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枝其二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杨柳枝其二篇一
《二年级经典诵读》

二年级“经典诵读”安排表

chūn xuě

1、《 春 雪 》

tánɡ hán yù 【唐】 韩 愈

Xīn nián dōu wèi yǒu fānɡ huá

新 年 都 未 有 芳 华 ,

èr yuè chū jīnɡ jiàn cǎo yá

二 月 初 惊 见 草 芽 。

bái xuě què xián cǎo sè wǎn

白 雪 却 嫌 草 色 晚 ,

ɡù chuān tínɡ shù zuî fēi huā

故 穿 庭 树 作 飞 花 。

Chūn yóu qǔ

2、《 春 游 曲 》(其一)

tánɡ wánɡ yá

【唐】 王 涯

wàn shù jiānɡ biān xìnɡ

万 树 江 边 杏 ,

xīn kāi yí yè fēnɡ

新 开 一 夜 风 。

Mǎn yuán shēn qiǎn sè

满 园 深 浅 色 ,

zhào zài lǜ bō zhōnɡ

照 在 绿 波 中 。

shànɡ yuàn hé qiónɡ shù

上 苑 何 穷 树 ,

huā jiān cì dì xīn

花 间 次 第 新 。

xiānɡ chē yǔ sī jì 香

车 与 丝 骑 ,

fēnɡ jìnɡ yì shēnɡ chén

风 静 亦 生 尘 。

qiū fēnɡ yǐn

3、《 秋 风 引 》

tánɡ liú yǔ xī

【唐】 刘 禹 锡

hé chù qiū fēnɡ zhì

何 处 秋 风 至 ?

xiāo xiāo sînɡ yàn qún

萧 萧 送 雁 群 。

zhāo lái rù tínɡ shù

朝 来 入 庭 树 ,

ɡū kè zuì xiān wén

孤 客 最 先 闻 。

wū yī xiànɡ 4、《 乌 衣 巷 》

tánɡ liú yǔ xī

【唐】 刘 禹 锡

zhū què qiáo biān yě cǎo huā

朱 雀 桥 边 野 草 花 ,

wū yī xiànɡ kǒu xī yánɡ xié

乌 衣 巷 口 夕 阳 斜 。

jiù shí wánɡ xiè tánɡ qián yàn

旧 时 王 谢 堂 前 燕 ,

fēi rù xún chánɡ bǎi xìnɡ jiā

飞 入 寻 常 百 姓 家 。

yánɡ liǔ zhī cí jiǔ shǒu

5、《 杨 柳 枝 词 九 首 》 (其二)

tánɡ liú yǔ xī

【唐】 刘 禹 锡

nán mî dōnɡ chénɡ chūn zǎo shí

南 陌 东 城 春 早 时 ,

xiānɡ fénɡ hé chù bù yī yī

相 逢 何 处 不 依 依 ?

táo hónɡ lǐ bái jiē kuā hǎo

桃 红 李 白 皆 夸 好 ,

xū dé chuí yánɡ xiānɡ fā huī

须 得 垂 杨 相 发 挥 。

chí shànɡ

6、《 池 上 》

tánɡ bái jū yì

【唐】 白 居 易 Xiǎo wá chēnɡ xiǎo tǐnɡ 小 娃 撑 小 艇 ,

tōu cǎi bái lián huí

偷 采 白 莲 回 。

bù jiě cánɡ zōnɡ jì

不 解 藏 踪 迹 ,

fú pínɡ yí dào kāi

浮 萍 一 道 开 。

wēi yǔ yâ xínɡ

7、《 微 雨 夜 行 》

tánɡ bái jū yì

【唐】 白 居 易

mî mî qiū yún qǐ

漠 漠 秋 云 起 ,

shāo shāo yâ hán shēnɡ

稍 稍 夜 寒 生 。

dàn jiào yī shɑnɡ shī

但 觉 衣 裳 湿 ,

wú diǎn yì wú shēnɡ

无 点 亦 无 声 。

yí ài sì

8、《 遗 爱 寺 》

tánɡ bái jū yì

【唐】 白 居 易

nînɡ shí lín xī zuî

弄 石 临 溪 坐 ,

Xún huā rào sì xínɡ

寻 花 绕 寺 行 。

shí shí wãn niǎo yǔ

时 时 闻 鸟 语 ,

chù chù shì quán shēnɡ

处 处 是 泉 声 。

chūn fēnɡ

9、《 春 风 》

tánɡ bái jū yì

【唐】 白 居 易

Chūn fēnɡ xiān fā yuàn zhōnɡ mãi 春 风 先 发 苑 中 梅,yīnɡ xìnɡ táo lí cì dì kāi

樱 杏 桃 梨 次 第 开 。

qí huā yú jiá shēn cūn lǐ

荠 花 榆 荚 深 村 里 , yì dào chūn fēnɡ wãi wǒ lái

亦 道 春 风 为 我 来 。

fù dã ɡǔ yuán cǎo sînɡ biã

10、《赋得 古 原 草 送 别》 (节 选)

tánɡ bái jū yì

【唐】 白 居 易

lí lí yuán shànɡ cǎo

离 离 原 上 草 ,

yí suì yì kū rïnɡ

一 岁 一 枯 荣 。

yã huǒ shāo bú jìn

野 火 烧 不 尽 ,

Chūn fēnɡ chuī yîu shēnɡ

春 风 吹 又 生 。

Mǐn nïnɡ âr shǒu

11、《 悯 农 二 首 》

(其一)

tánɡ lǐ shēn

【唐】 李 绅

chūn zhǒnɡ yí lì sù

春 种 一 粒 粟 ,

qiū shōu wàn kē zǐ

秋 收 万 颗 子 。

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四 海 无 闲 田 ,

nïnɡ fū yïu â sǐ

农 夫 犹 饿 死 。

mǐn nïnɡ âr shǒu 12、《 悯 农 二 首 》(其二)

tánɡ lǐ shēn

【唐】 李 绅

chú hã rì dānɡ wǔ

锄 禾 日 当 午 ,

Hàn dī hã xià tǔ

汗 滴 禾 下 土 。

shuí zhī pán zhōnɡ cān

谁 知 盘 中 餐 ,

lì lì jiē xīn kǔ

粒 粒 皆 辛 苦 。

jiānɡ xuě

13、《 江 雪 》

tánɡ liǔ zōnɡ yuán

【唐】 柳 宗 元

Qiān shān niǎo fēi juã

千 山 鸟 飞 绝 ,

Wàn jìnɡ rãn zōnɡ miâ

万 径 人 踪 灭 。

ɡū zhōu suō lì wēnɡ

孤 舟 蓑 笠 翁 ,

dú diào hán jiānɡ xuě

独 钓 寒 江 雪 。

yîu nǚ cí

14、《 幼 女 词 》

tánɡ shī jiān wú

【唐】 施 肩 吾

yîu nǚ cái liù suì

幼 女 才 六 岁 ,

wâi zhī qiǎo yǔ zhuō

未 知 巧 与 拙 。

xiànɡ yâ zài tánɡ qián

向 夜 在 堂 前 ,

xuã rãn bài xīn yuâ

学 人 拜 新 月 。

tí shī hòu

15、《 题 诗 后 》

tánɡ jiǎ dǎo

【唐】 贾 岛

liǎnɡ jù sān nián dã

两 句 三 年 得 ,

yì yín shuānɡ lâi liú

一 吟 双 泪 流 。

zhī yīn rú bù shǎnɡ

知 音 如 不 赏 ,

ɡuī wî ɡù shān qiū

归 卧 故 山 秋 。

杨柳枝其二篇二
《杨柳欣赏》

杨柳枝其二篇三
《第二部分 唯物辩证法部分》

第二部分 唯物辩证法部分

◆《淮南子》中说:“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这表明了事物内部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这段话说明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的体现,要求我们要从整体上全面把握事物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无风不起浪”、“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体现的哲理是: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自觉树立因果观念,增强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共同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两句话都强调了任何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要求我们自觉树立因果观念,增强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亚里士多德说:“在任何状态中或在某一状态中的一只手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只有那只活着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部分,假如是只死手就不算是人的一部分了”。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打地洞“。体现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守株待兔”错误在于把事物的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都报”这句话肯定了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但没有看到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体现了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世异同事异,事异则备变。”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我国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至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白居易在《杨柳枝》中写道:“古歌旧曲请君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刘禹锡在《杨柳枝词》写道:“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两句诗体现的哲理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开拓创新而不可因循守旧。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太阳每天都是新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几句话形象地说明了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刻舟求剑”的错误在于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这首诗体现了生物的运动变化是有某种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的,生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这段话表明的哲学道理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苗枯田荒。”给我们的启示是规律具有客观性,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在它具有不可违抗性,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客观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唐朝诗人杜苟鹤在《小松》中写道:“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要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告诉我们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不是风动,不是嶓动,仁者心动”这两句话都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的,却否认了是物质在运动,是一种典型的离开客观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效果。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对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毛泽东说:“多思出智慧”。这说明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黑格尔说:“在纯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这体现了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统一的关系。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哲学上启示我们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包含的哲理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一段话体现哲理是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说明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

