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翻译】
篇一:山房春事(其二)的阅读答案
①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七言绝句(或绝句),押的韵是ā。②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③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答: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4、 庭树不知人去尽 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作简要赏析。(4分)答案:这样写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树的无知反衬有感觉之人观园后的沉痛,用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依旧的乐景反衬了梁园颓败、人事已非的悲情。5、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答:一二句先从听觉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写尽了梁园的衰败。三、四句作者别开生面,从 庭树不知 的角度以乐景写哀情,其吊古之情便愈见伤痛了。二:(1)岑参与高适齐名,皆为盛唐__________诗派的代表诗人。(2)首句 梁园日暮乱飞鸦中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3)诗的后两句颇受世人推崇,请从表现手法角度加以赏析。答案:(1)边塞(2)用乱飞的乌鸦,点染出梁园日暮萧条冷落的景象(3)拟人写出庭树的无知,寄寓作者伤时感慨开花的庭树反衬出梁园的荒芜,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悲情。三: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分)2.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3分)参考答案1、日暮时分 群鸦乱飞 叫声嘈杂; 极目无望只有两三户人家,描绘了梁园萧条破败的景象。2、运用拟人和反衬的手法,写庭树不知人去尽,依然繁花盛开;用乐景来反衬哀情,形象生动的表达的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翻译:其二)曾诗酒风流的梁园笼罩着暮色,天空中稀疏地飞着几只乌鸦。竭尽目力望去,萧条冷落之中,远远近近只横陈着两三户人家。满园的奇木异树,不知已人去楼空。春天到来之后,还像往年春天一样开花。【赏析】 这是一首吊古之作。梁园又名兔园,俗名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建造,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周围三百多里。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 。到了春天,更见热闹:百鸟鸣啭,繁花满枝,车马接轸,士女云集。 这样一个繁盛所在,如今已是: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这两句勾勒出两幅远景:仰望空中,晚照中乱鸦聒噪;凝视前方,一片萧条,唯有三两处人家。当年 声音相闻 、 往来霞水 (枚乘《梁王兔园赋》)的各色飞禽不见了,宫观楼台也已荡然无存。未言感慨,而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已在其中。一片聒噪声,引得诗人抬起头来,因此先写空中乱鸦。日暮时分,众鸟投林,从天空多鸦,可想见地上少人,从而自然引出第二句中的一片萧条景象。 诗人在远望以后,移目近看,只见庭园中的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这突然闯入他的视野中的绚丽春光,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梁园极目萧条的印象。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诗人不言物是人非,反说是 庭树不知 ;不说今日梁园颓败,深可伤悼,不说自己无心领略春光,反说无知花树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出语含蕴。感情极沉痛。作为一首吊古之作,诗人着力描写梁园的萧条。却在画面的主题位置上添上几笔艳丽的春色。以乐景写哀情,相反而相成,梁园的景色愈见萧条,诗人的吊古之情也愈见伤痛了,反衬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 全诗分前后两部分,笔法不同,色调各异,却又内在地紧密相连 庭树 与 飞鸦 暗相关合(天空有鸟,地上有树)。篇末以 旧时花 遥应篇首梁园,使全诗始终处于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情之中。因而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许这首诗说: 后人袭用者多,然嘉州实为绝调。 篇二:山房春事(其二)的阅读答案
篇三:山房春事(其二)的阅读答案
山房春事阅读答案_英语考试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山房春事阅读答案_英语考试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山房春事阅读答案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 押的韵是 七言绝句(或绝句),a 。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
山房春事阅读答案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 押的韵是 七言绝句(或绝句),
