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翻译】
有文化内涵的词语篇一
《词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词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雷志梅
(四川文理学院外语系,四川达州635000;重庆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重庆400047)
【摘
要】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把握词汇的意义尤其是文化内涵是理解文本的基础。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两
种语言间词汇的文化差异,即1.所指意义相同文化内涵不同;2.所指意义相同,但只在一种语言中有文化内涵;3.只在一种语言中独有的文化词汇。在翻译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时主要采用1.移译;2.音译;3.音译加注;4.意译这四种方法来处理。
【关键词】词汇;文化内涵;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83(2009)03-0038-03
翻译在实质上是一种语际间的意义对应转换
活动。翻译的过程以对原文意义的准确把握开始,以译文准确表达原文意义而结束,自始至终以意义为中心。在整个过程中,对原文的准确理解是关键,将直接决定翻译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在对原文理解的范畴中,有很多制约因素。文化差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本文拟从这个方面探讨词汇的意义及其翻译。
里奇在其Semantics一书中对词义概括出七种基本含义,他们分别是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1]里奇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语言的意义进行研究并将其分为上述七类,这对于翻译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准确把握词汇意义是理解文本的基础,但是由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不同所带来的文化差异却是翻译实践中真正的困难所在。正如翻译家尤金奈达所指出的:“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
[2]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一把握词汇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一种积淀物,是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处世态度、意指方式、社会阶层的结构、宗教、时间观念、社会功能、、空间观念、宇宙观以及物质财富等等的积淀,是一个大的群体通过若干代的个人和群体努力而获取的。[3]语言中的文化信息常常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第一,物质形态层面。物质形态包含人类以物质形式所体现的文化,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一些数以千万计的与人的衣食住行发生关系的“物态文化”实体。物质形态文化的实质是它的人文性。第二,典章制度层。典章制度层涵盖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为维护有序社会而创造的规约、体制和机构,它们都是非物态文化。第三,行为习俗层。习俗是一种历时性社会约
定行为,常常与某一社区、集体、氏族、群落或民族
行之远古的规约和体制有关,与人们的传统观念有关。第四,心理活动层。心智活动包括心理和广泛的观念系统及认知智能活动。[3]
尽管各种语言及其文化各不相同,但在反映人的生活、生产、情感等方面却有着一定的共性,这也是翻译成为可能的原因。在理解原文文本的过程中,让译者产生困惑的或引起翻译困难的往往并非那些所指意义与文化内涵都与目标语相同的词汇,而是那些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所指意义相同而文化内涵不同的词汇或原语中独有的、目标语中完全缺失的词汇。
(一)所指意义相同,文化内涵不同的词汇
翻译中常常会遇见这种情况,原语词语和译语词语的指称意义相同,但是他们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比如,英语中的“breakfast”与汉语中的“早餐”都是指一日三餐中的第一顿饭,且用餐的时间也完全吻合。但是中国人读到早餐,脑海里想象的大多是粥,米饭,面条,豆浆,油条或者北方人吃的馍;而外国人想到的应该是黄油,面包,牛奶,咖啡,果汁等。同样的“早餐”在不同的文化中所产生的联想和反映是不一样的。因此,“breakfast”这个词所具备的文化内涵与中文的对应词“早餐”是不完全一样的。再举个例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便是伦理,而这种伦理的基本性质又是家族伦理。所以,在汉语的亲属称谓中,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系,辈分及长幼的排列都非常明确,一点都不含糊。而英语中的亲属称谓则主要只是标明辈分。最简单的例子莫过与“brother”和“sister”了。Mysisterinvitedmetodinner.到底是我的“姐姐”还是“妹妹”邀请我吃晚饭呢,对于中国人来说,着实让人头疼。“uncle”一词的外延非常大,既可以指父亲的哥哥和弟弟,也可
第3期雷志梅:词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39·
以指母亲的哥哥和弟弟。《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小
说中,人物繁多,人物之间的辈分关系更是错综复杂,即使是中国读者,有时也难免晕头转向。请看下例:
