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理解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答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理解 第一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答案

1.(02年金华)赏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写了一“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自己在欢庆之时急于还乡的心情。

D.一个“下”字说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一个“向”字表明从“洛阳”到“襄阳”已改换了陆路。

2.表现诗人一家欣喜欲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涕泪:②却看:③漫:

4.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5.此诗中表现的诗人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理解】

6.你能张开想象的翅膀,把看到的洛阳美景用两三句话写下来吗?

7.杜甫为什么“涕泪”满衣衫呢?

8.再看一眼杜甫,想对他说些什么?

9.“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忽传”二字表现出_____________,诗人“涕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理解】

10.“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之句,营造了一幅__________的画面,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心境。

答案:

1. D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3.①眼泪②还看③随便

4.表达了作者在四川听到平叛官军打了胜仗收复北地的喜悦心情。

5.喜

6.略

7.一是失地收复;二是再也不要过这种滇沛流离的生活了,他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了。

8.略

9.消息来得突然听到胜利的消息喜极而泣,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10.疾速飞驰迫不及待、归心似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内阅读 (精品文档)【原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理解 第二篇

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成练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闻:_______________ 涕:_______________【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理解】

却看:________________ 愁何在:_____________

喜欲狂:_____________ 放歌:________________

须:________________ 青春:_______________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理解】

作伴:______________ 便:_________________【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理解】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是_________代的___________。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他被世人尊为“__________”。他的诗被后人称为“_____________”。这从题材上看,是一首_____________诗。这首诗被称为杜甫平生“________________”律诗共有四联,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中“__________”是诗人所在地,“_________”是“安史之乱”叛军的老巢,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诗人听说“收蓟北”喜极而泣的情景。

3、诗人想象着“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迅急犹如闪电,真可谓

第 1 页 共 4 页

“____________”(填一成语)啊!

4、“漫卷诗书喜欲狂”这一句运用了 ____和_____________的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5、赏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写了一“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自己在欢庆之时急于还乡的心情。

D.一个“下”字说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一个“向”字表明从“洛阳”到“襄阳”已改换了陆路。

6、表现诗人一家欣喜欲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描写诗人听到消息惊喜的情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动地表现诗人释放往日积郁,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发生巨大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此诗中表现的诗人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______________

10、杜甫为什么“涕泪”满衣衫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忽传”二字表现出_____________,

第 2 页 共 4 页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答案诗中最能体会诗人激动心情的哪几个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理解 第三篇

篇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答案诗中最能体会诗人激动心情的哪几个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能体现诗人激动心情的是哪几个字?后四句是诗人的想象还是实写?_百度作业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能体现诗人激动心情的是哪几个字?后四句是诗人的想象还是实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能体现诗人激动心情的是哪几个字?后四句是诗人的想象还是实写? kvzrdx 2014-10-05篇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答案诗中最能体会诗人激动心情的哪几个字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泣。前四句由“忽传”到“初 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后 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 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 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 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

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做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安慰,他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还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泣。前四句由“忽传”到“初 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后...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泣。前四句由“忽传”到“初 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后 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 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 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 这首诗,作于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 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做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

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安慰,他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还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参考资料: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意思_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答案_作者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理解 第四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其全文诗词如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意思_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答案_作者杜甫
[前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全诗八句。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意思_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答案_作者杜甫。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的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注释]
⑴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⑵剑外:剑门关以南,⑶涕:眼泪。
⑷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⑹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⑻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⑼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翻译]
在剑南外忽然听到官军已经收复河南、河北一带,高兴得连泪水都沾湿了我衣裳,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都不知道去哪了,我随意地用手卷起书本,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我忍不住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纵情高歌,开怀畅饮,一路春光可以伴我回故乡了。我准备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又直下襄阳回到洛阳。
[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古诗三百首视频大全_儿童古诗三百首全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理解 第五篇

