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翻译】
春晓翻译篇二
《古诗词英译之《春晓》》
特别说明
此资料来自豆丁网()
您现在所看到的文档是使用下载器所生成的文档
此文档的原件位于
感谢您的支持
抱米花
春晓翻译篇三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春晓》英译》
第24卷第5期2009年10月柳 州 师 专 学 报JournalofLiuzhouTeachersCollegeVol124No15
Oct12009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春晓》英译
李 琛
(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北京 摘 要:。文章将从对比《春晓》原文本作用。
关键词:交际线索;;;关联翻译理论
中图分类号:.9: A 文章编号: 1003-7020(2009)05-0039-05
分析唐诗《春晓》的三个英文译本,并同时阐释直接翻译比间接翻译于诗歌的翻译。
(Indirecttranslation)更适合应用
一、引言
在众多文学体裁翻译的过程中,衡量诗歌翻译的准则千差万别。一方面,翻译本身的衡量标准就是多元化的,另一方面,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最具艺术价值一种文体,因为其具有内容高度概括性,文字抽象性的特点,所以评判和分析译文自然也需要从多个角度着眼。
在格莱斯相关原则斯珀伯
(H.
P.
Grice)1986年提出的语用学
(Deir2
(PrincipleofRelevance)的基础上,丹・
二、关联翻译理论的翻译简介
像关联翻译理论来自关联理论一样,格特的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思想也源自斯珀伯和威尔逊的关于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论述。两位教授从言内交际的角度分析了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区别:
Directquotationsarechosennotfortheirproposi2tionalformbutfortheirsuperficiallinguisticproper2ties.
[6]
(DanSperber)与迪尔德丽・威尔逊
dreWilson)在1986年两人合著的《关联:交际与
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一书中提出了关联理论
(Relevancetheory)。后来,恩(ErnstAugustGutt)根据自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直接引语注重语言形式
(linguisticproperties)。也就是说除了说话人的说话
斯特・奥古斯特・格特时的语音语调不可以传达以外,句法结构,话语形式都没有发生变化。然而,众所周知,间接引语在引用话语时则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它的目的是转述原话的命题形式
(propositionalform),而不是保留
己的研究在1991年出版的《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andRelevance:CognitionandCon2
tent)一书中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
(Relevancetrans2
lationtheory),将翻译和关联理论结合到一起。自关
原话的语言特征[3]15。因为间接引语是可以在完成传达交际意图的基础上根据交际目的对话与语言特征适当调整,所以间接引语是语言的一种阐释性用法
(interpretiveuse);相反,由于直接引语必须保留原
联翻译理论问世以来,就在国内外翻译界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国内学者如林克难[1]、何自然[2]286-290、张新红[2]286-290、张春柏[3]15-17、王建国[4]、王斌[5]以及国外学者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关联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以及其对翻译实践的局限性做出过阐释。但是,国内的学者在考察这个理论对翻译的衡量标准时主要从“最大语境效果”与“最小认知努力”这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而忽视了关联翻译理论的其他方面[3]15。本文拟从关联翻译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即直接翻译
(DirectTranslation)思想来评价和
话所有的表面语言特征,其则是描写性用法
scriptiveuse)
[3]15
(de2
。
格特认为,间接翻译相当于间接引语,对原文的语言特征有较大的改动,意在保留原文的“认知效果相似性”(Resemblanceincognitiveeffects);而直接翻译则注重“语言特征相似性”(Resemblance
inlinguisticproperties),因此,直接翻译相当于直接
[收稿日期]2009—09—16
[作者简介]李琛(1984—),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引语,意在保留所有的交际线索(communicative发出花落知多少的感慨。而“夜”出现在句首的位置,则是以夜本来应有的安静的环境和诗人的熟睡衬托风雨之大。同样,“花落”作为“知”的宾语,按照汉语语法,应该把“知”放在“花落”的前面,但是在诗中“花落”却占据了句首的位置,并且置于谓语之前。因此,可以看出,“花落”是作者要凸显出的信息。从本诗的语序可以看出,诗人有意将“处处”“夜,给读者提供(uli),,帮助读者打开思维
clues)。进一步来讲,直接翻译由于保留了所有的交
际线索,因而使译文接受者可以根据原文作者所设定的语境推理原文作者的意图[7]25-26。
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来说,尤其是诗歌的翻译,交际线索是译文读者寻找上下文关联建立认知语境的关键。但是间接翻译因其自身的阐释性特征以及所要达到的传递认知效果相似性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译文读者的想象空间。因而从明示交际线索的角度来讲,间接翻译并不是诗歌翻译的最佳选择。恰恰相反,直接翻译强调描写性用法,知,,,,。关联翻译理论认为,,例如通过句法,语音,语义,语体,连接词,惯用语,以及拟声词来传达的交际线索[7]30。同样,由于诗歌本身文体具有高浓缩性的特点,其语言在上述方面都提供了交际线索以帮助读者明晰交际意图。因此本文将从对比原文本以及译文本传递交际线索的角度来探讨在关联翻译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直接翻译思想在解释诗歌翻译中的作用。文章将首先分析《春晓》一诗所体现的交际线索,然后根据其在译文中交际线索的体现证明直接翻译对于诗歌翻译的重要性。
,如果译文没有针对作,很可能会减,从而,缩小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以及由此可以展开的想象空间。
其次,从音韵提供的交际线索来分析,这首五言律诗每行五个字短小精致,读起来琅琅上口。再者,其首联,颔联和尾联押的都是/ao/韵。而其押韵形式是: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可以看出,这首诗几乎做到了平仄相对,体现出了足够的音韵美,可以使读者在读诗的同时,脑海中能够展现出如诗如画的听觉感受。诗的首联和颔联表现出比较轻快的语气,都以/ao/结尾,但是颈联并未押韵,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颈联正是全诗语气的转折。前两句诗表现的是诗人一觉醒来已经天亮,躺在床上聆听鸟儿的叫声。颈联则话锋一转,继而开始探讨夜间的风声和雨声。根据语境可以推测出,原本应该宁静的夜晚和风雨声相对比,难免显得有些凄凉,因而笔者认为,在颈联没有押韵其实是诗人要表现语气以及意境的转折,从伴随着鸟鸣比较优美的意境,转到惋惜晚上的疾风骤雨摧残花儿的美丽。尾联结尾时诗人押/ao/韵,拖长了声音,给人一种无限惋惜的感觉。如果在翻译中没有体现出这些交际线索的话,那么就很难给读者展现出一个完整的画面,因为任何一个交际线索对于读者都可能成为语用推理的条件。
最后,从语义表征
(Semanticrepresentation)传
三、《春晓》英译的关联翻译理论
分析
春 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本文将从句法,语音以及语义表征传递的交际线索来分析这首唐诗。
首先,从句法的角度体现出的交际线索来看,这首诗中的言语顺序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大的认知语境。诗人把表现鸟啼场所的状语“处处”放在句首,意在强调春天到了,在哪都能听到鸟啼的声音。而在颈联中,诗人把明示动作发生的时间状语“夜”放在句首,则强调在夜里下了一场雨,那么在夜里下雨给读者一种比较凄凉的语境,因为既然诗人能够春眠不觉晓,那么可以推断出诗人夜里一定睡的很熟,不应该很容易就被下雨的声音吵醒,更何况,按照常理春天下的雨应该是斜风细雨。如果是斜风细雨的话,作者又怎么会发出“花落知多少”的感慨呢?显然这里“夜来风雨声”给人传达出来的交际线索指的是夜里下的远远不是牛毛的细雨,而是急风骤雨足够把作者从睡梦中吵醒能让他
递的交际线索来看这首诗。根据格特的定义,语义表征指的是经过大脑语言模式加工而得到的在人脑中的图示[7]30。不过语言表征是一个很抽象地概念。其在人类大脑中只是提供命题的蓝图
(Blueprintsfor
propositions),真正应用于人们交际的是命题形式(propositionalform)。但是语言学们认为语义表征需
要经过大脑的加工才可以具有一个命题形式。也就是说,命题形式来源于语义表征,但是在言语具体使用的语境下,经过大脑的加工,语义表征才能转化为具体的命题形式。因而在直接翻译中,译者的任务就是明示原文本的命题形式,以及这个命题形式在一定语境中产生的会话含义。那么在《春晓》这首诗中,仅仅从命题形式的角度来看,“春眠”,
“啼鸟”,“风雨声”和“花落”是这首诗中最重要的命题形式,即基本意义。“觉”,“闻”和“知”是感知上述命题形式的方式。从上述几个命题形式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处于一种怀才不遇的境地,在春季这个大好时光,他只能静静的躺在床上,聆听鸟儿的叫声,同时感慨夜里的疾风骤雨摧残本来美丽的花儿。“春眠”“啼鸟”表现出的是很美很悠闲的意境。但是,如果从“风雨声”和“花落”这两个角度来看前面的两个命题的话,那么读者会发现“春眠”和“啼鸟”并非传达的是美好的意境,相反,垫。,微的变化。
处”闻啼鸟,以及“夜”来风雨声。在译文三中,译者用“Nottoawaketillbirdsarecrying”凸显了“处处”,因为作者是在鸟的叫声中才醒来的,那么如果不是“处处”都有鸟的叫声,那么作者如何会醒来呢?在凸显状语这一点上,译文三与原诗保留了较大的语言特征的相似性,传递了原文的语言特征。除此之外,在“夜”的表达上,译文三凸显出了“onenight”,而前两篇译文没有把夜,从而很难根,从而很难根据译。或者读者可以根据译文一和二提供的交际线索找到最佳关联,但是由于译文中的交际线索的关联性不大,读者需要额外的认知努力才能找到关联。
其次,从音韵传递的交际线索来看,前两个译本没有押韵,因此没有体现出原诗的音韵美。译本三体现的是采取押韵形式是:aabb.虽然没有完全按照原诗aaba的押韵方式,但也充分表达了格律诗在押韵方面的美感,保留了原诗韵律方面的交际线索。许渊冲译本的前两行押的是/ηi/,后两行押的是/s/韵。在前两行中同样押/ηi/韵的还有“morn2
ing”、“spring”。所以前两行在音韵上给读者带来比
四、译文一 ASpringMorning
IawakelightheartedthismorningofspringEverywhere,roundmethesingingofbirds.ButnowIrememberthenight,thestorm
AndIwonderhowmanyblossomswerebroken.(丁序周译)
译文二 ASpringMorning
Late!ThisspringmorningasIawake,Iknowallaroundmethebirdsarecrying,Thestormlastnight,Isensedthefury.
