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翻译】
江夏送倩公归汉表达诗人篇一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课外补充》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李白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
宁知丧乱后,更有一珠归。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原作品序:
昔谢安四十,卧白云于东山;桓公累征,为苍生而一起。常与支公游赏,贵而不移。大人君子,神冥契合,正可乃尔。仆与倩公一面,不忝古人,言归汉东,使我心痗。夫汉东之国,圣人所出,神农之后,季良为大贤。尔来寂寂,无一物可纪。有唐中兴,始生紫阳先生。先生六十而隐化,若继迹而起者,惟倩公焉。蓄壮志而未就,期老成于他日。且能倾产重诺,好贤攻文,即惠休上人与江、鲍往复,各一时也。仆平生述作,罄其草而授之。思亲遂行,流涕惜别。今圣朝已舍季布,当征贾生,开颜洗目,一见白日,冀相视而笑于新松之山耶?作小诗绝句,以写别意。
译文:
随州古称汉东国,美丽富饶,大江藏有随侯明珠,如明月熠熠升辉。
家人一定想不到:经历安使之乱以后,倩公这颗人间明珠还能得以平安回归。 鉴赏:
1.简要赏析“更有一珠归”中“珠”字的妙处。
答:以珠喻人(倩公),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后两句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能平安回归的庆幸(惊喜),对全县公的赞美,以及和友人(倩公)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
江夏送倩公归汉表达诗人篇二
《文姬归汉》
文姬归汉
周杰
一千八百多年前,一个名唤蔡琰的女子满腹才华又历尽沧桑,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两首。她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她曲折坎坷、身世飘零的一生和不屈服于命运的抗争精神,千百年来极大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据史载,蔡琰字文姬,东汉文学家蔡邕之女,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丁廙《蔡伯喈女赋》有云“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才华横溢的蔡文姬,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艺术才华,除了靠自身的天分与聪慧,更多的是来源于家学的熏陶和父亲蔡邕的精心教育。根据刘昭《幼童传》的记载,在她六岁时,蔡邕夜里弹琴,不慎弄断琴弦,蔡文姬立马就听出了是第二根断弦。蔡邕不以为然,认为不过是碰巧,于是有意弄断另一根琴弦。蔡文姬又准确地指出是第四根,这让蔡邕惊叹不已。时至今日,“蔡琰辩琴”这个故事还时常被人提起,流传甚广。
蔡文姬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的时代。那是个可怕的乱世,朝廷腐败,官逼民反,终于酿成黄巾起义。大将军何进被宦官十常侍杀害,西凉董卓进军洛阳尽诛十常侍,把持朝政。蔡邕是当时极负盛名的大学者,董卓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刻意笼络名满洛阳的蔡邕,将他一日连升三级,三日周历三台,官拜左中郎将。出身这样的家庭,蔡文姬第一次出嫁,门当户对与河东世家子卫仲道
喜结良缘,夫妻感情很好。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两人无子女,蔡文姬遭到卫家嫌弃,认为她“克夫”,于是便回到娘家。丧夫守寡,这时候的蔡文姬遭遇的还只是一般女人的不幸。东汉时期,封建伦理道德对女性的束缚还不像后世那样来得严苛,守寡的贵族女子再嫁实属正常,也许不出一年半载,蔡文姬也能再次迎来属于自己的幸福。
董卓倒行逆施,招致群雄联合征讨。后来王允设计,董卓伏诛。蔡邕有感于董卓的厚待,“伏其尸而大哭。”此举惹恼了当政者王允,认为蔡邕怀念董卓的私恩,忘了作臣子的大节,便将蔡邕当作董卓的同党治死在狱中。家族获罪,大厦倾倒,蔡文姬真正的不幸开始了。董卓死后,他的部将李傕等人攻占长安。军阀混战,羌胡番兵乘机掠掳中原一带,在“中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纵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入朔漠,回路险且阻”(五言《悲愤诗》)的状况下,蔡文姬跟许多妇女一起被掳到南匈奴。“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弊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复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胡笳十八拍》) 在风俗迥异的残酷环境里,她受尽凌辱折磨,哭过,怨过,却顽强地活了下来。支撑蔡文姬活下来的,是内心坚定的信念与生命的觉醒。蔡文姬在《胡笳十八拍》里这样写道:“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
