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赋原文及翻译|【哀江南赋】哀江南 教案教学设计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教案 > :【哀江南赋】哀江南 教案教学设计

【哀江南赋】哀江南 教案教学设计

 《哀江南》教学设计

有效教学理念下要解决的问题与策略:

通过美文赏读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传奇曲词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初步解读传奇剧本的能力;

2.诵读曲词,揣摩语句,体会曲词中所表达的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

[过程与方法]

美文赏读:自由诵读,点评范读,赏析领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理解剧中人苏昆生、柳敬亭等反对权奸、关心国事的正义感和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传奇剧本的赏读

教法与教具:赏读;多媒体平台、CAI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阅读材料,揣读赏析课文。

一.导入新课

[链接一]明孝陵、明皇宫、秦淮河等名胜图片(配乐-《哀江南》)

[问题1]这几处名胜坐落在我国哪座城市?

[明确]就是和我们马鞍山市相毗邻的六朝古都南京。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台城的烟柳,秦淮河的风月,无不默默地告诉人们这里曾孕育过一段段辉煌而又悲怆的历史,尘封着一个个动人而又凄美的传说。她有过太多的沉重,曾引发无数文人墨客为之长吁短叹:[链接二](请同学们集体朗读)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唐刘禹锡《石头城》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宋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三百多年前的秦淮河畔,去听一段昆曲艺人苏昆生那凄婉悲怆的末世哀歌。(板书:哀江南)

[承转]解读文学作品,深入品味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言为心声”,而品味语言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诵读。

二.检查诵读

1.指明一学生朗读,学生评价后,再由若干名同学朗读,而后教 师明确诵读要领。[链接三]

情感:凄凉悲怆,总的说来,读时宜语速舒缓音调低沉。

节奏:可按语法关系朗读。

如: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容易冰消!”

韵脚:读得圆润而有韵味,适当延音(句间稍短,曲间稍长)。

如:“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腰”适当延长半拍。

意韵:[哀江南]套曲中的许多曲词具有意蕴深长的特点,读时应注意体味。

如:“牧儿打碎龙碑帽”,象征三百年王业基础完全坍塌,令曾向大明王朝顶礼膜拜的明末遗民痛不欲生。

朗读中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徐疾、语气的轻重缓急,读出凄凉之景、亡国之恨、兴亡之感,为鉴赏打好基础。

2.师生共同赏读(配乐)

(分工:[北新水令][驻马听]全班齐读;[沉醉东风]××同学领读;[折桂令]男同学齐读;[沽美酒]××同学领读;[太平令]女同学齐读;末曲教师范读。)

3.[链接四]听末支曲中昆曲唱腔片断,感受唱曲人沉郁悲怆的情感。

[承转]听读套曲以后,我想同学们对其结构脉络应有更清晰的领会……

三.整体感知

1.理清结构内容(个别提问或集体回答)

[问题2]这支套曲由哪两部分组成?

[明确]宾白和曲词。

[问题3]就曲词部分七支曲子而言,其结构有何特点?

[明确]前六支曲子写景,末支曲子抒情。

[问题4]写景是从何处写起的?依次写了哪些景?

[明确]村郭(城外);明孝陵、宫殿、秦淮河、板桥、旧院。(板书)

[问题5]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城外到城内(板书:外→内,远→近)

[问题6]如果用曲词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景物特点,你会选择?

[明确] 萧条(板书)

[问题7]末支曲子抒发了何种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词句读出的?

[明确]亡国之痛;(板书)“……楼塌了”“将五十年兴亡看饱”“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舆图换稿”……

[问题8]宾白部分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苏昆生故国重游的经历和感受。

[问题9]哪些地方奠定了全曲凄婉悲怆的感情基调?