Howmany,Iwonder,arefallen,poordearflow2ers!(翁显良译)
较悦耳的听觉效果,使读者可以根据声音提供的线索,判断出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一种比较欢快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对于春天的喜悦,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语境的理解。但到了后两行,诗人通过改变押韵的方式,提醒读者注意,该诗的意境从愉快转向了悲哀。可见译文的押韵方式也要随原文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尾韵/s/的发音给读者一种不愉快惆怅的印象,因而译文三通过换韵的方式传达出了诗人想通过声音来传达的交际线索,同时,引导读者从音韵的角度推理原诗的交际意图。但是在前两个译文中,由于译者没有按照原诗押韵形式,读者就很难从押韵的角度来体会声音的变化所提供的交际线索,也因此很难从押韵的角度寻找诗歌本身的关联性。从中可以看出,在诗歌翻译中,保留原诗的表面语言特征的重要性。
最后,从命题形式提供的交际线索来看直接翻译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如前文所述,“春眠”,“啼鸟”,“风雨声”和“花落”是这首诗中最重要的命题形式,他们为全诗的理解定下了基调,也是读者根据交际线索寻找关联理解原诗的关键。从前文的分析得知,整首诗所要表达的是作者从惜春到恨春的情感,这一点从音韵,句法传达出的交际线索中就可以体会到。在译文一中,译本传达出来的交际线索有些混乱。在首联中,“lighthearted”首先并不是原诗传递出的交际线索。很明显,这里是间接翻
译文三 SpringMorning
ThisspringmorninginbedI’mlying,Nottoawaketillbirdsarecrying.Afteronenightofwindandshowers,Howmanyarethefallenflowers.
(许渊冲译)
本文将在这部分中从直接翻译传递交际线索的角度来探讨关联翻译理论的应用。
首先,从句法传递的交际线索来看,译文三较好的传递了交际线索。因为,原诗作为五言律诗,每行有同样的字数。直接翻译讲究的就是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文命题形式,那么原文长度或者是字数都是严格按照中国格律诗的标准创作的,以体现诗歌的美感,但是译文一和译文二句子长短不一,没有传达出原诗的规整的结构形式。并且在这两个版本的译文中,逗号的出现打破了原诗的流畅性,没有传达出中国格律诗的特点。因而自然也就无法传达出原诗的美感。不同的是,译文三每行的字数几乎相同,比较忠实的传达了原诗的结构线索。另外,译文三对于原诗在状语位置体现出的交际线索的传达方面也处理得比较好。例如原诗中强调了“处
译,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春眠”添加了色彩。“啼鸟”被译成“singing”,这和后面的“storm”和“blossomswerebroken”的语境明显排斥。如果在译文一能够从押韵的角度,在诗中提醒读者诗的后两句将会和前两句的意境差别很大的话,就会利于读者寻找关联,就不需要读者花费那么大的认知努力。在译文二中,尽管跟译文一同样没有押韵,但是相对译文一理解译文所需的认知努力小一些。译文二开篇第一句“Late!”就限定整首诗的基调是令人不愉快的。在第二句中把“啼鸟”译为“crying”,把第三句中的“风雨声”译为“storm”和“fury,第四句的“花落”译为“fallen,poordear,从整首诗的基调来看,图。原文诗人在前,后两句意义才转变。而译文二仅仅表达的是作者从头至尾恨春的情绪,忽略了原诗的意境变化的交际线索,是经过译者加工的间接翻译,只表达出作者恨春的意图没有表达出作者喜春的情感。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译文二不是成功的译文,因为其没有传达全诗大体的交际线索,给读者展现的只是原诗的侧面,未表现出的语言形式没有按照原诗传达出诗人意欲传达的交际线索,使读者无法根据原诗作者提供的交际线索推理更广阔的意义。不同于前两者,译文三传达的交际线索几乎涵盖了“春眠”,“啼鸟”,“风雨声”和“花落”等原文重要的线索,并且很恰到好处的译出了他们。其中“crying”,“showers”,“fallen
flowers”的字面意义都带有令人不愉快的感情色彩,
加入阐释性的词语,给读者广阔的思考空间。这正是直接翻译应用于诗歌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传达交际线索,把整幅画面展现给读者,让读者根据交际线索推理原诗的意图。
因而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来看,译文一二没有成功的传达交际线索,和译文三相比,不能算是成功的译文。
五,,许渊冲的译文较好。他的译文不管是,句法还是语义交际线索方面都基本做到了与原诗一致。因而许的英译本在提供读者原诗交际线索的同时,还为读者理解译文打开了想象的空间。从运用直接翻译思想分析三个译文中可以看出,保留原诗的交际特征对于读者理解译文至关重要。间接翻译虽然也能达到交际意图,但是由于其交际目的是为了达到认知效果相似性,因而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容易漏译交际线索从而限制就读者的理解。总之,直接翻译是诗歌翻译一个较好的选择。
[参 考 文 献]
[1]林克难.关联翻译理论评介[J].中国翻译,1994(4):
6-7.
[2]张新红,何自然.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
代外语,2001(3).
[3]张春柏.直接翻译—关联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J].
中国翻译,2003(4).
[4]王建国.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翻
这样上下衔接比较流畅,使得译本的关联性很强。读者可以根据这些词来推理出会话含义。前两句诗准确的译出“春眠”和“啼鸟”的表面语言特征同时还顾及了语言的命题意义,通过“crying”明示了诗中意境的转折,但是又将实体描写“啼鸟”,“风雨声”和“花落”通过“crying”,
“showers”和
“fallenflowers”中令人不愉快的含义表达出来,因而整首诗的译文构成了一个紧密的整体,而没有显得突兀的地方。译者在传达交际线索的同时,没有
译,2005(4):21-24.
[5]王斌.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J].中国翻译,
2000(4):13-14.
[6]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137.[7]Gutt,E.A..
TranslationandRelevance:Cognitiveand
nd
Context(2edition)[M].ManchesterandBoston:St.Je2
romePublishing,2000.
(责任编辑:雷 凯)
(下转第38页)
融会中国古代诗论、文论、画论中有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原理以及西洋绘画技法予以化用、活用,创造出迥异于传统模式的新的散文体制。
[2]冯骥才.巴黎,艺术至上[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3]冯骥才.维也纳情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周政保.冯骥才的域外游记[N].香港作家报,1996-08-01.
[5]冯骥才.文人画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参 考 文 献]
[1]冯骥才.水墨文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7.
:雷 凯)
Color・Light:theArtWords”
iniLUYun
(DepartmentandLiterature,LiuzhouTeachersCollege,Liuzhou,Guangxi545004,China)
Abstract:Asapainter,FengJicai’svisionandwaysofpaintingcauseaprofoundimpactonhisprosewriting.Whetheritisthecol2ordescriptionofthescreen,ortheperformanceoflightandshadowimages,allreflectthe“textpainting”artofFeng’sprose,whichin2tegratespoeticemotionandpaintingbeauty.
Keywords:FengJicai’sprose;paintingwithwords;color;light
(上接第42页)
AnalysisofTranslationsofChunXiaofromthePerspective
ofRelevanceTheoryofTranslation
LIChe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Beijing10083,China)
Abstract:Relevancetheoryoftranslationplaysasignificantroleintheevaluationandanalysisoftranslationsofliteratureworks,es2peciallypoetrytranslation.Thispaperaimsatstudyingthefunctionofdirecttranslation,whichisacoreconceptinrelevancetranslationtheory,intheevaluationandanalysisofpoetrytranslationthroughthecomparativestudyofChunXiao’sthreeversionsoftranslationsintherespectofcommunicativeclues.