<古诗三百首>汇编了近300首古诗,插图古朴细致.解释生动易懂,是学龄前到小学低年级儿童认识唐诗、理解古典文学的好帮手。<古诗三百首>分为五言或七言。古诗三百首内容如下:
五言古诗:
001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一 002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二 003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三 004张九龄:感遇四首之四 005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006李白:月下独酌 007李白:春思 008杜甫:望岳 009杜甫:赠卫八处士 010杜甫:佳人 011杜甫:梦李白二首之一 012杜甫:梦李白二首之二 013王维:送别 014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015王维:青溪 016王维:渭川田家 017王维:西施咏 018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019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020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021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022邱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023綦毋潜:春泛若耶溪 024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025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026元结:贼退示官吏并序 027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028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029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030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031韦应物:夕次盱眙县 032韦应物:东郊 033韦应物:送杨氏女 034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035柳宗元:溪居
五言乐府:
036王昌龄:塞上曲 037王昌龄:塞下曲 038李白:关山月 039李白:子夜四时歌:春歌 040李白:子夜四时歌:夏歌 041李白:子夜四时歌:秋歌 042李白:子夜四时歌:冬歌 043李白:长干行 044孟郊:烈女操 045孟郊:游子吟 046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七言古诗:
047李颀:古意 048李颀:送陈章甫 049李颀:琴歌 050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051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 052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053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054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055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056李白: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 057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058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059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060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061杜甫: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062杜甫:寄韩谏议 063杜甫:古柏行 064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065元结:石鱼湖上醉歌并序 066韩愈:山石 067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068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069韩愈:石鼓歌 070柳宗元:渔翁 071白居易:长恨歌 07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073李商隐:韩碑
七言乐府:
074高适:燕歌行并序 075李颀:古从军行 076王维:洛阳女儿行 077王维:老将行 078王维:桃源行 079李白:蜀道难 080李白:长相思二首之一 081李白:长相思二首之二 082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一 083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二 084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三 085李白:将进酒 086杜甫:兵车行 087杜甫:丽人行 088杜甫:哀江头 089杜甫:哀王孙
五言律诗:
090唐玄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091张九龄:望月怀远 09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93骆宾王:在狱咏蝉并序 094杜审言: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 095沈全期:杂诗 096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097王湾:次北固山下 098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099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100李白:赠孟浩然 101李白:渡荆门送别 102李白:送友人 103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104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105杜甫:月夜 106杜甫:春望 107杜甫:春宿左省 108杜甫: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问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古诗三百首视频大全_儿童古诗三百首全集。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109杜甫:月夜忆舍弟 110杜甫:天末怀李白 111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112杜甫:别房太尉墓 113杜甫:旅夜书怀 114杜甫:登岳阳楼 115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116王维:山居秋暝 117王维:归嵩山作 118王维:终南山 119王维:酬张少府 120王维:过香积寺 121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122王维:汉江临眺 123王维:终南别业 124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25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126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127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128孟浩然:过故人庄 129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130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131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132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133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134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135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136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137刘长卿:新年作 