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第一篇

中国古代哲学与传统文化(第一讲)

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一、什么是传统文化

1、什么文化

英文culture一词中,词根cult是耕作的意思,所以中文翻译为“文化”。汉语“文”的原始意义是“错画也,象交文。”(《说文》)原始图画主要是用线条构成,将简单的线条纵横交错地组合起来形成图画的过程就是“文”。古代最早绘画可能是在人身上进行的,所以有人认为文的最原始意义就是文身。从文的原始意义来看,它包含了两条基本内涵:一是表示人的活动;二是表示一种复杂性。古代对文字的使用或者是对这其中一条的侧重,如天文,或者是包含二者。“化”的现代含义与原始意义出入不大,即变化、造化、教化之义。“文化”合起来说就是“以文教化”的意思。相比较而言,西方culture只有汉语“文”的含义,没有“化”含义。但引申一下看,cult的结果肯定会带来“化”。人类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点。农业的发展奠定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

文化的不同层次。现实动态文化:观念形态的、知识形态的、技术形态的、艺术形态的。传统静态文化:精神层(观念和知识)、制度层(传统、风俗、习惯)、物质层。

2、什么是传统

“传”是传承,表示时间上的连续性;“统”是一致、统一。所以连续不变的东西叫传统。

二、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1、传统文化的智慧资源

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科学以及其他知识为我们现代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智慧资源。在古代,传统为人们生存提供了直接的智慧资源,这就是为什么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外国古代智者都是年老形象,须发越白越有智慧。现代学术的发展已经不再允许我们轻易以传统或经验为智慧了,但是每一个专业学者都知道要在某一领域达到较高造诣,就必须学习这一专业的发展史。学习这些“史”的东西不是从外面往家里搬银子,搬来多少是多少,不会有什么变化。实际是,我们在学习这些史的时候,我们获得了智慧。

即使是文字和语言本身,作为一种传统,也是智慧的凝结,也是能为我们提供智慧的资源。以我们的汉字为例,汉字的图画形态极大地开发了中国人或汉字学习者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理解能力。

2、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

我们要生活下去,生活得更好,只有知识使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维护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道德准则,还需要支持我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低头的人生信念,还需要能给我们以终极关怀的宗教信仰。我们需要的这些属于价值观系统的观念信仰主要来自传统文化。从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而言,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要远远大于它的智慧资源。

3、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资源——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来源

现代人类的生存方式从某一面来讲,是以有组织的群居方式为主。这种群居群体的最关键单位就是由民族而形成的国家。国家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国民的命运。二国家强盛的一个重要保证就是民族凝聚力的强弱。而民族凝聚力则来源由一个民族传统文化所造就的民族精神。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遭遇及其当前状况

1、中国反传统两次大运动——传统就是罪恶

近代以来随着中西在军事、政治、经济上的冲突日益加深,文化的冲突也激烈起来。这种文化冲突的不断激化就导致了上一世纪中国大地上的两次文化运动,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和文化大革命(砸烂一切旧世界)。两次运动在文化上都是以反传统为主旨。经过两次反传统运动,传统文化在国民心目中就等同于落后、愚昧、邪恶和反动。反传统的结果造成了现代中国(大陆)成了一个失去传统的和“集体健忘”的国度。

2、中国传统文化现状:北大研究生与日本留学生的对话;杜维明的感慨 美国夏威夷大学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下属的传播研究所的朱谦先生作过一次“儒家文化在东方各国影响力”的调查。结果显示最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是韩国,受影响最小的是中国大陆尤其上海。【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当一个民族自尊心强烈却又对自己民族文化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人,有什么理由说自己是爱国的呢?当这样的一个中国人想在一个深谙中国文化的日本人面前维护民族尊严时,他(她)处境将是怎样的呢?

四、我们的目的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基本精神和基本特点

2、基本区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3、增强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第二篇

【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导读】文化本初的意义是什么?《周易》上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想这才是文化真正的本意。关于文化的讨论,这些年来可以说热度越来越高,外延越来越大,但是内涵相对有时候越来越模糊。那么文化对我们来讲究竟意味着什么?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周易·易传》中最早提出来的文化的概念。我想这里面提出两个坐标,一是自然的坐标,二是社会的坐标,我们的观察无非在这两个维度上。我们总讲“天人合一”,其实所谓天人合一,我想是一种水乳交融的视点,一种观察的角度,一种思考的方式,就是任何事情天和人是不剥离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是观察四时往来,整个这个世界很多很多内在的变化,比如我们现在的这个季节,春节以前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二九”将要过去,“三九”将要开始,但是中国是在至寒的时候过春节,因为阳气已经在回来。为什么叫“冬至大过年”,因为至寒之时就是阳气开始复苏的开始,随着天亮得越来越早一点、黑得越来越晚一点,感觉到阳气是微微升腾而上的。这就是春,这个最早的甲骨文的“春”:,为什么太阳是画在下面的?包括现在我们写春字,“日”还是在下面的。这是因为它的阳气是从大地一点一点升腾回来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观察,怎么能了解这样的变化呢?所谓观察,观而后察,我们今天可观的途径比过去要丰富得多,在互联网上每天的新闻一瞬间可以观遍。但是一定察醒了吗?观而后察就是能够用心去看明白什么,这个察其实是找到一种观点。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说文解字》上“文”是一个通假字,也通假“纹”。所谓人文就和我们现在看到的世间百态是一样的。大家注意这几年有一个现象,每年都在评选年度热词,这种心态的凝结就是人间百态、精神凝聚。它有好有坏,但是它是一种现状。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用一种理念、精神、价值去化育人心,流化风气,也就是说文化文化,文而化之,这是一个动词,这是一个过程。我们过去一直在一个误区里面,我们总是骄傲有卷帙浩繁的经典,有璀璨辉煌的文明,但是文明不等于文化,它并不一定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所以有很多遗产,怎么样能够把它们化生,我想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命题。

我们谈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站在个人的心灵角度,我想文化最大的价值是给我们找到一个生命的坐标系,也就是我们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坐标上来看这个社会的转型时期。也许从去年的“三中全会”之后到今后的十年,正常社会里面最大的主题词大概就是“城镇化”,也就是说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会越来越消解了,我们会看见有更多的新的乡镇以城市的规模迅速崛起。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看到一些问题,比如说中国的农耕文明,那有我们几千年形成的伦理信仰。中国人其实是不习惯于一种外在的宗教,比如说我们没有从小注重上教堂的习惯。那么中国人最大的文化信仰是什么呢?是在农耕文明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伦理价值的默契。随着农耕的这种劳作方式逐渐转化,这种伦理默契还在吗?大家关注现在人的一个数字:2.6亿的农民工,这是现在的数字。但这个数字还在增长,2.6亿放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庞大的,全国人口甚至是几国人口总和的数字,但是对中国来讲只是一个称呼——农民工。他们的生存状态和他们的心态又是什么?他们作为农民,但是很多人已经没

