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翻译】
1.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2)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13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7)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 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23 春秋无义战 (尽心下)
【翻译 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
(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
(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译文】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2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译文】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
27)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译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2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译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2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30)民事不可缓也。
【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3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译文】现在你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骏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禽兽来吃人。
(33)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译文】桀和纣的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他们的失去百姓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便获得天下了;•获得百姓的支持有方法:获得了民心,便获得百姓的支持了;•获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34)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译文】贤明的君主在规定百姓的产业时,一定要使他们上可以养父母,下可以养妻子儿女,好年成能丰衣足食,遇上荒年也不致饿死。
3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这样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
挡。
(36)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译文】诸侯的宝贝有三样:土地、百姓和政治,•那种以珍珠美玉为宝贝的人,祸害一定会到他身上来。
(37)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译文】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也替他们降生了师傅,•这些君主和师傅的惟一责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
(38)人皆可以为尧舜。
【译文】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3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离娄上)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40)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译文】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41)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4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4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译文】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44)养心莫善于寡欲。
【译文】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45)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译文】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里。
(47)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译文】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4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离娄下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49)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万章下)
【译文】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
50)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51)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译文】丰收年成,年青人多表现懒惰;灾荒年成,年轻人多表现强暴,•并不是天生的资质有所不同,是由于环境把他们的心变坏了的结果。
(5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译文】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的话,•仍然是一个废井。
(
