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翻译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贵州省七校联盟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1月)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翻译 第一篇

秘密★考试结束前 【考试时间:1月3日8:30-11:00】

贵州省七校联盟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

语 文

命题学校:贵阳六中 审卷学校:清华中学

联考学校:贵阳六中 清华中学 遵义四中 凯里一中 都匀一中 都匀二中 安顺一中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

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占据学术主流的是说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反

映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诗人一生的历史就是同旧贵族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历史‛,还认定

‚他的悲剧也就是楚国和楚国人民的悲剧‛。显然,这一时期屈原的形象塑造,适应现实政治

的需要,被高度意识形态化与政治伦理化了。在70年代初‚评法批儒‛运动中,又有人把屈

原说成是与儒家相对立的‚法家诗人‛。80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输入,有人

则试图从心理分析的层面透视屈原,说屈原是一个有着幻视、幻听、幻觉、孤独症、自恋症、

易装癖的病态狂人。

自从‚楚辞‛诞生以来,在其传播与接受中,屈原形象也处于不断变迁中,后人阅读古代

文本所获得的只能是偶然保留下来的历史‚碎片‛,试图凭借这些并不完整的‚碎片‛去还原

历史,在试图‚唤醒‛历史生命的过程中,人们必将自己的期待与想望悄然注入其中。因此,

被‚唤醒‛的人物形象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在被‚唤醒‛人物的历史身影中,闪烁着

现实文化的精神品格。‚西方诠释学重视经典文本与读者之距离,并讲求各种方法克服两者之

差距‛,‚儒家读经传统强调解读者与作者心灵的遥契‛,是一种‚实践诠释学‛,不是或不只

是‚哲学诠释学‛,是一种以经世为本的实践活动。诠释者往往将其诠释行为的目标指向人,

以还原作者的意图为途径力图还原作者的历史形象,作为自己修炼和实践的榜样和目标。例

如,在儒家诠释经典的历史中,从孔子开始,便以其塑造的周公形象作为修为的理想目标和

境界。

“经典是时空的产物,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被反复考验、被反复选择和确认的产物”。对儒家

经典之类“神圣性经典”进行诠释往往不是读者的个体行为,而主要是国家的群体行为,也就是

说,“神圣性经典”的诠释权力主要在国家而不在个人。这种诠释比较程式化,具有封闭性,而

且随着政治体制的变化甚至消亡,对这种经典的诠释就会随之发生变化,经典甚至失去其经

典地位。但是,《楚辞》不是这种“神圣性经典”,这有利于诠释者个体的参与,其作为经典在

历史中形成的普世价值对诠释者的约束力相对于“神圣性经典”而言比较小,诠释者所处的时空

特性,如学术思想、政治际遇、文化心态、个性气质等,便具备更大的张力,对诠释的影响

更大。正因为如此,魏学渠在其为明代李陈玉《楚辞笺注》所作的序中指出:“贞人谊士,读

其词而感之,所为传注笺疏,岂徒合文义云耳,将以明其志,感其遇,恻怆悲思,结撰变化。”

在学术思想比较活跃、士人际遇较为动荡之时,对《楚辞》的诠释往往就更热烈,更丰富多

彩。

(摘编自《屈原形象的历史诠释及其演变》)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20世纪50年代,新兴阶级为达到政治企图,将屈原政治伦理化为“伟大的爱国诗人”。

B.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主流观点是:屈原的人生史是与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历史。

C.20世纪70年代初,在“评法批儒”运动中,有人把屈原看成与儒家对立的法家诗人。

D.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有人认为屈原是一个病态狂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试图凭借偶然保留下来的历史“碎片”去还原历史,其中必然包含着大量虚拟猜想的

成分。

B.被“唤醒”的历史人物形象既源于古代文本,又结合当下需求,含有现实文化的精神

品格。

C.“西方诠释学”与“儒家读经传统”实际上都是一种“实践诠释学”,而不是“哲学诠

释学”。【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翻译】

D.“实践诠释学”是一种以参与政治以达到天下治平为根本的实践活动,诠释目标往往指

向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儒家诠释经典的历史中可以看出,自从孔子开始,诠释者往往将他们各自塑造的周