◆孔子曰:“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这一思想体现的哲理有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矛盾的双方是不可分的;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体现了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唐朝诗人李商隐有首诗这样写道:“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归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这首诗主要蕴涵的哲学道理是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给人的哲学思考是:认识自然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规律首先要掌握规律。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体现的哲学道理是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要体现的哲理是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先要创造一定条件。

◆《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从哲学观点看,这段话表明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这主要说明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名言揭示的共同哲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兵来将挡,火来水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体现的哲理是事物包含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辨。”这表明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

◆“张冠李戴”、“良莠不分”、 “不分皂白”的错误在于抹杀了事物的特点,没有看到事物包含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只缘护盾米挝并、它是庸人爱自扰。”此诗的错误在于幻想没有予盾,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讳疾忌医”的错误在于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告诫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最大的问题,是认为自己没有问题”告诉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要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矛盾和掩盖矛盾。

◆毛泽东说过:“将来有将来的两点,现在有现在的两点,各人有各人的两点。总之,是两点而不是一点。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告诉我们事物千差万别的原因,就在于它们各有其特殊矛盾,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宋代诗人卢梅坡在《雪梅》中写道:“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首诗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矛盾具有特殊性。

◆列宁说:“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矛盾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 “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等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吹毛求疵”的错误在于混淆了矛盾的主次方面,看问题抓不住主流。

◆《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其中包含的哲理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法国文学家福楼拜说:“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一娘生九子,连娘十个样”共同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人先擒王”,杜甫这首诗所包含的哲学原理是: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用在刀刃上”、“打蛇要打七寸”、“工作要做到点子上” 体现的哲学原理是: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体现的哲理是:虽然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但次要矛盾解决得好坏,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会产生影响作用,要求我们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苏轼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人之。”从哲学上看,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巴斯德说:“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劂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练》;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材料中例举的人和事说明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要重视内因的作用。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和事业上的成就所产生的影响具有辩证性;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意志品质影响着其奋斗方向和最终成就。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的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其中包含的哲理有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句话说明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说明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

◆“桔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体现的哲学道理是: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不能忽视外因;事物是普遍联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具体的;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玉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这段话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作用,不能忽视外因。

◆“名师出高徒” 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不能忽视外因。

◆“欲速则不达”,“少时偷针,长大偷金。” 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一切事物的变化发

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从哲学上讲,这段话包含的唯物辩证法哲理是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对这句话理解是: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它不懂得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它看不到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从来凯歌出艰难”体现的哲理是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古人云:“奢糜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

◆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这说明做事情要注意火候。要坚持适度原则。

◆“过犹不及”说明做事情要注意火候,要坚持适度原则。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最终必定要战胜旧事物。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句话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认识到事物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1.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因果联系的观点。

2.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3.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4.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关键部分对事物的整体起决定作用。

5.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断章取义:割裂了整体部分之间的关系,孤立地看问题。

6.舍卒保车:整体处于统帅和决定地位,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7.未雨绸缪: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8.坐井观天:把部分当作整体的错误观点。

9.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10.树欲静而风不止: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2.少小离家老人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3.涸泽而渔: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坚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14.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没有看到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1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向前发展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16.刻舟求剑;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1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18.严师出高徒;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方面看到了外因是事

杨柳枝其二篇四
《经典诵读》

小学1~2年级(100篇) 1 江南(江南可采莲) 汉乐府歌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北,

鱼戏莲叶南

此为汉代民歌,诗中大量运用重复的句式和字眼,表现了古代民歌朴素明朗的风格。诗歌描绘了江南采莲的热闹欢乐场面,从穿来穿去、欣然戏乐的游鱼中,我们似乎也听到了采莲人的欢笑。

2 敕勒歌(敕勒川)★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3

蝉(垂緌饮清露)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4 咏鹅(鹅鹅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鹅!鹅!鹅!”

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浆一样。

5 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7 中秋夜(圆魄上寒空) 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天上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8 九日登高(九日重阳节)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这首诗作于王勃南游巴蜀之时。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运用了“无理而妙”的写作手法,虽然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这两句的确很妙。因为错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9 山中(长江悲已滞)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③④①②

词句注释

①滞:停滞,不流通。

②万里:形容归程之长。

③属:恰逢,正当。

④高风:秋风。[2]

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

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更何况秋风风寒,黄叶在漫山飘飞。

10 渡汉江(岭外音书断) 宋之问

岭外2音书3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4。

词语注释 1. 汉江:汉水。宋之问因张易之事而被贬岭南,于神龙二年逃归洛阳。此诗作于途经汉水时。此诗原题李频作,误。

2. 岭外:指岭南,大庾岭之外,就是广东。

3. 书:信。

4. 来人:指从家乡来的人。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已经很长时间了。此刻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3]

11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 贺知章

12 回乡偶书二首(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 贺知章

13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王之涣

14 送别(杨柳东风树) 王之涣

15 春晓(春眠不觉晓)★ 孟浩然

16 赠王九(日暮田家远) 孟浩然

17 送朱大人入秦(游人五陵去) 孟浩然

18 终南望馀雪(终南阴岭秀) 祖咏

19 鹿柴(空山不见人) 王维

20 白石滩(清浅白石滩) 王维

21 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 王维

22 杂诗三首(其二)(君自故乡来) 王维

23 相思(红豆生南国) 王维

24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 王维

25 山中(荆溪白石出) 王维

26 送别(下马饮君酒) 王维

27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 李白

28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李白

29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白发三千丈) 李白

30 劳劳亭(天下伤心处) 李白

31 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 李白

32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李白

33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李白

34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

35 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 李白

36 闲居(柳色惊心事) 高适

37 钓鱼湾(垂钓绿湾春) 储光羲

38 听弹琴(泠泠七弦上) 刘长卿

39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 刘长卿

40 前出塞九首(其六)(节选)(挽弓当挽强……擒贼先擒王。) 杜甫 41 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 杜甫

42 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 杜甫

43 八阵图(功盖三分国) 杜甫

44 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 杜甫

45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 杜甫

46 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 司空曙

47 拜新月(开帘见新月) 李端

48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怀君属秋夜) 韦应物

49 咏露珠(秋荷一滴露) 韦应物

50 梅溪(自爱新梅好) 张籍

51 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 韩愈

52 春游曲(其一)(万树江边杏) 王涯

53 秋风引(何处秋风至) 刘禹锡

54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 刘禹锡

55 杨柳枝词九首(其二)(南陌东城春早时) 刘禹锡

56 池上(小娃撑小艇) 白居易

57 微雨夜行(漠漠秋云起) 白居易

58 遗爱寺(弄石临溪坐) 白居易

59 春风(春风先发苑中梅) 白居易

60 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离离原上草……春风吹又生)★

61 悯农二首(其一)(春种一粒粟) 李绅

62 悯农二首(其二)(锄禾日当午)★ 李绅

63 江雪(千山鸟飞绝) 柳宗元

64 幼女词(幼女才六岁) 施肩吾

65 题诗后(二句三年得) 贾岛

66 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贾岛

67 马诗二十三首(其四)(此马非凡马) 李贺

68 芦花(夹岸复连沙) 雍裕之

69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 杜牧

70 忆梅(定定住天涯) 李商隐

71 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 李商隐

72 惊雪(怪得北风急) 陆畅

73 云(片片飞来静又闲) 郑准

74 溪居即事(篱外谁家不系船) 崔道融

75 村行(暧暧村烟暮) 成彦雄 白居易

76 哥舒歌(北斗七星高) 西鄙人

77 答人(偶来松树下) 太上隐者

78 登华山(只有天在上) 寇准

79 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 欧阳修

80 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 邵雍

81 梅花(墙角数枝梅) 王安石

82 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 程颢

83 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 苏轼

84 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 苏轼

85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苏轼 86 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 苏轼 87 山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 曾幾

88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 杨万里

89 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 杨万里 90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 杨万里 91 雪梅(其一)(梅雪争春未肯降) 卢梅坡 92 花(能白更兼黄) 张羽

93 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 查慎行

94 对月寓怀(时逢三五便团圆) 曹雪芹

95 十二月十五夜(沉沉更鼓急) 袁枚

96 所见(牧童骑黄牛)★ 袁枚

97 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 高鼎

98 画(远看山有色)★

99 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叶圣陶 100 感觉(天是灰色的) 顾城

杨柳枝其二篇五
《柳树》

柳树

柳树

柳树,枝条细长而低垂,褐绿色,耐寒,耐旱,喜温暖至高温,日照要充足。 目录

展开

柳的意义

柳树在古代及现代有多种说法:

1、柳树因通“留”,故有惜别之意。

2、柳树传说为古代四大鬼树之一,有聚集阴魂的迷信之说。

3、柳树有对女子阴柔赞美之说。

4、柳树为阳性树种,民间多用于避邪及招风水。

5、柳树在泉城,树、泉、人和谐相伴,素有“家家清泉,户户垂柳”之胜境。柳文化 柳文化集锦 柳是报春的使者,杜甫有诗:“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它告知杨柳是春天气息的预报员,因而自古以