138钱起:送僧归日本 139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140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141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142韩□(“雄”右半换“羽”):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143刘脊虚:阙题 144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145卢纶:李端公 146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147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148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149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150刘禹锡:蜀先主庙 151张籍:没蕃故人 152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53杜牧:旅宿 154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155许浑:早秋 156李商隐:蝉 157李商隐:风雨 158李商隐:落花 159李商隐:凉思 160李商隐:北青萝 161温庭筠:送人东游 162马戴:灞上秋居 163马戴:楚江怀古 164张乔:书边事 165崔涂:巴山中除夜有怀 166崔涂:孤雁 167杜荀鹤:春宫怨 168韦庄:章台夜思 169僧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七言律诗:
170崔颢:黄鹤楼 171崔颢:行经华阴 172祖咏:望蓟门 173李颀:送魏万之京 174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176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177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178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179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180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181王维:酬郭给事 182杜甫:蜀相 183杜甫:客至 184杜甫:野望 185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86杜甫:登高 187杜甫:登楼 188杜甫:宿府 189杜甫:阁夜 190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 191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 192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193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四 194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195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196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197刘长卿:自夏口至鹦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198钱起:赠阙下裴舍人 199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00韩□:同题仙游观 201皇甫冉:春思 202卢纶:晚次鄂州 203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204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205元稹:遣悲怀三首之一 206元稹:遣悲怀三首之二 207元稹:遣悲怀三首之三 208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圭阝]弟妹 209李商隐:锦瑟 210李商隐:无题 211李商隐:隋宫 212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一 213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二 214李商隐:筹笔驿 215李商隐:无题 216李商隐:春雨 217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一 218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二 219温庭筠:利洲南渡 220温庭筠:苏武庙 221薛逢:宫词 222秦韬玉:贫女 223沈全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五言绝句:
224王维:鹿柴 225王维:竹里馆 226王维:送别 227王维:相思 228王维:杂诗 229裴迪:送崔九 230祖咏:终南望馀雪 231孟浩然:宿建德江 232孟浩然:春晓 233李白:夜思 234李白:怨情 235杜甫:八阵图 236王之涣:登鹳雀楼 237刘长卿:送灵澈 238刘长卿:弹琴 239刘长卿:送上人 240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241李端:听筝 242王建:新嫁娘 243权德舆:玉台体 244柳宗元:江雪 245元稹:行宫 246白居易:问刘十九 247张祜:何满子 248李商隐:登乐游原 249贾岛:寻隐者不遇 250李频:渡汉江 251金昌绪:春怨 178西鄙人:哥舒歌 253崔颢:长干行二首之一 254崔颢:长干行二首之二 255李白:玉阶怨 256卢纶:塞下曲四首之一 257卢纶:塞下曲四首之二 258卢纶:塞下曲四首之三 259卢纶:塞下曲四首之四 260李益:江南曲
七言绝句:
261贺知章:回乡偶书 262张旭:桃花溪 263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64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65王昌龄:闺怨 266王昌龄:春宫曲 267王翰:凉州词 268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269李白:下江陵 270岑参:逢入京使 27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72韦应物:滁州西涧 273张继:枫桥夜泊 274韩□:寒食 275刘方平:月夜 276刘方平:春怨 277柳中庸:征人怨 278顾况:宫词 279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80刘禹锡:乌衣巷 281刘禹锡:春词 282白居易:后宫词 283张祜:赠内人 284张祜:集灵台二首之一 285张祜:集灵台二首之二 286张祜:题金陵渡 287朱庆馀:宫词 288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289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290杜牧:赤壁 291杜牧:泊秦淮 292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293杜牧:遣怀 294杜牧:秋夕 295杜牧:赠别二首之一 296杜牧:赠别二首之二 297杜牧:金谷园 298李商隐:夜雨寄北 299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300李商隐:为有 301李商隐:隋宫 302李商隐:瑶池 303李商隐:嫦娥 304李商隐:贾生 305温庭筠:瑶瑟怨 306郑畋:马嵬坡 307韩□:已凉 308韦庄:金陵图 309陈陶:陇西行 310张泌:寄人 311无名氏:杂诗 312王维:渭城曲 313王维:秋夜曲 314王昌龄:长信怨 315王昌龄:出塞 316王之涣:出塞 317李白:清平调三首之一 318李白:清平调三首之二 319李白:清平调三首之三 320杜秋娘:金缕衣

