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翻译】
第一篇:《《登高》原文及翻译讲解》
《登高》原文及翻译讲解
作品原文
《登高》⑴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⑵ , 渚(zhǔ)清沙白鸟飞回⑶。
无边落木萧萧下⑷ ,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⑸ ,百年多病独登台⑹。
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⑺, 潦倒新停浊酒杯⑻。[1]
注释
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2]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天宝中期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题解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句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语言极为凝炼,乃千古名句。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新停浊酒杯:一般解释为戒酒,不妥。“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态延续途中的一时中断,这一句是说,我一人登台,独饮浊酒,无亲朋相伴,慢慢举起销忧解愁的酒杯,停在嘴边——我的身体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饮酒不断、未曾有过停杯体验的我,不禁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现。“浊酒”是相登高的翻译及阅读答案
对于“清酒”而言,是一种带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时称之为“醪”。登高的翻译及阅读答案
评解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这首律诗很特别,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写景而言,有工笔细描(首联),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有大笔写意(颔联),传达出秋的神韵。抒情则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难怪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第二篇:《司马光《独乐园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独乐园记登高的翻译及阅读答案
司马光
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所及也。孔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若夫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各尽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之所乐也。
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关,以为园。其中为堂,聚书出五千卷,命之曰读书堂。堂南有屋一区,引水北流,贯宇下。中央为沼,方深各三尺。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中,若象鼻。自是分而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秀水轩。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若玉玦,围三丈,揽结其梢,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沼北横屋六楹,厚其牖茨,以御烈日。开户东出,南北列轩牖,以延凉飕。前后多植美竹,为消暑之所,会之曰种竹斋。
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辨其名物而揭之。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曲其梢,交相掩以为屋。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圃。圃南为六栏,芍药、牡丹、杂花各居其二。每种止植二本,识其名状而已,不求多也。栏北为亭,命之曰:浇花亭。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见。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轩辕,至于太室。命之曰:见山台。
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原,探礼乐之绪。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达无穷之外,事物之理,举集目前。所病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衽采药,决渠灌花,操斧剖竹,濯热盥手,临高纵目,逍遥徜徉,唯意所适。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或咎迂叟曰:吾闻君子之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于己,不以及人,其可乎?迂叟谢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乐恐不足,安能及人?况叟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注: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推行新法。司马光反对新法,被贬为西京(洛阳)御史台,熙宁六年(1073),购地二十亩,筑园。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延凉飕 延:迎取。
