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园描写

| 职称俄语 |

【www.guakaob.com--职称俄语】

留园描写篇一
《有关留园的典故——徐泰时》

有关留园的典故——徐泰时

留园的最初造主是徐泰时,明万历年间的一位三品官员。 徐泰时的仕途过程是封建时代极具典型性的范例。如果不是申时行,他可能永远只是一位秀才。徐泰时生于明嘉庆十九年,正是朱厚熜中年执政时期。这位嘉靖皇帝与朱厚煦不同的是在于他中年以后的喜爱虚荣和不接受批评,用海瑞的话来说,“虚荣、残忍、自私、多疑和愚蠢”。徐泰时19岁开始求仕,21岁中秀才,直至40岁的万历七年,他的求仕情况才有了改变。说到他的改变,离开不了申时行!

申时行是苏州人,嘉靖四十一年从当年299名殿试及第的进士中名列第一,获状元及第。在翰林院任修撰十五年后,因其才干出色被张居正看中,官至侍读,升兵部及礼部侍郎,七个月后授大学士。张视他为“私人”!这年是万历七年。明朝不设宰相,大学士即为首辅之人选。俗话说,到了这份上了,申时行的翅膀也硬了起来。他决定对启蒙老师屡次请求之事给予关照:替启蒙老师看中的商人儿子徐泰时谋入仕之途!

徐泰时再次带着申时行启蒙老师的书信到京城申府投贴。申时行接待了徐泰时,亲自向负责江宁的主考官推荐了他。地位显赫的申时行替考生说话,焉有不取之理?翌年入京会试,顺利进入殿试名册。这垂手而得的进士,对于徐泰时来说,真的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殿试,理论上说是皇帝殿前出题,考生应答。事实上,是大学士申时行辅助张居正一起参加。徐泰时外表持重稳健,给张居正留下了印象,徐泰时顺利入朝为官。又因申时行的作用,张居正带新科进士觏见太后时,专门介绍了徐泰时。太后深感宫廷管理上的混乱,便要张居正将他留在太仆寺。.

太仆寺的职责很复杂。秦之前是王命的主要职掌者,向下颁布王命。汉列为九卿之一,可谓官高位显。后来则成为专掌皇帝御马与朝廷马政的衙门!马在古代是朝廷最为重要的实力表现。徐泰时进入太仆寺时,其性质又有变化,太仆寺不再管理马。马由苑马寺管理。太仆寺成为专门为皇家实施建筑的领导部门。徐泰时在那里做一个账房小职员。

这是万历皇帝举行大婚后的第二年,这年万历皇帝十六岁,是他从形式上摆脱了太后的日夜监视,行动自由的开始。在这之前,一切都是在老师张居正的辅助下进行,对于张居正的依赖,他几乎到了一刻不能离开的地步。张居正父亲去世,按照封建礼教,他必须告辞官职回家服丧三年,而皇帝顶住朝廷上下的压力就是不让张居正回家服丧。直到他大婚后,才给假三月离京回家服丧。但京城的大小事也都快马飞报张太师。

万历十年,也就是徐泰时入朝两年后,张居正去世。先是张四维接班,不出一年,张四维的父亲去世。这个时候的万历不能再“守情”,重演不让臣子丁忧的旧戏。这便把49岁的申时行推到了首辅的位置上。张四维居丧将要满期时突然一病不起。申时行便坐定了这个位置,大家知道他是张居正政策的忠实执行者有“萧规曹随”之名,但申时行终究不是张居正!极具苏州人温和谦让的他,总是以恭谦的表情对待别人,决无趾高气扬的情绪流露。久而久之,他得到了“长厚”的誉称。四年后,他把比自己小六岁的徐泰时调到了身边。有一次,申时行与徐泰时谈起多年前的推荐信,感慨地说,我家很穷,父亲入赘徐门,处境不佳,我能有书读,全赖老师啊!后来,我恢复申姓,你们徐氏很有想法,逼得我不能返乡,多亏老师从中斡旋啊!

从这个时候到万历二十一年(1593)徐泰时54岁致仕回家的数年里,他在申时行身边工作,目睹和经历了万历皇帝亲手炮制的好几起大事件。

首先是对张居正从千万倍的崇敬依赖到口殊笔伐,严惩不怠;万历没有他的叔祖正德皇帝那样的勇气与积极探寻快乐的情趣与冒险精神,但他在怀疑人方面,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点,很像他的祖父朱厚熜。当万历皇帝把张居正的家抄了以后,满朝文武无人敢替张居正说句公道话,申时行恰说,张居正只是有过错。言下之意,张居正绝没到满门抄斩、刨棺暴尸的地步,何况你还在张居正临死前九天,下旨授“太师衔”,这种建朝二百年来没有的

事,你都做了,恰不能容一位对你有恩的已故首辅?

