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翻译】
【原文】: 刘羽冲,佚其名③,沧州人。先高祖厚斋公④,多与唱和。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⑤不可行。尝倩⑥董天士⑦作画,倩厚斋公题。内《秋林读书》一幅云: 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⑧。 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⑨。 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⑩。 盖规
(11)之也。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12,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于13州官,州官亦好事14,使试于一村。沟洫15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16。 阿文勤公18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废旧谱19,而不执20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21。”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22。” 【注释】 ①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学问渊博,长于考证训诂,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任总纂官,并主持写定了《四库全书总目》200卷。该文题目是编者加得。本文摘自《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型式所编写成的。在时间上,主要搜辑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谭,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翻译一】: 刘羽冲,他的正名到现在已没人记得了,是沧洲人。我家先太祖父厚斋公当年经常与他诗词唱和。他的性格孤僻,喜欢讲究古制,但实际上都是迂腐而行不通的那些理论。他曾经请董天士替他画画,让厚斋公在画上题诗,其中有一幅秋林读书图,题的诗是:“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这是厚斋公用诗句给予他的规劝。 他偶然得过一部古兵书,伏案熟读,自己感觉可以统领十万军兵冲锋陷阵了。正巧当时乡里出现土匪,刘羽冲就自己训练乡兵与土匪们打仗,然而全队溃败,自己也差点被土匪捉去;又偶然得到一部古代水利书,伏案熟读数年,自己认为可以有能力使千里荒地成为肥沃之地,绘画了地图去州官那里游说进言,州官也是个好事者,就让他用一个村落来尝试改造,水渠刚造好,洪水来了,顺着水渠灌进来,全村的人几乎全被淹死变成了鱼。于是他从此抑郁不乐,总是独自在庭阶前散步,一边走一边摇着头自言自语说:“古人岂欺我哉!(古人怎么可能会欺骗我呢!)”就这样每天喃喃自语千百遍,就是说这六个字。不久刘羽冲就病死了。 后来每逢风清月白的夜晚,经常会有人看到他的魂魄在墓前的松柏树下,一边摇头一边漫步,侧耳细听,鬼魂说的仍然是这六个字。有时候听到的人笑他,鬼魂就会马上隐没,第二天再去那里看,还是看到鬼魂那样独步着喃喃自语。拘泥于古籍的人都有点呆气,但怎么会呆阿文勤大人曾经教导我说:“满腹都是经书会对事情的判断造成危害,但是一本书也不看,也会对事情的判断造成危害。下棋的大国手不会废弃古代流传下来的棋谱,但是不会很执着于旧谱;高明的医生不会拘泥于古代流传下来的药方,但是经验里也不会偏离古方。所以说:‘能够把什么事做得出神入化,主要是看做事的人罢了’。”又说:“能够教会人做任何事的规范步骤,但不可能教得会人巧妙。
【翻译二】: 刘羽冲,其名遗失了,沧州人。已故的高祖厚待道士,常常和道士互相用诗词酬答。刘羽冲的性格孤僻,喜欢讲古代制度,实在是迂腐不合时宜。他曾经请董天士作画,请高祖厚待地道士题诗。其中一幅《秋林读书》上题诗: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茫然无知地坐在树底下,孤独寂寥没有人希望与他为伍。不知道他平时都读什么书,只见他的面目很像古人。不知道他手里拿的什么书,可能是《周礼井田谱》)大概是规劝他的。 偶然得到古代的兵书,埋头读了一年,自己说可以统领十万军队。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
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岂欺骗我哉?”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后来清风吹拂月光皎洁的晚上,经常看见他的魂在墓前的松柏树下,摇着头独自走来走去。侧耳听他说,所说的仍然是这六个字。有人笑他,他就忽然消失。第二天等着他,还是这样。拘泥于古代的成规或古人的说法的人是愚蠢的,多么愚蠢啊竟然到了这种地步。 阿公文勤曾经教导纪昀:“满肚子书本知识妨害做事,肚子中没有一点书本知识,也能妨害做事。国手不会废弃旧的棋谱,却不偏执与旧的棋谱;国医不拘泥于古代的药方,却离不开古代的药方。所以说:‘具有最高的智慧而能洞察事物,这样修养的才能只能存在于某些人的身上’。又说‘木工能把制作的准则传授给别人,但不一定能使别人技巧高超,那需要自己寻求的。’” 【简评】 《泥古不化》写了一个不能学以致用、拘泥古书的读书人。文中写了他照搬古书闹出乱子的两个事例,又写他死后仍执迷不悟,让人觉得他可笑又可怜。文末的议论对于我们今天的读书学习仍具有警诫意义。
文言文阅读答案与解析
一、1.A 解析:B项,就任;C项,认为„„对;D项,推辞。
2.C 解析:A项,却,转折连词;B项,的,助词;C项,因为,介词/来,连词;D项,跟,与,介词。
3.D 解析:①是说温峤孝敬父母和尊敬兄长;⑤是温峤假醉的一个举动。
4.B 解析:刘琨“被任命为左长史”错,是刘琨任命温峤为左长史。
5.(1)峤曰/今宿卫寡弱/征兵未至/若贼豕突/危及社稷/陛下何惜一桥/贼果不得渡/峤自率众与贼夹水战/击王含/败之/复督刘遐追钱凤于江宁
(2)①温峤身负国家栋梁的职责,皇帝亲近并依靠他,很被王敦忌恨。 ②温峤得以回到京都,(他)就把王敦的阴谋全部奏报朝廷,请求朝廷事先为此作好准备。
