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食盐文言文助读翻译答案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文言文助读下篇题目答案
愚人食盐文言文助读翻译答案 第一篇

下篇 7、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人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

(1)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2),反为其患。天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3)害之。

解释:1、益:增加 2、爽:败坏(口味)

3、反:同“返”,相反 4、昔:从前

译文:

从前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作客。主人端出食物来,他嫌淡而无味。主人听罢,便为他添了点盐进去。愚人尝到了盐的美味,便想:味道所以这么好,是因为有盐的缘故。少少一撮,尚且如此,满满一把,岂不更妙?这愚人不懂其中的道理,便单单吃那盐。吃罢,口颤舌抖,反而得了苦楚。

“适”是个多义词,指“恰巧”,“正值”,“安逸”,也可指“到”,“到„„去”。上文“适友人家”,意为到友人家去。又“适江南”,意为到江南去;“同适故乡”,意为一同到故乡去。

启示: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凡事均有度,过犹不及。

8、关羽刮骨疗毒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译文:

关羽曾经被乱箭所射中,贯穿了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痊愈,(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经常疼痛。医生说:“箭头有毒,毒已深入骨髓里,应当剖开手臂打开伤口,刮骨头除去毒素,这个隐患才可以除去。”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剖开它。当时关羽正在和诸位将领围坐在一起喝酒,手臂鲜血淋漓,漫出盛血的盘子,但是关羽却割肉端起酒杯喝酒,谈笑如常。

启示:写出了关羽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9、隋侯救蛇得珠

昔隋侯因使入齐,路行深水沙边,见一小蛇,于热沙中宛转,头上出血。隋侯哀之,下马以鞭拨入水中。一夕,梦见一山儿持珠来,见隋侯,且拜且曰:“曩蒙大恩,救护得生,今以珠酬,请勿却。”及旦,见一珠在床侧。其珠璀璨夺目,世称“隋侯珠”,乃稀世之珍也。 译文:

从前,隋地的诸侯(隋侯)有一次出使齐国,路过深水的沙滩边,看见一条小蛇,在炎热的沙滩上痛苦地扭曲身子,头部受伤流血。隋侯可怜它,下马用马鞭将它挑入水中。一天夜晚,(隋侯)梦见一个山中的孩子拿着宝珠前来,拜见隋侯,一边拜一边说:“从前受到你极大的恩惠,救我令我能够生存下去,现在用宝珠来报答你,请不要推却。”到了早晨,隋侯看到床头有一颗宝珠,美丽璀璨,光彩夺目,世称为“隋侯珠”,是世上少有的珍宝。

拓展:隋珠是稀世之宝,后亦比喻卓越的才华。

文言知识:

且„„且„„。“且”在文言中可解释为“而且”、“将”等。“且„„且„„”相当于“又„„又„„”。“且拜且曰”,一边拜一边说。“且战且退”,一边战斗一边退却;“且怒且喜”,又生气又高兴。

10、黠猱

兽有猱,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久而成穴,虎殊快,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以其余奉虎。虎谓其忠,益爱近之。久之,虎脑空,痛发,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矣。虎跳踉大吼,乃死。

译文:

有一种狡猾的动物叫猱,(体形)小巧善于爬树,爪子锋利。老虎的头上发痒,就让猱爬上去抓挠,久而久之,(老虎头上挠)出了洞,老虎特别舒服,没有发觉(脑袋挠破了)。猱慢慢地取它的脑浆吃掉,并把吃剩的献给老虎。老虎认为猱很忠心,就更加喜爱和亲近它了。时间长了,老虎的脑袋被掏空了,疼痛发作,去寻找猱。猱却已经逃跑躲避到高树上了。老虎跳跃着大声吼叫,就死了。 启示:奉承拍马者必有坏心思,我们不可以轻易相信他们。

11、欧阳询观古碑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译文:

欧阳询曾经出行时看到了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所写的碑刻。于是他就停住马观看古碑,很久才离开。走了几百步后又走回来,下了马,站着观看了古碑很久。等到他累了,便铺开皮衣坐下来观看。困了就睡在它的旁边,看了数日后才离开。

启示:

我们要努力吸收别人的优点。

12、范仲淹苦学【愚人食盐文言文助读翻译答案】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稠粥不继,日再食。遂大通儒家经典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译文: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南都,进入学堂读书。他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中,竟然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过。有时昏沉很疲倦,就用水洗脸。他经常连顿稠粥都吃不到,一天只吃两顿饭。就这样,他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慷慨激昂地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启示:

只有发愤图强、勤奋学习,才能创出一番大事业。

13、叶廷圭与海录

叶廷珪云: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无不借,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已。常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译文:

叶廷珪说:“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本,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没有不借来的,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书没有读完全便不会终止。常常遗憾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命名为《海录》。”

启示:

酷爱读书,并且将书中有用的知识转化为自己修身养性的至宝,这便是成就人才、成就事业的牢固根基。我们要像前人一样手不释卷、多读一些好书,获得更多的知识,成为一个高尚的文明人。