万历皇帝对申时行的态度很恼火!当场问申时行:“这十年里,我身居九五之尊,却没有钱来赏我喜欢的宫女,只能记册以待有钱后再行兑现。我的外祖父因为收入不足以开支日常生活,被迫揽纳公家物品牟利被当众申饬。而他,言行不一,满口节俭,事实上生活极其奢侈,有许多的珠玉,绝色美女。占那么多实利。该如何说?”

申时行回避正面话题,而是提出要对张居正的老母额外赡养。万历无奈,只好准许留地千亩空宅一所。并坚持要申时行回答他提的问题。

国学论坛站在一边的徐泰时却敢于大胆地出列回万历皇帝:天下的财富都姓朱,张先生和许多人一样,只是做了皇上财富的保管员!

万历皇帝听罢笑了,对徐泰时说,你什么时候愿意让我去看看你那仓库存的东西? 徐泰时跪奏,随时恭候。

万历皇帝还真的派太监到过徐泰时的家中,可惜这个七品官的家里很贫寒。

在申时行身边的徐泰时目睹着官场的险恶,时时替申时行提心吊胆。申时行却说,从表面看,他们是冲着张居正来的,因为我是张的人,实质他们是要左右皇帝,这个理论是很可怕的:现在不是需要新的政策,而是需要一个个性平淡无欲的皇帝来忠实地执行前朝政策,也就是说,皇帝不是政策的决策与国事处置者,而是一个国家的象征!皇帝最好毫无主见,如此可足以代表天命!

徐泰时不解地问,张居正的政策不对吗?

申时行说,张居正的新政对国家有益,而对二万官僚无利,我不能昧心地站到二万官僚一边攻击张居正,只能缓以消解矛盾。

皇上能明白吗?徐泰时问。

申时行叹口气,摇摇头说,他应该明白:在这个已经有二百年历史的王朝里,不是缺少皇帝,而是缺少“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让二万官僚能不断地出现能人!不断地制造出能够显示自己聪明才华的新的攻击“目标”。如张居正、申时行,没有了,选择不到更好的攻击“目标”,那就会对着他皇上来了。

皇上没有办法?徐泰时感到惊讶。

申时行说,皇上由于“道德”与先祖政策的制约,只能听命于二万官僚的“制裁”!如果他不在万历七年至十年间扮演那个“自命不凡”的角色,对张居正下手,为众臣树立背信弃义的表率„„

徐泰时倒抽口冷气,难道明朝已经„„

申时行把手指竖在嘴唇上,不再多言。

万历十五年,京察之年,所有官员都要受到考核。申时行采取与张居正完全不同的态度,力主人事上的稳定,让大小官员各就各位,机器照常运转。于是众心欣慰。申时行化险为夷,博得“老成持重,有古君子之风”长者之誉。

万历皇帝对他的看法好转,正式委任他为大峪山陵寝工程总揽,并赐双喜字的锦缎一匹。陵寝工程的具体负责人则是徐泰时,他也因此升五品官。万历皇帝又给申时行授太师称号,被申时行坚辞掉了。

伴君如伴虎。申时行终于导致祸及自身,而使自己告老返乡。57岁,还是很可以作为的年纪,却无奈地决定被迫辞职,并劝徐泰时离开,否则一切灾难将会落到他的头上。两个苏州人在一个灰暗的下午离开京城,踏上返乡之途,竟然没人相送。

事情弄到这等地步,都是因为废长立幼而引起的。

现在看来,当时万历皇帝迟迟不立太子,也是后来明朝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长期不立太子,后宫矛盾加剧。内阁大学士要联名呈请,由二辅许国执笔,但此奏一定是要申时行领衔。此时,申时行在病中,并没有人告知他就上报了。结果是龙颜大怒,申时行得知后立刻上了一

份揭贴,说明情况。完全被孤立起来的万历看后很感动,朱批感谢申先生对他的忠诚。皇帝批后的这份揭贴应该直接给本人,但不知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被许国截获。许国毫不留情地让人抄发散布。虽经制止,迟了,从而引发了满朝文武对申时行品行的怀疑。理由是:“遁其辞以卖友,秘其语以误君。”失去满朝文武信任的首辅无法再工作下去。仅管万历皇帝惩处了弹劾的首要人员,对于许国也予以回籍,但他无法挽留申时行。

事情并没到此结束,申时行走后,众官员出之对社稷的考虑,直接指责万历,要他反省所作所为都与开国皇帝时的政策相背。万历此时方清醒,但已经迟了,他决定召回申时行。申时行坚辞不从,最后只好让徐泰时回京替他完成大峪山工程及宫殿里的后继事务。申时行不忘给万历写揭贴,说明徐泰时回朝会引来众官的打击,希望能让徐泰时料理完后仍然回籍。万历这回给了申时行面子。徐泰时在京羁留期间,有人想从徐泰时的身上打开攻击申时行的缺口,但没有成功。