参考译文:温峤,字太真。温峤性情聪敏,有见识,学识广博善写文章,年轻时在同族之中因孝悌而得到称赞。十七岁时,州郡起用他为官,都没有就任。司隶命他为都官从事。散骑常侍庾凯很有名望,但好聚敛不义之财,温峤上奏检举他,京都官员大为震动。洛阳、长安二都相继沦丧,国家败亡。元帝开始占有江南,刘琨忠诚,心系王室,对温峤说:“昔日班彪洞察刘氏将会复兴,马援深知汉光值得辅佐。如今晋虽国运衰微,天命并未改变,我打算在黄河以北建立功勋,使你在长江以南(东)传布名誉,你愿意去吗?”温峤回答:“我虽然没有管、张的才能,而你有桓、文的志向,想要建树联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功绩,我怎敢推辞呢?”刘琨便任命温峤为左长史,发檄文遍告华夷各族,呈表劝元帝即位。
温峤身负国家栋梁的职责,皇帝亲近并依靠他,很被王敦忌恨,因而请求任命温峤为左司马。王敦拥兵不行朝见,常有凌越纵恣的举动。温峤知道他执迷不悟,于是假装对他表示尊敬,总揽他官府中的事务,私下与他策划商谈谋划,来附和他的私欲。温峤与钱凤交往很深,为钱凤树立声誉,常说:“钱世仪满腹经纶。”温峤平常有善于识人的美称,钱凤听到他对自己的评价后感到很高兴,就跟温峤结下很深的友情。正巧丹阳尹空缺,温峤劝说王敦:“京尹是京都的喉舌,应该任用文武双全的人,你应当亲自选拔那个人。如果朝廷任用,也许挑不到合适的。”王敦认为他说得对,询问他谁能够担当这个职务。温峤说:“我认为钱凤可以任用。”钱凤也推举温峤,温峤假装推辞。王敦没有听从温峤的意见,上表任命温峤为丹阳尹。温峤仍然担心钱凤为王敦设计阴谋,趁着跟王敦饯别,温峤起座敬酒,到钱凤面前时,钱凤尚未来得及喝酒,温峤就假装醉酒,用手版打落钱凤的包头巾,脸色大变说:“钱凤是什么人,温太真敬酒却敢不喝!”王敦以为温峤醉了,把双方劝解开。温峤临走时来告别,涕泪横流,走出府门又转身回来,像这样重复了两三次,然后上路。待他出发后,钱凤进府劝说王敦:“温峤跟朝廷关系很亲密,并跟庾亮有很深的交情,他未必可信。”王敦说:太真(温峤)昨天醉酒,稍微对你变了脸色,怎能因此便诋毁怀疑他呢。”因此钱凤的计谋不能实施,温峤得以回到京都,(他)就把王敦的阴谋全部奏报朝廷,请求朝廷事先为此作好准备。
等到王敦谋反,王含、钱凤率兵袭至京都时,温峤焚烧了朱雀桁来挫败他们的前锋。皇帝对此很恼怒。温峤说:“如今朝廷卫队人数不多力量薄弱,征召的士兵尚未赶到,如果贼兵横冲直撞,将危及国家,陛下为什么吝惜一座桥呢?”贼兵果然不能渡河。温峤亲自带领众士卒与贼兵隔水而战,进攻王含,打败了他,又督促刘遐追击钱凤直至江宁。
二、1.C 解析:C项,夺:耽误。
2.A 解析:A项,也,表判断语气。B项,来,表目的/因为。C项,代词,指诬告的话/结构助词,的。D项,而且,表递进/表修饰。
3.B 解析:“骨鲠”是刚直的意思。①说明他有远见;⑥说明他的功劳。
4.D 解析:“虽多次触怒人主”错。
5.(1)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
(2)①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步兵骑兵四万人已到雩娄。
②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 参考译文: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建安十三年,孙权率兵围攻合肥。这时,太祖的大军正在攻打荆州,军中发生了瘟疫,只有派遣将军张喜一个人带领一千骑兵,加领汝南的士兵来解合肥之围。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步兵骑兵四万人已到雩娄。孙权相信了,立即烧毁围城的营阵就撤离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后来任命蒋济为丹阳太守。有一个人诬告蒋济是谋叛主要策划人,太祖听说后,说:“蒋济难道会做这种事!如果做了这种事,那我是不了解人了。这一定是愚蠢的老百姓故意扰乱,道听途说罢了。”征召蒋济担任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带兵围攻樊城和襄阳。太祖认为汉献帝在许都,离关羽的军队比较近,想要迁都。蒋济劝阻太祖说:“刘备、孙权,表面关系亲近,实际上却各有打算,关羽军事上得势,这是孙权一定不希望看到的。可派遣人去游说孙权,劝他在后面偷袭关羽,许
诺割让江南来赐封孙权,这样樊城的围困就自动解除了。”太祖按照他的话去做。孙权听了后,立即带兵向西偷袭公安、江陵。关羽于是被孙权擒获。
文帝即位,蒋济从京城出来,担任东中郎将。文帝问他说:“你所看到的天下风俗教化好不好?”蒋济回答说:“没有听到其他的好话,只听到要亡国的话罢了。”文帝显出愤怒的神情,并问他其中的原因,蒋济都一一地回答,于是文帝的怒气消解了。明帝即位,蒋济升为中护军。当时中书监、令专有大权,蒋济上疏说:“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明帝下诏表扬说:“刚直的大臣,是国君所仰仗的。蒋济文武兼备,任职勤劳,极尽节操,每有军国大事,当场有提出建议的奏议,对朝廷忠诚,做事奋发努力,我非常欣赏他的勇敢。”景初年间,对外征战频繁,国内大建宫室,长期分离的人很多,并且连年饥荒,谷物匮乏。蒋济上疏说:“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地治理的时候。凡是要役使老百姓时,一定要在农闲时候,不能耽搁他们耕作的时间。那些想建立伟大功业的国君,先要估计老百姓的能力并安抚他们的疾苦。”明帝下诏表扬说:“如果没有护军,我听不到这样的话。”
齐王即位,蒋济升迁为太尉。这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飏等随意改变法律法规。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屯兵洛水浮桥,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加封为都乡侯,邑七百户。蒋济上疏说:“太傅独自决断,想出高明的计谋,陛下彰显他忠心和节操,罪人伏法,这是国家的福气。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坚决地推辞,齐王不答应。这一年蒋济死了,皇上给他的谥号是“景侯”。
三、1.D 解析:D项,信:信物。
2.C 解析:A项,提顿,表判断/助词,的;B项,动词,做/介词,替;C项,均为动词前的助词,组成所字结构;D项,介词,因为/介词,把。
3.D 解析:②间接反映;③还不能呈现;④间接反映。
4.A 解析:因果关系属无中生有。