14、红毛毡

红毛国,旧许与中国相贸易。边帅见其众,不许登岸。红毛人固请赐一毡地足矣。帅思一毡所容无几,许之。其人置毡岸上,仅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且拉且登,顷刻毡大亩许,已数百人矣。短刃并发,出于不意,被掠数里而去。

译文:

英国和荷兰很久以前被允许与中国进行相互贸易。边境的主帅看到他们人数众多,不许他们上岸。英国人和荷兰人坚持请求给一张毛毡大小的地方就足够了。主帅心想一块毡容不了多少地方,就允许了。红毛人把毛毡放在岸上,只能站两个人,拉开它能容纳四五人。边拉边登岸,一会儿毛毡就扩大到一亩地左右,已经登上好几百人了。他们一起拔出兵刃,趁主帅不注意发动了进攻,(中国)被掠夺了好几里地(英国人)才离开。

寓意:

外国列强用狡猾的手段侵略中国。

考虑问题要全面,不可以只看表面。

15、越人养狗

越人道上遇狗,狗下首摇尾人言曰:“我善猎,与若中分。”越人喜,引而俱归,食以粱肉,待之以人礼。狗得盛礼,日益倨,猎得兽,必尽啖乃已。或嗤越人曰:“尔饮食之,得兽,狗辄尽啖,将奚以狗为(凭什么还要养狗呢)?”越人悟,因与分肉,多自与。狗怒,啮其首,断其领,走而去之。夫以家人养狗,而与狗争食,几何不败也! 译文:

一个越国人路上遇到狗,狗低下头摇着尾巴像人一样说话:“我善于捕猎,得到猎物,跟你平分。”越国人很高兴,带着狗一起回家,喂给它精米和肉食,像对待人一样对待它。狗得到盛情的礼遇,每天都更加傲慢,猎取的野兽,必定全部吃掉才停下。有人讥笑越国人说:“你喂它饮食,捕到的野兽,狗总是全部吃了,凭什么还要养狗呢?”越国人醒悟了,于是和狗分肉,多给自己。狗生气了,咬他的头,咬断了他的脖子,跑着离去了。把狗当成家人养,(然后)却(又)和狗争食,哪有不失败的呢!

道理:

1.做人应该信守诺言,答应别人的事就应该说到做到,否则只会自食恶果。

2.人和动物一样,不可娇纵,要有个度,这样才可以更和谐的相处。

16、纥干狐尾

并州有纥干者,好戏剧。邑传言有狐魅,人心惶。一日,纥干得一狐尾,缀于衣后,至妻旁,侧坐露之。其妻疑为狐魅,遂持斧欲斫之。纥干亟云:“吾非魅。”妻不信。走,至邻家,邻家又以刀杖逐之。纥干叩头谢:“我纥干也,第戏剧耳,何意专杀我?”

译文:

山西太原一带有个叫纥干的人,喜欢开玩笑。当地传言有狐狸装鬼,大家人心惶惶。一天,纥干得到一条狐狸尾巴,就缝在衣服后面,来到妻子身旁,侧身而坐,故意露出狐狸尾巴。他的妻子见了,怀疑他是狐狸精,于是操起斧头要砍他。纥干急忙说:“我不是鬼!”妻子不相信。纥干跑到邻居家,邻居们又拿起刀棍追逐他。纥干磕头道歉说:“我是纥干,这只是一个玩笑,你们为什么一心要杀死我呢?”

启示:

开玩笑不可以太过分,否则自找麻烦。

文言助读
愚人食盐文言文助读翻译答案 第二篇

1.鹦鹉灭火 陈伟杰

有鹦鹉飞集(栖)他山,山中禽兽皆相爱(喜欢它)。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兽依依不舍。

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遂入水沾(沾湿)羽,飞而洒之。 天神言:“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

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

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文言知识]

嘉。‚嘉‛多作‚美好‛,‚赞许‛解释。如‚嘉客‛、‚嘉宾‛。上天‚天神嘉其义‛,意为天上的神赞扬鹦鹉的好心肠。又,‚帝嘉之‛,意为皇帝称赞他。

[启发与借鉴]

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显示一片诚心。有人捐一元钱帮助病重的同学,有人出五十万元支援受灾的百姓,各尽其力,这‚义‛的份量是相当的。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念;③侨居2.翻译: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

2.鳝救婢

高怀中,业(经营)鳝面于扬州小东门,日杀鳝以千数,一婢(女仆)悯之,每夜窃部分缸中鳝,从后窗投诸河,如是累年。一日面店被焚,婢仓皇出逃,为火所伤,困于河滨。夜深入睡,比(等到)醒而痛减,伤尽愈。视之,有河中污泥,敷于伤处,而周(周围)有鳝之行迹,始知向所放生之鳝来救也。高怀中感其异,遂为之罢业。及拆锅,下有洞,生鳝无数盘其中,悉纵之子河。