黛玉虽不曾识面,听见她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链,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的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学名叫做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ThouTai-yuhadnevermether,sheknewfromhermotherthatChiaLien,thesonofherfirstuncleChianSheh,hadmarriedthenieceofLadyWang,herseconduncle’swife.Shehadbeeneducatedlikeaboyandgiventheschoo-roomnameHsi-feng.Tai-yulostnotimeingreetingherwithasmileas“cousin.”(二)所指意义相同,但只在一种语言中有文化内涵的词汇
词语不仅能表达某一客体的概念,而且还能在人们的头脑中引起各种联想。由于各个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因而各种语言中即便是表达同一概念的对应词也会具有不同的背景知识,反映民族文化的差异,引起人们产生不同的联想。“pine”在英语中仅仅指一种常绿耐寒的树木,树皮多为鳞片状,树叶似针行。在中国的文化中,“松”这个词有着特殊的意义。历代文人都有很多咏松的诗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由于松树不畏风霜严寒,人们将它同竹、梅并列,称为“岁寒三友”,又将它同竹、梅、兰一道称为“四君子”,用以说明松树的高洁。又由于松树四季常青,人们又用它来象征长寿,如“松鹤延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松”更多的是一种象征,而不只是一种普通的树木。
同样,在英语中“13”这个数字是不吉利的象征,人们在使用中都会竭力避免,而在汉语中则没有这种习惯。狮子“lion”在我国并不是人们所熟悉的动物,因此也就不容易让人产生联想。但在西方,狮子被认为是百兽之王,其形象是勇敢、凶猛和威严的象征。英国人还将狮子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习语“thelion’sshare”喻指“最大份额”。(三)反映原语中独有文化的词汇
这里指的是某些原语中独有的词不仅在译入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其文化内涵在译语文化中也相应缺失。如Karaoke,在中国传统词汇中并无与之相对应的词汇,因而无法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译出其文化内涵,只得采用音译的办法,同时借用英文字hippie,由于它是美国文化的独特产物,在汉语中也
无与之相对等的词语,音译为“嬉皮士”。虽然hippie所反映的那一代年轻人对社会现实不满,生活方式与众不同,头蓄披肩长发,身着奇装异服,沉迷于酗酒吸毒,但他们并非都是“嬉皮笑脸”的人,其中不少人对社会问题持有严肃的态度。同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干地支、阴阳八卦、农历节气、中医术语、武术气功等等术语在译成外语时,由于西方文化中也没有对应的词和概念,所以很难为外文读者所理解。如whatanimalsignwereyouborn?你属什么?这是问一个人的生肖属相。汉语里的“生肖”,是代表十二地支用来记录代表人的出生的十二种动物,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如子年生的人属鼠,丑年生的人属牛。也叫属相。这是中国文化里所特有的,在翻译这类词的时候,如果不给出注释,是很难让外国读者理解的。
二文化词汇的翻译
语言本身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产物,都有着久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史、社会制度、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因此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词汇、成语、典故等蕴涵文化内涵的词来反映这些观念或事物。在翻译这些具有文化内涵词汇时往往使译者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在译入语中找不到在功能上与之对等的词汇。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采用各种方法尽量让译文读者既能理解其基本意思又能领会其文化内涵。常见的翻译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移译
移译指翻译时把原文词语全部或部分照搬入译文中。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卡拉OK”、“KTV”、“CD”,“DVD”、“VCD”、“3G手机”、“CT”、“ICU”、“SPA”等,新闻报道中常见的如“今年的GDP增长率”、“加入WTO的利与弊”、“NBA大赛”、“CCTV”、“CEO”、等等。这种译法简单明了,既保留了原语中的文化信息,又丰富了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二)音译
对于很多既无法在译入语找到对等的词语又难以做出解释的文化词汇,有时可以采用音译的方法来翻译。如Benz翻译成“奔驰”,Laser翻译成“镭射”,cocakola翻成“可口可乐”,mini翻成“迷你”,又如中文的“功夫”翻成“kungfu”“道教”,“Taoism”“荔
择合适的词语来翻译,尤其是在音译汉中,由于同
一个音可能会有多个汉语对应词,所以在选择时既要翻译出原语的生动形象又要避免引起不好的联想。如不能把Benz翻译成“奔死”,这样谁见了也不会买这种车了。在音译某些英语词汇时,汉语读者可能一开始不能完全了解该音译词的确切含义必要时可以在音译词后面加上相应的类别词,这样读者就能更准确地理解该词的含义了。如把Benz翻成“奔驰”,有读者也许还是不能理解这是什么,那么可翻成“奔驰车”这样就很清楚了。又比如parka“派克大衣”,jeans“牛仔服”等。(三)音译加注
有时候在翻译具有文化色彩的词语时,由于这种文化意义对于理解原文十分重要,不能缺失,故可以在音译的同时对其作出解释性的说明。虽然这样译文可能会显得冗长,形式杂乱,但是对于准确理解原文却十分必要。比如这句话:
我属鸡。我从来不吃鸡。鸡年是我的本命年IwasbornintheYearofRooster.Inevereatchicken.TheYearofRoosterwillbringmegoodluckorbadluck.
