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翻译】
范仲淹二岁而孤阅读答案篇一
《范仲淹二岁而孤》
范仲淹二岁而孤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辰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擅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以来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候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稀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于是就博通《六经》的要领,慷慨有抱负于天下,他经常对自己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注释】
⑴孤:幼年丧父
⑵适:嫁
⑶世家:家世
⑷去:离开,离去
⑸南都:今河南商丘
⑹寝:睡觉
⑺或:有时
⑻怠:疲惫困倦
⑼辄:就,于是
⑽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诗》《书》《礼》《易》《春秋》《乐经》
⑾旨:要领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dàn 义:吃
②辄以水沃面音:zhé 义:往往,总是
③食不给音:jǐ 义:供应
④乃至被谗受贬音:chán 义:说别人的坏话
⑤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谪:降职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B)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③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于是,精通了六经的主旨要义,他慷慨激昂地立下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的大志。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 做官后因直言而遭降职。
③ 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点明范仲淹胸中的大志)。
6.文中表明少年范仲淹身世、家境的句子有“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表明他发愤苦读的句子是“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范仲淹二岁而孤阅读答案篇二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答案》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1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啖dàn 粥而读 音 : 义:吃,食用
辄以水沃wò 面 音: 义 :浇洗
食不给Ji 音 : 义 :接济
乃至被谗chán 受贬 音 : 义:诋毁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B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有时夜晚昏昏欲睡时,就用水浇洗面孔。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老婆、孩子吃的穿的只是狗用罢了。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一层:写其少有大志,发奋苦读。二层:做官关心国事,勇于但当。三层:写其刻苦自励,天下为先的崇高境界。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
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交代了范仲淹高风亮节的思想基础,是画龙点睛之笔。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dàn 义:吃
②辄以水沃面 音:zhé 义:往往,总是
③食不给 音:jǐ 义:供应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chán 义: 说别人的坏话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b)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③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于是,精通了六经的主旨要义,他慷慨激昂地立下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的大志。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 做官后因直言而遭降职。
③ 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点明范仲淹胸中的大志)。
范仲淹二岁而孤阅读答案篇三
《范仲淹二岁而孤》
范仲淹二岁而孤阅读答案篇四
《七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司马光好学》》
(二)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4分)
①啖粥而读 音:dàn 义: 吃 ②辄以水沃面 音:zhé 义:就 ..
③食不给 音: jǐ 义: 供给、供应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chán 义: 说别人坏话 ..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B )(2分)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有时晚上疲惫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脸。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3分)
① 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 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
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揭示主题 的作用。(2分)
6.翻译全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他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做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读书、勉励自己,每餐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三)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5分)
①患记问不若人 担心 ②众兄弟既成诵 已经 ..
③迨能倍诵乃止 等到 才 ④咏其文 吟咏 ...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2分)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划分句子节奏,每句只划一处。(2分)
用 力 多 者/ 收 功 远 咏 其 文 / 思 其 义 / 所 得 多 矣
4.翻译句子。(3分)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译: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5.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C )(2分)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C.书不可不成诵。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6.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韦编三绝 (2分)
7.翻译全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范仲淹二岁而孤阅读答案篇五
《《范仲淹苦学》阅读》
《范仲淹苦学》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发
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连
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
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他
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
仲淹刻苦读书、勉励自己,每餐不吃两种以上
的荤菜,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所
以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
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
乐。”
范仲淹二岁而孤阅读答案篇六
《文言文阅读训练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1
夜昏怠2,辄3以水沃4面;食不给5,啖6粥而读。‖既7仕,每8慷慨9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10受贬,由参知政事谪11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困了,就用冷水冲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喝粥坚持苦读。做官以后,常常情绪激动的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谗言而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给自足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注释
1、孤:幼年丧父之孤。
2、昏怠:昏沉困倦。
3、辄:往往,每每。
4、沃:浇,引申为“洗”。
5、给:供应
6、啖:吃。
7.、既:副词,不久,后来。
7. 谗:说人坏话。
8、每:常常 。
9、慷慨:形容慷慨激昂。
10、谗:说人坏话
11、谪:贬谪,贬官。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启示
本文是欧阳修为北宋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写的一篇传记,主要记叙了范仲淹为实现“天下之志”的艰辛历程。他家贫无依,凭着个人顽强的意志,发奋学习,以苦为乐,以天下为己任,刚正不阿,清贫自励,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当时乃至后世人民的敬仰和爱戴。他的立志高远、发愤图强、耿介正直、不慕荣利、一心为国为民的精神及人格操守直到今天仍具有现实的意义,秉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志的范仲淹,仍然是我们二十一世纪中华儿女的学习榜样。
阅读训练
1、给下面句中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②辄以水沃面
③食不给 ④乃至被谗受贬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每天拿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 文中表明少年范仲淹身世、家境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他发愤苦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________________》的
名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答案
1.①吃② 往往,总是③供应 ④说别人的坏话2.B
3.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② 做官后因直言而遭降职。③ 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二岁而孤”、“母贫无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6.《岳阳楼记》,揭示主题.
