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翻译】
《孟子》公孙丑上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疏通文意,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2.引导学生掌握本文艺术特色,进而了解孟子散文的风格和特点。
【学习重、难点】
掌握关于作者的基本文学常识。
掌握古文中部分词语及的用法。词语如“也”、“是”等;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
体会孟子的譬喻论证。
成语“揠苗助长”在本文中的作用。
了解本文时代背景,并体会孟子的思想活动与政治主张。
【知识总结】 孟子“心性论”学说的要点
(1)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理论基础,也尚未
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孔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 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于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
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2)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 必有异于禽兽之处,这种“异于禽兽”的性, 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 是由
于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3)养气与成德: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 以全力扩充存于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再以“心志统气”,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
(4)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于人,便是“性”。人若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到“天人合一”。
【课文难点讨论】
试分析本文的论证层次与说理艺术。
答:(可结合前面提到“四、3”的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来回答)本文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孟子》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形象生动、深刻透彻。文
势磅礴,感情激越。本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1)论证层次:纲目清晰,层层铺垫。① 全文为问答式;② 层层铺垫:如第六段中关于“北宫黝”、“孟施舍”、“曾子”的论述;进
而到第七、八段关于“告子”的论述;再到关于“孟子”本人的论述;(2)论证艺术:① 譬喻论证,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如“守株待兔”的故事。② 文辞富于铺陈扬厉,句式善
用排偶,文势滂沱,酣畅淋漓。(如本文最后一段)③ 对比论证。(“北宫黝”、“孟施舍”、“曾子”之间的比较等)
【相关连接】
苏辙评:“今观其文章,宽厚弘博,冲呼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刘熙载说:“文有本位,孟子于本位毅然不避。”(《艺概》)
赵岐:“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章句·题辞》)
【能力提升】练习两题
1、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
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
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
[注] ①端:开头,起。②因贼:伤害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
故称“四端”。
B、依孟子所言,四端有如人的四肢,是生来就有的,不是后天加上去的。这只是善的萌芽,还不
是善的完成,善的完成有待后天的扩充。
C、孟子此章主旨在于勉人扩充四端,即足以保四海而王天下。
D、孟子认为人有“四端”若不能充之,则会自我伤害,渐渐地此“四端”也会消失殆尽。
(2)孟子又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结合上面的
选段,孟子认为人应该如何去追求“仁义”?谈谈你的认识。
答:
2、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
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
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①于我【孟子·公孙丑上】
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夷不随便与人交往,连别人的帽子戴得不正他都要生气。柳下惠则相反,和谁都能交往。虽则交往,但决不受他人影响。
B、对待不良倾向,伯夷是“望望然去之”,而柳下惠则“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两者都十分可贵,十分难得。但孟子认为两者都不可取。
C、柳下惠不羞辱国君,也不小看下面的官员;他为官就竭力提拔贤士,一定重用他们,不因为官小而抱怨,处境困厄而不忧伤。
D、柳下惠的信条是:“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玷污)我哉?”就是说,他也爱惜自己的清净洁白,不与伯夷异趣。
(2)孟子在这里实际上批判了哪两种人?
参考答案
1、(1)D(渐渐地此“四端”也会消失殆尽——有误。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
四体也,并不会消失殆尽,但对于“四端”,“苟能充之”和“苟不充之”结果大为不同。)
(2)“仁”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真实德性,这种德性是与生俱来的,人总要经常保有
它,顺着它,心才会安稳踏实。“义”也是一个人内在真实的德性,是待人处事的准则,人必须遵此而行,才算是正确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这“仁”与“义”是人的心原本所具有的,只要顺着去做,就能使自己的人生成为真实有意义的存在,反之,则是人最大的悲哀。
2、(1) C(原文句子理解错误。柳下惠不认为侍奉坏君主是羞耻的事,也不因为官职小而瞧不上;到朝廷做官,不掩藏自己的贤能,必定按自己的原则行事;被国君遗弃而不怨恨,处境穷困而不忧伤。)
(2)孟子在这里批判了两种人:一种人原则性太强,自视清高,器量狭窄,难与之相
处;一种人态度过于随便,没有原则,逢场作戏。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八年级第一学期国学《孟子》原文
第一课
求仁自可得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人皆有善心
告子曰:“„„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册。是岂水这性哉?其势则然也。”——《孟子·告子上》
第二课
良知、良能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
思则得之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第三课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心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穷达不失志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第四课
吾岂好辩哉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
四过不足为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孟子·梁惠王下》
第五课
风过草必偃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孟子·滕文公上》
仁者能正君
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面国定矣。——《孟子·离娄上》
福祸源于已
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上》
爱心人人有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
第七课
智者避危墙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尽心上》
自毁人毁之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离娄上》
第八课
秽人人恶之
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孟子·离娄下》
爱人人爱之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第九课
君子能改过
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孟子·公孙丑下》
知错近于勇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孙丑下》
第十课
非义宜速已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
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下》
此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取义宁舍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第十二课
矢志不可移【孟子·公孙丑上】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仁义不可弃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
第十三课
志为气之帅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 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孟子·公孙丑上》
气融义与道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
第十四课
登岱小天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一暴十寒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
第十五课
介然用之而成路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尽心上》