Keywords:communicativeclues;directtranslation;indirecttranslation;relevancetranslationtheory
春晓翻译篇四
《从_三美_看《春晓》四种英译文》
雒敏又cc
2Do7.2
(中旬刊)
从‘‘三美’’看《春晓》四种英译文
口文平Ⅲ汤红梅Ⅲ
([1】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2]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经济贸易与国际贸易教研室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许渊冲教授提出的“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理论在文学翻译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意美”
最重要,是根本,是目的;而“音美”和“形美”为实现“意美”服务,是前提,是手段。本文以“三关论,’…音美,形美,意美为着眼点,分析了许渊冲,吴钧陶,翁显良和JohnTuner四个译本。该理论如果运用得当,不仅能非常指导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同样也适用于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文的评价。
。
关键词意美音美形美春晓盂浩然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07)02—065—02
引言
热爱。第二旬写写春景“闻”是听觉,不写眼中所见,暗示足不出诗歌是人类的心灵之花,是音,形,意完美结合,是最具个性户已能感知春回大地,春意盎然,“处处”是四面八方之意,形容百的文学形式。中国唐代的诗歌万紫千红,各呈异彩。其音韵,格鸟婉转啁啾,错落有致,仿佛春天交响曲。第三句“夜来风雨声”,律,意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深邃,魅力无穷的大千世界。
诗人回忆昨夜的潇潇春雨,同时为首句的迟眠晚起补注一笔。最对于诗歌翻译,中外学者各持己见。有人认为,诗歌是不可后,思绪回到眼前。由风雨联想到由于风雨吹打而飘零的花朵译的。如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曾说过:“诗是在翻译中失掉的东西
(辜正坤2000:100)。
(Poenyiswhatgetslostintranslation)。”而中国的翻译大家许渊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正由于对原诗的不同理冲教授提出“优化论”,认为文学翻译就是“三美”,“三之”和“三解,才有了各种不同版本的译文。下文精选了《春晓》的四种英译化”的艺术(许渊冲2006:3),其中“三美”源自于鲁迅《自文字到文,从细节入手,分析四种译文的效果。
文章》:“・…“邃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1)nIismomofspringinbedI’m1ying,
美以感目,三也。”应用于文学翻译就是音美,形美,意美。许先生NotwokeuptillJhearbirdscrying.在其《三谈“意美、音美、形美”》一文中说:“‘意似’是译诗的低标After
one
ni曲tofwindand
sho、vers,
准,‘意美7是译诗的高标准,‘三美’才是最高标准”。“三美”论作Howmany
are
mefallen
flowers.(许渊冲译)
为一种汉语古体诗英译翻译的最高标准,认为保持原诗的意美是(2)0neMominginSpring
最重要、最根本的要求,音美次之,形美又次之,三者兼得为最佳。Late!This
springmoming
as
IawaI(eIl(110wAllroundme山e
许教授第一次将“三美”提升到了翻译标准的高度,即从源语到目birds
are
cwing,cryin吕ThestormlaStni曲t,Isenseditsfury.How
标语要尽可能地传递原文意美,音美,形美。如果运用得当,该理many,I、vonder,arefallen,poordearflowers!(翁显良译)
论不仅能非常指导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同样也适用于对中国古(3)111e
Sp血gDa啪
典诗歌英译文的评价。
Sl啪bering,Iknownotme
springdawnispeeping,
本文精选了《春晓》的四种英译文,以上述许渊冲教授的“三ButeVe叫wheremesingingbirds
are
cheeping.
美论”.音美,形美,意美为着眼点,分析许渊冲,吴钧陶,翁显良和LastnightIheardtheraindrippingandwindweeping,JohnTuner译本。
Howmallypetals
are
nowonthegmundsleeping?(吴钧陶译)
1.对《舂晓》的解读
(4)DawninSpring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该诗短HowSuddenly
memomingcomesinspring!
小精悍,家喻户晓。诗人孟浩然(689.740)生活在开元盛世,他的OneverysideyouhearⅡlesweetbirdssing.大半生都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和山水鸟虫结下了缘分。孟诗多LaStnightarllidstthe
stonll一Ah,who
call
tell,withwindand
写山林静趣和怀材不遇的苦闷,其艺术造诣较高,且多反映隐逸
rain.
生活。
Howmanyblossoms
fell?(JohnTuner译)
“诗无达诂”。综观评论界,目前对该诗的解释有两种:其一:2.意美
视之为一首惜春爱春之诗。其二:视之为一首惜春恨春的佳作。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与画,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句话该诗首句破题,点明季节,阳春三月,春眠香甜;“觉”是感觉。“春就道出了中国传统山水田园诗美学的一个根本准则。唐诗就是眠不觉晓”既是叙事,却又分明倾注了浓烈的感情,可以是怨怼自“诗画合一”,同时讲究意境。像中国画一样,诗歌描绘了一幅画,责,也可以理解为是在自责中流露出对清新美好自然春光的欣喜
画面上寥寥数笔写意,其余全是“留自”,给观者留下了充分想象
65
万
方数据
的空间。进而在翻译时译者的再创造余地也很大。对于译者而言,首先须把握意境的总体特征。对于译者,在翻译中要做到的就是竭力再现这种“意境美”。
由于在翻译活动中,译者首先是读者,然后才是译者,他既是原作艺术美的欣赏者和接受者,又是它的表现者。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人生际遇,对原文会有不同的期待视野,因此同一原文有不同的译文是不足为奇的。我们读《春晓》,在我们脑海中会浮现这样一幅画面,风声,雨声,鸟声,落花交织。春天贪睡,天亮了,诗人才醒来,躺在床上,听着屋外传来的阵阵鸟鸣,想起昨夜的风雨,禁不住想到地上的落红。那么欢快夹带淡淡的怜惜是全诗的基调。译文3和4则是传达这种意境。对照原诗和译文3和4我们不难看出吴教授译得忠实、传神,采取化静为动,如“风雨声”译成“rain拍pping
a11dwind
weeping”,和化动为静,如“落”译成
“sIeeping”,既展现了静态美,又传达了动态美:既描绘了外在动作,又刻画了内心感受,动静结合,美不胜收。原文表面意义得以传递,而原文深层的怜惜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正做到了“意美”。而
JollIl
Tuner教授的译文则略逊一筹。它没有很好的传达原诗的意
境,主要表现在对“风雨”,“落”等词的处理,以及第三句的表达上。
我们也可把该诗当成首惜春恨春的佳作。如翁显良谈到对该诗的理解:诗人缘情写景:风凄雨清,燕苦莺啼,无非诗人春恨。高卧松云的孟夫子,一朝梦觉,深感岁月蹉跎,功名未立,难免有迟暮之叹。发而为绝句,更要讲究含蓄,于是有这首以清新婉约而著称的诗。五言四旬,一声太息:晚了!晚了!(翁显良1986;274)。在这种理解之下,伤感是这首诗的基调。译文l和2就属于这种。单就传递意境而言,两种译文各有千秋,都达到了“意美”。只是许译朦胧模糊,复现了原诗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曲径通幽之美;而翁译则揭开面纱,将隐约模糊转为直白明朗。首词“Late”,一声叹息,奠定了全诗基调是春恨。
3.音美
诗歌的音韵,节奏赋予了诗歌以乐感。中国传统诗歌讲求格律,就像“戴着手铐脚镣跳舞一样”。依律行韵,有节调,押韵,和谐,顺口,好听,这就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音美。译者从音律的角度传译诗歌的韵味,即诗的音响结构,这是诗人运用重音或平仄,以及节奏、韵式等构建的音乐系统,给读者以听觉上的美的享受,通过音韵美,节奏美生动地再现了原诗的风格和意境。
原诗每行5字,首帘,颔帘,尾帘押/ao,韵,押韵形式aaba’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轻重相间,平仄相对。节奏感强,具有音乐美,读来琅琅上口。
我们对照以上4种译文。译文一四行分别用了“lying”,“cry-in∥,“showerS”和“nowers”。前两行押同一个韵,后两行押同一韵,十分工整。译文二没有押韵,译文三四行分别用了“peeping”,cheeping”,“、veeping”和“sle印iIlg”,一韵到底,并且与诗中的“S1umbering”,“sp“ng”,“singing”和“dripp油g”形成内韵,如行云流水,一泻而下,也像挂在屋檐下的风铃,叮叮呤呤,十分悦耳。极有音乐感。而译文四前两行分别用“spring”和“sing”,押韵形式aabc。相比之下,译文三胜出,极妙地传达了原诗的音美:译文一
66
万
方数据次之;译文二则稍逊一筹,因为译文二采用的是散体,没有压韵,所以没能传达原诗的音乐美。我们再看看四种译文对“处处”这个叠音词的处理,中国的叠音词不仅音美,而且意美,意美就美在其模糊色彩,能引人遐想翩翩。因此对这个词的处理译者更需慎重,以上四个译文中许教授大概是因为音节数的缘故,将它省去不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而剩下的三种译文分别将其译成
“Allmund
me”,“eveUwhere”,“0neveryside”,虽然传达了原词
的意义,但却没能传达其音的内涵,当然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4.形美
古诗英译的第三个问题是如何转递原诗的“形美”。诗歌是浓缩的语言,语言的精华。汉语古体诗(格律诗)一般为五言、七言,对字数,句数的要求非常的严格。
《春晓》写于唐代,时已久远,但现在读来,心头依然会泛起阵阵涟漪,其原因不外乎其自然天成的神韵。如果没有思想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就不会有《春晓》。诗歌形式并不止是内容的外衣,信息的载体,在多数情况下,形式就是内容,载体就是信息,写诗可以放纵灵感,别出心裁,译诗却必须尊重原作的严格限制(许钧200l:118)。汉诗英译,形式大体上分为两种:诗译成诗体(所谓格律体);诗译成分行的散文释义(所谓白由体或简称“散体”)。以上选取的四种译文,只有译文二采取的自由体,诗行长短不一,字数不等;其他三首均押韵,译文一和译文二每行音节树基本相同,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译文四韵第三行音节数突然大增,读来有种突兀感。
尽管也有人认为中国古典诗歌,其工整的格式能制造一种印象而不能传递信息。但对于阅读中国古典诗歌译文的读者而言,或多或少都有想了解一下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以及韵律,如果采
用自由体诗歌英译,他们会以为中国古典诗歌本来就是自由体诗
歌的形式呢!如翁教授的译文。因此就“形美”而言,译文一和译文三基本达到了这个要求。
结语
中国古典诗歌不论是在内容、音韵还是艺术手法上,都已经获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具有永恒的魅力。然而正是由于它形式的整齐,韵律的严格以及内容的凝练,给诗歌翻译带来了重重困难。许渊冲教授提出的“三美”是对我国翻译理论的巨大贡献。对诗歌而言,音、形、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一定要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音美”和“形美”是必要条件,而“意美”既是必要条件,又是充分条件。“意美”最重要,是根本,是目的;而“音美”和“形美”为实现“意美”服务,是前提,是手段。翻译时,一定要把握“度”,既不能脱离诗歌的形式谈神韵,也不能脱离诗歌的神韵谈形式,否则译作将不忍卒读。
参考文献:
[1】辜正坤.中国古代名诗三百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2】马红军.评春晓的九种译文.翻译批评散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翁显良.浅中见深——汉诗英译琐议之二.中国翻译编辑部.诗词
翻译的艺术.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
【4】许均.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
[5】许渊冲.翻译的艺术.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从"三美"看《春晓》四种英译文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文平, 汤红梅
