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翻译】
《论语》六则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字词:说:通假字,通“悦”,愉快高兴。
(译)先生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字词:愠:(yùn)怨恨。
(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字词:以为:“以(之)为”省略式,“凭(这个)做”
(译)先生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字词:罔:迷惑不解,现在写作“惘”。 殆:危险。
(译)先生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字词:何以:“以何”的倒装,凭什么,为什么。文:谥号,古代贵族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
(译)子贡问(先生)说:“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文’呢?”
原文: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字词:耻: “以„„为耻”,认为可耻、感到羞耻。是以:即“以是”的倒装,因此。
(译)先生说:“聪敏而且爱好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学识或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因此被称做‘文’。”
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字词:识:古今异义词 ,古义是“记”,读“zhì”。今义是“知道、认得、能辨别”。厌:满足。 诲(huì):教导。 倦:厌倦,失去耐心。
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对我来说有哪一样呢?
(译)先生说:“默默的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我来说有哪一样呢?”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字词:焉:“与之”。“在其中”
(译)先生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而”的用法
1.表顺承: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敏而好学 学而不厌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表转折: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表修饰:默而识之
1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篇二
《《论语六则》翻译1》
《论语》六则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字词:说:通假字,通“悦”,愉快高兴。 不亦„乎,表示反问。“乎”相当于“吗”。 (译)先生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字词:愠:(yùn)怨恨,心里不满。 君子:这里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译)有同一师门的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修养高的人吗?”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字词:知:理解,领会。 以为:“以(之)为”省略式,“凭(这个)做”
(译)先生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字词:罔:迷惑不解,现在写作“惘”。 殆:危险,学业上陷入困境。
(译)先生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字词:好:喜爱。 乐:愉快,快乐。这里是“以(它)为乐”
(译)先生说:“知道它比不上喜欢它,喜欢它比不上以它为乐。”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字词:焉:“与之”。“在其中” 从:采纳,听从
(译)先生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字词: 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成就,有所成就。 惑:疑惑。 耳:听觉从:顺从。 逾矩:超越法度。
(译)先生说:“我十五岁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再疑惑,五十岁知道由天主宰的命运,六十岁可以听出话里隐含而未露的意思,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不超越法度。”
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愉快,高兴。现在写作“悦”
不思则罔 罔,迷惑不解。现在写作“惘”
古今异义
可以为师矣 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能够或可能,许可等
“而”的用法
1.表顺承:相委而去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表转折: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篇三
《论语十则原文与译文》
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孔子说:“仲由,教导你对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发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不能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的吗?死了就停止了,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在严寒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谢的。”
10.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3)教师指导文言文翻译技巧:一留二对三拆四增五删六调。
留(保留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
对(将单音词对应翻译为双音节的词)。
拆(文言文中有时连着用上两个单音词,如妻子,需要拆成两个单音词来进行翻译)。 增(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或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删(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就可以删去)。
调(把倒装句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可以推荐顺口溜。
文言翻译重直译,联系全文斟词句。
名字称谓不必译,单音词语双音替。
倒装语句调语序,其他特殊一般译。
碰见虚词因句译,能删能替看语气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篇四
《《论语六则》翻译》
《论语》六则
(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二)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三)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四)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五)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六)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1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篇五
《论语十则原文与译文》
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孔子说:“仲由,教导你对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发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不能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的吗?死了就停止了,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在严寒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谢的。”
10.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篇六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
5、(《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 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解释: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山市
原文
奂(huàn )山山市,邑(yì)八景之一也,然数(shù)年恒(héng)不一见。孙公子禹(yǔ)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míng),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chán)院。无何,见宫殿(diàn)数十所,碧瓦飞甍(méng),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yuán)睥(pì)睨(nì),连亘(gèn)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mǎng)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xiāo)汉。楼五架,窗扉 ( fēi ) 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shǔ),楼愈(yù)高,则明愈小。数(shǔ)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àn)然缥缈(piāo)(miǎo),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xiè)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yú)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suì)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sì),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碧绿的瓦,屋脊高高翘起,这才明白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城墙上面成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像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巷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用亿万来计算。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朗,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一直连接到云霄与天河,(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门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不一。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字词解释
1 、山市:山市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
2 、奂山 :山名。旧淄川县有涣山,也写作焕山。
3.、邑:县。这里指清代淄川县,今属淄博市。
4、 孙公子禹年 :对孙禹年的尊称。公子,旧时用来称呼豪门贵族子弟。
5、 然数年恒不一见 :但是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恒,经常。 然,但是。数年,许多年。
5 、同人:共事的人或志趣相同的人。
6、饮:喝酒。
7 、青冥 :青天,天空。青,形容天空的颜色。冥,形容天高远无穷的样子。 8 、相顾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9 、念:想。
10 、近中:近处。
11 、禅院 :寺院。禅,佛教用语,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
11 、无何 :不久,不一会儿。
12 、碧瓦飞甍:青色的瓦和翘起的屋檐 飞甍 :飞檐。甍,屋檐。两端翘起的房脊。 13 、始悟 :才明白。始:才,悟:明白
14 、未几 :不久,不一会儿。与前边的“无何”含义相同。
15 、高垣睥睨 :高高低低的城墙。高垣,高墙。睥睨,又写做“埤堄”。指女墙,即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
16 、连亘 :连绵不断。
17 、居然城郭 :竟然变成城郭了。居然,竟然。城郭,城池。
18 、中有楼若者 :其中有像楼台的。
19 、堂若者 :有像厅堂的。堂,厅堂。
20 、坊若者 :有像牌坊的。
21 、历历在目 :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22 、以:用。
23 、莽莽然 :一片迷茫的样子
24 、依稀 :隐隐约约。
25 、既而:一会儿。