5.(1)皇后以首饰及宴服一袭赐之/夫人并盛于金箧/并梁/陈赐物各藏于一库/每岁时大会/皆陈于庭/以示子孙/曰/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赐物具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
(2)①(她)经常勉励亲族做善事,因此凭信义在本乡形成了凝聚力。
②常与冯宝一起参与决断诉讼,部族头领有犯法的,即使是自己亲族,也决不放过宽纵。
参考译文:谯国夫人,是高凉冼氏的女儿。(冼家)世代都担任南越的首领,各部落跨据山洞居住,多达十余万家。夫人幼年时就贤德聪明,多谋略,出嫁前在父母家时,就能安抚部众,能够行军用兵,镇抚越族各部落。(她)经常勉励亲族做善事,因此凭信义在本乡形成了凝聚力。(以至)海南、儋耳两地归附的部落多达千余洞。
梁大同年间,罗州刺史冯融得知夫人有志向有品行,让他的儿子高凉太守冯宝娶为妻子。冯融本是北燕后代,三代担任守牧,在他乡做官,号令推行不畅。至此,夫人告诫约束本族族人,使他们遵守公共礼制。常与冯宝一起参与决断诉讼,部族头领有犯法的,即使是自己亲族,也决不放过宽纵。从此政令顺畅有序,无人敢违。
夫人率领部队与长城侯陈霸先在氵赣 石会师。回来后对冯宝说:“陈都督很可敬畏,很得人心。我看这人一定能平定乱贼,你应当大力资助他。”冯宝去世后,岭南大乱,夫人团结百越各部落,几个州都平安无事。到了南朝陈永定二年,她的儿子冯仆九岁时,(她就)派冯仆率领各部首领到丹阳朝拜皇帝,(冯仆)开始被授予阳春郡守。后来广州刺史欧阳纥谋反,把冯仆叫到高安,引诱(冯仆)跟他一起作乱,冯仆派使者回去禀告夫人,夫人说:“我为人忠贞,经历现在两个朝代,不能因为顾惜你就辜负国家。”于是发兵到边境拒敌,率领百越各部的酋长内外进逼,欧阳纥的军队溃败了。冯仆因夫人的功劳被封为信都侯。
后来又遇到南朝陈亡国,岭南没有所依附的,几个郡共同尊奉夫人,号称圣母,保境安民。隋文帝派总管韦洸安抚岭外。韦洸到了南岭脚下,逡巡不敢向前进。当初,夫人把扶南国产的犀杖献给了陈主,到这时候,晋王杨广让陈后主写信给夫人,把陈亡国的情况向夫人说明,让她归顺隋朝,并且用犀杖和兵符作为凭信。夫人见到犀杖,验明后知道陈已经灭亡了,召集首领几千人,终日恸哭。夫人派她的孙子冯魂率领众人前去迎接韦洸,进入广州,岭南全都平定了。隋文帝追赠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封夫人为谯国夫人。皇后把首饰及一套休闲服赐给她,夫人把这些都放在金箱里,连同南朝梁、陈所赏赐的东西,都各藏在一个库里。每年部族大会时,(夫人把赐物)都陈列在庭院,让子孙看,(对他们)说:“你们应该竭尽诚心归顺天子。我侍奉三个朝代的君主,只有一颗赤心。如今朝廷赏赐的东西都保存在这里,这是对我竭尽忠心的回报!希望你们都能念念不忘。”
四、1.A 解析:A项,举:应考。
2.C 解析:C项,介词,和、跟。A项,动词,是/介词,为了;B项,连词,表假设,如果/动词,好像;D项,副词,可译为“却”“竟”“反而”等/代词,你的。
3.C 解析:③说明周公和孔子确定礼仪法度的特殊身份,不是用来驳斥毁谤者的论据。⑥宦官宫
妾为避代宗李豫、玄宗李隆基的名讳,不敢说“谕”“机”,与作者的观点相反,不是用来驳斥毁谤者的论据。
4.D 解析:D项,孔子“不避父母的名讳”不合文意。孔子是“二名不偏讳”。
5.(1)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2)①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也主张这样。
②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将获罪。
参考译文:我给李贺写信,勉励李贺去考进士。李贺考进士已被提名推荐,同李贺争名的人诋毁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不去考进士才是正确的,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也主张这样,大家说的话完全相同。皇甫湜说:“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将获罪。”我说:“是这样。”
律令上说:“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时不避讳。”解释它的人说:“譬如(孔子的母亲名‘征在’,孔子)在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就属于这种情况。”律令上说:“不避讳音相近的字。”解释它的人说:“譬如‘禹’与‘雨’之类就是这样。”现在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去考进士,是违背了二名律呢,还是违背了嫌名律呢?父名晋肃,儿子不可以考进士,那么倘若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定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么?而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不避母亲双名中的单独一字,孔子作《春秋》也不嘲讽那些名字与父亲相近的人。周康王钊的孙子,谥号(“实”通“谥”)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子不避“昔”字。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这两个人,他们的儿子应该怎么避讳呢?难道为了要避父名的同音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了吗?还是就不避同音字了呢?汉代讳武帝名“彻”,遇到“彻”字就改为“通”字,但没有听说又讳“车辙”的“辙”字为别的什么字;讳吕后名“雉”,遇到“雉”字就改称“野鸡”,但没有听说又讳“治天下”的“治”字为别的什么字。现在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达诏旨,也没听说要避“浒”“势”“秉”“机”(分别与高祖李渊之父李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昞、玄宗李隆基的名字同音)这些字,只有宦官和宫女,才不敢说“谕”和“机”这些字,以为这样是犯忌的。士大夫的言论行动,究竟应该依照什么法度呢?总之,无论是考据经典、质证律文还是查核国家典章,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到底是可以还是不可以呢?