来,人们都喜爱杨柳,形成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 插柳 我国古代寒食节,清明节,那天家家门前有插柳枝的风俗。到宋代时,这种习俗更盛,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春。至今,还有不少人在清明扫墓时把柳条插坟头上以示纪念,这种习俗也就是由此而来的。 折柳 折柳赠别之俗始于汉朝。“折柳”一词最早见于六朝无名氏所撰的《三辅黄图》一书。此后“折柳”在诗文中为送别的同意语。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戴柳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含有愿春色长留人间,永葆青春的意思,表现了人们珍惜春光的良好心愿,此为其一,其二,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柳既是很容易扦插的树种,又是极易长大的速生树木,可谓生机蓬勃,戴柳又有前程发达之意。相传,黄巢起义时,曾规定戴柳为号,就是取其生机勃发、容易成功的寓意,现在我国北方及闽台等还有清明戴柳的习俗。 射柳 据有关资料讲,这是古人在清明前后开展的一项娱乐活动,即在距离柳树一百步远的地方,用弓箭射击悬挂的柳叶。这一活动起始于战国,流行于汉朝,至唐时,被官方确定为正式比赛项目。以后,不知何人又出新招,把原来射柳叶改成射葫芦:在葫芦里装一只鹁鸽,挂于百步之外的柳树上,射中葫芦,惊飞鹁鸽,以命中率高低决定胜负。虽是射葫芦,仍旧叫“射柳”。 赏柳 清明是踏青的大好时机。《武林旧事》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玉,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踏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看柳,这点,从许多关于清明的诗词可以看出来,如,宋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喻柳 柳是美好的象征。柳叶初生,似睡眼刚展,故称“柳眼”。李商隐《二月二日诗》:“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女子秀眉细长为柳叶,喻为“柳眉”。王衍诗《甘州曲》:“柳眉桃脸上胜春”。女子身腰若柳条柔软,故称“柳腰”。韩屋诗:“柳腰莲脸本忘情。”晋代卫灌的书像柳叶,世称“柳叶篆”。柳絮散落为絮绵,又称“柳绵”。晏殊《寓意诗》:“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苏东坡有“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词句。 咏柳 历代诗人以柳入题,歌咏不绝。古代的《诗经》中所写的“杨柳依依”,早已成为人们吟咏的佳句。唐以后,咏柳的诗词名篇迭出,如“柳絮飞来片片红,夕阳方明桃花坞”,“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等等。但是在咏柳的诗词中,把柳树的柔美形象描绘得最真切动人的,要数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爱柳 春秋时,有个柳下惠,原来不姓柳,因为很爱柳才改姓,于是,他的后代都姓柳了;东晋陶渊明,特意在堂前栽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

北宋欧阳修曾在扬州平山溏掘土种植柳树,人称“欧公柳”;唐代文成公主在拉萨的大昭寺前栽植一柳树,后人名之为“唐柳”;明末清初的蒲松龄临泉卜居,泉边栽柳,便自称“柳泉居士”;清末名将左宗棠出征西北时,命令军队在河西走廊沿途种柳,长达数千里,人称“左公柳”。现代画家丰子恺曾将屋子取名为“小柳屋”;现代史学家陈寅恪也特别爱柳,他的书房叫“寒柳堂”,其著述编为《寒柳堂集》。 咏柳诗 柳诗文 “春风杨柳万千条”,柳树在春风中吐绿绽芽,随风起舞,摇曳生姿,极具风流,很早就赢得了国人的喜爱,成了历代文人题颂讴歌的对象,写下了大量的咏柳诗文。纵观古代诗文,有关“柳”的形象比比皆是,如“章台柳”、“灞桥柳”、“水边柳”、“隋堤柳”、“青门柳”、“江边柳”、“城边柳”、“东门柳”、“亭柳”、“河柳”、“垂柳”、“新柳”、“秋柳”、“烟柳”、“风柳”、“问柳”、“柳色”、“柳絮”“杨柳曲”、“折杨柳”、“杨柳枝”、“柳枝词”等诸多柳诗、柳赋、柳记、柳词、柳曲,构成“柳文化”的重要内容。柳作为文学形象出现是在先秦时期,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采微》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之句,西汉枚乘《忘忧馆柳赋》是第一篇柳赋。魏晋六朝时期伴随着咏物诗的产生,出现了以柳为题材的咏柳诗,梁简文帝《折杨柳》则是第一篇咏柳诗。纵观历代咏柳诗文,则以唐贺知章的《咏柳》诗最著名、最传神,诗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为文学作品中的“柳意象”最具象征意义是表达“离情别意”的符号。柳色如烟,柳条曼长,犹如亲友间缱绻的柔情,仿佛离人不尽的别恨,加之“柳”与“留”谐音,人们乐意把柳当做情感的寄托物和负载体,产生了“折柳赠别”和“折柳寄远”的风俗。长期以往就把柳视为别离的代名词,从而植根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自春秋时期产生“折柳”风俗以后,代代相传。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折柳枝》(又名《折杨柳》、《杨柳枝》)的乐府诗。《宋书•五行志》载:“晋太康末,京洛为折杨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辞。”《唐书•乐志》也载:“梁乐府有鼓吹歌云:‘上马不提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此歌辞源出北国,即鼓角横吹《折杨柳枝》是也”。梁•简文帝《折杨柳》就有“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的诗句。唐代以后诗咏折柳极为兴盛,如唐•王之涣《送别》有“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诗句,孟郊《古离别》诗有“杨柳织别愁,千条万条丝”,李白《劳劳亭》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青”,白居易《青门柳》诗也有“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许浑《重别》诗有“留却一枝河畔柳,明朝犹有远行人”,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有“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施肩吾《折柳枝》有“伤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宋•韩琦《新柳》有“驿路行人东复西,等闲攀折损芳枝;

有生自是无根物,忍向东风赠别离”,欧阳修《咏柳》有“长亭送客兼迎雨,费尽春条赠别离”,周邦彦《六丑》词有“长条故意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明•晏铎《咏柳》有“河桥杨柳半无枝,多为行人赠别离”,等等,不胜例举。学者罗宗涛先生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的以柳象征“别离”原因时说:“我国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植物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杨柳,有人说‘中国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树木是杨柳’,似有道理。杨柳是别离的象征,而中国人喜聚不喜散,最怕与别人与朋友分开。但在人生旅途中,不管是生离还是死别,别离又是经常发生的,于是在我国诗歌中,别离成为最重要的主题,诗人笔下经常出现那依依的柳条,飘舞的柳絮,以及笛声鸣咽的折杨柳曲。”[36] 正是如此。古代诗文中还出现“折柳寄远”的亚意象符号意义。如唐•许景先《折柳篇》诗有“折芳远寄相思曲,可惜容华难再持”,卢照邻《折杨柳》诗有“攀折将安寄,军中音信稀”,张九龄《折杨柳》诗有“纤纤折杨柳,持取寄情人”,张旭《柳》诗有“濯濯烟条拂地垂,城边楼畔结春思”,李贺《致酒行》诗有“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彦谦《柳》诗有“春思春愁一万枝,远村遥岸寄相思”,等等,都是诗咏折柳寄远的事象,借此以表达对远方亲友的思念,祈盼早日归来。 编辑本段柳树的用途 柳树材质轻,易切削,干燥后不变形,无特殊气味,可供建筑、坑木、箱板和火柴梗等用材;木材纤维含量高,是造纸和人造棉原料;柳木、柳枝是很好的薪炭材;许多种柳条可编筐、箱、帽等;柳叶可作羊、马等的饲料;蜜源植物;为优美的观赏树种。 柳树极易成活,姿态婆娑,清丽潇洒,适于配植于池边湖岸,如间植花桃,则绿丝婀娜,红枝招展,尤为我国江南园林中的春景特色。 适应性强,树形优美,多作庭园绿化树种。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抗性弱,受害后有落叶和枯梢现象,不宜栽植于大气污染地区。树皮含鞣质;材质较旱柳差,可作器具和造纸原料;柳絮可填塞椅垫和枕头;枝和须根能祛风除湿。 阿斯匹林是人类常用的具有解热和镇痛等作用的一种药品,它的学名叫乙酰水杨酸。阿斯匹林的发明起源于随处可见的柳树。在中国和西方,人们自古以来就知道柳树皮具有解热镇痛的神奇功效。 在中药里,柳树入药亦多显功效。

概况

学名:Salix babylonica

别名:水柳、垂杨柳、清明柳

生物学分类: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五桠果亚纲、杨柳目、杨柳科

原产地:中国大陆南方

有无毒性:微毒

叶 :形状为线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约6~14cm,宽约5~11mm,边缘有细锯齿。

花 :每年的2~3月开花,花序是属于葇荑花序,雄花序长2~4cm,雌花序长约2cm。

其它的特性:落叶大乔木,柳枝细长,柔软下垂,性喜湿地,高可达20 -30 公尺,径50 -60 公分,生长迅速;树皮组织厚,纵裂,老龄树干中心多朽腐而中空。枝条无毛;冬芽线形,密着于枝条。叶互生,线状披针形,长7 -15 公分,宽6 -12 毫米,两端尖削,边缘具有腺状小锯齿,表面浓绿色,背面为绿灰白色,两面均平滑无毛,具有托叶。花开于叶后,雄花序为葇荑花序,有短梗,略弯曲,长1 -1.5公分。果实为蒴果,成熟后2 瓣裂,内藏种子多枚,种子上具有一丛绵毛。插枝繁殖。台湾,约于明朝末年时引进,迄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对空气污染及尘埃的抵抗力强,适合于都市庭园中生长,尤其于水池或溪流边。