有土地了;他们作为工人,但是很多人都市的福利制度、生活的保障还没有健全。那么这一批农民工带来的更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他们那些在家乡的留守儿女。我在每年的岁末都在看这个数字,2011年岁末的时候中国的留守儿童是5400万;2012年是5800万;2013年达到了6100万,这个数字也还会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增长。这些孩子的精神留守其实是比他们在衣食上的困惑更大的问题,从小的这种精神剥离,安全感的匮乏,他们内心的不安宁还能够接续上农耕文明的伦理吗?所以我想,中国文化在当代的价值主要是在一个社会的转型时期怎样把中国原来的传统文化价值传承下去的问题。 我们要传承的又是什么文明?我想首先是每一个人在我们的传统中找到什么样的人格坐标。坐标是一种生命的可能性,就是我们给自己多大的格局,我们以后就有多大的维度。有时候我们经常说一个词:某某人有局限性,局限就是自我的格局太小为其所限。怎么样能够突破局限性把局做得更大一点,还是《周易》上讲到的这四句话。如果我们想要成长起一个圣贤人格的话,并不是现在动不动就冲突、纠结、摩擦,而是有一种“合”的思想在里面。与什么“合”呢?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个坐标在今天,它几乎把一个人“天人合一”基本上要找到的生命架构都描述出来,而这恰恰是我们今天生活里特别容易忽略的。“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当我们每天生活在一个典雅的、四季恒温的、永远有人造光的环境里,我们还能意识到吗?无论自己的家,还是自己的办公室还是酒店,都是这样的环境,那么这个比我们现在生存环境更大的坐标系还有意义吗?

第一个,与天地合其德。其实我们的今天特别容易忽略天地,过去中国的老百姓农村人要是说谁太狂妄了,经常看到长辈训斥晚辈说:看你狂到什么份上,天老大,地老二,你老

三。过去敢狂到这样就已经算是最狂的人了。但是现在的人,为什么这几年人与人之间摩擦、火气越来越大?为什么一吵架都能动手摔死别人的孩子?个人的这种无限扩张,无边界的扩张才会带来现在都市里面这股戾气,我们还能够意识到天和地的存在吗?按照《三五历记》上讲的“开天辟地”这个故事可能同学们也都听说过,都知道是盘古。但是盘古是怎么开辟的天地?他并不是像西方的那些大神一板斧把天地劈开的。盘古和天地是一种共生关系,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他本来就是一团气,然后他们共同生长,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盘古和天地保持着同步生长,并不因为天地的这种压迫而感到人的局促渺小,因为他和天地本来是融合的。一日九变,每天都有无数的变化,与天地合其德,就要与天地合上这种变化之德。在变化之中完成生命的成长,这就是不变之中应对万变的成长过程。长了多少年呢?万八千岁,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想一想,天高、地厚,人在其中,顶天而立地。如果我们了解了中国人的天地神话最早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就知道了天和人为什么是合一的。中国人不是带着原罪而来的人,他们一开始与天并不是一种对立与隔膜,谁能与天地相合,就看你自己内心有没有这种认同感。 那么合什么德呢?清华的同学都熟悉这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合的是乾德与坤德,每一个个体怎么样与天地合?自强不息和厚德

载物。先来看自强不息,这是一个被人熟知的、很久远的,但是又常念常新的一句话,都知道应该自强不息,但是在今天我想还有格外的意义,就因为社会的变化太快,所以每一个个体的经验体系包括社会位置都是在被不断地扩展。大家想一想,区区三四十年前是什么样的生活,“文革”时候人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改革开放之前国家是什么样的分配制度。所有这些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其实都在用自己的生命见证历史,我们是走在历史的一段大流程中。这一段因为变化太急剧会产生很多断层,我们能不能应对这个断层其实要看一看你自己的成长性够不够。什么是成长性?成长就是不断地要被打破,如果你不断地被外在打破,今天你的知识体系跟不上了,明天你的职业技能落伍了,不断地被下岗被辞退,甚至跟孩子沟通理念不行了,从而产生代沟了。无论在你的私人生活里,还是在你的公共空间里,或者是在你的职业岗位上,不断被外界打破,会给你带来迷茫、沮丧、否定、自我怀疑。但是既然必须被打破,有没有种可能就是以自我的方式从内在打破,或者你自己不断地在完成一种更新,完成自己的一种突围。从外在打破带来的是怀疑,从内在打破可能带来就是价值肯定。这就像是一枚山鸡蛋,从外在打破它就是炒一盘菜而已,从内在打破突围的就是生命。所以所谓自强不息,这个“强”也像老子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真正的自强是在一个变化的大时代里,对于自我有一种把握的能力。这个“强”,第一是一种态度,对我有自知的能力;第二是一种能力,就是不断把握和提升自己。这还不算一种天德么?如果我们能够以这样的一种态度,像苍天、日月、星辰周而复始运行不殆那样,那就做到了一个与天相合的德。

厚德载物是什么?从小我们的课本上就说中国地大物博,光是地大不算本事,中国的土地,黑土地、黄土地、红土地、盐碱地,甚至沙漠上都能长东西,这才是中国这个大地的本事,就是任何土质都能养活生命。我们大家作为精英的企业家回到企业都是要带领团队的,你的团队不可能指望都是君子,那么中国的土地也不可能都是油汪汪的黑土地,那么别的土地就不长庄稼了吗?厚德载物,一个人如果能有这样一种包容的情感,忠恕之道,怎么样推己及人。孔子曾经说:“君子可大授而不可小智,小人可小智而不可大授。”用人用其所长,包容最积极的境界是把人都给用起来。举直错诸枉,可使枉者直,只要你能够把正直的人,把应该有的道德规范放在那些小人上面,让小人的伎俩在君子面前使不出来,这就可以了。不是说每个君子都有义务、有必要去改造小人的人格,但是你能做到的是在君子的原则下让小人的伎俩用不出来。这样的一种共生的局面也是一种高级的、动态的包容。

有的时候人如果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越想会越窄,有天地的好处是什么?当你走出去看看,天高地阔,你会觉得往来的这种空间中带着清晰的时光,中国人的宇宙观:宇为空间,宙为时光。我们从来都是在辽阔的空间中一眼望断古今,为什么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时候可以看见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就是因为在沧海横流中他望见的是千古光阴里面的荣辱浮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那是千古风流人物。所以人真是要有天地的空间,才能够看得见一种辽阔气概。中国人有很多登临的诗篇,大家注意到,中国人一登楼头的时候往往都是很悲叹,但是一登山川的时候往往都是很雄奇开朗。登楼和登山同样是往高处走,但是心情却不一样,登山是向外舒张,而登楼是向内心完成一种悲怆确认。多少

