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骂人的句子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文言文骂人的句子篇一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

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掌握解题步骤、翻译方法,学以致用。

3、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设计】

1、本课以学法指导和能力训练为重点,帮助学生归纳系统的文言句子的翻译方法(直译),并指导其应用。

2、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 三字翻译目标和“翻译六字诀”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3、本设计重在让学生易于掌握,便于利用,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

(以温故提问的方式导入)

1、 提问: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两个原则是什么?

第一: 忠于原文,力求做到_____、 _____、 _____ 。(信 达 雅) 第二: 字字落实,以_____为主,以_____为辅 (直译 意译)

(①让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述文言文翻译“信、达、雅”三字原则的理解 ②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愿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2、提问: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决”?

①对:一般指把原名中的文言单音词对译为现代汉语的双音或多音词。 ②换: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③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都保留不译;与

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④删: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表敬副词、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等,同义复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和偏义复词中陪衬的词应删去。

⑤补:省略的部分;词语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

⑥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前四种方法是用于解词,后二种方法是用于调整文言文特殊句式造成的语序不合现代规范现象。

二. 文言句子翻译题的解题步骤:

(一)总体分五步:

第一步:

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

第五步:(二)分步解析:

第一步: 通读语句、整体理解

这一步其实是很重要的,告诉学生,翻译的第一步要从整体理解句意入手,不要一拿到题目就一个字一个字的去抠,会出现前后不照应、句意不通顺等毛病,而且也这样容易走入死胡同。初次读句,只要理解句子的大意就行,这为下面推断词义打下基础。

第二步: 找得分点、发现“生词”

这一步是关键,因为挑出来让学生翻译的句子,一定有几个得分点,突破这些点是解题成功的关键。另外,每一位学生由于情况不同,在这些句子中总有几个字是他们一时难以断定词义甚至根本不知词义的“生词”。在这一步中,要让学生用笔把这些字圈出来,然后逐个解决。具体解释词语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下面的方法:

第三步:理清句式、调整语序

有很多情况下,因为没有看出句子中所隐藏的特殊句式,导致很多学生翻出来的句子很乱,不合现代文的句子规范。所以,翻译句子一定要把语序理顺。告诉学生,要掌握以下几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第四步:草拟底稿、连词成句

这一步可以在草稿纸(考试时可以在试卷上)上先大致草拟一下答案,结合上面几步连词成句。

第五步: 调整至答卷

这最后一步即把第四步的草稿再作调整,然后誊写到答卷上,这样既可以保证答案的思路清晰,又可以保持卷面清洁。

总结规律:①做翻译题的时候,应该有踩点得分的意识,要洞悉命题者关键想考查你哪些地方。要抓住翻译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二是特殊句。②借助字音、字形判断;借助成语(词语)判断;借助课内文言知识积累;借助上下语境推断;借助语法结构推断……

三.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

(一)“留”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一个句子: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

参考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记

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课堂练习:

①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②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二)“换”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一个句子: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参考译文:先帝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委屈了自己降低了身份(前来拜访我)。

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古汉语中还有一些词类的活用现象,也应该用现代汉语的相应的词语加以置换。

课堂练习: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②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动)

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三)“删”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的一个句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减。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课堂练习:

①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②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③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四)“补”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译文: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②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

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得通顺。

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如①句;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如②句;

课堂练习:

①《书》曰:“谦受益,满招损。”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③然( )是说也,余犹疑之。

④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 )行矣。 ⑤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⑥荆州之民附操者,逼( )兵势耳。

(五)“调”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句子: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黄土,向下喝到黄泉,(是由于):用心专一的缘故。

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课堂练习:

① 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臵)

②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宾语前臵)

③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宾语后臵)

④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省略句)

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⑤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⑥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译:历史悠久的千古江山,再也找不到英雄孙仲谋的地方了。

四、布置作业

(见附卷)

五、教师归纳总结:

《文言文句子翻译歌》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字字落实。

文言文骂人的句子篇二
《文言文》

一、什么是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该怎么教,方法会有很多。但我想都要基于一个事实:这是文言文,而不是白话文;是中文,而不是外文。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是文言文,意味着文章是古代的、远离现代的,至少跟现代生活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那么跟中学生的关系是远隔的,是疏离的,换言之,功利性差。而白话文跟生活关联度极高,如按照“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的理论,学生每天都在学习白话文,都在学习语文。至于外语,这完全是一种陌生的语言,没有生活基础,只有书本、课堂,实践性极低,但因为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使国人有了跟外国人交往的冲动,有了奋不顾身地去学外语的热情。文言文跟白话文和外文相比,难学、失落已成为事实。  但文言文要考,这也是事实,并且占的比重还不低,约占基础分的四分之一。文言文的存在只是为了考试吗?肯定不是,有传承问题,有文化问题,有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等等。作为老师,你必须去教文言文,并且要尽可能地去教好文言文,让学生能愉快地接受文言文。为了教好文言文,有些教师进入了误区,把文言文课上成历史课,上成思想课,如:上《六国论》时,竞大讲战争形势和赂与不赂;上《陈情表》时,竟大谈孝与忠对现代的意义……至于“文言”和文章的主旨都成了附庸。课的可听性是强了,但课的“文言”陛就弱了,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大概就是如此。虽然一篇文章可以从语文角度讲,也可以从历史角度、思想角度来讲,但前提是你是什么学科的老师——你是语文老师,还是历史老师、政治老师。如2004年上海高考历史卷中有一题: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潜。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问题:(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2)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3)“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这道题告诉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去读诗词,但这是历史老师的事。如果一堂文言文课,你过多地担当了历史老师的角色,这不是对我们语文老师的强化,我以为恰恰是对我们语文老师的弱化。  我们要明确文言文和文言文教学这个事实,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    二、我们需要共识    要教好文言文,我想要达成一个共识:充实和扎实。文言文的用语很简约,但内涵很丰富。老师要讲的很多,如字词句、语法修辞、篇章结构、思想情感、历史文化等等。苏州大学陈国

安教授所说:“丰满语言的两翼,绕到文字的背后,教会文学的思考,理解文化的人生。”文章是既定的,怎么教,其实也是老师学识修养的体现,因为这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问题,也是人格修养的问题。“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无非是讲老师对学生影响的深远。  有老师在上《五人墓碑记》时,问学生:“‘呼中丞之名而詈之’中‘詈’字从课本注释看是“骂”的意思,那么如果换成‘呼中丞之名而骂之’行吗?”有学生说:“‘詈’字比‘骂’字更文雅一些,更符合文言文文体特点。”但有学生表示反对:“骂’字好,‘詈’字虽然文雅,并且符合文言特点,却不符合人物身份。”为了让讨论能进一步深入,老师让学生在《词语手册》中找到了两个字的辨析:“詈”和“骂”是一对同义词,但本义有差异。“骂”指恶言侮辱人。《广韵》上这样解释:“骂,恶言。”“詈”表示在骂别人时罗列对方的罪状或缺点。《正字通》上这样解释:“詈,罗织其言以相谤也。”显然,用“詈”,意在显示了他们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和誓死不屈与之斗争到底的决心。如此讨论分析,自然可谓丰富“充实”。这样的丰富“充实”,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达到了理解课文的效果。  老师教文言文要充实,学生学文言文要扎实。学生学文言文很需要学外语的精神,通假字、实词意义、虚词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都需要你花功夫去记。如果充实是内容的话,那么扎实是效果。说实在的,我们的扎实是不够的,在高一、高二,学生除了课堂上读了几篇文言文外,另外还读了几篇;要学生买一些课外书,大多是现代的小说、散文和所谓的满分作文,至于古代的,则基本没有。这看上去是学生的问题,其实是教师的问题,认为文言文费时多、见效慢、现代性差、实用性低、学文言文不合算等等。我想充实和扎实是学好文言文的两面,教师上课充实了,学生课后自然会扎实。如果教师上课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既不讲实词虚词,也不讲文言句式,那么如何让学生扎实地去学呢?三、“文”和“言”的思考    曾有相当长的时间,文言文教学是重“言”轻“文”的,但也不可否认,在新课程推进时,一些教师中出现了另一种情况——重“文”而轻“言”。这两种情况,其实是重工具性还是重人文性的问题。那么,文言文到底该教什么呢?我以为教“文”和“言”,即语言、文章、文化。具体说来,在文言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古汉语字词句的知识;又要注重文本的整体把握,赏析文章的篇章结构

和写作技法;更要强调文本之后的思想情感和古代文化的传承和熏陶。以文章为中心,结合文章语境积累文言,进而体悟文化,使文言、文章、文化融为一体,使“文”“言”不分,“文”“言”并重。  “文”“言”并重,是一种理念,而不是教条。你想一下,一篇文章要讲字、词、句等语言知识,又要传授文化常识,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写作方法等等,如果不分轻重,这肯定是不可行的。你应把“文”“言”并重这种理念贯穿在整个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课文有难易,年级有高低,任务有轻重,关键是要灵活运用,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传记文字词句相对容易些,可以少花一些时间,而牵涉到的人物可能具有历史的文化的内涵,可以作一些发挥和联系。讲《鸿门宴》,文字上应该没有多少问题,其他方面教师大可以作些补充和延伸,如刘邦、项羽的性格、作风等。写景散文,字词句上的变化会多些,教学时就不宜快速,对有些词义的理解会有见仁见智的事。讲《滕王阁序》,仅是文字疏通上就要花不少时间,因此老师在“言”上有必要加强。再如:高中三年,也不宜一刀切,可分成三个学段进行,高一年级着重培养、提高释义能力,将重点放在文言文的词语、句子的准确理解上。高二年级重点放在文章的体悟和鉴赏上,高三年级则重在强化应试能力上。如果从现行的教材来看,必修一至必修五是第一层次,更多的是在语言知识上:选修《论语》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是第二、第三层次,重在文章鉴赏上、作者理解上、文化传承上,人文性体现得最为充分。  落实在课文上,我想:作为理想的文言文教学,理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废谁都不行,重谁也不行,至于把握的度,是一个教师的思想认识和教学水平的问题。  《赤壁赋》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如果弃掉人文性,而只讲字词句,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在这篇文章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乐观旷达的苏轼。同样,在这个板块中后一篇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也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文章,前些天就听了一节公开课,要求是一节课上完。那位授课教师大概花了一半时间讲字词句,另一半时间讲人文,一半对一半。我以为这不是并重,并重是根据课的情况作恰如其分的安排,正如“折中”不是“中庸”。这堂课人文明显重于工具,是有失偏颇的。重人文并非是弃工具,工具是基础,人文是升华,是水到渠成的。因为是同一板块,还可以让学生思考板块标题“感悟自然”的意义,这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散文,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以我