大凡侍奉父母能像曾参那样,可以免遭非议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也可以说达到顶点了。而现在的读书人,不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却要在讳父母的名字上,去超越周公、孔子,也可知他们的糊涂了。周公、孔子、曾参是无法超过的,想超越周公、孔子、曾参,却让自己等同于宦官、宫女,那么难道宦官、宫女孝顺他们的父母,还胜过周公、孔子、曾参吗?
文言文整体阅读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1、B【分析】逮事:曾在„„朝任事、任官。
2、A【分析】第一个“以”是“用”之意,第二个“以”是“因为”之意。B项的两个“为”字都可解作“做”之意。C项的两个“于”都作“在”解。D项的两个“而”字都是顺接关系连词,可解可不解。
3、B【分析】“任意改变皇上打猎的地方”错误,应该是“负责编排打猎的围场”
4.看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徒单恭,本名斜也。斜也任官贪鄙,曾指使画工绘一幅佛像,自称曾见过佛祖,样子与画工所绘一样,应当用黄金铸造,因而向所属各县索取黄金,却从未铸佛,而是把所有的黄金拿到了自己家里,因此被百姓们称为“金总管”。完颜秉德出朝考察官吏是否廉洁,斜也因贪赃被免去官职。
海陵王完颜亮篡夺了皇位,他的皇后徒单氏是斜也的女儿,斜也因此又被任命为会宁府长官,并封爵为王。不久便被拜为平章政事。海陵王到胡刺浑水出猎,斜也负责编排打猎的围场,凡是平日与他不和的人,他都予以杖击。海陵王曾对宰相说:“斜也担任宰相,并不是我有私情;我听说有关军国大事,凡是斜也的意见,爱卿们都不接受,难道他千虑就无一得吗?”其他宰相都没有说话,只有温都思忠列举数事为例回答说:“某件事本应当这样,斜也却说应那样,毫无根据地提出不同意见,对当时的实际情况一点都不了解。臣下曾在康宗朝任官,几朝的宰相也没有像斜也那样专权自恣。”海陵王沉默表示同意。斜也在官府大堂杖击令史冯仲尹,遭到御史台弹劾,被海陵王杖击二十。斜也的猛安部中有一名叫撒合出的人,报告说斜也强取本部人的财物,海陵王命令侍御史保鲁立案调查。保鲁却不顾事实,海陵王将保鲁处以杖
刑,并任命撒合出为符宝抵候。
斜也的哥哥定哥娶太祖的长女兀鲁为妻,定哥死时没有儿子,便以幼弟的儿子查刺作为自己的后代。斜也图谋哥哥的家财,强娶兀鲁为妻,两人关系却不和睦,兀鲁曾经骂过斜也。斜也的妾忽挞与兀鲁的关系也不好,于是在海陵的王后徒单氏那里谗毁兀鲁说:“兀鲁怨恨皇帝杀死了他的哥哥宗敏,曾口出怨言。”正巧韩王完颜亨改任广宁府尹,各位公主和宗室妇女都前去向完颜亨的母亲道贺,兀鲁也去劝慰,忽挞又诬陷兀鲁有怨言。海陵王命萧裕立案讯问,忽挞受到徒单后的宠幸,见证人都不敢说话,于是便把兀鲁处死了,斜也因此把查刺的家财全部夺走,大定年间都予以追回改正。海陵王因为兀鲁对皇帝有怨言,斜也不上报,又把斜也处以杖刑,免去他所任的官职。不久又复官为司徒,进拜为太保,负责三省事务,兼任劝农使,又进拜为太师,封爵为梁、晋国王。
贞元二年九月,斜也随同海陵王在顺州打猎。正要打猎时,听说斜也去世,当天便停止打猎,亲临治丧,为斜也选择墓地,派使臣负责修筑墓室。及至下葬,又赐给拇(木复)车,海陵王及皇后亲率百官祭奠,赐予谥号为“忠”。正隆年间,改封为赵国公,又进封为齐国公。
5.B(速:招致。“速”的三个义项是:①快,迅速;②召请;③招致。)
6.D(②属贪赃行为;③属避祸的无奈之举;⑥是说他的容貌声音,不是说优秀品质。)
7.C(高长恭并非借机报复,打阳士深是为了消除他的顾虑。)
8.看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兰陵武王高长恭,是文襄皇帝的第四个儿子,多次升迁官至并州刺史。突厥入侵晋阳,高长恭率军尽全力反击。齐军在邙山之役中失利时,高长恭在中军,率领五百骑兵两次杀入周军,最终冲到金墉城下,被周军包围,形势十分危急,而城上的齐军不认识高长恭。高长恭脱去头盔,露出脸来,给齐军看,齐军才派出弓箭手下城救援,将周军打得大败。齐军将士一起歌颂此事,编成一曲,即《兰陵王入阵曲》。以后他历任司州牧、青州刺史、瀛州刺史,收受了不少贿赂。后来做了太尉,和段韶率军征讨柏谷,又攻打定阳。段韶生病,高长恭总领军队。
齐军在邙山大捷时,齐后主对高长恭说:“你杀入敌阵太深了,一旦失利,后悔都来不及。”高长恭说:“一想到这是和自己有切身关系的家事,我就不自觉地冲进去了。”后主厌恶高长恭说的“家事”一词,从此对他有所顾忌。等到高长恭在定阳,属尉相愿对高长恭说:“大王既然受朝廷重用,为什么还如此贪婪?”高长恭未加回答。相愿说:“莫不是因为邙山大捷,恐怕因威武被忌恨,想要自我玷污吗?”高长恭说:“是。”相愿说:“朝廷如果忌恨大王,在这些事情上就可以处罚您,您本为求福,反而易招来祸患。”高长恭流下眼泪,上前跪下,向相愿请教安身之术。相愿说:“大王以前已经有功勋,现在又获大捷,威望名声太重,应当借口生病回家,不要再干预政事。”高长恭认为此言有理,但最终没有实施。等到江淮地区敌寇扰乱,高长恭害怕重又为将带兵作战,叹息说:“我去年得了脸肿病,现在为何不发病呢!”从此以后,有病也不再治疗。武平四年五月,后主派徐之范去让高长恭喝毒酒。高长恭对妃子郑氏说:“我竭尽忠诚来侍奉皇上,有什么事辜负了上天,而让我遭此毒手?”郑氏说:“你为何不求见皇上?”高长恭说:“我哪里能够见到皇上!”便饮毒酒而死。死后追赠为太尉。
