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语录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孔子语录篇一
《《孔子语录》》

《孔子语录》

(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1、这三则主要从 方面来谈儒家的做人标准。

2、找出文中的两个成语是: 、 。

3、解释加点的词:

日( )省( )忠( )信( ) ....

传( )贤( )齐( )内( ) ....

4、我们应持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看待先进和落后,正如孔子所说:“ , 。”

5、我们对人要宽容,要推己及人,要以孔子的话“ , 。”

为准绳。

6、说说加点的字的不同含义:曾子 子曰 .

7、翻译句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注音并解释加点的词: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 不成人之恶 ..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处( )美( )是( )虽( ) ....

3、找出文中的两个成语: 、 。

4、当今经济社会,“一切向钱看”,但应“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

以孔子的话“ , , 。”为准

绳。

5、翻译句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6、怎样理解孔子主张的“成人之美”?

(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①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②,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③;思而不学则殆④。”(《为政》)

子曰:“默而识⑤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注释:①说:yuè 通“悦” ②愠:yùn恼恨 ③罔:wăng迷惑

④殆dài疑惑 ⑤识:zhì记

1、解释加点的词:厌( ) 诲( ) ..

2、找出其中的三个成语 、 、 。

3、表示学习态度的有: 表示学习方法的有 。

4、翻译句子:默而识⑤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语录篇二
《孔子语录》

孔子语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解释: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解释: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解释: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进而能有新的体会,可以凭此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解释: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解释: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解释: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解释:曾子说:“男人不能不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奋斗的路途遥远。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责任,责任不是很重吗?奋斗到至死方休,道路不是很远吗?”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解释:孔子说:“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冬天,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解释: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解释: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而我做到了哪些?”这段话主要体现了孔子的谦虚之心。这番话也有教育弟子的意思,让他们知道学与教都无止境,不要满足已有的成绩而停步不前。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治长》 解释: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以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解释: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â)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gã)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rě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

1.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章句下》。标题是编者加的。2.发:起,指被任用。3.于:从。 4.畎亩:田间、田地。畎:田间小沟。5.举:被举用选拔。6.版筑:古人筑墙时,在两块儿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坚实。筑:捣土用的杵。7.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士,这里指主管狱囚的法官。8.故:所以。9.任:责任,使命。10.于:给。11. 是:这。12.苦:使„„痛苦。13.劳:使„„劳累。14.饿:使„„受饥饿 15.空乏:使他穷困缺乏。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穷困缺乏。16.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17.拂:违背。乱:使„„颠倒错乱。18.所以:用这些来。19.动:使„„惊动。20.忍:使„„坚强。

21.曾:通“增”,增加。益:增加。22.恒:常。23.过:过失。这里用作动词,指犯误。24.然后:这样以后。25.衡:通“横”,梗塞,不顺。

26.作:奋起,指有所作为。27.征:征验、表现。28.发:抒发。喻:晓喻,明白。29.入:在里面,指国内。30.法家:指坚持法度纪律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同“弼”,辅佐。 31.出:在外面,指国外。

32.敌国外患:指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33.生于忧患:忧愁患害(能激励人奋发),使人能够生存。34.死于安乐:安逸享乐能使人死亡。 解释: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滨隐居之地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方法来使他们内心惊动,使他们的性格坚定,更增加他们原本所没有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在内心中有困扰,在思想上有阻碍,这样以后才能奋发;(一个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那么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在忧患的环境里可以生存发展,在安乐的条件下会衰亡。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重岩叠嶂zhàng,,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至于夏水襄(xiāng)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zhāo)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tuān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翻译:从三峡全长七百里中看,两岸山都是相连的,没有中断的地方.山岭重重叠叠,连绵不断,把太阳光和天空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晚上,绝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洪水暴涨满上山冈的时候,无论是上行还是下行,都被阻绝了.有时皇帝的诏书急需传达,那么,从白帝到江凌,虽有一千二百里之多,早上出发,晚上便到,即使乘飞奔的马,驾者烈风也没这样快.

每当春冬的时候,白色的急流和碧绿的深谭,回旋着清波,倒影着两岸的景色.高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怪的柏树,悬崖上流下的瀑布,飞花四溅,在山峰和树林之间飞溅,水清、树荣、高山、草盛,确有许多趣味.

到秋天初晴下霜的早晨,树林萧瑟冷静,山涧寂静,猿猴啼啼的长叫,持续有很久,凄惨的声音异常,在山谷久久回荡,所以打渔的人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⑶。斯是陋室⑷,惟吾德馨⑸。苔痕上⑹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⑺,往来无白丁⑻ 。可以调素琴⑼,阅金经⑽。无丝竹⑾之⑿乱耳⒀,无案牍 ⒁之劳形⒂。南阳⒃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⒄。孔子云:“何陋之有⒅?”

