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滕文公上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
孟子·滕文公上 第一篇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孟子,滕文公
孟子·滕文公上 第二篇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一些常识,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2、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能背诵经典语段,积累一些经典诵读法。

3、在诵读的过程中,结合现实生活,初步感悟并畅谈自己对“制民恒产”“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兴教育,明人伦”等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熟读成诵,积累诵读方法,提高对经典文化的学习兴趣。

2、结合现实畅谈本文中孟子相关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研讨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主题导入

1、知人论世,走进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

2、孟子的“王道”思想

在政治主张上,孟子提倡 “施仁政,行王道”,这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孟子提倡以人为本,以德为辅,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暴力治国。以教育为手段,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反对战争。具体的措施包括:施“仁政”、开“井田”,“省刑罚,薄税敛”,达到社会富裕,“民有恒产”,“五十衣帛,七十食肉”的理想社会,“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在两千多年前的奴隶制时代,能有这样的认识和见解,无疑是非常难得和可贵的。

3、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以对待人民的事情要积极,“滕文公问为

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以此认识为基础,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要求统治者要爱惜臣民,争取人民的支持,要“与民偕乐”、“与民同乐”、“忧民之忧”,“使民有恒产”,“送生送死无憾”,指出只有得到人民支持的国家才是不可战胜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这个意思。

二、诵读入韵,初步感知 (一)课件出示重点句段:

(a)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b)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二)指导朗读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同桌互读

3、师范读(体会节奏感,韵律感)

4、指名读

5、男女对读

6、齐读

三、明意悟理

1、让学生简单说说选段的大概意思,教师点拨明确内容。

2、以上选段体现了孟子哪些重要思想呢?

(1)学生自由讨论并归纳

(2)教师点拨概括:

(a) 制民恒产,天下太平

(b) 为富不仁,为仁不富,

(c) 兴教育,明人伦,可为王者师

四、明史通今

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在以上观点中选出你最感兴趣的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五、时事热点大讨论——漫谈“为富不仁,为仁不富”

1、当今社会的仇富心理

2、现实生活中的“富二代”现象(举例:李天一、郭美美VS李嘉诚的儿子们,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个人奋斗的重要性)

3、富人财富捐赈,回馈社会现象(举例:比尔·盖茨,陈光标,李嘉诚等)

4、推荐文章《“为富不仁”新解》(见后面附录)

六、背诵积累

1、自由背诵

2、填空背诵

3、背诵接龙

4、齐背

七、课堂总结

八、作业布置

书法展示:选你感兴趣的句子进行抄写(书法专用纸)。

九、附录:推荐文章《“为富不仁”新解》

汶川地震中,有人指责企业家王石关于赈灾为常态的说法:“公可跨世界之高山,然则可跨汶川之一坟乎?道义不存而富,是为为富不仁也!”赈灾的义举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属于义商的传统,但是如果要求企业赈灾一定要采取某种特定的形式,善款一定要达到某个标准,那也是强加于人。“为富不仁”原本是一个客观现象,并非绝对是“道义不存而富”的同义语,当然,这需要对“为富不仁”进行新的解释,对企业家的在商言商表示理解。

“为富不仁”出之《孟子·滕文公上》,孔孟一家,都讲仁道。不过“为富不仁”不是儒家的结论,而是孟子引用鲁国正卿季桓子的一个家臣阳虎的话:“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从孟子这篇文章的上下文来看,并没有直

接去批驳它的意思。学者的注释中往往也要特别注明,这里的“为”是动词,是求致的意思,在求富的过程中不能用仁义的标准来要求他,反过来也是一样。赵岐的注解说的很明白:“富者好聚,仁者好施,施不得聚,道相反也。”既然社会允许“为富”,那就要容忍人家按自己的“道”行事。“不仁”并非是“为富”的属性,而是说人家不能按照仁道“为富”。如果我们把为富不仁理解成无商不奸,两者就成了:求富贵的人都不仁爱,施仁爱的人都不会富贵。这显然过于绝对。后来,“为富不仁”渐渐被用来指称富人唯利是图,不顾他人死活,以至于成了无商不奸的渊源,这可能是因为国人生活在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中,长期以均贫富为理想,也与统治阶级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有关,当然不能算是仇富心理的沉淀。