骨兮长已矣。”她不是贪生怕死,也不是不知廉耻与气节,她只是要回家,要落叶归根,即使死也要埋在家乡,不能轻易这样埋尸异国。这是她无比坚定的信念,也是她活下来的精神支柱。“千古艰难唯一死”,但是活下来更难。在那样蛮荒异俗并且遭受屈辱的境遇里活下来,需要拥有比常人更多的勇气和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智商,而是对生命的感悟和理解,是骨子里对生命真正的懂得。
郭沫若曾经创作大型历史剧《蔡文姬》,写蔡文姬在路上遇到匈奴左贤王。左贤王爱上了这位世家才女,对她颇为照顾,然后两个人成亲,还生下了两个儿子,最后被曹操接回中原。故事先悲后喜并以大团圆终结,蔡文姬枯木逢春,重睹芳华。真实的情况应该是怎样的呢?范晔《后汉书〃列女传》这样记载:“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史书记载文姬“没”于左贤王,可没说两个人结亲,文姬自己的《胡笳十八拍》里亦没有说到那个男人,只是从自己的角度提了提心情,“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一个“逼”字足够让人引发丰富的联想:一个强悍的异族男人如何占有一个汉族才女并爱上她的浪漫传奇。可现实总是残酷的,文姬当时的身份是战俘加女奴,一个匈奴的贵族怎么会娶一个女奴为妻?况且后来文姬归汉也只是曹操以千两黄金、白璧一双的代价赎回来的。那么,真相只有一个,她成了左贤王的一个侍妾,而不是传说中的“王妃”。
我们可以这样推断,文姬在路上跟许多妇女一样受了很多侮辱与打骂,但是胡人看她气质非凡,于是献给了自己的领导左贤王。庆幸的事,左贤王对她还不错,于是她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耻”《胡笳十八拍》)。但是那里毕竟是异乡,自然条件恶劣,生活习惯不堪,社会风俗粗鄙(“原野萧条兮烽戎万里,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茸垒,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 ”),再加上语言也不同,不要说能和文姬吟诗作对,就是连个能说利落汉语的人都没有(“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她站在大漠苍茫之中,看着日出日落,即使再也没有毒打和侮辱,即使有左贤王的宠爱,她却已失去了灵魂所熟悉的皈依之处,她感到了灵魂深处的窒息。她的内心是失落和痛苦的,灵魂是孤独的。蔡文姬正一步一步走向渺茫不可知的未来,被掳的那年她二十三岁,这一去就是十二年,她的心已经开始绝望,也许这辈子注定要在大漠终老。
在这十二年中,曹操也已经基本扫平了北方群雄并当上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当天下三分初定,正是外定武功,内修文学,力图文治的时候,忽而想起亡友蔡邕还有一个女儿流落匈奴。《后汉书.列女传》,“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根据以上传记来看,曹操之所以赎回文姬,纯粹出于“义举”。我们暂且不论曹操是真的同情老友而令文姬归汉,还是出于背后招揽人才收买人心,召回文姬撰修续汉书等政治和文
化上的考虑,只能说曹操的决定让蔡文姬的人生又一次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讲,曹操是那个时代真正懂得蔡文姬价值的人。
蔡文姬多年被掳掠是痛苦的,历经十二年羶肉酪浆的生活,她有丈夫,爱孩子,左贤王对她疼爱有加,两个孩子天真可爱,却不得不骨肉分离。“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她终究是个女人,难以割舍自己的亲生骨肉,难以割舍异族丈夫十二年来的恩情,况且这一别,关山重重,大漠遥遥,生离便是死别。这种痛让她不堪承受,她已分不清归去是悲是喜,只觉得柔肠寸断,泪如雨下。但是,理智告诉她,不得不归。她对故国、亲人的思念是刻骨铭心的,汉文化蕴育了她,并深深积淀在她的骨子里面,只有归汉,她才能找回自己,她的艺术才情才能得以体现;只有归汉,才能得偿父亲一生之夙愿,让慈父《续后汉书》的未竟事业进行下去。“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后人由此把文姬归汉上升到了故国家园的程度,成为热爱祖国的典范。只是为了回归汉朝,作为一个母亲的她,却不得不抛弃自己的幼子,抱着骨肉分别的遗憾痛苦终老。