翻译:山不在于多高,有神仙(居住)就能声名远扬。水不在于多深,有龙(居住)就能显得有灵气。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的痕迹蔓延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我的陋室就像那)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小石潭记

山不在于多高,有神仙(居住)就能声名远扬。水不在于多深,有龙(居住)就能显得有灵气。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的痕迹蔓延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

孔子语录篇三
《孔子语录精选100则》

孔子语录精选100则

1、孔子语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孔子语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孔子语录: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孔子语录: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孔子语录: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孔子语录:《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孔子语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孔子语录: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孔子语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孔子语录: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孔子语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孔子语录: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孔子语录: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孔子语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孔子语录: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孔子《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孔子语录: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孔子语录:礼之用,和为贵。——摘孔子《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8、孔子语录: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孔子《论语》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孔子语录: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论语》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20、孔子语录: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孔子《论语》 (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

愿环绕在它周围。)

21、孔子语录:《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孔子《论语》 (《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2、孔子语录: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论语》

(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23、孔子语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孔子《论语》

(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24、孔子语录: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孔子《论语》

(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25、孔子语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孔子《论语》

(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26、孔子语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论语》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27、孔子语录: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

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28、孔子语录: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孔子《论语》

(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29、孔子语录:《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孔子《论语》

(《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30、孔子语录: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孔子《论语》

(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31、孔子语录: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摘孔子《论语》 (君子想的是怎样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怎样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是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

32、孔子语录: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不应该发愁没有官位俸禄,而应该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不应该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33、孔子语录: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摘孔子《论语》

(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34、孔子语录: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摘孔子《论语》

(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35、孔子语录: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摘孔子《论语》

(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36、孔子语录:朽木不可雕也。——摘孔子《论语》

孔子语录篇四
《孔子语录》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

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

必谓之学矣。"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

、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

『2.1』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

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

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闻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

则勤。"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

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车儿),小车无(yue4),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第三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齐易也,宁戚。" 『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3.6』季氏旅於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

『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

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

能征之矣。"

『』子曰:"(衣帝)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衣帝)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於奥,宁媚於龟,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於天,吾所寿也。"

『』子曰:"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於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

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丧乎?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里仁第四

『4.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4』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

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尽有之矣,我未见也。"

『4.7』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4.8』子曰:"朝闻道,夕夕死可矣。"

『4.9』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公冶长第五

『5.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xie4)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5.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5.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5.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5.6』子使漆彤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

『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

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木亏)也;於予与何诛?"子曰:"始吾於人也

,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木兑),何如其知也?"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

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杀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於他邦,则曰,'犹吾大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

夫崔子也。'违之。何如?"

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未之;--焉得仁?"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甬五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邻而与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雍也第六

『6.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6.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不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6.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

亡,未闻好学者也。"

『6.4』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栗。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栗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6.5』原思为之宰,与之栗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6.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马辛)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6.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孔子语录篇五
《孔子语录》

《孔子语录》

相关识记:

1、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孔子要求人们对待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⑥讲做人应该换负远大,意志坚强的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⑦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⑧孔子认为可以终生奉行的一个字是“恕”,并把这个字阐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考链接:

1、文学常识。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他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2、注音。

论(lún)语 陬(zōu)邑(yì) 愠(yùn)殆(dài) 3、翻译句子,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学过的功课,不也高兴吗?“说”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

吾身。

△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三:泛指多次。三省:多次检查,反省。

(3)温故.而知新。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故:旧的知识。 (4)士不可以不弘毅..。 △士大夫不能够不强毅。弘毅:宽宏坚毅。这里指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5)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自己不愿要的,也不要给予别人。欲:要。施:给,送。 4、“而”字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顺接:指用“而”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转接:指用“而”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有转折,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

《鱼我所欲也》

一、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我们还学过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语音。 箪(dān)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3、通假字。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思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4、一词多义。

为:a、今为(为了)

b、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做)之 c、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做、采用)也?

d、乡为(肯、情愿)身死而不受 5、重点词语解释。

(1)一豆.羹(古代盛食品的器具) (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3)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4)一箪.食 箪:竹筐 (6)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践踏 (7)万钟于我所加..焉 何加:好处 (8)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厌恶 (9)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正义或仁义 (10)贤者..能勿丧..耳 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不遗失。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万钟的厚禄,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2)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13)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14)妻妾之奉.

奉:侍奉。 (15)呼尔..而与之 呼尔:没礼貌的吆喝。与:给。 (16)所识穷乏..

