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翻译】
孟德传阅读答案篇一
《2013文言文阅读训练3——苏辙《孟德传》及苏轼《书孟德传后》一提两练》
2013文言文阅读训练3——苏辙《孟德传》及苏轼《书孟德传后》一提两练
苏辙《孟德传》及苏轼《书孟德传后》
《孟德传》(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注】神勇:禁卫军的军营。
《书孟德传后》(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曩余闻忠、万、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从施欤?
【译文】
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没能够实现。宋仁宗嘉祐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自己想:“我是禁军的一员,如今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只管向山的深处去呀!”他的饼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树果来食。一天病十次愈十次,呕吐、下痢、腹胀、胸满,全都出现了。数月以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因此进山二年不饿,然而多次遇到猛兽,也总是没死。孟德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离人尚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过一会,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终于俯首贴耳地走了。再试之其它猛兽,前后都一样。”
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张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府,孟德自称有病,得以复员为民。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
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畏惧;仰慕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情绪表现于面
色中,旁人一望而知。所以弱者被人侮辱,强者被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如今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那些猛兽又哪里值得一提呢 !
【译文】
子由写的《孟德传》寄来了,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这件事。但我又听说忠、万、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把二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妇人很慌张地沉进水里躲避它,二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
意料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练习1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 ) .
(2)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 ) .
(3)然遇猛兽者数矣( ) .
(4)逡巡弭耳而去( ) ..
答:1.(1)交换;换取(2)忧虑(3)屡次;多次(4)犹豫不决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获如志 如:随顺;实现。 .
B.凡猛兽类能识人气 类:大抵;大都。 .
C.德自分死矣 分:意料;料想。 .
D.张公安道适知秦州 适:往;到。 .
答:2.D(应释为“正好;恰好”。)
3.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德以不顾死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B.①试之前后如一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C.①人望而知之 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
D.①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 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
答:3.A(A.①②都作连词,意为“因为”;B.①代词,“它”,指“老虎”;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C.①顺接连词,可不译;②并列连词,相当于“而且”;D.①连词,“于是、就”;②副词,“才”。)
4.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及表达手法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详略分明,对传住孟德逃亡的原因,仅用“幼好山林”,“不获如志”一笔带过,而对于其逃亡后出入山林,与虎狼毒蛇为伍,九死一生的非人生活及其心理,则作了详尽的实录。
B.文章着力描写孟德在深山的苦况,却也不愿为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
代兵役之害有甚于虎狼毒蛇;作者对兵役制的不满,对孟德悲惨遭遇的同情,尽在不言中。
C.作者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这种“道”是指在人不知畏惧时自有一种无形的强大气势,形成一股令猛虎也不敢伤害的力量。
D.作者借孟德的必死之心和无所顾忌而发挥议论,他称孟德为“有道者”,这既是对他以无畏精神战胜千难万险的赞许,也是作者对一种修身养性的境界的推崇,对人生哲理的思索。
答:4.C(孟德的“道”指的是“中无所顾”,具有“浩然之气”。)注:这一点牵涉到苏辙的思想与文风的问题。他主张“养气”,为人为文皆如此。
5.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1)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
译文:(1)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 。
(2)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译文:(2)即使列于天地之间也是可以的,那些猛兽又哪里值得一提呢!
练习2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 .
B.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 .
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 ..
D.至以首觗dí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
答:D (庶几:希望、企图的意思)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答:C (A.叙述了孟德的内心思乡状况;B.前者是孟德的生活状况艰难,后者是孟德介绍猛兽情况;D.前者介绍孟德的后来境况,后者是作者的评论感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答:B (宋孝孙并没有派人向上级报告)
4.把下面三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3分)
翻译:(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3分)
翻译: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4分)
翻译: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孟德传阅读答案篇二
《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详解》
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详解(之二)(导读:10.海南宁夏卷;11. 湖北卷;12.湖南卷;13.江苏卷;14.江西卷;15.辽宁卷;16.山东卷;17.四川卷;18.浙江卷)十.(海南宁夏卷)(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矢雨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瞋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节选自《宋史·朱昭传》)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 摄:代理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婴:环绕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薄:削弱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追逐【答案】C【考点】考查对文中实词的理解。【解析】C项:“薄”应为“迫近”【思路分析】C项原文是“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大意是“于是趁着夜晚从城墙上放士兵下去,逼近夏人的营地。”5. 以下