文姬归汉后,曹操就给她配了门亲事,嫁给屯田都尉董祀。董祀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这是他为蔡文姬挑选的白马王子,希望文姬有个好归宿。这是典型的“姐弟恋”,那年文姬35岁,董祀才20岁出头。这场婚姻开始并不幸福。明摆着,文姬两嫁之身,在大漠狂沙的侵蚀下早已红颜衰老,董祀正值青
江夏送倩公归汉表达诗人篇三
《2014版高中语文《复习方略》福建专用 专项突破练(五)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Word版含解析]》
专项突破练(五)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舟泊汉江望黄鹤楼
张居正
枫林霜叶净江烟,锦石游鱼清可怜。 贾客帆樯云里见,仙人楼阁镜中悬。 九秋槎影横清汉,一笛梅花落远天。 无限沧州渔父意,夜深高咏独鸣舷。
【注】①张居正初入政坛时,正值严嵩当政,官场昏暗。他深感理想无法实现,又因体弱多病,便产生暂时归田思想。嘉靖三十三年,他借口养病,离京归乡。②槎,木筏或木船。传说中来往于海上和天河间的木筏。
★(1)颔联和颈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
②
①
答案:运用了虚实结合(联想比喻)的手法。(1分)颔联实写傍晚之景,长江尽头的商船帆影,好像行驶在云雾里;黄鹤楼高耸入云,宛如明镜般悬于天空中的仙人楼阁。(1分)颈联夜晚幻想之景,明月与星星倒映在江中,小船像停泊在银河边,笛声从远处传来,仙乐般使人迷醉。(1分)以虚写实,亦真亦幻,构成一幅高远清丽、幽静闲适的秋江夜景图。(1分)(若从“视觉和听觉相结合”或者“以动衬静”角度赏析亦可得分) (2)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2分) 答:
答案:夜深时分,诗人独自叩舷高咏,表达了理想暂时无法实现,归隐田园的孤寂与悲凉之情。(2分)(表达了陶醉在自然风光的自得、愉悦之情) 2.(2014·泉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早行”的?请举例进行简要分析。(3分) 答:
①
答案:第一句诉诸感觉,(1分)写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同时也写出诗人“行”之“早”。(1分)诗人穿上露水不易湿透的驼褐出行,可见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1分)
★(2)此诗三、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3分) 答:
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1分)“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2分)
3.(2014·宁德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瓜陂铺题壁
无名氏
剪碎香罗浥泪痕,鹧鸪声断不堪闻,马嘶人去近黄昏。 整整斜斜杨柳陌,疏疏密密杏花村,一番风月更消魂。 【注】①香罗,即香罗帕,男女定情时馈赠的信物;浥,沾湿。 (1)“剪碎香罗浥泪痕”一句中的细节描写表意丰富,请简要分析。(2分) 答:
①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解答本题要抓住诗歌中的细节描写,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全面理解。
答案:将定情信物剪碎反映出女主人公不忍分别又不得不诀别的强烈情感; (1分)泪水浸湿了剪碎的香罗,可谓悲痛至极。(1分)
★(2)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分别对词的上阕和下阕做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上下阕情与景关系的不同。
答案:上阕以哀景衬哀情(正衬),鹧鸪的哀鸣,马的嘶叫,在黄昏的暮霭中,进一步衬托别离的痛苦。(2分)下阕以乐景衬哀情(反衬),杨柳陌,杏花村景色优美,却更触发对恋人的无限思念、留恋,倍增其哀。(2分)
4.(2014·龙岩联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过 李 陵 台
萨都剌
降入天骄愧鬼才,山头空筑望乡台。 苏郎有节毛皆落,汉主无恩使不来。 青草战场雕影没,黄沙角鼓雁声哀。 那堪携手河梁别,泪洒西风骨已灰。
【注】①李陵台,与下文的望乡台,均指李陵墓。②苏郎,即苏武,与李陵交往甚深。苏武归汉时,李陵于河梁置酒送行。李陵亡时,苏武尚健在。 (1)请赏析首联中“空”字的表达效果。(2分) 答:
②
①
答案:空,徒劳地、白白地。指出李陵生前无法回乡,死后只留下一座孤零零的坟墓。(1分)表达了作者对李陵投降的贬斥与哀怜。(1分)(意思大致符合即可) ★(2)请结合全诗,赏析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4分) 答:
答案:①对比手法。以李陵的投降与苏武的坚贞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李陵的贬斥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2分)(以苏武的坚贞不屈对比汉主的无恩不救,亦可)
②借景抒情(以哀景写哀情)。以凄凉之景抒发作者对李陵的哀怜之情,流露历史的沧桑之感。
5.(2014·龙岩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瑞 鹤 仙
[注]
周邦彦
悄郊原带郭,行路永,客去车尘漠漠。斜阳映山落,敛馀红犹恋,孤城阑角。凌波步弱,过短亭、何用素约。有流莺劝我,重解绣鞍,缓引春酌。
不记归时早暮,上马谁扶,醒眠朱阁。惊飙动幕,扶残醉,绕红药。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东风何事又恶?任流光过却,犹喜洞天自乐。
【注】此词写于作者逝世前不久提举南京(今河南商丘)鸿庆宫时,表达了作者晚年深沉的忧患之感。
(1)上片前六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寄寓着什么感情?试简要分析。(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第一问,首先要找出上片前六句中描绘的意象,并分析各意象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将各意象组合成一幅图画。解答第二问,一要注意全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明确其忧愁的感情基调;二要分析六句所绘图景的特征,从而挖掘出其寄寓的感情。
答案:前六句描写的是:孤城落日,斜阳衔山,郊外的原野映带着城郭,漫长的道路通向远方。(2分)“客去”句既描绘景象,也传达心情,行人离去,若有所失,作者感到心绪怅然,内心空荡荡的。作者通过这一图景的描绘,抒发了惜别之情。(2分)
★(2)下片“扶残醉,绕红药”在结构上和表达主旨上各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2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结构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读题干,明确提问的两个角度,一是在结构上的作用,二是在表达主旨上的作用。针对第一个角度,分析句子所处的位臵,可得出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针对第二个角度,要先概括出本词的主旨,再分析这句话对表达主旨的作用。
答案:“扶残醉,绕红药”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残醉”前承上片的“重解绣鞍,缓引春酌”和下片的“醒眠朱阁”,同时启出下文,引出对春光的观赏,流露着对春光的深切依恋之情,有这样的深情才能与下文的“叹”字紧密呼应。(1分) 6.(2014·福建四地六校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塞下曲(其二)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①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古长城的起点。
(1)诗歌颔联中“黯黯见临洮”的“黯黯”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答:
①
答案:“黯黯”,即暗淡的意思,这里明指天气,(1分)描绘了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也暗指征人心情的悲苦凄凉,表达了厌战的情绪。(1分)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简要赏析。(4分) 答:
答案:这首诗运用渲染、对比等表现手法,(1分)通过对塞外恶劣环境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渲染了凄冷、荒凉的气氛,表达诗人对塞外古战场凄凉的感受;通过昔日“长城战”高昂的士气与眼前白骨遍野的惨象形成的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1分)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穷兵黩武的抵触情绪。(2分)(表现手法回答侧面描写亦可得分)
江夏送倩公归汉表达诗人篇四
《2014版高中语文《复习方略》福建专用 专项突破练(五)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Word版含解析]》
专项突破练(五)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舟泊汉江望黄鹤楼