者得我与 穷乏:贫穷。 (17)有是心.也 心:本性。 二、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6、不辩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7、文中与“嗟来之食”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然而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祸患也有我所不躲避的。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样的行为不也应该停止了吗?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5、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出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四、课文内容理解

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2、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一节):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部分: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第二节: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第三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批评见利忘义。

3、文中所指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4、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5、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

论证。

6、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7、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义)对举等。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五、开放性试题

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选取的

孔子语录篇六
《孔子语录》

《孔子语录》复习题

1、长春版语文教材与人教版语文教材交叉部分的《论语》语录8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2、2013年考纲《论语》12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解词】有:同“又”。 立: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解词】温:温习。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领悟出新的知识,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解词】箪: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乐:乐于学。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解词】 (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词】①逝者:指流逝的时光。②斯:这里指“川”,即河水。 ③舍: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 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解词】①三军:军队的通称。②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译文】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解词】(1)笃志:志,意为“识”,此为强记之义。(2) 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论语语录》浏览题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收集编撰而成的,共20篇。它是一部记录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它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学生三千人,其中著名七十二人。他根据鲁国历史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被人尊称为圣人。

二、解词

1、学而时习之 习: 温习,实践 .

2、不亦说乎 说: 通“悦”,愉快 .

3、有朋自远方来 朋: 同门(师)为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

4、人不知而不愠 知: 了解;愠:怨愤 ..

5、不亦君子乎 君子: 指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

6、学而不思则罔 罔:通“惘”,迷惑。 .

7、思而不学则殆 殆:疑惑 .

8、诲女知之乎 诲:教诲; 女:通“汝”,你; ..

9、知之为知之,是知也 知:知道、懂; 知:通“智”,智慧。 ..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 喜爱 .

1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 以„„为乐。 .

12、吾日三省吾身 省: 反省 .

13、为人谋而不忠乎 谋: 策划、考虑; 忠:忠诚 ..

1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真诚 .

15、传不习乎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

16、不患人之不已知 患: 担心; 知:了解 ..

17、见贤思齐焉 齐:相同、看齐 .

18、必有我师焉 师:老师; 焉:相当于“于之”,在这里 ..

19、择其善者而从之 择:选择; 善者: 好的方面、优点 ...

20、其不善者而改之 改: 改正 .

2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 想要(的事物); 施:施加 ..

三、理解默写(按要求默写)

1、孔子治学修身的三个境界的句子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孔子阐述学习与思想之间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孔子对待弟子对待学问要老老实实的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孔子认为怎样方是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5、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孔子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孔子教育弟子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把获得知识当成一种乐趣的句子是: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孔子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问快乐(三重境界)的句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9、当别人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0、胡锦涛总书记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

11、孔子论述认真思考和努力读书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2、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13、曾子每天“三省吾身”的内容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4、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不短”意思相近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八则中孔子的一句活: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论述学习应有谦虚的态度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港台明星苏有朋,任贤齐的名字吻别出自《论语》下列两则:(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四、主旨

《论语》(八则长春版)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的经典论述。强调复习的重要性、思考的重要性,要求学习者应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谦虚恭谨、乐于求教、完善自我等。

五、写作特点

(1)观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

(2)语言精练,言简意赅。

六、内容阅读理解

1、本文内容围绕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为学和修身

2、这几则中,哪几则说到了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论语》八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习必须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律己修身要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

4、孔子认为朋友有两类,一类是义交,一类是利往,请具体谈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的是什么样的朋友?表达孔子怎样的思想?

“朋”指的是志同道合,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在孔子看来,有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人自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更有利于完善并实现自己“仁”的学说,更有利于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见识,表现了他虚心好学的思想。

5、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在阐明什么?在今天这种修养还有借鉴意义吗?

告诫弟子要养成高洁的、有修养的君子之风。

今天我们依然要有君子的修养和美德,要能做到别人不了解自己时,不生气,不发怒,不责怪别人。

6、“学而时习之,” 、“有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看起来时件独立的事,孔子却将其相提并论,依次谈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这三句是三种为学体验。“学而时习之,” 是将所学加以运用从中得到生动的感受,体验到实践的乐趣。“有朋自远方来”就可以将自己的所学所感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论辩吸纳,体验分享的乐趣。有人喝彩可喜,无人喝彩也无妨。“人不知而不愠”就是在不被认可不被尊重的寂寞中保持豁达平和的心态,悠然自得,体验孤独的乐趣。

7、第一则表面上看讲了人生“三乐”,实际上却是讲人生“三烦”,即“学而时习”的劳烦,“有朋自远方来”的准备之烦,“人不知”的不被理解之烦。“不亦„„乎”应译做“不也„„么”,表肯定意思,你从这则中看出孔子怎样的人生态度?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8、第一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哪些内容?