公形象作为修为的理想目标和人生境界。

B.因为“神圣性经典”的诠释权力主要在国家不在个人,所以这种诠释或许随着政治体制

的变化而变化,经典可能会失去其经典地位。

C.因为《楚辞》不是依靠国家权力诠释的“神圣性经典”,利于个体诠释,诠释者所处的

时空特性具备更大张力,对诠释的影响更大。

D.在学术思想活跃、士人际遇极为动荡时,对《楚辞》的热烈诠释,实际是诠释者探求理

想、释放焦虑、自我确证和批判的心理历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典韦,陈留己吾人也。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任侠。襄邑刘氏与睢阳李永为仇,

韦为报之。永故富春长,备卫甚谨。韦乘车载鸡酒,伪为候者,门开,怀匕首入杀永,并杀.

其妻,徐出,取车上刀戟,步出。永居近市,一市尽骇。追者数百,莫敢近。行四五里,遇

其伴,转战得脱。由是为豪杰所识。

初平中,张邈举义兵,韦为士,属司马赵宠。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建之,宠

异其才力。后属夏侯惇,数斩首有功,拜司马。太祖讨吕布于濮阳。布有别屯在濮阳西四五

十里,太祖夜袭,比明破之。未及还,会布救兵至,三面掉战。时布身自搏战,自旦至日昳

数十合,相持急。太祖募陷陈,韦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

戟。时西面又急,韦进当之,贼弓弩乱发,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

之。‛等人曰:‚十步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手持十余戟,大

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布众退。会日暮,太祖乃得引去。拜韦都尉,引臵左右,将亲兵

数百人,常绕大帐。韦既壮武,其所将皆选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陈。迁为校尉。性忠至谨

重,常昼立侍终日,夜宿帐左右,稀归私寝。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

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太祖甚悦,延绣及其将帅,臵酒高会。太祖行酒,韦持.

大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韦辄举釜目之。竟酒,绣及其将帅莫敢仰视。后十余日,

绣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韦战于门中,贼不得入。兵遂散从他门并入。

时韦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

辄十余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余

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太祖退住舞阴,闻韦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车

驾每过,常祠以中牢。太祖思韦,拜满为司马,引自近。文帝即王位,以满为都尉,赐爵关

内侯。

(选自《三国志·典韦传》)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伪为候者 伪:假扮。 .

B. 将应募者数十人 将:率领。 .

C. 谓等人曰 等:其余。 .

D. 延绣及其将帅 延:拖延。 .

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B.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C.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D.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典韦力气过人。军队的牙门旗又长又大,没人能举得动,典韦一只手就把它举了起来。 他好用大双戟和长刀等兵器,有一双八十斤的戟。

B. 濮阳之战曹军和吕布的军队交战几十回合相持不下,典韦率领应募的几十人,穿着厚重

的衣服和铠甲,拿着盾牌和长戟冲入敌阵应战。

C. 典韦忠厚谨慎。白天在太祖身边整日侍立,晚上也在大帐附近歇息,很少回到自己的住

处。宴席上,太祖敬酒时,他手持大斧随侍于旁。

D. 典韦威势迫人。张绣谋反,太祖失利,典韦的手下死伤殆尽,他与敌军短兵相接,用双

臂挟住两个敌兵将他们杀死,其他敌兵都不敢上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

(2)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 卢汝弼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8.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称这首诗“语意新奇,韵格超绝”,结合诗歌的第一、第二句,

找 出生动传神的两个字,并作分析。(5分)

9.有人认为这首诗题虽名为“怨”,却毫无边怨哀叹之情,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城内将士披坚

执锐,严阵以待情形的句子是 , 。

(2)《蜀道难》中引用了秦国开发蜀地的神话故事的句子是 , 。

(3)《虞美人》中写故国宫殿物是人非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雪 夜

(日本)星新一

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了。‛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翻译】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小说中的夫妇在儿子死后多年,深信儿子仍在身边,一家人一直幸福美满地生活在一