人在楼头,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仍然是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那样的武将在楼头尚有此悲态,有多少人在登楼的时候,一个人可以把自己的画像永远地固定在登楼这个形象上。我想起杜甫,就会想起他晚年在《白帝城最高楼》寥寥几笔刻画的自画像,“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那样一个拄着拐杖垂垂老矣,还在为这世道衷肠情热的老者,呼啸的风掠过他萧疏的白发,他心中血泪合流,这个人就是杜甫。这是楼头的画像。有多少人在楼头往下看,看到的是孤绝。还有多少这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人,为什么是爱上层楼,那么多的少年愁滋味都是在楼上酝酿出来的。像秦少游写的“韶华不为少年留”,他那个时候在落花飞絮时候一登楼,登楼一眼望见了什么?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中国的楼头在秦朝叫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登楼会有很多的迷失。

再来看登山,真正登上山峦的人,杜甫在泰山的名句大家都很熟悉。李白在庐山看见了什么,“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那个时代没有飞机,为什么能看得见这样的景色,因为人在山川之中的那种飞扬。我们现在登泰山都会看到那副楹联:“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一个人登山川是为了和山川的融合。楼是人造之物,而山是自然之根,山川是从大地长出来的,谁站在山川之上,山登绝顶我为峰,你是被高山托举起来真正的山峰。所以中国人的天地之心是融合在整个生命里的,因此要与天地合德。如果说一个人长得很庄严,会形容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也就是说一个从额头到下巴,天地已经在你的面相上。我们很多喜爱中医的朋友都知道,肚脐边两寸有个大穴叫“天枢”。所以人要启动你的元气,一定都是通着天地的。今天的人为什么越来越不健康,就是因为住的楼层越来越高,楼顶上的装修越来越厚,既不接天又不接地。我们越来越忽略了自己生命体系中的天人合一,我们也越来越懒得往山上走,李白一生中五六次到庐山,那个时候是什么样的交通条件?为什么他会一次次上去,是因为他只有在山川上可以看得见。所以我说跟天地合这个德,不是我们坐在书斋里空想出来的,它还在人的行为方式中,给自己一种行走,给自己一种感受。所谓万卷书和万里路的道理大概就是如此。 第二个,与日月合其明,做有光明的人。什么是光的人格?王阳明先生一生文治武功,在那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大明朝的一位兵部尚书,一个武将,能够完成他的心学的一个体系,不仅致良知而且知行合一去做,这一辈子受了这么多的冤枉,他从龙场悟道到平了“宸濠之乱”之后,他自己内心会有多少慨叹。但是他临终的时候在江西南庵的那条小船上,学生问他留下什么遗言,大家都熟悉明阳先生这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当一颗心是光明的时候,还用得着在咽气前喋喋不休地解释什么、证明什么吗?一个人此心光明,这就是修炼的最大的境界。所以在平了宁王的“宸濠之乱”之后,受了那么多的冤枉,他自己跟学生又说了什么呢?“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他说这些区区鼠辈何足挂齿,这点人和事不在话下,但是如果能够抵挡心中的私欲,真正能够把人心廓清,这是大丈夫不世之伟绩。所以破心中贼,达到此心光明,这是中国圣贤所讲的。可能现在有很多企业家说我们不想做圣贤,圣贤是什么?圣贤不是一个职业,他就活在各个行业里。圣贤就是王阳明先生自己在十岁时候立志要做的那个理想目标,十岁的王守仁没有想过以后是要当官还是要经商还是要做学问,设定的都不是那么明确的目标,他设定的无非就是做圣贤。尽管当时他父

亲王华是当科状元,他有明确的目标是可以去考科举得状元的,但是他认为第一件事就是做圣贤,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所以做圣贤起于少年立志,然后才能用一生修炼到此心光明。

此心光明会有什么好处呢?人在这辈子要受很多委屈,一个光明的心可以让自己有一种不灭的光明去支撑他走过很多的逆境。光明不是用来锦上添花的,很多时候它是你生命中的雪中送炭。王守仁说亦复何也,你会发现很多圣贤其实说话都很少,孔子说:“天何言哉?”苍天也不说什么,但是大地的生长,四时风调雨顺,老天不用说话。到王守仁的时候还是一样,尽管他说自己的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他一辈子经历的不公平有那么多,但是他已经无需证明了。而我们今天是一个喋喋不休急于证明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别人的评价里,而不是活在心灵的坐标中。为什么人要活在这样一个坐标中呢?从《周易》给出这个坐标,谁能够把自己安顿在这个格局里,我们那种惶惑不安,让别人的眼光评价自己的心就会淡一点。我们今天的人为什么这么急于向别人证明呢?因为我们的内心对自己也不确认,所以我们才会特别看重别人是怎么评价自我的。做一个生命有光的人,你会知道日月是一个多么大的天地平衡。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叫道商,我们都是来悟道的。道是什么?中国字中这个“道”字非常有意思,里面是个“首”,外面是个“走”,说白了就是脑袋决定走的一条路,这条路就叫道路。现在我们的道路越来越多了,但是脑袋思考的定力越来越少了;跟着别人走的道多了,但是心中的平衡能力减退了。今天的时代不再是一个信息匮乏封闭的时代,信息的过剩有时候过犹不及。什么才是内心的平衡?一阴一阳。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阳是太阳,最大的阴是太阴,所以日月之象是整个世间亘古不变最大的平衡。

那么,我们个人生命的这点光明能和日月合得上吗?那要看一看我们体会到日月的光明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先来看太阳,每一天只要看得到太阳,它一定是圆的、热的,是满的,这就是一种恒常不变的进取心。再看月亮,望朔之间、盈亏不定,盈极而亏,亏极而盈。这就是阴晴圆缺的平常心。一个人如果能够和太阳去学习进取和坚持,和月亮学习懂得悲欢离合,以平常态度去包容和放下,那么我们自己就能平衡很多。大家有没有觉得我们今天的时代有时候是阳火过剩的时代?阳气太燥,就是因为我们想要的东西太多,有时候理想与妄想只有一层纸,很多的妄念压不住了,这也是人体里的阴阳的失衡。合其明并不是说这一个人要求你光芒四射,我很喜欢老子关于光明的一个说法:“光而不耀”。就是有内在的光明,但是没有外在的光芒,守住自己一种可以有光的生命特质,但是从来不咄咄逼人。所以中国人所说的这种君子的要素,他的光是像美玉一样的,不是像钻石一样的光。《诗经·秦风·小戎》里有一句话:“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我想念的那个人如美玉一样温润,他有玉的清洁、坚硬,有玉的那种温润的光芒。那是一种典雅,一种清高之气,但是从不凌厉。这是我们要守住的生命的光。生命里的光不能一阵一阵的,好比说不能靠那种外在的电池发电。

其实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一生的修行,这种精神成长就是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心,让你拥有一种恒常的光芒。南宋有一位将领,也是一位词人,他的情况和辛弃疾差不多,过去的文人武将有很多立功和立言集于一身,这个人就是张孝祥。张孝祥曾经有一次贬官赶上了中秋节,一个人漂泊过洞庭湖。中秋过洞庭,内心是何其的凄凉,他写道:“洞庭青草,近中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第三篇

【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跨年随想2016-1 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即将迎来的2016年,我们是否已经做好告别2015年的准备?也许很多人从来没有考虑过,也许因为考虑的太多而不愿再去多想,最终不了了之地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难道这就结束了吗?

