格虎自赎,许之。吏曰:“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
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明日盗负虎还,举县嗟叹。玄宗在东都,酺②五凤楼下,命三
百里县令、刺史各以声乐集。是时颇言且第胜负,加赏黜。河内太守辇优伎数百,被锦绣,
或作犀象,瑰谲光丽③。德秀惟乐工数十人,联袂歌《于蔿于》。《于蔿于》者,德秀所为歌
也。帝闻,异之,叹曰:“贤人之言哉!”谓宰相曰:“河内人其涂炭乎?”乃黜太守,德秀益
知名。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任满,笥④余一缣,驾柴车去。爱陆浑佳山水,乃定
居。不为墙垣扃钥,家无仆妾。岁饥,日或不爨。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人以酒肴从之,
不问贤鄙为酣饫⑤。德秀善文辞,作《蹇士赋》以自况。房琯每见德秀,叹息曰:“见紫芝眉王祥事母,阅读答案
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苏源明常语人曰:“吾不幸生衰俗,所不耻者,识元紫芝也。”天宝
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新唐书·元德秀传》) 注:①擢第:登第。②酺(pú):合
聚饮食。③瑰谲光丽:十分新奇美丽。④笥(sì):盛衣物的竹器。⑤饫(yù):饱。7.下列语
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藉无茵席
藉:通“借”,凭借B.人以为不可绝嗣 嗣:后代C.无资得乳媪 资:钱财D.是时颇言帝且第胜负 第:确定等次 解析:A项,藉:垫。答案:A 8.下
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黜陟使以闻
太守待以客礼B.吾何娶为 既长,将为娶C.德秀自乳之 悉
衣食人之孤遗者D.乃黜太守 爱陆浑佳山水,乃定居 解析:A项,介词,把/
介词,用;B项,疑问语气词,呢/介词,替;C项,代词,他/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都是
“连词,于是”。答案:D 9.下列各组词语中,全都表明元德秀为政清廉的一项是(
)(3分)①食不盐酪,藉无茵席
④不为墙垣扃钥,家无仆妾②德秀自乳之,能食乃止 ⑤德秀惟乐工数十人,联袂歌
《于蔿于》③笥余一缣,驾柴车去 ⑥家惟枕履箪瓢而已A.①⑤⑥ B.②④⑤ C.③④
⑥ D.②③⑥解析:①言其孝顺。②言其疼爱侄儿。⑤言其关心百姓。答案:C 10.下列
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元德秀曾任鲁山令,上升伊始,即以诚信化民。县中有一入监的盗贼主动请
求出去杀死老虎,将功赎罪。元德秀冒着风险,坚决地答应了那人的请求。B.元德秀的母亲
去世,他一直守护在母亲的坟墓旁边,服丧期满,才出仕为官;因没来得及在母亲健在时结王祥事母,阅读答案
婚,他终生不娶;即便足伤未愈,他依然以对待贵客的礼节对待太守。C.玄宗驾幸东都,元
德秀巧借歌舞之机为民请命,唐玄宗连连赞叹《于蔿于》为贤人之言并罢免了河内太守的职
务。D.元德秀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他将自己的俸禄全部给那些孤儿买衣服和粮食了,他死
时家里只有极少的生活用品。解析:B项,应是“太守以贵宾之礼对待德秀”。答案:B 11.请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
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河内太守辇优伎数百,被锦绣,或作犀象,瑰谲光丽。(3分)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元德秀年轻时就死了父亲,对母亲十分孝顺,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左右,就亲自背着母亲进了京城。(“孤”“去”“负”、句意各1分)(2)那是小偷的诡计,将来他逃走了,你恐怕会受到牵累吧?(“亡”“无乃„„乎”句意各1分)(3)河内太守用车载着几百个演员,披挂着锦绣,有的装扮成犀牛大象,十分新奇而美丽。(“辇”“被”、句意各1分)参考译文:元德秀,字紫芝,是河南府河南州县人。