起。这种执着的恋子之情,感人至深。

B. 陌生人“从楼梯上滚落下来”与前文“ 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

呀呀的声音”相呼应,揭示了主题

C. 真相大白后,陌生人没有再说话,表明他灵魂受到了震撼,人性中的某些因子在他内

心深处被激活了,这是他洗心革面的开端。

D. 小说结尾再一次写到冬夜的静谧和像白色的小精灵一般悠然飘落的雪花,与开头完美

照应,使小说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E. 结局部分由警长解开悬念,由此推知警长对辖区居民家庭情况较熟悉,有较强的责任

心,这样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2)这篇小说由三幅逐步推进的画面连缀而成,请用简洁的语言将这三幅画面概括出来,并

简要分析“陌生人”的行为在文中的作用。(6分)

(3)小说中的“儿子”虽然并不存在,但他的形象仍然较为鲜明,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这个人

物形象的特征。(6分)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翻译】

(4)“儿子在楼上学习”这一悬念的设置。有人认为牵强,是作家为了引人入胜而故弄玄虚。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大时代的写家

——人民艺术家老舍

李 伟

老舍是一个知识分子与普通百姓都喜爱的作家。北京的百姓熟知老舍,就像熟知前门、大栅栏一样。

1899年2月3日,老舍出生在一个穷旗兵的家里。因出生日期临近春节,父亲便给小儿子起了个名字叫舒庆春。父亲死后,养家的重担都压在母亲身上,她靠为别人洗衣服换取微薄的收入。在小说《月牙儿》中,老舍有这样的描写:‚那些臭袜子,硬牛皮似的,都是铺子里的伙计们送来的。妈妈洗完这些牛皮就吃不下饭。……妈妈的手起了层鳞,叫她给搓搓背顶解痒痒了。‛至于吃,一天通常只有两顿饭。在《勤俭持家》一文中提道:‚像我家,夏天佐饭的‘菜’往往是盐拌小葱,冬天是腌白菜帮子,放点辣椒油。‛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翻译】

老舍的一家,祖辈都是文盲,一个很偶然机会,他受善人刘寿绵的资助上了私塾,随后又考上了中学和北京师范学校。6年后,不满19岁的老舍从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3年后被提升为北郊劝学员。

1922年,老舍辞去了劝学员职位,不久后,他在基督教会受洗礼并结识燕京大学英籍教授易文思,后来经易文思介绍,他前往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在伦敦,老舍写作的师傅,就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第一部《老张的哲学》,便是仿照狄更斯的小说《匹克威克外传》。1930年,当老舍回国到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师时,已经是著名作家了。

贵州省七校联盟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翻译 第二篇

秘密★考试结束前 【考试时间:1月3日8:30-11:00】

贵州省七校联盟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

语 文

命题学校:贵阳六中 审卷学校:清华中学

联考学校:贵阳六中 清华中学 遵义四中 凯里一中 都匀一中 都匀二中 安顺一中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占据学术主流的是说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反映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诗人一生的历史就是同旧贵族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历史”,还认定“他的悲剧也就是楚国和楚国人民的悲剧”。显然,这一时期屈原的形象塑造,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被高度意识形态化与政治伦理化了。在70年代初“评法批儒”运动中,又有人把屈原说成是与儒家相对立的“法家诗人”。80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输入,有人则试图从心理分析的层面透视屈原,说屈原是一个有着幻视、幻听、幻觉、孤独症、自恋症、易装癖的病态狂人。

自从“楚辞”诞生以来,在其传播与接受中,屈原形象也处于不断变迁中,后人阅读古代文本所获得的只能是偶然保留下来的历史“碎片”,试图凭借这些并不完整的“碎片”去还原历史,在试图“唤醒”历史生命的过程中,人们必将自己的期待与想望悄然注入其中。因此,被“唤醒”的人物形象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在被“唤醒”人物的历史身影中,闪烁着现实文化的精神品格。“西方诠释学重视经典文本与读者之距离,并讲求各种方法克服两者之差距”,“儒家读经传统强调解读者与作者心灵的遥契”,是一种“实践诠释学”,不是或不只是“哲学诠释学”,是一种以经世为本的实践活动。诠释者往往将其诠释行为的目标指向人,以还原作者的意图为途径力图还原作者的历史形象,作为自己修炼和实践的榜样和目标。例如,在儒家诠释经典的历史中,从孔子开始,便以其塑造的周公形象作为修为的理想目标和境界。