有毒部位:叶子及树皮。

中毒症状:误食后引起冒汗、口渴、呕吐、血管扩张、耳鸣、视觉模糊,严重时呼吸困难、昏睡终日、丧失知觉、呼吸深而慢、脉搏则变快等症状。

柳树进行生物能源生产和环境治理:

中国林科院

瑞典通过栽培短轮伐期柳树矮林(以下简称柳树矮林)获得生物能源,其造林地主要是农地,所生产的生物量在地区供热厂中用于联合热电生产。 在生物能源生产的同时,柳树矮林还可起到清除污染物和治理环境的作用。近年来,瑞典已成功地将柳树矮林用于城市废水、垃圾沥出物、工业废水(如贮木厂喷浇原木后的废水)、下水道污泥和锯沫等处理,主要是通过植物吸收来减少水和土壤中的污染物和过多的养分,促进土壤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这个过程被称为植物整治。

一、以生物量生产为目标的柳树栽培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伴随石油燃料被新能源取代的趋势,短周期柳树矮林的栽培被引入瑞典。瑞典曾进行大量研究,寻找可通过集约经营生产能源的速生树种,结果表明以矮林形式经营的柳树是最适合用于生产能源的。柳树的养分利用和林分经营比其它木本树种更具有成本效益。短周期柳树矮林是能够保持二氧化碳平衡的可持续燃料生产方式,因为其生物量燃烧所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数量等于它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目前瑞典约生长着1.6万hm2短周期柳树矮林,主要为蒿柳Salix viminalis、毛枝柳S. dasyclados和S. schwerinii的不同无性系和杂交种。

瑞典的柳树栽培从造林到采收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在造林的最初阶段,每公顷约1.5万条插穗呈双行栽植,以利于将来的除草、施肥和采收。造林后采用传统无机肥进行施肥。柳树每3~5年采伐1次,采伐季节是冬

杨柳枝其二篇六
《柳文化》

柳文化

【柳文化集锦】

柳是报春的使者,杜甫有诗:‚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是柳条。‛它告知杨柳是春天气息的预报员,因而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杨柳,形成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

【插柳】

我国古代寒食节,清明节,那天家家门前有插柳枝的风俗。到宋代时,这种习俗更盛,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春。至今,还有不少人在清明扫墓时把柳条插坟头上以示纪念,这种习俗也就是由此而来的。

【折柳】

折柳赠别之俗始于汉朝。‚折柳‛一词最早见于六朝无名氏所撰的《三辅黄图》一书。此后‚折柳‛在诗文中为送别的同义语。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

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戴柳】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含有愿春色长留人间,永葆青春的意思,表现了人们珍惜春光的良好心愿,此为其一,其二,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柳既是很容易扦插的树种,又是极易长大的速生树木,可谓生机蓬勃,戴柳又有前程发达之意。相传,黄巢起义时,曾规定戴柳为号,就是取其生机勃发、容易成功的寓意,现在我国北方及闽台等还有清明戴柳的习俗。

【射柳 】

据有关资料讲,这是古人在清明前后开展的一项娱乐活动,即在距离柳树一百步远的地方,用弓箭射击悬挂的柳叶。这一活动起始于战国,流行于汉朝,至唐时,被官方确定为正式比赛项目。以后,不知何人又出新招,把原来射柳叶改成射葫芦:在葫芦里装一只鹁鸽,挂于百步之外的柳树上,射中葫芦,惊飞鹁鸽,以命中率高低决定胜负。虽是射葫芦,仍旧叫‚射柳‛。

【赏柳】

清明是踏青的大好时机。《武林旧事》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玉,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踏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看

柳,这点,从许多关于清明的诗词可以看出来,如,宋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喻柳 】

柳是美好的象征。柳叶初生,似睡眼刚展,故称‚柳眼‛。李商隐《二月二日诗》:‚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女子秀眉细长为柳叶,喻为‚柳眉‛。王衍诗《甘州曲》:‚柳眉桃脸上胜春‛。女子身腰若柳条柔软,故称‚柳腰‛。韩屋诗:‚柳腰莲脸本忘情。‛晋代卫灌的书像柳叶,世称‚柳叶篆‛。柳絮散落为絮绵,又称‚柳绵‛。晏殊《寓意诗》:‚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苏东坡有‚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词句。

【咏柳】

历代诗人以柳入题,歌咏不绝。古代的《诗经》中所写的‚杨柳依依‛,早已成为人们吟咏的佳句。唐以后,咏柳的诗词名篇迭出,如‚柳絮飞来片片红,夕阳方明桃花坞‛,‚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等等。但是在咏柳的诗词中,把柳树的柔美形象描绘得最真切动人的,要数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爱柳】

春秋时,有个柳下惠,原来不姓柳,因为很爱柳才改姓,于是,他的后代都姓柳了;东晋陶渊明,特意在堂前栽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北宋欧阳修曾在扬州平山溏掘土种植柳树,人称‚欧公柳‛;唐代文成公主在拉萨的大昭寺前栽植一柳树,后人名之为‚唐柳‛;明末清初的蒲松龄临泉卜居,泉边栽柳,便自称‚柳泉居士‛;清末名将左宗棠出征西北时,命令军队在河西走廊沿途种柳,长达数千里,人称‚左公柳‛。现代画家丰子恺曾将屋子取名为‚小柳屋‛;现代史学家陈寅恪也特别爱柳,他的书房叫‚寒柳堂‛,其著述编为《寒柳堂集》。

【咏柳诗】

柳诗文 ‚春风杨柳万千条‛,柳树在春风中吐绿绽芽,随风起舞,摇曳生姿,极具风流,很早就赢得了国人的喜爱,成了历代文人题颂讴歌的对象,写下了大量的咏柳诗文。纵观古代诗文,有关‚柳‛的形象比比皆是,如‚章台柳‛、‚灞桥柳‛、‚水边柳‛、‚隋堤柳‛、‚青门柳‛、‚江边柳‛、‚城边柳‛、‚东门柳‛、‚亭柳‛、‚河柳‛、‚垂柳‛、‚新柳‛、‚秋柳‛、‚烟柳‛、‚风柳‛、‚问柳‛、‚柳色‛、‚柳絮‛‚杨柳曲‛、‚折杨柳‛、‚杨柳枝‛、‚柳枝词‛等诸多柳诗、柳赋、柳记、柳词、柳曲,构成‚柳文化‛的重要内容。柳作为文学形象出现是在先秦时期,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采微》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之句,西汉枚乘《忘忧馆柳赋》是第一篇柳赋。魏晋六朝时期伴随着咏物诗的产生,出现了以柳为题材的咏柳诗,梁简文帝《折杨柳》则是第一篇咏柳诗。纵观历代咏柳诗文,则以唐贺知章的《咏柳》诗最著名、最传神,诗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为文学作品中的‚柳意象‛最具象征意义是表达‚离情别意‛的符号。柳色如烟,柳条曼长,犹如亲友间缱绻的柔情,仿佛离人不尽的别恨,加之‚柳‛与‚留‛谐音,人们乐意把柳当做情感的寄托物和负载体,产生了‚折柳赠别‛和‚折柳寄远‛的风俗。长期以往就把柳视为别离的代名词,从而植根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自春秋时期产生‚折柳‛风俗以后,代代相传。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折柳枝》(又名《折杨柳》、《杨柳枝》)的乐府诗。《宋书•五行志》载:‚晋太康末,京洛为折杨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辞。‛《唐书•乐志》也载:‚梁乐府有鼓吹歌云:‘上马不提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此歌辞源出北国,即鼓角横吹《折杨柳枝》是也‛。梁•简文帝《折杨柳》就有‚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的诗句。唐代以后诗咏折柳极为兴盛,如唐•王之涣《送别》有‚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

杨柳枝其二篇七
《1-2年级古诗》

小学1~2年级(100篇)

1 《江南》 汉乐府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2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3 《蝉》 唐 虞世南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

4 《咏鹅》 唐 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5 《于易水送人一绝》 唐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6 《风》 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7 《中秋夜》 唐 李峤

圆魄上寒空, 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 不有雨兼风?