a 。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赏析 这是一首吊古之作。梁园又名兔园,俗名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 省商丘县东,周围三百多里。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宫观 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 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到了春天,更见热闹:百鸟鸣啭,繁花满枝,车马接轸,士女云 集。 就是这样一个繁盛所在,如今所见,则是:“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这两句描画出两幅远景:仰望空中,晚照中乱鸦聒噪;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唯有三两处 人家。当年“声音相闻”、“往来霞水”(枚乘《梁王兔园赋》)的各色飞禽不见了,宫 观楼台也已荡然无存。不言感慨,而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自在其中。从一句写到二 句,极自然,却极工巧:人们对事物的注意,常常由听觉引起。一片聒噪声,引得诗人抬 起头来,故先写空中乱鸦。“日暮”时分,众鸟投林,从天空多鸦,自可想见地上少人, 从而自然引出第二句中的一派萧条景象。 诗人在远望以后,收回目光,就近察看,只见庭园中的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 年。就象听到丁丁的伐木声,更感到山谷的幽静一样,这突然闯入他的视野中的绚丽春光, 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梁园极目萧条的印象。 梁园已改尽昔日容颜, 为什么春花却依旧盛开呢?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诗人不说自己深知物是人非,却偏从对面翻出, 说是“庭树不知”;不说今日梁园颓败,深可伤悼,自己无心领略春光,却说无知花树遵 循自然规律,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感情极沉痛,出语却极含蓄。 作为一首吊古之作,梁园的萧条是诗人所要着力描写的。然而一、二两句已经把话说 尽,再要顺着原有思路写出,势必叠床架屋。诗人于紧要处别开生面,在画面的主题位置 上添上几笔艳丽的春色。以乐景写哀情,相反而相成,梁园的景色愈见萧条,诗人的吊古 之情也愈见伤痛了,反衬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 全诗分前后两部分,笔法不同,色调各异,然而又并非另起炉灶,“庭树”与“飞鸦” 暗相关合(天空有鸟,地上有树)。篇末以“旧时花”遥应篇首“梁园”,使全诗始终往 复回还于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情之中。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许这首诗说:“后人袭用
者多,然嘉州实为绝调。”历来运用反衬手法表现吊古主题的作品固然不少,但有如此诗 老到圆熟的,却不多见。 今日推荐
157份文档
88份文档
阅读答案
篇五:山房春事(其二)的阅读答案
《山房春事(其二)》
【唐】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山房春事其二翻译】
12.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分)
??????????????????????????????????????????????????????????????????????????????????????????????????????????????????????????????????????????????????????????????????????【山房春事其二翻译】
13.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3分)
???????????????????????????????????????????????????????????????????????????????????????????????????????????????????????????????????????????????????????????????? 《山房春事(其二)》:福清教育网整理
12.日暮时分,群鸦乱飞,叫声嘈杂;极目远望只有三两户人家(1分)。描绘了梁园萧条破败的景象(1分)。
《山房春事(其二)》:福清教育网整理
第二首诗是吊古之作。梁孝王曾在梁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到了春天,更见热闹:百鸟鸣啭,繁花满枝,车马接轸,士女云集。
就是这样一个繁盛所在,如今所见,则是:“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这两句描画出两幅远景:仰望空中,晚照中乱鸦聒噪;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唯有三两处人家。当年“声音相闻”、“往来霞水”(枚乘《梁 王兔园赋》)的各色飞禽不见了,宫观楼台也已荡然无存。不言感慨,而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自在其中。从一句写到二句,极自然,却极工巧:人们对事物的 注意,常常由听觉引起。一片聒噪声,引得诗人抬起头来,故先写空中乱鸦。“日暮”时分,众鸟投林,从天空多鸦,自可想见地上少人,从而自然引出第二句中的 一派萧条景象。
诗人在远望以后,收回目光,就近察看,只见庭园中的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就象听到丁丁的伐木声,更感到山 谷的幽静一样,这突然闯入他的视野中的绚丽春光,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梁园极目萧条的印象。梁园已改尽昔日容颜,春花却依旧盛开。“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 旧时花。”诗人不说自己深知物是人非,却偏从对面翻出,说是“庭树不知”;不说此时梁园颓败,深可伤悼,自己无心领略春光,却说无知花树遵循自然规律,偏 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感情极沉痛,出语却极含蓄。
作为一首吊古之作,梁园的萧条是诗人所要着力描写的。然而一、二两句已经把话说尽,再要顺着原有思路写出,势必叠床 架屋。诗人于紧要处别开生面,在画面的主题位置上添上几笔艳丽的春色。以乐景写哀情,相反而相成,梁园的景色愈见萧条,诗人的吊古之情也愈见伤痛了,反衬 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
全诗分前后两部分,笔法不同,色调各异,然而又并非另起炉灶,“庭树”与“飞鸦”暗相关
合(天空有鸟,地上有树)。 篇末以“旧时花”遥应篇首“梁园”,使全诗始终往复回还于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情之中。历来运用反衬手法表现吊古主题的作品固然不少,但有如此诗老到圆熟的, 却不多见。
篇一:山房春事其二阅读答案