26 、一切乌有:这个词用来形容什么都没有,或者也可以用来形容漏得或者消磨、消耗得所剩无几。现指,所有的(景象)都没有了。乌有,虚幻,不存在。
27 、危楼 :高楼。危,高,高耸。
28、 直接:一直连接。
29、 霄汉 :云霄与天河。
30、 窗扉 :窗户。
31、 皆:都。
32 、洞开 :敞开
33、裁如星点 :才像星星那么小。裁,同“才”,仅仅。
34、黯然缥缈 :黯淡下来,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35、而:连词,表并列。
36 、往来屑屑 :形容来往匆匆。屑屑,忙碌的样子。
37、或:有的。
38、凭 :靠着。
39 、不一状 :姿态不一。
40、逾时 :过些时候。
41、倏忽 :突然。
42、人烟市肆 :人家和商店。市肆,集市。肆,店铺。
43、遂 :终于。
44、孤 :孤零零。
45、耸 :耸立。
46、惊疑 :惊奇,疑惑。
47、碧 :青绿色。
48、然:但是。 49、数:几。
50、明(出自文中“则明愈小”):光亮。
51、行(出自文中“又闻有早行者”):赶路 。 (另一说行也为走的意思)
52、 与世无别: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
53、风定天清:大风停止,天空晴朗。
54、孤塔耸起:意思是孤零零的一座塔耸立起来。
55、直接霄汉: 古意: 无限接近于天河,形容山高。 今意: 直直的插入云霄与天河,比喻山高景色美。
通假字
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只有,刚刚。
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
词类活用
窗扉皆洞开(洞:像洞一样,名词作状语)。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名词作状语依次译为:像楼一样,像厅堂一样,像街巷一样)。
古今异义
恒:
古义:经常。
顾:
古义:看。
悟:
古义:明白
始
古义:才。
危:
古义:高,高耸。
直接:
古义:一直连接到。
或:
古义:有的人。
睥睨:
古义:城上的矮墙。
童趣
原文
编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5课,为精读课文。原文如下: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忆自己年幼的时候,能够张大眼睛直视太阳,也能注意到最细微的事物。(当我)见到微小的事物,必定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嗡嗡声如雷,我暗暗把它们比作成群的白鹤在空中飞舞。我心里这样想,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真变成白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子也因此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鸣叫,形成“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此我高兴得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仔细观察,把丛草比作树林,把虫蚁比作为野兽,把土块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山沟,凭着想像在其中游玩,(感到)安适愉快十分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便蹲下来观察。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庞然大物,推倒山压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大吃一惊。我定了定神,捉住了这只蛤蟆,鞭打蛤蟆,(把它)驱赶别的院子去了。
1.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自传体散文)。题目是编者加的。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2.余:人称代词,我。
3.忆:回忆。
4.稚:幼小。
5.张目:张大眼睛。
6.明察秋毫: 形容视力好。 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7.藐:小。
8.细:仔细。
9.故:所以
10.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以外。
11.私:私下里,暗暗地。
12.于:在。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篇七
《孔子论语十则原文翻译译文》
孔子论语十则原文翻译译文
论语十则
选自《论语》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由(子路)!教给你什么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啊!”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人们谥为„文‟呢?”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因此谥他为„文‟啊!”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来思考,却没有长进,不如去学习。”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孟子》二章”是指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九年级下册的两篇文言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出自《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位儒家大师。元明时称为“亚圣”。他主张“仁政”、“王道”、“性善论”、“民贵君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由孟轲及他的弟子所著,记录了孟子的思想与言行。孟子名轲,邹国人,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编辑本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
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注释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2)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3)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4)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5)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而:表顺接。之:指城。而:表转折。
(6)必:一定。
(7)然而:这样却。
(8)是:这。
(9)城:城墙。池:护城河。
(10)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坚利:坚硬锐利。
(11)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1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安定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域,限制。以:依靠。
(1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1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威:震慑。利:锐利。
(15)寡助之至:之:到。至:极点。
(16)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的亲属和母系的亲属。
(17)畔:通“叛”。
(18)顺:归顺,服从。
(19)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故:所以。
评析
本文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而天时地利则是次要的方面...“人和”,具体表现为下文所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
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所以这一章是借战争论述实行“仁政”的重要性,是讲民心向悖的。用对比手法,写出了有无仁政的两种不同的结果,更体现仁政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用概括的战争例子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最能决定战争的胜负。 本章写作特色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陈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其他
(1)通假字: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②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辅佐
(2)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或母系亲属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其他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士
古义:狱官
今义:士官
然而
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过
古义:犯错
今义:过去
喻
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比喻
所以
古义:用"""的方法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征
古义:表现
今义:远行;寻求
色
古义:脸色
今义:颜色
(3)一词多义;
以: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靠)
②以天下之所顺(凭)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篇八
《人教版七年级上新论语十则。原文和译文(二)》
人教版七年级上新《论语》十则·原文和译文(二)新《〈论语〉十则》原文和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翻译: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见到贤就想一想如何与他看齐他学,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与他同样的缺点。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天气寒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字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篇九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练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乐(lè):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恼怒,怨恨。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三省(音xǐng):多次反省。三:泛指多次。
(3)忠:忠诚,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连词,表示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迷惑
殆:有害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通“汝”,你,人称代词
知:通“智”意思:聪明,智慧。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子路)(前542~前480)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思:希望,想着。
齐:相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弘毅:刚强,勇毅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孔子名____, 字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 ____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_ 及其门徒的____,与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
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___.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___, 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
1 解释加点的字:
时习 不亦说乎 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不信 传不习温故 罔 殆 诲女 弘毅 其恕乎
2 译句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篇十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六年级必背)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解释: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下一篇:东阿道中晚望 袁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