句子中,全部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3分)①今天子圣政一新矣 ②取传禅诏赦宣读之③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 ④妻子不可为贼污⑤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 ⑥昭跃马从缺城出A. ①②④ B. ①③⑥ C. ②⑤⑥ D. ③④⑤【答案】D【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信息的筛选。【解析】①②原文是“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朱昭向夏人介绍宋皇禅位,天子推行新政的事。据此可排除A、B、C【思路分析】文言文信息的筛选的关键是据题干要求(①朱昭,②主张抗敌)进行排查。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在震威期间,夏人乘虚入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卒,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B.夏人部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宋军。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君内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绝投降。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声斥骂,张弓要射他;不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答案】D【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析】D项原文在文末:“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啖”,吃,诱使;不是“害死”的意思。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2)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答案】(10分)(1)总共被围四天,城墙多出毁坏,朱昭凭着才智修补城墙低于敌兵,全都中规中矩,但是再也不能支撑下去。(2)朱昭率领众人在大街要道上与敌军交战,从傍晚直到天明,尸体塞满街面,无法通行。【译文】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他凭着自己的能力和功业,逐步升任至秉义郎的官职,他韬光养晦,在官场上从不表现出来自己有什么特立独行的地方。 宣和末年,当震威城兵马监押,兼知城事。金兵入侵,夏人乘机攻下河外的全部城镇。震威府距离府州三百里,势力十分孤立。朱
昭带领全城老幼绕城固守,以抵御敌人攻击的力量。朱昭招募精锐的士兵一千多人,和他们商定:“敌人知道城中的虚实,有看轻我们的心。如果我们出其不意去攻击他,可以一鼓作气把他们消灭。”于是趁着夜晚从城墙上放士兵下去,逼近夏人的营地,敌人果然十分惊慌,城里官兵乘机大声叫喊,奋勇杀敌,杀死和俘获了很多敌人。夏人用鹅梯准备登上城墙,但是箭好像雨一样(向他们射去),他们没办法登上来,但是攻势却日夜不停。夏人的首领思齐穿着铠甲来到城前,以毡盾挡住自己,邀请朱昭出来议事。朱昭穿着平时的衣服登上城墙上,披着襟衣问:“你是什么人,这么不光彩(指思齐用毡盾挡住自己)。想见我,我在这里,你有什么事?”思齐拿来盾牌上前,诉说宋朝的失信行为,说:“大金约我夹攻京师,定下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早晚被我攻下,麟州诸州县都已经归我所有,你依仗什么而不投降呢?”朱昭说:“皇上知道朝中奸臣误国,已经毫无保留的改正过错,把皇位传到自己的皇族手中。现在皇上的政治纲领已经焕然一新,只有你还不知道吗?”于是把内禅的诏书拿出来宣读,众人十分惊讶地望着朱昭,佩服他的雄辩能力。当时,很多城的人都投降了,朱昭的旧识对他说:“现在天下已经完了,忠心是没什么用了。”朱昭怒喝他说:“你这些人背弃正义,苟且偷生,与猪狗无异,还敢用言语来诱我投降?我宁死不降!”于是拿起弓箭去射他们,众人都被吓走了。(震威城)被围困了四日,城墙有很多地方都毁坏了,朱昭用计谋来防御敌人的进攻,虽然管用,但却没有军队来支援。朱昭在厅事召集诸位校将说:“城就快被攻破了,自己的妻儿不可被贼人所污辱,我先让我的妻儿自杀而死,然后拼死一战,如果胜利了就立了大功,如果失败了就战死境内,大丈夫一生的事就此结束了。”众人都还没答应。此时,朱昭的幼子在门阶前玩耍,朱昭马上上前把他杀了,长子惊讶地望着他,朱昭又把他杀了。 跟着朱昭带领着几名兵士把他们自家的人全杀了,把尸体全都抛入井中。部将贾宗的老母亲刚走到前来,朱昭对她说:“老人家,(你是我的)同乡人,我不想亲自杀你,请你自己投井吧。”她服从了。跟着用土把井给填埋了。将士们于是跟着把自己的妻儿全杀了。朱昭对众人说:“我和大家都没有了顾虑了。”这时军中有人跟敌人暗中勾结,对敌人说:“朱昭与他产士兵都杀了自己的家人,将要出战,人虽然少,但全都是敢死的人。”敌人十分害怕,于是就利诱守城的兵士,登上了城上。朱昭带领众人在城里的
街巷迎战,从晚上到早上,尸体遍布街上。朱昭骑着马越过城墙的缺口逃出,但马却坠入了堑沟,贼人欢呼说:“捉到朱将军了!。”想把他生擒。朱昭瞪着两眼持着剑,贼人无一个敢上前,随后中箭而死,死时四十六岁。十一。(湖北卷)三、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孟 德 传 【宋】苏辙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B.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答案和解析】D (庶几:希望、企图的意思)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
所畏惧”的一组是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答案和解析】C (A.叙述了孟德的内心思乡状况;B.前者是孟德的生活状况艰难,后者是孟德介绍猛兽情况;D.前者介绍孟德的后来境况,后者是作者的评论感想。)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答案和解析】B (宋孝孙并没有派人向上级报告)四、文言翻译、诗歌鉴赏和填空(24分)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3分)【答案和解析】翻译:(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3分)【答案和解析】翻译: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4分)【答案和解析】翻译: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译文:孟德 传 【宋】苏辙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没能够实现。宋仁宗嘉祐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孟德休掉妻子,把他的儿子也给了人,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自己想:“我是禁军的一员,如今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只管向山的深处去呀!”他的饼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树果来食。一天病十次愈十次,呕吐、下痢、腹胀、胸满,全都出现了。数月以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因此进山二年不饿,然而多次遇到猛兽,也总是没死。孟德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离人尚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过一会,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
孟德传阅读答案篇三
《0809高三语文-江苏省泗阳县致远中学2013届高三二模考试试卷语文》
江苏省泗阳县致远中学2013届高三二模考试试卷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4分,第1-2小题各3分,第3-4题各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醇厚(chún) 切磋(qiē) 削价(xuē) 差强人意(qiánɡ) ...
B.泡桐(pào) 骁勇(xiāo) 商榷(quâ) 不屈不挠(náo) ...
C.着急(zháo) 散步(sǎn) 刷白(shuà) 洗洗涮涮(shuàn) ....
D.嶙峋(xín) 对峙(zhì) 犒劳(kào) 追本溯源(sù) ....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国女子网球选手李娜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决赛中,不敌比利时名将克里斯特尔
斯,与个人职业生涯的首个“大满贯”擦肩而过。
B.我的观点是,买房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但如果为了买房而终生成为“房奴”,
尽管房子怎么升值,对买房者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
C.始于1983年的春晚,逐渐成为中华儿女除夕夜不可或缺的一道盛宴,许多人早早地
吃过年夜饭,守候在电视机旁,目的就是为了看春晚。
D.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加大实践探索和工作落实,做
到把握规律,开拓创新,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3. 所谓压力陷阱,是指面试官用不友好的发问或表情制造压力,以此来淘汰心理承受
能力较弱的应试者。下面是某大学生面试时考官对他说的话,请用机智幽默的语言替他应对。(4分)
考官问:“我们需要名牌院校的毕业生,而你并非名牌院校毕业。你怎么看?”
回答(A):▲ ▲ ▲ (2
分)
考官问:“你的专业与申请的职位不对口,你能行吗?”
回答(B):▲ ▲ ▲ (2
分)
4.高三的同学正处在紧张的复习阶段,大家都希望找到一种高效率的复习方法。阅读下
图,
试依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就复习问题给同学们提出一条建议。(不超过25字)(4分)
建议:
二、文言文阅读(19分。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孟德传 【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
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
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
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
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
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
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
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
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
猛兽之足道哉!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
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
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 .
B.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 .