文平(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汤红梅(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经济贸易与国际贸易教研室,广西·桂林,541004)科教文汇
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2007(5)1次
参考文献(5条)
1.翁显良 浅中见深--汉诗英译琐议之二 19862.马红军 评春晓的九种译文.翻译批评散论 20003.辜正坤 中国古代名诗三百首 20004.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 2006
5.许均 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 2001
引证文献(1条)
1.姚俏梅 从译者的主体性分析孟浩然《春晓》的英译[期刊论文]-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4)
本文链接:
春晓翻译篇五
《从翻译美学来看孟浩然_春晓_的英译》
第13卷第3期Vol.13No.3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HuazhongNormalUniversityJournalofPostgraduates2006年10月October2006
从翻译美学来看孟浩然《春晓》的英译
邓
丽
娜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唐诗及其翻译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久享盛誉。本文从一首家
喻户晓的唐诗《春晓》的英译着手,以翻译美学观切入汉诗英译研究,对十四位译者的十五种译本进行了比较分
析。本文旨在阐明:诗歌翻译虽属文学翻译,但又不等同于普通文学翻译;只有遵循并将更完善、更系统的翻译美学理论付诸于实践,诗歌翻译才能做得至臻至美。
关键词:唐诗翻译;《春晓》;翻译美学;对比研究
1.引言
中国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永不褪色的瑰宝,让外国读者了解并欣赏我国古代诗歌是众多翻译家们包括国外翻译家毕生追求的目标。在这诸多的唐诗中,孟浩然的《春晓》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名诗,几十年来有多位翻译家对它做出了不同的译文,笔者尝试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对各种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翻译批评。
2.诗歌翻译美学原理概述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其特点是词汇丰富,用词高雅,意境深远,思维跳跃,充满想象,格式严谨,抑扬顿挫,讲究韵律。译诗是特殊群体的要求,且译诗对译者也有特殊的要求,即译诗与原诗应为“双胞胎”,在诗意、诗形、选词、韵律、节奏、押韵、气势和意境等方面应与原诗相似。由此而知,译诗与一般文学翻译相比有着更高更严的要求。
古人写诗,常常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其字字反复斟酌、锤炼的程度。因而,译者也身负重任,不可怠慢。
如今,翻译家们将哲学中的辩证思想用于翻译理论。他们提出,思想道德中的“真”在翻译工作中应体
[1](p136)
现为真实性,“善”即为正确性,“美”则为艺术性。对于译诗,各位翻译家们有着自己的真知灼见。汪榕培教授曾说,其实译诗并不复杂,翻译诗歌不外乎“阅读—接受—理解—移植—加工”等几个过程,只要做到“传神”、“达意”(包括若干参数)的最简化方案即可。
传神:感情,语气,意象,修辞,音韵,结构……
达意:阐释,解构(表层意义,深层意义),文化内
涵,功能,目的……
另外,细读和复读是翻译的前提,复译更要突出
原创性。[2]
许钧教授提出,文学翻译有三个层次:基础层次、语义层次和审美层次。在第一层次,译者要辨清各概念的确切含义,理清各概念之间的逻辑纽带。第二层次分为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前者包括词汇所指意义,句子的语法意义和句子之间的关系意义;后者指语境意义与修辞意义。第三个层次是审美层次,也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层次。他认为,要译好一首诗,应达到上述三个层次的和谐统一,忽视了任何一个层次,都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他还指出,翻译求真而诗更求美,所以译诗应该在真的基础上求美,也就是说,
p37-38)
求真是最低标准,求美是最高标准。[3](
在诗歌翻译的历史中,影响较大的是许渊冲教授总结提出的译诗要做到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论”。他指出,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译文即使百分之百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但若缺少音美也不可能保存原诗的风格和情趣。[4]
他在《论唐诗的英译》一文中强调,“三美”并不是鼎足三分的,其中意美是最重要的。在“三美”不可兼得时,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其次是“音美”,如果可能,再做到“形美”。换言之,押韵的“音美”和整齐的“形美”是译诗的充分条件,而“意美”即是充分条件,也是必要条件。他和翁显良先生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较偏重于传达原诗的“音美”。他认为“诗味”并不仅限于“意味”,还有几乎同等重要的音韵、节奏、格调等“韵味”,且“音美”的保持能更好地传达
()200569
p365,p408)
“意美”。[5](
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化境”。翻译也可以看作古人写诗,最爱借景抒情,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
境界,这首绝句便是一个成功的典型。原诗韵脚优美,对仗整齐,节奏明快,吟诵起来朗朗上口;初读时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又觉别有洞天。它的魅力不是华丽的词藻或奇绝的手法,而是它行云流水般的平易自然,意味深幽,诗味醇永。首句点题;次句写景,诗人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写春之声:处处啼鸟,潇潇风雨,春天活泼清新,与人没有距离;其后写情,诗人只选取了清晨初醒时瞬时间的感情片段,只略表心迹,却又未铺陈说尽,正如“犹抱琵琶半遮面”,表现得隐秀曲折,不期然道出中国传统山水诗话的一个根本原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两者互相包孕;问句结尾,余韵未消,隐喻盎然春机,写来曲屈通幽,回环波折,朦胧臆想,构此幻境。“花落多少”可以不说,又不容不说,非妙悟者不能道。时间的交替、阴晴的交替、情感的微妙变化,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全诗从听觉着笔,淡淡几笔就描绘出了诗人爱春、咏春、惜春、叹春、伤
p221)春的复杂交错的感受。[9](
4.译本的比较分析
是一种“化学”,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艺术。大致说来,有三种化法:一是“等化”,二是“浅化”,三是“深化”。三种化法,都可以发挥译语的优势。只是“化”也有个限度,“浅化”不能不及,“深化”不能太过。细言之,“不足”不等于“浅化”,只是在翻译无法“等化”或“深化”时,或是为了传达诗词的“音美”、“形美”时才能采用;而“深化”才是达到最高境界的途径,甚至可以说,“深化”的译文有时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6]
他还指出,诗歌翻译中的“信”就是“三似”,即“意似”、“音似”、“形似”,“信”的幅度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不同而有所调动。“意似”、“音似”、“形似”是基础,“意美”、“音美”、“形美”是更高境界。为了“意美”、“音美”、“形美”,“意似”、“音似”、“形似”可做适当调整。
译诗要在不失真的条件下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三美论”和“三似论”是译诗的本体论,“三化论”是译诗的方法论,“三之论”是译诗的目的论。[7]
理论是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这几年,许渊冲教授又承前启后地系统地总结出了一套具有统一辩证思
[8](p130)
想的翻译方法论———“译诗六论”,可谓翻译美学之菁华:
1)一:译文与原文矛盾的统一(理想)2)依:依其精而异其粗(常道)3)异:创新立异(变道)4)易:换易语言形式(方法论)5)艺:翻译是艺术,不全是科学(认识论)6)怡:译文怡性怡情(目的论)综观上述论述,可以看出,诸位翻译家在译诗的观点上是“英雄所见略同”,皆以译文是否传达原诗的美作为检验诗歌译文质量的最高标准。本文结合上述理论,对《春晓》的十五种译文展开了评析。3.原诗解析
《春晓》的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作者孟浩然,初唐诗人,是五言体的专长者。孟诗的特色,是风格明朗,语言清澈,感情纯挚,情景交融。他的诗以其语言简练而出名,纯朴自然,明白晓畅,言浅意浓,景真情切。其描写对象多为自然风景和退隐生活的闲情逸致———它开创了唐朝以来以描写乡村70
孟浩然的这首小诗却是大作,因而也有多位译者
以此为唐诗翻译之蓝本。以下是迄今为止笔者所收集到的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的十五种译本。其中既有著名诗歌翻译前辈所作,也有新秀的尝试。
(1)OneMorninginSpring([10]翁显良译)
Late?ThisspringmorningasIawakeIknow,
Allaroundmethebirdsarecrying,crying.Thestormlastnight,Isenseditsfury.Howmany,Iwonder,arefallen,poordearflowers?
(2)ASpringMorning([11]许渊冲译)ThismornofspringinbedI'mlying,Notwokeuptill1hearbirdscrying,Afteronenightofwindandshowers,Howmanyarethefallenflowers?
IndrowsyspringIsleptuntildaybreak,
Whenthebirdscryhereandthere,Iawake.LastnightIheardastormofwindandrain.HowmanyblossomshavefallenagainW(3)SpringDawn([12]文殊译)
OversleepinginspringImissedthedawnYNoweverywherethecriesofbirdsareheard.Tumultofwindandrainhadfilledthenight--[
Oh,whataflowery-fallingsightY
(4)DawninSpring([11]Tr.JohnTurner)HowsuddenlythemorningcomesinSpringSOneverysideyoucanhearthesweetbirdssing.
Lastnightamidstthestorm--Ah,whocantellY
Withwindandrain,howmanyblossomsfellY(5)ASpringMorning([11]Tr.Bynner)Iawakelight-heartedthismorningofspringEverywhere,aroundmethesingingofbirdsButnowIrememberthenight,thestormAndIwonderhowmanyblossomswerebroken.(6)SpringDawn([9]孙大雨译)
Feelingnotwhencomethth'peepofspringdawn,
Everywherebirds'songsIhearinmyslumber.Throughthesoundsofwindandrainallth'nightlong,
KnowInothowmanyth'flowersfallinnumber.
(7)TheSpringDawn([11]吴钧陶译)
Slumbering,Iknownotthespringdawnispeeping,
Buteverywherethesingingbirdsarecheeping.LastnightIheardtheraindrippingandwindweeping,
HowmanypetalsarenowonthegroundsleepingY
(8)SpringDawn([12]ShilShunLiu译)Iscarcelyknewitwasdawn,
SosoundwasthesleepofspringfEverywheretherewasbirdsong,
AllnightlongwasthesoughofwindandrainfHowmanyflowershavefallentothegroundY(9)DawninSpring([3]倪培龄译)AtDawnIwakeupinthespring,AndIhearbirdsonallsidessinging.Sinceitwassuchastormynight,
(12)SpringDawn([12]TaKungPao译,1979)Sleepingintospring,onehardlyknewit'sdaylight.