“经典是时空的产物,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被反复考验、被反复选择和确认的产物”。对儒家经典之类“神圣性经典”进行诠释往往不是读者的个体行为,而主要是国家的群体行为,也就是说,“神圣性经典”的诠释权力主要在国家而不在个人。这种诠释比较程式化,具有封闭性,而且随着政治体制的变化甚至消亡,对这种经典的诠释就会随之发生变化,经典甚至失去其经典地位。但是,《楚辞》不是这种“神圣性经典”,这有利于诠释者个体的参与,其作为经典在历史中形成的普世价值对诠释者的约束力相对于“神圣性经典”而言比较小,诠释者所处的时空特性,如学术思想、政治际遇、文化心态、个性气质等,便具备更大的张力,对诠释的影响更大。正因为如此,魏学渠在其为明代李陈玉《楚辞笺注》所作的序中指出:“贞人谊士,读其词而感之,所为传注笺疏,岂徒合文义云耳,

将以明其志,感其遇,恻怆悲思,结撰变化。”在学术思想比较活跃、士人际遇较为动荡之时,对《楚辞》的诠释往往就更热烈,更丰富多彩。

(摘编自《屈原形象的历史诠释及其演变》)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20世纪50年代,新兴阶级为达到政治企图,将屈原政治伦理化为“伟大的爱国诗人”。

B.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主流观点是:屈原的人生史是与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历史。

C.20世纪70年代初,在“评法批儒”运动中,有人把屈原看成与儒家对立的法家诗人。

D.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有人认为屈原是一个病态狂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试图凭借偶然保留下来的历史“碎片”去还原历史,其中必然包含着大量虚拟猜想的成分。

B.被“唤醒”的历史人物形象既源于古代文本,又结合当下需求,含有现实文化的精神品格。

C.“西方诠释学”与“儒家读经传统”实际上都是一种“实践诠释学”,而不是“哲学诠释学”。

D.“实践诠释学”是一种以参与政治以达到天下治平为根本的实践活动,诠释目标往往指向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儒家诠释经典的历史中可以看出,自从孔子开始,诠释者往往将他们各自塑造的周公形象作为修为的理想目标和人生境界。

B.因为“神圣性经典”的诠释权力主要在国家不在个人,所以这种诠释或许随着政治体制的变化而变化,经典可能会失去其经典地位。

C.因为《楚辞》不是依靠国家权力诠释的“神圣性经典”,利于个体诠释,诠释者所处的时空特性具备更大张力,对诠释的影响更大。

D.在学术思想活跃、士人际遇极为动荡时,对《楚辞》的热烈诠释,实际是诠释者探求理想、释放焦虑、自我确证和批判的心理历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典韦,陈留己吾人也。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任侠。襄邑刘氏与睢阳李永为仇,韦为报之。永故富春长,备卫甚谨。韦乘车载鸡酒,伪为候者,门开,怀匕首入杀永,并杀其妻,徐出,取车上刀戟,步出。永居近市,一市尽骇。追者数百,莫敢近。行四五里,遇其伴,转战得脱。由是为豪杰所识。

初平中,张邈举义兵,韦为士,属司马赵宠。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建之,宠异其才力。后属夏侯惇,数斩首有功,拜司马。太祖讨吕布于濮阳。布有别屯在濮阳西四五十里,太祖夜袭,比明破之。未及还,会布救兵至,三面掉战。时布身自搏战,自旦至日昳数十合,相持急。太祖募陷陈,韦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戟。时西面又急,韦进当之,贼弓弩乱发,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之。”等人曰:“十步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