其实,俗话中“亲兄弟明算账”和“为富不仁”的意思很接近,“为富”与“为仁”是两码事。一方面,既然两者各有各的规律,如果它们不按照应有的规律办事,也就达不到各自的目的。我国民间的商人历来有朋友之间可送一头牛,而生意场上不让一根针的习惯,“为仁”的情是情,“为富”的理是理。用现在的话说,竞争是残酷的,市场不相信眼泪。在企业管理中如果打不开情面,为裙带关系所累,那效率与效益肯定搞不上去。要想真正把企业做大做强,只能按市场规律竞争。另一方面,由于人自身能力或者注意力的局限性,“为富”与“为仁”在同一时刻只能择其一而行之,不能一手画方一手画圆。如果一心二用,两件事情都办不好。“为富”与“为仁”各自的规律决定了谁都是敷衍不得的,当各自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时,即使当事人想敷衍也难以两全。例如公平与效率的二律背反。现代社会的任何一个独立的经济政策都很难同时解决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只能在公平优先或者效率优先中做出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为富不仁”是较早发现这种二律背反关系的版本。

为富与为仁虽然各走各的道;但是两者又是相互依存的,有一种相互对应的关系,我们可以在更大一些的时空范围内解决两者之间的冲突,使之张弛有度,在整体上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孟子·滕文公上》提及它时,就是要针对“农业税”力图解决两者的冲突。在孟子之前的贡赋制度有五十而贡、七十而助、百亩而彻这几种,不管形式上怎么变化,共同的要求就是按照收入的百分之十上交“农业税”。这作为“聚”道是不能含糊的,而孟子提出的仁政就是在交纳的时

间上做一些调整,乐岁多交,凶年少交。孟子反对的是固定税赋,即根据当时的粮食产量,按照“什一”的比例确定一个数字,每年不管你产多产少,就按照这个数字交,一个也不能少。如果碰到自然灾害还是这么死板,那就是不仁了。不过,采取灵活的税赋方法时又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即如何防止农民凶年少交之后乐岁赖账,不愿意多交或者补交。孟子给出的办法就是使人们有恒产,以此解决恒心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孟子的“为仁”是服从和服务于“为富”的,失去了对“为富”原则的承认,孟子的“为仁”也就没有什么意义。孟子宏观上虽然是在替统治阶级说话,但是在微观上却有利于坚持以“富民”为本的政策。

按照孟子的逻辑,为富固然可以不仁,但是为富在依循自己的规律行事的时候,也不能我行我素,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能力。反过来说,根据人们的承受能力,在不影响整体效益的情况下做出灵活的安排,更有利于实现为富之道。那么这就是更高层次上的为富,即要求人们在进行为富专一的选择,不能突破为仁的底线。这虽然不能完全算是为富与为仁的兼顾,但是在客观上提出了一个正确的为富观,即自觉接受为仁制约的,以为仁为条件的“为富”。按现代社会的标准看,正确的为富也应当是包括为仁的因素在其中的,正如温家宝最近所指出的那样,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这不仅表现在社会突发事件面前为富与为仁应当有张有弛,服从大局;也应当内化为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比如客观上要为社会解决就业问题,依法纳税,主观上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福利,注意保护环境等等。

尽管“为富”不能再是唯利是图,但是为富的内在规律还是决定了它与为仁不是一回事,我们就不能用为仁的标准来强求它。首先,对于勤勉正当的为富者我们应当表示应有的尊重。为富不仁、为仁不富作为不同的客观存在各自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可以也应当做到“道并行而不相悖”。为富可以不仁,但未必不仁,不必求全责备。其次,我们要自觉地与为富者共同遵守彼此相互认可的规则。在为富的过程中,有先富后富、已富未富的区别,后富未富固然是弱者,但是不能以弱作为藐视规则的理由。相反,应当更加关注先富已富是否按照规则经营赚钱纳税,否则就应当按照规则主张“剥夺剥夺者”。再次,当我们受到为仁的惠施时,要努力通过自己的为富给予为仁者以应有的回报。回报的对象既可以是特定的捐助者,也可以是不特定的社会群体。这需要受