53)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译文】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54)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译文】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5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处境困厄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
56)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译文】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57)尽信《书》,不如无《书》。
【译文】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58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你爱护别人但人家不亲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爱够不够;你管理人民却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够不够;待人以礼对方不报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够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取得效果,都要反过来检查一下自己,只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民就会归顺你了。”
59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离娄上)
《孟子》经典名句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3、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孟子·梁惠王下》)
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10、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上》)
11、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告子下》)
1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
13、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以武力征服人,人不是真正心服,而是力量不足,抵抗不住;以恩德服人,人的心中高兴,是真心实意的服从。
14、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1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 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与天下人同乐,与天下人同忧,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的,从来还没有过的。
16、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17、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孟子·离娄上》)
【译文】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 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18、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
19、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1
20、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 21、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22、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23、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24、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
【译文】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艺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学的人也就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
2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26、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译文】人不学而有的能力,是人的本能,不用考虑而知道的事情,是自身的意识(天赋的道德观念)。
27、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尽心上》)
28、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尽心下》)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 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2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译文] (孟子说:)“一个人有了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一个家有了自己毁坏的因素,别人才能毁坏它;一个国家自己有了被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30、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荀子名句及译文【孟子公孙丑上翻译】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
2、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译文〕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指眼睛因为不能同时盯着两个东西(或两种事物),所以能看清一切事物(是因为专注所致);耳朵因为不能同时听取两种人的意见,所以能明辨是非。