抵无不应手倒者。布众退。会日暮,太祖乃得引去。拜韦都尉,引置左右,将亲兵数百人,常绕大帐。韦既壮武,其所将皆选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陈。迁为校尉。性忠至谨重,常昼立侍终日,夜宿帐左右,稀归私寝。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太祖甚悦,延绣及其将帅,置酒高会。太祖行酒,韦持大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韦辄举釜目之。竟酒,绣及其将帅莫敢仰视。后十余日,绣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韦战于门中,贼不得入。兵遂散从他门并入。时韦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余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余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太祖退住舞阴,闻韦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车驾每过,常祠以中牢。太祖思韦,拜满为司马,引自近。文帝即王位,以满为都尉,赐爵关内侯。

(选自《三国志·典韦传》)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伪为候者 伪:假扮。

B. 将应募者数十人 将:率领。

C. 谓等人曰 等:其余。

D. 延绣及其将帅 延:拖延。

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B.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C.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D.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典韦力气过人。军队的牙门旗又长又大,没人能举得动,典韦一只手就把它举了起来。

他好用大双戟和长刀等兵器,有一双八十斤的戟。

B. 濮阳之战曹军和吕布的军队交战几十回合相持不下,典韦率领应募的几十人,穿着厚重的衣服和铠甲,拿着盾牌和长戟冲入敌阵应战。

C. 典韦忠厚谨慎。白天在太祖身边整日侍立,晚上也在大帐附近歇息,很少回到自己的住

处。宴席上,太祖敬酒时,他手持大斧随侍于旁。

D. 典韦威势迫人。张绣谋反,太祖失利,典韦的手下死伤殆尽,他与敌军短兵相接,用双臂挟住两个敌兵将他们杀死,其他敌兵都不敢上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

(2)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 卢汝弼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8.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称这首诗“语意新奇,韵格超绝”,结合诗歌的第

一、第二句,找

出生动传神的两个字,并作分析。(5分)

9.有人认为这首诗题虽名为“怨”,却毫无边怨哀叹之情,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情形的句子是 , 。

(2)《蜀道难》中引用了秦国开发蜀地的神话故事的句子是 , 。

(3)《虞美人》中写故国宫殿物是人非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雪 夜

(日本)星新一

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了。”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小说中的夫妇在儿子死后多年,深信儿子仍在身边,一家人一直幸福美满地生活在一起。这种执着的恋子之情,感人至深。

B. 陌生人“从楼梯上滚落下来”与前文“ 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相呼应,揭示了主题

C. 真相大白后,陌生人没有再说话,表明他灵魂受到了震撼,人性中的某些因子在他内心深处被激活了,这是他洗心革面的开端。

D. 小说结尾再一次写到冬夜的静谧和像白色的小精灵一般悠然飘落的雪花,与开头完美照应,使小说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贵州省七校联盟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翻译 第三篇

贵州省七校联盟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

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占据学术主流的是说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反

映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诗人一生的历史就是同旧贵族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历史‛,还认定‚他的悲剧也就是楚国和楚国人民的悲剧‛。显然,这一时期屈原的形象塑造,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被高度意识形态化与政治伦理化了。在70年代初‚评法批儒‛运动中,又有人把屈原说成是与儒家相对立的‚法家诗人‛。80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输入,有人则试图从心理分析的层面透视屈原,说屈原是一个有着幻视、幻听、幻觉、孤独症、自恋症、易装癖的病态狂人。

自从‚楚辞‛诞生以来,在其传播与接受中,屈原形象也处于不断变迁中,后人阅读古代文本所获得的只能是偶然保留下来的历史‚碎片‛,试图凭借这些并不完整的‚碎片‛去还原历史,在试图‚唤醒‛历史生命的过程中,人们必将自己的期待与想望悄然注入其中。因此,被‚唤醒‛的人物形象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在被‚唤醒‛人物的历史身影中,闪烁着现实文化的精神品格。‚西方诠释学重视经典文本与读者之距离,并讲求各种方法克服两者之差距‛,‚儒家读经传统强调解读者与作者心灵的遥契‛,是一种‚实践诠释学‛,不是或不只是‚哲学诠释学‛,是一种以经世为本的实践活动。诠释者往往将其诠释行为的目标指向人,以还原作者的意图为途径力图还原作者的历史形象,作为自己修炼和实践的榜样和目标。例如,在儒家诠释经典的历史中,从孔子开始,便以其塑造的周公形象作为修为的理想目标和境界。 “经典是时空的产物,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被反复考验、被反复选择和确认的产物”。对儒家