B.辨其名物而揭之 揭:为&&做标志。
C.事物之理,举集目前 举:借取。
D.虽推以与人 推:推让。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皆以蔓药覆之 以相如功大,立为上卿
B.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 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C.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踽踽焉、洋洋焉 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孟子、孔子的语句,意在说明王公大人之乐圣贤之乐是高尚的,而作者自己的独乐是迂腐庸俗的。
B.本文记述了独乐园的布局,既有方位介绍,又有形状描摹,并依据区域的景观特点或功能命名,突出了独乐园命名之寓意。
C.作者在此小园中悠闲自得,生活内容丰富,时而在读书堂思考事理,时而在庭院中钓鱼灌花、登高望远,其乐胜于园外之乐。
D.作者以问答形式说明自己并非不想推以与人,而是别人不肯同此乐,所以才独享其乐,这就委婉地表达了抑郁不得志的情怀。
11.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原,探礼乐之绪。
(2)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第三篇:《王阳明“瘗旅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附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瘗旅文王阳明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
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
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薄午,有人自蜈蜙坡来,云:
“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
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哭。”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日,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
则其仆又死矣。呜呼,伤哉! 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二童子有难色然。
予曰:“噫!吾与尔犹彼也!”二童闵然涕下,请往。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又以只鸡、
饭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曰: “呜呼,伤哉!繄何人?繄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
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
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
胡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呜呼,伤哉! 尔诚恋兹五
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胡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胜其忧者?夫冲冒霜露,扳援崖壁,
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吾固知
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 吾
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耳,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呜呼,伤哉!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
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露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为心乎?自吾去
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
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吾为尔歌,尔听之!” “歌曰:‘连峰际
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
达观随寓兮,莫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吾苟死于兹兮,率尔子仆,来从予兮!吾与
尔遨以嬉兮,骖紫彪而乘文螭兮,登望故乡而嘘唏兮!尔安尔居兮,无为厉于兹墟兮!’ 5.对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 觇:探视,窥探 B.亦
遽然奄忽也! 奄忽:疾速,这里指死亡 C.骖紫彪而乘文螭兮
四 骖:独辕车所驾的三匹马 D.无为厉于兹墟兮! 厉:厉鬼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有吏目云自京来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B.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C.尔诚恋兹五斗