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我们在文章中读出了作者:一个是乐观旷达的,一个是执着孤傲的。联系这两人之前之后写的一些诗文,就会明白,苏轼在离开黄州到庐山时,写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如果联系一下苏轼的生活遭遇和他的生活态度,就不难明白写这首诗的用意了:你们怎样看是你们的事,可以看高,可以看低,我还是我,苏轼还是苏轼。柳宗元写《江雪》(干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千万孤独”,跟《始得西山宴游记》一脉相承,所谓“不与培娄为类”。两篇文章一比较,就会发现,同样的遭遇,不一样的反应,因为性格、气质、修养不一样,但都不影响他们的伟大。正如屈原在楚国灭亡时选择死,司马迁在受腐刑时选择生,我们不能因他们的不同选择否定他们的伟大。四、“于丹讲《论语》”是特例    在我们那么看重“文”和“言”的时候,于丹讲《论语》,讲“文”而不讲“言”,竟大行其道,一时让语文老师膛目结舌。有人说为文言文教学开了一个好头,因为这样教学,文言文的可听性绝对没有问题;也有人说为语文老师出了一个难题,因为不可能放弃“文言”而追求所谓的效果。我想于丹讲《论语》,正确地说不是在讲文言文,更不是在讲文言文教学。于丹只是一时红火,不会像《论语》本身一样经典,可以千年而不朽。有人戏称她为“超女”,我想多少包含着对她的评价。于丹讲《论语》是特例,不能归到文言文教学,我想作为语文老师还是应该有明晰的认识。我们不要因于丹讲《论语》而喜,也不要因为于丹讲《论语》而忧,文言文就是文言文,文言文教学就是教学文言文。  我们用文言文来教学,要让学生掌握通假字、实词意义、虚词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达成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于丹讲《论语》,只是阐发己见,引发电视观众去思考一些社会问题。她的落脚点是观点而不是知识,是娱乐而不是实用。我们用文言文来教学,教材是例子。《师说》、《六国论》、《过秦论》等都是经典,学生学了这些文章,能有举一反三的功效。于丹讲《论语》是演说,所用材料是“引子”、是“由头”,是为了自己随心所欲地演绎和发挥,而真正的《论语》被异化,被“泛文化”。我们用文言文来教学,有对话场,可以多元解读,可以独立思考。一篇《赤壁赋》可以引起学生大讨论,对“主客对话”可以作不同的解读。“主客对话”是虚拟的,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

;也可以说是实有的,“客”是道士,是杨世昌,说“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自然是最符合他的身份与性格。于丹讲《论语》是“独语”,有听众而没有对话,有独立性而没有多元性,有随意性而没有严肃性。中学里有选修《(论语)选读》,出版社编教师参考用书,或老师写《论语》方面的文章,引用的资料有朱熹《论语章句集注》,何晏、邢昺《论语注疏》,康有为《论语注》,程树德《论语集释》,南怀瑾《论语别裁》等等,但没有于丹讲《论语》,因为大家都知道它没有史料价值。因此,文言文只能是文言文,当文言文成了于丹讲《论语》时,已不具备文言文的本质;文言文教学只能是文言文教学,当文言文教学成了一个人演说时,就会被异化为娱乐和“泛文化”。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可以多样化,但本质是不变的:这是文言文,这是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不是白话文,它比白话文更经典;文言文不是外文,它比外文更文化。文言文教学理应是语文教学中最受追棒的篇章,理应是课堂上的一份精美大餐。

文言文骂人的句子篇三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一、文言文翻译好的译文的标准:信、达、雅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例如: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要对颛臾发动战争。

三、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

(一)1.译句“五字诀”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 →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记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荆州的百姓依附曹操,是被他的武力威势逼迫罢了,不是真正的从心里服从。

我有亲父兄,逼迫兼阿母。(《孔雀东南飞》) →我家里有个亲兄长……

译句“五字诀”:留、换、补、删、调。

“留”,指翻译时如实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换”,指翻译时用现代汉语的相应的词语替换原句中的词语。

“补”,指翻译时增补原文省略句中被省略而现代汉语语法中又不能省略的部分。

“删”,指翻译时有些词无需译出,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同义词连用中的实词或虚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等。

“调”,指翻译时调整特殊语序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和介词短语后置句)的语序,使之吻合现代汉语的语序特点。

2.课堂练习:

①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② 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

马。

③ 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

④ 夫战,勇气也。

⑤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⑥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⑦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⑧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⑨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⑩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庄暴见孟子》

⑪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游褒

禅山记》

⑫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⑬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

也。——《劝学》

⑭ 古之人不余欺也。

⑮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⑯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⑰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

大王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而感到诧异了。您用小的羊

替换下大的牛,他们怎么知道您是因为怜悯呢?