乐取于人以为善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君子有三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教人要大度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孟子·离娄下》
第十七课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①,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
善能服天下
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孟子·离娄下》
第十八课
人当有五伦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申之以孝悌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第十九课
为人要真诚
孟子曰:“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 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孔子之亡也, 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 得不见?”——《孟子·滕文公下》
诚乃天之道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
第二十课
虽善言不受
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孟子·公孙丑上》
陈相见孟子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名句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梁惠王上》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下》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
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离娄上》
《孟子》经典名句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3、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孟子·梁惠王下》)
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10、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上》)
11、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告子下》)
1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
13、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以武力征服人,人不是真正心服,而是力量不足,抵抗不住;以恩德服人,人的心中高兴,是真心实意的服从。
14、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1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 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与天下人同乐,与天下人同忧,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的,从来还没有过的。
16、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17、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孟子·离娄上》)
【译文】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 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18、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
19、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1
20、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 21、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22、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23、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24、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
【译文】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艺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学的人也就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
2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26、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译文】人不学而有的能力,是人的本能,不用考虑而知道的事情,是自身的意识(天赋的道德观念)。
27、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尽心上》)
28、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尽心下》)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 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2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译文] (孟子说:)“一个人有了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一个家有了自己毁坏的因素,别人才能毁坏它;一个国家自己有了被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30、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荀子名句及译文【孟子·公孙丑上】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
2、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译文〕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指眼睛因为不能同时盯着两个东西(或两种事物),所以能看清一切事物(是因为专注所致);耳朵因为不能同时听取两种人的意见,所以能明辨是非。
3、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4、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2
〔译文〕看到善良的行为,一定一丝不苟地拿它来对照自己;看到不好的行为,一定心怀恐惧地拿它来反省自己;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坚定不移地爱好自己;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被害似地痛恨自己。
所以指责我而指责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赞同我而赞同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贼人。 5、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
【译文】做人不讲礼,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讲礼,就没有成就;国家不讲礼,就不得安宁。
6、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7、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韩矛戟。(《荀子·荣辱》)
8、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
【译文】天道(自然规律)是持久不变的,它并不因为尧(那样仁德的君主)而存在,也不因为桀(那样残暴的君主)而消失。符合治理它的规律来适应它,就获得吉祥;用紊乱来适应它,就遭到凶灾。
9、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荀子·儒效》)
【译文】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
10、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荀子·大略》)
【译文】嘴巴能说,身体能做,(这是)国家的珍宝;嘴不能说,身体能做,(这是)国家的器物;嘴巴能说,身体不能做,(这是)国家的用具;嘴巴说好话,身体干坏事,这是国家的妖孽。治理国家的人,(应该)敬重他的珍宝,爱惜他的器物,使用他的用具,清除他的妖孽。
11、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荀子·儒效》)
〔译文〕我想要出身贫贱却能够富贵,生性愚蠢却能够变得聪明,穷困而变得富有,可以吗? 孟子说:大概只有学习吧。
12、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荀子·儒效》)
〔译文〕君子没有官位却很高贵,没有俸禄却很富有,不说话却使人信服,不发怒却让人感到他的威严,处境困厄却(荣耀),独自居住而感到快乐
13、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荀子·君道》
14、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荀子·荣辱》
15、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荀子·大略》)
〔译文〕滚动的球体掉进凹陷处会停止,谣言传到明白人那里就平息。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
3
16、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17、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18、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荀子·大略》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能透辟地认识事物的道理;善于实践的人能把事物中的疑难探究清楚。
19、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君子不与。《荀子·大略》 〔译文〕知识多而不能亲自践行,学问广博而没有常道,爱好众多而不能专精,这些都是君子不赞成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