八年级第一学期国学《孟子》原文
孟子·滕文公上 第三篇

八年级第一学期国学《孟子》原文

第一课

求仁自可得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人皆有善心

告子曰:“„„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册。是岂水这性哉?其势则然也。”——《孟子·告子上》

第二课

良知、良能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孟子·滕文公上】

思则得之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第三课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心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穷达不失志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第四课

吾岂好辩哉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

四过不足为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孟子·梁惠王下》

第五课

风过草必偃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孟子·滕文公上》

仁者能正君

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面国定矣。——《孟子·离娄上》

福祸源于已

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上》

爱心人人有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滕文公上】

第七课

智者避危墙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尽心上》

自毁人毁之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离娄上》

第八课

秽人人恶之

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孟子·离娄下》

爱人人爱之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第九课

君子能改过

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孟子·公孙丑下》

知错近于勇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孙丑下》

第十课

非义宜速已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

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下》

此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取义宁舍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第十二课

矢志不可移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仁义不可弃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

第十三课

志为气之帅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 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孟子·公孙丑上》

气融义与道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

第十四课

登岱小天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一暴十寒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

第十五课

介然用之而成路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尽心上》

乐取于人以为善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君子有三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教人要大度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孟子·离娄下》

第十七课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①,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孟子·滕文公上】

善能服天下

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孟子·离娄下》

第十八课

人当有五伦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申之以孝悌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第十九课

为人要真诚

孟子曰:“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 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孔子之亡也, 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 得不见?”——《孟子·滕文公下》

诚乃天之道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

第二十课

虽善言不受

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孟子·公孙丑上》

陈相见孟子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滕文公下》

2014学年奉贤区高三语文一模卷(含答案)
孟子·滕文公上 第四篇

奉贤区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末调研试卷(一模)

(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 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1—6题。(16分)

当代上海文明形态建构的重要基础 ①这些年来,种种关于“老上海”的研究、小说、照片大为兴盛,其深层的思想底蕴,在于人们注意到了近代海派文明不应当只是封存于档案馆和博物馆的片断,而要与上海文明形态的当代建构相衔接。这是必要的,因为在一定的意义上,今天上海的文明形态和清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近代海派文明有着历史的连贯性。但当代上海文明形态的建构,如果只考虑与近代海派文明的衔接,将是有严重缺陷的。

②近代海派文明____是在西方文化、本土传统文化和五四新文化的交互作用下生成的,____其主要形态则以西方近代工业文明为价值导向,所谓“十里洋场”就是这种文明形态的形象写照。“洋派”是近代海派文明的重要含义。以区域文明而言,上海原本就比较稀薄的传统文明积淀,在近代海派文明的冲击下,较早受到瓦解,如今在现代化快速行进中,则留存无几,而现代文明衍生的种种不和谐正日益突出。

③中华文明的复兴,从文明的历史传统来说,儒家礼乐文明是最主要的源头。就一般意义而言,儒家认为礼和乐的社会功能是“乐统同,礼辨异”(《礼记·乐记》)。可以说,儒家礼乐文明是中国传统文明最重要的形态。当代上海和谐社会文明形态的重要建构基础,应当是中国传统文明与近代海派文明的互补。

④中国传统小农经济以群体和谐作为理想的人际关系。孟子的“复井田”就表达了这一点:“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孟子·滕文公上》)。儒家礼乐文明反映了这种理想。礼体现等级秩序,而等级关系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疏离和紧张,因而《礼记·乐记》说“礼胜则离”。于是需要具有增益人际相亲相爱关系的乐与之相匹配。礼乐并提,体现了“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的理念,而以群体和谐为价值指向。