[明确]人物的对白(语言);舞台说明(动作情态),“赞掩泪介”“柳捶胸介”,尽管身份不同,动作情态各异,但抒发的情感是一致的。

说明:舞台说明可能学生容易忽视,可适时补充课本123页第二自然段有关“舞台说明”叙述文字。[归结:链接五]

四.鉴赏曲词

(1)再读从《驻马听》到《太平令》五支曲子,请同学们尝试用一个动词或形容词来概括起景物特点。

[明确]学生回答,简要点评。(板书)

(2)学生自由赏析,教师概要点评;

[明确] 主要表现手法:对比映衬,虚实相生。

[北新水令]

                    这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南明灭亡已三年了,当战争的烟尘散尽,由唱曲名家沦为樵夫的苏昆生走进夕阳下的秣陵旧城,一种今非昔比、恍如隔世之感猛然袭上心头。这里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本应是游人如织、笑语喧哗的古城,如今却是只剩“萧条”,夕阳古道上,连个人影也见不着。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此曲奠定了全套的沉郁、悲怆的基调。

[驻马听]→[太平令]: 

孝陵乃皇家陵园,故宫乃赫赫皇城,当年玉柱红墙,琉璃瓦,翡翠窗,何等威严,而今已是焦楸败叶,碑额残存,乱羊蝠粪之地;秦淮长桥旧院,乃歌舞繁衍华之地,粉黛成群,处处笙箫,何等繁华,而今却是破纸坏槛,断桥剩树,枯井颓巢,何等冷落萧条。两相对比,更显出江山沦亡、时过境迁的悲伤。这些曲子都以写景为主,但寓情于景,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

(3)[问题10]就本套曲而言,鉴赏应着重把握什么呢?

[链接六] ①情与景   ②语言形式 

[明确]①附着感情色彩的景即为意象;景和情的完美结合即为意境,它是以情感为线索将若干景(物象)连缀而成(以“线”串“珠”)。

     如:[沽美酒]一曲描写的是长板桥边的景象。长板桥本是歌妓集居之地,风景十分优美,如今却美景全消。不但昔日横跨青溪的半里长桥, 如今已没有一片红板,而且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夕照下,只见剩下的一株弯弯的垂柳。夕阳残照本来就显得冷冷清清,而这夕阳残照下的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冷清清的落照”与“一树柳弯腰”互相映衬,愈显冷清;一个“剩”字,尤其意味深长,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这里只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把人带入十分悲凉的意境,用笔极简,造境极精。

②a.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 

b. 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产生了情声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

说明:以上分析可穿插在一起。

五.课堂总结

历史的沧桑之感和切肤之痛,非身历其境者,通常很难有刻骨铭心的体验,面对国破山残的现实场景,苏昆生产生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南明灭亡,江山易主,这是不争的事实,唱曲人不信、难信而又不得不信,更见亡国之情的痛切。这肝肠寸断的声声悲歌,不仅使全剧的悲怆情感达到高潮,而且留下了绵绵不绝的余韵,让我们对千古兴亡的历史作出自己的评判和思考。它已经超出了一般的遗民之思,这正是《哀江南》的美学意蕴之所在。

逝去的已为陈迹,一个凄迷的王朝背影已渐行渐远。欣赏这凄美的曲词,汲取其文字的滋养,这远不是我们学习的全部。悲歌一曲恸山河,“只有兴亡触后贤”,让我们再次用心灵去感悟苏昆生这泣血带泪的末世哀歌吧!

[链接七](配乐:师生齐读末支曲子)

课后作业设计

1.试比较刘禹锡诗《乌衣巷》与孔尚任戏曲《哀江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2.《哀江南》一曲和以往所学过的怀古题材的诗词作品有何异同?(提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姜夔《扬州慢》)

[板书设计]                       

哀江南

            村郭      陵 ( )            悲歌

萧       殿 ( )  内         亡  

条       河 ( )  ↓         国 

之       桥 ( )  外         之

景       院 ( )             痛    

                    寓情于景            直抒胸臆

[教学反思]

现在学生大多忽视文学作品的赏读,他们的读往往带有较大的“快餐”意识和功利性。或为应付考试而断章取义地摘读,或为了解梗概而一目十行地泛读,这极大程度地抹杀了作品的内涵和意蕴。我这节课的初衷即意在倡导或强化学生的赏读意识。从课堂实际效果来看,比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目的。但从赏的角度而言,我想今后的教学还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1)指导学生通过有效方法不断丰富语文知识,并借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养成语文技能。(2)依靠对名篇佳作的熟读成诵而习得语言及运用的规则,久而久之,会自动形成一种语言自觉。

(3)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广泛吸纳和运用生活材料和语言材料,丰富容量,开拓视野,活跃思维。

 [附材料]