答:(1)、排比、反问;(2)、写了学习方法、交友、修养这些内容。

9、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学与思结合,你认为如何?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这两句话阐述学与思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学是思的基础,思又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学习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死读书和空想都是错误的。

学而不思,学了知识不会分辨知识的正确与否,不会从中得到启发,不会活用,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是否前人已经解决,倘前人已经解决,再去想就是白费时间,所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

10、孔子交给他的学生子路关于“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此,有下列两种看法,你怎么看?请联系学习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老实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种看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古训,不利于培养我们青少年的怀疑和探索精神。

同意第一种说法:学习应采取的态度必须是实事求是,绝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而不质疑,老师认为你都会了,他就不会再给你解答,你的疑难问题就不能得到解答,你就学不到真正的知识,所以“知„„不知“讲究谦虚求实的学习态度,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述了怎样的求知与做人的道理?

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谦虚好学,谦虚做人。

12、“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传”“习”之本是什么?阐明了什么道理?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一个人要经常反省自己,检查自己的过错与失误,重视品德修养的完善,避免生活与学习之

中的缺漏与失误。

告诉人们“人无完人”的道理,人们在为人处事和学习中难免会有缺漏,失误的地方,要避免这种缺漏,失误,就必须每天检查反省自己,以便完善自己。

13、如何理解曾子说的“忠”和“信”?讲求“忠”和“信”对现代人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忠”指忠诚,尽心尽力。“信”指诚实守信。

社会越发展越应以诚信之风抵御奸邪风气。

14、曾子不善言辞,但终于有所成,著有《大学》,从他一日三省的做法中,你悟出的成才之道是什么?

曾子“一日三省”来拷问自己对人对事的态度,要求自己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尽心竭力,这是很高的自我行为规范,曾子所以成才应归功于严于律己生活态度和不断的自省,对错误的及时改正。

1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意思是什么?文中还有那句话意思与之相近?谈谈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人不知而不愠。

做人要有宽广豁达的胸怀,默默无闻做自己的事,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

16、用简明的语句说说“见贤思齐” 章和“择善而从”章的大意,并总结这两章中反映了孔子什么样的学习态度?

(一)、1、见到贤就向他看齐,见到不贤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2、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优点学习,看到缺点就及时改正。

(二)、反映了孔子积极求学而又明辨优劣的学习态度。

1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同时也要借鉴别人的短处,你认为有必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吗?

有必要,因为“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足之处,我们可从别人的过失、缺点中对照检查自己,从而避免不犯或少犯这样类似的错误。学习如果能借鉴别人的短处,也会是自己少走弯路,从而事半功倍。

18、你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句中,可见孔子怎样的从师之道?

讲究从善如流,不耻下问。

19、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确,生活处处有老师,请根据自己的经历,简要写出一件这样的事例?

提示:切合题意写出简要经过并点明你领悟和懂得的道理。

20、这八则中,那几则谈及学习(求知)的态度?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1、归纳本文的成语:

不亦乐乎:形容事态发展到过甚的地步。

知之为知之:知道就是知道,不要不懂装懂。

见贤思齐:见到品德和才能比自己高强的,就想着向人家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到处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人。

择善而从:指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学习这些优点。

孔子语录篇七
《孔子语录》

孔子语录篇八
《孔子语录》

孔子语录篇九
《孔子语录100句》

孔子语录100句

1、孔子语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孔子语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孔子语录: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孔子语录: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孔子语录: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孔子语录:《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孔子语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孔子语录: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孔子语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

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孔子语录: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孔子语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孔子语录: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孔子语录: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孔子语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孔子语录: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孔子《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孔子语录: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孔子语录:礼之用,和为贵。——摘孔子《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8、孔子语录: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孔子《论语》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孔子语录: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论语》

孔子语录篇十
初中50篇:《孔子语录》、孟子《鱼我所欲也》、孟子《生于 …》

2010届高考初中古诗文背诵篇目 [ 46篇 ]

1《论语》十则 2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孟子《鱼我所欲也》 4《左传·曹刿论战》 5诸葛亮《出师表》 6陶潜《桃花源记》

7郦道元《三峡》 8刘禹锡《陋室铭》 9范仲淹《岳阳楼记》 10欧阳修《醉翁亭记》 11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2周敦颐《爱莲说》 13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以上文言文13篇)

14《诗经·关雎》 15《诗经·蒹葭》 16曹操《观沧海》

17陶潜《饮酒》 18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9王湾《次北固山下》 20王维《使至塞上》 2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2李白《行路难》