年轻时就死了父亲,对母亲十分孝顺。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左右,就亲自背着母亲进了京城。考上进士后,母亲去世,他守在母亲的坟墓旁边守护,饭食中没有盐和醋,睡觉时没有什么垫在身下。服丧期满,因为贫困而调到南河县任县尉,治理期间有好名声。元德秀没有来得及在母亲健在时娶妻,就不肯结婚。有人认为他不可以断绝了后代,他回答说:“我哥哥有儿子,我的先祖可以得到祭祀,我干吗还要娶妻呢?”当年,他哥哥的儿子在襁褓中就死了母亲,又没有钱请奶妈,德秀就亲自喂养他,等到侄子能吃饭了才停止喂养。侄子长大后,将要为他娶媳妇,家里十分贫穷,才自己请求任鲁山县令。在此之前,他因为从车上掉下伤了脚,不能快步行走拜见,但是太守却以贵客的礼节对待他。有个小偷被关押在牢里,当地正碰上老虎作恶,小偷请求打虎赎身,元德秀答应了他。有个官吏对他说:“那是小偷的诡计,将来他逃走了,你不是要受到牵累吗?”元德秀说:“我已经答应了他,不可以背弃约定的事。如果有所牵累,我应当定罪,不牵连到别人。”第二天,小偷带着老虎的尸体回来了,全县的人都为此而感叹。唐玄宗在东都时,在五凤楼下设宴,命令三百里内的县令、刺史都要拿出歌曲到他那里汇集。当时人们都传言皇帝将要排出优劣,施加赏罚。河内太守用车装着几百个演员,披挂着锦绣,有的装扮成犀牛大象,十分新奇而美丽。只有德秀带了演员几十个,集体唱一首叫《于蔿于》的歌,《于蔿于》是德秀所创作的歌。皇帝听到后,十分惊奇,赞叹说:“唱的都是贤人说的话呀!”对宰相说:“河内府的百姓恐怕都生活在苦难中吧?”于是罢免了太守,元德秀更加出名了。元德秀所得到的俸禄都供给那些孤儿吃饭穿衣。(后来)竹筐里带着绢一匹,赶着一辆柴车离任。他喜爱陆浑那秀丽的山水,于是(在那儿)定居。他家里不造围墙,不用钥匙,也没有仆人小妾。碰上荒年,有时揭不开锅。他喜欢喝酒,悠然地弹着琴来自娱自乐。元德秀擅长于写文章,曾经写了一篇《蹇士赋》来比况自己。房琯每次见到元德秀,总是叹息说:“只要看到元紫芝的面貌,就会把人的名利之心洗涤干净。”苏源明也常常对别人说:“我不幸生活在衰败和庸俗的环境中,但我不感到耻辱的,是因为我结识了元紫芝呀。”元德秀在天宝十三年去世,死时,家里只有枕头、鞋子和舀水的瓢一类东西。
第六篇:《古代文整体阅读提纲答案》
古代文整体阅读(一)导学提纲王祥事母,阅读答案
一、整体阅读要领
下面举例说明如何知人、明事、辨理。
何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事母至孝。扬州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
市粟麦。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
飨白粲①。”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至其实,则不肯受。母本侧庶,籍注失实②,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凯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
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凯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
养,何假以希禄?”凯之益重之。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
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问者惭
而退。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 (《宋书•孝义传》)王祥事母,阅读答案
译文:何子平世代居住在会稽,很小的时候(就)有理想,被乡里称赞,事奉母亲非常孝顺。在扬州被征召从事史,每月的俸禄给的是白米,(他)总是卖出白米买入粟麦。别人问他说:“获利不多,为什么那么麻烦呢?”子平说:“我的母亲在东边,不买卖难得到白米,(我)怎么
忍心独自吃白米饭。”每当有人赠送鲜鱼时,如果不能送到母亲家,那么不肯接受。母亲原本
是妾,户籍注册不符合实际情况,没到供养的年龄,而户籍上的年龄已经到了供养的年龄,便
离开职务回到家里,当时镇军将军顾觊之是州上的长官,对他说:“你母亲的年龄实际上未满
八十,你原来就知道。在州中任职略有少许俸禄,(我)将禀告上司挽留你。”子平说:“官家
