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古诗原文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所见古诗
所见古诗原文 第一篇

所见

【清】 袁 枚

牧童⑴骑黄牛,

歌声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鸣⑹蝉,

忽然闭口立。【注释】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题解】

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

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村居⑴ ·【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⑵醉⑶春烟。

儿童散学⑷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⑸。

【注释】

⑴ 村居:住在农村。

⑵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⑶ 醉:迷醉,陶醉。

⑷ 散学:放学。

⑸ 纸鸢: 鸢:老鹰。纸鸢:风筝。

【题解】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

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回家挺早,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作者介绍】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南宋诗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并称“永嘉四灵”。其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注释】

①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

②子规——杜鹃鸟。

③才了——才料理完。.

④山原-----原野和山陵

⑤蚕桑--种桑养蚕。

【译文】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乡下的四月人人都在忙碌

养完了蚕,又开始种地。

【中心】

整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紧张、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

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画面。▲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年代】南宋

【作者】范成大

【内容】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 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 耘田:除草。

3. 绩麻:把麻搓成线。

一年级古诗拼音版
所见古诗原文 第二篇

cūn jū 村 居

ɡāo dǐnɡ ( qīnɡ ) 高 鼎 ( 清 )

cǎo chánɡ yīnɡ fēi âr yuâ tiān

草 长 莺 飞 二 月 天 , fú dī yánɡ liǔ zuì chūn yān

拂 ãr 儿 mánɡ忙 quán 泉 shù 树 xiǎo 小 zǎo 早 堤 tïnɡ 童 chân 趁 yǎn 眼 yīn 阴 hã 荷 yǒu 有 杨 柳 醉 春 烟 。 sàn xuã ɡuī lái zǎo

散 学 归 来 早 , dōnɡ fēnɡ fànɡ zhǐ yuān 东 风 放 纸 鸢 。

xiǎo chí 小 池

yánɡ wàn lǐ ( sînɡ ) 杨 万 里 ( 宋 )

wú shēnɡ xī xì liú

无 声 惜 细 流 , zhào shuǐ ài qínɡ rïu

照 水 爱 晴 柔 。 cái lù jiān jiān jiǎo

才 露 尖 尖 角 , qīnɡ tínɡ lì shànɡ tïu 蜻 蜓 立 上 头 。【所见古诗原文】

lù chái 鹿 柴

wánɡ wãi ( tánɡ ) 王 维 ( 唐 )

kōnɡ shān bú jiàn rãn 空 山 不 见 人 , dàn wãn rãn yǔ xiǎnɡ 但 fǎn 返 fù 复 mù 牧 ɡē 歌 yì 意 hū 忽 闻 人 语 yǐnɡ rù shēn 影 入 深 zhào qīnɡ tái 照 青 苔 suǒ jiàn 所 见

yuán mãi ( qīnɡ ) 袁 枚 ( 清 )

tïnɡ qí huánɡ 童 骑 黄 shēnɡ zhân lín 声 振 林 yù bǔ mínɡ 欲 捕 鸣 rán bì kǒu 然 闭 口

响 。 lín 林 , shànɡ 上 。

niú

牛 , yuâ 樾 。 chán 蝉 , lì 立 。

chí shànɡ 池 上

bái jū yì ( tánɡ ) 白 居 易 ( 唐 )

xiǎo wá chēnɡ xiǎo tǐnɡ 小 娃 撑 小 艇 , tōu cǎi bái lián huí 偷 bú 不 fú 浮 chuánɡ 床 yí 疑 jǔ 举 dī 低 采 白 莲 jiě cánɡ zōnɡ 解 藏 踪 pínɡ yī dào 萍 一 道

jìnɡ yâ sī 静 夜 思 lǐ bái ( tánɡ ) 李 白 ( 唐 )

qián mínɡ yuâ 前 明 月 shì dì shànɡ 是 地 上 tïu wànɡ mínɡ 头 望 明 tïu sī ɡù 头 思 故 回 。 jì 迹 , kāi 开 。

