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19分)
【甲】楚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③,并④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⑤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⑥地不有!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仕:做官; ③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④并:连同 ; ⑤以:用来 ⑥何:哪里
1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遽契其舟( ) (2)不亦惑乎( )
(3)从其所契者( ) (4)席上啖菱( )
13.选出句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 )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B、其人自护其短
C、置之其坐 D、其人自护其短
14.翻译句子:(6分)【北人啖菱】【北人啖菱】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北土亦有此物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我们可以从甲乙两文中分别获得什么启示?(3+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语文网
12.(4分) (1) (立刻,匆忙) (2) ( 迷惑,糊涂 )
(3) ( 雕刻) (4) (吃)
13( B )(3分)
14.(6分)(1)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船已经向前行驶了,但是剑却没有行走。
3.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15.(3+3分不能墨守成规、不能迷信教条,不尊重客观事实
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 ① 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 坐:因为。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 分)
(1)或曰:食菱须去壳。 或(有的人、有人)
(2)其人自护其短 短(短处、缺点)
2、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3 分)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每断对一处得0.5分,后山和何地之间不断句不扣分)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 分)
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译文:我之所以连着壳一起吃,是想用它来驱除身上的热气。
4、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 分)【北人啖菱】
答:①人人都有缺点,但不要掩饰缺点。②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③要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
◇译文: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有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东西当做知道的东西。
阅读文言文《北人食菱》,回答后面问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因为)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文中划线词:
仕_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_ 而______________ 强______________
2.翻译: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当官;有人;却;硬是
2.连壳一起吃,是想用来清热啊。
3.他这样不懂装懂很不好,我们一方面要发奋学习,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也要大胆承认自己在许多领域是无知的。否则必然会贻笑大方。(意对即可)
文言文<北人食菱>选自小学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文言文北人食菱阅读答案_北人食菱翻译赏析。”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
1并:连同
2去:去除,去掉
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表转折,此指却
7曰:说
8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来
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2仕:(仕途)在……做官
13啖:吃
14并壳:连同皮壳
15啖:食用,此可指吃
16何:哪里
17识:知道
18答:回答
19护:掩饰
20短:缺点,短处
21席:酒席
[译文]
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文言文北人食菱阅读答案_北人食菱翻译赏析。
[鉴赏]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
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这则小故事不仅在情节构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实,更在于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普遍性与代表性。
<闻雁>作者为唐代文学家韦应物。其古诗全文如下: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前言]
闻雁,是中国唐代诗人韦应物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内心感触,而所作的一首诗。闻雁阅读答案_闻雁翻译赏析_作者韦应物。 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有明代韩邦靖,韩恰同名诗作。
[译文]
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在淮河的南部下着冰冷秋雨的夜晚,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鉴赏]
沈德潜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
<丰乐亭游春>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欧阳修。其诗词全文如下: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译文]
将要从天空中落下的太阳,映着红艳艳的花,绿莹莹的树和高耸入云的山峰, 广阔的郊外草原上,碧绿的草色一望无际。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阅读答案_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翻译赏析_作者欧阳修。游人们顾不上春天即将结束,还在亭前踏着地上落下的花儿嬉戏玩耍,竟没有一丝遗憾:美好的春天就这么过去了。
[鉴赏]
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表达了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此篇写惜春之情。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到了红日西斜时,游人们还依依不舍,在亭前盘桓,欣赏着暮春景色。这两句看似无情却有情,同他在<戏答元珍>中所说的“曾是洛阳花下客,
<酬张少府柬之>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卢照邻。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昔余与夫子,相遇汉川阴。
珠浦龙犹卧,檀溪马正沉。
价重瑶山曲,词惊丹凤林。酬张少府柬之翻译赏析_作者卢照邻。
十年睽赏慰,万里隔招寻。
毫翰风期阻,荆衡云路深。
鹏飞俱望昔,蠖屈共悲今。
谁谓青衣道,还叹白头吟。
地接神仙涧,江连云雨岑。
飞泉如散玉,落日似悬金。
重以瑶华赠,空怀舞咏心。酬张少府柬之翻译赏析_作者卢照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