范仲淹二岁而孤阅读答案篇七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及答案(2)》
《送东阳马生序》集锦
一、(2007年福建省宁德市)(四)阅读文言文,完成18—22题。(17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弗之怠( ) (2)负箧曳屣( ) ..
(3)四支僵劲不能动( ) (4)溥幼嗜学( ) ..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如是者六七始已。
2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余 因 得 遍 观 群 书
21、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4分)
22、读了[甲] [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3分)
一、答案 18、懈怠,放松;背;同肢,肢体;爱好 19、能译出主要意思,语言通顺即可。
20、余/因得/遍观群书。21、(1)学习勤奋,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2)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习。22、能围绕“勤奋”、“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中的一点谈感触即可。
二、(鄂州市2007)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②礼愈至 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④主人怪问衡 ....
2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门人弟子填其室 B 弗之怠
或遇其叱咄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 邻舍有烛而不逮 D 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2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
甲文
乙文
2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二、答案20、①借 ②周到 ③报酬 ④感到奇怪 21、D
22、①我站在他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②主人被感动了,赞叹他的精神,把书借给他,后来,他就成为大学问家。
23、甲文:①“余”凭诚信借书苦读。②“余”毕恭毕敬请教老师。乙文:①匡衡凿壁借光读书。②匡衡劳作不
求报酬借书。24、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①刻苦勤奋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请教。
三、(2007年临沂市)文言文阅读(共12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2分)
无从致书以观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颐既觉 ....
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2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3.甲乙两文有写作内容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4分)
内容:
感情:
4.甲乙两都 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
三、答案1.⑴引来,得到;⑵询问,请教;⑶书信;⑷醒,睡醒。2.⑴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⑵以拜师的礼节到颖昌拜程颐为师,师生之间相处十分融洽。
3.⑴都写到“求师”这一内容(1分);⑵都体现出求师的诚恳和老师的尊重。(2分)
4.不相同(1分)。甲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1分);乙
文从侧面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杨时对教师的虔诚、恭敬(或尊重)的态度,表达尊师重的思想(2分)。
四、(05安徽省) 阅读下面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回答问题。
1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以:
(3)腰白玉之环 腰:
18.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9.文中哪些词句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3分)
20.对文中画线句子,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3分)
四、答案(15分) 17.(3分)(1)借 (2)用 (3)挂在腰间 18.(6分)(1)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2)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19.(3分)余幼时即嗜学 慕圣贤之道 以中有足乐者 20.(3分)要点:①排除不利于学习的环境的干扰;②在物质上不盲目攀比;③坚定人生追求,刻苦勤奋学习。
五、(五)阅读下边两个语段(17分)(2007年内蒙古赤峰市 )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1),辄以水沃面(2);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3),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1、昏怠:昏沉困倦。2、辄:就。沃:浇。这里是“洗”的意思。3、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22、解释加点的词。(4分)
(1)余幼时即嗜学( ) (2)录毕,走送之( )
(3)益慕圣贤之道( ) (4)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
23、下边加点词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肉食者谋之
24、翻译句子(6分)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5、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甲段中写人物读书刻苦的语句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甲文中“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范仲淹“被谗受贬”的原因是:___________(都用文中的句子回答)(4分)
五、答案
22、(1)爱好、特别喜欢 (2)跑 (3)更加 (4)妻子和儿女 23、A
24、(1)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是获得了学问。
(2)读书的人(贤德的人)应当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
25、家境贫寒与刻苦读书。 26、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7、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六、(2008年怀化市)阅读文言文答题。(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④)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① 昏怠:昏沉困倦。② 辄:就。③ 沃:浇。文中有“洗”之意。④ 重:兼有两种(事物)。
1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语。(4 分)
①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③ 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谪:
② 录毕,走送之 走: ④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妻子:
范仲淹二岁而孤阅读答案篇八
《课外文言文阅读答案》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范仲淹二岁而孤阅读答案篇九
《2、22篇课外文言练习及答案》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
④或答人简札 .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
2.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3. 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
“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
③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 ..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
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
A.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译文: 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六)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阅读训练】
1. 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 ②辄默记 ..