而来,则宜欣然就道 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D.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7.请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
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露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为心乎8.吕思勉评价《瘗旅
文》“自心情中流出,颇见真挚也”全文流露出作者哪些真挚的情感? 9.把文言文阅读材
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
而来此,宜也。 (4分)译文:(2) 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3分)译
文:(3) 达观随寓兮,莫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4分)译文: 王阳明《瘗旅文》
阅读答案(附翻译) 答案:
5. C.(骖:驾取)
6.A(A定语后置的标志B连词,表递进/表目的C.连词,那么/就是D.副词,竟然,却/
才)
7.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露尔。尔既
已无知,然吾何能为心乎?
8.答:①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同情,仁爱之心。②悲客死之人,借以抒发作者自己被贬异
域的忧郁悲愤之情。③达观随寓的自我劝慰之情
9.。(1) 古人不会轻率地离开故乡,外出做官也不超过千里。我是因为流放而来此地,理所应当。
(2) 历尽瘴毒而能勉强保全自己的生命,主要是因为我没有一天怀有忧戚的情绪啊。
(3) 想得开的人儿到处为家,又何必守住那旧居一栋?魂灵啊,魂灵啊,不要悲伤,不要惊恐!
参考译文:
在大明正德四年秋季某月初三日,有一名吏目从北京来到这里,不知他姓甚名谁。身边带着一个儿子、一个仆人,将要上任,路过龙场,投宿在一户苗族人家。我从篱笆中间望见他,当时阴雨昏黑,想靠近他打听北方的情况,没有实现。第二天早晨,派人去探视,他已经走了。近午时刻,有人从蜈蚣坡那边来,说:“有一个老人死于坡下,旁边两人哭得很伤心。”我说:“这一定是吏目死了。可悲啊!”傍晚,又有人来说:“坡下死了两个人,旁边一人坐着叹息。”问明他们的情状,方知他的儿子又死了。第二天,又有人来说:“看到坡下堆了三具尸体。”那么,他的仆人又死了。唉,令人伤心啊!想到他们的尸骨暴露在荒野,无人认领,于是我就带着两个童仆,拿着畚箕和铁锹,前去埋葬他们。两名童仆脸上流露出为难的情绪。我说:“唉,我和你们,本像他们一样啊。”两名童仆怜悯地淌下眼泪,要求一起去。于是在旁边的山脚下挖了三个坑,把他们埋了。随即供上一只鸡、三碗饭,一面叹息,一面流着眼泪鼻涕,向死者祭告说:
“唉,悲伤啊!你是什么人,什么人啊?我是此地龙场驿的驿丞、余姚王守仁呀。我和你都生长在中原地区,我不知你的家乡是何郡何县,你为什么要来做这座山上的鬼魂啊?古人不会轻率地离开故乡,外出做官也不超过千里。我是因为流放而来此地,理所应当。你又有什么罪过而非来不可呢?听说你的官职,仅是一个小小的吏目而已。薪俸不过五斗米,你领着老婆孩子亲自种田就会有了。为什么竟用这五斗米换去你堂堂七尺之躯?又为什么还觉得不够,再加上你的儿子和仆人啊?哎呀,太悲伤了!你如真正是为留恋这五斗米而来,那就应该欢欢喜喜地上路,为什么我昨天望见你皱着额头、面有愁容,似乎承受不起那深重的忧虑呢?一路上常冒着雾气露水,攀援悬崖峭壁,走过万山的峰顶,饥渴劳累,筋骨疲惫,又加上瘴疬侵其外,忧郁攻其中,难道能免于一死吗?我固然知道你会必死,可是没有想到会如此之快,更没有想到你的儿子、你的仆人也会很快地死去啊。都是你自己找来的呀,还说它什么呢?我不过是怜念你们三具尸骨无所归依才来埋葬罢了,却使我引起无穷的感怆。唉,悲痛啊!纵然不葬你们,那幽暗的山崖上狐狸成群,阴深山谷中粗如车轮的毒蛇,也一定能够把你们葬在腹中,不致长久的暴露。你已经没有一点知觉,但我又怎能安心呢?自从我离开父母之乡来到此地,已经三个年头。历尽瘴毒而能勉强保全自己的生命,主要是因为我没有一天怀有忧戚的情绪啊。今天忽然如此悲伤,乃是我为你想得太重,而为自身想得很轻啊。我不应该再为你悲伤了!我来为你唱歌,你请听着。
我唱道:‘连绵的山峰高接云天啊,飞鸟不通。怀念家乡的游子啊,不知西东。不知西东啊,顶上的苍天却一般相同。地方纵然相隔甚远啊,都在四海的环绕之中。想得开的人儿到处为家,又何必守住那旧居一栋?魂灵啊,魂灵啊,不要悲伤,不要惊恐!假使我也死在这地方啊,请带着你子你仆紧相从。我们一起遨游同嬉戏,其乐也无穷。驾驭紫色虎啊,乘坐五彩龙;登高望故乡啊,放声叹息长悲恸。你安心守分居墓中啊,可不要变成厉鬼村村寨寨乱逞凶!’
第四篇:《清·张英《聪训斋语》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圃翁①曰:人生必厚重沉静,而后为载福之器。王谢子弟席丰履厚,田庐仆役无一不具,且为人所敬礼,无有轻忽之者。视寒畯之士,终年授读,远离家室,唇燥吻枯,仅博束修数金,仰事俯育咸取诸此;应试则徒步而往,风雨泥淖,一步三叹;凡此情形,皆汝辈所习见。仕宦子弟则乘舆驱肥,即僮仆亦无徒行者,岂非福耶?古人云:予之齿者去其角,与之翼者两其足。天地造物必无两全,汝辈既享席丰履厚之福,又思事事周全,揆诸天道,岂不诚难?惟有敦厚谦谨,慎言守礼,不可与寒士同一感慨欷歔,放言高论,怨天尤人,庶不为造物鬼神所呵责也。
古称仕宦之家,如再实之木,其根必伤,旨哉斯言,可为深鉴。世家子弟,其修行立名之难,较寒士百倍。何以故?人之当面待之者,万不能如寒士之古道:小有失检,谁肯面斥其非?微有骄盈,谁肯深规其过?幼而骄惯,为亲戚之所优容;长而习成,为朋友之所谅恕。至于利交而谄,相诱以为非;势交而谀,相倚而作慝②者,又无论矣。人之背后称之者,万不能如寒士之直道:或偶誉其才品,而虑人笑其逢迎;或心赏其文章,而疑人鄙其势利。故富贵子弟,人之当面待之也恒恕,而背后责之也恒深,如此则何由知其过失,而显其名誉乎?
故世家子弟,其谨饬如寒士,其俭素如寒士,其谦冲小心如寒士,其读书勤苦如寒士,其乐闻规劝如寒士,如此则自视亦已足矣;而不知人之称之者,尚不能如寒士。必也谨饬倍于寒士,俭素倍于寒士,谦冲小心倍于寒士,读书勤苦倍于寒士,乐闻规劝倍于寒士;然后人之视之也,仅得与寒士等。今人稍稍能谨饬俭素,谦下勤苦,人不见称,则曰:世道不古,世家子弟难做。此未深明于人情物理之故者也。
我愿汝曹常以席丰履盛为可危可虑、难处难全之地。人有非之责之者,遇之不以礼者,则平心和气,思所处之时势,彼之施于我者,应该如此,原非过当;即我所行十分全是,无一毫非理,彼尚在可恕,况我岂能全是乎?