张居正
枫林霜叶净江烟,锦石游鱼清可怜。 贾客帆樯云里见,仙人楼阁镜中悬。 九秋槎影横清汉,一笛梅花落远天。 无限沧州渔父意,夜深高咏独鸣舷。
【注】①张居正初入政坛时,正值严嵩当政,官场昏暗。他深感理想无法实现,又因体弱多病,便产生暂时归田思想。嘉靖三十三年,他借口养病,离京归乡。②槎,木筏或木船。传说中来往于海上和天河间的木筏。
★(1)颔联和颈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
②
①
答案:运用了虚实结合(联想比喻)的手法。(1分)颔联实写傍晚之景,长江尽头的商船帆影,好像行驶在云雾里;黄鹤楼高耸入云,宛如明镜般悬于天空中的仙人楼阁。(1分)颈联夜晚幻想之景,明月与星星倒映在江中,小船像停泊在银河边,笛声从远处传来,仙乐般使人迷醉。(1分)以虚写实,亦真亦幻,构成一幅高远清丽、幽静闲适的秋江夜景图。(1分)(若从“视觉和听觉相结合”或者“以动衬静”角度赏析亦可得分) (2)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2分) 答:
答案:夜深时分,诗人独自叩舷高咏,表达了理想暂时无法实现,归隐田园的孤寂与悲凉之情。(2分)(表达了陶醉在自然风光的自得、愉悦之情) 2.(2014·泉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早行”的?请举例进行简要分析。(3分) 答:
①
答案:第一句诉诸感觉,(1分)写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同时也写出诗人“行”之“早”。(1分)诗人穿上露水不易湿透的驼褐出行,可见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1分)
★(2)此诗三、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3分) 答:
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1分)“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2分)
3.(2014·宁德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瓜陂铺题壁
无名氏
剪碎香罗浥泪痕,鹧鸪声断不堪闻,马嘶人去近黄昏。 整整斜斜杨柳陌,疏疏密密杏花村,一番风月更消魂。 【注】①香罗,即香罗帕,男女定情时馈赠的信物;浥,沾湿。 (1)“剪碎香罗浥泪痕”一句中的细节描写表意丰富,请简要分析。(2分) 答:
①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解答本题要抓住诗歌中的细节描写,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全面理解。
答案:将定情信物剪碎反映出女主人公不忍分别又不得不诀别的强烈情感; (1分)泪水浸湿了剪碎的香罗,可谓悲痛至极。(1分)
★(2)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分别对词的上阕和下阕做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上下阕情与景关系的不同。
答案:上阕以哀景衬哀情(正衬),鹧鸪的哀鸣,马的嘶叫,在黄昏的暮霭中,进一步衬托别离的痛苦。(2分)下阕以乐景衬哀情(反衬),杨柳陌,杏花村景色优美,却更触发对恋人的无限思念、留恋,倍增其哀。(2分)
4.(2014·龙岩联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过 李 陵 台
萨都剌
降入天骄愧鬼才,山头空筑望乡台。 苏郎有节毛皆落,汉主无恩使不来。 青草战场雕影没,黄沙角鼓雁声哀。 那堪携手河梁别,泪洒西风骨已灰。
【注】①李陵台,与下文的望乡台,均指李陵墓。②苏郎,即苏武,与李陵交往甚深。苏武归汉时,李陵于河梁置酒送行。李陵亡时,苏武尚健在。 (1)请赏析首联中“空”字的表达效果。(2分) 答:
②
①
答案:空,徒劳地、白白地。指出李陵生前无法回乡,死后只留下一座孤零零的坟墓。(1分)表达了作者对李陵投降的贬斥与哀怜。(1分)(意思大致符合即可) ★(2)请结合全诗,赏析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4分) 答:
答案:①对比手法。以李陵的投降与苏武的坚贞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李陵的贬斥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2分)(以苏武的坚贞不屈对比汉主的无恩不救,亦可)
②借景抒情(以哀景写哀情)。以凄凉之景抒发作者对李陵的哀怜之情,流露历史的沧桑之感。
5.(2014·龙岩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瑞 鹤 仙
[注]
周邦彦