从户口登记取得凭证,户籍年龄已经到了,我就应该在家俸养母亲,为何要以实际年龄未到冒
取荣誉利益而宽容自己呢?况且归去奉养母亲,又符合我个人的情感。”觊之又劝他以母亲年
老要求县令照顾,子平说:“实际尚未到奉养之年,哪能借此以求得俸禄?”觊之更加看重他。
已经回到家,竭尽全力而使供养充足。后来授予官职为吴郡海虞县令,县里给的奉禄只用来养
母亲一个人,而他的妻子、孩子丝毫不允许用奉禄。有人疑心他太俭朴,子平说:“奉禄本来
是用来养母亲,不为自己,”问的人惭愧而退出去了。母亲死后而不在担任官职,丧事情况超
过一般礼节,每到了哭恸时,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注]①白粲:白米。②籍:户口册,即下文的“黄籍”。当时规定,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解职归家奉
养。
这段写了何子平、顾凯之等人,主要人物是何子平。他“世居会稽,少有志行”,在乡里被人称道。顾
凯之是镇军将军,当州的“上纲”。两人关系很是密切,也许是朋友。全文所叙主要事件是:何子平之母户
口本上的年龄比实际年龄要大。按照规定,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卸职归家奉养。何母实际年龄未至八十,“亲故所知”,何子平奉公守法,“便去职归家”。顾凯之劝他在州中任职,他不愿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不肯接受。顾凯之又劝他“以母老求县”,他也不愿意。顾凯之便更加敬重他。何子平回家以后,竭力劳作,以保证母亲的供给。后来授官为吴郡海虞令。所得俸禄全部用来供养母亲,妻子儿子“不犯一毫,”母亲去
世,他“哀毁逾礼”。除了这主要事件,文章开头还叙述了何子平在扬州为官之时的孝行。这一切都表明何
子平“事母至孝”,表达了作者对何子平为人的赞颂之情。能像这样分析文章的人、事、理,便可以认为读
懂了文章。
2.依据试题的特点
高考古代文阅读的试题,既有实词、虚词含意和用法的辨别,有文句的翻译,又有筛选信息、分析文
意、评述作者观点态度,虽然已往考生在实词、虚词理解上也会出现误判,但更多的是在翻译文句、筛选
信息、分析文意、评述观点态度上出错。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了解考试侧重点的变化,不知道这些试题其出发点就是考文意的理解,考查对选文句子含意、事件之间逻辑顺序的把握。譬如当年选用前面所举叙何子平“事母至孝”的文章,最后一道题的B项是这样的:“子平归家之后”‘竭身运力,以给供养’,认为‘希禄本在养亲’,坚持‘县禄唯以养母一身’,从而实现了‘归养之愿’。”本项“从而”前的话,孤立起来看,似乎都是正确的,可是将它们通通置于“子平归家”之后,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许多考生看不出“希禄本在养亲”、“县禄唯以养母一身”是何子平归养以后又重新任职时说的话,也看不出“从而”以下的判断更不符文意,因而错判。当年试题的C项是这样的:“子平不愿以老母‘实年未满’而‘苟冒荣利’,又不肯‘以母老求县’,归家养母,竭尽全力,从而深受顾凯之的敬重。”“归家养母,竭尽全力”在原文中是“凯之亦重之”以后的事,不少考生也看不出来,因而错判。
二、典型试题分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久之,举于朝,授南康丞。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居数月,摘发奸伏如老狱吏,则皆大惊,相率敛迹。履乃改崇宽大,与民休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捕之不获,怒,习絷其乡邻。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以中益怒,曰:“丞慢我。”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挚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邑有淫祠,每祀辄有蛇出户,民指为神。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为丞六年,百姓爱之。迁安化知县。大姓易氏保险自守,江阴侯吴良将击之,召履计事。履曰:“易氏逃死耳,非反也,”招之当来。不来,诛未晚。良从之,易氏果至。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履曰:“世清矣,民安于农。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迁潍州知州。山东兵常以牛羊代秋税,履与民计曰:“牛羊有死瘠患,不若输粟便。”他日,上官令民送牛羊之陕西,他县民多破家,潍民独完。会改州为县,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履遂乞骸骨归。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 易:轻视。