3、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4、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2
〔译文〕看到善良的行为,一定一丝不苟地拿它来对照自己;看到不好的行为,一定心怀恐惧地拿它来反省自己;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坚定不移地爱好自己;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被害似地痛恨自己。
所以指责我而指责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赞同我而赞同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贼人。 5、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
【译文】做人不讲礼,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讲礼,就没有成就;国家不讲礼,就不得安宁。
6、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7、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韩矛戟。(《荀子·荣辱》)
8、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
【译文】天道(自然规律)是持久不变的,它并不因为尧(那样仁德的君主)而存在,也不因为桀(那样残暴的君主)而消失。符合治理它的规律来适应它,就获得吉祥;用紊乱来适应它,就遭到凶灾。
9、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荀子·儒效》)
【译文】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
10、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荀子·大略》)
【译文】嘴巴能说,身体能做,(这是)国家的珍宝;嘴不能说,身体能做,(这是)国家的器物;嘴巴能说,身体不能做,(这是)国家的用具;嘴巴说好话,身体干坏事,这是国家的妖孽。治理国家的人,(应该)敬重他的珍宝,爱惜他的器物,使用他的用具,清除他的妖孽。
11、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荀子·儒效》)
〔译文〕我想要出身贫贱却能够富贵,生性愚蠢却能够变得聪明,穷困而变得富有,可以吗? 孟子说:大概只有学习吧。
12、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荀子·儒效》)
〔译文〕君子没有官位却很高贵,没有俸禄却很富有,不说话却使人信服,不发怒却让人感到他的威严,处境困厄却(荣耀),独自居住而感到快乐
13、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荀子·君道》
14、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荀子·荣辱》
15、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荀子·大略》)
〔译文〕滚动的球体掉进凹陷处会停止,谣言传到明白人那里就平息。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
3
16、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17、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18、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荀子·大略》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能透辟地认识事物的道理;善于实践的人能把事物中的疑难探究清楚。
19、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君子不与。《荀子·大略》 〔译文〕知识多而不能亲自践行,学问广博而没有常道,爱好众多而不能专精,这些都是君子不赞成的。
4
诸子喻山水
子 曰:譬如 为 山,未成一篑 , 止 , 吾 止也。
孔子说:比如用土堆座山,只差一筐土便能堆成,这时却停下来了,是我自己要停止的。 譬如 平地 ,虽 覆 一篑 ,进 , 吾 往 也。(《论语·子 又比如在平地上堆一座山,即使才倒下一筐土,继续堆土,是我自己要前进的。(《论语·子 罕》)
罕》)
(是我自己停止的。平地:平整地面。“平地”后面有省略的成分。虽:连词,表假设。覆:倾出;倒出。进:前进;向前。这里指继续倒土堆山。吾往也:判断句。是我自己要前进的。往,去,到。这里指去做继续堆土的事。子罕:是《论语》的篇名,取自于“(《论语》子罕篇第九)”的第一章“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意思是“孔子很少谈到利、命和仁”。) 譬(pì)如:比如。为(wéi)山:用土堆山。未成一篑(kuì):只差一筐土便能成功。篑,盛土的竹筐。吾止也:判断句。
上 不 天 则 下 不 遍覆 ,心 不 地
上面如果没有辽阔的天空,那么下面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 则 物 不 毕 载 。太山 不立 好恶 ,故 能 成 其 那么万物就不能被全部包容。泰山对土石不存在什么好恶之心,所以能够包容一切而成就自 高 ;江海 不 择 小 助 ,故 能 成 其 富 。
己的高大;江海对溪流不加选择,哪怕是很小的帮助也高兴,所以能够成就它的浩瀚。
(遍覆:全部覆盖。遍,全部。毕载:全部承受。毕,统统;全部。载,承受。太山:
即泰山。立:存在。好恶(hàowù):喜好与嫌恶。小助:小的帮助。富:盛,多。)
故 大人 寄形 于天地 而 万物 备 ,历心于 山 海 而 所以君主让自己形体中的气魄寄托在天地间,那么万物就具备了,尽心在高山和大海间,那 国家 富 。上 无 忿怒 之毒 ,下 无 伏怨 之 患, 么国家就富足了。君主没有因忿怒而对臣民的残害,臣民没有因积怨而产生对君主的祸患, 上 下 交朴 ,以道 为舍 。
君主和臣民都反朴归真,把道作为归宿。
: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寄形:寄托形体。万物:统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历心:尽心。富:财物多,跟“贫”相对。忿(大人
怒:愤怒。毒:祸患,祸害。伏怨:潜藏的怨恨。患:祸患;灾难。交朴:都有淳朴之心。交,俱;皆。朴,淳朴;朴实。以道为舍:把道作为归宿。道,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韩非子·解老》:“道者,万物
之所然者,万理之所稽也。”舍,虚拟的住宅。《管子·心术》:“德者,道之舍。”)