③儿痴如此 ④恬若不见 ..
2.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
3.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七)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有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 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
③就明而读 ④如是者十四年 ..
2. 翻译划线的句子。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如是者十四年 ..
B 其如土石何 其寝室有短窗 ..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八)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②臣安敢戏其君 ...
③孰与昧行乎 ④何不炳烛乎 ....
2. 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九)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 ...
2. 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一0)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②衡乃与其佣作 ..
③资给以书 ④遂成大学 ...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②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何以战 D.必以分人
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用四字短语作答)
(一一)七录《明史·张溥传》
【原文】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译文】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范仲淹二岁而孤阅读答案篇十
《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常熟市2011届初三调研测试试卷
语 文
第一部分(26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jiǎ洁 ②斟ó) ③无边无ín) ④融会
(guàn)通
2.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①仰望这缕芊弱而执著的绿色,总令我心旷神怡,思序万端,无以言说的沟通感拓展着我也分解着我。
②“云本无心水自闲”,今天站在退耕还湖后碧波万倾的尚湖边,品味白居易写姑苏之水的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蒹葭凄凄,。 (《蒹葭》)
② (王维《》)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④ 《无题》)
⑤千嶂里, (范仲淹《渔家傲》)
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⑦ (《〈论语〉八则》)
⑧亲贤臣,远小人, (诸葛亮《出师表》)
4.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文后问题。(3分)
经过两个月认真筛选,备受关注的常熟方言发音人今最终确定。来自老年组、中年组和青年组的三男三女六位常熟方言发音人,将把最具代表性的三代常熟话以语音形式录入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永久保存。据了解,本次活动以虞山镇发音为标准,共有四十四位市民报名参加。通过初选,十八位市民进入到最后的复选。他们按照顺序,通过表述、读字、读词、读句子进行全程录音,并在现场接受专家组的提问,随后专家组通过听录音来进行最后的打分,并最终确定六人为常熟方言发音人。
(1)请为上面这则材料拟写标题(15字以内)。(1分)
【答】 ▲
(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一些土生土长的常熟人,已不能熟练地使用常熟话进行交流, 在“90后”中甚至出现了“无方言”人群。对这种现象,有人认为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有 人则认为常熟人就应该说好常熟话。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理由。(2分)
【答】 ▲
5.名著阅读。(5分)
①他装出很有自信能找到搜寻的人或者找到出洞的路的样子,然后,他手拿着风筝线,
手脚并用地在一条通道里往前爬,饥饿使他备受煎熬,而大限将临的预感则使他心如刀割。 文中的“他”指的是谁?请揣摩一下他此刻的内心世界。(3分)
【答】 ▲ ②《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脍炙人口,请联系相关情节谈谈鲁达粗 中有细的表现。 (2分)
【答】 ▲
第二部分(44分)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6~10题。(12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
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6.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2分) 异二者之为 不以物喜 .A.B 今或闻无罪(《陈涉世家》) 观(《送东阳马生序》) ..