高长恭外貌温柔,但内心豪壮,声音和容貌都很秀美。在军中为将,亲自处理一些小事。每次得到甘荚的食物,哪怕是一个瓜几个水果,也一定和将士们分吃。当初在瀛州时,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告发高长恭贪赃枉法,他因此被免官。等到进攻定阳时,阳士深也在高长恭的军营中,他很害怕高长恭会借机杀了自己。高长恭听说此事后道:“我本来就没有这种想法。”便找了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二十板子,让他安下心来。曾经有一次高长恭入朝,仆人们都走散了,只有一个人跟在身边。高长恭独自回来后,谁也没有责罚。武成皇帝奖赏高长恭的功劳,命贾护为他买了二十个小妾,高长恭只接受了一个。家中有价值上千金的债券,临死的那天,高长恭将它们全都烧掉了。
9.B(洁:清扫,使„„清洁)
10.A(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独。B以:因为,表原因,连词;用,介词。C因:凭借,介词;沿袭,动词。D所:“所从遁”的“所”用在介词“从”前,构成介宾结构,表处所;“为┅┅所”构成被动。)
11.B (身体状况变好,并不是他超然物外的最大快乐。)
12.看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大凡事物都有可以欣赏的地方。如果有可以欣赏的地方,就都有可以使人快乐的地方,不一定是奇异、
雄伟、壮丽的东西。吃酒糟,喝淡酒,都可以醉,瓜果、蔬菜、草木一类的东西,都可以饱肚。从这类事物推开来,我到哪里不能快乐呢?大概人们为了追求福气而躲避祸事的原因,是因为福气可以叫人欢喜,祸事可以让人伤心。人们的欲望没有穷尽,但世界上可以满足我们欲望的财物是有穷尽的。
我从浙江钱塘调任密州,放弃了舟楫畅通的安逸却承受车马颠簸的劳苦,离开了华丽的建筑,却来住这简陋的房屋,远离了湖山的胜景,却行走在种植桑麻的田野。刚来的时候,连年歉收,盗贼遍野,案件很多,厨房里很寒酸,每天只是吃枸杞、菊花之类,别人当然要疑心我不快乐啊。但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却是面容比以前丰满,白头发也一天天地返黑了。我已经喜欢这里的质朴风俗,而这里的官吏和百姓,也习惯于我的笨拙呢。
于是我整理园林,清扫庭院,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木材,来修补破败的地方,作为暂时保全自己的打算。园林的北面,靠着城墙所筑的台已经很旧了,略微修补从而使它面貌变新,时常和宾客一起登台游览眺望,舒展情怀。向南面望去,只见马耳山和常山,时隐时现,像很近又像很远,也许那里住有隐士吧!它的东面就是卢山,秦时卢敖隐居的地方。向西面望去,只见穆陵关隐隐约约宛如城郭一般,姜太公、齐桓公盛大事业的遗迹,还有存在着的呢。向北面俯视潍河,感慨叹息,怀想淮阴侯韩信的功业,但伤悼他的悲惨结局。这个台高大而安稳,深广而明亮,夏天凉爽,冬天温暖。下雨落雪的早晨,刮风有月的夜晚,我都在台上,宾客也总是跟随着。采摘园里的蔬菜,捕捞塘里的鲜鱼,酿了高粱美酒,煮了糙米饭,大家一起来吃,说:“这游览多快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文言文专项阅读2
一、【参考译文】
夏统,字仲御,是会稽永兴人。幼年丧父,家里贫穷,侍奉母亲,因孝而著称,与兄弟关系也很和睦,很擅长说话。同族的人劝他出去做官,对他说:“您清廉、高洁、质朴、正直,可以在郡里为官,如果和官府多接近,自然就会很显贵,为什么要把在山林中经受艰苦困厄当作是幸福的,在钱塘江边终此一生呢?”夏统听了后勃然大怒,说:“你们各位竟然像这样对待我吗!假如让我处于太平盛世,我应当与元凯共评议同出入;如果遇到混浊的时代,我一定想着和屈原一样自沉江河;如果处于污浊混乱和昌隆兴盛之间,则自当像长沮和桀溺一样归隐田园,哪能在朝廷官府间使自己受辱委屈求生呢?”劝说他的人非常惭愧。夏统从此后就不再和本族的人见面。
后来夏统的母亲病重了,他就到洛阳去买药。正好碰上三月上巳这天,洛阳王公以下的人都一起出游到浮桥上,男女并驾齐驱挤满了道路,华丽的车子、服饰照亮了大路。当时夏统正在船上晒他买回的药,许多达官贵人的车骑来来往往如云彩一般,夏统却不看他们。太尉贾充觉得奇怪,就问他是什么人。夏统一开始并不回答。贾充又问了一遍,他才慢慢地回答说:“我是会稽人夏仲御。”贾充又问他“您在江边居住,很识水性,能撑船搏浪吧?”夏统回答说:“可以。”夏统于是操舵正橹,在江中盘旋,船头高高地飞起,调整船尾,奋力撑一下长梢,船就直往前三次。在这个时候风大浪高,云遮雾绕,一会儿功夫就有八九条白鱼跳入船仓。观看的人都感到恐惧,贾充的心里尤其觉得奇怪,就又靠近他的船和他说话,夏统的回答像回声一样。贾充想让他出来做官,夏统则低着头不说话。贾充又对他说:“过去尧也唱歌,舜也唱歌,您能唱你们当地的民歌吗?”夏统回答说:“先祖大禹寓居于会稽山,在这里接见各部落首领,教化僻远的小国,最终在这里去世并葬在此处。大禹的恩泽广泛地散布开来,圣明的教化还依旧存在,百姓感叹赞颂,于是创作了《慕歌》。又有孝女曹娥,刚刚满十四岁,他的父亲堕江而死,她仰天痛哭,在江中流悲伤地叹息,最终投江自尽,百姓们为她的孝义而哀痛,为她唱出了《河女》的歌曲。伍子胥劝谏吴王,谏言并不被采用,(最终)被杀,(尸体)被抛入钱塘江,吴国的人痛惜他的忠烈,为此创作了《小海唱》。我今天想唱这三首。”众人都说:“好!”夏统于是用脚敲着船板打拍子,引吭高歌,声音清越高昂,大风应声而起,卷起海水喷向天空,电闪雷鸣,光影交加,雷雨大作,岸上沙尘烟雾般地涌起。众人都很恐慌,阻止夏统,夏统才停止唱歌。众人都相视而言:“如果不来洛水边游玩,怎么能够见到这样的人!听他唱《慕歌》,便仿佛见大禹的容颜。听他唱《河女》,不觉涕泪横流。听他唱《小海》,可以说子胥、屈原就站在我左右啊。”贾充想炫耀自己带来的文武仪仗队,希望夏统前来观看,就下令竖起朱红大旗,高举各
1.花影 朝代:宋辽金
作者:苏轼
原文: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译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注释1.重重迭迭: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