(选自清张英《聪训斋语》)
注释:①圃翁:作者自称。②慝(t):奸邪,邪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仅博束脩数金 博:获得
B.揆诸天道,岂不诚难 揆:衡量
C.古称仕宦之家,如再实之木 实:果实
D.微有骄盈,谁肯深规其过 微:稍微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凡此情形,皆汝辈所习见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且为人所敬礼,无有轻忽之者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应试则徒步而往,风雨泥淖 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故富贵子弟,人之当面待之也恒恕,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东晋世家王导谢安的子弟,因为做人厚重沉静,即便凭借祖上丰厚的遗产享受豪华的生活也受到了别人的尊重。
B.作者认为天地之间的事没有十全十美的,世家子弟既想享受荣华富贵的物质生活,又想虑事周到全面,这实在很难达到。
C.世家子弟身份特殊,很少有人愿意面斥其非、直言劝谏,所以在形象的建立上要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心力。
D.作者希望子弟们与人相处要宽大为怀,多有容让。即使自己做事正确,遇到别人苛求责备时也要平心和气。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富贵子弟,人之当面待之也恒恕,而背后责之也恒深,如此,则何由知其过失而显其名誉乎?(5分)
译文:
(2)今人稍稍能谨饬俭素,谦下勤苦,人不见称,则曰:世道不古,世家子弟难做。此未深明于人情物理之故者也。(5分)
译文:
第五篇:《刘禹锡《始闻秋风》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刘禹锡《始闻秋风》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诗】: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回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释】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诗风受民歌影响,平易活泼,自然质朴。 【翻译】:去年欣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你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我便又回到了你的身边。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着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眼睛,顾盼着万里青云。辽阔江天,山明水净,我就是抱着这衰病之躯,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为“你”――胜过春色的秋光引吭高歌! 【赏析】:赏析一: 这首《始闻秋风》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开头两句“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到了尾联,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所以沈德潜说:“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 刘禹锡晚年写的这首《始闻秋风》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赏析二: 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意思是说,昔日,在观赏黄菊的时与“君”分别;今天,听到秋蝉的鸣叫,又回到“君”的身边。“看黄菊”点明了离别的时间。“黄菊”即秋菊。这里代指秋季。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听玄蝉”即黑色的秋蝉。据《礼记?月令》记载,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这两句,诗歌采用拟人手法,并从对方(秋风)的角度来写,也就是代秋风设辞,匠心独具地创造了“我”(即秋风)形象,及其“我”的老朋友(“君”即诗人)。诗人用了一个“惜”字和一个“今”字相联系,不但表明了时序的变化,而且也为诗歌营造了一个秋韵浓郁的审美意境。 尾联“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意思是说,秋风使长天澄澈,大地清明,正好可以登高四望,为感谢秋风的深情厚意,我就算抱着这残病之躯,也要登上高台,欣赏秋的美景,领略秋的情韵。其中,“扶病”二字暗合了“一年颜状镜中来”,不但更进一步写出一年容颜衰变的原因,而且也表明了不减豪情,还要登上高台。为什么要登高呢?登高可以愿望,可以畅怀,可以激发文思,更可以真切感触宇宙,感悟人生。这正如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所说:“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里,诗人在这极度的“扶病”中,也“为君”“上高台”,不但表达了诗人对秋的爱,也表现了诗人顽强不息的意志和高远的情怀。 总之,这首诗歌形象而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刘禹锡在遭贬之后,仍然能保持着对“用世”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执着。从艺术手法来说,诗人变换视角,代秋风设辞,使情感的抒发得到更好的表现。同时,诗人还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更表现出诗人虽然衰老,但没有消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