一年的结束我们不再在乎,而这365天是如何度过的?恰恰是一天又一天的浑浑噩噩,或者为了不知所云的目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然后迫于生活所谓的压力,很多人放弃了梦想,跟你认为的现实达成了一个毫无意义的协议。

用什么来挽救我们没有信仰的生命?用什么唤起最美好的憧憬?

我也曾经思索良久,我也辗转反侧找不到出路,但是曾经在我生命中如昙花一现来过的一个人告诉我:你所经历的事情很多人都经历过,世界离开你都能正常运转,为什么不学着放下呢?也许真正印证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那句话吧。

【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很多时候我都不能明白,直到经历了诸多坎坷,接触到了传统文化,找回了一颗安静的内心,我想我开始学会了慢慢地放下,日益温厚的良心教会我如何正确对待别人和自己。

对于传统文化比较标准的解释是: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

西学格致类、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等,不一而足。

所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能给予我们的精华实在是太多,可当下的人们,又有谁能够真正地意识到?没有学习就开始各种批评和排斥,没学多少就自以为博古通今,自我表现和纸上谈兵害苦了多少人?又产生了多少误解?没有一颗坚毅的心,怎么能够涵养一身正气,做一个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人?

我们误解了现实给我们带来的困扰,殊不知现实正是由我们组成的一个社会团体的缩影。自讨苦吃还认识不到,这真算得上“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重复上演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对于自己的文化不屑一顾,却对外来的各种喧嚣的西方文化趋之若鹜。以为自己“独具一格”了,别人就会对你高看一眼?说着汉语不像汉语,英语不像英语的话,此时此景,不免想到了“邯郸学步”的丑剧。真正的语言大师,总是会站到对方的角度去琢磨如何交流才会使得谈话更加的舒服。例如在家乡,就说家乡话,在正式场合就说官方语言。此所谓“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如果我们总是争着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那该是怎样的场景?如果我们总是埋怨福利不好,那又是什么样的情况?我们要有一颗“利他”之心,那就不会觉得自己收获的不够多,如果我们总是抱怨得到利益太少,因此而怨天尤人,而不是努力提升自己的价值,获得他人的认可,那么人生就会凭添诸多烦恼。所以我们要学习传统文化的精

华,明是非,懂礼义廉耻,如此,方能和谐相处,内心安详,清静。

辞旧迎新之际,我们需要静心思考,每一次的飞跃都不是偶然,只会碰运气的人往往得不到内心的安定,因为他把主动权交给了别人。因此,当我们想要追求真知或者一切向往的美好的人事物时,不要轻易放弃,但之前更多的是如何让自己具备这个资格。也就是说,我们今日的修养,来自于之前的不懈努力;明日的美满与辉煌,需要此刻的储备和积累。而传统文化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为什么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第四篇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日本东京首次传统文化公益论坛谈话 净空老法师主讲

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二零一六年四月二十三日

尊敬的中国驻日大使馆程大使夫人汪参赞,日本国前总理大臣福田康夫夫人福田女士,中国驻日大使馆领导,日本国各界领导,尊敬的彦会长,各位嘉宾,各位大德,大家好。很高兴看到大家在此齐聚一堂,共同讨论传统文化的论题。今天是东京首次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的第一天,应主办单位的邀请,净空在此谨向大家报告,个人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大家不吝批评指教。

一、中华传统文化属于全人类。现在国际间似乎形成了一股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潮。这个月中旬,剑桥大学耶稣学院的院长和牛津大学的副校长,分别到香港来访问,所谈的是如何在大学里推展中国传统文化(汉学)。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西方人也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推广。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是属于全人类共享的,不限于一个国一个族群所独有。

二、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是离苦得乐。看到这股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我引用《论语》的第一句话回答他,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习了之后,不断地落实做到,内心就会很喜悦。这就是习,就是要将所学的内容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做出来,不断地去实践,这个悦是从内心当中涌现出来的喜悦快乐,也就是佛法里所说的法喜充满。所以为什么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就是要为了一生得到幸福美满快乐,法喜充满,离苦得乐。正如方东美教授告诉我的,学习圣学是为了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学习传统文化快乐!如果不快乐,不幸福,为什么还要学它,那就没有这个必要了。孔子说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学习得很快乐,忘记吃饭,忘记忧愁,忘记自己的年龄,你看他多么的快乐。孔子的弟子颜回生活的很清苦,一箪食,一瓢饮,箪是竹子编制一个篓,吃饭的时候没有饭碗,用箪装饭吃,喝水的时候没有茶杯,用葫芦瓢喝水,贫困到这样的程度,居陋巷,住在贫民区,人不堪其忧,换上别人受不了,对一般人来讲,这种物质生活太苦了,必然忧愁。而颜回呢,把这个事情忘掉了,回也不改其乐,他一天到晚快乐得不得了,世间人不能体会颜回乐在哪里。他过得是真乐,他的精神生活丰足圆满,真的是得到人生的最高享受。反观我们现代人,物质生活很丰厚,但是你是真的快乐吗?我看现代人是富而不乐,贵而不安。有财富,但是心里不快乐;有地位,没有安全感。虽然得到了富贵,但是一生都不快乐,这个人就很可怜。这是佛法里所讲的可怜悯者,古人讲不如贫而乐,比不上物质生活贫穷而精神生活快乐的人,他的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学习传统文化,能够让你既富贵又安乐,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满足,让你得到身心安乐,家庭美满,事业顺利;能够使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和平。学习传统文化能得到这么好的功效,当然应该学习。

三、圣贤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前些时期,有个从事教育事业的北京朋友来找我,告诉我,他本来以为学生会读书,学习成绩好,就是一个好学生,但是后来这样的学生却出事了。才让他警觉到原先对教育的观念是错误的。做人的教育比做事的教育更重要,道德教育应该摆在第一,这是他的觉悟。可惜现代的教育是注重做事的教育,疏忽做人的教育。现在人心坏了,社会乱了。根本的原因就是教育出了问题,疏忽了伦理道德,因果圣贤的教育。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就是要补足这四种普世教育。这四种教育能够端正世道人心,化解冲突,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是社会安定和谐,世界繁荣和平。这是中华传统文化带给现代人的殊胜利益。古来童蒙教科书《三字经》上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把本性本善明显地表示出来了,教