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 ..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
6.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辙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3分)
▲ ▲ ▲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3分)
▲ ▲ ▲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4分)
▲ ▲ ▲
三.诗歌鉴赏(8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睛,返照②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③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甕子口以南称南湖。元和十年( 815)
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自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洗血国耻,反被政
敌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②返照:阳光倒影。③不道:不是说。
(1)诗的前三联描写了哪些早春之景?诗人又是如何描写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 ▲ ▲ ▲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情感。(4分)
答: ▲ ▲ ▲
四、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生乎吾后, ▲ ,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⑵ ▲ ,子无良媒。(诗经·卫风·氓)
⑶ ▲ ,娇儿恶卧踏里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⑷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 ,旌旗蔽空, ▲ ,横槊
赋诗,故一世之雄也。(苏轼《前赤壁赋》)
⑸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 ▲ ,千骑卷平冈。(《江城子·密州出猎》)
(7) 巴东三峡巫峡长, ▲ 。(《三峡》)
(8) 礼不下庶人, ▲ 。刑人不在君侧。(《礼记·曲礼上》)
(9) 子曰:“巧言乱德, ▲ 。(《论语》)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 (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桃花源别考——“天下第一弄”
李敬泽
(一)
现在开始,寻找桃花源。
我在大地上一路奔逃,恐惧使我不能停留;我站在平原上,回首望,只见远方尘烟大起,
那是马,马是找我的,马上的马刀也是找我的;我向山中奔去,我要找一个不被找到的地方,
找一个地方让一切忘记我、让我忘记一切。
在漫长的时间里,我尝试过很多地方,甚至一座繁华的大城。我认为人群就是我的桃花
源,无数的人将淹没我,和光同尘,人不能从海中认出一滴水;但是我错了,我发现我正被
另一些东西追赶:时间,在这大城里,时间如同你身后的响箭,呼啸着,离你的后心只有一
寸,你必须狂奔向前,前边是银钱、房子、马车、汽车甚至衣服,你注定会在这条路上奔逃
至死,不能停留。
然后,在某一个清晨,我停下,让那支箭呼啸着穿过我的身体,我的前胸和后背穿出一
个直径三厘米的洞,风从中吹过,发出哨音。
我向城外走去,我重新出发,找一个没有时间的地方。
据说那是有的,那是桃花源。
(二)
我认真地、反复地研究地图,我相信,桃花源一定在地图上某个空白之处。
必定是在南方。南方一向是跑得快的人们的归宿,它在几千年里接纳一代又一代的失败
者、逃亡者,从史书的行间和页边,你能看见一条绵延不断的人流——像漫漶的水渍,从北
方向南方,气喘吁吁的人们进行漫长的长跑,从黄帝涿鹿之战开始,他们就跑啊跑,跑到南
方的山野间,停下,惊魂甫定,看看周围的山,他们相信,他们已经甩开了追击者,他们可
以在此安居。
这里远离皇帝和马和马刀,在山间,远离尘嚣,远离响箭般的时间。
桃花源是一个秘室,藏身和遗忘之地。是一处人迹罕至的野林,人把自己变成一棵活动
的树,只需要阳光、水和土。
(三)
还有空气。需要逃的东西越来越多。危机四伏。我是这个星球上最后的动物,喘息着,
寻找洁净的空气和水。
还有洁净的土地——不,不是洁净的,而是像它本来那样“脏”,让我的稻谷和菜和虫子一起生长。
(四)
①现在,站在一个名叫“天下第一弄”的地方,我在认真考虑将此作为桃花源的可行性。
②很远。从京城要坐三小时飞机,然后坐两小时汽车,然后再坐两小时汽车,才能来到
这里。如果把飞机程和车程折算成马程、牛程和人的脚程,那么,这简直就是大地尽头、南
方之南。
③这里是万山丛中——
④这片土地上,有无数的山峰丛立,在山峰间,遍布深洼的谷地,在地质学上,他们把
这叫做“高峰丛深洼地”,这里的人却把那些深坑叫做“弄”。
⑤我喜欢这个“弄”字,它的上面是个“王”,它的下面似一扶犁之人,王君临于扶犁
之人是“弄”,扶犁之人在王之下隐匿于田野也是“弄”,一个“弄”字里藏着逃不了、偏要逃的永恒游戏。
⑥是游戏啊,所以在上者弄权,在山水间者弄月,造化弄人。天地间一大弄。
⑦最深、最大的弄就在这里——
⑧有多少米?一百米、两百米?只有一条陡峭的路通向坑底,坑底方圆两三里,几间瓦
屋、几畦菜地、猪栏鸡舍草垛。
(五)
此处可以藏身。藏身之处必在最低处最深处,必在高之下。
——古希腊的第欧根尼,一路奔逃,最后钻进了木桶,亚历山大大帝去看他,想“弄弄”
他,他说,别弄,别挡住我的阳光。
在这第一弄,一个人站在坑沿上能够挡住弄底的阳光,但弄底之人亦可说:别挡住我的
阳光。
(六)
天下第一弄,在广西大化县。大化大化,大而化之,化到哪去呢?就是化到“大”——
至大的自然。
(七)
第一弄的路边,一个农夫躺在地上:去集上卖菜,卖了菜买酒,买了酒路上就喝了,喝
了就醉了,醉了就想躺下,就躺了。
他的妻子坐在他的身边,静静等着,等天黑了,风凉了,等他醒来,携手向下、向暗处
去。 这是奔逃者的前世今生,是桃花源中人。
11.解释“还有洁净的土地——不,不是洁净的,而是像它本来那样‘脏’”一句
中的“脏”的含义?(4分)
答: ▲ ▲ ▲
12.试从修辞、句式或语言风格任一角度简要分析本文第二部分的语言特色。(6分)
答: ▲ ▲ ▲
13.有人认为文章第四部分的第⑤段可以删除,你认为呢?请给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6分)
答: ▲ ▲ ▲
14.“这是奔逃者的前世今生,是桃花源中人。”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现代
社会中的“桃花源中人”是怎样的?(5分)
答: ▲ ▲ ▲
▲ ▲ ▲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5—17题
“春天里”的文化风暴裹挟了谁
单士兵
依靠翻唱汪峰的《春天里》走红的“旭日阳刚”音乐组合,现在回看过去,会发现他们
与曾经扶他们上马走上一程的人——《春天里》词曲作者兼原唱者汪峰,渐行渐远。因为汪
峰近日明确告知旭日阳刚今后不能以任何形式演唱《春天里》。
从当初凌乱局促的出租屋唱上了“星光大道”,随后唱进央视春晚,旭日阳刚经过一条
孟德传阅读答案篇四
《文言文阅读练习》
文言文阅读练习
(至善教育2011年1月专职教师培训用)
一、(10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①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
辄易雠,咸誉清。疾病庀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
③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
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
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 .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道不废,卒以.
富。求者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世之言,徒曰“市道交”。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取材于柳宗元《宋清传》
注:①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 ②雠:这里指售出、成交 ③直:价值,价钱
6.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善药 居:聚积,搜集 .
B.积券如山 券:借据,欠条 .
C.未尝诣取直 诣:前往 .
D.终不复言 复:回答 .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②
清优主之市人以其异,皆笑之A. B. 不害清之富也清不以怠遇其人
清其有道者欤求者益广C. D. 执其道不废益厚报清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
那些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在门前排成了队
B.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
他们的求利不也太短浅了吗
C.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
现在的交往中有能像宋清那样从长远考虑回报的人吗
D.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
天下那些穷困潦倒而还可以活下去的人就会躲起来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生意场的交往也不一定都是斤斤计较的,宋清就是一个例证。
B.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
C.计较蝇头小利不仅是一般商人的本性,也是某些士大夫的通病。
D.宋清与人交往不仅异于普通商人,也高于某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
10.文言文《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意思是“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的利益较大”这概括了宋清经商的特点,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概括的领悟(不少于200字)
答: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取材于苏轼《仁说》)
二、(10年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讳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卑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
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惟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
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 ..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二十以归吾 归:出嫁 .