①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七言绝句(或绝句),押的韵是ā。②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③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答: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4、 庭树不知人去尽 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作简要赏析。(4分)答案:这样写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树的无知反衬有感觉之人观园后的沉痛,用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依旧的乐景反衬了梁园颓败、人事已非的悲情。5、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答:一二句先从听觉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写尽了梁园的衰败。三、四句作者别开生面,从 庭树不知 的角度以乐景写哀情,其吊古之情便愈见伤痛了。二:(1)岑参与高适齐名,皆为盛唐__________诗派的代表诗人。(2)首句 梁园日暮乱飞鸦中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3)诗的后两句颇受世人推崇,请从表现手法角度加以赏析。答案:(1)边塞(2)用乱飞的乌鸦,点染出梁园日暮萧条冷落的景象(3)拟人写出庭树的无知,寄寓作者伤时感慨开花的庭树反衬出梁园的荒芜,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悲情。三: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分)2.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3分)参考答案1、日暮时分 群鸦乱飞 叫声嘈杂; 极目无望只有两三户人家,描绘了梁园萧条破败的景象。2、运用拟人和反衬的手法,写庭树不知人去尽,依然繁花盛开;用乐景来反衬哀情,形象生动的表达的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翻译:其二)曾诗酒风流的梁园笼罩着暮色,天空中稀疏地飞着几只乌鸦。竭尽目力望去,萧条冷落之中,远远近近只横陈着两三户人家。满园的奇木异树,不知已人去楼空。春天到来之后,还像往年春天一样开花。【赏析】 这是一首吊古之作。梁园又名兔园,俗名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建造,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周围三百多里。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 。到了春天,更见热闹:百鸟鸣啭,繁花满枝,车马接轸,士女云集。 这样一个繁盛所在,如今已是: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这两句勾勒出两幅远景:仰望空中,晚照中乱鸦聒噪;凝视前方,一片萧条,唯有三两处人家。当年 声音相闻 、 往来霞水 (枚乘《梁王兔园赋》)的各色飞禽不见了,宫观楼台也已荡然无存。未言感慨,而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已在其中。一片聒噪声,引得诗人抬起头来,因此先写空中乱鸦。日暮时分,众鸟投林,从天空多鸦,可想见地上少人,从而自然引出第二句中的一片萧条景象。 诗人在远望以后,移目近看,只见庭园中的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这突然闯入他的视野中的绚丽春光,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梁园极目萧条的印象。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诗人不言物是人非,反说是 庭树不知 ;不说今日梁园颓败,深可伤悼,不说自己无心领略春光,反说无知花树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出语含蕴。感情极沉痛。作为一首吊古之作,诗人着力描写梁园的萧条。却在画面的主题位置上添上几笔艳丽的春色。以乐景写哀情,相反而相成,梁园的景色愈见萧条,诗人的吊古之情也愈见伤痛了,反衬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 全诗分前后两部分,笔法不同,色调各异,却又内在地紧密相连 庭树 与 飞鸦 暗相关合(天空有鸟,地上有树)。篇末以 旧时花 遥应篇首梁园,使全诗始终处于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情之中。因而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许这首诗说: 后人袭用者多,然嘉州实为绝调。 篇二:山房春事其二阅读答案
篇三:山房春事其二阅读答案
山房春事阅读答案_英语考试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山房春事阅读答案_英语考试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山房春事阅读答案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 押的韵是 七言绝句(或绝句),a 。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
山房春事阅读答案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 押的韵是 七言绝句(或绝句),
a 。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赏析 这是一首吊古之作。梁园又名兔园,俗名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 省商丘县东,周围三百多里。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宫观 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 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到了春天,更见热闹:百鸟鸣啭,繁花满枝,车马接轸,士女云 集。 就是这样一个繁盛所在,如今所见,则是:“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这两句描画出两幅远景:仰望空中,晚照中乱鸦聒噪;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唯有三两处 人家。当年“声音相闻”、“往来霞水”(枚乘《梁王兔园赋》)的各色飞禽不见了,宫 观楼台也已荡然无存。