⑤近代海派文明中则有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基因。丹尼尔·贝尔指出:资本主义文明“牵涉着一套独特的文化和一种品格构造。在文化上,它的特征是自我实现,即把个人从传统束缚和归属纽带(家庭或血统)中解脱出来,以便他按主观意愿造就自我。在品格结构上,它确立了自我控制规范和延期报偿原则,培养出为追求既定目的所需的严肃意向行为方式。正是这种经济系统与文化、品格构造的交融关系组成了资产阶级文明”。这种“按主观意愿造就自我”、“确立了自我控制规范”的文明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注重个体界限。近代海派文明正是如此。上海在人际关系上普遍流行的原则是:“关侬啥事体”(管你什么事)、“跟侬不搭界”(和你没关系)。这样的原则得到市民的认可,表现了人际关系上“各管各”的价值取向。

⑥儒家礼乐文明重群体和谐,在人际关系上看到了主体间融洽与合作的重要,但其中存在着排斥个体主体性的弊端,其表现就是否认存在私人权益界限的正当性。海派文明重个体界限,在人际关系上,既有尊重个体选择,维护个人权益的积极方面,又有缺乏个体间关怀、整合,容易为琐碎小事斤斤计较的消极面。显然,建构健康的当代上海文明的基础性工作应当是这两者的互补。

⑦在日常生活方式上,儒家礼乐文明强调节俭。“俭”是儒家的重要德目,子贡称赞孔子“温、良、恭、俭、让”,儒家提倡的“孔颜之乐”,包含了对粗茶淡饭、简居陋衣生活方式的肯定。俭的对立面是奢,因此儒家礼乐文明把尚俭与戒奢相联系。

⑧近代海派文明的日常生活方式是追求时尚,“时髦”成为它的外在特征。“时髦”一词就是由近代海派文明叫响的,20世纪30年代,“摩登”成为比“时髦”更加时髦的词语,从“时髦”到“摩登”,表明海派文明形成了喜欢标新立异(这是时髦的主要含义)和推崇流行名牌(这是摩登的主要

含义)的消费生活方式。时髦和摩登是以广告为旗帜的,正是霓虹灯闪烁的广告,塑造着近代海派文明时髦和摩登的消费偶像。重节俭体现了对自然资源和劳动成果的珍惜,也体现了不以物质享受为人生追求的境界。上海市民(尤其是女性)喜欢的“逛马路”,往往不是为了消费,而是或在展示自身时尚打扮的个人风格中体验个性化生活的魅力,或在观赏琳琅满目的时尚商品时感受生活里变幻不定和多元丰富的色彩。如何在重节俭和重时尚中求得平衡,显然是构建当代上海文明形态必须面对的。

⑨就文化生活方式来说,儒家礼乐文明推崇的是悠闲。儒家通过琴棋书画、读书吟诗来表达情感,但并非任感官欲望自由泛滥,而是以礼节之,以乐导之,由此陶冶道德情操,体悟宇宙人生之大道。悠闲自在是为了静观万物而思虑贯通天地内外之道,达到豪雄的精神境界。儒家礼乐文明的悠闲文化生活方式,简言之,是在高雅中渗入教化,即诗教或乐教。高雅固然显示出脱俗的品位,但也表露了精神贵族的气息;教化固然是理性对自然本能的提升,但也往往导致了文艺成为道德说教。 ....

⑩近代海派文明的文化生活方式则以娱乐为主旋律。近代海派文明创造的文化品牌,很多是走娱乐路线而风行的,从既是茶馆又是戏院的戏园到集吃喝看戏取乐于一身的“大世界”,再到表现市井小民悲欢俚俗的滑稽戏,从《点石斋画报》到《良友》画报,再到连环画风行,从竹枝词到鸳鸯蝴蝶派小说,再到明星选美,无不如此。它们的特点是:通俗易懂而无需深思静想,注重感官刺激和视觉图像。前一特点在带来大众性的同时,往往也产生了肤浅和庸俗,上海曾是鸳鸯蝴蝶派大本营,正凸显了这种弊端;后一特点在消解道德说教束缚的同时,也容易走向对自然本能的放纵和非理性的狂野。因此,重悠闲与重娱乐的互补,将使当代上海文明的文化生活方式更加健康。