B.其平居语言容止 容止:形貌 ..
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著:彰显 .
D.庶几以慰其魂 庶几:希望 ..
6.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 )
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③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④闻其贤者也则悦
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以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B.谢氏出身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
内助。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
三、(10年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原 弊 [宋] 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
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
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 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相与笑之曰:鄙 鄙:卑鄙 .
B.场功甫毕 . 甫:刚刚
畜:通“蓄”
籍:登记 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 .D.籍之以为厢兵 .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
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②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③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④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
⑤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⑥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
(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四、(09湖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孟 德 传 【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曩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
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09浙江卷)
宝绘堂记 (宋)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
1。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之走舸,王涯之复壁,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1锻炼:打铁 [注] ○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病:祸害 .
B.然去而不复念也 去:归去 .
C.常与寒士角 角:较量 .
D.以蓄其所有 蓄:收藏 .
1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 皆以儿戏害其国 几以捕系死 ..
B 轻死生而重于画 不患贫而患不安 ..
C 然为人取去 君为我呼入 ..
D 譬之烟云之过眼 不知东方之既白 ..
1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B 凶其身 ..
C 吾薄富贵而厚于书 D 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 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 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孟德传阅读答案篇五
《期末试题参考答案》
期末试题参考答案
一、(24分,)
1.B(A yùn diān/ diàn fǔ/bǔ qì B jǐn jǔ chēn jìng C yīn/yān dī rú jiān Dsè
qī/ qì gǒng/ gōng hang/ hàng)
2.D A纹一文 败一一拜/ B笼一一龙 杆一一竿/ C依一一倚 相一一像 3.D 承担:担负,担当。承受:接受,禁受。追踪:按踪迹或线索追寻。追问:追根究底地问。跨越:越过地区或时期的界限。 超越:超出,超过。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昭示:明白地表示。 4.D.(A.俩人不在同一球队,所以不能说珠联璧合。B评头论足指批评非议,此处自相矛盾了。C 程门立雪指虚心求教。) 5.C(A成分残缺。“转基因水稻”不能充当“将成为……的国家”的主语,应在“将”前加上“中国”。B搭配不当。“提升”与“发展”不搭配。D不合逻辑。应改为“这句格言是他奋斗一生的真实写照”。) 6.A。“拔出萝卜带出泥” 为贬义,比喻一个犯罪分子的落网,带动了另一个犯罪分子的暴露,与句中感情色彩不符。
7.D 8.A
二.(12分)
9.C(A、“源于古人想象的一个神话故事”,“来源”不正确,原文信息是“民间传说或神话并非完全出于古人的想象”。B、“古代”不如原文“远古时期”准确,且以偏概全,原文说“是一则典型的以陨石为主兼容其他天文、地质、气象、地理现象的事件”。D、“在原来文化的基础上”与原文“当地繁盛古文化的中断”不吻合。) 10.D(“一代又一代的传说和文人加工”与题干“源自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地球”不吻合;且“文人加工”材料中无此信息。) 11.D(A、“先民战胜自然灾害”表示“已然”,而神话表现的是“将然”,是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见原文“女娲补天的神话反映的应该是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B、不是“山西北部到河北西部”,而是“河北平原”;C、扩大范围,不是“河北平原”,而是“白洋淀”。)
12.A(A、将“可能性”误用为“必然性”)
三.(24分)
13.A.遗弃;14.D 15.A(A.①②都作连词,意为“因为”;B.①代词,“它”,指“老虎”;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C.①顺接连词,可不译;②并列连词,相当于“而且”;D.①连词,“于是、就”;②副词,“才”。)
16. B 17.B 18. C(孟德的“道”指的是“中无所顾”的“浩然之气”。
庄子的“道”指规律。)19.A(B白居易,C行路难,D孟郊)20、D 鹜21.D,比喻,以贫女自喻。22、之一:BACD;之二:BACD;之三:ABCD.
23.C D(4分) 24:①③⑤ (共3分,每个1分) 25.(2)真切表达作者惊奇喜悦的心情 (3)层层揭示万绿湖“绿”、“大”、“近”的特点。(每一条2分)26:②④(每个2分)
27.(每对一个1分,最高得5分)参考答案: 1.电子邮件 2.中国中央电视台 3.工商管理硕士 4.世界贸易组织(或"世贸组织") 5.美国国家篮球协会 6电子论坛 7.信息技术 8.联合国
9.石油输出国组织 10.亚太经合组织
28.作文,平均按45分掌握,书面、篇幅及格式列入考量范围,其余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附:《孟德传》参考译文: 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不能实现。宋仁宗嘉祐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孟德休掉妻子,把他的儿子也给了人,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自己想:“我是禁军的一员,如今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只管向山的深处去呀!”他的饼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树果来食。一天病十次愈十次,呕吐、下痢、腹胀、胸满,全都出现了。数月以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因此进山二年不饿,多次遇到猛兽,也没死。孟德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离人尚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过一会,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终于俯首贴耳地走了。再试之其它猛兽,前后都一样。”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张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府,孟德自称有病,得以复员为民。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畏惧;仰慕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情绪表现于面色中,旁人一望而知。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如今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足道哉!
孟德传阅读答案篇六
《【同步测试】第9课 赤壁赋(完美答案解析版)》
9赤壁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方其破荆州(当) .
B.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盘绕) .
C.正襟危坐(端坐) ..
D.知不可乎骤得(突然得到) .. 倚歌而和之(循、依) . 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攻占)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B.扣舷而歌之 歌曰 ..
C.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
D.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扣弦而歌之 .
A 依歌而和之 .
七月既望 .
望美人兮天一方 .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
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
如日中天 .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B C D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何为其然也?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D.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5.下面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B.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译文:桂树做的棹,木兰做的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译文:向大江喝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
D.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
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6.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方其破荆州(当) 盈虚者如彼(满) ..
B.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盘绕) .
C.正襟危坐(端坐) ..
D.知不可乎骤得(突然得到) .. 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目遇而成色(美景) .
7.下列四组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
失其所与 且夫天地之间 ..
C.抱明月而长终 D.不知东方之既白 ..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目遇之而成色 ..
8.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 )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慨叹人生无常。
D.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9.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B.作者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第一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段人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
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10.填出下列各句的作者:
甲:月明星稀,乌鹊南飞_______。
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
11.翻译下列句子。
(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三、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孟德传
【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
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
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
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
改)
1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 .