8 《九日》 唐 王勃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9 《山中》 唐 王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10 《渡汉江》 唐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1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2 《回乡偶书二首》(其二) 唐 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3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4 《送别》 唐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15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6《 赠王九》 唐 孟浩然

日暮田家远,山中勿久淹。

归人须早去,稚子望陶潜。

17 《送朱大人入秦》 唐 孟浩然 游人武陵去,宝剑直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18 《终南望馀雪》 唐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19 《鹿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0 《白石滩》 唐 王维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21 《山中送别》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2 《杂诗三首》(其二) 唐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3 《 相思》 唐 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4 《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5 《山中》 唐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26 《送别》 唐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27 《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蟾蜍蚀圆影, 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阴精此沦惑, 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

28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飞在青云端。问言与谁餐?天人清且安。凄怆摧心肝。

杨柳枝其二篇八
《仓央嘉措诗集(完整版)》

寄语:莫怪活佛仓央嘉措,风流浪荡,他想要的,和凡人没什么两样。

------------------------------------------------------------------------------------------

一、阅读说明:

1.为方便阅读,已将仓央嘉措的身世介绍放在了本文的最后,相信读完他的诗歌之后再看他的介绍会让你感到震撼。

2.本文经『流心』收集整理,增强了文章的可阅读性、条理性和全面性。

二、仓央嘉措诗歌

1.人们耳熟能详的一首

--------------------

那一刻 我升起风马旗 不为乞福 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日 垒起玛尼堆 不为修德 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 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2.仓央嘉措另一首流传非常广泛的诗

--------------------------------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3.《见与不见》

--------------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4.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

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

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

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

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

可有人让它蒙上了灰

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

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

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

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 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 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 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

和有情人,做快乐事

别问是劫是缘

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佛把世间万物分为十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

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为六道众生;

六道众生要经历因果轮回,从中体验痛苦。

在体验痛苦的过程中,只有参透生命的真谛,才能得到永生。

凤凰,涅盘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佛说:万法皆生,皆系缘份,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注定彼此的一生,只为眼光交汇的刹那。 缘起即灭,缘生已空。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 的确,一个人必须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我问佛:为什么总是在我悲伤的时候下雪

佛说:冬天就要过去,留点记忆

我问佛:为什么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

佛说:不经意的时候人们总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丽 我问佛:那过几天还下不下雪

佛说:不要只盯着这个季节,错过了今冬

与玛吉阿米的更传神~

自恐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怕误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5.七绝

------

东山崔嵬不可登,绝顶高天明月生,

红颜又惹相思苦,此心独忆是卿卿。

愿与卿结百年好,不惜金屋备藏娇。

一似碧渊水晶宫,储得珍稀与奇宝。

西风吹谢花成泥,蜂蝶每向香尘泣。

情犹未了缘已尽,笺前莫赋断肠诗。

欲题新词寄娇娘,风吹雨蚀半微茫。

我有相思千般意,百磨不灭铭肝肠。

锦葵原自恋金蜂,谁供花颜奉神灵

欲舞轻翼入殿里,偷向坛前伴卿卿。

入山投谒得道僧,求教上师说因明。

争奈相思无拘检,意马心猿到卿卿。

竟日冥思绝妙相,碧落黄泉两茫茫。

奈何红颜一时现,不需枯坐与焚香。

暗香袭处佩环鸣,美眸善睐未分明。

临去莞尔还一笑,忽与余兮两目成。

欲倚绿窗伴卿卿,颇悔今生误道行。

有心持钵丛林去,又负美人一片情。

掌上明珠价几何,无心未曾思量著。

一朝归携他人袖,那时伤情泪痕多。

洞房一夜照花烛,卿卿嫁作他人妇。 相思如狂心如灰,为情憔悴向谁诉? 侯门一入似海深,欲讯卿卿问鬼神。 此情惘然逝如梦,镜花水月原非真。 

明眸皓齿艳无双,比拟圆月两相仿。 惆怅婵娟多寂寞,欢情只供一夜长。 

曾慕鸳鸯效双栖,南谷林深叶迷离。 除却鹦哥谁人晓,莫将幽情向人啼。 

日暮瞒得众人行,却向宠犬语叮咛。 慎勿说道人已去,归时禅院近黎明。 昨趁夜色赴幽期,鹅羽纷纷晓来迷。 两行屐痕深雪里,教人如何不得知? 端居布拉达宫时,仓央嘉措称上师 夜醉酒楼美女侧,衲本人间一浪子。 仙羽如雪暂徘徊,欲将此身借翼载。 不学令威控鹤去,理塘相见即归来。 

结尽同心缔尽缘,此生虽短意缠绵, 与卿再世相逢日,玉树临风一少年。 欲语幽情期红裙,平林漠漠柳枝深。 除却当时画眉鸟,风情许知一佳人。 

姹紫嫣红一时凋,舞衣不称旧舞腰。 争教蜂蝶两相断,袖底羞见檀郎招? 绿窗深情不忍离,去离徊徨意转迷。 久拟深山学修法,又延行程到后期。 

崔嵬东山与天齐,红颜迤逦隔云梯。 相思萦系解语花,心似奔马雪蹄疾。 

倾城美色竞群芳,品茗斗酒擅欢场。 欲共卿卿两相悦,不期魂魄归帝乡。 

飞短流长断人肠,情怀恻恻每神伤。 惆怅玉人独归去,芳草萋萋满斜阳。 

故园迢迢忆双亲,每对卿卿泪满襟。 千山万水相追寻,始信卿心胜娘心。 

柳枝经风叶未凋,当时愁损画眉鸟。 今日重入歌舞地,逢见卿卿又魂销。 

今夜新月似蛾眉,时还暂去时还归。

记取临行重来约,月成钩时人成对。 

结束花帽下妆楼,雕鞍别时每牵手。 怜郎愁绝还相劝,时日无多再聚首。 

美颜无双处处夸,玉帐香肌娇无那。 夜夜伴得鸳鸯宿,不羡旖旎上林花。 花容月貌未可期,吹气如兰暗香袭。 惆怅风露无多时,一时相欢一时离。 

忧心悄悄病恹恹,辗转无寐夜阑珊。 寸寸相思已成灰,欲亲芳泽总无缘。 

百草经霜奈若何,离人偏恨西风多。 香艳成尘蝶翼冷,卿卿我我两分携。 

木兰桨动去无情,马头犹得向人横。 掉臂终不回首望,郎心如铁冷于冰。 

为祝檀郎结经幡,竖向陌上春柳畔。 过路君子切勿动,此幡安即檀郎安。 

枉缄图章寄横塘,画眉争似秋波长。 愿与卿卿两相誓,不离不弃铭肝肠。 

欲倾卿卿一世情,却闻萧寺伴青灯。 崇山峻岭不辞远,誓与卿卿结伴行。 

一见卿卿倍关情,欲与卿卿缔鸳盟。 欲问美人心上意,同衾同穴伴死生。 

回眸一笑嫣然娇,断魂飘摇上碧霄。 愿与卿卿两相欢,不发毒誓不肯饶。 

蛾眉未到凄绝时,酪酊那复计东西。 醉生梦死销金窟,只此便是神仙地。 

卿卿愿非娘胎生,莫非桃花仙子身? 情怀幻变似桃花,刹开刹谢总非真。 

辜负竹马青梅香,迷荡卿似中山狼。 朝来无情丛林去,不似昨夜风情郎。 

暗约卿卿初三夜,明月如霜倍清艳。 且向座前发誓约,此心满如十五月。 

杨柳枝其二篇九
《2015年江西新课标卷高考全真模拟语文试题ZLH(8)》

贵溪一中2015届高三下学期语文周考试卷(8)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命题人:郑乐华。

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代写作学将“写作”定义为:“人类运用书面语言文字创生生命生存自由秩序的建筑的行为、活动。”所谓“生命生存自由秩序”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语言结构秩序”,二是指“情感思想秩序”。如果要问写作教学、作文的终极理想,可以说就是建筑这种“生命生存自由秩序”,而建构“语言结构秩序”就是一种中介性、手段性、途径性理想。但是,语文性存在与其他性质存在不同的地方就是语文性存在是通过“语言结构秩序”的建筑来完成的。因此,这就是写作不同于其他信息传播行为的地方。这是写作哲学和写作美学的问题。

写作原理的第一个层面关心的问题是,“情感思想秩序”和“语言结构秩序”的形成、生成机制是怎么一回事?当代写作学认为,这二者都是通过写作思维来生成的,因为言语行为和思维行为是并行的。言语生成的问题无法通过语言学、语法学以及文章学来解决问题,必须通过写作思维学、心理学来解决,因此,写作学的问题主要是写作心理和思维的基本原理的揭示,这就是广义的写作思维和广义的写作心理的内涵。当代非构思写作学认为,写作的第一原理是赋形思维——重复与对比的生长原理;第二原理是路径思维——作为逻辑思维的因果分析、构成分析、过程分析、程度分析和作为形象思维的相似思维。运用这两大思维操作的种种模型、技术不仅可以生成思想、情感,而且可以生成表达行文的材料、语言、结构、篇章。上述思维学是写作微观操作化原理。

第二个层面是写作的宏观控制原理。一方面是指写作文化规范对写作思维的控制,另一方面是指写作禁忌对写作思维的控制。前者是指写作文化学,后者是指写作禁忌论、写作策略论。前者保证了写作内容和技巧的先锋性、创造性,后者保障了写作内容的得体性和智慧性。 在第三个层面上,关于写作行为过程的理想状态的原理,当代写作学认为,真正的自由的写作并非如西方几千年的传统写作学所“假想”(法捷耶夫)的那样,是一种先构思,后表达的过程,而是一种非构思的生长过程。