Birdsareheardeverywheretrilling.
There'vebeensoundsofwindandraininthenight,
HowmanyblossomshavebeenfallingY(13)SpringDawn①
IsleptinSpringnotconsciousofthedawn,Butheardthegraybirdschatteringallaround,Iremember,therewasastormatnight,Pray,howmanyblossomshavefallendownY(14)SpringMornings([13]徐忠杰译)
OneslumberslateinthemorninginSpring,Everywhereonehearsbirdswarbleorsing.Asthenightadvances,rainspatters,windsmoan,
HowmanyflowershavedroppedYCanthatbeknownY
译诗的重要捷径之一是需找到诗的神韵所在———诗眼。原诗中的“啼”是本诗的诗眼,根据对诗眼“啼”的理解的不同,译文可分为三组:(1)、(2)、(3)这三种译文的意味大同小异,可列为一组,这几位译者的“啼”都是“悲啼”;(4)-(10)是明显的以“啼”为歌;而(11)-(14)这四个译本的“啼”皆以中性词翻译,
(10)ASpringMorning([13]杨纪鹤译)Iawaketofindthespringmornbright,
Andhearbirdssingingallaround.Windandrainwasheavylastnight,HowmanyflowersfellagroundY
(11)VernalDaybreak([14]黄龙译)
Myvernalslumbertarriestillthebreakoftheday,
Everywhereisaudiblethewarbler'slay.Intheyesternight'sshowerygust,
Howmanyflowers,Iwonder,havefallenintodecayY
①Whiteby1987:71
基调也大致相同,并未明确指出是喜还是悲,似乎有意留空间给读者去想象。
诗眼“啼”到底该如何解释呢?本文对以上三类译文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一组译文是从深层来挖掘。诗的意象,独创中有继承,继承中有独创。全诗的另一种意象是花落春残,前三种译文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情感。但是,译文选用“crying”一词会强压英文读者接受鸟是在悲鸣的“事实”,显得伤感。重要的是,原诗前两句与后两句意境构成一种跌宕的层次,从而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情绪,既喜春又惜春,心绪表达得曲折含蓄。而前三种译文的译者只注重表达诗人的精神感觉,忽略了原诗的写作风格。尽管译文在传递原诗意象及精神方面属上乘之作,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了原诗的意味和意境,没能展现出原诗跌宕的层次与复杂的感觉;它只是让读者理解了原诗内容,却没能让读者欣赏原诗的音美和形美、风格和神韵,得不到原诗的平衡美感,译诗和原诗的“诗味”大不相同。对“啼”的另一种解释是小鸟的欢叫声,鸟儿是在“枝头春意闹”,全诗是“春夜喜雨”,诗文隽永清新。原诗的前两句是描述春天早晨的情景:春眠正酣,早有鸟雀呼晴,催人快起;“处处闻啼鸟”意味着晓与晴,含有喜晴之意。全文是前喜后忧,第二、三组译文可归为此类,尤以第二组见长。
以下是对各个译文的评析:从译诗(1)的后半部来看,翁先生的译文成功地传达了原诗中为花木担忧之情,尤其是结尾部分将原诗作者经风雨而替花愁的情绪表达得十分到位。诗人缘情写景。原诗虽写的是一日之晨,似乎却蕴含着对已到三春之暮的哀怨。“啼鸟”不是在歌唱而是在悲鸣,或者说,诗人听起来是悲鸣。诗人似在自怨自艾,听到的鸟叫也觉得是它们也似乎是在嘲笑自己,似有“杯弓蛇影”、“风声鹤唳”之嫌?
细读翁的译文,读者可能会产生疑问:译文内容不切。忽略的部分有:首行五字,除“春”字外,其余意思均未译出;后两句的动词“闻”、“知”和第三句的“声”也没有译出;增加的内容如:开篇“Late”一词为原文所无;夜来风雨,何以知天怒而用“fury”?诗人对花落状态未曾明示,“poordear”这些限定词又从何而来?如果将翁的译文做一个回译,“原文”可为:(首先一声叹息)晚了!今日醒来已晚,可惜春光难挽,四周鸟咽空啼。昨夜风雨无驻,胜似天公已怒。可怜落红无数!(本文作者译)对比之下,此回译与原文不尽相同。
译文形式上更像自由体诗或散文,缺乏格律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如果唐诗都是以这种方式来翻译,72
世界文学的唐诗的形式。
就其诗的“意似”而言,译者做得深透细致,然而“意美”何如?开头的那一声叹息太过直白浅露,与原文委婉含蓄的风格不相符合,诗人的情感一览无遗。笔者认为,自由体诗虽然可以表达出深邃的意境和强烈的感情,却无法表达古典诗词毋容置疑的婉约、含蓄、言有尽而意无境的艺术性。诗本身是具有朦胧美的,应给读者留以空间,说得太透则如戳破了纸灯笼。诗中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无疑也会限制读者的理解和想象。
许渊冲先生在其译文中的确身体力行着他所倡导的唐诗翻译原则。其译文在内容的传达上,基本以“等化”的方法为主,但不是逐字对译的死译。这样,使得译文读者能和原文读者一样,透过诗的字面形式,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审美能力,对诗做出不同的理解,充分感受原作的美。
其次,他在保证“意美”的前提下力争做到“音美”和“形美”。原诗的音美和形美在译文中得到了极好的体现。他的译文用词洗练,从容自然、干净利落,词数均衡,每行字数对仗整齐,每行音步基本一致,节奏优美,常以aabb的韵式传达诗的音韵美,称得上是英语格律诗。在所有的译本中,他的诗长最短,节奏最快,采用的是严格的抑扬格;而且译文还用双元音
!做尾韵,颇似原诗的尾韵_αi!和后鼻音!η
(rhyme),音似哀怨之声。整篇译文“诗味”浓厚,韵脚工整,节奏明快。许译无论从声响、形式还是从内容上看都更接近原作。从这方面讲,许先生的译文略胜一筹。
对于他的两个译文,笔者认为,第一个反而更好。在第一首中,“lying”和“till”衔接得当,巧妙地传达出“不觉晓”的倦懒气息,三四句也顺接自然。而第二首中的直译稍多,尤其是第一句,似在记实;并且“Isleptuntildaybreak”和“Iawake”意义重复,三四句语义不够连贯,不能引发读者想象,“again”也有凑韵之嫌。
再回首原诗,其最大的特点是语言平易浅显,不饰雕琢。在译作(3)中,译者用“oversleeping”点出了春天的舒爽,用“tumultofwindandrain”点出了昨夜风雨的实况,是“点而不破”,从而引出对下文中“落花”的无限惋惜之情。该译文较好地体现了原作的朴实,并引发读者想象的特点。译文也注意到了以诗行译诗行,词数、音节长短基本均衡,抑扬格使用到位,美中不足的是没有押韵,无法传达出原诗的音韵之美,没有达到中国诗歌押韵的美学要求,它最多只达到了文学翻译的第二层次———语义层次。另外,译诗还运用了破折号来表达语气的转折和承接,这也是一种比较
对于诗中的最后两联,仔细体味似乎还有第三重寓意———当时的社会斗争摧残国家良才的含义。这也许同作品的初始创作意图并非一致,但大作家笔下的诗句往往蕴含有十分丰富的潜能,足以启发读者包括译者的自由联想力,做出“第三重境界”的诠释!而第三种译文的后半部就似有这种同感。
就“意美”而言,孙译和吴译应属上乘之作。两译文都用到了“peep”一词,传神地体现了“不觉”的含义。孙译将首行的“眠”译入次行,变通得十分成功,正如“译诗六论”中的“易”———换易语言形式(方法论)。而且,这一变,由于较好地运用了cohesion这一手段,使得上下两句的潜在含义联结的更为紧密,从而体现出诗人不觉春到,于半梦半醒中忽闻春声的丰富内心
"au"音,感受。语音上,他多采用_!_、代表一种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哀叹之声。美中不足是用文中多次使用“th”,似乎故意扮古,而不似原文言浅意深。
吴译在cohesion和coherent上尚欠考虑。第二句开头的“but”略显生硬,转折不够自然,也未能体现两句之间的语义联系;按其译文,在第三句中,诗人既然能在夜晚睡觉之时听见风声、雨声,那又怎会“不觉晓”?岂非自相矛盾?不过末句倒是较有新意。诗人写景抒情,不是靠抽象的道理或空泛的说教,而是靠诗人精心的措辞和安排的意象。意象是诗歌中的重要表现手段和组成成分,译者应在译文中重现。最后一句诗的景致似在模仿EzraPound的InaStationoftheMetro中的“Petalsonawet,blackbough”,既有意象主义,也有象征主义,形象鲜活,气氛融洽,令人记忆犹新。或许这种相当于归化的做法会让外国读者读来更觉亲切,易于接受;语音上也是采用了严格的抑扬格;其译文的独特之处体现在他所押的是连珠韵,尾韵一韵到底,声响清晰,气势绵延。
JohnTurner和Bynner所译只是做到了字面翻译,当然,作为外族人,对中国的文化自然不如本族人理解得那么深透贴切。不过JohnTurner在最后两句上处理方法比较特别,运用了几个小句,将感情色彩传达得淋漓尽致。而且,在“音美”上,是押的中国诗歌典型的aabb韵。Bynner采用的是扬扬抑格,这也是英文诗歌较常用的格律。但他在译文第一句的“light-hearted”用词不妥。因为原诗并未表现出那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而且第一句就直抒胸臆,有背中国古诗的特点;第三句中的“thenight,thestorm”两个意象不大连贯,第四句的“broken”用词不当,与“blossom”连用,读来似有爆破的声音,完全不似原诗
p221-224)
落花纷扬细无声的韵味。[9](笔者认为,外国译者由于文化、语言差异,虽在诗词理解上不如中国译者长短、韵律上却比大多数中国译者要精明得多。
8)虽将形式稍做改换,变成了五行体,但还译文(是具有一定意美和音美的。(9)、(10)、(13)用词较平庸,感情较、平淡,虽然也有押韵,但是难以再现原文
意境,也难以引起读者感情共鸣。
黄龙所译遵循其所著《翻译学》中的观点所作。他提出翻译需要ellipsisrecoupment
[14]
,即灵活性的省
略、补充等迂回翻译法。如在诗中,“不”转换成了肯定的翻译法,“觉晓”的动词被省略,而转化成时间推移的表达法;第三句同样也省略了动词“来”和名词“声”———是“浅化”方法。第二句的“lay”主要是为了韵脚,而将本句倒装,还将动态“啼”这一动态动词改为静态动词!四句诗各自长短不齐,每句节奏也各不相同。另外,在选词上,黄先生用词好古,如“tarry”、“vernal”,有点“华而不实”的感觉,原诗虽是古诗,但用词并不陈旧;其译文标题“daybreak”的动态意味较强,打破了“不觉晓”的静态。黄先生虽为一代宗师,但却未在“音美”、“形美”上有太大突破。不过,本诗最大亮点也是其他所有英译本之未所能是,这个译本的韵脚是“aaba”,非常近似于原诗韵脚的“aaba”,因而不仅“音美”,而且“音似”。这也许正是黄先生的ellipsisrecoupment的目的所在吧!