万历四十二年,万历皇帝又一次想到了申时行,并再次恳求老太师回朝辅政。他一点也不知道申时行几天前在家乡苏州度过了八十岁生日后去世。

万历询问徐泰时,这位五品官的情况时,徐泰时也已早申时行十八年前就去世。但在徐泰时那里有申时行留下的墨宝。万历急疾求获。那是一句至理名言:

“道德是一个国家自古以来的安邦之良策。”

万历捧着这话,流下了后悔的泪水,但已经迟了。五年后,56岁的他也撒手西去 万历皇帝并不知道,世间也因此有了一个美丽而无与伦比的园林。

有人说,留园是徐泰时造给申时行的。

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在申时行的保护下,即便有人对他不满,他也不多言,由申时行前面挡着。徐泰时奉行为人处事奉行和为贵,凡事谦让。加上徐泰时自小替父亲的生意做账目,积累了经验,他直接经手大峪山陵寝钱财,从中截获多少,只有申时行心里有数,其他人也只是猜测而已。当他与申时行一起离职后,有人清理过账本,没查出问题。

出之对申时行的敬重,徐泰时回到家乡后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替申时行造园。直接送与申时行钱财是不妥的。

申时行拒绝了。他深知万历的秉性,不想步张居正后尘。

徐泰时决定自己造园。他作出这一决定时,拙政园已经存在半个多世纪了。拙政园的平岗小坡,自然野趣形成的素雅静逸、简朴清远,极具文徵明的画风。但徐泰时是工部官员,他追求的是来自皇家的贵族气,而又合乎规范的存在。这于申时行的秉性很近。据说,徐泰时造园之初,倾听申时行的意见。申时行没有任何话语,临别时说了一句,在大峪山看关外,那气势可观啊!徐泰时心领神会,请当时吴地造园名匠周时臣到园中筑高数丈,阔可延绵有势,酷似大峪山背景之燕山的横披大假山。周时臣说,有此山,若有“瑞云峰”当可相配。徐泰时问何处可得。周时臣告诉他,北宋朱勔采“花石纲”时落入太湖里的巨型太湖石,名 “瑞云峰”,如今在董份故居。

“董份?就是嘉靖四十四年被户部谏官欧阳一敬举劾的南浔籍礼部尚书?他举荐人才有功,嘉靖四十一年(1558)赐蟒服及‘东观总裁’印章,加工部尚书兼吏部侍郎,继举升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

“别多说了,正是他。”周时臣告诉他,当年朱勔运瑞云峰移船过太湖时,石盘落水沉入湖底,怎么打捞都弄不到,只好把瑞云峰放下。这座瑞石后来被南浔董份购去。董份用船运往南浔,不料在太湖里遇沉。董份花钱募人打捞。最早起水的竟然是瑞云峰的石盘,诧异之极,随即令人再行寻瑞石,终于也出了水。此石如今安在南浔通津桥北堍“大宗伯第”里的“爱莲池”。

徐泰时感叹道,董大官人的墓如今不是还在吴县吗?想当初他真的很威风啊!那次弹劾后,削职为民,回归故里,收族人,创义田,筑义仓,办义宅和义仓,很是火红。但是,结

局很不好啊!如今那片宅地也荒凉了吧。

这话的意思很明白了,周时臣就替他把那三丈余高的瑞云峰弄到了东园。瑞石耸立于大假山,果然气势非凡

留园当时称东园,历时五年造成。与拙政园等当时苏州的园林相比,此仍高雅之首:申时行有评价说,园分东西,实为东西中北,墙廊相隔又相通,空窗迭漏窗,洞门连院廊,景物分明又重叠,韵中有趣,趣里有情,变化多端,实又寻常!他用了几个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来高度概括这座园林。

秋深时节,枫林蔚然似云霞,透过隔墙间的漏窗,可以与中部之乔木互为借景,令人顿觉山野之趣。红叶每出粉墙,积堆于墙,若霞染云蔚,给中部观景平添重彩。那人工堆叠的山上又有亭两座,一亭浸没在枫林之中,一亭翘处西北山腰。以清溪环山,植桃柳成行,溪之尽处,临水一阁,水自阁下过,人在阁中观鱼游,仿佛跨溪,有晋人之桃源境界。

在建筑上,徐泰时听了申时行的话,不搞皇家气的东西,厅堂楼阁均为江南旧式风格,但为上乘之品,前后两院皆列假山,人坐厅中,窗透门看外部景观,犹丘壑再现。后部小山前一清泓,于此左眺远翠阁,隔院楼台一一翼然在目,人益觉气势之宏阔,景致之繁盛。左右周围建筑,或小亭小屋小院,或重置馆堂,布之合理,过渡有景相间,相连有窗能透。佳木修竹、萱草片石,寸寸得宜,楚楚有致。人在静中有动感,动在静处有景移。步至冠云楼,推窗可见虎丘塔影,其莫为壮哉乎?