经典之类“神圣性经典”进行诠释往往不是读者的个体行为,而主要是国家的群体行为,也就是说,“神圣性经典”的诠释权力主要在国家而不在个人。这种诠释比较程式化,具有封闭性,而且随着政治体制的变化甚至消亡,对这种经典的诠释就会随之发生变化,经典甚至失去其经典地位。但是,《楚辞》不是这种“神圣性经典”,这有利于诠释者个体的参与,其作为经典在历史中形成的普世价值对诠释者的约束力相对于“神圣性经典”而言比较小,诠释者所处的时空特性,如学术思想、政治际遇、文化心态、个性气质等,便具备更大的张力,对诠释的影响更大。正因为如此,魏学渠在其为明代李陈玉《楚辞笺注》所作的序中指出:“贞人谊士,读其词而感之,所为传注笺疏,岂徒合文义云耳,将以明其志,感其遇,恻怆悲思,结撰变化。”

在学术思想比较活跃、士人际遇较为动荡之时,对《楚辞》的诠释往往就更热烈,更丰富多彩。 1

(摘编自《屈原形象的历史诠释及其演变》)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20世纪50年代,新兴阶级为达到政治企图,将屈原政治伦理化为“伟大的爱国诗人”。

B.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主流观点是:屈原的人生史是与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历史。

C.20世纪70年代初,在“评法批儒”运动中,有人把屈原看成与儒家对立的法家诗人。

D.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有人认为屈原是一个病态狂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试图凭借偶然保留下来的历史“碎片”去还原历史,其中必然包含着大量虚拟猜想的

成分。

B.被“唤醒”的历史人物形象既源于古代文本,又结合当下需求,含有现实文化的精神

品格。

C.“西方诠释学”与“儒家读经传统”实际上都是一种“实践诠释学”,而不是“哲学诠

释学”。

D.“实践诠释学”是一种以参与政治以达到天下治平为根本的实践活动,诠释目标往往指

向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儒家诠释经典的历史中可以看出,自从孔子开始,诠释者往往将他们各自塑造的周

公形象作为修为的理想目标和人生境界。

B.因为“神圣性经典”的诠释权力主要在国家不在个人,所以这种诠释或许随着政治体制

的变化而变化,经典可能会失去其经典地位。

C.因为《楚辞》不是依靠国家权力诠释的“神圣性经典”,利于个体诠释,诠释者所处的

时空特性具备更大张力,对诠释的影响更大。

D.在学术思想活跃、士人际遇极为动荡时,对《楚辞》的热烈诠释,实际是诠释者探求理

想、释放焦虑、自我确证和批判的心理历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典韦,陈留己吾人也。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任侠。襄邑刘氏与睢阳李永为仇,韦

为报之。永故富春长,备卫甚谨。韦乘车载鸡酒,伪为候者,门开,怀匕首入杀永,并杀其妻,.

徐出,取车上刀戟,步出。永居近市,一市尽骇。追者数百,莫敢近。行四五里,遇其伴,转

战得脱。由是为豪杰所识。

初平中,张邈举义兵,韦为士,属司马赵宠。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建之,宠异

其才力。后属夏侯惇,数斩首有功,拜司马。太祖讨吕布于濮阳。布有别屯在濮阳西四五十里,

太祖夜袭,比明破之。未及还,会布救兵至,三面掉战。时布身自搏战,自旦至日昳数十合,

相持急。太祖募陷陈,韦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戟。时西面.

又急,韦进当之,贼弓弩乱发,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之。‛等人曰:.

‚十步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

不应手倒者。布众退。会日暮,太祖乃得引去。拜韦都尉,引臵左右,将亲兵数百人,常绕大

帐。韦既壮武,其所将皆选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陈。迁为校尉。性忠至谨重,常昼立侍终日,

夜宿帐左右,稀归私寝。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2【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翻译】

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太祖甚悦,延绣及其将帅,臵酒高会。太祖行酒,韦持大.