悄郊原带郭,行路永,客去车尘漠漠。斜阳映山落,敛馀红犹恋,孤城阑角。凌波步弱,过短亭、何用素约。有流莺劝我,重解绣鞍,缓引春酌。
不记归时早暮,上马谁扶,醒眠朱阁。惊飙动幕,扶残醉,绕红药。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东风何事又恶?任流光过却,犹喜洞天自乐。
【注】此词写于作者逝世前不久提举南京(今河南商丘)鸿庆宫时,表达了作者晚年深沉的忧患之感。
(1)上片前六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寄寓着什么感情?试简要分析。(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第一问,首先要找出上片前六句中描绘的意象,并分析各意象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将各意象组合成一幅图画。解答第二问,一要注意全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明确其忧愁的感情基调;二要分析六句所绘图景的特征,从而挖掘出其寄寓的感情。
答案:前六句描写的是:孤城落日,斜阳衔山,郊外的原野映带着城郭,漫长的道路通向远方。(2分)“客去”句既描绘景象,也传达心情,行人离去,若有所失,作者感到心绪怅然,内心空荡荡的。作者通过这一图景的描绘,抒发了惜别之情。(2分)
★(2)下片“扶残醉,绕红药”在结构上和表达主旨上各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2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结构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读题干,明确提问的两个角度,一是在结构上的作用,二是在表达主旨上的作用。针对第一个角度,分析句子所处的位臵,可得出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针对第二个角度,要先概括出本词的主旨,再分析这句话对表达主旨的作用。
答案:“扶残醉,绕红药”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残醉”前承上片的“重解绣鞍,缓引春酌”和下片的“醒眠朱阁”,同时启出下文,引出对春光的观赏,流露着对春光的深切依恋之情,有这样的深情才能与下文的“叹”字紧密呼应。(1分) 6.(2014·福建四地六校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塞下曲(其二)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①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古长城的起点。
(1)诗歌颔联中“黯黯见临洮”的“黯黯”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答:
①
答案:“黯黯”,即暗淡的意思,这里明指天气,(1分)描绘了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也暗指征人心情的悲苦凄凉,表达了厌战的情绪。(1分)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简要赏析。(4分) 答:
答案:这首诗运用渲染、对比等表现手法,(1分)通过对塞外恶劣环境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渲染了凄冷、荒凉的气氛,表达诗人对塞外古战场凄凉的感受;通过昔日“长城战”高昂的士气与眼前白骨遍野的惨象形成的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1分)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穷兵黩武的抵触情绪。(2分)(表现手法回答侧面描写亦可得分)
江夏送倩公归汉表达诗人篇五
《凉州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凉州词(王之涣)
诗词概述
该诗又名《出塞》,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
诗词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
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思想感情: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 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
凉州词(王翰)