[文言知识]

1.‚诸‛与‚之于‛。‚诸‛与‚之于‛在文言中常可互用互解。上文‚从后窗投诸河‛,即可按‚从后窗投之于河‛理解,而‚悉纵之于河‛,也可说成‚悉纵诸河‛。又,《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即‚投之于渤海之尾‛,意为把土石投放到渤海的边上。

2.以千数。“以千数”意为用千来计算,即数千条,“日杀鳝以千数”,即每天宰鳝好几千条。如果理解为一千条或约一千条,都是不对的。“以百数”即几百;“以十数”即几十。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悯;③罢业。

2.翻译:始知向所放生之鳝来救也

3.黄香温席

昔汉(汉朝)时黄香,江夏(今湖北境内)人也。年方九年,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帐子),令枕席清凉,蚊蚋(吸人血的小虫)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被子),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京城),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文言知识]

使动用法。上文‚以身暖其亲之衾‛中的‚暖‛,要理解为‚使……温暖‛,或‚让……

暖和‛,意为用自己的体温使他父母的被子暖和。这种文言语法现象就叫‚使动用法‛。

[启发与借鉴]

从小应懂得孝顺父母,而且宜从小事做起。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方;③令;④播。

2.翻译:知事亲之理

4.陆绩怀橘

陆绩,三国时吴人也。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绩年六,于九江见袁术(当时的大豪强)。术令人出橘食之。绩怀(胸怀里藏了)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术笑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绩跪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送)母。”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术奇之,后常称说。

[文言知识]

奇。‚奇‛指‚奇特‛,即与众不同。上文‚术奇之‛,意为袁术认为他与众不同,或袁术认为他奇特。又,‚其人奇‛,意为那人与众不同。

[文化常识]

历法。‚历法‛是指用年、月、日计算时间的方法。主要分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三种。阳历也叫太阳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一年,年平均365天。这是国际通用的历法。我国古代使用的是阴阳历,俗称农历,它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一月。另外,历法还包括纪年的方法。

[启发与借鉴]

陆绩小时候就知道孝敬父母,难能可贵。

[思考与练习]

1.“太守”是主管什么的长官

2.“食之”不能理解为“吃它(橘)”,而应理解为,“之”是指代

3.翻译:是橘甘,欲怀而遗母。

5.犬救幼女

呈贡县村民畜一犬,甚驯。母未时上山采薪,幼女随之不及,后于母里许。俄大雪,母薄暮(傍晚)负薪归,女与犬俱不见。母惊恐万状,奔走号呼,竟(终)不见女。邻里相助,亦无济于事。是夜其幼女之父母悲痛欲绝(死),以为女或溺水,或堕井,或为狼所食。凌晨,复邀邻人寻之;见女卧大树下,犬倚偎在旁,乃不死。此雍正(清爱新觉罗胤祯的年号)十一年十一月事,邑人无不称奇。

[文言知识]

邑。‚邑‛指‚县‛,也可指‚当地‛。上文‚邑人无不称奇‛中的‚邑人‛,既可理解为‚县里的人‛,也可理解为‚当地的人‛。又,‚所居邑近海‛,意为所住的地方靠近海。

[文化常识]

上文说到‚母未时上山采薪‛,‚未时‛是什么时间?古人一天24小时是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 时辰计算的。“子”相当于23点-1点;“丑”为I点-3点;“寅”为3点-5点;“卯”为5点-7点;“辰”为7点-9点;“巳”为9 点-11点;“午”为11点-13点;“未”为13点-15点;“申”为15点-17点;“酉”为17点-19点;“戌”为19点-21点;“亥”为21点-23点。因此那妇女出门的时间当在下午1点到3点之间。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采薪;②不及。

2翻译:邻里相助,亦无济于事。

6.孙泰

孙泰,山阳人,少师(拜……为师)皇甫颖,操守(品德)颇有古贤(古代贤人)之风。泰妻即姨妹(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大的)损一目,汝可取(同“娶”)女弟。”姨卒,泰取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嫁)。”众皆服泰之义。尝于都市(国都的市场)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

[文言知识]

子。古代女性也可称‚子‛。上文‚以二子为托‛中的‚二子‛,即两个女儿。又,‚女弟‛即妹妹,‚汝可取女弟‛,意为你可以娶她的妹妹。又,‚卫人嫁子‛,意为卫国有人出嫁女儿。

[启发与借鉴]

善良诚实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品德。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颇;②先是;⑤亟2.翻译:或诘之7.文征明习字

文征明(明朝著名书法家)临(临摹)《千字文》(旧时的启蒙读本),日以十本为率(标准),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马虎),或答人简札(书信),少(稍微)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文言知识]

1.“易”与“更”。“易”与“更”在解释“改”时是相同的。上文“必再三易之不厌”中的“易”,解释为“改”、“更改”,意为必定再三改动它不感到厌烦。“三易其稿”,意为三次改动原稿。上文“必再三易之不厌”,也可写作“必再三更之不厌”。