适逢“公安派”诗人三袁之首的吏部郎中袁宏道于万历二十四年任吴县县令。申时行借此园为袁洗尘接风。二十八岁,风流倜傥的袁中道在那次酒宴后写下了《园亭纪略》,称其:“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石屏为周生时臣所堆,高三丈,阔可二十丈,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了无断续痕迹,真妙手也。

活了五十八岁的渔浦公徐泰时造了好几座园林,其中数东园为最大,西园次之。徐泰时在世的最后八年,家产还可以支撑开支。到了徐泰时去世后,其子徐溶渐渐感到家业只有消耗而毫无进项,遂向申时行世伯提出将西园舍作佛寺。申时行半晌无语,徐溶不忍伤了七十多岁世伯之性情,遂不再提此事。比徐泰时迟十六年弃世的申时行还常常到东园与文人墨客赋诗饮酒,谈笑移日,尽山水园池之乐。

其实,徐泰时造的东园还没有形成非常鲜明的特色。

其以假山石为特点是后来形成的,而睛雨雾雪四季均能观景,又则是历代努力的结果。 乾隆四十五年,高宗第五次南巡。前一年,为讨乾隆欢心,官衙竟然将瑞云峰移至康熙乾隆南巡均居住的织造府。

嘉庆二年(1797),吴县洞庭东山的刘恕从广西右江兵备道任上告病归家,这位四品汉臣,曾代理过柳州、广庆两府知府,颇有文才。归家后看中已经荒落的东园,从徐家后人手中以极低之价得到。然而,那块瑞石已经给织造府取走。如何是好?徐家后人与刘恕在契约上写明含有“瑞云峰”奇石等若干物件散于外面。刘恕得契后,告官给予帮助。知府以实情给予支持。遂得以从皇家的织造府内将瑞云峰搬回原地。

刘恕得到这块瑞石后,决定尽可能地把散失在民间的奇石收集到这里。五年之内,竟然聚起太湖石十二峰,其中北宋“花石纲”遗物除瑞云峰外,还有冠云、岫云两峰。十二峰于传经堂西南,成“卷石山房”。刘恕著《石供说》,内有文说到十二峰中的“印月峰”,曰:高约2·2米,正面小而背面大,整块峰石呈圆方形,此峰中部有一天然涡孔,状如盆口,“一隙仅容鉴,空明洞碧天,凌虚忽倒影,恍若月临川。”这些太湖石因其形态千变万化,似酷由人言,便随游园者信而言之,但基本像形都存在,每每月清明朗之夜,石映水面,月悬中天,那真是奇幻莫测之妙趣。

东园到了道光三年(1823)已经成为一座全新的园林,刘恕把原来的东园造得“堂宇轩豁,廊庑周环,藏书有室,留宾有馆。岩洞奥而旷,池沼缭而曲。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尤擅一园之长胜。”

他用心颇多的是中部。这是以水为主的景区,处处以水展景。楼阁环绕山石,长廊小桥相通,十余棵古树置于其中。西折上爬山游廊,登闻木樨香轩,曲溪楼、清风池馆、汲古得修绠、远翠阁等自远而近一一呈展,前后参差,高下呼应,掩映于古木奇石之间。南面则廊屋花墙,水阁联续,明瑟楼微突水上,涵碧山房之凉台跃出水面作环抱状。水中央的小蓬莱以廊桥和东、北两岸相接,濠濮亭列其旁。曲溪楼下西墙皆列青砖空窗、洞门。行至此,处处感觉邻虚近境,移步处处换景,眼底如画,人在图境,不觉生命之另宿。人行之间,观晨昏阴晴之天移,看四时花木枯荣,感受山水清音,万物衍变,自然之永恒。

当时流连苏州的文人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如钱大昕的《寒碧庄宴集序》就是写的刘恕有次大宴吴中名士,举行诗文绘画雅集的场记。王学浩的《十二峰图》则是一幅至今不可再复有的珍品,包括他的另一幅《石林小院图》。正因有了王学浩的《石林小院图》,人们把东园称为“花步小筑”,虽说此院也地处“花步里”但以“花步小筑”为名,那就脱俗而入雅了。又因有钱大昕的《寒碧庄宴集序》,范来宗便著下《寒碧庄记》。自道光三年开园门,来游者无虚日,成为一时之闹景。刘恕又将这些文人的字与画,加上古人名书法帖,一并勒石成碑嵌在园内廊壁,形成三百余方壮观大景。人称为刘园。

同治元年七月十九日,太平天国军降城,一改当初进城之礼貌,大肆屠杀掠夺,奸杀妇女。战火从当天夜里烧到第四天清晨(史称三天三夜),阊门至浒墅关,街衢巷陌,毁圮殆尽,惟有这座刘园,秋毫未损地保存了下来。