育就是要肯定人性本善,教育终极的目标就是要回归本善。圆满本善的人就是圣人,所以这就是圣贤教育。要相信佛在经上教导我们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一切的不善是习性,是染污,本性绝对没有染污,本性是觉正定。教育的成就就是要把不善的人转变成善的人,你的教育就成功了。转恶为善,转迷为悟,乃至最高级的是转凡成圣。这是教育成功了。决定不可以说这个人不善,这个人没有善根。我们把他开除掉,那你的教育就完全失败了。要肯定,世间绝对没有恶人。恶人是怎么回事?是没有收到好的教育,他被外界环境教坏了,要懂得这个道理。他的本性是善的。所以我们看到监狱里面的服刑人员,接触到传统文化教育之后,良心发现,幡然悔改,变成了好人,监狱变成了学校,这就是很好的证明。苦是从迷惑造业而来的,所以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一定要帮助他们破迷开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就是要教学,要教他,要指点他,要提醒他,要诱导他,使他真正觉悟,觉悟了才能离苦得乐。这个本性本善的核心,古人也找到了,把它放在五伦里头最重要的一个位置。五伦头一句父子有亲,亲就是亲爱,这个亲爱就是本体的核心,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完全是从这个核心发扬光大,所以这个传统是爱的传统,教育是爱的教育,社会是爱的社会,所以几千年来长治久安,都是循著性德,没有违背性德。如果违背性德,动荡就来了。因此从这个爱演变成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就是传统文化最高的指导纲领。圣贤把道德落实到人事上来,这在中国讲的最完备。五伦是道,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是自然的规律,是道。能够顺着这个道,随顺这个自然的规律,那是德。所以,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孝悌忠信,仁爱和平。这些都是道。中国古圣先贤,中国古书里讲得好,以道治国,以德化民。就是治国绝对不能违背自然的原理原则。教化众生一定要顺其自然,这叫道德。这个国家能够在几千年当中长治久安,没有在这个地球上消失,有它的原因在。为什么?因为它守道德,它懂得道德。所谓顺道者昌,逆德者亡,遵循道德就会昌盛。如果逆道而行,倒行逆施,迟早会败亡。所以遵循伦常道德是快乐的根本,违背伦常道德是痛苦的根本。这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人必须认识清楚的。

四、道德讲堂是挽救世道人心的良方。中国广东潮州兴办的道德讲堂做了三年,今年是第四年,非常成功。道德讲堂一期只有七天,七天当中让学员们把心静下来,密集学习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因果圣贤教育。成效卓著,七天的时间,能把恶人变成善人,把贪官变成清官,把不孝的儿女变成孝顺的儿女,把暴戾变成和谐,成功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效果真是不可思议。道德讲堂能达到这么好的成效,主要原因是重视因果教育,让学员们真正了解因果通三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切行为都有果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懂得伦理道德的人不好意思做坏事,会受到良心的责备。但是在高名厚利的诱惑之下,他还可能会昧着良心去做坏事。而懂得因果报应的人,绝对不敢做坏事,因为他明白因小果大的道理。今天做了一点儿坏事,将来长久时间受苦,实在划不来啊。所以印光大师一生极力提倡因果教育,是很有道理的。明了因果法则的人就能看的很清楚,知道心术不正,造作恶业是很苦的事情。端正心念积功累德是很快乐的事情。他自然愿意改邪归正,不愿意继续沉沦下去。所以《安士全书》的作者周安士先生有两句名言,他说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乱之道也。这两句话讲绝了!这个大治就是太平盛世,也就是这个地区的人们幸福美满。只要人人信因果就能做得到。

结语:今天大家能够在这里一起学习传统文化,这是个非常难得的机缘。过去传统文化不仅在中国,而且曾经在日本韩国越南,乃至在东南亚地区,产生过非常好的效果,带给当时社会安定和谐。今天我们期盼着传统文化能够弘扬到全世界,起到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的作用。我们起心动念一定要想到全世界人民,希望大家都来学习传统文化,成就地球千年的太平盛世,就从我们现在做起。最后,祝福论坛顺利圆满成功,祝福大家,身心安康,光寿无量。祝福日本,国泰民安,国运昌隆,祝福世界,安定和平,永享大同。谢谢大家。

孝是中华文化根,敬是中华文化本。落实在孝亲尊师。

中华传统文化,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也。

文化是民族之灵魂。教育是文化之生机故。

安身立命,教学为先。

创业齐家,教学为先。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礼仪之邦,教学为先。

稳定和谐,教学为先。

国丰民安,教学为先。

太平盛世,教学为先。

长治久安,教学为先。

诸佛报土,教学为先。

极乐世界,教学为先。

仁义礼智信,五常五戒。

人弃常则妖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是道德最后底线。失则天下大乱。

人性本善,本善即是佛性故。释迦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福慧圆满具足人也。

家长为什么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孩子
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第五篇

一、家长为什么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孩子?

二、家务事要不要让孩子做?

1、家长担心孩子做家务事耽误学习。

2、家庭教育的怪圈,认为孝顺父母是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的事情,现在则是家长全身全力疼爱孩子的时候,帮助家庭与社会做事是未来之举。

“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3、做家务事的好处:

(1)帮助家庭分忧,承担家务的过程锻炼了他强大的责任感和意志力,这种责任感和意志力应用到学习中自然事半功倍。

(2)常干家务活的孩子,智力更好,思维活跃,遇到困难点子多,组织能力也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是经常帮助做家务事的。

(3)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增进跟父母的感情。

(4)做家务的过程中,还能使紧张学习的大脑某些部位得到休息——劳逸结合。

(5)做家务虽然占用了一点时间,但反倒培养了孩子的效率感,更加珍惜学习时间,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6)锻炼孩子的耐性,还可以使孩子更平和,更踏实,更细致,更精益求精。

(7)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

(8)最重要是可以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增进与劳动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促进良好个性道德品质的发展。

三、怎样做,做哪些家务?

老子说:“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

1、三岁至上小学前,整理自己的东西,自己的玩具,自己穿衣服,脱衣服等。

2、上小学后,整理自己的文具、被褥、衣服等。

3、再大点,洗菜、洗碗、洗衣服、扫地等。

4、更大一点,炒菜做饭以及力所能及的重活等。

其实孩子能做一些家务事,让他觉得自己成熟了,很自豪、很幸福、很快乐。

当一个人不仅仅以自己为中心,以集体、以他人为中心的时候,他的幸福就拓展了,变得大气了,心里就会惦记家里的人,惦记社会,惦记国家。

四、在家除了做家务事,还应懂得一些什么做法?

(引用《弟子规》的要求,列出几点做法,如:父母有病时,端水找药或者陪同就医;外出时与父母道别;回家后与父母打招呼;用餐时先请父母入座,替父母盛好饭菜;孝顺,要孝就要顺,而且孝不如顺,即使父母批评过严,甚至受委屈,也不能用顶嘴的方法对抗,要先顺着父母的心,事后再心平气和的向父母解释等等。)

五、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在校如何做法?

1、尊敬老师,懂礼仪,让家长高兴,就是在行孝。

2、勤奋学习,取得好成绩,让家长高兴了就是在行孝。假如成绩不理想,但已经尽力了,家长也不会责怪。

3、遵守纪律,让家长不用担心,也是在行孝。

4、和同学和睦相处、团结友爱,让家长高兴了,就是在行孝。

5、存有善良之心,能帮助同学,让家长高兴了,就是在行孝。

六、除了在家在校这些做法,还有其它什么做法吗?