2.书。上文有两个“书”字,解释不同。“书遂大进”中的“书”,指“书法”;“平生于书”中的“书”,指“写字”。

[启发与借鉴]

功到自然成。

[思考与练习]

1.文徵明年轻时每天要写多少个字

2.翻译:平生于书,未尝苟且。

9.智犬破案

去杭州百里许,有一古刹,香火颇旺。一夕,有盗逾墙而入。犬吠,僧觉。盗劈僧首,立仆。遂越(抢劫)货而亡。翌日,二小僧入室见之,讶甚。乃诣(到)官府诉之,其犬亦从。途经一酒肆(店铺),见五六酒徒狂饮。犬伫足不前,僧怪之。俄而犬跃入肆,啮一徒不置。僧疑为盗,缚而送官。吏审之,

果然。盖(大概)犬有智也。

[文言知识]

逾。‚逾‛指‚越‛。上文‚有盗逾墙而入‛,意为有小偷翻越墙头进入庙内。又,‚逾午方至‛,意为超过了中午才到达。‚年逾六十‛,意为年龄超过了六十岁。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去;②许;③刹④觉;⑤亡;⑥啮⑦置。

2.翻译:犬伫足不前,僧怪之。

10.雏 燕

吾弟爱鸟,日思得一雏。今春,有燕自南来,竟日(整天)衔泥,筑室于檐下,劳甚。未几,啾啾之声可闻,盖(原来是)雏已出壳矣。一日,有雏坠于堂下,弟拾之,不胜喜,纳于笼而饲之。母闻之,曰:”是乃益鸟,食虫害,且南飞越冬,尔安得久饲之?”趣(催促)弟遽(马上)释之。弟恋恋不舍,然视雏意甚哀,遂出笼释之。雏飞于巢,与其家人熙熙而乐也。

[文言知识)

乃。‚乃‛除了相当于‚于是‛、‚才‛、‚就‛、‚却‛以外,还常作判断词用,相当于‚是‛。上文‚是乃益鸟‛,意为这是益鸟。‚吾乃鲁人也‛,意为我是山东地方人;‚此乃顽疾也‛,意为这是不易治好的病。

[启发与借鉴]

鸟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应该爱鸟。

[思考与练习]

1.翻译:尔安得久饲之?

2。解释:①后来居上中的“居”,是指,是指;③白头偕老中的“偕”,是指 ;④顾此失彼中的“彼”,是指 。

11.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口味败坏),反为其患(害)。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不仅)无益,反害之。

[文言知识]

适。‚适‛是个多义词,指‚恰巧‛、‚正值‛、‚安逸‛,也可指‚到‛、‚到……去‛。上文‚适友人家‛,意为到友人家去。又,‚适江南‛,意为到江南去;‚同适故乡‛,意为一同到故乡去。

[思考与练习]

1.这是一则寓言,它的寓意是什么?请用原句表达:

2.解释:①缘;②薄暮;④惟。

12.笼中鹦鹉

富商有段姓者(姓段的),畜一鹦鹉,甚慧,能迎客与诵诗。段剪其两翅,置于雕笼。熙宁(宋神宗年号)六年,段忽系狱(关进牢房)。及归,问鹦鹉曰:“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汝在家有人喂饲,何其乐耶。”鹦鹉曰:“君半年在狱,早已不堪;吾多年在笼,何乐可言?”段大感悟,即日放之。

[文言知识]

1.何其。“何其”是个固定词组,相当于“多么”。上文“何其乐耶”,意为多么快乐。又,“何其毒”,意为多么狠毒;“何其苦”,意为多么痛苦。

2.即日、不日与他日。“即日”指当天。上文“即日放之”,意为当天把鹦鹉放了。“不日”指事后几天之内,如“不日归还”,意为过不了几天就归还;“他日”指以后有一天,如“他日见之”,意为以后某一天见到他。

[启发与借鉴]

失去自由是最大的痛苦,动物跟人是一样的。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畜;②慧;⑤不堪

2.翻译:段大感悟。 13.盗牛

有盗牛而被拘者,其熟人过而问曰:“汝何事?”答云:“悔气撞出来的。”问:“悔气何能自来?”曰:“适在街上信步,见地上草

绳一条,以为有用,遂拾之。”问曰:”然则(既然这样,那么)罪何至尔?”复对曰:“绳头还有一小牛。”问者愕然。

[文言知识]

信。文言中的‚信‛有好多解释,如‚书信‛、‚真实‛、‚守信用‛等。上文‚信步‛中的‚信‛,指随意、随便。‚信步‛即随意走走。成语有‚信口开河‛,意为随便乱说,像决堤的河没阻拦;‚信手拈来‛,意为随手拿来。

[启发与借鉴]

明明是偷了人家的牛,偏不肯承认,硬要说是拾了一条绳,‚绳头还有一小牛‛,真是强词夺理之极!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适;②以为。