23杜甫《望岳》 24杜甫《春望》 25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6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7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8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9白居易《观刈麦》 30李贺《雁门太守行》 31杜牧《赤壁》

32杜牧《泊秦淮》 33李商隐《夜雨寄北èīǒò》 34李商隐《无题》

35李煜《相见欢》 36范仲淹《渔家傲》 37晏殊《浣溪沙》

38王安石《登飞来峰》 39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0苏轼《水调歌头》 41陆游《游山西村》 42辛弃疾《破阵子》 43文天祥《过零丁洋》 44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5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6龚自珍《己亥杂诗》

(以上诗词曲33首)

1.《 论 语 》 十 则 《论语》(七年级上 第2单元 第10课 P44)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yuè○,“悦”的古字,愉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生气,发怒,动),不亦君子乎?” (《学而》) .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xǐng,检查,自察):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学而》)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迷惑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dà○i,有危害而无所..

收获)。” (《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女“同“汝” rǔ, 你,代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zhì“知”通“智”,智慧) (《为政》) .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hóng yì刚强,勇毅,形容词),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九年级下 第5单元 第18课 P157) 舜发于畎亩(田间,田地。畎quǎn,田间的水沟)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

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违逆,不顺)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曾,通“增”)益其所不能。 .

人恒过(常常犯错误)然后能改;困于心衡(通“横”,阻塞,不顺)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bì,通“弼”,辅佐),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鱼我所欲也 《 孟子·告子上》(九年级下 第5单元 第19课 P160)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通“避”,躲避)也。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用肉或菜调制的带汁的食品),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

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用脚踢) 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通“辨”,辨别)..

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得”通“德”,恩.

德,恩惠,此为感激意)我与(“与”通“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

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yǐ,停止,放弃)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4.曹刿(guì )论战 《左传》(九年级下 第6单元 第21课 P170)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参.

与)焉?”刿曰:“肉食者鄙(bǐ,鄙陋,见识短浅),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徧”biàn通“遍”,遍及,普.

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丝织品的总称),弗敢加(增加数量,虚报)也,必以..

信。”对曰:“小信未孚(信服,信任),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案件),虽不能察(chá...明察,看得清),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zhé),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倒伏),故逐之。” .

(09年已考) 5.出师表 (三国)诸葛亮(九年级上 第6单元 第24课 P199)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6.桃 花 源 记 (晋)陶渊明(八年级上 第5单元 第21课 P165)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沿着)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俨yǎn),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儿童下垂的.

短发),并怡然(愉悦安适的样子。怡yí)自乐。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通“邀”,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同乡人,邑yì)来此绝境,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怅恨,叹惜,此为惊讶意)。余人各复延(迎接,邀请)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时的)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

到,往,引申为访问,拜访意)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7.三峡 (北魏)郦道元(八年级上 第6单元 第26课 P194)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通“缺”,缺口,中断)处。重岩叠嶂(zhàng..

高而险峻的山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正午。亭,正,正值,副词)夜分,不见曦(xī日光,...

此指太阳)月。

至于夏水襄(xiāng漫上,涨上)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

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及,比得上)疾也。 .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山峰)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

倾泻,冲荡)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连接,动词)引凄异,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陋室铭 (唐)刘禹锡(八年级上 第5单元 第22课 P170)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芳香,此指品德.

高尚)。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hóng rú,大学问家,博学的人),往来无白..

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书写用的狭长木片,此指文书)。南阳.

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9.岳阳楼记 (北宋)范仲淹(八年级下 第6单元 第27课 P195)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封建王朝官吏降职名或远调)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

百废具(“具”通“俱”,全,都,副词)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

上。属(“属”通“嘱”,zhǔ,嘱托,托付)予作文以记之。 .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水波浩荡的样子),....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完备,详尽)矣。然.

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fēi霏霏:雨雪繁密的样子),连月不开,阴风怒号(háo),浊浪排空;日..

星隐曜(yào,光芒),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qiáng qīng jí cuī));薄暮(m ù)冥冥,......

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

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xié一起,一同)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y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0.醉翁亭记 (北宋)欧阳修 (八年级下 第6单元 第28课 P200)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

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chán)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

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shao)辄(zhé,就,副词)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yǔlǔ,腰背弯曲)提携(xié),...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筹.

(gōng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huá)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

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īn yì),鸣声上下,游人去..

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1.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八年级上 第6单元 第27课 P198)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爱莲说 (北宋) 周敦颐(八年级上 第5单元 第22课 P171)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83549.html

    上一篇:登科后孟郊翻译

    下一篇:军城早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