Note:Chinesepeopletraditionallyuse12animals,representingthe12EarthlyBranches,tosymbolizetheyearinwhichapersonisborn.AccordingtooldChinesesaying,peopleintheiranimalsymbolyearswillbeeithergoodluckorbadluck.
在西方文化中没有这样的习俗,对于句中的
注释及参考文献:
[1]伍谦光.语义学导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属鸡”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是无法理解的,只有对其
作出适当的解释说明才能让外国读者所理解。(四)意译
意译就是抛开原文的形式,把原文的意思在译文中表达出来,也就是“得意忘形”。
IsuspectedhemightberightandImightbewrong;butIwouldnotponderthematterdeeply:likeFelix,Iputitofftoamoreconvenientseason.
我疑心他是对的,我是错的,但我又不愿在这个问题上深入思考,犹豫不决;我把它留待以后有机会的时候再去考虑。
句中Felix是《圣经》中的一个人物,他做事拖沓,犹豫不决。对于译文读者来说,即使把Felix音译过来,他们仍然不能理解这个名字的文化内涵,所以在这可以采用意译的办法来翻译,以便于读者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化是一个范畴极大的概念。文化现象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世界上的各种文化既有相互重叠的地方,更有他们各自的特色。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在译入语中找到与原语文化对等的翻译。但是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重要的是克服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差异所形成的屏障来促使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本文只是对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做了一点粗浅的探讨,希望对翻译中文本的理解和文化的传译有一定的作用。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3]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4]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CulturalConnotationsofWordsandTheirTranslation
LEIZhi-mei
(ForeignLanguageDepartment,Sichuan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Dazhou,Sichuan635000;
FreignLanguageDepartment,ChongqingNormalUniversity,Chongqing400047)
Abstract:Wordsarethebasicelementsoflanguage.Tomakeclearthemeaningsofwords,especiallythe
culturalconnotationsofwords,isveryimportantintranslation.Thispaperdiscussesboththethreeaspectsofculturaldifferencesofwordsbetweentwodifferentlanguagesandthemethodstotranslatethewordswithculturalconnotations.
Keywords:Words;CulturalConnotation;TranslationMethods
()
有文化内涵的词语篇二
《汉语的文化内涵浅论》
汉语的文化内涵浅论
【内容摘要】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有的词语只有语言意义,有的词语只有文化意义,有的词语则蕴含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这三类词语里,具有文化内涵的汉语词语主要指后面两种,本文就文言词语中的文化内涵作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语言 文化内涵
什么是汉语词语的文化内涵呢?陈建民先生的解释是:“汉语词语的文化内涵是指时代和历史赋予词语丰富的社会文化含义,或在词汇意义的基础上附加上文化象征意义、文化比喻
意义、文化引申义和文化色彩义。”我们知道,民族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思维习惯、社会心态、宗教信仰、风土民情、审美情趣等等,往往在语言上有充分的反映,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窥探出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和民族学的发展状况。而从汉语汉字本身则可以窥探出我国悠久的文明史、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可见,语言与文化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可以从语言看文化,也可以从文化看语言,进行双向的研究。汉语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敏感的要素,词汇的民族特点与文化的民族特点紧密相联。民族文化势必在词汇里有所反映,由此看来结合汉民族传统文化和文化史来探讨汉语词汇无疑是一项重要课题。
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有的词语只有语言意义,如“山、鱼、马”等等。有的词语只有文化意义,需联系当时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才能解释清楚如“鹊桥”“负荆”等等,有的词语则蕴含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如“南面”“鱼肉”等等。这三类词语里,具有文化内涵的汉语词语主要指后面两种,据陈建民先生分析,“它在古今汉语词汇系统中估计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本文就文言词语中的文化内涵作粗浅的分析。
一、从文言词语中分析其所隐含的物质文化