2.翻译:问者愕然。

14.孙叔敖杀两头蛇

孙叔敖,楚之令尹(国相)也,治国有功,楚人誉之。其幼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吾闻之: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在哪儿)?”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母曰:“尔有阴德,神必佑之,毋(不要)忧。”

[文言知识l

故。‚故‛有以下义项:①旧的;②所以;③特意;④……的原因;⑤死亡。上文‚其母问其故‛中的‚故‛,指‚原因‛。又,‚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其中‚故人‛指老朋友。又,‚吾有疾,故行迟‛,意为我有病,所以走得慢。

[文化常识]

先秦(即秦朝以前)各诸候国都有国君,主管行政的大臣有的国家叫“相”,如齐相、赵相,而楚国的行政长官叫“令尹”。秦朝叫丞相,以后历朝有种种不同的称呼,总称之“宰相”。

[启发与借鉴]

孙叔敖母亲认为他儿子打死两头蛇是积了‚阴德‛。我们虽不这样认为,但孙叔敖做了件太好事应该赞扬,而且多做好事的人一定会有好的报答这也是事实。中国有句谚语:好有好报,恶有恶报。若有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都报。

[思考与练习]

1.母亲为什么称赞孙叔敖做了件好事?用原句回答:

2.翻译: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文言助读之一
愚人食盐文言文助读翻译答案 第三篇

【愚人食盐文言文助读翻译答案】

1.鹦鹉灭火

有鹦鹉飞集(栖)他山,山中禽兽皆相爱

(喜欢它)。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

怀中感其异,遂为之罢业。及拆锅,下有洞,生鳝无数盘其中,悉纵之于河。

[文言知识]

1.“诸”与“之于”。“诸”与“之于”在文言中常可互用互解。上文“从后窗投诸河”,即可按“从后窗投之于河”理解,而“悉纵之于河”,也可说成“悉纵诸河”。又,《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即“投之于渤海之尾”,意为把土石投放到渤海的边上。

2.以千数。“以千数”意为用千来计算,即数千条,“日杀鳝以千数”,即每天宰鳝好几千条。如果理解为一千条或约一千条,都是不对的。“以百数”即几百;“以十数”即几十。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悯 ;②累年 ;③罢业 :④纵 。

2.翻译:始知向所放生之鳝来救也

之地,遂去。禽兽依依不舍。

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沾湿)羽,飞而洒之。

天神言:“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 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

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文言知识]

嘉。“嘉”多作“美好”,“赞许”解释。如“嘉客”、“嘉宾”。上天“天神嘉其义”,意为天上的神赞扬鹦鹉的好心肠。又,“帝嘉之”,意为皇帝称赞他。 [启发与借鉴]

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显示一片诚心。有人捐一元钱帮助病重的同学,有人出五十万元支援受灾的百姓,各尽其力,这“义”的份量是相当的。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念 ;②遂 ;③侨居 ;④区区

2.翻译: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

3.黄香温席

昔汉(汉朝)时黄香,江夏(今湖北境内)人也。年方九年,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帐子),令枕席清凉,蚊蚋(吸人血的小虫)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被子),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京城),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文言知识]

使动用法。上文“以身暖其亲之衾”中的“暖”,要理解为“使……温暖”,或“让……暖和”,意为用自己的体温使他父母的被子暖和。这种文言语法现象就叫“使动用法”。

[启发与借鉴]

从小应懂得孝顺父母,而且宜从小事做起。

[思考与练习]

1

2.鳝救婢

高怀中,业(经营)鳝面于扬州小东门,日杀鳝以千数,一婢(女仆)悯之,每夜窃部分缸中鳝,从后窗投诸河,如是累年。一日面店被焚,婢仓皇出逃,为火所伤,困于河滨。夜深入睡,比(等到)醒而痛减,伤尽愈。视之,有河中污泥,敷于伤处,而周(周围)有鳝之行迹,始知向所放生之鳝来救也。高

1.解释:①方 ;②则 ;③令 ;④播 。

5.犬救幼女

呈贡县村民畜一犬,甚驯。母未时上山

2.翻译:知事亲之理采薪,幼女随之不及,后于母里许。俄大雪,母薄暮(傍晚)负薪归,女与犬俱不见。母惊

恐万状,奔走号呼,竟(终)不见女。邻里相

4.陆绩怀橘

助,亦无济于事。是夜其幼女之父母悲痛欲绝(死),以为女或溺水,或堕井,或为狼所食。凌晨,复邀邻人寻之;见女卧大树下,犬倚偎在旁,乃不死。此雍正(清爱新觉罗胤

祯的年号)十一年十一月事,邑人无不称奇。【愚人食盐文言文助读翻译答案】

陆绩,三国时吴人也。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绩年六,于九江见袁术(当时的

大豪强)。术令人出橘食之。绩怀(胸怀里藏了)