是进亦忧,退亦忧 D 每以天下事为己任 ..C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 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
【答】 ▲
7.与甲文画线句句式特点相同的是哪一项?(2分)
A.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醉翁亭记》)
B.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记承天寺夜游》)
D.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答】 ▲
8.句子翻译(4分)
(1)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译文】 ▲
(2)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
9.结合甲文,谈谈乙文的画线句子体现了范仲淹怎样的情怀?(2分)
【答】 ▲
10.《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
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请根据甲乙两文,具体说说你对范仲淹忧乐观
的理解和看法。 (2分)
【答】 ▲ 比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3题。(9分)
【甲】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
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叶圣陶《苏州园林》)
【乙】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
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
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季羡林《幽径悲剧》)
【丙】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宗璞《紫藤萝瀑布》)
11.有人认为【甲】段中写的“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不妥,因为既然“没有”就无说明的必要。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2分)
【答】 ▲
12.【甲】【乙】【丙】三段文字同样都写到了藤萝,但在写作目的上有所不同,请做具体 分析。(3分)
【答】 ▲
13.莱辛说:“不要让人一看了事,应让人品味,反复地品味。”下面的两个句子就能让人 “反复地品味”,请你分别说说它们的精彩之处。(4分)
①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
【答】 ▲
②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答】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6分)
①时间的价值正如金钱的价值,二者的价值在于很好地使用它们。死到临头才会舍得花钱的吝啬鬼,实际上是个穷光蛋,他的钱就好像是一堆伪钞。同样的,谁要是不把时间用在增加自己和他人的幸福上,他的岁月年华也是虚假的。
②我们生活在有限的时间内,昼夜相寻,运行有序,各不相犯。生命被划分为各有其名称的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一阶段都有不适于其他阶段的特殊工作,就像耕种
庄稼,如果误了节令,便不能在别的时令播种。 ③因此,时间是有限的,不能将其缩短或加长。时间的价值在于很好地使用它。我们应当爱惜时间。很好地利用它。
④从时间获益和爱惜时间的办法只有一个,这就是你在生活中要有一个目标,符合道德要求的目标,而且要把你的时间用在为达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奋斗中。
⑤首先,人不能没有一个奋斗目标。那个随便抄起一本书便无目的地去读的人,是多么浪费时间啊!那个没有固定目标,从这条街逛到那条街,从这家店铺逛到那家店铺的人,是多么劳累啊!确定目标可以使时间充裕很多,容易让人在生活中步入正途。这个人在遇到什么问题时,他知道如何选择有助于他的目标的东西,避开不符合他的目标的事物。人们发现,做事最多的人,是时间最宽裕的人。这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明确固定的。他们把工作的方向定于达到既定目标上,而不将时间消耗在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上。他们不让自已成为环境手中随便摆弄的一个球。恰恰相反,他们要创造环境,根据自己的生活目标,去支配环境。
⑥其次,加剧时间浪费的另一个因素是,一个人虽然有某个确定的目标,但他不忠于这个目标。不努力去达到这个目标,不去做符合这个目标的工作。
⑦没有目标和对目标不忠,这是两个偷盗时间并把时间的功效抛掉的窃贼。
⑧爱惜时间并不是要我们连续不断的工作,不留一点休息时间。而是要我们好好利用休息和空闲时间,以更胜任工作。假如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怠惰、无聊之事,那我们就不会从中获益,也无助于我们的工作。
⑨如果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有益的游戏、活动和体育锻炼上,那必定会有益于我们的工作,必定会让我们得到能够用来为我们目标服务的力量,这就需要合理的安排和利用。
14.通读全文说一说怎样才能使时间充分体现它的价值?(2分)
【答】 ▲
15.研读下面两则材料,说说材料中所讲的意思与文章第③小节划线句阐述的道理是否矛盾?(2分)
材料一:冬,民既入(入睡);妇人同巷,相从夜绩(晚上聚在一起织麻纺线),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挤,总还是会有的。-----鲁迅
【答】 ▲
1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2分)
A.文章开始用金钱的价值与时间的价值作类比,这样写的好处是具体形象地论述时 间的价值在于很好的利用它。
B.文章第②段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阐述时间失去了就无法挽回的道理。
C.文章第⑤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表明确定目标的必要性。
D.在作者看来要想充分体现时间的价值就不能把时间花在逛街、打游戏等活动上。
【答】 ▲
阅读《大地的语言》,完成17—21题。(17分)
大地的语言
阿来
还在车上,热情的主人已经开始提供讯息,我知道了将要去的是一个古迹众多的地方。这让我有些心情复杂。
我不大愿意去那种古迹众多的地方。那种地方本是适于思想的,但我反而被一种莫名的
能量罩住了,脑袋木然,不能思想。拜血中的因子所赐,我还是一个自然之子,更愿意自己旅行的目的地,是宽广而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观:土地、群山、大海、高原、岛屿、一群树、一棵草、一簇花。所以,此行刚刚开始,我已经没有抱什么特别的希望。
行车不到十分钟,就在我靠着车窗将要昏昏然睡去时,超乎我对河南想象的景观出现了。 令我兴奋的仅仅是在眼前出现了宽广得似乎漫无边际的田野。
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嘘嘘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波,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向更远的地方。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原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这些象形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刚刚生长出来时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铸刻到青铜上的模样。
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
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麦、黍、瓜、麻、菽。 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耒犁地的人。以臼舂谷的人。
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已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雌蕊上。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农家小小的仓房。
就因为在这让人心生安好的景色中描摹过这些形状美丽的字眼,我得感谢让我得以参加此次旅行的朋友。就在这样的心情中,我们到达了周口市淮阳县。我是说到达了淮阳县城,因为此前,已经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古老的田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