B.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 詈:辱骂。
C.以中益怒,曰:“丞慢我。” 慢:诋毁。
D.他县民多破家,潍民独完。 完:保全。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
受业:传授学业
B.则皆大惊,相率敛迹。
敛迹,收敛形迹。
C.邑有淫祠,每祀辄有蛇出户。
淫祠:无节制地祭祀。
D.大姓易氏保险自守,江阴侯吴良将击之。
保险:占据险要的地势。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今絷者从,而捕未已。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B、急且有变,奈何?
吾攻赵,旦暮且下。
C、每祀辄有蛇出户。
太守与客来饮此于此,饮少辄醉。
D、山乐兵常以牛羊代秋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履“改崇宽大”的一组是 ( )
①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
②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
③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
④履曰:“„„不来,诛未晚。”良从之,易氏果至。
⑤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
⑥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履自幼熟读史书,曾被聘为浙东郡学正,后转任南康丞。为了改变南康当地的凶悍习俗,他着力打击奸人恶事,起到了重要的威慑作用。
B.知县周以中巡视时受人冒犯,一怒之下拘捕多人,吴履晓以利害,平息他的怒气,释放了乡邻;又用缚责巫人、丢弃神像的方式断绝了淫祠。
C.吴履任安化知县时,安抚大姓易氏,避免了一场反叛,保住了地方的安定;他又鼓励农事,募兵时只登记招收愿为兵者,消除了百姓的恐慌。
D.吴履任潍州知州后,常以百姓为念。鉴于牛羊容易生病死亡,他改变了以牛羊代秋税的做法。这种变化使得潍地民众的财产未受任何损失。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易氏逃死耳,非反也。
译文:
(2)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
译文:
阅读材料所写之主要人物是吴履、次要人物有知县周以中和李文忠等。这则材料所叙吴履之事有:①介绍吴履一般情况,这是史传文应有之意。②因李文忠的举荐而任南康丞;为了改变南康凶悍习俗,他着力打击奸人恶事并“改崇宽大,与民休息”③知县周以中巡视时受人冒犯,一怒之下拘捕多人,吴履释放乡邻,再晓以利害(“急且有变”),平息了他的怒气;又缚责丞人、丢弃神象,断绝的淫祠。④吴履任安化知县时,安抚大姓易氏,保住了地方的安定;他又鼓励农事,“安民于农”;募兵时只招收愿意为兵者,消除了百姓的恐慌。⑤迁潍州知州,常以百姓为念,改变以牛羊代秋税的做法,使得当地民众的财产未受损失。作者叙写这几件事,主要表现吴履治政“崇宽大”的精神,因而得到民众爱戴。阅读时,首先要对文章有这样的理解分析。
下面简述各题。
第11题考查理解实词的能力,不正确的一项是C,“慢”根据文意应作“怠慢”讲,文中无“诋毁”意。
第12题考查理解特定词语的能力,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少受业于闻人梦吉”的句意,“受业”应是接受学业。
第13题考查理解虚词的能力,不相同的一组是D。A项两个“者”为代词,相当于“的人”;B项两个“且”都是副词,“将要”之意;C项中两个“辄”,都是“就”,用法也相同。D项中前一个“以”为介词,用;后一个“以”,有人认为是连词,有人认为是介词,但意思都是“因为”