故 长 利 积 , 大 功 立 ,名 成 于 前, 德垂 于后 , 因此长远的利益积累了,伟大的功勋建立了,名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这是国家 治之至也 。(《韩非子·大体》)
大治的最高境界。(《韩非子·大体》)
:长远的利益。功:功勋。名:名望。成于前:树立于生前。成,完成,实现。垂于后:流传于后世。垂,留传;流传。治:(长利
指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与“乱”相对。至:达到极点。大体:《韩非子》第二十九章篇名,取自其开头的一句话:“古之全大体者”,意思是“古代能够全面把
握事物的整体和根本的人”。)
海不辞 水 ,故 能 成 其 大;山不辞 土石,故 能 成 其
海不拒绝任何的水流,所以能够成就它的博大;山不拒绝任何土石,所以能够成就它的 高 ;明 主不厌 人 ,故 能 成其众 ;士 不厌 学 ,故 能成 高峻;贤明的君主不嫌弃百姓,所以能够聚集众多的臣民;读书人不厌倦学习,所以能达到 其 圣 。(《管子·形势解》)
那种圣人的境界。(《管子·形势解》)
(辞:推辞;辞谢。明主:贤明的君主。不厌人:不嫌弃百姓。厌,嫌弃。士:泛指读书人,知识阶层。不厌学:不厌倦学习。厌,厌烦。圣:圣人。指道德智能极高超的理想人物。形势解:《管子》中的篇名。是对《形势》篇思想作专门解释的篇章。) 子 曰:‚ 知 者乐 水, 仁 者乐 山。 知 者动 , 仁 者 静。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有智慧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 知 者 乐, 仁 者 寿。‛(《论语·雍也》)
有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论语·雍也》)
:有智慧的人。乐(yào):喜好,爱好。仁者:有德行的人。动:改变事物原来的状态。(知(zhì)者
与“静”相对。静:沉静稳重。寿:长寿。雍也:《论语》中的篇名。主要内容是评论人物、泛论人生。)
子 在川上 曰:‚逝者 如斯夫 ! 不舍昼夜 。‛ (《论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回头的光阴就像这河水啊,日日夜夜不停地流去。” (《论语·子罕》)
语·子罕》)
:河边。川,河流。上,表示江河的边侧。逝者:指消逝的时光。逝,(川上) 流。斯:代词,这。代指流水。舍:停留,止息。昼夜:白日和黑夜。
徐子曰:‚仲尼亟 称于水,曰:‘水哉,水哉!’ 何取 于水也 ?‛
徐子说:“孔子多次称赞水,说:‘水呀,水呀!’他所取法于水的是什么呢?”
(徐子:孟子弟子。战国时宋人,反对战争。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名
丘,春秋鲁国人。亟(qì):屡次;一再。称(chēnɡ):称道;称扬。)
孟子曰:‚ 源 泉 混混 ,不舍昼夜, 盈科 而后 进 ,
孟子说:“有本源的泉水滚滚地往下流,昼夜不停,把低洼之处注满,又继续向前奔流,
放乎四海 ,有本者 如是 ,是之取 尔 。苟为无 本 , 七八 一直流到海洋中去。有本源的便像这样,孔子取法他这一点罢了。假若没有本源,一到七八 月之间 雨 集, 沟浍皆盈 ; 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 故 声闻 过情 ,君子 月 间,雨水众多,大小沟渠都满了;可干涸也就是一会儿的事。所以名誉超过实际,君子 耻之。‛(《孟子·离娄下》)
引为耻辱。”(《孟子·离娄下》)
(ɡǔnɡǔn):同“滾滾”。水奔流不绝的样子。盈科:水充满坑坎。盈,满,充满。科,坎;坑。放(fǎnɡ):至,到。四(混混
海: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是之取尔: 宾语前置句,“是”是动词“取”的宾语,“之”是助词。尔,通“耳”,罢了。苟为:同义复用。如果。雨集:雨水密集。沟浍(kuài):泛指田间水道。浍,田间水渠。涸(hé):水枯竭。声闻(wèn):也作“声问”,名声。过情:超过实际情形。耻:以„„为耻。离娄:《孟子》篇名,内容涉及政治和为
人处事等方面。)
孟子曰:‚孔子登 东山 而 小鲁 ,登 泰山 而 小天下 。故
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很小了,上了泰山,便觉得天下也不大了。所以
观于海 者 难为水 ,游于圣人之门 者 难为言 。 看过海洋的人,别的水便难以吸引他;曾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别的议论也就难以吸引他。 (东山:赵岐注:“东山,盖鲁城东之高山。”后因以代指鲁地。小鲁:以鲁国为小。小,以„„为小。泰山:在山东省中部。古称
东岳,为五岳之一。也称岱宗、岱山、岱岳、泰岱。主峰 玉皇顶在泰安市北。古代帝王常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难为水:别的水难以吸引他了。游:外出求学。圣人:这里专指孔子。《孟子·公孙丑上》:
“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难为言:别的议论难以吸引他了。)
观 水有术 ,必 观其澜 。日 月 有明 ,容光 必 照焉。流 观看水有方法,一定要看它壮阔的波浪。太阳、月亮都有光辉,连一点缝隙都必定照到。流 水之为物也,不盈科 不 行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 不 达。‛ 水这个东西不把洼地流满,便不再向前流;君子立志于道,没有达到一定的阶段,就不通达。” 孟子·尽心上
孟子·尽心上
澜:大波浪。明:指日月的光亮。容光:指微小的空隙。照焉:照到它。焉,代词。流水之为物:流水作为一种物体。(术:方法。
之,助词。为,动词,作为。盈科:水充满坑坎。盈,满,充满。科:坎;坑。志于道:立志于道。道,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成章:乐曲终了为一章。引申为积渐生变,自成格局,皆可称成章。章,指事物发展的
阶段。达:畅通。尽心:《孟子》篇名,集中了孟子关于认识和自身修养的论述。)
上善 若水 。水善 利万物而不 争, 处 众人之所恶 ,
最善的人像水一样:水善于适宜万物而不与之相争,它甘心处在众人所憎恶的卑洼地方,【孟子公孙丑上翻译】
故 几 于道。居 善 地 , 心 善 渊 ,与 善 所以它接近于道。居住要善于像地一样卑谦;心地要善于像深潭一样沉静;待人要善于像上 仁 ,言 善 信,正 善 治 , 事 善 能,动 善
天一样仁慈;言谈要善于保持诚信;施政要善于治理家国;办事要善于发挥才能;行动要善 时 。夫唯 不争,故 无 尤 。(《老子》第八章)
于利用时机。正因为他与物不争,所以没有过失。(《老子》第八章)
(地:居住要善于像地一样卑谦。地,指卑下之处。渊:深潭。仁:仁慈。信:诚信。正:通“政”,施政。治:指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与“亂”相对。
唯:因为。尤:过失。上善:至善,道德最完善的人。利万物:适宜万物。利,方便;适宜。所恶:憎恶的地方。几于道:接近于道。几,接近。居善)
江海所以能 为百谷王者 , 以 其善 下之,故 能为百谷王 。 江海能汇集百川成为江海的原因,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位,因此水能到百川汇集的地方。 (《老子》第六十六章)