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 【阅读训练】: 一: 1.首联中的“君”是指____。“我”是指____。“看黄菊”“听玄蝉”点明___的时令。 2.诗中点题的诗句是__________。 3.古人评价此诗“后四句衰气一振”、“英气勃发”。说说你的看法。 4.简析颈联中“思”和“眄”,“动”和“开”这四个字的妙处。 二: ⑴这首诗中哪两个情境形象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特征的?(2分) ⑵结合全诗内容,请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表现镜中诗人的“颜状”;并说明为何会有如此“颜状”。(4分) ⑶诗中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除对偶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作用?(4分) (4)首联中哪一个物象暗扣着题目?第二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涵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5)前人称刘禹锡“英迈之气,老而不衰”,三、四两联是如何表现诗人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4分) 三: 1.与诗题中“秋”字直接照应的意象有“黄菊”和“ ”。(1分) 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悲秋之作,表现了由此生发的人生易老之感。 B.首联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情有意的“秋风”形象。 C.颔联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正面点出“始闻秋风”。 D.尾联中的“天地肃清堪四望”表现出跌宕雄健的风格。 3.赏析“马思边草拳毛动”中“动”字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诗人 秋风 秋风去而复返
2. 五夜飕飗枕前觉 3.评得对。因为第四句“一年颜状镜中来”写自己始闻秋风时为自己颜状衰变而感叹,而颈联借马和雕表达自己对用世的渴望,尾联又描绘了自己登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直接抒发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进取精神。 4.颈联的意思: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眼睛,顾盼着万里青云。正是秋风,使骏马心动,使鸷雕睁眼。“思”和“眄”为因,“动”和“开”是果,这四个字,不仅写出了骏马和鸷雕内心驰骋疆场和搏击长空的渴望,还显示了一种潜藏的力量。似乎只要时机一到,它们就可以或奔赴疆场,或搏击长空。诗人通过这两个形象,描绘了秋风的魅力,展现了自己振奋昂扬的精神面貌。 二: ⑴看黄菊(1分);听玄蝉(1分)。 ⑵衰老(衰惫、衰弱、衰颓)(2分);生病(扶病)(2分)。 ⑶比喻(2分)(如仅答“拟人”则不给分;如既答“拟人”,又答“比喻”则给1分)。 以马、雕自比,具体形象。表现出作者渴望驰骋疆场、搏击长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2分)。 (4)①玄蝉(或“蝉”)。②对比(或“衬托”“反衬”),蕴涵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 (5)①骏马思念边塞秋草而抖动拳曲的毛,大雕盼顾万里青云而睁开双眼,诗人笔下的骏马和大雕蕴涵着生气和力量。②诗人就是抱病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身老有病却豪情不减。 三: 1.(1分)玄蝉 2.(3分)A 3.(4分)骏马因思念边塞秋草而抖动着拳曲的毛。这里骏马的“动”应和着内在的“思”,透过骏马的形象有力地从侧面渲染了秋风秋色的魅力。表达了诗人十分坎坷人生经历和远大政治抱负,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
第六篇:《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以杜甫《登高》的英译分析为例》
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以杜甫《登高》的英译分析为例
摘要: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翻译的目的是语际的审美再现。翻译审美再现遵循从感知、理解、转化和再现的过程,成功的关键在于审美主体能否将已经过其加工的审美体验艺术地物态化于译作中,为原语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对杜甫《登高》的两种译文的分析,可以见出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
关键词:翻译;审关再现;古典诗歌;审美主体;审美客体
引言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翻译的目的是语际的审美再现(aesthetic representation)。翻译是一个对翻译客体(sL)的审美信息进行感知、理解、转化和再现的艺术体验过程。翻译艺术再现的本质是将对原语文本(SL)内省的理解内涵转化为外显的直观形式(TL),也就是为原语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对译而言,翻译审美成功的再现在于主体将已经过其加工的审美体验艺术地物态化(materialization)于译作中⋯(p218)。这种审美体验来自于审美主体(译者)对审美客体(sL)各审美要素的正确解读、理解,并且在不背离原语文本核心审美信息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审美主观能动性,艺术地、创造性地通过翻译,实现语际的审美再现。杜甫的《登高》被视为中国传统七言律诗的巅峰之作和经典代表,声韵和谐、意象绝美、意境深远,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要素。本文拟从对《登高》的两种英译文本的比较和分析,探讨如何在翻译中实现语际的审美再现。