所谓物质文化,就是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所构成,包括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具,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物质文化主要指饮食、服饰、器皿、建筑等,它们构成整个文化基础,是文化中最活跃而又变动不居的因素。中学古诗文很多地方都涉及到我国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器皿文化和建筑文化等,我们如细心思考、归纳就会发现这些文化无不与汉语词语有密切的联系。
1.饮食文化。例如李白《行路难》中有“停杯投箸不能食”的诗句,古人为何称“筷”为“箸”呢?又如《鸿门宴》中为何项羽赐樊哙“生彘肩”,再如柳永《雨霖铃》“都门帐饮无绪”句中什么是“帐饮”,这都涉及到对我国的饮食文化问题。
2.服饰文化。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名句,课文为何释“青衫”为低级官员,这就要对我国的封建官员服饰问题有所了解。
3.器皿文化。例如在司马迁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符”是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的凭证,用金、玉、铜等制成,双方各持一半,合之以验真假。今天的“符合”一词就是从古代的“合符”这一军事术语发展而来得。
4.建筑文化。例如“宫室”,古代的宫指的是一般的房屋建筑。《释名·释宫》说:“宫谓之室,室谓之宫”郭璞注:“皆所以通古今之异语,同实而两名。”但“宫”是有围墙的居舍,上古常称王者、贵者所居,而不称贱者居舍。如“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中的“宫”就是诸侯王所居。所以《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说“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就是指贵者所居。秦以后才专称帝王宫殿。而今天的“宫”则专指高大豪华的建筑物,“室”则是泛指屋子。又如成语“勾心斗角”便是从杜牧《阿房宫赋》“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这一原来形容宫室建筑精巧工致的词句演变而来的,带有明显的文化比喻义。
二、从文言词语中理解其所隐含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各样的制度,如政治、经济、文化、
教育、军事、法律、婚姻等制度和实施上述制度的各种具有物质载体的机构设施以及个体对社会事物的参与形式、反映在各种制度中的人的主观心态。例如 《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句中的“御”,本义是驾驶车马,此处表明统治者把老百姓视作牛马一样进行管理和支配。“御”于是后来引申为“与皇帝有关的”,如“御用”“御驾”“御旨”等。“御”字说明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拥有的特权和官民之间森严的等级状况。此外,像“陛下”“牧” “贿赂”“折桂”“喝墨水”“夺冠”“狼烟” “归宁”“嫂”等词语就蕴含就古代制度文化意义。我们在分析这些含有文化意义的词语时,可联系其制度文化的特点去分析。
例如,《项脊轩志》中, “吾妻来归”和“吾妻归宁”的“归”与“归宁”两词词义有什么不同,须从古代婚姻制度和婚俗习惯入手来分析“归”的意义。古代女子结婚,意味着即将组成新的家庭, 开始新的生活,因此把出嫁“归”,意思是回到了家,找到了归宿。《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句中的“于归”(其中“于”为音节助词,无意义)就是出嫁之义。我们今天还可见到一些酒家在店门树立诸如“X府于归宴”的牌子,其实就是说该酒家有人摆嫁女的婚宴。“归”字意义和用法由此可见一斑。“归宁”就是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之义。后来,“归”又在“出嫁”的基础上引申出“返回”(如“不久当归还”)“归还”“归附”“馈赠”等词义。
三、 从文言词语理解其所隐含的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主要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以约定俗成方式构成的行为规范——风俗习惯来体现。
中国的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为汉民族的风土人情。上古汉民族是一个尊神社会,人们生活的很多方都与尊神祭鬼、求天问地有关,因而出现了一批关于祭祀的神命词语,例如“社”、“祖”、“年”等。因此我们可以从有关祭神祈福的词语去洞窥我国的民俗文化,对这些包含浓厚民俗气息的词语有更深入的认识。例如,《荆轲刺秦王》一文, “既祖,上路”一句中的“祖”的含义和用法是什么?须从“祖”的本义入手,来揭示其演变发展过程。原来“祖”最早写作“且”,本义是祖先,由于上古时期人们在送别亲友时,都有祭祀路神,祈求祖先保佑出行的子孙一路平安的风俗习惯,因此“祖”又产生了祭神送客起程的意义,这可从“祖”部首偏旁是“示”略见一斑。这种风俗后演变为设宴摆酒饯行。可见,祭神是“祖”引申义。
又如《孔雀东南飞》诗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下为友”的诗句。那为什么称“结成夫妇”为“结发”?这需要对我国古代的婚俗和丧葬要有所了解。原来古人在少年时期多为束发,即把两髦束成一股。到了婚配年龄,就把头发在头顶挽一个结,称为“结发”,指进入了青年时期。由于结发是婚龄的标志,所以常跟婚配联系在一起。西汉苏武有诗云:“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后来,把第一次结婚的夫妻称为结发夫妻。后人不明结发的含义,误以为结发是一种婚俗,便按图索骥,实行于婚礼,其方法是把男女头发结在一起。此风俗宋代以来还很流行。现在不少词典把跟婚配有关的“结发”推源于男女合髻的婚俗,实在是本末倒置。“结发为夫妻”、“结发同枕席”的说法汉代已有,而男女合髻的婚俗最早见于宋人记载,谁源谁流,显而易见。
四、 从文言词语中理解其所隐含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又称观念文化,它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得民族意识、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思维文化、审美趣味等因素构成,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1.文言词语所反映汉民族强烈的民族意识。