TaKungPao的译本在第一行用到了头韵法,两个清音“s”,使人感觉清新。它的意义非常紧扣原文,押韵结构是“abab”,句式虽然没有许渊冲那么字数均等、节奏整齐,但却是一、三句对仗,二、四句对仗的排比手法,基本达到了“形美”。
徐译的不足之处在于,标题“SpringMornings”用的是复数,似乎犯了简单的理解错误;其次,将诗人“我”改换成第三人称“one”,显得客观性太强;再者,前三行纯粹写景,显得与末行的感慨略有脱节,因而较难引起读者共鸣;第二句的“everywhere”一词音节较多,上下节奏不一致;而最后一句将原句拆分成两个问句,疑问语气过于强烈。5.结语
纵观这些译文后发现,它们之间既有中西方译者作为原诗审美主体引起的差异,也有因人而异的“期待视野”下的认知差异,还有不同译者不同语言风格的差异。而这些差异的合力,便使得译语文本各具特色———它们分别在诗歌翻译美学的不同层面对原诗进行了翻译,并将其阐释内涵其译文中,的确做到了“移花接木,浑然天成”,原诗再现于目标语言中。由于不同国家的语言毕竟存在着差异,要两者达到完全相同是不实际的,诗歌的翻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世界通用、对各种体裁均有适用性的原则,它也许只能将如
73
春晓翻译篇六
《从《春晓》的英译谈中国古诗的翻译》
从《春晓》的英译谈中国古诗的翻译
译诗难,译中国古诗更难。本文通过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绝句——《春晓》的不同英译版本来试探中国古诗的英译,指出翻译古诗重要的是要译出诗的“神韵”,只有“深入意境”才能“再创形象”。
古诗英译 《春晓》 复合式解读 直感式解读
译诗难,译中国古诗更难。这可以说是译界人士的共识。
诗歌作为人类社会文学作品发展中的精华一直在文学的殿堂里闪耀光芒。英国著名诗人Robert Browning曾做过类似这样的解释:诗歌是创作那一刻的灵感。诗人有那么一刻创作的冲动,创作出来以后或许连他自己都不知该如何为诗释义。诗的难解性可见一斑。释诗就已如此之难,那么译诗更是可想而知了。古今中外很多大文豪,大译家就提出“诗不可译”。美国诗人Robert Frost的一句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成为“诗歌不可译”者们的有力依据。即使是主张诗可译的人士也提出要“以诗译诗”,“诗人译诗”。我国的著名诗人郭沫若,闻一多等都是持这种观点的。
中国人的感性思维方式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与西方人的理性思维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是迥然不同的。而唐诗最能体现这一点。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鼎盛时期而产生的一个奇迹。在形式上,唐诗讲求韵律格致;在内容上,则讲求一个“意”字。古人所主张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最好的说明。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指的是诗人的诗意不只在言内,更在言外。也就是中国人所谓的“神韵”、“意境”。要想将言外的“神”、“境”准确地表达出来是很困难的,更何况要以诗的形式用重形的西文来表达呢?所以才有了大家的共同体会:译诗难,译中国古诗更难。
虽然中国古诗难译,但随着世界联系的日益密切,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精髓,中国古诗还是要译的。但如何译?这是摆在每位译者面前的问题。本文拟就《春晓》的英译来试探中国古诗的英译。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简洁晓畅,读来朗朗上口。从字面看也易懂,但其内涵却是要好好体悟一番的。清王尧衢在为其注解中指出:此诗字字做“晓”字。第一句自不必说;第二句中,因鸟啼而示“晓”;第三句中,“夜来”示“晓”;第四句,一个“?”示“晓”。这一切若非细细品味是很难领会得到的。但这还不够,更深的内涵还深藏其中,需要慢慢领会。这点下文会再提到。让我们先看《春晓》的截然不同的两种译文。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
Not wo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许渊冲译
Late! 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
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 crying.
The storm last night, I sensed its fury. How many,
I wonder, are fallen, poor dear flowers!
——翁显良译
对照原文,我们可以看出,许译从形式上讲更接近原文,其对仗工整,简洁明快,与原诗十分相称,可以说是比较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音,形,义。而翁译在这方面却显得稍逊一筹。我们甚至可以说翁译极不“忠实”地对原诗作了处理。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在传递原诗意象方面,翁译无疑占有绝对优势。翁译从更深层次上表达了诗人在春天雨夜睡得香甜的美妙情景,及伤感“春雨打击花落下”的痛楚意境,从形、神两方面表达了诗人惜春、爱春、伤春的情怀。
同一首简单明了的古诗为何在两位大译家手里却成了截然不同的东西?这是与诗的解读有很大关系的。张保红在其《古诗英译三题》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指出这首诗虽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然而言浅意浓。要读懂这首诗,仅从字面上理解是难以奏效的,从而提出了两种解读方式:复合式与直感式。这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式导致两种不同的解读效果,他指出:复合式,即诗人抓住清晨睡起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但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漏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的感情轨迹,然后让读者沿着诗人的思维方向去丰富和补充。这种解读得出的诗的主题是惜春,爱春;直感式,即诗人亲历“春眠不觉晓”,亲闻处处鸟啼,亲受夜来风雨,亲见花儿纷落,这种解读得出的诗的主题是惜春,伤春。
回过头去再看译文,我们可以看出:许译采用了复合式的解读方式,他将诗人的直感和意识复合在一起对其进行理解,从而才有了他的译文;而翁译则采用了直感式的解读方式,从而他挖到了诗人的内在感受,也即挖出了原诗的深层意蕴,从而对原诗重新组合,通过对其意蕴的再表达再现了原诗。两相对照。我们
可以感到第二种解读方式似乎更能突出诗人直感感觉的敏锐,也更使该诗具有诗意特征。而通过这种解读得出的译文也就更像是诗。所以有人认为理解原文总比译成另一国文字要容易些的看法对于汉语却不尽然。对于重意的汉语,尤其是其被应用到极限的表现——中国古诗,也许最关键,最难做到的还是在于理解,其次才是翻译。
虽然现今译界对不忠于原文的译文进行大肆批判,译界怪才林纾就是一例。但在具体问题上我们也要灵活对待才行。虽然我们不提倡林纾过分的乱译、改译,但其对原作“神”的把握却是我们该学取的。在译诗方面更是要如此。前文提到中国人注重的是“神韵”,是“意境”,而中国人的感性思维方式却使其能在一些意象面前感悟到其所包含的“神韵”。但注重理性的西方人呢?他们能够领悟的到吗?如果他们不能领悟,那么我们的译诗还有什么意义,毕竟汉诗英译的目标读者是西方人,其目的是为了要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文化宝库。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古诗英译方面,我们要“深入意境,再创形象”。
深入意境,再创形象。唯有此,才能创造出适合目标读者口味、鉴赏力的诗作。不懂华文的庞德虽对中国古诗改容易貌,但他的诗作却体现了原诗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能让西方读者所喜爱,使他们得以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这不正是我们的希望所在吗?当然要真的做到深入意境,再创形象并不是一句话的事。笔者比较了《春晓》的9种译文,发现真正做到这一点的怕是只有翁教授一人。这就需要有志于古诗英译的译者们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尤其是对中国古诗的鉴赏能力。只有挖出其深层的东西,才能对其进行完美地再现。
朱纯深教授在其《心的放歌》一文中指出:“诗,不是通过对其所指意义的解释而获得,而是阅读过程中因为用心的体验而产生,因为放心的翻译而驻留。这就是‘诗意’”。也许这应是每位译诗者所应记取的吧。
参考文献:
[1]朱纯深.心的放歌(二之一)——假设诗歌翻译不难[J].中国翻译,2002,(2).
[2]张保红.古诗英译三题[A].杜承南,文军主编.中国当代翻译百论[C].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
[3]邵汉明.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王尧衢注.单小青,詹福瑞点校.唐诗合解笺注[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春晓翻译篇七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春晓》英译》
春晓翻译篇八
《春晓译文赏析》
唐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我们的古诗词英译评析当然少不了唐诗。孟浩然的诗风格明朗,语言清澈,感情真挚,情景交融,是唐代诗人中除李白、杜甫外特别值得研究的一位。在各种诗体中,孟浩然尤其工于五言诗,本节我们就来分析他的《春晓》的几例译文。
春 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小诗,初读之下似觉平淡无奇,但如果反复读之,便会发现诗中别有天地。它的魅力不在华丽的辞藻或奇绝的手法,而在于它行云流水般平易自然、悠远深厚的韵味。诗人写情,只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来描写,但又不铺陈开去,只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让读者自己去捉摸、去猜想。诗人写景,仅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从听觉角度着笔描写春之声:鸟声婉转悦耳,啁啾起落,远近应和,春风春雨,潇潇洒洒。淡淡几笔,就绘出了融融春意,表现出诗人惜春爱春伤春的内心感受。全诗言浅意浓,景真情切,像是从诗人心底流出的一股清泉,读之令人如饮醇醪,不觉自醉。
译文一:
Spring Mornings
Tr.徐忠杰
One slumbers late in the morning in spring,
Everywhere, one hears birds warble or sing.