一、翻译客体的审美解读:《登高》原作分析
(一)翻译客体形式美的解读
翻译客体的审美构成,涵盖原语文本(sL)所有的(goodness)①,这种美分为两个系统: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089’。形式系统主要包括音、韵、词、句、
章、节等语言形式要素以及sL所呈现的外化物象,即意象的铺陈。中国格律诗的形式美之关键要素,一是声韵律,二是对仗。这两点在《登高》中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请看原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的翻译及阅读答案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翻译的审美再现:译文的比较和分析
在对原文有了整体的理解和把握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登高》的几种代表性的英文译本来审视和体会古典诗歌翻译中的审美再现,观察的视角来之于两个维度:译文对审美客体(SL)在形式美和非形式美传达 的差异和优劣。
(一)译文在形式美传达上的比较
[许渊冲的译文]
Climbing the Height
The wind SO swift,the sky SO steep,sad gibbons cry;
Water SO clear and sand SO white,backward birds fly.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after hour,
Far from home in autumn. I’m grieved to see myplight;
After my long illness,I climb alone this height
Living in hard times,at my frosted hair I pine,
Pressed by pove~y.I give up my cup of wine. w
[朱纯深的译文]
View from a Height
Gusty gorge,lofty sky.Gibbons sadly cry.
Clear—cut islets,white sands.Blo'ma birds fly.
Leaves fall rustling d0wn——boundless the wood:
Rolling waters flow on——the Yangtze endless.
Away from home, a soul roving in vast autumnal mood,
Alone up here,a body haunted by years of illness.
In my hair the frost of biting time creeps up.
While poverty withholds my humble cup.
我们逐一比较两个译文在这个层面的不同的处理方式。原文的首联是这样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许泽]:
The wind SO swift,the sky SO steep,sad gibbons cry;
Water SO clear and sand SO white,backward birds fly.
对原文的句式结构的观察可以发现,原诗里有一
系列的主述位结构(SV)。这种句式结构强调的重点
在后置的述位,这里指“急”、“高”、“清”和“白”。这种主述位句式通常比“形容词加名词”结构的叙事性更强。许译在句式上和原诗是一致的,但由于连续加入了四个“SO”自,减缓了原诗强烈的、快速的节奏,原诗句式的简洁效果也被大大弱化,而丁译则完全失去了这种节奏。比较而言,朱译则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朱译为:
Gusty gorge,lofty sky.Gibbons sadly eU.
Clear~ cut islets,white sands.Blown birds fly.
在颔联的处理上,许译更注重其音效而忽略了该联中两个具有经典隐喻意义的意象的诗意表达,即落木与长江两个意象之问的艺术张力:在季节更替中枯败的落叶(生命)与永恒而淡漠地奔腾不息的长江水(时间和宇宙)之间的张力。原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许译]:
The boundless 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朱译在这一点的处理上独具匠心,它将主要的意象置于诗行末端,用破折号加以突出,达到强化这两个意象的效果:
Leaves fall rustling d0wn—— boundless the wood;
Rolling water flow 0n——the endless.
颈联是诗人对自己生活的总结和慨叹,悲伤而沉重: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许译和朱译在该联的表达上各有千秋,许译节奏和韵律佳,但在意境表达上却不及朱译,流于直白,而朱译可谓意味隽永,意境幽远。许译j:
Far from home in autttrnn. I’in grieved to see my
plight;
After my long illness.I climb al0ne this height
[朱译]:
Away from home, a soul roving in vast autmnn~
mood,
Alone up here,a body haunted by yearn of illness.