1、长辈生日时,做生日贺卡或小礼物送给长辈。

2、小孩自己生日时,要懂得这天是母亲“遇难日”,要懂得给母亲一些感恩的做法。

3、清明祭坟:父母在生要好好侍奉,不在了要好好祭奠他们——慎终追远。

4、等等。

七、父母如何做示范?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列举一些父母不好的做法)

2015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反思
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第六篇

反思一: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反思

本框题的内容比较贴近生活实际,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较深。而且课堂的设计理念是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的,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注重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去讲解内容,并且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由于教学内容是讲述传统文化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本节课把重点放在情感目标上,重点引导学生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认清传统文化的现状,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反思二: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反思

1、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本课从当地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着手,整合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感悟传统文化的同时,掌握知识,树立情感,培养能力,是新课改中生活化的体现。

2、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整堂课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的展示活动为主,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发言,对学生的回答不要过多的点评,只归纳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之间能有充分的思想交流和情感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3、线索清晰,条理分明。在中外文化交融的今天,通过学生课内外的学习,以“阳西传统文化”为线索,对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展开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秩序井然。

反思三: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反思

由于课文内容是讲传统文化的,所以经过科组尤其是备课组的帮助,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本节课把重点放在情感目标上,重点引导学生在外来文化冲击本土文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可以正视传统文化,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认清传统文化的现状,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可以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注意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摒弃糟粕。正如当天《东莞日报》的叶珊记者采访时说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课堂的设计理念是按新课程的要求进行的,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在知识的介绍和重点突破这两点都交给了学生去完成,注重通过在课堂上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事实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很大,对于我们政治课本上的知识,学生知道的未必就比老师少,学生也会有很多这方面的观点可以进行发掘,再加上有些观点从学生的口中表达出来会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样也可以更好的达到情感价值观的目标。本节课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基本上是来自自己身边的同学提供的,充分的体现了本节课的生成性,老师在这当中要做的只是点评与引导,指出学生思考的方向。

一堂好课它应该是有缺陷的,完美就失去了提高的机会,本次公开课的不足主要有如下:

一是因为自己生病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备课,在教学准备这一方面可以加大知识容量,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更好的丰富课堂。

二是在学生进行探究的时候对于时间的把握还不够,造成最后课堂延迟了下课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反映出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有时学生生成的知识应该及时给予点评。

【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三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还不够特出,在引起学生思想共鸣环节由于课件的演示出了问题,所以没有办法按设计一样达到完美的结局。

最后,感谢陈月强、林淑庄、曾新桓、吴彰龙和郭伟文等科组的各位老师,正是有他们坚持听我试讲和不断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才使本节课顺利完成,应该说本节课是集体智慧的体现,是属于大家共同努力的公开课。

反思四: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反思

一、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

课堂的设计理念是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的,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高二的学生有一定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研究性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的基础,自我探究能力有所提高。传统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平时有所闻、有所见、有所感,对研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状况这一课题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参与积极性。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在知识的介绍和重点突破这两点都教给学生去完成,注重通过在课堂上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由于教学内容是讲述传统文化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本节课重点放在情感目标上,重点引导学生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认清传统文化的现状,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事实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学生有很多方面的观点可以进行发现,再加上有些观点从学生的口中表述出来会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样也可以更好的达到情感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适度恰当

教师在现代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对于课堂过程的承转起合,学生知识掌握的深浅都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主导适度恰当就非常重要了,如学法上先对本框题“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主题脉络把握。如对学生回答的点评必须及时到位、精炼朴实,像对传统文化是包袱和财富之辩,对于学生的理论论证和实例说明加以评析,让学生回答得到认可进而可激发其回答的积极性。如利用多媒体,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音像资料,引导学生切实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总之,教研发展离不开师生共进,教无止境,学无止境,研无止境。

2014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第七篇

第1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为之一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窍;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一个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人内心的贪嗔痴,使我们的境界充其量也就仅仅局限于第一个问题而无法达到更高。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抛却世俗的欲望,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就是改变现代心浮气躁功利的社会风气的一剂良药。但再好的良药也得有人愿意接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它,才能发挥功效。外国人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人却时常有把薪火相传几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济世良药全盘否定和摒弃的冲动,岂不痛哉?

一人独自走在街上,发现戴手串的人越来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这的手串真能够安抚我们那份不安、焦虑、怀疑、悲观吗?我想只要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我们还需要借助外来的东西增强自己的内心吗?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情形?我很期待。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这晚辈后生尚不具备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评论。但我始终相信人的处世之法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能够承受的住这几百年科学发展的考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世。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第2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在学校领导对新教师的关心和重视下,在路老师的率领下。我有幸于20XX年5月23日到5月27日参加在昆明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这次学习受益颇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深刻的了解。这也是一次文化大餐,丰富了大脑的知识。现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如下:

学习传统文化,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和谐快乐,这既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又是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收获。以前,我们遇事很多时候都是根据自己当时当地的心情、情绪来处理面对的问题。如果我们学了传统文化,有一颗宽爱地心,我们会在矛盾冲突发生以前有预见性地化解矛盾,无论何时,都可以以一份“共情”的心,从对方的出发点考虑问题,理解对方,从而更有效地沟通思想,解决问题。

《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治学求进得道理。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在工作中,如果我们时时如此,积极主动地工作。那么,我们的工作该是多么和谐惬意的一件事。因此,我们要把传统文化学深,学透,学到我们的骨髓里,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去。

学习传统文化,对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传统文化中蕴涵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学习传统文化应该体会到以下几点:学会爱社会,爱祖国和遵纪守法、学会感恩、学会礼仪为先、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廉耻、学会替他人着想、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等等。

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深入更多人们的心灵,走向大众。带来一个和谐的社会。走向一个美好的未来。

第3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有无穷的底蕴。她源远流长,即从中国产生人类起就有了中国历史,也有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我们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我们学习唐诗宋词,我们诵读名家经典,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领悟这其中的民族精神。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问题。作为社会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然而人作为人的存在,还应是以智慧、德行和审美情趣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存在。从这个意义上看,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为基础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

在对待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千方百计限制思想自由,搞一言堂。要求民众的思想,与官方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否则,则视为离经叛道。这使各种新思想新观点难以发展。在社会矛盾的处理上,中国传统文化崇高人治。以权力代替法律。司法不公的现象十分普遍。

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还深深的感受到忠孝礼仪这四个字的重要性,最近北京电视台的一档节目吸引了我的眼球,叫做幸福秀,昨天播出的家庭故事叫家有四凤。几个儿女为了争夺老人的财产来到了这个节目,老人已经是中重度的老年痴呆。目光呆滞的老人看着几个儿女在台上唇枪舌剑,自己全然不知。在陌生人看来,老人是特别可怜的,可是老人的几个儿女脸上冷漠的表情,真是让人们寒心。难道现实的社会真的事利字当头吗?你有没有想过你在和谁谈利益,是你至亲至爱的娘啊,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娘是怎么把你们四个人拉扯大的?孝顺孝顺,在孝顺之前,是不是应该先做到顺呢?