中小学作文教学与大学写作教学二者又是有差别的,否则就没有高等写作教学与中小学作文教学这样两个名称了。这种区分和差别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二是教学语言和教学方式不同。前者是作文教学的课程论问题,后者是作文教学方法论的问题,而这里的重点还是前者。

从上面当代写作学阐述的三个层次的基本原理来看,一、二层次的基本原理是写作行为的基本原理;第三个层次的写作原理是写作教学的原理。从理想的科学的教学目标来看,无论大学写作教学还是中小学作文教学,“非构思写作”状态和境界的形成是写作教学的最终目标。中小学作文教学不同于大学写作教学。但从写作的原理、写作知识教学与能力生成机制的原理来看,其实二者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有量和程度的差别而已。所以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大学、中学、小学课程的性质、科学原理是没有多大的区别的。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问题上也应当作如是观。但是,在教学内容上面,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写作思维操作模型、习惯、无意识的感性形成上面,其目的是能够让学生运用这些写作思维操作模型自动生成文章的主题、立意以及所需的材料、结构、篇章,实现基本的写作能力,同时运用这些写作思维的基本能力去进行各种具体的文章体裁的练习与实践,实现“出言有章”、“言之有序”的写作表达;同时通过写作行文措辞学知识的学习解决写作行文语言的艺术性、表现力的问题,从而实现“言之有文”的写作表达;通过写作禁忌学知识的学习与训练,实现“言之得体”的写作表达。而大学写作教学则侧重于通过写作哲学、写

作美学、写作文化学知识的教学形成写作思维的控制能力,实现对写作思维活动的控制,实现先锋性、原创性、审美化的写作表达。

至此,我们解决了中小学作文教学体系的两个前提性问题:一是作文教学目标问题,通过非构思写作实现人类精神秩序和语言的秩序的创生;二是作文教学内容途径、课程论问题,即通过写作思维学、写作策略论、写作措辞学的学习和训练达成“非构思写作”的境界,实现写作的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这样一来,中小学作文教学体系的性质问题——什么样的体系的问题,即现代化、科学化、民族化——便得到了基本解决。

为什么说这只是“建构什么样的中小学作文教学体系”这个性质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呢?因为,这里还未解决作文教学内容的科学进程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仍然不能形成科学的作文教学的课程体系。

1、下列各项中,与原文中“论写作”不符的一项是( )

A.语文性存在与其他性质存在不同的地方就是语文性存在是通过“语言结构秩序”的建筑来完成的。当代写作学认为写作教学终极理想,就是建筑“语言结构秩序” 和建构“生命生存自由秩序”。

B.从理想的科学的教学目标来看,无论大学写作教学还是中小学作文教学,“非构思写作”状态和境界的形成是写作教学的归宿。

C.当代写作学认为,真正自由的文学创作是一种非构思生长,是不断生成的的过程,而不是先构思,后写作的过程。

D.中小学作文教学其目的是是能够让学生运用这些写作思维操作模型实现基本的写作能力,解决语言的艺术性、表现力的问题,实现“言之有文”“言之得体”的写作表达。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文教学目标问题,通过写作思维学、写作策略论、写作措辞学的学习和训练达成“非构思写作”的境界,实现写作的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

B.大学写作教学通过写作哲学、写作美学、写作文化学知识的教学形成写作思维的控制能力,实现对写作思维活动的控制,保证了写作内容和技巧的先锋性、创造性、得体性和智慧性。

C.现代写作学认为,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写作微观操作化——思维操作模型、习惯、无意识的感性形成上面,只有建构写作思维操作模型,写作行为才有章可循。

D.中小学作文教学与大学写作教学二者有本质差别,否则就没有高等写作教学与中小学作文教学这样两个名称了。这种区分和差别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二是教学语言和教学方式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写作思维操作模型、习惯、无意识的感性形成上面。形成科学的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课程体系必须解决作文教学内容的科学进程问题和中小学作文教学体系的性质问题。

B.运用赋形思维、路径思维操作的种种模型、技术不仅可以生成文章内容,而且可以生成文章的形式。

C.当代写作学否定传统写作学的先构思,后表达的写作过程,认为作文教学目标是通过非构思写作实践实现人类精神秩序和语言的秩序的创生。

D.言语行为和思维行为是并行的,言语生成的问题无法通过语言学、语法学以及文章学来解决问题,必须通过写作思维学、心理学来解决,所以写作心理和思维的基本原理的揭示成为写作学的主要问题。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万超,并州太原人。幼孤贫,负贩以养母,晋祖起并门,万超应募隶军籍。战累捷,稍迁军.

校。从李守贞讨杨光远于青州,奋勇先登,飞石中其脑,气不属者久之。开运中,从杜重威拒契丹于阳城,流矢贯手,万超拔矢复战,神色自若。以功迁肃锐指挥使。 契丹入中原,时万超以本部屯潞州,主帅张从恩将弃城归契丹,会前骁卫将军王守恩服丧私第,从恩即委以后事,遁去。及契丹使至,专领郡务,守恩遂无所预。万超奋然谓其部下曰:“我辈垂.

饵虎口,苟延旦夕之命,今欲杀使,保其城。非止逃生,亦足建勋业,汝曹能乎?”众皆跃然喜曰:“敢不唯命。”遂率所部大噪入府署,杀其使,推守恩为帅,列状以闻。汉祖从其请,仍命史弘肇统兵先渡河至潞,见万超,语之曰:“得复此州,公之力也。吾欲杀守恩,以公为帅,可乎?”万超对曰:“杀契丹使以推守恩,盖为社稷计尔。今若贼害于人,自取其利,非宿心也。”弘肇大奇之,表为先锋马步军都指挥使。路经泽州,刺史翟令奇坚壁拒命,万超驰至城下,谕之曰今契丹北.权州事,汉祖遂以为刺史。及征李守贞,以万超为行营壕砦使。河中平,拜怀州刺史。 .

周祖开国,从征慕容彦超,又为都壕砦使,以功授洺州团练使,预收秦、凤,改莱州。从平淮南,连移蕲、登二州,所至有善政。属有诏重均田租,前牟平令马陶,籍隶文登县,隐苗不通,命系之,将斩而后闻。陶惧遁去,由是境内肃然。

宋初,入为右武卫大将军,迁左骁卫大将军。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宋史·李万超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超应募隶军籍 隶:隶属 .

B.及契丹使至,专领郡务 领:治理,处理 .

C.表为先锋马步军都指挥使 表:表奏 .

D.弘肇即留万超权州事 权:权衡 .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谕之曰/今契丹北遁/天下无主并州/刘公仗大义/定中土所向风靡/后服者族盍早图之。

B.谕之曰今契丹北遁/天下无主/并州刘公仗大义/定中土所向风靡后服者/族盍早图之。

C.谕之曰/今契丹北遁/天下无主/并州刘公仗大义/定中土/所向风靡/后服者族/盍早图之。

D.谕之曰今契丹北遁/天下无主并州/刘公仗大义/定中土所向风靡/后服者族/盍早图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万超南征北战,战功卓著。他应募参军,与敌作战多次获胜而被提拔;他跟随周祖征讨慕容彦超,平定淮南,皆有功。

B.李万超行事出于公心,忠于国家。契丹人攻入中原后,主帅张从恩临阵脱逃李万超率部怒杀契丹使者,推举王守恩为主帅,得到了上司的肯定。

C.李万超身为武将,也有辩才。途经泽州,泽州刺史翟令奇加固城垒拒不投降,李万超在劝降翟令奇时言语得体,很有说服力,最终翟令奇打开城门归降。

D.李万超执法严明,刚正不阿。朝廷颁布诏令要求重新均定田租,前牟平县令不遵诏令,隐瞒庄稼收成不上报,李万超的部下逮捕了他,从此境内肃然。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前骁卫将军王守恩服丧私第,从恩即委以后事,遁去。(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杀契丹使以推守恩,盖为社稷计尔。今若贼害于人,自取其利,非宿心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8~9题。

杨柳枝(其一) ——刘禹锡

炀帝行宫汴水滨,

数枝残柳不胜春。

晚风起花如雪,

飞入宫墙不见人。

杨柳枝(其二)——刘禹锡

扬子江头烟景迷,

隋家宫树拂金堤。

嵯峨犹有当时色,

半蘸波中水鸟栖。

8、赏析第一首诗“数枝残柳不胜春”一句中“数”和“残”两个字的妙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历代评论家都认为这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试从“异曲同工”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一文中,写出了群臣嫉贤妒能,肆意对屈原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古人写文章常常使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就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结,警醒后人切勿重蹈秦人覆辙。 (3) 《渔家傲·秋思》中用互文的手法,表现将士们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第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能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惹祸的大衣 ——李显

这天,我坐了八个多小时火车,天快黑时,终于到了青石镇。我给镇医院的院长打电话,院长十分抱歉地说,院里唯一的面包车坏了,不能及时接我,让我打车去医院。

在这兔子不拉屎的穷地方,根本看不到出租车的影子,只有零星几辆跑出租的人力三轮车。到了这种穷乡僻壤,我只能入乡随俗,将就了。我坐到车上,告诉车夫把我送到镇医院。车夫是一个四五十岁的汉子,一脸的络腮胡。