尾联翻译的审美再现,体现在对诗行中关乎诗歌情志表达的词语的理解以及在译语中选择贴切的词语和意象来诠释原文的美感,主要关乎译文在诗歌意境传达上的表现,将在下节论述。
[许译]:
Living in hard times,at my frosted hair I pine,
Pressed by poverty.I give up my cup of wine.
“浊酒”的“浊”很少从字面上理解,因为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社会寓意,甚至有自嘲的语气,而不是对酒的形态质量的客观描述。“潦倒”这个词也有近似
的语气,但译为中性词poverty则失去了这一语气。“潦倒”译作“poverty”所造成的翻译审美上的“失”就更要求译者要尽力保留“浊”的寓意和语气。但遗憾的是,许译把它给忽略了,根本就没译。而朱译对这点的处理技巧便显得尤其意义非凡。它抓住了中西文化中通用的一个因袭隐喻“霜鬓”,而且用了英译中一个出于近似语域层面的短语biting frost来对译,经过斟酌推敲,译者了这么一个颇有创意的短语thefrost of biting time,既避开了抽象难译的“艰难苦恨”,同时也保留了“霜”的意象,而“浊酒”采用了借喻的形式,译成了“humble cup”,寓意得以保留,可谓生动传神,美感得以再现。
[朱译]:
In my hair the frost of biting time creeps up,
While poverty withholds my humble cup.
词语搭配是传播审美信息的重要手段。汉语辞章美学日用词有三格,即常格(常规用法)、变格(变异用法)、畸格(违常用法或失格用法)。翻译应多用常格、善用变格、禁用畸格。“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重阳》):“黄花”何以言其“瘦”?触景生情,情迁伊人。“只恐双溪蚱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以“舟”载“愁”,比喻至美!“年年检点人间事,惟有春风不世情”(唐罗邺《赏春》):“春风不世情”是SP结构,“春风”何以谙“世情”?这些例子体现了词语选择和搭配在审美传达上的突出效果。朱译在善用变格这一点做得非常成功,审美再现恰似巧然天成结语翻译审美的目的是语际的审美再现(aestheticrepresentation)。受制于审美客体的一些客观要素,翻译审美具有很大的依附性。但是依附性只是翻译审美的一个消极方面。译者要充分发挥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所具有的无限的能动性。正如刘勰所云:“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文心雕龙·神思》)。所谓“枢机”乃神思之机,也就是审美心理机制。充分调动神思之机,使神居胸臆,则“畅与物游”,物象之美“必无隐貌”,翻译审美的再现便绝非“不能之事”,诗也不会总成为“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tratlslati0n.
参考文献:
[1]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oo5.
[2]许渊冲.150 Tang Poems[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3]朱纯深.翻译探微——语言、文本、诗学[M].香港& 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8.
第七篇:《杜甫《登高》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请分析诗中“无边”“不尽”两个词语的妙处。(3分)
2.结合诗歌内容,写出“万里悲秋常作客”中“悲”的三层含义。(3分)
3.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
4。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 ______ 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 _____ 描写,整句属于 _________ 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 _______ 写法。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 ____________的情态,“滚滚”写出了 ____________ 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 ________ ,感情更加 ___________ 。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 _______ 的风格。
(5)这首诗的首联用了什么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请作分析。
(6)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景和抒情是怎样紧密结合的。
7.首联写了哪些景?景的特点如何,给人怎样的感受?(5分)
8.应如何理解颔联的“木”“江”这两种景物?(5分)
9.颈联中“作客”怎么理解?(5分)
10.杜甫为何“新停浊酒杯”?(5分)
1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共写了六种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12.有人认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中的“无边”“不尽”纯属多余,请你结合诗歌意境的有关知识,谈谈看法。
参考答案:
1.“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的声音,长江汹涌的场景,更能让人在景色中品味出韶光易逝、美人迟暮的感伤。与下联“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答出一点即可。
2.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当此重九节,没有任何饮酒等乐事,只是去登台,五可悲;亲朋凋零,孤零零地独自去登台,六可悲;身体健旺也还罢了,却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的多种多样的,八可悲;光阴可贵,人生不过百年,如今年过半百,只落得这般光景,九可悲。
3,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4.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动静结合; 寓情于景;秋风扫落叶的声态;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雄浑开阔;慷慨低沉苍凉悲痛;沉郁顿挫。
(5)这两句从秋风、高天写到江水、沙洲,俯仰结合,视野高远阔大;猿猴哀啸,飞鸟回旋,秋水清湛,沙洲灰白,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六种景物构成一幅苍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图。
(6)前四句描写了苍茫辽远,萧瑟衰飒的深秋景象,烘托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苦,忧国伤时的情怀,情与景和谐统一,创造出沉郁悲凉的意境。