As the night advances, rain spatters; winds moan.
How many flowers have dropped? Can that be known?
首先题目的翻译有问题,该诗描写的是一个春天的早晨,而不是几个或好几个春天的清晨。正确的译法应该是a spring morning。 一、二行的One slumbers late in the morning in spring, Everywhere, one hears ┅似乎写景的客观性太强了些,让人难以体会诗人融于景中的情和意。但birds warble or sing用得好,表现了前两行诗中春意盎然的景象和诗人爱春的
心情。前三行合起来似纯写景,与末行的感慨略有脱节。末行虽连用两个问句,语意曲折婉转,但较难引起读者的共鸣,使其无法分享诗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感慨。
形式上,该译文基本上采用抑扬格,节奏感掌握得比较好。徐译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用韵巧妙,/in/音轻灵剔透,/oun/音婉转低吟,很好地再现了原诗的神韵和风格。总的来看,徐译在音美和形美方面作得较好,但在意美上稍有欠缺。
译文二:
A Spring Morning
Tr.许渊冲
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
Not wo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许先生的译文整体上对仗工整,简洁明快,同原诗一样具有言浅意深的艺术效果。首句中的lying和第二句的till衔接得当,巧妙地传达出“不觉晓”的意味和倦懒的气息。三、四句也承接得较好,但若单独看,第三句略显平淡,第四句因感慨的味道略强于原诗而不及原诗低沉婉约,隽永清新。韵律上该译采用严格的抑扬格,节奏很快。音韵上用/ain/也较好。总之,无论是音美、形美,还是意美,许译对原诗都把握得挺好。 译文三:
The Spring Dawn
Tr.吴均陶
Slumbering, I know not the spring dawn is peeping,
But everywhere the singing birds are cheeping.
Last night I heard the rain dripping and winds weeping,
How many petals are now on the ground sleeping?
吴先生译文的韵脚极有韵味,且一韵到底,全诗笔调轻快活泼。第一句
的peeping,传神地再现了“不觉晓”的意韵。第二句的cheeping也表现出婉转悦耳的鸟鸣声,此二词的选用,可谓“音意兼得”。但But一词略显生硬,转折不够自然,又未能展开与上句的语意联系。第三句的Last night不若用all night long更有诗意;I heard似乎也应删掉,因为它冲淡了后面的“风雨声”。末句的petals ┈ on the ground sleeping一喻倒形象传神,充分展现了诗人惜春的情绪和全诗极淡的伤感情调。译诗在韵律上采用的是严格的抑扬格,节奏感很慢。整体而言,在音、形、意方面都处理得较好。
译文四:
A Spring Morning
Tr. Witter Bynner
I awake light-hearted this morning of spring,
Everywhere round me the singing of birds —
But now I remember the night, the storm,
And I wonder how many blossoms were broken?
Bynner译文整体上还可以,但在传达原诗意美方面欠佳,其中第一句的light-hearted是译者特意添加上去的,原诗并没有说诗人醒来后心情愉快,而是表达一种朦胧恍惚的感觉;且第一句就直抒胸臆,多少违背了中国古诗的审美特性。第二句的singing用得好,表现出百鸟啼鸣的喜春景象。第三句的But now用得不大妥当,承接两句不够自然,也很难令人产生联想。Storm用来表现春天的“风雨声”不恰当,况且它与the night也不很连贯。第四句的broken选词不准,它与blossoms连用,不似原诗纷花渐落细无声的婉约韵味。韵律上Bynner采用的是抑抑扬格,全诗基本不押韵,所以这首译诗在音美上也稍差人意。
译文五:
One Morning in Spring
Tr.翁显良
Late! 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
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 crying.
The storm last night, I sensed its fury. How many,
I wonder, are fallen, poor dear flowers!
在几例译文中,翁先生的译文显得特别独特,这是因为他对该诗的理解颇为独到,译诗方法也别具一格。 在整体把握上,翁译侧重表现的是诗人惜春、伤春的情怀。他认为“孟浩然写的虽是一日之春,却已到三春之暮,„啼鸟‟不是在歌唱而是在悲鸣。或者说,诗人听起来是悲鸣┈”(《外国语》1981年第6期)。于是译者力图摆脱原诗形式上的束缚,着力表现一种暮春已至,风雨摧花,鸟啼花落的景象和诗人对春光难驻,风雨难堪,落红难缀的感慨。然而,《春晓》一诗以言浅意深,清新婉约著称,翁译首句中的一声叹息未免太过直白浅露,与原诗委婉含蓄的风格不符。而fury,poor dear几词的使用也过于平直,诗人情感一览无遗,缺少中国古诗言不尽意、意于言外的韵味。因而译文虽理解深刻,却未能传达出原诗的意境。次外,翁译以无韵的散文体译诗,散文味较重,诗行长短不一,缺乏音乐性和节奏感,不能不有损诗意的传递。
译文六:
Spring Dawn
Tr.孙大雨
Feeling not when cometh th‟peep of spring dawn,
Everywhere birds‟ songs I hear in my slumber.
Though the sounds of wind and rain all th‟ night long,
Know I not how many th‟ flowers fall in number.
同吴译一样,首句的peeping,传神地再现了“不觉晓”的意韵。将第一句“眠”意译入次行,变通得十分成功,不仅使上下两句的潜在含义连接得更为紧密,而且从诗人的角度出发(Feeling ┈ I hear in my slumber.),着重表现了诗人于半梦半醒间忽闻春声的内心感受。三、四句以Though the sounds和Know I not紧扣诗人听窗外音,忆昨夜事,思户外景的情感线索,层层深入,深刻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但第四句的the纯属多余,in
number与how many重复,有趁韵之嫌。总的来看,孙译诗情浓郁,在意美方面比较成功,同时也兼顾了音形之美。此译不足之处在于用词过古,不似原诗言浅。
春晓翻译篇九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春晓》的几种译本》
2011年9月
第8卷第9期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Sep.2011Vol.8No.9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春晓》的几种译本
涂中庆,董园园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摘
要: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为翻译学研究和译作分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生态翻译学理论
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突出强调译者的主体性。生态翻译学理论提出的翻译方法是侧重“三维”间的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还要实现文化内涵的传载和交际意图的传递。与以往从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美学理论等角度的分析不同,本文采用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转换角度评析唐诗《春晓》的英译文本,分析每一译本在“三维”转换方面的得与失,并得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最佳译文。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多维度转换;整合适应选择度;《春晓》译本
以生物学家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理论依据,胡庚申教授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1],并于2006年,
正式提出并诠释了“生态翻译学”[2]这一概念。胡庚申教授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即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不断地适应和选择的交替过程。所谓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
[1]
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真正地做到‘多维’地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和至少‘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选择转换,才有可能产生恰当的译文。”[1]本文采用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转换角度评析唐诗《春晓》三种典型的英译文本,分析每一译本在“三维”转换方面的得与失,并尝试得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最佳译文。
二、原诗分析《春晓》是盛唐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意境十分优美的五言绝句。诗人抓住春天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春景将要逝去的怜惜之情。原诗如下: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此诗通过春晓(春天的早晨)诗人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惜春、伤春、伤己之情怀,意境深沉,格调悲凉,语言极为含蓄凝炼,句子间跳跃性大。诗的前两句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由此可以想像到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酣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像到屋外此时已经是一片明媚的阳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第三、四句是诗人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可以猜想夜里这一阵阵风雨声不是暴风骤雨,而是清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的更加明丽。但是,它毕竟摇落掉很多春花,带走美丽的春景,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三、从“三维”适应性转换角度比较《春晓》英译本对《春晓》的英译,有多个版本,如许渊冲、翁显良、Witter
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被翻译生态环境因素所左右的选择活动
[1]
背后就是“适者生存”、“汰弱留强”机制[1],翻译活动应该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提出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2][3]。生态翻译学是打破了以往种种翻译研究的局限,将翻译置身于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来探讨分析。该理论推崇“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使译文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上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
一、“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三维”转换也被称之为“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最佳的翻译应该是“三维”转换间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多维转换程度也成为了译评标准之一。
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在翻译时,译者要注意“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之间的转换,进行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译者要不仅要注意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还要实现文化内涵的传载和交际意图的传递。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1]。由于汉英思维方式不同,汉语和英语在语言表达层面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翻译时应充分考虑翻译的整体生态环境,对词汇进行选择调整,对语言形式进行转换。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和阐释”。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很大的差异,译
[1]
者在进行原语语言转换的同时,要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当考虑到是选择保留原文文化内涵,采用异化手段;还是采用译语中相对应的文化意象进行替代,进行归化转换。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1]。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
Bynner、JohnTurner和吴钧陶等著名翻译家都翻译过此诗,
得出了不同的翻译版本。此外,也有不少对《春晓》不同英译本进行分析比较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从功能语言学角度[4]、语篇分析角度[5]、及物性理论[6]等角度分析比较不同的译本。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三种译本,利用全新的“三维”(语言维、文