我国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都有鄙薄、歧视少数民族及其语言的心理。如战国以前,中国境内四方的少数民族统称“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其中“蛮、狄”等少数民族民称均用虫兽偏旁书写,实际上是把少数民族当作动物来看待。战国以后,统称北方和西北各少数民族为“胡”,如“但闻胡马鸣啾啾”(《木兰诗》)“自胡马窥江过后”(《扬州慢》)。今天我们还可从“蛮干、野蛮、蛮不讲理、胡诌、胡言乱语、胡搅蛮缠”这等词看出汉族对少数民族有过歧视和压迫的历史,从中看出汉民族有鄙视其他民族的大民族主义心理。
2.文言词语所反映的封建社会汉民族的价值取向。
几千年来,中国都是个封建农业立国,因而人们传统普遍都有“重农轻商”的观念。这种思想观念在贾谊的《论积贮疏》“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中可以得到体现。在封建社会里,士的地位较高,因为士有“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崇高儒家道德准则,颇受社会推崇。因此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而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人往往给人以“无商不奸”“重利轻义”的印象。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在讲《鱼我所欲也》一文时就不难引导学生理解孟子所阐述的“舍生取义”的人生理想了,在讲《琵琶行》一课时就不难让学生理解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无奈和对“商人重利轻别离”的哀怨心理了。
3.文言词语所反映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
中国伦理道德有如下几个优良传统:(1)爱国主义思想。中国人一向热爱自己的祖国,把祖国比喻为自己的母亲,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颗不变的中国心。我们读《屈原列传》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读《〈指南录〉后序》可以感受到文天祥九死一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强调独立的人格。如“士为知己者死”体现了古人朋友观;“舍生取义”“士可杀不可辱”等体现了士的浩然正气;“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体现了不攀附权贵的思想。(3)重和谐,宣扬“和为贵”思想。(4)强调社会责任心,即个人对社会、对家庭一定的责任。《五人墓碑记》中所阐述的“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道理,就是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儒家的主张。而孔子的“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思想,则不知鼓舞了多少代的中国人。上述这些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我们的中学教材古文篇目中,在我国古代许多词语中往往能得到充分的反映。
4.反映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我国古代有朴素的辨证法思想,反映客观世界辨证关系的辨证思维特点必然也反映到汉语汉字中来。古代哲学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两大对立面组成,矛盾着的双方互相对立,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在阴阳不断的运动下发展。汉语里有些词包含着相反义就是例证。例如,“颇”在古代汉语中既有“很”的含义,又有“微微、有点”的含义,而现代汉语里只保留“很”的意义。又如格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欧阳修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官导致国破身亡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它和“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倚”一样隐含了事物发展到极点,靠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为它的对立面变的哲学思想。
5.文言词语所反映的汉民族审美趣味。
汉民族有独特的审美观念,这在许多流传下来的词语中可以略知一二。如汉民族对不同的色彩就赋有不同的审美意义,用绿色象征春天和希望(例“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红色代表喜庆、热闹(红火)、革命等,用白色象征死亡、奸邪和凶恶,用桃色象征“轻薄”和男女
之情(例“桃色新闻”)等等。此外,汉民族对人体美也有独特的审美观,如从“环肥燕瘦”可知古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体形美标准,汉代以苗条、瘦削为美,唐朝以丰腴、肥胖为美。古人又以身材高大为美。
不单是文言词语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代汉语词语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不同时期的词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是有发展变化的。有的反映了人们的某种标榜、追求或向往。如:人名、店名:1949年以前—孙发财、姚有禄,1949-1950年—秦建国、叶南下,1951-1953年—邓援朝、朱抗美,1954-1957年—申互助、刘建设,1958-1959年—孟跃进、戴红花,1960-1963年—任坚强、齐移山,1964-1965年—钱志农、艾学雷,1966-1976年—董文革、邢红兵,1976-1983年—李跃华、韩振兴(《讽刺与幽默》)。
参考文献:
1.陈建民《中国语言与中国社会》(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2.申小龙《当代中国语法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
3.苏新春《汉语词义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第一版)
有文化内涵的词语篇三
《典故词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