不言感慨,而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自在其中。从一句写到二 句,极自然,却极工巧:人们对事物的注意,常常由听觉引起。一片聒噪声,引得诗人抬 起头来,故先写空中乱鸦。“日暮”时分,众鸟投林,从天空多鸦,自可想见地上少人, 从而自然引出第二句中的一派萧条景象。 诗人在远望以后,收回目光,就近察看,只见庭园中的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 年。就象听到丁丁的伐木声,更感到山谷的幽静一样,这突然闯入他的视野中的绚丽春光, 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梁园极目萧条的印象。 梁园已改尽昔日容颜, 为什么春花却依旧盛开呢?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诗人不说自己深知物是人非,却偏从对面翻出, 说是“庭树不知”;不说今日梁园颓败,深可伤悼,自己无心领略春光,却说无知花树遵 循自然规律,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感情极沉痛,出语却极含蓄。 作为一首吊古之作,梁园的萧条是诗人所要着力描写的。然而一、二两句已经把话说 尽,再要顺着原有思路写出,势必叠床架屋。诗人于紧要处别开生面,在画面的主题位置 上添上几笔艳丽的春色。以乐景写哀情,相反而相成,梁园的景色愈见萧条,诗人的吊古 之情也愈见伤痛了,反衬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 全诗分前后两部分,笔法不同,色调各异,然而又并非另起炉灶,“庭树”与“飞鸦” 暗相关合(天空有鸟,地上有树)。篇末以“旧时花”遥应篇首“梁园”,使全诗始终往 复回还于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情之中。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许这首诗说:“后人袭用
者多,然嘉州实为绝调。”历来运用反衬手法表现吊古主题的作品固然不少,但有如此诗 老到圆熟的,却不多见。 今日推荐
157份文档
88份文档【山房春事其二翻译】
80份文档
篇四:山房春事其二阅读答案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三、四两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衷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2.这首诗描写梁园的萧条,抒发了诗人对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意对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唐诗,回答问题。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古诗词阅读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
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鉴赏六读:一、读诗题。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五、读“有无”。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以上内容为魔方格学习社区()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与“阅读唐诗,回答问题。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考查相似的试题有:篇五:山房春事其二阅读答案
2015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最全最新)_中考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山房春事》共两首,作于安史之乱后。这是第二首。梁园,汉梁孝王的宫苑。诗的后两句颇受世人推崇,请从修辞手法角度加以赏析。 【解析】该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细读全诗,可发现“庭树不知人去尽”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庭树以人的感情,伤感之情跃然纸上。“旧时花”反衬“极目萧条”的梁园,采用了衬托的修辞手法,慨叹梁园萧条衰败。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庭树的无知,寄寓了作者的伤时感慨。开花的庭树反衬出梁园的荒芜,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悲情。
<山房春事>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岑参。其古诗全文如下:
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译文]
风和日丽,满目荡漾着春天的色彩,天气回暖,蝴蝶和蜜蜂也开始忙碌起来,不时厅房飞进飞出。山房春事二首其二阅读答案_作者岑参。道旁低一点的杨柳枝条新牙初发,轻拂着路人的衣襟,春风携带片片花瓣飘进窗内,散落在桌案之上。
[鉴赏]
山房就是营造于山野的房舍、别墅。春事指的是****、春光。这两首诗虽然都与春事有关,但内容与情调很不一致,可能不是同一时间的作品,不能算作组诗,只是编辑者的凑合。
第一首诗切合题意,写的是浓郁的春光充天塞地,第二首诗是吊古之作。山房春事二首其二阅读答案_作者岑参。梁园又名兔园,俗名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周围三百多里。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到了春天,更见热闹:百鸟鸣啭,繁花满枝,车马接轸,士女云集。