赏析二
作者:佚名
这是一首咏物,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满江红·写怀
朝代:宋辽金
作者: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栏 通:阑)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译文:待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壮志 一作:壮士;兰山缺 一作:兰山阙)
赏析三
作者:佚名
岳飞工词,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这首的上片,“怒发冲冠,……空悲切”。意思说,我满腔热血,报国之情,再也压不住了,感到怒发冲冠,在庭院的栏杆边,望着潇潇秋雨下到停止。抬头远望,又对天长啸,急切盼望实现自己的志愿。三十多岁的人了,功名还未立,但是我也不在乎,功名好比尘土一样,都是不足所求的。我渴望的是什么东西呢?渴望是八千里路的征战,我要不停的去战斗,只要这征途上的白云和明月作伴侣。不能等了,让少年头轻易地变白了,到那时只空有悲愤。这一段表现了岳飞急于立功报国的宏愿。 下片,“靖康耻,……朝天阙。”靖康二年的国耻还没有洗雪,臣子的恨什么时候才能够消除呢?我要驾乘着战车踏破敌人的巢穴,肚子饿了,我要吃敌人的肉;口渴了;我要喝敌
人的血。我有雄心壮志,我相信笑谈之间就可以做到这些。等待收复了山河的时候,再向朝庭皇帝报功吧!这一段表现了岳飞对“还我河山”的决心和信心。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侍从头、收拾旧山河”。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感人的词句。在岳飞的这首词中,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从“怒发冲冠”到“仰天长啸”,先是写在家里庭院中的情况,他凭观栏雨,按说这是一种很惬意的生活,可是却按不住心头之恨而怒发冲冠。一句“仰天长啸”,道出了精忠报国的急切心情。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说明了岳飞高尚的人生观,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与土”;“云和月”。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很有诗意。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下片一开始就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英勇的信心和无畏的乐观精神。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3.芙蓉楼送辛渐
(2357人评分) 8.1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原文: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在大地上,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清晨,当我送别友人之时,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纯洁。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4.题乌江亭
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
但是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江东的子弟人才济济,
如果项羽愿意重返江东,可能还会卷土重来。
注释
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 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杜牧过乌江亭时,写了这首咏史。
2.不期:难以预料。
3.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4.江东:指江南苏州一带,是项羽起兵的地方。
鉴赏
作者:陶道恕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 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振旗鼓,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类似。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而畔于理……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清人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则反驳胡仔,说杜牧正是“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
初中和高中,我们曾学过很多古文,其中很多都是我们当时所痛恨的“背诵全文”。一晃很多年过去了,这些古文,你还记得多少?人生经历了那么多之后,那些当初能够脱口而出的经典句子,你懂了吗?