同治九年,执掌淮、湘两军军饷粮草供给的湖北布政使盛康将儿子送到了李鸿章的门下做幕僚。这位后来成为中国近代买办的盛怀宣,虽然只是秀才身份,但其聪慧敏捷的反应能力与精干的作风,令李鸿章刮目相看他这位常州人!在官办的轮船招商局会办人选时,盛康的儿子出任轮船招商局会办。作为条件回报,盛康买下留园,所得之钱进官府。李鸿章并没有想到盛怀宣会于这个并不起眼的“会办”一展宏图,倒是觉得让盛康得一园怡享天年还是应该的。

盛康得到刘园后,足足与李鸿章在园中看了不下三次。最后决定享用生活!在那片“石林小院”与“青山碧池”间建起了高大宽敞,足以显示财富的楠木厅。这座“五峰仙馆”高深宏敞,面阔五间,不管从体态还是规模来说,都是苏州地区首屈一指的,要比当时已有的几座楠木厅高大华丽。“五峰仙馆”旨在借厅南的湖石峰峦引伸到庐山五老峰。庐山五老峰,莽莽树海,云遮雾障,天然成神仙乐园,人间修身养性之佳景。盛康自诩为大儒,大儒隐于市。在苏州这样的地方,有这么一块好地隐居是再好不过的事了。那一刻的李鸿章也是对此很羡慕的啊!

安享晚年的盛康与实业救国的盛怀宣对这个园林是非常满意的,他们将刘园,改作了“留园”。“历宦海四朝身,且住为佳,休辜负清风明月;借他乡一厘地,因寄所托,任安排奇石名花。”盛康这副盈联道出的心境与当初东园造主徐泰时可就完全两样了。徐泰时“„„则兹堂之乐,安知非有所托,以寄其忧世之志者耶?世有推毂公者,出而调剂黎甿,将乐不在堂,在四方矣。嗟嗟!庙堂忧民,江湖忧君,此文正之言,亦渔浦者之志也。故谓公一于乐而忘天下之忧,非知渔浦者也。”

园林的真正作用自然就是修身养性,怡养天年了,像任兰生造“退思园”能“退而思之,退而思进”重新复出,那总是廖若晨星啊!从这一点上看,还是盛康看准了。

盛康在留园里造了楠木厅与林泉耆硕之馆,并将其装备后,对其他景点则保持原貌。盛康去世后,盛怀宣忙于自己的事业,留园基本不来。留园渐渐成了一座民众的园林。日本侵华时期,苏州沦陷。留园被日军所占,直至1949年人民政府接收,留园已颓垣破壁,残

留园描写篇二
《留 园》

留 园

留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区,自古以来都被称为名园,如今还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留园原来并不是它的原名,关于留园还有一段来历呢?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留园相传是明朝万历年间太仆徐泰所建,被叫做东园。清朝嘉庆年间归刘恕所有,改名为寒碧庄,又称刘园。因刘与留同音,所以又被人们称为留园。该园占地两公顷,分为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水见长,东部以庭院取胜,北部为田园风光,西部具有山林野趣。

一走进园子里,走廊弯弯曲曲,两旁的树木吸引了我的视线。有的高耸入云,有的像一条长龙,树根在墙上蜿蜒盘旋,十分壮观,有的高高低低,盘根错节,形态各异、奇形怪状,不时有小鸟在树丛中跳跃,十分的迷人。

走廊的两边,有许多名人写的字,写的井井有条,语句通顺,词句用的十分流畅。大多都是描写留园的景色或他们游园后对留园的赞美的词语。从中可以学到许多在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

透过走廊的石窗,可以看到外面的景色,有山有水。出了走廊,迎面而来的是一座假山,它是由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堆出来的。这里的石头都是从太湖附近的山上开采下来的天然石块,而且只在这儿才有。这些石头千姿百态,有的像一只山羊,有的像一个山洞,有的像一把正在倒水的茶壶,

有的像一只奔跑的小狗……美丽极了。

过了假山是一个人工湖,湖中有一个小岛,岛中还有一个亭子。水中有许多的小金鱼在游动,它们的颜色可多了!有红的、黑的、还有花的……金鱼在水中张着嘴,好像在说:“我喜欢这里,因为这里实在太美了。”湖中还有一艘小船在飘动,给湖面增添了亮色。

留园的风光引人入胜,让人着迷。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大家想不想去游览一下呢?