诗词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葡萄美酒倒满了华贵的酒杯,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琵琶就声声响起,仿佛在催促我上前作战。在沙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古往今来,奔赴沙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
思想感情:
作者的悲凉之意,也流露出了对将士的命运的同情之心,表达了作者悲凉感伤,厌恶征战。
凉州词(张籍)
诗词原文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思想感情:
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还有一首:
凉州词(薛逢)
薛逢 【杂曲歌辞·凉州词】
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
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
江夏送倩公归汉表达诗人篇六
《李白功业理想的阶段性_以李白题赞谢安的诗歌为中心》
2009年12月
第28卷 第12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MianyangNormalUniversityDec.2009
Vol.28 No.12
李白功业理想的阶段性
———以李白题赞谢安的诗歌为中心
朱少山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
摘 要:和唐朝其他诸多诗人一样,李白也有着极其强烈的儒家用世思想,但他那狂傲不羁的性格和飘逸潇洒的气质,使得他难以见容于当世,以致其一生只有不足两年的供奉翰林的仕宦经历(入李 幕亦可算在内)。这便使得他那宿有的功业理想不断遭到现实的破坏与摧残,反映到李白诗歌当中,便是一段曲曲折折的为寻找失落的功业理想、为自己重新定位的复杂过程。而这种思想心境的演变与现实际遇的迁移并不是简单的或正向或反向的变化,呈现出阶段性与复杂性。
关键词:李白;功业理想;阶段性
中图分类号:I207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6
在蔚为壮观的盛唐诗歌气象里,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意地游离于“”[1]
隐逸情趣”。作为一个真实的社会存在,,“李白的理想带有更多的传奇色彩与自由倾向……李白的理想似乎脱离了时代,而实际上仍然根源于现实
[2]151
政治生活土壤”。表现在功业理想上,他的主观愿望并不是简单的功成身退式的。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和人生境遇的迁移,李白的思想中也积存着极大的波动、曲折和斗争,甚至是愁绪扭结而不得其解。他是一位豪放飘逸的诗仙,也是一位深沉苦闷的思考者,这从其诗文中的用典隶事特别是谢安的事迹中便窥出一斑。
据不完全统计,在李诗的用典来源中,出自子书的《世说新语》就有50多处,参合其它野史、旧事和相关笔记史料,诗中提及谢安及其轶事就达70余处。李白十分欣赏谢安那种在沧海横流中力挽狂澜的大智大勇,以及那功成身退诗酒风流的潇洒气度,从内在讲,“李白与谢安气质相似,人生态度也有相
[3]
似之处,生活理想也很相似”。与李白同时代的
,“公乃浪迹纵
(李阳冰《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草堂
)[4]1789。集序》“(李白)间携昭阳、金陵之妓,迹类谢康乐,世号为‘李东山’”(魏颢《李翰林集
[5]1791
序》。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谢安纵酒携妓的事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李白的喜好和生活方式。据有关学者统计,李白现存一千余首诗歌中,其中约有一百七十余首涉及饮酒,一百三十余首涉及妇女题材。故而宋代王安石在编选李白、杜甫、韩愈和欧阳修四家诗时,对其多有贬抑,据《苕溪渔隐丛话》转引《钟山语录》云:“荆公次第四家诗,以李白最下,俗人多疑之。公曰:‘白诗近俗,人易悦故也,白识见污下,十首九说妇人与酒。然其才豪俊
[6]37
亦可取也。’”但用典终归用典,典事的本身能够折射引用者当下心境的某一部分,却不能真实反映其心理历程的全部。李白企慕谢安处世风流的本身也正昭示着诗人自己在现实中所遭遇的乖蹇与坎坷的困境,以及甚想超脱而无以超脱的苦闷。分析其中问题的锁钥,就需要寻绎这些所用用典蕴意的演变轨迹。
为此就需要对相关的诗歌进行一个简单的系年
收稿日期:2009210210
(作者简介:朱少山1985~ ),男,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与文化。
・11・
比较。下面即以“安石”和“东山”等关键词为引子,
[6]
依据詹瑛的《李白诗文系年》、黄锡
上一篇:东阿道中晚望 袁宏道
下一篇:吴起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