杜甫《登高》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杜甫《登高》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7. 风急-冷 天高-人渺小、孤独 猿啸-哀 鸟飞回-孤独
8. 木:由木及人、生命短暂 。 江:时间无穷,更显人之渺小、生命之短。
9. 此处的“作客”是飘零、流浪在外,客居他乡的意思。
10. 多病,潦倒,愁苦无法排解,只能抑郁在心头。
11.风 天 猿 渚 沙 鸟 “急” “高”“啸哀” “清” “白” “飞回”
12.有此二语,诗的境界更广阔深远,把诗人韶光易逝的感觉、长年漂泊的乡愁、壮志难酬的苦痛包含无疑,用语精当,气象宏伟。
1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笼罩全诗的是一种“悲”情,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猿声哀婉,飞鸟徘徊;落叶飘零,万木萧疏;江水滚滚,韶华易逝;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独自一人登高;时局艰难,两鬓如霜,因病戒酒等,无不体现一个“悲”字。
14、这首诗首联写了哪些景物?其作用是什么?(5分)
答案:风、天、猿、渚、沙、鸟。写出了登高见闻,渲染烘托出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后文抒登高所感、写内心之愁做铺垫。
1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诗中的“无边”“不尽”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地传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16. 从表达方式上看,诗前两联重在 ,后两联重在 。(每处2个字)(4分)
答:写景/抒情(遣怀)
17.任选两联赏析诗人是如何感秋寄情的。(6分)
杜甫《登高》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文章杜甫《登高》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出自)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则应该是指_______________。
4.赏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赏析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参考答案:
1.C
2.【答案】C
【解析】C“缠绵悱恻”情感错
3.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4.这四句诗写了风、天、猿啸、渚、沙、鸟、落木、长江八种事物。诗人分别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在短短28个字里,诗人就描写了八种事物,而每种事物都各有各的特征,而这些各有特征的事物很好地传达出了诗人当时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此联上句写羁旅之愁。“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在前两联写足了秋意之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之时节;“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居无定所的处境。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此联中的“万里”“百年”照应上联之“无边”“不尽”,使上联之景与此联之情融为一体。诗句词简意丰,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的处境,秋季独自登高,更生许多愁绪。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杜甫《登高》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古诗词鉴赏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赏析:
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所作的《登高》诗,于公元767年创作。
该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旧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第八篇:《王勃《蜀中九日登高》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怀。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 为什么
九月九日:重阳节。
王勃《蜀中九日登高》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他乡:异乡。
北地:北归。
1.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你认为这两句妙不妙?为什么?
答:很妙。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地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王勃《蜀中九日登高》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文章王勃《蜀中九日登高》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出自width='100%' alt="王勃《蜀中九日登高》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
赏析:
王勃《蜀中九日登高》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古诗词鉴赏
《蜀中九日》是诗人王勃为了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这首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第九篇:《《登高 杜甫》阅读答案》
《登高 杜甫》阅读答案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病, 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诗人登高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根据首联、颔联展开想象,简要描绘。(3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参考答案:整理
absolute; LEFT: -10000px"> 本文来自D.自身困苦多病18.诗歌的前四句描画出一幅深秋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画面,后四句触景抒怀,渗透出诗人____________的心境。(2分)
参考答案:整理
17、B 18、空阔浩渺 愁苦悲凉
上一篇:燕山九日作,,,宋,,范成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下一篇:生物必修2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