(《老子》第六十六章)
(所以:„„的原因。百谷王:指江海。百谷之水必趋江
海,故称。善下:善于处在低位,下,位置在低处。。)
天下莫 柔弱于水 ,而攻 坚强 者 莫之 能胜 ,以其无 以 易
天下没有什么比水柔弱,但是冲击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因为没有用来替
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 不知 , 莫 能 行 。 代它的东西。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谁不懂得这个道理,但是没有谁能够遵行它。 (《老子》第七十八章)
(《老子》第七十八章)
(莫:代词。没有什么。柔弱于水:比水柔弱。于,介词,表示比较。攻:冲击。坚强: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莫之能胜:没
有什么能胜过水。宾语前置句。“之”是动词“胜”的宾语。无以:没有用来。易:替代。莫不知:没有谁不懂得。莫,代词,没有谁。知,懂
得。行:实行。)
夫兵形 象水 ,水之形 避 高 而趋 下 ,兵之形 避 作战的方式好像水的流动,水的流动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作战的方式是避开敌人坚 实 而 击 虚 ;水因地 而制 流 ,兵 因 敌 而制 胜 。 实之处而攻击它的弱点。水因地势的高低而制约流向,作战则根据敌人的变化而夺取胜利。 故 兵 无 常 势,水 无 常 形 ,能因 敌 变化而取 胜者 , 谓 所以战争没有固定的态势,水流没有不变的形态。能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夺取胜利的,这就叫 之 神。(《孙子·虚实篇》)
做用兵如神。(《孙子·虚实篇》)
(
兵形:指用兵作战的方式方法。水之形:水的流动。形,形状,这里指水的流动。趋:趋向。避实而击虚: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它的弱点。实,坚实;踏实。虚:空隙。引申为薄弱环节。制流:控制流向。制胜:制服对方以取胜。常势:固定的形势。常,固定的。常形:因:根据。固定的形态或形状。神:神灵;神仙。)
公孙丑上·第二章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 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让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 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曰:「敢问夫子之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 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有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 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 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何谓知言?」曰:「□辞知其所 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 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曰:「姑舍是。」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 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曰:「然则有同与?」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 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曰:「敢问其所以异?」曰:「宰我、子夏、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 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拨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翻译:
公孙丑上·第二章
公孙丑问道:“如果让您担任齐国的卿相,能够实行您的主张了,那么即使因此而建立了霸业或王业,也不必感到奇怪的了。如果这样,您动心不动心呢?”孟子说:“不,我四十岁起就不动心了。”公孙丑说:“如果这样,老师就远远超过孟贲了。孟子说:“做到这点不难,告子在我之前就做到不动心了。”公孙丑问:“做到不动心有什么方法吗?”孟子说:“有。
北宫黝这样培养勇气:肌肤被刺不退缩,双目被刺不转睛;但他觉得,受了他人一点小委屈,就像在大庭广众之中被人鞭打了一般;既不受平民百姓的羞辱,也不受大国君主的羞辱;把行刺大国君主看得跟行刺普通百姓一样;毫不畏惧诸侯,听了恶言,一定回击。孟施舍这样培养勇气,他说:„把不能取胜看作能够取胜;估量了势力相当才前进,考虑到能够取胜再交战,这是畏惧强大的敌人。我哪能做到必胜呢?能无所畏惧罢了。‟(培养勇气的方法,)孟施舍像曾子,北宫黝像子夏。这两人的勇气,不知道谁强些,但孟施舍是把握住了要领。从前,曾子对子襄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经在孔子那里听到过关于大勇的道理:反省自己觉得理亏,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我也不去恐吓;反省自己觉得理直,纵然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孟施舍的保持勇气,又不如曾子能把握住要领。”公孙丑说:“请问,您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说:)“告子曾说:„言论上有所不通,心里不必去寻求道理;心里有所不安,不必求助于意气。‟心里有所不安,不必求助意气,这是可以的;言论上有所不通,心里不寻求道理,这不可以。心志是意气的主帅,意气是充满体内的。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所以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动意气。‟”(公孙丑问:)“既说„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又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动意气‟,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心志专一就能调动意气,意气专一也能触动心志。譬如跌倒和奔跑,这是意气专注的结果,反过来也使他的心志受到触动。”(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擅长哪方面?”