1.《桃花扇》剧情简介

《桃花扇》共40出(其中有4出各加 1出,实际共44出),写明末复社名士侯方域,寄居南京莫愁湖畔,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爱。成亲之日,侯方域赠宫扇给香君作为定情之物。奸党余孽阮大铖为了拉拢侯方域,出重金置办妆奁,香君义形于色,立即下妆却奁以还。阮大铖恼羞成怒,对侯、李施加种种迫害。乘左良玉移兵南京之时,谣言方域为良玉内应。侯方域只身遣往扬州,投奔爱国将领史可法。阮大铖仰仗权奸马士英的势力,逼迫李香君嫁给新任巡抚田仰,香君誓死不从,将头撞破,血溅宫扇。侯方域之友点血在宫扇上画成一枝桃花,所以称为桃花扇。香君被软禁,方域回到南京,与复社文人一起被阮大铖捕获,也锒铛入狱。不久清兵南下,弘光、马、阮出逃。方域出狱,随张瑶星往栖霞山。香君趁乱出宫,也随人入山。侯李二人在祭坛相遇,张道士以国恨、家恨之言点醒他们,这时,复社文人死的死,散的散,爱国将领史可法也壮烈牺牲了,他们相对嗟叹,百感交集,怀着亡国之恨,割断情根,双双入道。全剧在一片悲歌声中结束。

2.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又号岸堂,尝自称云亭山人。曲阜(今山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孙,清代著名戏曲家。少年就开始搜集资料,准备写南明兴亡的戏剧。中年后,因他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曾得到康熙帝的褒奖,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官至户部员外郎,曾参加疏浚淮河的工作,结识了很多著名的明末遗民,感受了浓重的爱国思想,终于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经营十载的《桃花扇》,终于“三易稿而书成”,并轰动京城。桃花扇》的成功,使孔尚任誉满文坛,时人将他与《长生殿》的作者洪昇并论,称作“南洪北孔”。 

3.桃花扇系兴亡 

     桃花扇是侯方域、李香君定情之物。孔尚任以此记录着男女主人公的沉浮命运,又用它勾连出形形色色的人物活动。一把纤巧的扇子,在孔尚任手中不仅串络着纷乱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并雄辩地展示出它们的破灭的必然性。在民族沦落、社稷倾圮的时代,作者把高尚的人格给予身为妓女的李香君,把一个孱弱的灵魂赋予了享有盛名的才子。而将最深沉的同情寄予在社会地位卑微的民间艺人身上。孔尚任借助他们的口,抒发了对末世既临的无可奈何、无可挽回的叹息。

作者意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剧作写至《全韵》一出,主人公的故事已经完结(前出《入道》写到侯方域、李香君二人因国破家亡、山河沦丧,均各自入山修道)但正如王季思教授评点所说:“前出故事已完,意趣未尽,续此余韵,为增加悲剧气氛,将兴亡旧事付之风月闲谈,正是痛定思痛,铭骨镂心之意。”在全剧戏剧冲突已完成之后,再续此一出,正体现了我国古典戏曲“不很重视冲突”,常“直接地抒写人物的心理、感情、情绪”(汪曾祺语)的特点。

4. 资料检索

●晚明痛史与晚明妓女

公元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史家以此作为明亡的标志。其实,明朝此时尚有大量的正规军存在,而满清的铁骑则不过区区数万人,明朝的军队在数量上无疑占有着绝对的优势,而且满清入关伊始也并没有"入主"之想,他们只不过想要劫掠一番,衣锦还乡而已。

那么,局势是如何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的呢?一部晚明史让人心情沉重,感慨万千。公正地说,明朝并非亡于“流寇”,更不是亡于满清,而是亡于它自身的腐败。抛开政治上的原因不说,晚明的历史将中国人人性的痼疾暴露无遗,显示了他们集体做人的失败。国难当头,他们首先想到的并不是精诚团结,共赴国难,而是考虑自己个人利益的得失取舍,鼠目寸光地囿于一己的小圈子之中。他们因循守旧,疾贤妒能,贪得无厌,朝秦暮楚;他们反复无常,插标卖首,见风使舵,见利忘义。当一个时代皆是这种人时,你就不能不把它归之于传统文化的彻底失败了。