B.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 .
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 ..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
13.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
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译文: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译文: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译文: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骤得:屡次得到。
2.答案:A解析:B项分别为‚唱、歌词‛;C项分别为‚……的样子、这样‛;D项分别为‚在‛、‚被‛。
3.答案:D
解析:A歌:动词,唱;名词,歌声。B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动词,眺望。C下:动词,攻下;方位名词,下面。D如:像。
4.答案:B
解析:A被动句,B宾语前置句,C判断句,D定语后置句。
5.答案:C解析:应为‚面向大江斟酒‛。
6.答案:D
解析:骤得:屡次得到。
7.答案:B
解析:B,代词,那。A,连词,和;动词,结交。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D,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指明月清风。
8.答案:C
解析:此时,苏轼被贬谪居于黄州,心情压抑,但又能豁然释怀,希望朝廷能重新起用自己,这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反映在作品中,作者只能慨叹人生之无常。
9.答案:C
解析:不是‚埋下伏笔‛。
10.答案:甲:曹操 乙:孔子
11.答案:略。
12.答案:D
解析:D庶几:但愿,表示希望。
13.答案:C
解析:A.项:①信息在第一段:‚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句子是说其志向没能实现; B项:②信息在第一段:‚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这是孟德介绍猛兽情况;D项:②信息在第三段:‚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是本文作者的评论感想。
14.答案:B
解析:宋孝孙并没有派人向上级报告。原文在第二段:‚知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大意是孟德被捕后,知州让他作为自首者将其安置在泰州。该项无中生有。
15.答案:(1)(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2)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3)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参考译文:
孟德传
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向没能够实现。宋仁宗嘉祐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有很多名山,孟德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他自己想:‚我是禁军的一员,如今逃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只管向大山的深处去。饼吃完了以后,他就采摘草根野果子来吃。每天多次生病又多次痊愈, 呕吐、下痢、腹胀、胸闷的现象,全都出现了。几个月以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安然无恙。因此进山两年却没有挨过饿。然而多次遇到猛兽,也总是没被咬死。孟德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类的气息。离人尚有一百多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荡。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过一会,它就跳跃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十几步,就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终于俯首帖耳地离开了。再试探其他猛兽,前后都一样。‛
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道是商州,被哨兵抓住了,盂德自认为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像有德之人。‛孟德详尽地说出了事情的始末。(知府宋孝孙)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盂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至今仍在各座大山中进出,也没有其他奇异的本事。
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畏惧。仰慕与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体现,但情绪表现在神情里,旁人一看就知晓了。所以懦弱的人被人侮辱,坚强的人被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如今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而众人却见到了。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足道哉!
书《孟德传》后
子由写的《孟德传》寄给了我,我听说了这件事以后对此感到诧异,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但是世上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那么他这样说,这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这件事。但我过去听说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把两个小孩放在沙滩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两个小孩子在沙滩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老虎仔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他们都害怕,然而小孩天真,始终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孟德传阅读答案篇七
《语文寒假作业参考答案》
语文寒假作业参考答案
语文寒假作业(一)
一、注一注 给加点字注音
刚愎(bì)自用 炽(chì)热 瞠(chēng)目结舌 一蹴(cù)而就 发酵(jiào)愤懑(mèn) ......
如火如荼(tú) 镂(lòu)空 秣(mò)马厉兵 面面相觑(qù) 筵(yán)席 句读(dòu) ......
买椟(dú)还珠 斗(dǒu)胆 舐犊(dú)情深 垂涎(xián)三尺 揣度(duó)盥(guàn)洗 ......
二、辨一辨 辨析下列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 × )目不窥园,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2.( √ )洞若观火,洞:透彻。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象看火一样。
3.( √ )柳暗花明,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4.( × )拾级而上:逐步登阶。
辨析下列句子的对错并修改
1.( √ )
2.( × )“反而”使用不当
3.( × )搭配不当,“打破……束缚”“解放……生产力发展”都搭配不当
4.( × )搭配不当,“国力的强弱”与“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不一致
四、品一品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的手法。第一首诗宫内宫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芜。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缅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语文寒假作业(二)
一、注一注
创(chuāng)伤 创(chuàng)造 逮(dài)捕 单(chán)于 一曝(pù)十.....寒
得当(dàng) 倒(dǎo)戈 调(tiáo)谐 否(pǐ)极泰来 间不容发(fà) .....令人发指(fà) 别(biè)扭 桎(zhì)梏(gù) 畸(jī)形 弹(tán)劾 ......
二、辨一辨
辨析下列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 × 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 2.× 萍水相逢,指从没碰面的人相遇。
3. ×一文不名:一个钱也没有。名,占有。4. ×黄发垂髫:黄发,指老年人;垂髫,指儿童。 辨析下列句子的对错并修改
1.搭配不当,“难题”和“走向成熟”不能搭配;2.成分残缺,应在“判定”后加上“的准则”;
3.正确;4.句式杂糅,删去“在作怪”。
三、翻一翻
1.我学习道理,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而采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的下面了。
四、默一默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五、审一审 阅读下面的文字,思考可以从哪几个角度来审题立论。(建议至少从三个角度提炼)
[试题解析]作文题的材料是20世纪初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发明创造裂而不碎的汽车挡风玻璃的故事。这个科技创新的故事很有意义,它适合当前的社会需要,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很多学生知道汽车挡风玻璃,但不一定知道挡风玻璃是这样发明的。这个发明看似偶然小事,实际上包含许多走向创造的必然因素。发觉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这是观察仔细;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这是好奇心浓厚;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这是勤于积累;偶然看见报道就想到那个烧瓶,这是关注社会需求,善于联想;经过化验,发现硝酸纤维素溶液而用于汽车挡风玻璃,这是执著追求,抓住机遇,善于发现,等等。科技创新可以成为写作的角度,这些具体细节及其含意也可以成为写作的角度。材料最后引述两段方向相反的评论,也是为了启发发散思维,为了开发更多角度。可以选择的角度多了,作文的构思就会多样化一些,也就更有可能做到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参考立论] 1.智慧是维系机遇和努力,获得成功的纽带。2.坚持下去,不断追求,才能有所创造。3.创造需要坚持不懈 4.机遇与坚持不懈的精神 5.有创意的人生才够味 6. 执著与创造
[附优秀作文]
智慧是维系成功的纽带
有人说,成功要靠机遇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还有人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实这两种观点雷同,都是强调了人们从事某种事业,要获得成功的两个必要的条件。
但是,人们是不是有了一定的机遇和执著,就会有创造,有成功呢?