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说清楚啊。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与道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它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因此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东西。(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里不能忘记它,也不妄自助长它。不要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去拔高它的人,昏昏沉沉地回到家中,对家里人说:„今天累极了,我帮助禾苗长高啦!‟他的儿子赶忙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已经枯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培养浩然之气)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公孙丑问:)“什么叫能识别各种言论?”(孟子说:)“偏颇的言论,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过激的言论,知道它陷入错误的地方;邪曲的言论,知道它背离正道的地方;躲闪的言论,知道它理屈辞穷的地方。(这些言论)从心里产生出来,会危害政治;从政治上表现出来,会危害各种事业。如果有圣人再次出现,一定会赞成我所说的。”(公孙丑说:)“宰我、子贡擅长言谈辞令,冉牛、闵子、颜渊擅长阐述德行。孔子兼有这两方面的特长,(却还)说:„我对于辞令,是不擅长的。‟(老师既然说擅长识别言论,)那么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吧?”孟子说:“唉呀!这是什么话!从前子贡问孔子道:„老师是圣人了吧?‟孔子说:„圣人,我不能做到,我只是学习不觉满足,教人不知疲倦。‟子贡说:„学习不觉满足,这样就有智慧;教人不知疲倦,这是实践仁德。既有仁德又有智慧,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圣人,孔子尚且不敢自居———(你说我是圣人了,)这是什么话呀?”(公孙丑说:)“以前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子夏、子游、子张都有圣人的一部分特点,冉牛、闵子、颜渊具备了圣人所有的特点,只是还嫌微浅。请问您处于哪种情况?”孟子说:“暂且不谈这个问题。”公孙丑问:“伯夷、伊尹怎么样?”孟子说:“处世的方法不同。不是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理想的百姓不去使唤;天下安定就入朝做官,天下动乱就辞官隐居,这是伯夷的处世方法。可以侍奉不好的君主,可以使唤不好的百姓,天下安定去做官,天下动乱也去做官,这是伊尹的处世方法。该做官就做官,
该辞官就辞官,该任职长一些就任职长一些,该赶快辞职就赶快辞职,这是孔子的处世方法。(他们)都是古代的圣人,我还做不到他们这样;至于我所希望的,那就是学习孔子。”(公孙丑问:)“伯夷、伊尹相对于孔子来说,是同等的吗?”孟子说:“不。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得上孔子的。”公孙丑问:“那么他们有共同之处吗?”孟子说:“有。如果能有方圆百里的一块地方而由他们做君主,他们都能使诸侯来朝见而拥有天下;如果要他们干一件不义的事情,杀一个无辜的人而让他们得到天下,他们都是不愿去干的。这些是共同的。”公孙丑说:“请问孔子和他们不同的地方。” 孟子说:“宰我、子贡、有若,他们的智慧足以了解孔子,即使有所夸大,也不至于阿谀吹捧他们所敬爱的人。宰我说:„根据我对老师的观察,老师远远超过尧、舜了。‟子贡说:„见了一国礼制,就能知道一国的政治;听了一国的音乐,就能了解一国的德教;即使从一百代以后来评价这一百代的君主,也没有谁能违背孔子这个道理的。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得上孔子的。‟有若说:„岂只是人类有这样的不同!麒麟对于走兽,凤凰对于飞鸟,泰山对于土丘,河海对于水沟,都是同类的;圣人对于一般的人,也是同类的。(这些)都高出了同类,超出了同群。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了。‟”
评价
这种养气方法培育出来的就是孟子的“浩然之气”。浩然者,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方法就是“直养而无害”,直者,正也。盖人之体,自天地生物,性附焉,气充焉。所以万物皆有喜怒哀乐、视听屈伸者,都是性与气守之而不离也。但是人和其他生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人有善恶是非之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之性不同于物之性,人之性便生出一个心来,即生出一“志”,人因有此“志”乃有善恶是非之心。所以说“持志”,即是平正自家是非善恶之心。义者,心之裁制者也,所以说此是非善恶之心,就是义。所以“持志”,就是“持义”,此是孟子暗合曾子之处,见得一脉相承。
“浩然之气”这种高超精神境界的培养,用孟子的话说,是“直养而无害”和“集义所生”,实际就是要用严格的、长期的知识修养和道德修养来获得。“直养”是知识修养,“集义”是道德修养;知识修养使人高明,道德修养使人高尚。知识修养和道德修养是互相包含,互相影响的。知识修养使人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有助于道德修养;道德修养不但包含对社会、人生的知识,体现着知识修养,而且能摒弃私心、杂念、偏见,使人更好地认识社会和人生,促进知识修养。 “无害”,“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都说明了这种修养的严格性和长期性。朱熹《四书集注》云:“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显然,朱熹认为浩然之气是与生俱来的,这是错误的,是和孟子所说的 “集义所生”相矛盾的。
古文翻译
1、儒学摘要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译文:子张向孔子询问仁。孔子说:“能在天下遵行五种德行,就是仁了。”子张说:“请问是哪五种德行?”孔子说:“恭敬、宽厚、诚信、聪敏、慈惠。恭敬就不会招致欺侮,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可以得到别人的任用,聪敏就可以立有功业,恩惠就足以使唤他人。”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论语·泰伯》)