⑱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二)意译

1.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宜用意译。

例: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促织》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居》) →误入浑浊的官场,一误就是十几年。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2.为了增强语势而用繁笔、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译时要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三)《文言文句子翻译歌》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字字落实。切勿漏译,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完整。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文言文骂人的句子篇四
《文言文重点句翻译汇总》

文言文重点句子

翻译汇总

学校: 班级: 姓名:

无论何人,若是失去耐心,就是失去灵魂。 ——培根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2.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

译文:他哥哥的儿子说:“把盐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3.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

译文: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 ...........

陈太丘与友期

1.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译文:友人便发起脾气来:“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2.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文: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人家...的父亲,就是失礼。

3.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译文: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己的家门。 .........

5.寓言二则——自读

智子疑邻

1.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

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因天下大雨,墙坍塌下来。 .....2. 其邻人之父亦云。 ...译文: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 ....

3.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

译文: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

塞翁失马

1.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译文: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 .....2.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译文: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 .......3.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

译文: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战死沙场,他儿子就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性命。 ....

6.伤仲永(王安石)

1.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

译文: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译文: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3.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

译文: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4.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

译文: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5.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

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 译文: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了。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

7.《木兰诗》(略)

8.孙权劝学《资治通鉴》——自读

1.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译文: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3.卿言多务,孰若孤? .

译文: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译文: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译文: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9.口技(林嗣环)

1.京中有善口技者。 .

译文:京城里有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

2.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

译文: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3.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

译文:(声音)同时都发出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维妙维肖。 4.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

译文: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地赞叹,认为表

演得妙极了。 5.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

译文: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身子渐渐坐正了。 6.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译文: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 7.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

译文: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 8.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

译文: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 9.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

译文: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

两腿索索直斗,几乎都想争先恐后的逃跑。 10.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

译文: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

10.短文两篇

1.夸父逐日(《山海经》)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

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2.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

译文: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

1.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

的绳子断了。

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

译文: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泥

沙朝东南角流去。

11.狼(蒲松龄)——自读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

译文: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文言文骂人的句子篇五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专题复习教案》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

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掌握解题步骤、翻译方法,学以致用。

3、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设计】

1、本课以学法指导和能力训练为重点,帮助学生归纳系统的文言句子的翻译方法(直译),并指导其应用。

2、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 三字翻译目标和“翻译六字诀”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3、本设计重在让学生易于掌握,便于利用,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

1、 提问:从中考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两个原则是什么?

第一: 忠于原文,力求做到_____、 _____、 _____ 。(信 达 雅)

第二: 字字落实,以_____为主,以_____为辅 (直译 意译)

(①让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述文言文翻译“信、达、雅”三字原则的理解

②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愿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2、提问: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决”?

①对:一般指把原名中的文言单音词对译为现代汉语的双音或多音词。

②换: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③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都保留不译;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

留。

④删: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表敬副词、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等,同义复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和偏义复词中陪衬的词应删去。

⑤补:省略的部分;词语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

⑥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前四种方法是用于解词,后二种方法是用于调整文言文特殊句式造成的语序不合现代规范现象。

二. 文言句子翻译题的解题步骤:

(一)总体分五步: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第四步

第五步:(二)分步解析:

第一步: 通读语句、整体理解

这一步其实是很重要的,告诉学生,翻译的第一步要从整体理解句意入手,不要一拿到题目就一个字一个字的去抠,会出现前后不照应、句意不通顺等毛病,而且也这样容易走入死胡同。初次读句,只要理解句子的大意就行,这为下面推断词义打下基础。

第二步: 找得分点、发现“生词”

这一步是关键,因为挑出来让学生翻译的句子,一定有几个得分点,突破这些点是解题成功的关键。另外,每一位学生由于情况不同,在这些句子中总有几个字是他们一时难以断定词义甚至根本不知词义的“生词”。在这一步中,要让学生用笔把这些字圈出来,然后逐个解决。具体解释词语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下面的方法:

第三步:理清句式、调整语序

有很多情况下,因为没有看出句子中所隐藏的特殊句式,导致很多学生翻出来的句子很乱,不合现代文的句子规范。所以,翻译句子一定要把语序理顺。告诉学生,要掌握以下几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第四步:草拟底稿、连词成句