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术笑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绩跪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送)母。”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术奇之,后常称说。 [文言知识]

奇。“奇”指“奇特”,即与众不同。上文“术奇之”,意为袁术认为他与众不同,或袁术认为他奇特。又,“其人奇”,意为那人与众不同。

[文化常识] 历法。“历法”是指用年、月、日计算时间的方法。主要分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三种。阳历也叫太阳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一年,年平均365天。这是国际通用的历法。我国古代使用的是阴阳历,俗称农历,它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一月。另外,历法还包括纪年的方法。

[启发与借鉴]

陆绩小时候就知道孝敬父母,难能可贵。

[思考与练习]

1.“太守”是主管什么的长官? 。 2.“食之”不能理解为“吃它(橘)”,而应理解为 ,“之”是指代 。

3.翻译:是橘甘,欲怀而遗母。

2

[文言知识]

邑。“邑”指“县”,也可指“当地”。上文“邑人无不称奇”中的“邑人”,既可理解为“县里的人”,也可理解为“当地的人”。又,“所居邑近海”,意为所住的地方靠近海。

[文化常识]

上文说到“母未时上山采薪”,“未时”是什么时间?古人一天24小时是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 时辰计算的。“子”相当于23点-1点;“丑”为I点-3点;“寅”为3点-5点;“卯”为5点-7点;“辰”为7点-9点;“巳”为9 点-11点;“午”为11点-13点;“未”为13点-15点;“申”为15点-17点;“酉”为17点-19点;“戌”为19点-21点;“亥”为21点-23点。因此那妇女出门的时间当在下午1点到3点之间。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采薪 ;②不及 ;③许 。

2翻译:邻里相助,亦无济于事。

6.孙泰

孙泰,山阳人,少师(拜……为师)皇甫颖,操守(品德)颇有古贤(古代贤人)之风。泰妻即姨妹(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

为托,曰:“其长(大的)损一目,汝可取(同

“娶”)女弟。”姨卒,泰取其姊。或诘之,

字? 。

【愚人食盐文言文助读翻译答案】

2.翻译:平生于书,未尝苟且。

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嫁)。”众皆服泰之义。尝于都市(国都的市场)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 [文言知识]

子。古代女性也可称“子”。上文“以二子为托”中的“二子”,即两个女儿。又,“女弟”即妹妹,“汝可取女弟”,意为你可以娶她的妹妹。又,“卫人嫁子”,意为卫国有人出嫁女儿。

[启发与借鉴]

善良诚实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品德。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颇 ;②先是 ;

9.智犬破案

去杭州百里许,有一古刹,香火颇旺。一夕,有盗逾墙而入。犬吠,僧觉。盗劈僧首,立仆。遂越(抢劫)货而亡。翌日,二小僧入室见之,讶甚。乃诣(到)官府诉之,其犬亦从。途经一酒肆(店铺),见五六酒徒狂饮。犬伫足不前,僧怪之。俄而犬跃入肆,啮一徒不置。僧疑为盗,缚而送官。吏审之, 果然。盖(大概)犬有智也。

[文言知识]

逾。“逾”指“越”。上文“有盗逾墙而

③卒 ;④市 ;⑤亟入”,意为有小偷翻越墙头进入庙内。又,

,意为超过了中午才到达。“年2.翻译:或诘之“逾午方至”

逾六十”,意为年龄超过了六十岁。

7.文征明习字 [思考与练习]

文征明(明朝著名书法家)临(临摹)《千字文》(旧时的启蒙读本),日以十本为率(标

准),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马虎),

1.解释:①去 ;②许 ;③刹 ; ④觉 ;⑤亡 ;⑥啮 ;⑦置 。

2.翻译:犬伫足不前,僧怪之。

或答人简札(书信),少(稍微)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文言知识]

1.“易”与“更”。“易”与“更”在解释为“改”时是相同的。上文“必再三易之不厌”中的“易”,解释为“改”、“更改”,意为必定再三改动它不感到厌烦。“三易其稿”,意为三次改动原稿。上文“必再三易之不厌”,也可写作“必再三更之不厌”。

2.书。上文有两个“书”字,解释不同。“书遂大进”中的“书”,指“书法”;“平生于书”中的“书”,指“写字”。

[启发与借鉴]

功到自然成。 [思考与练习]

1.文徵明年轻时每天要写多少个

3

10.雏 燕

吾弟爱鸟,日思得一雏。今春,有燕自南来,竟日(整天)衔泥,筑室于檐下,劳甚。未几,啾啾之声可闻,盖(原来是)雏已出壳矣。一日,有雏坠于堂下,弟拾之,不胜喜,纳于笼而饲之。母闻之,曰:”是乃益鸟,食虫害,且南飞越冬,尔安得久饲之?”趣

(催促)弟遽(马上)释之。弟恋恋不舍,然视

雏意甚哀,遂出笼释之。雏飞于巢,与其家

人熙熙而乐也。

[文言知识) 乃。“乃”除了相当于“于是”、“才”、“就”、“却”以外,还常作判断词用,相当于“是”。上文“是乃益鸟”,意为这是益鸟。“吾乃鲁人也”,意为我是山东地方人;“此乃顽疾也”,意为这是不易治好的病。

[启发与借鉴]

鸟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应该爱鸟。 [思考与练习]

1.翻译:尔安得久饲之?