留园描写篇三
《留 园》

留 园

留园在阊门外,面积约30亩,是苏州大型古典园林之一。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徐泰时置东西两园,于东园搜罗奇石,延周秉忠(时臣)筑假山[注》。西园后来成为戒幢律寺。清嘉庆间东园故址经改建称寒碧庄,并集太湖石十二峰于园内,为当时名园之一,规模东自揖峰轩,西至涵碧山房一带<二-3),后荒芜,光绪初重建,扩大范围,增添建筑,改名“留园”<二—12)。解放前夕园已芜秽狼藉,残破不堪。解放后全面修复,于是一代名园丽色重新,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注:三>。

全园大致分为四部分(二—4~11),中部是寒碧庄原有基础,经营最久,以后虽有局部改观,仍不失是全园精华所在(二—15、16.22、24),东、北、西三部分是光绪年问所增加。 中部又分东、西两区,西区以山池为主(二-13、24),东区则以建筑庭院为主(二-32~

36)。此园原位于住宅之后,由住宅入园之门,设在五峰仙馆东侧的“鹤所”附近(二—31)。但当时私家园林常在春时开放,以邀时誉,故另辟园门。今天留园入口仍按原来格局。 入门后,经过曲折的长廊和小院两重,到达古木交柯,即可透过漏窗隐约看见山池亭阁的—鳞半爪(二—18),由古木交柯西面空窗望去,绿荫轩及明瑟楼层次重重,景深不尽。 山池一区大体西北为山,中为池,东南为建筑(二—1)。这种布置方法使山池主景置于受阳一面,是苏州大型古典园林常例。园内有银杏,枫杨、柏、榆等高大乔木十余株,其中不少是百年以上古树,园内山林森郁气氛主要由此形成(二—24)。曲溪楼前的枫杨,绿荫轩旁的

青枫,阿娜多姿,为园景增色不少(二—22),但曲溪楼前原有的枫杨近已不存。山为土筑,叠石为池岸蹬道,整体看去,山石嶙岣,大意尚佳,用石以黄石为主,气势浑厚,尤其西南一带较好,但在黄石上列湖石峰,有琐碎而不协调之感。西、北两山之间有水涧(二—

20),似池水有源;涧口有石矶,上架石粱,但石矶过大,障蔽水涧,效果较差。池北假山以可亭为构图中心(二-24)。西山桂树丛生,有爬山廊通至山巅闻木樨香轩(二-13),登山俯视,园中景色尽收眼底(二-22)。池水东南成湾,但这一带池岸规整平直,稍嫌呆滞,且绿荫轩距水面

嫌高,不及网师园濯缨水阁位置斟酌得当。池东以小岛“小蓬莱”及平桥划出一小水面,与东侧的濠濮亭,清风池馆组成一个小景区(二—15),以前此处有古树斜出临池,环境幽僻封闭,与外界适成对比。但小蓬莱位置逼近池心,因而使池面缺乏弥漫开旷感觉;岛上紫藤花架形象与周围环境不够协调,是其不足之处。

池东曲溪楼“带重楼杰出(二-22、23),池南有涵碧山房,明瑟楼、绿荫轩等建筑,高低错落,造型多变化,白墙灰瓦配以栗色门窗装修,色调温和,与环境谐调,可称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优秀作品。池南建筑群虽沿界墙布置,但其间留有形状尺度富有变化的小院,布置竹石花台,是周边处理的较好例子。

山池以北,沿界墙原有“自在处”(在现远翠阁处)(二-25)及“半野草堂”两处建筑,以曲廊连接作为北侧沿周边的结束,现在半野草堂已不存,留长廊一道,略有竹丛树木(5-125)。西部土山上有云墙起伏,墙外更有高阜枫林作为远景,层次丰富(二-21、44)。

自曲溪楼东去有庭院数区,原是官僚地主在园内进行各种享乐活动的所在,以高大豪华的主厅五峰仙馆为中心,有书房还我读书处及揖峰轩、汲古得绠处、西楼,鹤所等辅助用房环绕于四周(二-26、27、33-36五峰仙馆粱柱用楠木,又名楠木厅。前院内叠湖石假山,是苏州各园厅山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二-26)。揖峰轩前庭院中立湖石峰(二-33),环峰四周为回廊(二-34),廊与墙间划分为小院空间,置湖石、石笋,植翠竹、芭蕉(二—36)。此轩窗口处又另置竹石,构成一幅幅画面。

白揖峰轩东去,是旧日园主为眩耀冠云峰而建造起来的一组建筑群,其布局形式以突出此峰为主。冠云峰是苏州各园湖石峰尺度最高者,相传是明代东园旧物,旁立瑞云、岫云两峰。此组石峰的主要观赏点是池南的鸳鸯厅—林泉耆硕之馆(二40),厅南原有戏台,已废,解放后辟为东园一角(二-41,42)。冠云峰北面以冠云楼作为屏障(二-37),登楼可以远眺虎丘,是借景的一例。冠云峰东西侧为曲廊,有贮云庵、冠云台(二-38)等建筑。但全区缺乏大树,空阔少层次。

北部也是清末增加部分,原有建筑解放前已不存(二-12),现已辟为盆景区。

西部之北为土阜,是全国最高处,原可远借虎丘、天平、上方、狮子诸山及西园等处风景(二-43)。阜上枫树成林,秋天红叶与中部银杏相映,色彩丰富(二-44.47)。西部南为平地,其北有曲溪宛转于山下(二-46)。