父爱昼夜无眠阅读答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理解 第六篇

父爱昼夜无眠

尤天晨

①父亲最近总是萎靡不振,大白天躺在床上鼾声如雷,新买的房子如音响一般把他的声音[扩"得气壮山河,很是影响我的睡眠--我是一名昼伏夜[出"的自由撰稿人,并且患有神经衰弱的职业病。我提出要带父亲去医院看看,他这个年龄嗜睡,没准就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父亲不肯,说他没病。再三动员失败后,我有点恼火地说,那您能不能不打鼾,我多少天没睡过安生觉了!一言既出,顿觉野蛮和[忤逆",我怎么能用这种口气跟父亲说话?父亲的脸在那一刻像遭了寒霜的柿子,红得即将崩溃,但他终于什么也没说。父爱昼夜无眠阅读答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理解】

②第二天,

③父亲每天按时回来给我做饭,吃完后让我好好睡,就又出去了。有一天,我随口问父亲,最近在干啥呢?父亲一愣,支吾着说:没,没干啥。我突然发现父亲的皮肤比原先白了,人却瘦了许多。我夹些肉放进父亲碗里,让他注意加强营养。父亲说,他是[贴骨膘",身体棒着呢。

④转眼到了年底。我应邀为一个朋友所领导的厂子写专访,对方请我吃晚饭。由于该厂商我的住处较远,他们用车来接我。饭毕,他们又送我一套[三枪"内衣,并让我随他们到附近的浴室洗澡。雾气缭绕的浴池边,一个擦背工正在一肥硕的躯体上刚柔并济地运作。与雪城高原般的浴客相比,擦背工更像一只瘦弱的虾米。就在他结束了所有程序,转过身来随那名浴客去更衣室领取报酬时,我们的目光相遇了。[爸爸!"我失声叫了出来,惊得所有浴客都把目光投向我们父子,包括我的朋友。父亲的脸被热气蒸得浮肿而失真,他红着脸嗫嚅道,原想跑远点儿,不会让你碰见丢你的脸,哪料到这么巧--

⑤朋友惊讶地问,这真是你的父亲吗?

⑥我说是。我回答得那样响亮。因为我没有一刻比现在更理解父亲,感激父亲,敬重父亲并抱愧于父亲。我明白了父亲为何在白天睡觉了,他与我一样昼伏夜[出"。可我深夜沉迷写作,竟从未留意父亲的房间没有鼾声!

⑦我随父亲来到更衣室。父亲从那个浴客手里接过3块钱,喜滋滋地告诉我,这里是闹市区,浴室整夜开放,生意很好,他已攒了一千多块了,[我想帮你早点把房债还上。"

⑧在一旁递毛巾的老大爷对我说,你就是小尤啊?你爸为让你写好文章睡好觉,白天就在这些客座上躺一躺,唉,都是为儿为女哟--

⑨我心情沉重地回到浴池。父亲撇下老李头,不放心地追了进来。父亲问,孩子,想啥呢?我说,我想,让我为您擦一次背--话未说完,就已鼻酸眼热,湿湿的液体借着水蒸气的掩护蒙上眼睛。

⑩[好吧,咱爷俩互相擦擦。你小时候经常帮我擦背呢。"

⑪父亲以享受的表情躺了下来。我的双手朝圣般拂过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犹如.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冈。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2分)

①嗜睡(   )②享受(   ) ③忤逆(   )④痴呆(   )

2、文章的开头写了一件什么事?从文中看,[我"非要[带父亲去医院看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3、第4段后,写我[巧遇"父亲在浴室擦背,你觉得突然吗?前文是否已有铺垫?如有,请把它找出来。(3分)

4、第4段,父亲被认出后,拙朴地辩解道:[原想跑远点儿,不会让你碰见丢你的脸,哪料到这么巧--"父亲的良苦用心表明了什么?(4分)

5、[结尾说[我心情沉重地回到浴池",并要为父亲[擦一次背"。你如何理解[我"此时的心情与举动?(4分)

6、文中多次写到父亲的消瘦:[贴骨膘"、[瘦弱的虾米"、[条条隆起的胸骨"。其用意何在?(4分)

7、读完全文,你如何理解[父爱昼夜无眠"中的[昼夜无眠"四个字?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受?请举出一例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①shì② xiǎng ③ wǔ④ chī

2、[我"和父母因为[睡觉"一事发生冲突。根本原因是父亲那[气壮山河"的鼾声影响了[我"的正常睡眠。(说他[没准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其实是冠冕堂皇的借口。)

3、不突然。前文第3段中父亲的[支吾"回答,[皮肤变白"等已作了铺垫和暗示。

4、父亲不想让儿子为自己担心,充分体现了父亲的关怀体贴之情,父爱的伟大、无私与理解。

5、经过父爱的洗礼,[我"被父爱所深深地震动,是既感激,更歉疚抱愧,从而也更加深了对父亲的理解与敬重。而此刻的[擦背"正是这一思想感情的升华与最好体现。

6、突出父亲的日夜辛劳,勾画出父亲对儿子无私的关怀与体贴之情。

7、一语双关,明写父亲为让[我"睡好觉而昼夜奔劳,实写父亲对[我"的关爱不分昼夜,体贴无时不在,而且这种人间真爱是永恒无休的。

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_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_作者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理解 第七篇

<月夜忆舍弟>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杜甫。古诗全文如下: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_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_作者杜甫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前言]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杏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语句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注释]
舍弟:家弟。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_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_作者杜甫。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鉴赏]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730427.html

    上一篇:日语例句

    下一篇:长安秋望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