一种人认为,金诚所致,金石为开,所以一直一直在努力,那么创造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反对者说,没有机遇你一辈子努力也出不了头,这就好比姜太公钓鱼。
是机遇造就了成功,还是努力造就了成功?一时反而成了矛盾的统一体,成了纠缠不清的谜团。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杨振宁先生如雷贯耳,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是创造与成功的典范。恰恰在不久,他参加了浙江大学的百年校庆,恰恰记者问了他一个我们正在探索的问题:人们怎么才能获得成功?
杨振宁先生是这么回答的:我们要想成功,第一要有机遇,第二要了解你从事的事业的尖端和你自己,第三就是个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记者又问杨振宁先生,“你是不是总是成功,而没有失败过?”
杨振宁先生斩钉截铁地回答:“不是的。我失败过,而且失败得很惨。我在美国读过一年半的研究生,搞实验物理。但是,我天生动手能力差,我搞的实验失败了。所以我转而搞理论物理的研究,后来我成功了”。
从杨振宁先生的回答我们可以总结出来,杨振宁先生的总结的成功:一是机遇,二是智慧,三
是努力。
试想,如果杨振宁先生不那么客观地评价自己,不进行实验物理的研究尝试,他怎么能重新审视自己,重新选择自己所要涉足研究的领域?他怎么能遇到致使他成功的机遇?
同样,法国科学家别涅切克要不是细心地留意实验中一只烧杯掉到地上,没被摔碎的现象,没把他看到一辆客车发生车祸,车窗上的挡风玻璃碎片划伤了司机和乘客那篇报道,加以联系,深入研究,他能发明出新型材料制成的挡风玻璃吗?不能。
成事在天,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就得等待上天的恩赐;说到努力,我们就只管强调坚持不懈,努力也需要巧,需要动脑,需要智慧,如果不发挥自己的智慧则那种努力就是盲从,蛮干,那就会南车北辙,越努力,离机遇越远,离成功越远,反而离失败越近。因为它背离了真理和事物的客观规律。
所以说,智慧是维系机遇和努力,获得成功的纽带。
语文寒假作业(三)
1.D
解析:老虎的举动希望小孩害怕,故D项“庶几”应解释为“希望”。
2.C
解析:A项,第一句是说孟德志向没有实现,与“生存艰难”无关;B项,第二句写老虎的表现,与孟德“无所畏惧”无关;D项,两句都不符合要求。
3.B
解析:B项,“派人向上级报告”有误,原文是“乃使为自告者”,应解释为“让他作为自首的人”。 4.
(1)(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
(2)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
(3)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威虎就无处施展了吧? 解析:重点词句:(1)易:交换。(2)适:恰好;知:做知府;“除兵籍”指离开部队,退伍。
(3)意:料想;被:使动用法,使„„遭受;以威:状语后置,翻译时移到“被”的前面。 参考译文:孟德传
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以后,“好山林”的志愿不能实现。宋仁宗嘉祐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孟德便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自己想:“我是禁军的一员,如今逃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对这三种死的可能,我不再忧虑了。”只管前往山的深处。他吃完了那些饼,就没有吃的了。采草根树果来吃。一天病十次愈十次,呕吐、腹胀、胸闷,没有不生的病。数月以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因此进山二年而没有饥饿。但多次遇到猛兽,也总是逃过了死亡。用孟德自己的话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离人尚有百步,就总是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过一会,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人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徘徊一阵就低垂着头走了。前后试过很多次都一样。” 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这个地方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商州知府)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张安道先生恰巧做秦州知府,孟德自称有病,得以复员为民。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他奇异的本事。
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关心的俗务,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畏惧。仰慕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情绪在面色中表现,旁人一看就知道。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如今孟德心中没有关心的俗
务,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由此推断这种道(气势力量),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那些猛兽又哪里值得一提呢!
书《孟德传》后
子由写的《孟德传》寄给了我,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惊异,认为有老虎害怕不畏惧老虎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它。但先前我听说云安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把两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两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老虎仔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开了。
料想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吗?
语文寒假作业(四)
1. A 2. D 3. B
4.⑴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 季布。
⑵当年,高皇帝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
⑶您因为一人的赞美而召用我,一人的诽谤而赶走我,我担心天下有识之士听说这事后,就能够窥测出您的深浅。
⑷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曹丘传播了它呀。
参考译文:
季布是楚地人,为人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穿上粗布衣服,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出卖给鲁地的朱家。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乘坐轻便马车)到洛阳去了,拜见了汝阴侯滕公。朱家说:“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汝阴侯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隐藏在他那里,便答应说:“好。”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皇上于是就赦免了季布。皇上任命他做了郎中。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匈奴王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而且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好。”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当年,高皇帝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留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对皇上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有人妄誉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陛下因为一个人赞誉我就召见,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要我回去,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就窥探出您为人处事的深浅了。”皇上默然不作声。楚地有个叫曹丘的先生,擅长辞令,能言善辩。他曾经侍奉过赵同等贵人,与窦长君也有交情。季布听到了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劝窦长君说:“我听说曹丘先生不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来往。”等到曹丘先生回
乡,想要窦长君写封信介绍他去见季布,窦长君说:“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曹丘坚决要求窦长君写介绍信,便起程去了。曹丘到了,就对季布作了个揖,说道:“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你季布的一句诺言。’您怎么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再说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由于我到处宣扬,您的名字天下人都知道,难道我对您的作用还不重要吗?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季布于是非常高兴,把他作为最尊贵的客人,送他丰厚的礼物。季布的名声之所以远近闻名,这都是曹丘替他宣扬的结果啊!