1、概括第①段大意。(2分)

2、根据文章内容,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关联词语是 ; 。

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简析第③段的作用。(3分)

4、第⑨段加点词“精神贵族”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5、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礼乐文明重群体和谐,但是礼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疏离和紧张。

B、“孔颜之乐”代表了孔子和颜回等儒家代表人物对简朴生活的追求。

C、近代海派文明是一种按主观意愿造就自我、确立了自我控制规范的文明。

D、近代海派文明推崇的是大众的悠闲文化生活方式,文艺更加贴近生活。

6、第②段最后一句提到“„„衍生的种种不和谐正日益突出”,从全文看,现代文明衍生的“不和谐”具体包括哪些方面?(3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7—12题。(22分)

我心匪石 李国文

(1)有朋自远方归来,赠我一袋他在南海某岛作客期间,晨昏散步时辛勤捡来的卵石。这些卵石,经过大海千万年的冲涤淘洗,跌打磨练,圆润了,光滑了,纯净了,也好像更完整了。握在手心里把玩的时候,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人,似乎也是这样,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一个不停磨砺,趋向沉稳成熟的过程。

(2)我把这些卵石——应该说是好不容易背来的珍贵礼物,从袋子里倒出来,大者如拳如首,小者如扣如豆,总数怕也有百十枚的样子。于是,按他的嘱咐,一一放置在清水容器之中。

(3)也许这些卵石的生命历程中,和大海厮伴得太久太久的缘故,一到水里,便有了灵魂似的活了。霎时间,眼前出现了一个晶莹剔透,斑斓异彩的世界,真是叫人惊讶叫绝。其实,都是普普通

通的石头,不过,细细端详,每一块自有它的可爱之处。或洁白如玉,或色彩缤纷,或形状奇特,或纹理别致。而且,还可以嗅到一丝丝海洋的气息,我对我这位朋友说,谢谢你啦,老先生,给我带来了阔别的大海。

(4)他笑了,他很高兴,他说,他猜到我会喜欢。

(5)然后又补充了一句,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这样。说罢,摇了摇头。

(6)我问他,怎么回事?

(7)他面有难色,不想讲,我也就不勉强老先生。

(8)这位朋友自从离休以后,便东南西北地跑起来,一忽儿海南,一忽儿漠北,洒脱得很,让我羡慕。公家组织的旅游活动,他是必参加的,若是公家不举办,他自费旅行,也是志在四方,要饱览山川风光的。九寨沟去过了,神农架去过了,大小三峡,峨眉黄山则是更不用说了。而我则十分惭愧,至今连泰山也没爬上去过。

(9)他当过兵,打过仗;也当过领导,还有点不算平凡的经历。

(10)因为后者的缘故,我采访过他,遂有了些交情。现在,这些光荣史对他来讲,已经是掀过去的一页了。我尊重他的不在其位,就不谋其政的明智,下来就下来了,当老百姓就当老百姓的恬淡,自己来安排自己,不劳神他人的无争。因此,像他这把年纪的人很多,同样是晚霞,是秋光,但他却是那样亮丽,那样高洁,而又怡然。

(11)这位老先生,一不抽烟,二不喝酒,三不打麻将,四不发牢骚,就爱拄一支拐杖,背一个行囊,穿一双旅游鞋,到处走走看看。不拿架子,不摆官谱,随遇而安,宠辱不惊,哪怕住小客栈也好,泡方便面也好,一到名山大川,便留连忘返。然后,捡几块他认为好看的石头,作为纪念背回北京。几年来,他乐此不疲,活得挺带劲,也挺硬朗。