第14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实际是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全都说明吴履“改崇宽大”的一项是B。句①中的“立释之”,句④中的“不来,诛未晚”,句⑤中的“不愿可勿强”,都表现出“崇宽大”。句③体现其破除迷信的一面,句⑥侧面表现其爱民,句②的“急且有变”是防止意外,全句是劝江阴侯的话。
第15题考查分析文意的能力。据上文分析,可知“不正确的一项是“B”。晓以利害,平息他的怒气,释放乡邻”说法并不错,只是语序或者说逻辑上有不恰当之处,应当是释放在先,晓以利害在后(“立释之,乃以白中”)。
第16题考查翻译文句的能力,答案是:(1)易氏只是为免死而逃跑,并非谋反。(2)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逃死,逃离死亡,为免死而逃;籍,用作动词,故为兵者,过去法过兵的人。)
附:译文
注:①擿:揭发。②淫:不合礼制的。
《吴履传》参考译文: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年从师于名士梦吉,熟读《春秋》诸部史书。李文忠镇守浙东,聘请他为郡里学正。过了一段时间,被推荐给朝廷,朝廷任命他为南康县县丞。南康一带民风凶悍,认为县丞是个文人,都轻视他。过了几个月,吴履像老狱吏一样破案抓奸,大家都很吃惊,(奸人)相继收敛形迹。吴履于是放宽政策,让百姓休生养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被村民所骂,逮捕不着,一怒之下拘捕了许多乡邻。吴履查案问清缘故后,立即释放了百姓,并告诉以中。周以中更怒,说:“县丞怠慢我。”吴履说:“触犯大人的只有一个人,他的邻居有什么罪?现在抓起来的人很多而犯人未捕住,如果把老百姓逼急了,将会发生变故,怎么办呢?”周以中的怒气这才缓和下来。县里有不合礼制的庙堂,每次祭祀就有一条蛇溜出门,百姓都指着蛇说,神出来了。吴履将巫师捆绑起来责罚,把神像沉到江里,于是胡乱祭祀鬼神的现象就绝迹了。吴履当县丞六年,百姓都拥戴他。后来升迁到安化当知县,一个姓易的豪强大户凭借险要地势把守关口,江阴侯吴良将要攻打他,召集吴履商量这件事。吴履说:“姓易的是为了逃避死难而已,并非谋反。招安他他应该来归顺,不来归顺杀他也不晚。”吴良听从他的计谋,易氏果然归顺了。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吴履说:“当今社会清明,老百姓安心务农。请您将那些愿意当兵的登记一下,不愿的人,您就不要勉强。”后来吴履升迁潍州知州。山东常用牛羊代替秋季赋税,吴履跟百姓商量说:“(送交途中)牛羊有生病死去的隐患,不如交纳粮食方便。”有一天,上级官员让百姓送牛羊到陕西,其他县百姓多倾家荡产,潍州百姓独自保全。恰逢改州为县,朝廷召吴履回去,潍州百姓都哭泣着跑来送行。吴履向朝廷请求退休,回到家中。
第七篇:《《王祥事母》阅读答案》
《王祥事母》阅读答案
王祥事母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①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②。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注释】①恒:经常,常常。②空斫得被:(王祥)得以没有被砍杀。
9.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王 祥 事 后 母 朱 夫 人 甚 谨
10.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王祥事母》阅读答案《王祥事母》阅读答案
(1)殊( ) (2)使( ) (3)值( )
11. 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祥事母》阅读答案文章《王祥事母》阅读答案出自文中分别表现了王祥、后母怎样的品性?(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9.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
《王祥事母》阅读答案阅读答案
10. (1) 特别 (2)派 (3)正赶上、正值