语文寒假作业(五)
一、
1.D 2.C
3.生活是一杯酒,品出人生滋味的酸甜苦辣;事业是一面镜,照出生命价值的大小高低。 友谊是一条瀑布,飞溅着真诚的水花;信任是一缕阳光,驱散了怀疑的迷雾。
4.参考例句:问号,就像人躬身自问一辈子,因为人生最大的困惑来自我们自身。
二、
5.①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合适;②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
6.①“稻埕„„光泽”一句,渲染了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②“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③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
7.①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②“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③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
8.①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②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语文寒假作业(六)
1.B(A. lîu/lù , shi/shâ , qiáo ; B. lǜ /lù , shǔ /zhǔ , jùn /juàn ;
C. qī/xī , shã/zhã , biàn ; D. tāng /shāng , jiǎ , pí/bì。)
2.D(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不足为训: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冲:要冲)。
3.A(B,搭配不当和表意不明。其一,不是“早餐的营养”“应提供”,而是“早餐”“应提供营养”;其二,“每天所需总量三分之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由于语序不当造成歧义,应该为“每天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总量三分之二”。全分句改为“早餐应提供占人体每天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总量三分之二的营养”。C,搭配不当,改为“生产的食品一直倍受新老顾客信赖”。D,使用“降低”“减少”“缩小”等词语时不能用倍数。此外,数词有确数、概数之分,概数前面不能加上“至少”“最多”“最高”“最低”“超过”一类词。)
4.示例:高明同学是我校2004届校友,现在是福建大学学生,他爱好广泛,曾荣获省大学生演讲比赛一等奖。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做《放飞青春》的演讲。(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衔接、得体能力。对于高明的信息要简明准确,又要符合主持人的口吻,语言简洁而又亲切大方。前后衔接恰当,给人以连贯感。)(5分) 5.书法、意象、体味、神髓
6.(3分)D(成材,成器)
7.(3分)C(①写其为人洒脱;③写其有孝心及遇事从容镇定;⑥表现的不是苏序,而是苏洵)
8.(3分)A(“到了壮年还不能熟知诗书”的不是苏轼的祖父苏序,而是苏轼的父亲苏洵)
孟德传阅读答案篇八
《文言文阅读3(含译文)》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3(含译文)
(广东卷)二、本大题为7小题,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高考资源网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 出身 ..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缓 ..
【答案和解析】B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所考查的四个实词,都是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之中的,且都是教材中常见的词语。
【解析】A.奇:意动用法, 认为„„惊奇,C.诛:诛杀,D.弛:松弛。
⒍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②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 ②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②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D.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答案和解析】【参考答案】D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解析】A.代词,代李迪 /表祈使,当,可。 B.代词,代亡卒/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以何”的倒装,用 / 用来。D.都是竟然。
⒎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答案和解析】C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围绕“胆量非凡”加以筛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对应。可先找出不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句子,再用排除法,如本题中①④⑤并非直接体现诚信,由此可排除ABD选项。
【解析】①说的是李迪有才情, ④、⑤与“胆量非凡”无关,删除BD选项,答案选C。 ⒏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时间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答案和解析】D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解析】A.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B.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C.“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 ⒐断句和翻译。(10分)
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答案和解析】⑴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原文:论曰:李迪、王曾、张知白、杜衍,皆贤相也。四人风烈,往往相似。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知白、衍劲正清约,皆能靳惜名器,裁抑侥倖,凛然有大臣之概焉。宋之贤相,莫盛于真、仁之世,汉魏相,唐宋璟、杨绾,岂得专美哉!《宋史卷三百一十列传第六十九》
⑵① (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② (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答案和解析】【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句顺。
【解析】第⑴句注意“向”、“ 殆”“ 过”等词的落实,第⑵句注意“许”、“然” “壮”等词的落实。
【翻译】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迁徙家到濮。李迪深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很赏识,说:“先生有辅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毫州知县。
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让所发的士兵休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
曾经回家沐浴,忽然传诏对内于东门,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给李迪看。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问李迪如何度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这样赋敛宽裕,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应当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
起初,皇上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因违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之诛,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寤,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朋党傅会,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胁迫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来朝京师,当时太后垂帘,(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里,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行县因祠岳为皇上祈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让他不要去做。”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的因为有其他名义赖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漱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之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习而不敢又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竖起,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海南宁夏卷)(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朱昭字产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乘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为震威城兵马蓝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独。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照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失而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己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章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衙不可行。昭跃马从缺城出,马坠“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
(节选自《宋史·朱昭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 摄:代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婴:环绕。 ..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宫 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追逐。 ..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3分)
①今天子圣政一新矣 ②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③汝辈义偷生,不异犬 ④妻子不可为贼污
⑤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 ⑥昭跃马从缺城出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在震威期间,夏人乘虚入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座,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
B.夏人部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宋军。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君内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绝投降。
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声斥骂。张弓要射他;不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
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
(2)昭勒众于通衙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衙不可行。
【答案和解析】4. C 5. D 6. D
7.(10分)
(1)总共被围四天,城墙多出毁坏,朱昭凭着才智修补城墙低于敌兵,全都中规中矩,但是再也不能支撑下去。
(2)朱昭率领众人在大街要道上与敌人交战,从傍晚直到天明,尸体塞满街面,无法通行。
(湖北卷)三、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孟 德 传 【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译文: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没能够实现。宋仁宗嘉祐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孟德休掉妻子,把他的儿子也给
了人,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自己想:“我是禁军的一员,如今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只管向山的深处去呀!”他的饼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树果来食。一天病十次愈十次,呕吐、下痢、腹胀、胸满,全都出现了。数月以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因此进山二年不饿,然而多次遇到猛兽,也总是没死。孟德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离人尚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过一会,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终于俯首贴耳地走了。再试之其它猛兽,前后都一样。”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张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府,孟德自称有病,得以复员为民。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
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畏惧;仰慕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情绪表现于面色中,旁人一望而知。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如今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足道哉!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译文:子由写的《孟德传》寄来了,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这件事。但我又听说忠、万、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把二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妇人很慌张地沉进水里躲避它,二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意料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吗?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 ..
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
【答案和解析】D (庶几:希望、企图的意思)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答案和解析】C (A.叙述了孟德的内心思乡状况;B.前者是孟德的生活状况艰难,后者是孟德介绍猛兽情况;D.前者介绍孟德的后来境况,后者是作者的评论感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孟德传阅读答案篇九
《文言阅读》
孟德传阅读答案篇十
《单元综合测评二 文言文整体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孟德传
【宋】苏辙
(1)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2)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3)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答案 D
解析 D项庶几:希望、企图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 )
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答案 C
解析 A项:①信息在第一段:“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句子是说其志向没能实现;B项:②信息在第一段:“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这是孟德介绍猛兽情况;D项:②信息在第三段:“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是本文作者的评论感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答案 B
解析 B项:宋孝孙并没有派人向上级报告。原文在第二段:“知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大意是孟德被捕后,知州让他作为自首者将其安置在泰州。该项无中生有。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译文: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译文: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译文: 答案 (1)(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
(2)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
(3)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
了吧?