译文:孔子说:“恭顺而不以礼来引导,就会烦劳不安;谨慎而不以礼来引导,就会畏惧胆怯;勇猛而不以礼来约束,就会盲动莽撞。直率而不以礼来约束,就会失于急躁。在上位者若能厚待亲属,民众就会兴起仁德风气;在上位者如果不遗弃故人、旧族,民众就不会对人淡薄无情。”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译文:子贡向孔子问道:“是否有一个字可以终身践行的呢?”孔子回答说:“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德行,大概是最高的了,民众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译文:子贡向孔子问道:“子张和子夏,谁更贤能?”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头了些,子夏不够了些。”子贡说:“那么是子张更贤能些了?”孔子说:“过了头和不足够,不相上下。”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谨慎处理政事,并坚守信用,节约财用且爱护他人,按照时令来役使民众。”【孟子公孙丑上翻译】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译文:子夏担任了莒父的长官,询问孔子如何处理政务。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只看到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只看到小利,就成不了大事。”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情应该戒除:年轻的时候,血气还不稳定,要戒除对女
色的迷恋;到了壮年,血气正旺盛,要戒除与人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除贪得无厌。”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立志在‘道’,据守在‘德’,依傍在‘仁’,游学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译文:子路对孔子说:“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老人给予他们安抚,朋友给予他们信任,年轻人给予他们关怀。”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孟子说:“倚仗武力,假借仁政之名的能够称霸诸侯,称霸一定要有强大的国力;依靠道德,施行仁政的能够称王天下,称王不一定要有强大的国力。商汤凭借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取代夏朝,周文王凭借方圆百里的国土称王天下。倚仗武力使他人服从的,他人并不是内心服从,而是武力不够;依靠道德使他人服从的,他人才会心悦诚服,就像孔门七十弟子服从孔子那样。《诗三百》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服从。’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孟子说:“君主以民众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民众也会以君主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君主以民众的忧虑为自己的忧虑,民众也会以君主的忧虑为自己的忧虑。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虑为忧虑,做到了这样还不称王天下的,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孟子·尽心下》)
译文:孟子说:“不信任仁德贤能的人,那么国家就会虚空,没有人才;没有礼义来规范,那么上下关系就会混乱;没有人施政办事,那么财物就不够使用。”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人们有句常说的话,都说‘天下国家’。可见,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国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个人。”
孟子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尊崇德、喜爱义,就可以从容自得。所以,士人失志时,也不失去义,得志时,也不背离道。失志不失去义,所以士人从容自得;得志不背离道,所以民众就不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就把恩泽施给民众;不得志时,就修养自身德行来显现于人世。失
志就独善自身,得志就兼善天下。”
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译文:孟子说:“人的本性趋向善良,就像水趋向下流。人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告子上》)
译文:孟子说:“同情之心,每个人都有;羞耻之心,每个人都有;恭敬之心,每个人都有;是非之心,每个人都有。同情之心,是仁;羞耻之心,是义;恭敬之心,是礼;是非之心,是智。仁、义、礼、智,不是由外面渗入的,而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不曾去想罢了。所以说,‘求取就能得到,放弃就会失掉。’”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 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荀子·修身》)
译文:礼法,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用来正确解释礼法的。没有礼法,用什么来端正身心呢?没有老师,我怎么知道礼法就是这样的呢?礼法这样规定,就按照这样做,是性情适合礼法;老师这样说,就跟着这样说,是认识顺从老师。性情适合礼法,认识顺从老师,就是圣人了。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
译文: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有了欲望而不能得到满足,就不会没有需求。如果一味需求而没有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有了争夺就会发生祸乱,有了祸乱就会导致困窘。古代的圣王厌恶那些祸乱,所以制定礼义来确定人们的等级名分,以此来满足人们的欲望,供给人们的需求,使人们的欲望一定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不得满足,物资也一定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短缺,使物资和欲望互相制约而增长,这就是礼兴起的原因。
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荀子·乐论》)
译文:音乐,是协和人情不可变换的方法;礼法,是治理国家不可更改的方式。音乐使人们同心同德,礼法区别人们的等级差异,礼乐的纲领,制约着人们的思想了。尽力地探求人的本性,极大地改变社会风俗,是音乐的本质特征;彰显真诚、去除虚伪,是礼法的永恒准则。