大胡子“呼哧呼哧”蹬出几里路后,发现我缩成一团,问道:“妹子,你是不是很冷?”我笑笑说不冷。“你穿的那么少,还说不冷,你的声音都发抖了。俺穿得多,脱一件给你。”说完,大胡子便把身上穿的一件灰色呢子大衣脱下,递到我面前。

我边感谢边把大衣穿上了身,顿时便感觉暖和起。一件大衣一下子拉近了我和大胡子之间的距离,我主动和他唠起了嗑。可聊着聊着,我就发觉情况有些不妙,大胡子有些心猿意马,眼睛总盯着我的胸口,看得我有些窘,有些紧张。我赶紧裹紧大衣,双手抱在胸前。大胡子好像看出我有所警觉,收敛了一些,不再直勾勾地瞅,而是用两眼的余光偷窥我的胸口。这下,我心里更害怕了,如果这大胡子不是好人,这荒山野岭的……我越想越害怕。不行,说什么也不能束手就擒,得想办法脱身。

拿定主意后,我叫大胡子停车,说要下车方便一下。大胡子把车停了下,我下车后,直奔路边的小树林,见大胡子没跟上,我心里暗喜,马上撒腿就跑。跑出没多远,突然听到身后有动静,我回头一看,妈呀,大胡子追上了!老天,大胡子真是色狼!我拼命地跑起,边跑边喊“救命”。大胡子追得更紧了,边追边喊“站住”。

我跑出小树林,眼前出现一条几十米宽的河,由于刚下过雨,河水很急,很浑,看不清深浅。情况危急,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子跳进河里,河水比我想象的要深得多,岸边的水已经到我的胸口处。

跳到河里我才发觉身上穿着大胡子的大衣,很笨拙,不好游动,于是,我慌忙脱下大衣,扔到河里,开始往河对岸游。这时,大胡子也跳进河里。让我意外的是,他并没有追我,而是朝漂向下游的大衣游去。

我正高兴,突然,双腿开始抽筋,不听使唤了,身子开始往下沉。我拼命挣扎,大喊救命。大胡子听到我的呼救后,赶紧掉头向我游,几下便游到我身边,抓住我的衣服,把我拖上了岸。

上岸后,我像虚脱了一样,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而大胡子表情复杂地瞪着我,我心里害怕极了,刚要开口求大胡子不要伤害我,谁知他突然“哇”的一声大哭起,边哭边气呼呼地埋怨我:“你这个妹子,好端端的,你骗俺干吗?跑什么呀!害得俺……俺的大衣被水冲跑了……”

第二天上午,我如约准时走进手术室,为两名患者做了手术。走出手术室,我到休息室休息,突然,隔壁房间传院长跟一个男人的对话。

院长说:“我跟你说,人家是我们从省城大医院请的专家,大老远地跑到咱们这里,真的很不容易。你放心,专家做手术绝对有把握,肯定能治好你妻子的病……你们家属应该对专家表示感谢……”

那个男人回答道:“院长,谁有粉不想往脸上抹?不是俺不想表示,只是俺现在手上真的没钱。本,昨天,俺从砖厂老板那里预支了两千块钱。回家的路上遇到个妹子,看她挺冷的,俺就把大衣脱给她穿。衣服穿到她身上后,俺才想起两千块钱在大衣兜里。俺有点不放心,可又不好明说,就偷偷瞅着,谁知让那妹子误会了。她拼命地跑,俺也误会了她,使劲追……结果,她把俺的大衣扔到河里,大衣被河水冲走了,两千块钱也没了……”

我实在听不下去了,走出休息室,到隔壁的房间,说:“院长,请你去安排一下,我要马上给这位大哥的妻子免费做手术。”

院长愣了一下,然后点点头,走出屋子。

由于我戴着手术帽和口罩,大胡子没有认出我,他万分感激地说:“大夫,太谢谢您了!您是天底下最好的大夫……”

听了大胡子的话,我的脸火辣辣的,我知道我不配做大胡子说的“好大夫”,但以后,我一定会做一个好大夫……(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大胡子”把自己身上的大衣脱下给了“我”,眼睛却总盯着“我”的胸口,这让 “我”倍感紧张,表明“我”有点神经质。

B.“我”借方便之名逃离,“大胡子”拼命追赶,这更让“我”感到是遇见了“色狼”。在过河的危急时刻,“大胡子”救了“我”是为了向我宣泄大衣被水冲走的不满。

C.大胡子起初向“我”脱下的大衣游去,把“我”救上后又抱怨“我”害得他的大衣被水冲走。这为后文“我”的忏悔埋下了伏笔,可谓匠心独运。

D.这篇小说借助“大胡子”这一形象,既展示了人物关系,也传达了作品的深刻意蕴。

E.这篇小说讲述的是“我”与“大胡子”的故事,既写出了普通民众的辛酸,也引发了我们对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信任危机的深刻反思。

(2)小说设计大衣被水冲跑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柳枝其二篇十
《江总《雨雪曲》赏析》

江总《雨雪曲》赏析

原文: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

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译文:

雨雪纷飞的塞外边防,从军的戍卒来到了陇西(在今甘肃东部)。围

绕着军阵边上偶尔可以看见狐狸的踪迹,在山脚下也可以看见马匹走过的印迹。天冷得彩旗也似乎油缺乏了颜色,乌云压阵的大地上就连军鼓的声音也显得低落了许多。弥漫着的愁绪渐渐浓厚,离别家乡时的路茫茫然已经迷失了。

赏析:

这首《雨雪曲》是南朝陈诗人江总所作。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

材料出现在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陕西卷的语文试题中。

该诗通过描写塞外阴沉的自然气氛,反映了戍卒远离故土身处边陲

茫茫然失落的郁闷心结。

江总今存征戍诗五首:《陇头水二首》、《关山月》、《骢马驱》、《雨雪

曲》,皆为乐府横吹曲辞,多描写边塞之荒僻与离人之忧愁,尤值一提是《雨雪曲》。起句“雨雪”点题,“榆溪”乃边关之溪,“陇西”乃边关要塞,可见戍地之寒远。“天寒旗彩坏”虽未如“风擎红旗冻不翻”形象,却异曲同工。诗末回首遥望来时路,无限思乡之愁起。《乐府诗鉴赏辞典》称此诗“苍凉劲直,颇有气骨”。

(译文及常析为草根博览搜集有关资料所作,仅供参考,敬请指正。)

江总:

江总(519~594),南朝陈大臣,字总持。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

他出身高门,早年即以文学才能被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侯景之乱后,他避难会稽,又转到广州,至陈

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陈后主时,官至尚书令,“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陈书·江总传》)。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江总入隋为上开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苏扬州)。江总是陈代亡国宰相,后宫“狎客”,宫体艳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在历史上声名不佳。但随着国家兴亡和个人际遇的变化,他的诗也渐渐洗去浮艳之色,而时有悲凉之音。今存诗百首,少量赠答诗及陈亡后凭吊故土之作,有一定价值;《闺怨篇》开唐人七言排律之体。《陈书·江总传》载有集30卷。但今存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所辑《江令君集》仅1卷。

【延伸阅读】

南北朝诗人在横吹乐府诗的创作中确立了边塞题材的文学传统,之后唐

代横吹乐府诗也延续了南北朝的边塞内容。在诗歌的 艺术 形式上,南北朝诗人也树立了一定的范式。

首先,南北朝横吹边塞诗确立了边塞诗中使用的具有规定性的意象。《唐

音癸签》言:“古诗之妙,专求意象。”[7](P16)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载体, 中国 古代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是韵味、意境,这种韵味、意境是直抒胸臆的语言所无法构造的,因此大量的 自然 之物被频繁地写进诗歌,成为诗人抒情言志的审美意象。意象具有规定性,同一类别的诗歌会使用与之相应的一定类型的意象,这些意象肯定是能使一类诗歌具有区别意义的。在南朝横吹乐府诗歌中已经出现了特定的意象,如霜雪、飞沙、转蓬、明月、羌笛、箫笳、沙尘、旆旌等等,这样的意象正式具有了特定的边塞的意义。比如,南北朝横吹边塞诗中常使用军乐乐器这样的意象来表现征战的内容,如笳、笛、鼓、箫、钲、角等:

羌笛含流咽,胡笳杂水悲。(张正见《陇头水》)

陷敌摐金鼓,摧锋扬旆旌。(刘孝标《出塞》)

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简文帝《折杨柳》)

还将出塞曲,仍共胡笳鸣。(陈后主《折杨柳》其一)

谷暗宵钲响,风高夜笛喧。(陈后主《折杨柳》其二)

寒笳将夜鹊,相乱晚声哀。(阮卓《关山月》)

笳寒芳树歇,笛怨柳枝空。(陈暄《紫骝马》)

况听南雁归,切思朝笳音。(陈后主《雨雪》)

风哀笳弄断,雪暗马行迟。(江晖《雨雪曲》)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江总《雨雪曲》)在唐代的横吹边塞诗中就

继承了南北朝横吹乐府中军乐乐器这样的意象: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杜甫《后出塞》)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

胡笳在何处,半夜起边声。(戴叔伦《关山月》)