这一步可以在草稿纸(考试时可以在试卷上)上先大致草拟一下答案,结合上面几步连词成句。

第五步: 调整至答卷

这最后一步即把第四步的草稿再作调整,然后誊写到答卷上,这样既可以保证答案的思路清晰,又可以保持卷面清洁。

总结规律:①做翻译题的时候,应该有踩点得分的意识,要洞悉命题者关键想考查你哪些地方。要抓住翻译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二是特殊句。②借助字音、字形判断;借助成语(词语)判断;借助课内文言知识积累;借助上下语境推断;借助语法结构推断……

三.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

(一)“留”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一个句子: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

参考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记

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课堂练习:

①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②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二)“换”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一个句子: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古汉语中还有一些词类的活用现象,也应该用现代汉语的相应的词语加以置换。

课堂练习: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②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动)

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三)“删”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的一个句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减。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课堂练习:

①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②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③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四)“补”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译文: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②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

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得通顺。

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如①句;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如②句;

课堂练习:

①《书》曰:“谦受益,满招损。”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③然( )是说也,余犹疑之。

④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 )行矣。

⑤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⑥荆州之民附操者,逼( )兵势耳。

(五)“调”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句子: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黄土,向下喝到黄泉,(是由于):用心专一的

缘故。

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课堂练习:

① 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臵)

②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宾语前臵)

③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宾语后臵)

④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省略句)

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⑤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⑥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译:历史悠久的千古江山,再也找不到英雄孙仲谋的地方了。

四、教师归纳总结:《文言文句子翻译歌》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字字落实。

切勿漏译,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完整。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五、课堂演练:

1、将下面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俗虽谓之穷,通也;行不诚义,动不缘义,俗虽谓之通,穷也。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廩丘(齐国地名)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2、将下面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君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注]不谷:古代姓自称的谦词。

3、阅读下面-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魏文侯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其所以亡何也?”李克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 (刘向《新序·杂事》)

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歌者不期于利声而贵在中节,论者不期于丽辞而务在事实。善声而不知转,未可为能歌也;善言而不知变,未可谓能说也。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以所不睹不信于人,若蝉之不知雪。坚据古文以应当世,犹辰参之错,胶柱而调瑟,固而难合也。 (汉·桓宽《盐铁论·刺相》

5、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6、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选自《东坡志林》)

7、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

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也。昏与庸,可限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选自《白鹤堂诗文集》)

参考译文

1、君子在品行上自我要求,有举动一定遵循道义,做事情一定踏实于道义,世俗即使认为这行不通,君子也认为行得通;做事情不踏实于道义,有举动不遵循道义,世俗即使认为这行得通,君子也认为行不通。孔子会见齐景公,齐公送给他廩丘作为他的奉养之地,孔子推辞不接受,回去告诉弟子说:“我听说君子有功劳才接受俸禄。如今我游说齐景公,景公没有实行我的主张就赏赐我廩丘,他也太不了解我了。”让弟子急忙驾车,告辞后就走了。孔子是平民,万乘大国的君主难跟他冻死,夏禹、商汤、周王的辅佐大臣也没有他显耀,这是由于他在取舍上不马虎啊! (原文节录自《吕氏春秋》)

2、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

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3、屡次作战,人民就要疲困;屡次胜利,君主就容易骄傲。以骄傲的君主,统治疲困的人民,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4、唱歌的人不期求他的歌声好听,而可贵处在于合乎节拍;议论的人不期求他的言辞华丽,而务必要符合事实。声音动听但不懂得曲调宛转,不能算是会唱歌;言辞优美却不了解形势的变化,不能叫做会议论。

5、学习必须身心宁静,才智必须经过学习(获得)。不学习就不能使自己的才学广博起来。没有志向就不能使自己的学习有成就。

6、近年来孙莘老结识欧阳修,曾经乘机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回答说:“没有其它办法,只有勤奋读书而且多动笔,自然就会写好;世人的弊病在于写作太少,又懒于读书,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文章的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就能发现的。”

7、聪明与机敏是可倚赖又不可倚赖的;倚赖自己的聪明和机敏而不去学习,是自取失败的人。胡涂与平庸是能限制人而又不能限制人的;不受自己愚昧和平庸的限制而勤奋地致力于学习,那是自强不息的人啊。

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学生用)

一、文言文翻译要领

1、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两个原则是什么?

第一: 忠于原文,力求做到_____、 _____、 _____ 。(信 达 雅)

第二: 字字落实,以_____为主,以_____为辅 (直译 意译)

(①让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述文言文翻译“信、达、雅”三字原则的理解

②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愿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2、文言文翻译的“六字决”?