11. 王祥曾经在另一张床上睡觉,他的后母躲在暗处想杀死他。
12.王祥遵母命守李树;王祥请死宽慰后母。
13.王祥:孝顺。 后母:尽管恶毒尖刻但最终被感动。
第八篇:《《王祥事母》阅读训练及答案》
《王祥事母》阅读训练及答案
王祥事母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①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②。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注释】①恒:经常,常常。②空斫得被:(王祥)得以没有被砍杀。
9.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王 祥 事 后 母 朱 夫 人 甚 谨
10.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王祥事母》阅读训练及答案《王祥事母》阅读训练及答案
(1)殊( ) (2)使( ) (3)值( )
11. 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选文写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2分)
《王祥事母》阅读训练及答案文章《王祥事母》阅读训练及答案出自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
《王祥事母》阅读训练及答案阅读答案
10. (1) 特别 (2)派 (3)正赶上、正值
11. 王祥曾经在另一张床上睡觉,他的后母躲在暗处想杀死他。
12.王祥遵母命守李树;王祥请死宽慰后母。
13.王祥:孝顺。 后母:尽管恶毒尖刻但最终被感动。
第九篇:《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祥性至孝 阅读答案》
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灸,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
汉末遭乱,扶母携弟览避地庐江,隐居三十余年,不应州郡之命。母终,居丧毁瘁,杖而后起。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祥年垂耳顺,固辞不受。览劝之,为具车牛,祥乃应召,虔委以州事。于时寇盗充斥,祥率励兵士,频讨破之。州界清静,政化大行。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及武帝为晋王,祥与荀往谒,谓祥曰:“相王尊重,何曾既已尽敬,今便当拜也。”祥曰:“相国诚为尊贵,然是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阶而已,班例大同,安有天子三司而轻拜人者!损魏朝之望,亏晋王之德,君子爱人以礼,吾不为也。”及入,遂拜,而祥独长揖。帝曰:“今日方知君见顾之重矣!”
武帝践阼,拜太保,进爵为公,祥以年老疲耄,累乞逊位,帝不许。御史中丞侯史光以祥久疾,阙朝会礼,请免祥官。诏曰:“太保元老高行,朕所毗倚以隆政道者也。前后逊让,不从所执,此非有司所得议也。”遂寝光奏。泰始五年薨,奔赴者非朝廷之贤,则亲亲故吏而已,门无杂吊之宾。族孙戎叹曰:“太保可谓清达矣!”(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三》)
2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 谮:中伤
B.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 檄:征召
C.损魏朝之望,亏晋王之德 亏:损失
D.遂寝光奏 寝:止息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B.①览劝之,为具车牛,祥乃应召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祥性至孝 阅读答案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祥性至孝 阅读答案
C.①隐居三十余年,不应州郡之命
②夫晋,何厌之有
D.①朕所毗倚以隆政道者也
②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25.下面能够表现王祥“笃孝”、“清达”的一项是( )