(12)每次我去看他,或他来看我,清茶一盏,听他聊旅途趣闻。

(13)某站某段路断车阻,花得他口袋里分文皆无;某乡某村,还以为清官私访,围着他诉说情由;某城某镇,曾经作战过,建设过,旧地重游,分外亲切;某山某水,碰上当年战友,互叙契阔,以致忘了归期„„无论说到哪里,总从书房里,阳台上,弄来一块或几块石头作为佐证,于是,感慨系之一番,开怀大笑一番。这样,他屋里便有了许多旅途中的大的小的珍贵收获,自然都是些石头。

(14)有一块大顽石,足有几十斤,亏他千里迢迢地背回家来。

(15)上面还刻了四个字,出自《诗经》的“我心匪石”,从这块石头和这题词看,老先生挺有性格的。

(16)然而他也并不敝帚自珍,这些收藏,只要你喜欢,拿走也无妨的,他很高兴大家与他同乐。有一次,还让我搬回那块“我心匪石”呢!那样珍爱的纪念品,我怎么好意思要呢?

(17)一个自己快乐,也给别人带来快乐的老先生,不给别人添麻烦,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是蛮好的吗?怎么有点怏怏不悦的神色呢?临走的时候,我忍不住还是问了他一句,好像您不太开心?

(18)他曾经是大干部,自然不会轻易动声色的,也许跟我不算见外的缘故,停下脚来,先摇了摇头,又叹了口气,还是说了,“他们这些个人啊„„”我不知道老先生所说的这些个人是谁?他老伴?他儿女?他的老部下?或者什么都不是,只是有求于他的人?听那意思,好像认为他这样游山逛水拣石头,还不如发挥一下剩余价值,为他们做些什么呢?甚至说到这种赤裸裸的地步,再贵重的石头,要多少,他们也会给老人家弄来的。

(19)“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他说,他把这两句古诗,跟他们这些人讲了。可还是来烦,实在是没有办法啊!

(20)听他说到这里,我也只好跟着老先生一块儿摇头了。

(21)我一点也没有责备那些人想利用老先生的意思,但是,何必一定要勉为其难呢?就像那盆清水里玉润珠圆的卵石一样,属于大海的,永远属于大海!这个道理也许能使我们明白,对于那些在人生历程中跑最后几圈的先行者,莫过于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那倒是一种最切实的关怀,和最体贴的爱了。【孟子·滕文公上】

10、第(15)段“老先生还挺有性格的”,从全文看,“老先生”的“还挺有性格”包括哪些方面?(3分)

11、对“我”的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6分)

A、“我把这些卵石„„按他的嘱咐,一一放置在清水容器之中”,通过对我的动作的描写,表明我对这位朋友的感激与尊重,也引出后文对于石头的描写。

B、“我对我这位朋友说,谢谢你啦,老先生,给我带来了阔别的大海”,为下文我与老先生的情投意合打下了基础。

C、“而我则十分惭愧,至今连泰山也没爬上去过”是为了表现我为我的旅游经历少而感到不好意思。 D、“因为后者的缘故,我采访过他,遂有了些交情”是为后文叙述与老先生的交往作铺垫。

E、“那样珍爱的纪念品,我怎么好意思要呢?”意思是说这块石头太贵重了,我承受不起,所以不好意思要,以此来表明我对老先生的感激。

F、“听他说到这里,我也只好跟着老先生一块儿摇头了”承上启下,既表明我对老先生的理解,也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12、老先生十分热爱捡拾旅游之地的卵石,还把它们拿来送给朋友,可见他对石头情有独钟,然而他又说“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匪”通“非”),并且本文题目也是“我心匪石”,这是否互相矛盾?谈谈你的认识。(5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曲终收拨当心画,_________________。(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七则》)

(3)_____________,訇然中开。(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_________。(南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八百里分麾下炙,_______________。(南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6)玉勒雕鞍游冶处,_______________。(北宋•欧阳修《蝶恋花》)

(7)____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8)阳春布德泽,___________________。(汉乐府《长歌行》)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6题。(8分)

①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②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注] ①若耶溪,相传为西施浣纱处,靠近今富春江处。作者綦(qí)毋潜,江西赣州人,其诗喜写山林。②南斗:指天空中的南天斗宿。