⑥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二、文言句子翻译题的解题步骤:

(一)总体分五步:

(二)分步解析:

第一步: 通读语句、整体理解

第二步: 找得分点、发现“生词”

第三步:理清句式、调整语序

第四步:草拟底稿、连词成句

第五步: 调整至答卷

文言文骂人的句子篇六
《论骂人文章(汉英对照)》

文言文骂人的句子篇七
《高考古文翻译精析》

高考古文翻译精析

一、2014年高考大纲解析:

难度保持平稳,但文中偏难,尤其是议论类古文的大量出现。

二、应对技巧讲解:

(1)、所谓的古文翻译,在我们的高考中虽然很少出现,但在历年的小学初中高中却早已接触过,只要按照我们平时做课内古文翻译的手法,并辅助些答题技巧即可。 面对考试中,我们的翻译形式一般有两种,一为直译,二为意译。

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句也不够通顺。

意译:符合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一般来说,我们要求学生尽可能的做到直译,那样能更好的抓住得分的要点,但有时,由于古文句式和内容的特殊要求,意译的运用也是在所难免的,当然,最主要的问题存在于我们的古文功底有限,在学会了足够的方法之后,依然无法肯定的推断出文章中一些词语的确切解释,那么这时候意译就显得非同寻常的重要了,所以在做题中,我们要求:直译为根,意译作叶。但在学习中,我们认为两者同等重要,相辅相成。

首先,我们先明确下什么情况下,我们会用到意译,用的话我们又该如何运用呢?

例:1、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zhì ]肩上,拔剑切而啖[dàn]之 。(无奈意译型) 直译:樊哙把他的盾牌反扣在地上,将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切着吃它。

如果我们可以确定每个字的准确用法,当然可以很好的翻译出来,但如果我们的水平达不到这种程度,比如“加”、“啖”这样的字我们不能确定,那么我们可以为这句话进行适当的意译,虽未必能收到全分,但也会有不错的效果。

意译:樊哙把他的盾牌反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了上面,拔出剑切开了猪腿并开始享用它。

2、必须意译的情况有如下几种:

①互文不可直译。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却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这种方法叫合译。例如:

“主人下马客在船”译文:主人和客人下马来到船上。文言文中的互文句,翻译时多将上下句合为一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翻译:将军和壮士在十年中身经百战,有的战死了,有的得胜归来。

②文言文中的“并提”,翻译时多应分别表达。两句话的意思交错在一句中表述的方法,在古文中叫“并提”。例如:

将军向宠 “性行淑均”

译为:将军向宠,性情善良,品行端正。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此句应理解为“岸芷青青,汀兰郁郁”,因为“岸芷”是草,谓语应是“青青”,“汀兰”是花,谓语应是“郁郁”。

③比喻有时也不能直译,例如:

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如保留比喻,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不保留比喻,可译为“坚固的城防”。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翻译:目光短浅的人怎么会知道抱负远大的人的志向呢!

④借代大多不能直译。

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

翻译: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

“庙堂”在这里代指朝廷。《岳阳楼记》中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臣本布衣。

翻译:我本来是一介的平民百姓。

⑤委婉说法,古人行文,或因有所顾忌,或由于谦恭,或为了求雅,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把要表达的意思,拐着弯说出来,即所谓委婉的说法。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例如: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填沟壑”指死后没有埋葬,尸体扔在山沟里。这里谦称自己的死。

“权起更衣” “更衣”不能译成“换衣服”,应译成上厕所。

⑥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例如:

(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⑦文言文中部分自谦和表敬重对方时。例如:

“山人虽愚,但贱妾尚贤,犬子亦少慧也,平生足矣。”就不能翻译成“我这个山里人虽然很笨,但卑贱的妻子还算贤良,我像狗一样的儿子还有点小聪明,这辈子就知足了啊。”而应该翻译成“我虽然笨,但妻子却很贤惠,儿子也有些小聪明,这辈子很知足啊。”

“愿在将军麾下效犬马之劳。” 就不能翻译成“愿意在你的披风下做狗和马一样的劳动。”而应该直接译为“(我)愿意在将军您的领导下贡献我的能力。”

⑧文言文中表骂人和对那人鄙视时。例如:

“皓首匹夫,苍髯老贼”就不能翻译成“白头的老百姓,白胡子的老小偷。”而应该解释为“白头发的无知之辈,白胡子的老卖国贼。”

(2)古文的翻译标准:三字要领:“信”“达”“雅”

“信”即字字落实,力求准确;

“达”即文从句顺,力求通顺;

“雅”即生动形象,讲究文采。

而在高考这样的大考中,要做到“雅”也确实很难,而且意义不大,所以我们在本次的学习中不再强调“雅”这个字,而重点讲解“信”、“达”二字。

1、信:指的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避免曲解原文的意思。我们也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即“留、去、变”。

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 庙号、谥号、书名、物名均保留不译 ; 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例: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翻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到巴陵郡做太守。

解析:“庆历四年”、“滕子京”、“巴陵郡”就分别为时间、人名、地点,按古文翻译要求是无需翻译的,只要照抄下来即可,因为照抄,所以是我们翻译环节中最简单的一环,所以我们要先看句子中,有无需要“留”的句子,有的话,先用此方法来做,这样可以简化难度。 ②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翻译: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作为赵国的将领(率兵)攻打齐国,把齐国打的狼狈不堪,取得了阳晋,(因此)被任命为上卿,凭借勇气在诸侯之内闻名。