A.①扶母携弟览避地庐江
②州界清静,政化大行
B.①祥以年老疲耄,累乞逊位
②为具车牛,祥乃应召
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祥性至孝 阅读答案文章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祥性至孝 阅读答案出自src="style="word-wrap: break-word;">遂拜,而祥独长揖
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祥非常孝顺。尽管继母对他比较苛刻,但他仍然秉持孝道。继母在冬天想吃活鱼,他甚至要解衣破冰捉鱼。继母去世,他居丧哀伤过度,容貌枯槁憔悴,需要拄着拐杖才能站立。
B.王祥有治政才干。他受徐州刺史吕虔的委托,处理徐州政务。当时徐州盗贼遍地,经过王祥的多次征伐,打败盗寇,徐州境内得以安定,政治教化得以大力推行。时人都歌颂他的功绩。
C.王祥很清高。在汉末逃避战乱中,隐居三十多年,州郡征召他,他都不做官。后来,在武帝时代,王祥和荀一同前往拜谒武帝,荀跪拜,而王祥竟然独自拱手长揖,对此,武帝很敬重他。
D.王祥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得到重用。王祥因为自己年迈体弱,多次上书请求让位,而武帝不准许。当御史中丞向皇帝请求免去王祥官职时,晋武帝还下诏书称赞王祥是国家元老。
答案
23.选C。解析:亏:使……受损失,败坏、损害。
24.选B。解析:B项,均为介词,给,替。A项,①连词,表顺承;②连词,表修饰。C项,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
25.选D。解析:A项,②不表现其清达;B项,①不表现其笃孝;C项,①不表现其笃孝,②不表现其清达。
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祥性至孝 阅读答案阅读答案
26.选C。解析:王祥和荀一同前往拜谒司马炎的时候,司马炎还没有登基,当时司马炎刚被封为晋王。文段后面有“武帝践阼”可以印证。因此,C项说“在武帝时代”不妥。
参考译文:
王祥,字休徵,琅琊临沂人。王祥性情非常孝顺。早早母亲去世,继母朱氏不慈爱,多次说他坏话,因此父亲也不喜欢他。常常让他去打扫牛粪,王祥却更加恭敬谨慎。父母亲有病,他衣不解带,煎汤熬药都先亲口尝过。母亲曾想吃鲜鱼,当时天寒地冻,王祥脱下衣服将要去破冰捉鱼,冰忽然自行破裂,两条鲤鱼从中跃出,王祥带着鱼回家了。母亲又想吃烤黄雀,就又有几十只黄雀飞到他的幕帐中,王祥又用它们来供他母亲食用。同乡的人都惊叹,认为这是孝心感应的结果。他家有棵丹李树,结果实的时候,母亲命他看守,每次风雨来时,王祥就抱树大哭。他就是这样忠厚孝顺。
汉代末年,遭逢战乱,王祥扶持母亲带着弟弟王览逃难到庐江,隐居三十多年,州郡征召他,他都不应命。母死后,居丧哀伤过度,容貌枯槁,需要拄着拐杖才能站立。徐州刺史吕虔召他为别驾,他的年龄已接近六十,坚决推辞不接受。弟弟王览规劝他,为他准备好车和牛,王祥才应召而去,吕虔把徐州政务都委托给他。在那时,盗贼遍地,王祥率领勉励士兵,多次征伐,打败盗寇。徐州境内清肃安宁,政治教化得以大力推行。当时人歌颂他说:“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等到武帝司马炎做晋王时(注:此时,司马炎尚未登上武帝帝位。史书作者出于避讳而称武帝),王祥和荀一同前往拜谒司马炎。荀对王祥说:“丞相位尊势重,何曾都已经向他归心致敬,现在我们应当跪拜才对。”王祥说:“丞相的确尊贵,但他是魏国宰相。我们是魏国三公,三公和王侯,相差只有一级罢了,上朝的礼仪是一样的,哪有朝廷的三公轻易跪拜别人的呢!这样做,损害魏国的威望,败坏晋王的明德,有德行的人以礼节去爱护别人,我不做这事。”进去后,荀就跪拜,而王祥独自拱手长揖。司马炎说:“现在我才明白你为什么被(魏帝)如此看重。”
司马炎登上帝位后,拜王祥为太保,进爵位为公。王祥因为年迈,多次上书请求让位,武帝不准。御史中丞侯史光认为王祥长期抱病,欠缺朝会礼节,请求免去王祥官职。晋武帝下诏说:“太保是国家元老,品行高洁,是我所依靠来弘扬政道的人。他前后多次让位,我都不准他的坚决要求,这不是你们下官随便议论的事。”于是平息侯史光的启奏。泰始五年去世,来奔丧的人,不是朝廷的贤者,就是关系亲近的老部下,门前再没有其他的吊唁的宾客。族孙王戎赞叹说:“太保公真是清高通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