ɡuānɡ 光 , shuānɡ 霜 。 yuâ 月 , xiānɡ 乡 。

chūn xiǎo 春 晓

mânɡ hào rán ( tánɡ ) 孟 浩 然 ( 唐 )

chūn mián bú jiào xiǎo 春 眠 不 觉 晓 , chù chù wãn tí niǎo 处 yâ 夜 huā 花 ã 鹅 qǔ 曲 bái 白 hïnɡ 红

处 闻 啼 lái fēnɡ yǔ 来 风 雨 luî zhī duō 落 知 多 yǒnɡ ã 咏 鹅

luî bīn wánɡ ( tánɡ ) 骆 宾 王 ( 唐 )

ã ã , 鹅 , 鹅

xiànɡ xiànɡ tiān 项 向 天 máo fú lǜ 毛 浮 绿 zhǎnɡ bō qīnɡ 掌 拨 清 鸟 shēnɡ

声 shǎo

少 ɡē 歌 shuǐ 水 bō 波 。 , 。

dēnɡ ɡuàn quâ lïu 登 鹳 雀 楼

wánɡ zhī huàn ( tánɡ ) 王 之 涣 ( 唐 )

bái rì yī shān jìn 白 日 依 山 尽 huánɡ hã rù hǎi liú 黄 yù 欲 ɡânɡ 更

chūn 春 qiū 秋 sì 四 nïnɡ农 河 入 海 qiïnɡ qiān lǐ 穷 千 里 shànɡ yī cãnɡ 上 一 层 mǐn nïnɡ 悯 农【所见古诗原文】

lǐ shēn ( tánɡ ) 李 绅 ( 唐 )

zhǒnɡ yī lì 种 一 粒 shōu wàn kē 收 万 颗 hǎi wú xián 海 无 闲 fū yïu â 夫 犹 饿 流 mù 目 lïu 楼 sù 粟, zǐ 子。 tián 田, sǐ

死 !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牧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
所见古诗原文 第三篇

所见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牧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在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 放录音,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 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

1. 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 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 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所见古诗原文】

4. 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所见古诗原文】

(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 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a. 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b. 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2. 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 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a. 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 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 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

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 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一)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二)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所见古诗原文_所见的诗意_作者袁枚
所见古诗原文 第四篇

<所见>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其全诗如下: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前言]
<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是清代文人袁枚所作。所见古诗原文_所见的诗意_作者袁枚。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所见古诗原文_所见的诗意_作者袁枚
⑹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鉴赏]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

舟夜书所见的诗意_舟夜书所见古诗原文_作者查慎行
所见古诗原文 第五篇

<舟夜书所见>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查慎行。其全诗如下: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舟夜书所见的诗意_舟夜书所见古诗原文_作者查慎行。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鉴赏]
虽然诗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诗歌写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散”字是全诗的诗眼。“散”字写出了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把作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夜书所见古诗
所见古诗原文 第六篇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1、萧萧:风声。
2、动:打动。夜书所见古诗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挑:捉。
5、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6、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赏析: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夜书所见古诗。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古诗望岳原文及翻译_望岳阅读答案_作者杜甫
所见古诗原文 第七篇

<望岳>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其全文诗词如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古诗望岳原文及翻译_望岳阅读答案_作者杜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前言]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第一首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第二首咏华山之作,流露出官场失意之情。第三首咏衡山,流露作者爱国忠君之情。
[注释]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古诗望岳原文及翻译_望岳阅读答案_作者杜甫。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心胸摇荡。
曾:同“层”,重叠。
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译文]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和秀美都赋予了泰山,泰山是天地间神秀之气的集中所在。泰山巍峨高大,山南和山北被分割成一明一暗,判若早晨和黄昏。层层云霭雾气升腾,使我心胸激荡,凝神远望,目送山中的飞鸟归林。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群山,在眼中是多么渺小。
[鉴赏]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707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