恭敬,礼也;调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故君子安礼乐利(乐),谨慎而无斗怒,是以百举不过也。小人反是。(《荀子·臣道》)
译文:内心恭敬,就是礼仪;协调和谐,就是音乐;谨小慎微,就是利益;争斗发怒,就是祸害。所以,君子适应礼仪,喜爱音乐,谨慎小心而不争斗发怒,因此,各种举动都没有过错。小人就与此相反。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夫)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荀子·性恶》)
译文: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矫饰的。人的本性,生下来就有喜欢利益的心理,顺从这种人性,所以争斗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亡了;生下来就有嫉妒厌恨的心理,顺从这种人性,所以残杀陷害就产生而忠诚信用就消亡了;生下来就有耳朵、眼睛的贪欲,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顺从这种人性,所以淫邪混乱就产生而礼义法度就消亡了。由此,放纵人的本性,顺从人的贪欲,就一定会出现争斗掠夺,与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合流,最终走向暴虐。所以一定要有老师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这样,推辞谦让的行为才会产生,符合礼仪法度,最终走向平稳安定。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显明了。
2、老庄录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一章》)
译文:“道”,如果是可以用言词称道的,那就不是永恒的“道”了;“名”,如果是可以用言词命名的,那就不是永恒的“名”了。“无名”,是万物的开端;“有名”,是万物的母体。所以,经常以无所欲望来观照无名时期大道的微妙;经常以有所欲望来观照有名时期人类的要求。“无名”与“有名”,同一出处,虽然名称不同,但所称谓的对象却是一个。这两者极其深奥玄妙,是探求众多微妙的门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
译文:“道”产生出“一”(统一的未分化的混沌气),“一”产生出“二”(阴、阳二气),“二”产生出“三”(第三种气——和气),“三”产生出万物。万物都包含着阴与阳两个对立面,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就生成了和气。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译文: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纯任自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万物作而弗始),生而不(弗)有,为而不(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事物为美,也就知道丑了。都知道善的事物为善,也就知道不善了。有无相互产生,难易相互成全,长短相互显现,高下相互包含,音声相互调和,前后相互随从,这是永恒存在的规律。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处理政事,施行“不发号施令”的教化。让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限制,生养万物而不将它们据为己有,施加恩惠而不恃以望报答,功成而不居功自傲。因为不居功自傲,所以功绩就不会泯灭。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六十四章》)
译文:事物安定时容易保持,事变还没有征兆迹象时容易谋划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化解,事物细小时容易分散。问题在还没有发生时要作出预防,在还没有混乱时就要着手处理。合抱的大树是由细小的树苗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筐一筐土堆积起来的。行走千里的路程,要从脚下第一步开始。勉强做事反而导致失败,用力抓住反而失掉。因此,圣人不恣意妄为,也就没有失败;不紧抓不放,也就没有丧失。
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五十八章》)
译文:政治宽厚,民众就纯朴。政治苛刻,民众就狡诈。祸患,幸福就依傍在它边上;幸福,祸患就隐伏在它里面。谁知道祸福转化的终极原因呢?这种转化并没有一定的准则。正会再转化为邪,善会再转化为恶。人们陷入迷惑之中,时间已经很久了。所以圣人品行方正而不倔强,棱角分明而不伤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耀目。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
译文:国小民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民众十分看重生命而不往远处迁徙。即使有船有车,也没有必要去乘坐;即使有盔甲和兵器,也没有地方可以陈列;使民众恢复用远古结绳的方式来记事。使民众认为他们的食物最为甜美,他们的衣服最为漂亮,他们的居所最为安适,他们的习俗最为快乐。邻近的国家可以相互看得见,鸡狗的叫声可以相互听得到,然而民众之间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灭),木强则兵(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七十六章》)
译文:人活着时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躯体就变得僵硬了。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成为干枯的。所以,坚强,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属于活着的一类。因此,兵力充足强大就会遭受灭亡,树木粗壮高大就会被砍伐,凡是强大的就处于下降的趋势,柔弱的反而处于上升的状态。
知人者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三十三章》)
译文:善于了解别人是有智慧,善于认识自己是高明。能胜过别人是有力量,能克制自己就显得刚强。知道满足的就是富有,能坚持实行的被称为有志气。不丧失本性的就能保持长久,肉体死亡而精神永存的被称为长寿。
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庄子·在宥》)
上一篇:孟子·公孙丑上
下一篇:小学英语小故事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