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韦辄举釜目之。竟酒,绣及其将帅莫敢仰视。后十余日,绣

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韦战于门中,贼不得入。兵遂散从他门并入。时韦

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余

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余贼不敢前。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太祖退住舞阴,闻韦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车驾每过,常祠以

中牢。太祖思韦,拜满为司马,引自近。文帝即王位,以满为都尉,赐爵关内侯。

(选自《三国志·典韦传》)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伪为候者 伪:假扮。 .

B. 将应募者数十人 将:率领。 .

C. 谓等人曰 等:其余。 .

D. 延绣及其将帅 延:拖延。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翻译】

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B.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C.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D.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典韦力气过人。军队的牙门旗又长又大,没人能举得动,典韦一只手就把它举了起来。 他好用大双戟和长刀等兵器,有一双八十斤的戟。

B. 濮阳之战曹军和吕布的军队交战几十回合相持不下,典韦率领应募的几十人,穿着厚重

的衣服和铠甲,拿着盾牌和长戟冲入敌阵应战。

C. 典韦忠厚谨慎。白天在太祖身边整日侍立,晚上也在大帐附近歇息,很少回到自己的住

处。宴席上,太祖敬酒时,他手持大斧随侍于旁。

D. 典韦威势迫人。张绣谋反,太祖失利,典韦的手下死伤殆尽,他与敌军短兵相接,用双

臂挟住两个敌兵将他们杀死,其他敌兵都不敢上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

(2)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 卢汝弼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8.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称这首诗“语意新奇,韵格超绝”,结合诗歌的第一、第二句,找 出生动传神的两个字,并作分析。(5分)

9.有人认为这首诗题虽名为“怨”,却毫无边怨哀叹之情,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

3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城内将士披坚执

锐,严阵以待情形的句子是 , 。

(2)《蜀道难》中引用了秦国开发蜀地的神话故事的句子是 , 。

(3)《虞美人》中写故国宫殿物是人非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雪 夜

(日本)星新一

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了。‛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 4

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小说中的夫妇在儿子死后多年,深信儿子仍在身边,一家人一直幸福美满地生活在

一起。这种执着的恋子之情,感人至深。

B. 陌生人“从楼梯上滚落下来”与前文“ 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

呀呀的声音”相呼应,揭示了主题

C. 真相大白后,陌生人没有再说话,表明他灵魂受到了震撼,人性中的某些因子在他内

心深处被激活了,这是他洗心革面的开端。

D. 小说结尾再一次写到冬夜的静谧和像白色的小精灵一般悠然飘落的雪花,与开头完

美照应,使小说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E. 结局部分由警长解开悬念,由此推知警长对辖区居民家庭情况较熟悉,有较强的责任

心,这样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2)这篇小说由三幅逐步推进的画面连缀而成,请用简洁的语言将这三幅画面概括出来,并

简要分析“陌生人”的行为在文中的作用。(6分)

(3)小说中的“儿子”虽然并不存在,但他的形象仍然较为鲜明,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这个人

物形象的特征。(6分)

(4)“儿子在楼上学习”这一悬念的设置。有人认为牵强,是作家为了引人入胜而故弄玄虚。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大时代的写家

——人民艺术家老舍

5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_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翻译 第四篇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诗词全文如下: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_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译文]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带着露珠的桃花更加鲜艳。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李白惆怅地靠着这几株古松。
[鉴赏]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_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读书,这首诗大约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