《桃花源记》(晋·陶渊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这桃花源景象,美得心慌。这么觉得的人,都味尽荒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心无杂念,人便单纯。
《爱莲说》(宋·周敦颐)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世间的染缸,爬下爬上。几个像那白莲,不染一丝在身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神仙人间少见,君子都是奢望。多少人患着那“富贵头痛病”,身摇脑晃。
《陋室铭》(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眼中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活神仙。
《醉翁亭记》(宋·欧阳修)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喝酒出混蛋,也出神仙。就看你盯着碗中水,还是心中山。【古文执迷不悟】
《兰亭集序》(晋·王羲之)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眼观天地,便能胸容大千。眼前三寸,便是胸中水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人生戏一场,人人演到忘。等舞台的灯关上,两眼无处望。世间,总是看客少,戏子多,台子挤得慌。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所谓历史,不过一代代的执迷不悟。离解脱,我们还要走多长的路。
《前赤壁赋》(宋·苏轼)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胸中气象,落在笔上。心中有清风,红尘跟不上。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人生,不过白驹过隙一晌;人,不过沧海蜉蝣一趟;来到世间,晃了晃。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此心如如不动,此意合一万物,还有甚么渺小虚妄。造化,已在我身上。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心中安宁,便是永恒;意不妄求,便通无穷。
《师说》(唐·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传道,授业,解惑。岁月走到今天,道已不传。业非业,惑堪怜。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胸中有道,可为天下师在先。盲了眼的人,才惯翻白眼。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让师道绝,还世间一场不堪。让那些小丑,跳给时间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看今天,好为人师众,座次排得严。
《滕王阁序》(唐·王勃)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天地入心,造化入眼,人间路才宽。你有多久,没抬头看?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人处天地间,黄沙漫眼,黄叶一片。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人间繁华都过眼,只有孤独不嫌咱。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
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做给自己看,莫管天咋办。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就算活得怪可怜,向着前面撒着欢。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天地渺渺,岁月悠悠。人间的富贵贫贱,都像条狗。
《归去来兮辞》(晋·陶渊明)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再远的迷途,醒悟都是归来最快的路。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两眼亮时回头望,总是心一凉。一边叹两嗓,一边暗暗爽。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故乡不在帝王乡,生意不在富贵场。舍了那千金锦带,初心别忘。【古文执迷不悟】
《项脊轩志》(明·归有光)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岁月的艺名,叫物是人非的殇。它驾的车子,前灯打出沧桑的光。
这十篇经典古文,并非中学课本里的所有,却是我们曾经最熟悉的。如今回味,也是人生滋味最浓,最叫人感触的。
除了这些,《出师表》《岳阳楼记》《过秦论》《陈情表》《阿房宫赋》《劝学》《口技》《逍遥游》……你都还记得吗?
人生的滋味,还有遗忘。
中考说明附录《新课标》补充文言文
一、《论语》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有了自己事业,四十岁遇事就不会执迷不悟,五十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六十岁能听从自己的本性,七十岁能境随心转,不受环境影响,不会超出方正之道。
3.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
6.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
译: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7.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译:子夏说,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做到这两点,仁这个学问的中心就有了。
二、《孟子》一则(《孟子·滕文公下·第二章》)【古文执迷不悟】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的确,确实)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怎么)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助词,无意)冠也,父命(训导,开导)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告诫)之曰:‘往之(到„„
去)女(通“汝”,你)家,必敬(恭敬)必戒(留神,当心),无违(违背)夫子!’以顺(顺从)为正(正理,基本原则)者,妾妇之道(方法)也。居(居住)天下之广居(居所,住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实现)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固守;坚持)其道(原则,行为准则)。富贵不能淫(淫:使„„扰乱),贫贱不能移(使„„改变,动摇),威武不能屈(屈:使„„屈服),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岂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男子成年时的时候,父亲给予教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 教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能违背你的丈夫 !” 以顺从为原则,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居所里,站立在天下最重要的位置,施行天下最重要的道理。实现志向了,就跟百姓一起实行它;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实行自己的道理。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操,威武不能屈服他的志向。这才叫做大丈夫!”
(题例: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三、《庄子》一则(北冥有鱼„„亦若是则已矣)
北冥(北方的大海)有鱼,其名曰鲲(大鱼)。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大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奋起)而飞,其翼若垂(通“陲”,边际)天之云。是鸟也,海运(鹏鸟在海面飞行)则将徙(迁移)于南冥。南冥者,天池(天然的大池)也。齐谐(人名)者,志(记载)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拍打)三千里,抟(tuán环绕而上)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这里指离开北海)以六月息(停歇)者也。”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尽)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翻译: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
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简评:本文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充分表达了庄周本人的精神思想与处世哲学: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四、《礼记》一则(虽有佳肴)
虽(即使)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甘美)也;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因此)/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反省)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竭力,尽力)也。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促进)也。《兑(yuâ)命》曰:“学(xiào教)/学(xuã)半。”其(表示推测)/此之谓乎?
翻译: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简评:本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五、《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吾于何逃声哉?)