夜夜闻悲笳,征人起南望。(崔融《关山月》)

笳吹远戍孤烽灭,雁下平沙万里秋。(翁绶《关山月》)诗歌意象的使用

可以形成一种品质。对于诗人而言,可以以某一诗歌意象来寄托其高尚情趣,作为其人格的象征物,如陶渊明爱菊,林逋、陆游爱梅,周敦颐爱莲,苏轼、郑板桥爱竹等。对于一种诗歌类型而言,可以以某些特定的意象来形成典型。南北朝时期横吹边塞诗的意象还显割裂、堆砌,到了唐代已更为浑融,有骨气。唐代横吹边塞诗在继承南北朝横吹边塞诗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典型意象。

其次,是南北朝的横吹边塞诗确立了以汉事喻今的写诗立意方式。中国

古代的强盛之世不外乎汉、唐。汉代的强大,尤其是汉代在抗击匈奴中取得的丰硕战果,对于偏安于江南一隅的南朝人来说是很想往的,所以南北朝的诗人们在边塞诗的创作中尽情的歌咏。横吹乐府诗中就有很多这样的诗句:

勿令如李广,功遂不封侯。(刘孝威《陇头水》)

远入隗嚣营,旁侵酒泉路。(张正见《陇头水》)

传闻博望侯,辛苦提汉节。(江总《陇头水》)

是时张博望,夜赴交河城。(吴均《出关》)

垂鞬还细柳,扬尘归上兰。(陈后主《紫骝马》)

到了唐代的横吹乐府诗中仍然常见到用汉事之处: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未奉君王诏,高槐昼掩扉。(耿湋《入塞曲》)

丁零苏武别,疏勒范羌归。(李端《雨雪》)

铁岭探人迷鸟道,阴山飞将湿貂裘。(翁绶《雨雪曲》)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王维《陇头吟》)

南北朝诗人在横吹乐府边塞诗中确立的写汉事的方式,对唐代横吹乐府

诗创作的 影响 是很明显的。在这方面,唐代与南北朝的区别不大,只是在唐代的诗歌中使用的更多一些。

第三,南北朝横吹乐府边塞诗在情感抒发上确定了以“悲”为主要元素

的情感基调。钟嵘《诗品序》言:“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8](p2—3) 钟嵘列举的种种“感荡心灵”的事例中就包括边塞内容的“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南朝文人横吹乐府诗的创作中是崇尚抒发“感荡心灵”的“悲哀”之情的。

含悲别陇头,关路漫悠悠。(梁元帝《陇头水》)

高陇多悲风,寒声起夜丛。(陈后主《陇头》)

羌笛含流咽,胡笳杂水悲。(张正见《陇头水》)

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简文帝《折杨柳》)

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梁元帝《折杨柳》)

戍边岁月久,恒悲望舒耀。(陈后主《关山月》)

边城风雪至,客子自心悲。风哀笳弄断,雪暗马行迟。(江晖《雨雪曲》)

南北朝横吹乐府边塞诗中的“悲”是“悲哀”,而唐代横吹边塞诗的“悲”则更多地表现为“悲壮”与“惆怅”。

从来共呜咽,皆是为勤王。(卢照邻《陇头水》)

三军尽回首,皆洒望乡泪。(皇甫冉《出塞》)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杜甫《前出塞》)

那堪音信断,流涕望阳关。(崔湜《折杨柳》)

苍苍万里道,戚戚十年悲。(耿湋《关山月》)

征人望乡思,战马闻鼙惊。朔风悲边草,胡沙暗虏营。(鲍君徽《关山月》)

南北朝边塞诗中的“悲”多表现为南朝诗人的玩味一己之情。相比较,

唐代边塞诗所表现的多是为功业、为民生的大境界的“悲”。元杨载《诗法家数》中言“征行”类诗诗法曰:“征行之诗,要发出凄怆之意,哀而不伤,怨而不乱。要发兴以感其事,而不失情性之正。或悲时感事,触物寓情方可。若伤亡悼屈,一切哀怨,吾无取焉。”[9](p733) 此段话正说明了边塞诗创作中能较好抒发悲哀之情的方式。

综上所述,南北朝的横吹乐府边塞诗在意象、立意以及抒情这三个主要

方面确立了诗歌创作的范式,唐代横吹乐府边塞诗中明显承继了南北朝的诗歌范式。不仅如此,南北朝其他类型的乐府边塞诗以及边塞抒情诗,在意象、立意和抒情上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唐代对南北朝的承继也不仅仅表现在横吹乐府边塞诗上,而应该是唐代整体边塞诗的共同特点。所以,横吹乐府边塞诗的特点及演变可以是乐府边塞诗,甚至整个边塞诗的代表,通过对它的考察能达到窥一斑以见全豹的目的。

横吹乐府边塞诗的价值和意义

南朝时期的文坛弥漫着绮靡轻艳、雕琢刻镂之气,尤其是自梁代“宫体

诗”兴起后,更是陷入一派“香软”之中。《隋书•经籍志》载:“梁简文之在东宫,亦好篇什,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蔓藻,思极闺闱之内。后生好事,递相放习,朝野纷纷,号为宫体。”[10](p199) 而乐府边塞诗在南朝“轻艳香软”的诗坛中别树一帜,呈现出刚健之气。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偏安于江南一隅,虽然也会有峻峭山川之景,以及征伐讨敌之事,但基本上接触不到真正意义的边塞。所以,南北朝诗人要运用富有边塞特色的名物意象,虚设边地自然环境,抒发征战的悲哀感怀,极力创作出最像样的边塞诗,他们的边塞诗更具有浓厚的边塞味道。宫体诗的倡导者梁简文帝萧纲在《答张缵谢示集书》中说:

纲少好文章,于今二十五载矣。窃尝论之,日月参辰,火龙黼黻,尚且

著于玄象,章乎人事,而况文辞可止,咏歌可辍乎!不为壮夫,杨雄实小言破道,非谓君子,曹植亦小辩破言。论之科刑,罪在不赦。至如春庭落景,转蕙承风,秋雨且晴。檐梧初下,浮云生野,明月入楼,时命亲宾,乍动严驾,车渠屡酌,鹦鹉骤倾,伊昔三边,久留四战,胡雾连天,征旗拂日,时闻坞笛,遥听塞笳。或乡思凄然,或雄心愤薄。是以沉吟短翰,补缀庸音,寓目写心,因事而作。[11](P114) 萧纲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他对于创作的热情,而且不仅仅有热情,他还把创作当成了自己的责任,“况文辞可止,咏歌可辍乎?”甚至把它当作人生意义的体现。因此,他什么都要写,当然也包括了写边塞。不论萧纲是否具有,或者说多大程度上具有边塞生活的体验,他的这种创作心态都会使诗歌创作难免带有了想像和虚构的成分。

客观地讲,南朝特别是齐梁以后,称霸文坛的是大量香艳、繁缛的宫体

诗,边塞诗的创作并非文坛的主流。不过因为南朝诗人趋新求异的创作心态,创作出了极具边塞意味的乐府边塞诗,所以,南朝乐府边塞诗仍然在诗坛上独树一帜,在轻靡中显现出了刚健。

“绮靡者,六朝本相;雄伟者,初唐本相也。”这是许学夷《诗源辨体》

中对六朝文学与初唐文学所作的精辟区分。而由六朝之“绮靡”进入初唐之“雄伟”者,就有南朝乐府边塞诗之功。“徐庾五言,语虽绮靡,然亦间有雅正者。徐如《出自蓟北门行》及《关山月》,瘐如《别周尚书》,皆有似初唐。”[12](p132) 《周书•瘐信列传》载:“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有盛才,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瘐体焉。”[13](P733) “徐瘐”二人是“宫体诗”的倡导者和身体力行者,他们的“徐瘐体”也是“宫体诗”的另一种称谓。在徐、庾二人的诗作中有“似初唐”的《出自蓟北门行》及《关山月》,而这两篇诗作正是乐府边塞诗。在南朝的乐府边塞诗中,横吹乐府又是具有代表性的,《诗源辨体》一书中有多处涉及到了南朝横吹乐府边塞诗:

王褒五言,声尽入律,而绮靡者少。至如《饮马》、《从军》、《关山》、《游

侠》、《渡河》诸作,皆有似初唐。

张正见五言,声尽入律,而绮靡者少。《雨雪曲》、《从军行》,亦近初唐。

至如《出塞》、《从军》、《饮马》、《结客》及魏徵《出关》等篇,声气稍雄,与王褒、薛道衡诸作相上下,此唐音之始也。[12](P133、138)

许学夷所提到的“声尽入律,而绮靡者少”的诗作几乎都被包括横吹乐

府在内的乐府边塞诗占尽了。南朝的这一批数量并不算多的乐府边塞诗,虽然受文坛宫体诗主流的影响,带有割裂、造作的特点,在诗歌艺术性上仍显稚拙,但是其雄伟、刚健有“近初唐者”,正是诗歌从六朝之“绮靡”向初唐之“雄伟”的转变之机。此一转变直接开启了盛唐诗歌的高潮,称其为“唐音之始”可矣。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76137.html

    上一篇:落叶翻译

    下一篇:近试上张水部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