此园建筑空间处理颇为精湛。无论从鹤所入园,经五峰仙馆一区,至清风池馆、曲溪楼到达中部山池,或从园门进入,经曲溪楼.五峰仙馆进入东园,空间大小、明暗、开合、高低参差对比,形成有节奏的空间联系,衬托出各庭院的特色,使园景富于变化和层次。如从圃址在苏州城阊门外下塘,今留园路上,为全国重黠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嘉靖年间(1521一1565年)太僕寺徐泰时在此初创“东圃”(今戒幢律寺为西园)。园中有造园家周秉忠(时臣)创作的“石屏”山,据明袁宏道(中郎)描写为“高三丈,阔可二十丈,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了无断续痕迹,真妙手也”(《袁中郎先生全集》卷

十四)。清代乾、嘉之交,园转归官员刘恕(蓉峰),经改建并添置十二太湖石峰(图394);以其“竹色清寒,波光澄碧”(钱大昕《寒碧庄宴集序》)后也称“寒碧山庄”(图395),又因园址居华步里,又作“华步小筑”,俗称“刘园”。光绪初,圆归官员盛康(旭人),更扩大园林规模,以太平天国战战阊门外惟留此园,遂谐“刘圃”之音更名“留园”(入口处嵌有“厂留天地间”匾)。

现存留园基本按照晚清面貌修修复,面积约三十亩,合20,000平方米(图396)。中部景象有明代寒碧山庄基础,颇多高大古木,有幽深的意境,是全园的精华。中部包括湖山景象的西区和小庭院组合的东区。

留园最具特色的在於东区,它提供了突出建筑趣味的玩赏空间的范例(图397)。

留园亦布置在宅邸的后(北)部,由后宅经“鹤所”近旁的便门入园(参见图115)。外人入园,有临街的独立园门。入园门,过轿厅,经曲巷、天井,抵园内的“古木交柯”。此处呆滞的小巷加顶蓋,并于对角留两小天井,从而构成S型廊处理,是绝处逢生的杰出创作。“古木交柯”是一处以拥抱着的古柏、女贞为主的景象,建筑作亦轩亦廊的形式(参见图264及图278)。此轩廊舆主体景象湖山之间未作惯用的叠山隔断性障景,而是采用建纂手段——隐约通透的漏明墙,作渗透通的处理,别具导引的魁力。主体景象中的主要停点——涵碧山房·明瑟楼,在古木交柯西侧(参见图80及图93),经过渡空间“绿荫”一组通达(参见图115—1),“绿荫”为临湖的轩榭,也是以古木——青枫为主题,从外部观赏,古枫与轩榭形成很好的构图。主体景象的导引,一如江南园林程式,即主要停点涵碧山房北设月壶临湖,隔湖奥山林相望。山的临水部份为黄石叠掇,晚期增添湖石,稍嫌不统一;山体为土筑,植被茂密,林木间设六角的“可亭”。亭尺度小巧,扩大了山林景象,是建筑尺度选择的佳例(参见图263-2)。

湖中设岛——小蓬莱(参见图114);东畔有半岛,滨水设濠濮亭。

湖西北隅引带状水面以为濠涧,涧口有石峪。石峪和北、西两山之间架石梁;作为背景,涧上也有逐次抬高的石梁,配合了山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参见图201-1)。濠涧盘端景象是山泉流瀑的描写。西岸临湖半坡山地的处理,在古银杏、香樟、柏树陪衬下的桂树林,产生了山林意境,是优秀的创作(参见图10-2)。

东岸的曲溪楼是以体形观赏为主的建筑,临湖面向主要停点涵碧山房及月台的立面,粉墙与木构部份组成明快的构图,它与北临的西楼、清风池馆共成一面很好的背景;尤其是借用了楼前古老的枫杨(可惜已枯死)和水滨点置了石幢、石粱,愈使整体景象丰满而融合(参见

图282)。

东区以五仙峰馆为主体的庭园组合体,精华在鹤所、石林小屋直到北部“还我读书处”一带。它已经达到窒内外空间交融的境界,颇具人工与自然关系的哲理,值得认真探索(参见图20-2)。

另外值得提出的,是西部舒嘴亭、至乐亭所在山林景象,它在现存的江南园林中是十分突出的土山范例(参见图270-1)。这一景象中,叠石如嶙峋的石骨之披露,兼以枫林投影及盘根错节与苍古的片石铺地,统一而产生了幽静的山林意境(参见图260)。这里云墙的使用相当成功.不但弯曲的墙头加强了山地气氛.而且墙头低矮.略高出山地的标高,有效地衬托出山高。它是现存江南园林中运用云墙最佳的范例(参见图115-1、2)。