请用原句表达:

2.解释:①缘 ;②薄暮 ;③具 ;④惟 ;⑤已 。

12.笼中鹦鹉

富商有段姓者(姓段的),畜一鹦鹉,甚慧,能迎客与诵诗。段剪其两翅,置于雕笼。熙宁(宋神宗年号)六年,段忽系狱(关进牢房)。及归,问鹦鹉曰:“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汝在家有人喂饲,何其乐耶。”

“君半年在狱,早已不堪;吾多年鹦鹉曰:

在笼,何乐可言?”段大感悟,即日放之。 2.解释:①后来居上中的“居”,是指 ;②百折不挠中的“挠”,是指 ;③白头偕老中的“偕”,是指 ;④顾此失彼中的“彼”,是指 。

[文言知识]

1.何其。“何其”是个固定词组,相当于“多么”。上文“何其乐耶”,意为多么快乐。又,“何其毒”,意为多么狠毒;“何其苦”,意为多么痛苦。

2.即日、不日与他日。“即日”指当天。上文“即日放之”,意为当天把鹦鹉放了。“不日”指事后几天之内,如“不日归还”,意为过不了几天就归还;“他日”指以后有一天,如“他日见之”,意为以后某一天见到他。

[启发与借鉴]

失去自由是最大的痛苦,动物跟人是一样的。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畜 ;②慧 ;③及 ;④君 ;⑤不堪 。

2.翻译:段大感悟。

11.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口味败坏),反为其患(害)。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不

仅)无益,反害之。

[文言知识]

适。“适”是个多义词,指“恰巧”、“正值”、“安逸”,也可指“到”、“到……去”。上文“适友人家”,意为到友人家去。又,“适江南”,意为到江南去;“同适故乡”,意为一同到故乡去。

[思考与练习]

1.这是一则寓言,它的寓意是什么?

4

文言文愚人食盐翻译_愚人食盐阅读答案
愚人食盐文言文助读翻译答案 第四篇

文言文<愚人食盐>选自小学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文言文愚人食盐翻译_愚人食盐阅读答案。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注释]
1更:改变
2闻已:听罢
3益:增加
4所以:表原因
5缘:因为
6空:空口
7薄暮:靠近傍晚
8具:准备好,准备
9口爽:口味败坏
10昔:从前
[译文]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就请他吃饭。可是他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愚蠢的人都觉得味道太淡。主人听了之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他吃了后,感觉这菜肴十分美味。文言文愚人食盐翻译_愚人食盐阅读答案。于是他对自己说:“之所以菜的味道好,[鉴赏]
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文言文吴起守信翻译_吴起守信阅读答案
愚人食盐文言文助读翻译答案 第五篇

文言文<吴起守信>选自小学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来,起不食待之。文言文吴起守信翻译_吴起守信阅读答案。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
1 暮:傍晚
2 令:派、使、让
3 方:才
4 之:代词,代“老友”
5 俟(sì):等待
6 恐:恐怕,担心
7可:行
8信:信用
9 故:旧的,原来的
10 食:吃
11 信:诚信
12 止:留住
13昔:以前
14求:寻找
15服:使------信服
16 非信不可也信:守信,讲信用
17吴起: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
18欤:语气词,吧
19其:他,指吴起
20宜:应该
21为:坚守
[译文]
从前吴起出去遇到了老朋友,

酬李穆见寄阅读答案_酬李穆见寄翻译赏析_作者刘长卿
愚人食盐文言文助读翻译答案 第六篇

<酬李穆见寄>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刘长卿。其古诗全文如下: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译文]
你乘着一叶扁舟溯新安江而上,到这偏僻的地方来看望我;一路之上,在白云之下、山岭之间的迢迢水道上艰难地盘桓。酬李穆见寄阅读答案_酬李穆见寄翻译赏析_作者刘长卿。我多么想将这简陋的茅屋打扫干净,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我的房前屋后已生满碧绿的青苔,枯黄的树叶也落满了在我的院落。
[鉴赏]
李穆是刘长卿的女婿,颇有清才。<全唐诗>载其<寄妻父刘长卿>,全诗是:“处处云山无尽时,桐庐南望转参差。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