我听过一句话,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忠是舍弃小家顾大家的大无畏精神。这个固然重要,但是,世界一直像现在一样和平,不用我们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就多关心关心我们的亲人吧。

我们都知道,老人老了,是没有多大的用处了。但是咱们不能把它们当做累赘,他们是我们的宝贝。最值得珍惜的宝贝。

第4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中国传统文化都包括哪些内容呢??我个人认为起码应该有如下的内容:

1.自然科学,工程机械,农林气象,天文历算等方面的成就

2.中国的历史,文学,哲学,宗教。

3.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艺术。

4.中国传统的医学,养生学。

5.中国传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宇宙观。其中包括了中国传统的周易,命理,风水,预测学等等。

6.中国民间一些不为人知频临失传的文化遗产。

在拙作碧云随笔中我已经谈了不少文物艺术类的话题。今天想谈谈第五点,就是中国传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宇宙观的问题,这其实就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我们古代先贤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用朴素的归纳法,分类法简单巧妙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是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你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学说呀!这个学说虽然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但是却在近现代受到了批评和非难,1840年以后列强入侵中国,满清政府腐败无能,导致了中国落后的局面,很多人就把这个问题的症结归罪于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限制了近代科学的发展,导致了中国受制于列强,我个人认为这是十分片面和错误的。中国的落后绝不是文化造成的,试举一例:就拿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来说吧,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八股文,可以说早已是臭名远扬的了。从本世纪初或上世纪末,就已被人骂臭了。直到近年报纸上,还有人写文骂它,可以说是骂了已一个多世纪,可是八股文这一经历明清两代,延续了五百年的惟一教育、考试专用文体,五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无一不是这一教育制度训练出来的人。在漫长历史时代中的那些名人,那些学者,那些志士仁人,今天尚均予以肯定。而培养他们的却是腐朽不堪,空洞无物的八股文教育,这又该如何解释呢?科举考试有很多值得思考和学习的地方,我们在这里暂不讨论。我认为中国近现代的落后的原因在于掌握政权的政治家的无能造成的,就看清朝入关后的十代皇帝,你就可以清楚的知道,从道光开始清朝就开始加速衰亡了,道光帝让咸丰继位就是一个原则性的大错误,其实恭亲王奕欣的能力和素质比咸丰强的不是一点儿半点儿;咸丰就是一个无能的昏君,后来的慈禧太后就更不用说了,慈禧就是一个家庭妇女呀!不过这个人思维敏捷,有一定公关能力,如果操作一个家庭还行,让他统治一个国家,那不是开玩笑吗?中国的半个多世纪就是在这些愚妇稚童的手里,那还能有什么好结果呀!!当然也要看到是时事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事,就拿伟大领袖毛主席说吧,我认为他本来可以把中国搞的更好一点儿,他的能力,权威都可以把中国建成一个具有民主政治的新中国,但是他是1893年生人,是光绪22年,他本人有社会给他的影响和局限,所以他最后搞了一场文化大革命,用叶剑英同志的话说,使中国的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2014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
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第八篇

第1篇:新起点、新人生、新境界——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通过开设传统文化,我想谈几点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包罗十分广泛,内涵极其丰富学习,特别是蕴含了丰富传统哲学,那些简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闲人的人生智慧总结,这些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与为人处事的原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考空间。同时我回过头去看自己走过来的脚步,自己的幼稚可笑的思想。每每读到那些话又联想到自己的过去,心便有戚戚然,想想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更是唏嘘不已。自己原来一直错得那么的厉害。像我们大多数人每天追逐个性潮流,沉迷电脑网络,缺少思考,缺少生活考验,碌碌无为的一群人才真正是不会做人!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对学校,对他人稍有不满就大呼天理何在!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 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学服务。

特别喜欢《易经》中的那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经常用这句话去勉励自己,交给我们怎样去做一个人,做好一个强者、智者。我经常在想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两句就会是一个圣人,又想起温总理在上任时说的那两句话来勉励自己:“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摸索”。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精深的文化随便精研点就受用终生了。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说自己是个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我知道一个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我要寻找我的快乐的精神家园。只要肯于学习,勤思考,相信,总有一天可以达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第2篇: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3月16日,联合中心学习组组织了第二次集中学习,邀请我区社会科学首席专家王平教授作《认祖归宗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这次学习从深层次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认知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这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从认识上加深了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

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

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

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更进一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

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以身作则,努力践行。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身为一名机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一

是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严格要求自己,为夷陵区建设发展、为史志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3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20xx年3月28日,单位老总决定由我带队,去参加南京居美馨文化教育培训中心举办的为期五天(4月2日—4月6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4月2日下午3点,我们一行五人乘坐单位的专车前往南京居美馨文化教育培训中心,一进培训中心的大门,只见门口有好几位老师躬身站着,又是鞠躬又是问好,我感到甚为惊讶和不习惯,觉得他们也许是出于礼貌而已。

签名、报道、找宿舍、领学习教材,均由辅导老师引领,我被分在第四组,辅导老师是来自镇江的尹小溪先生。瘦高个,1米80的个子,脸上的微笑没有停止过一刻,让我们倍感亲切。

我们这期学员班,共有来自全国14个省市的56家企业的160名学员。有企业老总,有企业中层干部,还有普通员工,有20来岁的刚参加工作的姑娘小伙也有白发苍苍的老同志。

由于是封闭培训,所有员工一律不许无故离开大门一步。我们宿舍四个人:淮安人陈宝国,哈尔滨人王云鹏,石家庄人王建斌和我。大家每天必须在六点起床洗漱,而我最懒,每天都是舍友呼了几遍仍然无动于衷,非要等到尹老师推门来呼我起床才起来。

早上,全体学员到教室齐颂《弟子规》和《孝经》,再去食堂用餐,用餐时需齐颂《感恩词》:感谢国家培养护佑,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仁关心帮助,感谢农夫辛勤劳作,感谢大众信任支持。听老师解释,该培训中心粮食均来自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热心赞助,所以请大家用餐必须择量而行,避免浪费,听老师这么一说,学员们均把碗中的米饭等吃的一干二净。

这几天,集中学习了台湾人蔡礼旭老师的《如何经营幸福人生》(录像)、台湾人李泳杉老师的《21世纪的健康饮食》(录像)、中央党校教授刘余莉老师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录像)、中心张晓东老师的《百善孝为先》等课程,还聆听了中心靳雅佳老师的用音乐感悟孝道的课程,老师边唱边讲解人生、社会与家庭,歌曲《父亲您辛苦了》、《母亲您辛苦了》、《丈夫你辛苦了》、《妻子你辛苦了》、《跪羊图》等无不催人泪下。海南省海口监狱的沈芝梅警官和南京德国独资的菲尼克斯公司李慕松总裁的精彩演讲,也赢得了学员们的阵阵掌声。

这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在这个被西方的风俗习惯及思潮日日侵扰的今天,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在这个良心大大地被撕咬被刀割被蒸煮的今天,我们拿什么奉献给我的家庭、社会、国家?