筹笔驿翻译赏析_作者李商隐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翻译 第五篇

<筹笔驿>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李商隐。古诗全文如下: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筹笔驿翻译赏析_作者李商隐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译文]
猿鸟犹疑是惊畏丞相的严明军令,风云常常护着他军垒的藩篱栏栅。诸葛亮徒然在这里挥笔运筹划算,后主刘禅最终却乘坐邮车去投降。孔明真不愧有管仲和乐毅的才干。关公张飞已死他又怎能力挽狂澜?往年我经过锦城时进谒了武侯祠,曾经吟诵了梁父吟为他深表遗憾。
[鉴赏]
筹笔驿,古地名,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县北。相传三国时蜀汉诸葛亮出兵伐魏,曾驻此筹画军事。筹笔驿翻译赏析_作者李商隐。很多诗人留下了以筹笔驿为题材的怀念诸葛亮的作品。公元855年(大中九年)李商隐罢梓州幕随柳仲郢回长安,途经此驿,写下这首咏怀古迹的诗篇。此诗同多数凭吊诸葛亮的作品一样,颂其威名,钦其才智;同时借以寄托遗恨,诗写诸葛亮之威、之智、之才、之功,不是一般的赞颂,而是集中写“恨”字。为突出“恨”字,作者用了抑扬交替的手法。首联说猿鸟畏其军令,风云护其藩篱,极写其威严,一扬;颔联却言其徒有神智,终见刘禅投降,长途乘坐驿车,被送往洛阳,蜀汉归于败亡,一抑;颈联出句称其才真无愧于管仲、乐毅,又一扬;对句写关羽、张飞无命早亡,失却羽翼,又一抑。抑扬之间,似是“自相矛盾”,实则文意连属,一以贯之。以其威智,霸业理应可成,然而时无英主,结果社稷覆亡,一恨;以其才略,出师理应告捷,然而时无良将,结果未捷身死,又一恨。末联“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馀。”是说,昔日经过锦里(成都城南)诸葛武侯庙时,吟哦诸葛亮的<梁父吟>,犹觉遗恨无穷。而所谓“恨”,既是写诸葛亮之“遗恨”,又是作者“隐然自喻”。以一抑一扬的议论来表现“恨”的情怀,显得特别宛转有致。
古典诗歌中,常有“众宾拱主”之法。李商隐这首诗的首联,用的就是这种手法。出句“猿鸟犹疑畏简书”。是说,猿(一本作“鱼”)和鸟都畏惧诸葛亮的军令,说明军威尚存;对句“风云长为护储胥”是说,风云还在护卫诸葛亮的营垒,说明仍有神助。正如范仲温<诗眼>所说的:“惟义山‘鱼鸟’云云,‘简书’盖军中法令约束,言号令严明,虽千百年之后,‘鱼鸟’犹畏之;‘储胥’盖军中藩篱,言忠义贯于神明,‘风云’犹为护其壁垒也。诵此两句,使人凛然复见孔明风烈。”这里没有直接刻画诸葛亮,只是通过猿(鱼)鸟风云的状态来突出诸葛亮的善于治军。猿鸟风云的状态在作者想象中,是由诸葛亮引起的反应,这些都作为“宾”,用以突出诸葛亮军威这个“主”。这些作为宾的自然景物。是拟人化,有某种特别的象征意义。猿鸟风云,作为筹笔驿的实景,还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使人有肃穆之感;但是并不是单纯的气氛描写,而是化实为虚,实景虚用,以宾拱主,直接突出“孔明风烈”这一主体。
李商隐好用典故。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七云:“李商隐诗好积故实。”他爱把古人罗致笔下,自由驱使,不问时代先后,都可以在他的诗境中同时出现。“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此题所咏乃诸葛亮,则此联对句中的关羽、张飞为其同时人,是今;管仲是春秋时人,乐毅是战国时人,远在三国之前,是古。用事以古今成对,出句以古人比拟诸葛亮,对句实写诸葛亮同时人关、张,即以古对今,以虚对实,而且对得极为自然。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故以管仲、乐毅直指诸葛亮便是很自然的事了,所以所谓“管乐”可以说虽“古”犹“今”,虽“虚”犹“实”,与关、张对举,可称为“奇”,然而却又不足为奇。

杨柳枝词翻译赏析_作者刘禹锡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翻译 第六篇

<杨柳枝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诗词全文如下: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译文]
<杨柳枝词>也称<杨柳枝>,乐府“近代曲辞”,旧名<折杨柳>或<折柳枝>。杨柳枝词翻译赏析_作者刘禹锡。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鉴赏]
总之,这首七言绝句,诗人采用了一句一转,移步换形,更好地展示了隋宫的衰败景象,也抒发了自己的一腔愁绪。同时,诗人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691459.html

    上一篇:南湖早春翻译

    下一篇:披肝沥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