解析:“赵惠文王”、“廉颇”为人名,不做翻译,“十六年”为时间,不做翻译,“阳晋”为地名,不做翻译,“上卿”为官名,也不做翻译,“勇气”为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也不做翻译。

练习:①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②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去: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如表敬副词、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等 , 同义复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偏义复词中陪衬的词应删去。

例: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翻译: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 解析:异同:偏义复词,不同的意思,所以当偏义复词出现时一般我们只保留重点词语,去除无实际意义的词语。这种类型相对也好看一些,所以我们一般在做用完“留”的方式后,第二步把目光聚焦在“去”字上。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翻译:道路平坦距离又近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道路艰险而又偏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解析:“夫”为发语词,无实际意义,那么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便可以把它去掉。像这样的虚词还有很多,例如我们常提到的“高考常见十八虚词”基本都是我们重点注意是否要在翻译中去掉的对象。

练习:①去来江口守空船 。

②皆患其家之不富也。

变: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 , 把典故、部分修辞格、各种习惯语、现已不用的词或固定结构等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换 ),这种题型本是古文翻译中的难中之难,重中之中,但由于我们以前的讲课形式都在以此为重点展开,所以此次翻译我们不以此为

重点,只做简单复习。

(A)实词类变换:

A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例: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解释:“牺牲” , 古指祭祀用的牲畜——今转移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

B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 误解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

例: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解释:“妻子”,原来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指儿女。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词,指男子的配偶。

C遇到多义词时 ,要慎重推断其在具体语句中的正确义项。

例: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为统一。而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 黄泉,用心一也。中的“一”则为专一。

D古文通假现象普遍 ,如果遇上的生词用本义 、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 ,就要考虑它是不是通假字。

例: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通“早”。

(B)虚词类变换:

A古今变化

例:技亦灵怪矣哉。中的“矣”、“哉”连用,表加强惊叹语气,应翻译成“啊”。

B虚词中的指代作用

例: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中的“之”就指代“他”。

C虚词中的特殊情况

例: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中的“诸”便是“之”“于”二字的合意,应解释为“它到”

练习: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达:指译文应通顺明白,符合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即,文通句顺 (调、加、贯)

调:主谓倒装、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等句式 , 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 我们学习特殊句式前先简单的介绍下什么叫语文中的主谓宾与定状补

例:英俊的我疯狂地打懦弱的你一百拳。

主语:我 谓语:打 宾语:你

定语:英俊的、懦弱的 状语:疯狂地 补语:一百拳

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

隔开。

例:甚矣,汝之不惠!

解释:你特别的不聪明啊!

分析:“你”是主语,但在这里为了强调不聪明的程度,所以进行了倒装,把“甚矣”放在了前面。

练习:①美哉,我少年中国。

②卷石底以出。

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一般来说需要看内在的语境进行翻译。

例:古之人不余欺也。

解释: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解析:“余”与“欺”的顺序便进行的倒装,这种情况就属于动词宾语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

解释: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路呢?

解析:“与”与“谁”的顺序便进行的倒装,这种情况就属于介词宾语前置。

练习: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余是以记之。。

定语后置: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

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解释:太子以及知道这事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来送他。

解析:此句的“知其事”后面加上了“者”字,而“太子及宾客”为文章的中心语,“知其事”为定语,又有“者”字缀后,所以此句便构成了标准的定语后置句。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解释:千里马,一顿饭有时能吃尽一石的小米。

解析:此句不仅有“者”还多加了“之”字,属于标准的“中心词+之+定语+者”的形式,所以也属于定语后置。

练习: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介词短语后置: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发生介词结构“以„„”、“乎„„”等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解释:青这种颜色,取自蓝色之中,但却比蓝色更青

文言文骂人的句子篇八
《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2节》

文言文骂人的句子篇九
《九语文言文重要句子复习》

九年级(下)古文重要句子翻译

1、宋何罪之有?

2、胡不见我于王?

3、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4、夫子何命焉为?

5、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6、此为何若人?

7、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8、虽杀臣,不能绝也。

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0、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1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1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4、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8、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0、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

2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5、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7、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8、何以战?

29、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30、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4、夫战,勇气也。

3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6、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37、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9、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0、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4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44、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4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47、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4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49、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50、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2

文言文骂人的句子篇十
《必修4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4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作解释。

《廉颇蔺相如列传》

1、秦王一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不”通“否”,用在疑问句末表示询问

2、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察,察看

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苏武传》

5、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6、空自苦亡人之地 / 法令亡常 /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 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7、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8、因泣下霑巾,与武决去 , “霑”通“沾”,浸湿;“决”通“诀”,辞别

9、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张衡传》

10、员径八尺

“员”通“圆”,圆周

11、一时收禽

“禽”通“擒”,逮捕

12、傍行八道

“傍”通“旁”,旁边

13、形似酒尊

“尊”通“樽”,酒杯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

1、 负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②秦贪,负其强 .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

【参考答案】①使…承担 ②依仗,凭借 ③违背 ④辜负,对不起 ⑤背着

2、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

②左右或欲引蔺相如去 .