14.“持竿叟”暗含了________( 填入人名)富春江隐居垂钓的典故。(1分)

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诗为五言古体诗,开篇“幽意无断绝”中“幽意”二字透出全诗主旨。

B.诗句“潭烟飞溶溶”写出水潭边云雾弥漫、炊烟袅袅的清幽宁静。

C.此诗表明作者热爱若耶溪的山水,追慕肆意不羁的人生态度。

D.全诗风格清幽激越,语言清新自然,浑然天成,体现出一种兴味深长的意境。

16.标题中的“泛”字传神并统领全诗,分析全诗是如何围绕“泛”字展开的。(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①马人望,字俨叔。咸雍中,为松山县令。岁运泽州官炭,独役松山,人望请于中京留守萧吐浑均役他邑。吐浑怒,下吏,系几百日;复引诘之,人望不屈。萧喜曰:“君为民如此,后必大用。”以事闻于朝,悉从所请。徙知涿州新城县,县与宋接境,驿道所从出。人望治不扰,吏民畏爱。近臣有聘宋还者,帝问以外事,多荐之,迁警巡使。京城狱讼填委,人望处决,无一冤者。会检括户口,未两旬而毕。同知留守萧保先怪而问之,人望曰:“民产若括之无遗,他日必长厚敛之弊,大率十得六七足矣。”保先谢曰:“公虑远,吾不及也。”

②改上京副留守。会剧贼赵钟哥犯阙,劫宫女、御物,人望率众捕之,右臂中矢,炷以艾,力疾驰逐,贼弃所掠而遁。人望令关津稽察行旅,悉获其盗。迁保静军节度使。有二吏凶暴,民畏如虎。人望假以辞色,阴令发其事,黥配之。是岁诸处饥乏,惟人望所治粒食不缺。迁中京度支使,始至,府廪皆空;视事半岁,积粟十五万斛,钱二十万繦。

③未几,拜参知政事。时钱粟出纳之弊,惟燕为甚。人望以缣帛为通历,凡库物出入,皆使别籍,

①奸人黠吏莫得轩轾,乃以年老扬言道路。朝论不察,改南院宣徽使,以示优老。逾年,天祚诏之,

既至,谕曰:“以卿为老,误听也。”遂拜南院枢密使。人不敢干以私,用人必公议所当与者。当时,民所甚患者,驿递、仓司之役,至破产不能给。人望使民出钱,官自募役,时以为便。

④人望有操守,喜怒不形,未尝附丽求进。初除执政,家人贺之,人望愀然曰:“得勿喜,失勿忧,抗之甚高,挤之必酷。”其畏慎如此。

(选自《辽史·卷一百五·列传第三十五·能吏》,有删改)

【注】①轩轾:喻指高低优劣,此处意为营私舞弊。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复引诘之 ( ) (2)近臣有聘宋还者( ) ..

(3)皆使别籍 ( ) (4)喜怒不形 ( ) ..

18.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近臣有聘宋还者 民所患者 ..

B.炷以艾,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

C.贼弃所掠而遁 而江浙之梅皆病 ..

D.其畏慎如此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19.翻译下列句子。(5分)

(1)人望假以辞色,阴令发其事,黥配之。(3分)

(2)人不敢干以私,用人必公议所当与者。(2分)

20.第①段萧喜曰“为民如此,后必大用”,文中多处史实体现了马人望施政以民为本的原则,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中的两处。(2分)

21.分析第④段“愀然”一词的表达效果。(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报孙会宗书 杨恽

①恽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幸赖先人余业,得备宿卫。遭遇时变,以获爵位。终非其任,卒与祸会。足下哀其愚,蒙赐书教督以所不及,殷勤甚厚。然窃恨足下不深推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

八年级第二学期国学《孟子》原文
孟子·滕文公上 第五篇

八年级第二学期国学《孟子》原文

第二十一课

治天下以仁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

身正天下归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

第二十二课

吾何为不豫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人各有所长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第二十三课

仁德者无敌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下》

仁为君之本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第二十四课

第 1 页 共 1 页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796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