伯牙善(擅长,善于)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志趣,心意)在登高山。钟子
期曰:“善哉,峨峨(高耸的样子)兮若泰山!”志(想象)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好)哉,洋洋(宽广的样子)兮若江河!”伯牙所念(想到),钟子期必得(领会,听得出)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通“猝”,突然)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拿)琴而鼓(弹)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停止弹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志趣,心意),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隐藏)声(心声)哉?”
翻译: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意念出现登高山的景象,钟子期说:“好啊!巍峨雄壮如同泰山耸立!”意念出现流水的景象,钟子期说:“好啊!汪洋恣肆如同江河奔流!”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定能领会的到。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边停下;心里十分伤感,(于是)取过琴弹了起来。最初弹奏大雨琴曲,紧接着奏出山崩的声响。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立刻完全领会其中的旨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的能力太好了。(你)体会的旨趣想象的场景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到哪里隐藏我的心声呢?”
资料补充: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钟子期死,伯牙摔破了琴,拉断了弦,不再弹琴,认为世上没有他的知音。)
简评:伯牙士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高山流水,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六、《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休息,这里指消散),猿鸟乱(此起彼伏)鸣;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坠落),沉鳞(潜游在水里的鱼)竞跃。实是欲界(人间)之仙都。自康乐(谢灵运,世称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其奇者。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
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简评:本文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感。
七、《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岸边),山门圮(pǐ倒塌)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经历,过了)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名词作动词,划船)数小舟,曳(yâ拖着)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1]
一讲学家设帐(讲学,教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推究)物理(事物的原理),是非木杮(fâi削下的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通“癫”,表示疯狂,荒唐)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治河的士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â侵蚀、冲刷)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倾倒)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按照)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翻译:沧州的南边,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流去了。于是划几条小船,拉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后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而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而浮动,石头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荒唐的一件事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
1、专己守残:固执己见,抱残守缺。指囿于派系、门户之成见而不能通权达变。
2、固执己见:固:顽固;执:坚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3、冥顽不灵:冥顽:愚钝无知;不灵:不聪明。形容愚昧无知。
4、自行其是:自己认为对的就做,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5、倔头倔脑:形容说话、态度固执生硬的样子。
6、拘挛之见:拘挛:拘束,拘泥。形容狭隘而固执的见识。
7、粘皮着骨:粘:粘贴。比喻人固执呆板。
8、随方就圆:处事顺应形势和情况的变化;待人随和而不固执。
9、固不可彻:固:固执;彻:透彻,明白。非常固执,无法说服。
10、屡教不改:屡:多次,一次又一次;教:教育。经过多次教育,仍不改正
11、桀骜难驯:谓凶悍倔强,难以驯服。
12、深闭固拒:形容坚决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13、不进油盐:形容人十分固执。
14、一个心眼:指专心一意。比喻很固执已见,不知变通。也比喻同某人思想很一致。
15、桀骜不驯:性情强暴不驯顺。
16、硁硁之愚:硁硁:浅陋而又固执的样子。坚持自己看法的谦词。
17、一板一眼: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18、撞倒南墙:比喻态度生硬,行动固执,不知变通。
19、扞格不通:固执成见,不能变通。
20、硁硁之信:固执的信念。
21、执而不化:指固执己见,不知变通。
22、泥古不化:泥:拘泥,固执。拘泥于古代的成规或古人的说法而不知变通。
23、死心塌地:原指死了心,不作别的打算。后常形容打定了主意,决不改变。
24、一板三眼:板、眼:戏曲音乐的节拍。(
25、顽固不化:化:改变。坚持错误,不肯改悔。
26、迂腐腾腾:迂腐:言行谨慎不敢超越旧规。形容固执保守,不通世故。
27、师心自用:师心: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28、不可理喻:喻:开导,晓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
29、认死扣儿:坚定地认为,固执己见。
30、死心眼儿:固执而不知变通。也指专一不变。
31、直情径行:径:直;行:从事。凭着自己的意思径直地去做。比喻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32、牛心古怪:指脾气固执、倔强。
33、执迷不悟:执:固执,坚持;迷:迷惑;悟:觉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34、刚褊自用:褊:器量狭小。独断固执,自以为是。
35、牢不可拔:牢:牢固。异常坚固,不能攻破。形容人的意志坚定或态度固执、不能动摇。
36、禀性难移:本性难以改变。
37、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38、固守成规:成规:现成的规矩、制度。指思想固执保守,守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
39、本性难移:移:改变。本质难于改变。
40、刻船求剑: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41、孤行己见: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固执地照自己的意见行事。
42、胶柱鼓瑟: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43、硁硁之见:硁硁:浅陋而又固执的样子。坚持自己看法的谦词。
44、守经达权:经:正道,原则;权:权宜,变通。形容坚持原则而能变通、不固执。
45、牢不可破:牢:牢固。异常坚固,不可摧毁。也用在指人固执己见或保守旧习。
46、刚愎自用:愎:任性;刚愎:强硬固执;自用:自以为是。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47、孤行己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固执地照自己的意见行事。
48、坐地自划:就地不动,自定范围。比喻固执一端,排斥其他。
1、他不听老师的劝告,一再怙恶不悛,终于玩火自焚,被学校开除。
2、心存侥幸、执迷不悟的歹徒,最后必定会玩火自焚,难逃牢狱之灾。
3、他们凶暴地同希腊人“贸易”,结果引起干戈,玩火自焚。
4、虽然他家财万贯,但沉溺于灯红酒绿的生活,难保不会玩火自焚,断送一片美好前程。
5、你再不听我的劝告,一意孤行,最后只会落得玩火自焚的下场。
6、玩火自焚的军事狂人,古今中外,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