【参考译文】
孟德传
【宋】苏辙
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没能够实现。宋仁宗嘉祐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孟德休掉妻子,把他的儿子也给了人,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自己想:“我是禁军的一员,如今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只管向山的深处去呀!”他的饼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树果来食。一天病十次愈十次,呕吐、下痢、腹胀、胸满,全都出现了。数月以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因此进山二年不饿,然而多次遇到猛兽,也总是没死。孟德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离人尚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过一会,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终于俯首贴耳地走了。再试之其它猛兽,前后都一样。”
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张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府,孟德自称有病,得以复员为民。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
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畏惧;仰慕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情绪表现于面色中,旁人一望而知。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如今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足道哉!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写的《孟德传》寄来了,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这件事。但我又听说忠、万、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把二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妇人很慌张地沉进水里躲避它,二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意料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吗?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尚希,弘农人也。尚希龆龀而孤。年十一,辞母请受业长安。范阳卢辩见而异之,令入太学,专精不倦,同辈皆共推服。宣帝时,令尚希抚慰山东、河北,至相州而宣帝崩,与相州总管尉迟迥发丧于馆。尚希出谓左右曰:“蜀公哭不哀而视不安,将有他计。吾不去,将及于难。”遂夜遁。及明,迥方觉,令数十骑追不及,遂归京师。高祖以尚希宗室之望,又背迥而至,待之甚厚。及迥屯兵武陟,遣尚希领宗室兵三千人镇潼关。寻授司会中大夫。
文帝受禅,拜度支尚书,进爵为公。岁余,出为河南道行台兵部尚书,加银青光禄大夫。尚希时见天下州郡过多,上表曰:“自秦并天下,罢侯置守,汉、魏及晋,邦邑屡改。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所谓人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用则易得贤才。”帝览而嘉之,遂罢天下诸郡。后历位瀛州刺史,兵部、礼部二尚书。
尚希性惇厚,兼以学业自通,甚有雅望,为朝廷所重。上时每旦临朝,日侧不倦,尚希谏曰:“周文王以忧勤损寿,武王以安乐延年。愿陛下举大纲,责成宰辅。繁碎之务,非人主所宜亲。”上欢然曰:“公爱我者。”尚希素有足疾,上谓之曰:“蒲州出美酒,足堪养病,屈公卧临之。”于是
出拜蒲州刺史,仍领本州宗团骠骑。尚希在州,甚有惠政,复引瀵水,立堤防,开稻田数千顷,人赖其利。卒官,谥曰平。子旻嗣,后封丹水县公,位安定郡丞。(选自《隋书•列传第十一》,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范阳卢辩见而异之 异:奇异
B.蜀公哭不哀而视不安 视:眼神
C.帝览而嘉之 嘉:赞美
D.尚希素有足疾 素:向来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国家则不亏粟帛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甚有雅望,为朝廷所重 旦日享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D.周文王以忧勤损寿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杨尚希童年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十一岁时,他辞别母亲到长安求学,后来范阳卢辩送他进太学学习。
B.杨尚希机警过人,行事谨慎。在为皇帝发丧时,发现尉迟迥表现反常,断定他会谋反,于是连夜逃离相州。
C.杨尚希认为当时天下州郡过多,给朝廷和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于是上表建议合并州郡,宣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D.杨尚希有脚病,皇帝很关心他,让他担任蒲州刺史,因为蒲州出美酒,利于养病。到蒲州后,他做了许多惠民的政事。
(1)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6分)
译文:
(2)愿陛下举大纲,责成宰辅。繁碎之务,非人主所宜亲。(4分)
译文:
4.A(异:对……感到惊异)
5.D(D“因为”;A表示比较/“对、对于”;B“就、便”/表示假设,“就算”;C与“所”连用,表被动/“替、给”)
6.C(采纳了他意见的是文帝,不是宣帝)
7.(1)有的地方方圆不到百里地,(却)几个县并列设置;有的地方户数不到一千,(却)两个郡分开管辖。配备的官员又多,资财耗费一天天增多,官吏士卒成倍增长,征收的粮食赋税一年年减少。(“或、领、日、租调”各1分,语句通顺2分)
(2)希望陛下总领要点,责成宰相去负责。繁杂琐碎的事务,不是适宜皇上亲自去处理的。(“举、宰辅、亲”各1分,语句通顺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杨尚希是弘农人。杨尚希童年时就失去父亲。十一岁时,辞别母亲请求到长安接受学业。范阳人卢辩见了对他感到惊异,让他进入太学学习,杨尚希专心钻研,孜孜不倦,同辈的人都很佩服他。宣帝的时候,派杨尚希安抚慰问山东、河北,到相州时宣帝驾崩,他跟相州总管尉迟迥在驿馆发丧。杨尚希出来对身边人说:“蜀公哭泣不哀伤而且眼神不安定,将会有别的图谋。我们不离开,将遭受灾难。”就连夜逃跑。等到天亮的时候,尉迟迥才发觉,命令几十个骑兵追赶,没有追上,杨尚希就回到京城。高祖因为杨尚希宗室的声望,又背离尉迟迥到京城,待他很优厚。等到尉迟迥在武陟驻兵,高祖就派杨尚希率领宗室兵马三千人镇守潼关。不久任命他为司会中大夫。
文帝继位,任命杨尚希为度支尚书,爵位升为公。一年后,离京担任河南道行台兵部南书,加封银青光禄大夫。杨尚希当时看到天下分的州郡太多,就上表说:“从秦代统一天下,停止封侯,改设郡守,汉代、魏朝到晋代,邦邑设置多次更改。我看现在郡县数量,比古代多出一倍多,有的地方方圆不到百里地,(却)几个县并列设置;有的地方户数不到一千,(却)两个郡分开管辖。配备的官员又多,资财耗费一天天增多,官吏士卒成倍增长,征收的粮食赋税一年年减少。这就是所说的人口少官员多,十只羊九个人放牧。现在要保存重要的去除空闲的(职位),把小的(郡县)合并为大的,国家就不会缺少粮食布帛,挑选任用官员就容易得到贤能的人才。”皇帝看了奏表赞美嘉奖他,就废除了天下诸郡原有的设置。后来杨尚希历任瀛州刺史,兵部、礼部两部的尚书。
杨尚希生性敦朴淳厚,又因为自己精通学业,有很好的声望,被朝廷重视。皇上常常在太阳起来时上朝,太阳西斜仍不感到疲倦,杨尚希进谏
说:“周文王因为忧愁勤政而缩短了寿命,武王因为安闲快乐而延长了寿命。希望陛下总领要点,责成宰相去负责。繁杂琐碎的事务,不是适宜皇上亲自去处理的。”皇上高兴地说:“您真是关爱我的人啊。”杨尚希向来有脚病,皇上对他说:“蒲州出产美酒,足以用来养病,委屈您到那里去任职。”于是杨尚希离开京城担任蒲州刺史,兼任本州宗团骠骑。杨尚希在蒲州,有很多惠民的政事,又引来瀵水,建堤坝防洪,开垦稻田几千顷,百姓依靠这些得到好处。杨尚希在任上去世,谥号“平”。
儿子杨曼继承爵位,后来封为丹水县公,位至安定郡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