·120·
化维、交际维)转换视角,分析《春晓》三个英译本在“三维”转换方面的得失,并得出中“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最佳译本。
(1)ASpringMorning
忽视这些,会让西方读者认为我们的古诗就是这种形式。因此,在语言维层面上,译文(2)较译文(1),略有逊色。
译文(3)四行诗中有五处押韵“peeping”、“cheeping”、“dripping”、“weeping”、“sleeping”,另有三词“slumbering”、“spring”、“singing”尾音相近,而且一韵到底,却了无变化。形式及押韵上虽较译文(2)而言,略微展现了汉诗的特点,但较译文(1)而言,仍然略显逊色。
(二)文化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关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在进行原语语言转换的同时,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1]。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习俗和文化,这些必然在语言上得以反映。原诗释文:春日酣梦不知不觉到了早晨,到处都是鸟儿明快的啼叫声。想起夜里的那阵阵风雨声,感叹不知道多少花儿零落在庭院。受汉语语言和文化的影响,联系诗的前两句,我们可以猜想夜里这一阵阵风雨声不是暴风骤雨,而是清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的更加明丽;然而,它毕竟摇落掉很多春花,带走美丽的春景,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三种译文对原诗中的“风”和“雨”作了不同的处理,译文(1)“风”和“雨”分别使用“wind”和“showers”;译文(2)“风”没有翻译,“雨”使用了“storm”和“fury”;译文(3)“风”使用了“windweeping”,“雨”使用了“raindripping”。在我们的文化里,春风春雨给我们的印象是和风细雨。译文(1)wind(风)、showers(细雨)。译文(2)省略了对“风”的翻译,用“fury”修饰“storm”,强上加强,给人暴风骤雨的感觉。此外,用“crying”修饰“鸟鸣”,在理解原文上也有出入,春天的早晨,诗人听到的是欢快悦耳的鸟鸣声,怎么能是Crying呢?译文(3)使用“windweeping”,“weeping”修饰“风”,多指风长啸且意境哀怨;“dripping”修饰“rain”,多指雨滴滴答答,这种雨几乎打落不了多少花瓣。较之原诗释文,许诗在文化维层面转换上更胜一筹。
(三)交际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交际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1]
交际可以分为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等,这里指的是目的语读者通过阅读译文与源语作者之间的互动,即读者通过译文能够领悟到原文作者的表达初衷,继而与作者在态度、情感、思想等各方面产生共鸣或争议。在古诗英译的过程中,译者则扮演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译文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际是否得以实现。用目的语准确地将原文转换成译语读者能理解的“对等物”,使得读者领会原作者的吟诗意图,促成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间交际目的得以实现。此外,为使译文读者更好地领悟原作者的情感,译文中意境的传达也是不可或缺的。诗的音韵是诗特有的表达方式,而意境则是诗意赖以飞翔的翅膀,是一种软信息的传达。
译文(1),前两句和后两句无论是在语言维还是文化维上都处理的比较得当,不仅保持了汉语诗歌的音韵形美,也较完整的表达了原作内容。然而,将这四句连在一起,却让人感觉后两句有些突兀,与前两句意义的联系不大,有些脱节,让人不
(下转第134页)
ThismorningofspringinbedI’mlying,NotwokeuptillIhearbirdscrying.Afteronenightofwindandshowers,
Howmanyarethefallenflowers!(许渊冲)
(2)Late!ThismorningasIawakeIknow.Allaroundmethebirdsarecrying,crying.Thestormlastnight.Isenseditsfury.Howmany,Iwonder,arefallen,poordearflowers.(翁显良)
(3)TheSpringDawn
Slumbering,Iknownotthespringdawnispeeping,Buteverywherethesingingbirdsarecheeping.
LastnightIheardtheraindrippingandwindweeping,
Howmanypetalsarenowonthegroundsleeping?(吴钧陶)
(一)语言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
[1]
在语言方面,汉语和英语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以诗言志,以诗抒情,以诗写景,以诗状物,是古人的喜好。汉诗整齐、简练、虚词少,以凝练简洁的语言承载较大的信息量。英诗于汉译差别很大。英诗很难做到像汉诗一样整齐凝练,且较多使用诸如冠词、介词、连词等虚词。汉诗以连续几个词语组成的意象勾勒一幅幅或优美壮丽或哀怨悲壮画面,英诗很难做到。作为五言绝句,《春晓》只有四行,每行五个字,充分体现了汉诗的工整和简练的特点。在汉诗英译时,尤其要注意语言维层面的转换。下面从句长和音韵方面来看三种译本在语言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许渊冲认为“译诗除了传达原诗的内容之外,还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形式和音韵……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7]许渊冲在译诗方面一直坚持,译诗应该保持原诗句的形式和韵律。他的译作一般都具有严格的韵律格式,形式上也要力求和原诗一致。译文(1)押的是aabb韵,而且第1和第2行每行字数仅为八个字,很好地传达了汉诗的音美和行美。译文第1句和第2句中的“morning”、“bed”、“lying”、“wakeup”、“hear”等词起到了意义连贯的作用,第2句还使用“not…until”衔接,这在充分表述汉诗的基础上,也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易于读者接受理解。第3句和第4句,“after”、“wind”、“showers”、“fallenflowers”,都处理得很好。可以说,在语言维层面上,许先生的译文实属难得。
翁显良认为,汉诗是不可译的,如果一定要译,也要在英译时保持英语古典诗歌的本色。“这本色,一不在于词藻,二不在于典故,三不在于形式。而是在于意象以及加强其艺术效果的节奏。只要能再现原作的意象,不一定模仿其章法句法字法。”
[8]
看译文(2),从语言上,原诗中通过感观体现出的意境,在翁先
生的译文中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sense”、“wonder”都体现出诗人的思想活动,再现了原诗的语式。“poor”、“dear”修饰“flowers”,再现了作者的深刻忧伤。读者循此,不难体会孟浩然作诗的初衷。而且,译文自始至终都是以第一人称在描述,如“Iwakeup”、“Iknow”、“Isensed”和“Iwonder”,使全诗一致、连贯。然而,在形式上与原诗相去甚远,既不押韵又不分行,各句音步数大不相同,形式十分自由,很像英语古典诗歌的本色。然而,中国古诗在形式和押韵上有严格的限制。如果完全
·121·
要包括语言障碍,文化障碍,民族中心主义,偏见与歧视。究其原因在于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以及个体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淡薄和能力的不足。本研究以留学生为调查对象,但由于交际存在于双方之间,因此交际中产生的障碍也反映了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能力欠缺。
武汉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高校云集,历史文化悠久,素有“九省通衢”之美誉,美丽的江城正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外友人来汉学习深造,投资经商,观光旅游,因而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而跨文化交际在武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对此,笔者倡议,跨文化交际主体走出各自狭隘的交际圈,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克服民族中心主义,树立全球文化观。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意义不仅在于提高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英语水平,更多的则应当应用于实践以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
(注:本文为湖北经济学院学生科研项目“武汉的外国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现状调查”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成员:张晓曦、黎华丽、姜利华、胡召恒,指导老师为外国语学院何明霞
教授,项目编号:KYP201045))
参考资料: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3]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M].商务印书馆,2009.[4]顾曰国.跨文化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5]窦卫霖.跨文化交际基础[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6]杜瑞清.跨文化交际:探索与实践[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9).
[7]李建忠.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几种要因[J].外语教学,2002,23(5).[8]王群.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5,(7).[9]梁克俊.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08.
[10]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育与研究(外国语文
双月刊),2005,37(5).
(上接第121页)知道诗人到底想传达什么思想感情,“喜春”还是“惜春”、“伤春”?诗人的所要传递的思想情感是作诗的精髓所在。“以诗言志,以诗抒情,以诗写景,以诗状物,是古人的喜好”[9]。如果译文没有有效传递诗人思想情感,则大大削弱了译文的交际效果。在这点上,译文(1)做到了音美、形美,但是却丢掉了诗歌最重要的“意美”,颇有因形害意之憾!
译文(2)一声叹息“Late”体现出诗人酣梦初醒对辜负春光的惋惜,“poor”、“dear”修饰“flowers”,再现了诗人对风雨摇落掉很多春花,带走美丽春景的深刻忧伤。读者不难体会诗人作诗的初衷: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译文(3),第1、2句没有明显的悲喜色彩,由于使用“cheeping”(鸟儿欢快的鸣叫声)修饰“鸟鸣”,我们隐隐约约可以体会到少许的欢喜色彩。第3句,用“weeping”(哀怨长啸声)描写前夜的风雨,这又和前文的基调不符合,用“sleeping”修饰散落一地的花瓣,读起来遮云罩雾,不知所云。译文(3)整体看来,好像是鸟儿在经历了昨夜的风雨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欢快地鸣叫,鸟儿成了诗歌突出的重点。但是诗人是想突出昨夜经历风雨后的“落花”,且是表达一种花朵凋零、春景逝去的感伤情怀。在这点上,译文与原诗是不相符的。
四、结语
综观三篇不同的译文,通过从“三维”转换角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三种译本在适应性选择转换方面的得与失,而“整合适应选择度”相对较高的作品是许渊冲的译文,但其译本也并非完美,其在交际维这一层面上未能达到较好的交际效果。换句话说,三种译文各有所长,各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在不
同程度上传达了原诗的意境和形象,当然也各有所短。三种译文都尽可能地跟原诗保持一致,但译文与原诗之间又有一定的距离。
本文基于生态翻译理论,从多维转换角度分析比较《春晓》三种典型的英译文,得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最佳译文,表现了生态翻译理论在指导翻译过程、翻译批评中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更理性地分析各种译文,并对翻译实践也有良好的实际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b(6):11-15.
——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3]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
a(2):125.
[4]薛彩荣.从及物性理论看古诗《春晓》的翻译[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学报,2011,(1).
[5]张晓莉.对《春晓》四种英译文的语篇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2007,
(1).
[6]张晓春.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看古诗《春晓》的翻译[J].广东外语外贸
大学学报,2004,(3).
[7]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汉诗英译琐议之三[A].诗词翻译的艺术[8]翁显良.本色与变相—
[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9]黄忠廉.释“变译”[J].外语研究,2002,(3).
·134·
春晓翻译篇十
《《春晓》四个英译本“三美”的展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