③相如引车避匿 .

④虞常果引张胜 .

⑤引佩刀自刺 .

【参考答案】①引见,延请 ②牵,拉; ③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车头) ④牵攀,招供 ⑤拔

3、 传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

③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

④舍相如广成传舍 .

【参考答案】①一种文体 ②传递 ③传颂 ④宾馆

4、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

【参考答案】①副词,白白地 ②副词,只,仅仅

5、 幸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

②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

③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

【参考答案】①宠幸 ②侥幸 ③幸好,幸而

6、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

②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④大行不顾细谨 .

【参考答案】①回头 ②副词,不过,只是 ③探望,拜访 ④考虑

7、 发

①方欲发使送武等 .

②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③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④及还,须发尽白 .

⑤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参考答案】①打发,派遣 ②起事 ③泄露 ④头发 ⑤开仓赈粮

8、 当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 .②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

③副有罪,当相坐 .

【参考答案】①抵押 ②判处 ③应当

9、 语

①以状语武 .

②如惠语以让单于 .

【参考答案】①告诉 ②说的话

10、食

①绝不饮食 .

②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③廪食不至 .

④给其衣食 .

【参考答案】①吃的东西 ②吃 ③粮食 ④食物

11、见

①见犯乃死,重负国 .

②何以汝为见 .

③信义安所见乎 .

【参考答案】①介词,被 ②看见 ③同“现”,表现

12、亡

①空自苦亡人之地 .

②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 .

③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

【参考答案】①同“无” ②逃跑 ③死亡

13、属

①衡少善属文 .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

③举酒属客 .

④名属教坊第一部 .

⑤吾属今我之虏矣 .

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参考答案】①连缀 ②嘱咐 ③劝客饮酒 ④属于 ⑤辈 ⑥类

14、善

①衡少善属文 .

②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

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④素善留侯张良 .

⑤不如因善遇之 .

⑥善万物之得时 .

【参考答案】①善于 ②擅长 ③善行 ④交好 ⑤好好地 ⑥羡慕

15、征

①公车特征拜郎中 .

②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参考答案】①征召 ②应验

三、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因

①因入京师 .

②因以讽谏 .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参考答案】①副词,因而 ②副词,就 ③介词,通过,经由

2、乃

①十年乃成 .

②遂乃研核阴阳 .

【参考答案】①副词,才 ②副词,就

3、而

①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

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

【参考答案】①连词,表转折,然而,可是 ②连词,表转折,但是 ③连词,表并列 ④连词,表承接

4、之

①伐齐,大破之 .②均之二策 .

③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

【参考答案】①代词,他们(它们)句中指“齐” ②代词,这,这些 ③助词,用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5、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③何以知之 .

④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

⑤以精铜铸成 .

⑥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

【参考答案】①介词,凭借 ②介词,拿,用 ③介词,依据,凭 ④介词,因为 ⑤介词,用 ⑥介词,在

四、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 今义: ..

【参考答案】古: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兄弟。 今:跟自己家庭有姻亲关系的家

庭或它的成员。

2、请指示王 古义: 今义: ..

【参考答案】古:指给…看。 今: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3、于是相如前进缶 古义: 今义: ..

【参考答案】古:上前进献 今:向前行进

4、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 今义: ..

【参考答案】古:扬言,到处说。 今:公开宣告,或宣传文告

5、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古义: 今义: ..

【参考答案】古:约定,条约。 今:使不超出范围

6、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古义:今义:【参考答案】古:嫔妃。 今:美女

7、明年复攻赵 古义: 今义: ..

【参考答案】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

8、且相如素贱人 古义: 今义: ..

【参考答案】古:地位卑下的人。 今:下贱的人(骂人的话)

9、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今义:..

【参考答案】古:栽培,提拔。 今:事业上的成绩

10、我丈人行也 古义: 今义: ..

【参考答案】古:老人,长辈。 今:岳父

11、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 今义: ..

【参考答案】古:年纪。 今:春季和秋季,借指一年,泛指岁月,光阴

12、武等实在 古义:今义:..

【参考答案】古:确实存在。 今:诚实,老实。

13、不好交接俗人 古义: 今义: ..

【参考答案】古:结交。 今:①连接;②移交和接替

14、举孝廉不行 古义:今义:..

【参考答案】古:不去应荐。 今:不可以。

15、公车特征拜郎中 古义: 今义: ..

【参考答案】古:特地征召。 今:可以作为人或事件特点的征象、标志等。

16、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古义: 今义: ..

【参考答案】古:方向。 今:事件或事物中的一面。

17、衡下车,治威严 古义: 今义: ..

【参考答案】古:官吏初到任。 今:从车上走下来。

五、词类活用

1、指出下列句子中使动用法的词语并作解释。

①完璧归赵 (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 (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 (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 (毕:使…完成;归:使…回去)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88151.html

    上一篇:6字语录

    下一篇:霸气的英文句子带翻译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