余干旅舍阅读答案_余干旅舍翻译赏析_作者刘长卿
愚人食盐文言文助读翻译答案 第七篇

<余干旅舍>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刘长卿。其全文诗词如下: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余干旅舍阅读答案_余干旅舍翻译赏析_作者刘长卿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前言]
<余干旅舍>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五言律诗。该诗描写了诗人寄寓在余干旅舍时,独自凭眺周围,看到一片凄凉萧瑟的景色,再加上阵阵捣衣之声,触动了深深的乡情愁思。全诗表达了强烈的羁旅思乡之情,感情真挚,意蕴深沉。
[注释]
①余干:唐代饶州余干,即今江西省余干县。“余”,一作“馀”。
②摇落:零落。余干旅舍阅读答案_余干旅舍翻译赏析_作者刘长卿。<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哀。”
③迥(jiǒng):高远的样子。
④青枫:一作“丹枫”。
⑤背人飞:离人而去(飞)。
⑥捣寒衣:指旧时缝制寒衣,用捶棒捣平皱折时传出的砧声。
[翻译]
淡淡的暮色,[赏析]
<余干旅舍>此诗是刘长卿在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岭南潘州南巴贬所北归时途经余干所作。诗人寄寓余干旅舍,伫立门外,看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暮色渐深,城门紧闭,不禁生发思乡之情,作下此诗。
首联写诗人独自在旅舍门外伫立凝望。刘长卿喜欢用“摇落”这个词入诗,与<楚辞·九辩>中的名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意境相似,描绘出一幅西风落叶图。由于草木摇落,整个世界显得清旷疏朗起来。淡淡的暮色,铺展得那样悠远,一直漫到了天的尽头。原先那一片茂密的青枫,也早过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佳境,眼前连霜叶都变得稀稀落落,眼看就要凋尽了。诗人通过描写暮色中特有的秋景,展现了辽旷凄凉的自然景色,春去秋来,时间飞逝,既暗示了时光节令的流逝推移,又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凄清孤寂,隐隐透露出一种郁郁的离情乡思。这样萧条的环境也为后边的抒情蓄势,做了铺垫。
颔联写暮色渐深,这冷落的氛围给诗人带来孤苦的感受:秋空寥廓,草木萧瑟,白水呜咽。诗人独立旅社中远望冥思,希望能有所慰藉,可是,“闭”字冷酷地将诗人的希望浇灭。余干城门也关闭起来了,连城也显得孤孤单单的。而一只鸟儿飞翔,也给空寂的环境带来一丝生机,但是,独鸟也不愿久留,背人远去,那况味是难堪的。“背”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落寂和萧条。“独鸟背人飞”,含蕴着宦途坎坷的深沉感慨。此联句头为一“孤”一“独”,暗示了诗人孤苦背时,宦途坎坷的凄凉境遇。
颈联写随着时间推移,夜幕降临,一规新月正在那水边的渡口冉冉上升。往日此时,邻家的渔船早已傍岸,可今晚,渡口却是这样寂静,连渔船的影子都没有。这么晚了,本该回家的邻家渔夫,今夜还没有归来。诗人心思细腻,不禁对邻家渔夫担忧起来。诗人的体察是细微的,由渡口的新月,念及邻家的渔船未归,从渔家未归,当然又会触动自己的离思,在外漂泊的酸楚。诗人又想到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家,家人肯定也是盼着自己回去。家人此刻或许也在登楼望远,“天际识归舟”。
诗写到这里,乡情旅思已经写足。尾联翻出新境,把诗情又推进一层。诗人凭眺已久,此时此刻,诗人内心深深的思乡之情绵绵不断地涌上心头,乡情愁思正不断侵袭着他的心灵,悲从中来。就在诗人“乡心欲绝’’时,不知从哪里又传来一阵捣衣的砧声,谁家少妇正在闺中为远方的亲人赶制寒衣。在阒寂的夜空中,那砧声显得分外清亮,不断的砧声让诗人已经欲绝的心情更加痛苦,一声声简直把诗人的心都快捣碎了。这一画外音的巧妙运用,更加真切感人地抒写出诗人满怀的悲愁痛苦。家中亲人不知此时又在做什么,兴念及此,不能不回肠荡气,五脏欲摧。诗虽然结束了,但凄清的乡思,缠绵的苦情,却还像无处不在的月光,拂之不去,剪之不断,久久萦绕,困扰着诗人不平静的心,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首五言律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羁旅思乡之情。全诗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日暮后的凄凉景色,由看得见“枫叶稀”的日暮时分,写到夜色渐浓,城门关闭,进而写到明月初上,直到夜阑人静,坐听闺中思妇捣寒衣的砧声,时间上有递进,凄凉的感情也在逐渐递进,直到最后达到了高潮,将凄苦的心情写得痛彻心扉。这体现了诗人在小城旅舍独自观察之久,透露出他乡游子极端孤独、寂寞的情怀和思乡情绪逐渐加浓,直到“乡心正欲绝”的过程。诗人巧妙地将内心的感情融合到环境中,自然也变得奇美无比,意蕴深厚,感情绵长。诗笔灵秀宛转,把这种内在的层次,写得不着痕迹,非细心体味不能得。一首小诗既有浑成自然之美,又做到意蕴深沉,十分难得。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703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