人生不外乎三情:亲情、爱情、友情。因为利益的鬼使神差,我们的友情变得有些刀光剑影了,我们的爱情变得有些呼天抢地了,我们的亲情变得有些捶胸顿足了。马克思说过资本主义社会是个赤裸裸的金钱社会,那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唉,我无言以对。

记得新加坡有个作家说过我们对月亮上有啥有啥很了解,却对隔壁邻居姓甚名谁一无所知。这是社会的整体的情感日渐冷漠、提防、猜疑造成的,今天学雷锋的人仿佛成了新新人类,学习传统的优良的东西,渐渐被大家稀奇了。这是为什么?

十亿人民九亿赌,还有一亿在炒股。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要开张。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这些民间的早些年的顺口溜,反映了什么?温家宝总理说现在一些人经商和做人都缺乏道德,大家为人处事一定要讲道德。

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你为人子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和谐社会在我们的祖先2500年前的孔老夫子那里早就期望了,老夫子希望的社会:人们和睦相处,国家安定团结,社会是个大同的社会和谐的社会。

而如今,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怎么做?指望别人还是放下包袱自己从头开始,从当下开始,我们每个人自己心里有数啊!

4月6日下午,我们打好包,带好各自的行李,和在中心门口恭送的老师们一一道别,我们每个人这几天不光学会了向大家鞠躬行礼,也学会了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第4篇: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

现代人如果不上网,好象显得有点落伍了。但现代的网络时代好象也显得有点落伍了,这种想法好象很矛盾。其实,这就是《易经》的道理,任何事物有其利的一面,也有其害的一面,关键是如何面对?最近的二年,我将业余时间都放在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上,从中医养生,易经的研究,佛法的学习和体验等,这二年的变化不但影响了我的工作,还影响了我的健康和家人。当然,这些影响是积极的。而且,二年的学习可以说彻底改变了我的心态,使自己的人生有了主见,智慧的源泉从此打开了。

回想过去的四十年,我感觉自己象一颗野草,被风吹到哪里就在哪里生长。我们小时候正是**快结束的年代,我亲眼看到过家人被批斗,看到过父辈兄弟相殘,忍受过饥饿,现在想来,如果没有小时候的磨砺,我哪来这种“野草”的生命力?我现在对自己的儿子说,“我的命运不如你好,但反过来说我有幸运有这么丰富的人生,你可能没有机会经受这种磨砺了”,儿子还太小,虽经常听我谈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哲理,似懂非懂。说到天资,我的二位姐姐是极力夸张我的,说我小时候就很聪明,我自己却感觉不到。虽说从小学到大学,我是那种不太想读书但又很顺利的人,但面对出生在农村的命运,我又不得不要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大学毕业后,我却分配在县城的一个小单位,对于那时我认为“懂事”的我来说,感觉根本没有人生的机会。无意中我看到一本《深圳青年》,我和同学借了400元钱闯荡深圳,也许我出生农村的淳朴和责任感,加上我自己天生的领悟力,我在深圳虽没有发财,但总算有了自己的家,也算是真正的深圳人了。深圳的创新精神激励着我不满足于现状,加上在日本公司的那种压抑感觉,虽说日本老总很重视我,但还是无法使我对公司产生归属感,放弃了很好的条件去和同学一起创业,结果命运给我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将我从天上打到了地下,那种感觉正如南怀瑾老师所说的“要想人不死,除非死一人”,我确实感觉到“死过一回了”,当然那只是精神上的感觉,生活上并没有那么可怕。也许正如一位法师所说,我这个人和佛有缘,佛为了使我接受佛法,在我命运最痛苦的时候让我接触到了佛法。人生的道理正是如此,没有经历磨难,哪能懂得人生真正的道理呢?正如中国一样,没有近代百年的灾难,可能还不知道中国龙要沉睡到什么年代?你看一下网上的文章,信力健,许锡良,李剑芒,杨均恒等,对中国问题的看法,根本没有看到本质,因为这些人只不过看了点西方的哲学书,或是体会了一下“西方的民主”,根本没有研究中国的文化,信力健办学校,从民工的收入中发了点“横财”,杨均恒和李剑芒都是无法忍受中国现状的精神压抑,跑到国外去了,许锡良虽在大学教书,但根本没有智慧看懂中国文化。这些人在凤凰博客中都是所谓的名播,从他们的文章中根本看不到智慧之光。我也不想在这里自吹,本不想写文章的,因为我怕因果,误导别人有时比杀人还要可怕。佛教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庸医一生因医术不好,治死了十一位病人,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时向阎王叫屈,但当他听说因教书误导别人而被打入十九层地狱时就毫无怨言了。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年了,中国人对未来的认识不能停止在近代胡适的时代,我们之所以有今天,我们不应忘记祖辈的流血教训,更不应忘记“民工”们的勤苦。我去过内地不少地方,作为一名咨询顾问,我接触过不同阶层的人,有国企,民企也有外资企业。中国的发展有不同的原因,有历史伟人的付出,有当今伟人的高瞻远瞩,有知识分子的智慧眼光,也有企业家的无私奉献,还有社会底层人员的勤劳。中国社会问题的原因也不只是单方面的,有历史的遗留问题,有中国解放后的摸索,也有改革开放的精神缺失,中国文化的精华是“分合”的道理,从分中看到合的道理,也要从合中看分的现象。很多中国人包括著名学者,象刚才提到的那些人根本还没入流,在挽救中国的过程中,受

2016传统文化邀请函范文
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第九篇

传统文化邀请函范文

尊敬的阁下:您好!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民族复兴,文化先行。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近一百多年来,中国教育基本全部西化,特别是中国最近三十年的教育改革几乎是美国近两百年的教育和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五百年教育发展的浓缩。这种严重忽略人文性而偏重于科技知识技能的教育,今天已面临发展的困境与瓶颈。

温-家-宝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文化的传承必须以教育为载体,而文化的复兴又必须与个体生命的觉知和社会的实际发展相结合。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亦即中国现代教育的涅槃与再生之路。中国现代教育要想打破发展的瓶颈走出困境,必须走向中国传统人文教育与现代西方科学知识教育的融合之路。

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使大家更深层次的认识传统文化教育在青少年成长及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更准确的践行教育改革纲要,提升教育质量。全国青少年素质教育文化推广工程组委会举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北京行”,旨在通过此项活动,让大家切身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魅力并通过观摩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学校,互相学习,切磋交流,共谋教育发展的新举措,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稳健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传统文化邀请函范文 [篇2]

尊敬的……:

弘扬中华文化,是每一位华夏子孙的历史使命;融中华文化于和-谐企业的构建,促进社会和-谐,国家昌盛,更是每一位企业家的责任。

文化教育培训中心拟于…年…月…日至…月…日举办第…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企业”交流会,旨在为企业和社会各界提供中华文化交流的平台,探讨家庭、企业和社会的和-谐之道。

届时我们将诚挚邀请……来本中心授课,敬请拨冗出席! 授课时间:…月…日……—…

授课地点:文化教育培训中心

教学楼一楼报告

衷心祈盼并恭候您的光临!盼复!

落款……

……年…月…日

(附:联系人:……; 联系电话:……;传真:……。)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737754.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