就是这样一个繁盛所在,如今所见,则是:“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这两句描画出两幅远景:仰望空中,晚照中乱鸦聒噪;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唯有三两处人家。当年“声音相闻”、“往来霞水”(枚乘<梁王兔园赋>)的各色飞禽不见了,宫观楼台也已荡然无存。不言感慨,而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自在其中。从一句写到二句,极自然,却极工巧:人们对事物的注意,常常由听觉引起。一片聒噪声,引得诗人抬起头来,故先写空中乱鸦。“日暮”时分,众鸟投林,从天空多鸦,自可想见地上少人,从而自然引出第二句中的一派萧条景象。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孟浩然。古诗全文如下: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尽欲,烟鸟栖初定。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阅读答案_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翻译赏析_作者孟浩然。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前言]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写诗人夜宿山寺中,于山径之上等待友人的到来,而友人不至的情景。前六句尽写夜色:夕阳西下,万壑蒙烟,凉生松月,清听风泉,樵人归尽,暮鸟栖定;后两句写期待故人来宿而未至,于是抱琴等待。全诗不仅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令特征,而且融合着诗人期盼知音的心情,境界清新幽静,[注释]
⑴业师:业禅师的简称,法名业的僧人。一作“来公”。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阅读答案_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翻译赏析_作者孟浩然。山房:山中房舍,指佛寺。期:一作“待”。丁大:作者友人。名凤,排行老大,故称丁大,有才华而不得志。
⑵度:过、落。
⑶壑:山谷。倏:一下子。
⑷满清听:满耳都是清脆的响声。
⑸樵人:砍柴的人。
⑹烟鸟:雾霭中的归鸟。
⑺之子:这个人。之,此。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宿来:一作“未来”。
⑻孤琴:一作“孤宿”,或作“携琴”。
[翻译]
夕阳慢慢地隐没在西面的山脉后,连绵起伏的群山变得昏暗。月光穿过横斜的松枝,为夜晚添了几分凉意,泉水声和着风声,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打柴的樵夫们快要全部归去,暮烟中的鸟儿们刚刚栖定。我期望你能够像我们约定的那样来此住宿,现在只有我独自一人抱着琴在小路边。
[赏析]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写诗人在山中等候友人到来而友人仍不至时的情景。诗人挥洒自如,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将暮色之时山中景色勾勒得极具特色,并寓情于景。全诗诗中有画,盛富美感,蕴藉深微,挹之不尽。
前六句展示了山寺一带黄昏时美丽的自然景色。诗人先后描绘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渲染环境气氛。随着景致的流动,时间在暗中转换,环境越来越清幽。孟浩然在山水诗中,很善于表现自然景物在时间中的运动变化。山区寻常的景物,一经作者妙笔点染,便构成一幅清丽幽美的图画。
这首诗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形象,不仅仅准确地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态特征,而且融统着诗人期盼知音的心情。特别是“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写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见泉而感山幽,细致入微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全部感受,很有韵味。全篇前六句都是融情入景,到了第七句,才点出“之子期宿来”,然后在第八字再点出一个“候”字,彰显了诗人不焦虑不抱怨的儒雅风度,也从侧面表露出了诗人闲适的心境和对有人的信任。
“孤琴候萝径”,以“孤”修饰琴,更添了孤清之感。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而用“萝”字修饰“径”,也似有意似无意地反衬诗人的孤独。因为藤萝总是互相攀援、枝蔓交错地群生的。这一句诗,在整幅山居秋夜幽寂清冷的景物背景上,生动地勾勒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这位风神散朗的诗人,抱着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的萝径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的到来。诗的收尾非常精彩,使诗人深情期待知音的形象栩栩如生。
表面上看起来,前六句是写景,只有结尾两句写候友。其实不然,诗从一开始就在写候友,不过诗人暗藏在景物中,没有露面罢了。前六句看起来是无人之境,实际上是有人之境。“群壑倏已暝”是诗人看到的,“松月生夜凉”是诗人感到的,“风泉满清听”是诗人的感觉,“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也是诗人看到的。这些诗句表明诗人候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待读到“孤琴候萝径”,暗藏在景物中的人,与抚琴候友的人迭在一起,形象蓦地活起来,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全诗色彩不断变幻,景物描写十分清幽,语言含蓄委婉却不失韵味。“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是此诗名句。
<遣兴>作者为唐代文学家袁枚。其诗词全文如下:
[前言]
<遣兴>二首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作于公元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表现作者写诗的态度和见解。
其一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遣兴翻译赏析_作者袁枚。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其二
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
[注释]
⑴“阿婆”二句:比喻老年写诗还似少时用心。初笄(jī 基),古代女子成年称及笄,这里是刚成年的意思。头未梳成,比喻诗未改定。
⑵灵犀一点:作者论诗重“性灵”,此即指性灵。遣兴翻译赏析_作者袁枚。旧说犀牛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见<汉书·西域传赞>颜师古注。唐李商隐<无题>诗:“心有灵犀一点通”。
⑶解用:懂得用,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