如果说这个时代还有一点色彩的话,那就是我们在这个时代发现了柳如是,李香君,陈圆圆等等所谓的一代名妓,正是这些为传统社会所不齿的妓女显示出她们超常的大人格。纵观钱谦益与柳如是,侯方域与李香君,吴三桂与陈圆圆,当民族矛盾处于紧要关头时,这些自诩为中流砥柱的男人们首先考虑的仍然是现实现世的利益取舍,而且他们可以公然抛弃自己的道德和人格,相比之下,柳如是的故国情思,李香君血溅桃花扇,陈圆圆遁入空门,简直就是对男权社会的一个绝妙的讽刺。当男人们仍然高高在上地赞赏女人"巾帼不让须眉"和"女中丈夫"时,我无法想象他们还好意思说出这样的话。

晚明是一个讲究生活情调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纸醉金迷的时代,虽然它最终未能抵挡住满清的金戈铁马,但当斯文扫地之时,能够出现柳如是,李香君,陈圆圆这样的人物,也仍然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一个昙花一现的美梦,给严酷的晚明历史带来了片刻的温馨和宁静!  

●“秦淮八艳”

     说到秦淮商女,使人不能不想到明末清初那一批江南佳丽。她们不仅颜色如花,身姿绝世,而且不少人具有高度文化修养,多才多艺, 琴棋书画、吹弹歌舞、诗词曲赋,无所不通。声名藉藉者如顾媚、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寇白门、陈圆圆等,号称“ 秦淮八艳”。若论胸中志气,政见节操,有的真能令须眉俯首,男儿气短。政治上,她们仰慕和支持当时的进步势力东林、复社,参预集 会,兄弟相称,甚至有“家家夫婿是东林”之说。成为清流士子的红颜知己,风尘挚友。像柳如是,清兵攻破南京,柳如是劝钱谦益死节, 后来又参与了反清复明的活动;葛嫩被清兵执缚后,主将欲犯之,嫩 大骂,嚼舌碎,含血唾其面,抗节被杀;而李香君,这个身材娇小, 被称为“香扇坠”的女子,经过孔尚任在《桃花扇》中以大手笔加工塑造,成为其中形象最完整、也最为感人的一个。 李香君以其才识魄力,使侯方域避免了政治失节,也逃脱了逆党迫害, 令清流士子自愧弗如。这些沦落烟花的不幸女子,弱骨柔情,却能把 个人命运系于家国民族的兴亡,如果超脱世俗观念,就不得不承认, 在鼎革易代之际所表现出来的英风侠概,确实光彩照人,令人起敬。 进入新时期以后,秦淮河畔修复了香君旧居媚香楼,算是当年风流馀韵的象征吧。

●后人评价

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近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基业者也。帝基不存,权奸安在?惟美人之血痕,扇面之桃花,啧啧在口,历历在目,此则事之不奇而奇,不必传而可传者也。

                                                   (读孔尚任《桃花扇小识》)

读至卒章,见“板桥残照”、“杨柳弯腰”之语,虽使柳七复生,犹将下拜。古人而谓千古以上、千古以下,有不拍案叫绝,慷慨起舞者哉?妙以至矣!蔑以加矣!

                                                       (顾采《桃花扇序》)

《桃花扇》以《余韵》折作结,曲终人杳,江上峰青,留有余不尽之意于烟波缥缈间,脱尽团圆俗套。

                                                     (梁廷楠《曲话》卷三)

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也。

(徐旭旦《桃花扇题辞》,《世经堂初集》卷十七)

苏昆生的悲歌,不仅是对回光返照的南明王朝的凭吊,不仅是对三百年大明江山一旦覆亡的伤感,也不仅是对瞬息万变的历史兴亡的慨叹,在这些凭吊、伤感、慨叹的深处,涵蕴着对封建社会“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历史趋势的预感,唱出了封建末世的时代哀音!……在这种时代哀音中,流溢着封建末世文人心中破败感、失落感、忧患感交织躁动的感伤情怀。也许,正是这种感伤情怀,销蚀了封建帝国原有的生命力?也许,正是这种感伤情怀,激励着人们憧憬和追求新的时代新的生活?

                                              (郭英德《明清传奇史》第483页)

 

1.江南春优秀教案

2.《忆江南》教案

3.哀江头优秀教案

4.喜怒哀乐小学美术教案

5.小学美术喜怒哀乐教案

6.《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7.望江南温庭筠教案

8.日月水火教案教学设计

9.动物过冬教案教学设计

10.春晓教学设计教案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925037.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