园门进入,先经过一段狭窄的曲廊、小院,视觉为之收敛。到达古木交柯一带,空间略事扩大,南面以小院采光,布置小景二,三处,北面透过漏窗隐约可见园中山池亭阁。通过以上一段小空间“序幕”,绕至绿荫轩,豁然开朗,山池景物显得格外开阔明亮(二-7、24)。

由此往东,经曲溪楼等曲折紧凑的室内空间到达主厅五峰仙馆,顿觉室内宏敞开阔,都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厅四周的鹤所,汲古得绠处等小建筑,本是辅助用房,故空间较低小。厅东揖峰轩一带由六.七个小庭院组成,由于各小院相互沟通穿插,使揖峰轩周围形成多层次画面,故无局促逼隘的感觉。再往东至林泉耆硕之馆,又是厅堂高敞,庭院开阔,石峰崛起,是东部的重点景区。在这几组建筑之间,另有短廊或小室作为联系与过渡,进一步加强了对比效果。

综观此园,规模较大,建筑数量较多,园内厅堂在苏州诸园中也最为宏敞华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厂,为取得多样的园景和解决建筑过于密集而采取一系列有变化的空间处理和建筑布置等手法,充分表现了古代建筑匠师的高度技艺水平和智慧创造。

留园描写篇四
《留园本纪》

留园本纪

摘要:司马迁于史记中为每位君王写下他们的所有生平事迹,并分析其历史得失,是为“本纪”,留园冠绝江南,风华绝代,可谓园林中的王者,笔者自比史官,首先通过实地访问,整理分析留园的造景手法与建筑布局,再通过文献考察,以园主作为线索记录下留园坎坷而传奇的“一生”,再以留园的分区为依据通过解析留园中的部分诗词,对联,匾额,以了解留园对中国文化做出的贡献,以达到对留园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全面考察,记录,掌握。

关键词:造景手法;建筑布局;历史背景;文化内涵

1 留园“其人”

1.1 巧夺天工

在游历江南园林的时候,留园给笔者留下

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曲院回廊,几缕漏窗中透

出几从古木,几杆幽竹,留园特有的清幽之气

扑面而来,沁人心脾【1】。

留园面积足有两公顷,留园虽然是大型园

林,但是风格却与拙政园截然不同。拙政园妙

在气势浑厚淳朴,而留园贵在其独创一格、收

放自如的精湛建筑艺术。巧妙的布局将广阔的

空间进行划分,形成数十个大小不一的园林空天井小院

间,使得游人在有限的空间之中收获无限的感官体验。层层相属的建筑群组,

变化无穷的建筑空间,使得游客置身其中的时候只觉得变化无穷,旷奥自如,

令人叹为观止。

东部建筑 留园分为主题不同,景观各异的东、中、西、北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池

为主,为明代寒碧山庄的基本构架;东部以建筑庭院为主,曲院回廊,疏密

相宜,奇峰秀石,引人入胜;西部为大型盆景园,幽雅清静;北部为竹篱小

屋,颇有乡村田园风味。

中部景观 留园入口设在南面,一进入留园就可以感受到这种留园独特的空间质

感。进入留园狭窄的入口内,两道高墙之间是长达五十余米的曲折走道,造

北部山石 园家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将这条原本单调的通道处理

的意趣无穷。过道尽头是迷离掩映的漏窗、洞门,中部景区的湖光山色若隐

西部盆景园 若现。绕过门窗,眼前景色才一览无余,很好的运用了园林造景中欲扬先抑

的造景手法。其后的爬山廊道和藤蔓走廊,通过环环相扣的空间造成层层加

深的气氛,游人看到的是回廊复折,不断错落变化的建筑组合。园内丰富多

样的庭院,幽静小巧的天井,迤逦相属的风亭月榭巧妙地组成有韵律的整体,各种空间交相辉映,形成变化无穷,别具一格的留园风貌。

„„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种秀丽纤细的江南之美在留园之中展现的淋漓尽致,留园如一个含蓄内敛却胸怀丘壑的江南才女,除却了开阔磅礴与尘世繁华,只有你细细品味,方解其中真谛。

1.2 美轮美奂 各式漏窗门洞

陈从周先生说园以景胜,景因园异,如拙政园以水见

长,环秀山庄以山独步,而留园则山石水池外,更以建筑

群的巧妙安排与华丽幽深著称。

留园是苏州园林中建筑布局最有特点的,它的楼阁重

叠,装饰精良,建筑和庭院的空间组合得最为精妙,而这

些建筑布局和空间组合,不是玩弄技巧,故弄玄虚,而是

有其实用的功能要求。

我以最具代表性的东部建筑群为例,来分析一下留园精妙的建筑留园视线焦点分析

布局。因前面的庭院里有五座假山石,这是接待客人饮茶的场所。后

一座是合院的主厅鸳鸯厅,这是因为厅堂用雕花门罩将一个厅堂分隔

为南北两个部分,两部分的屋架一用圆形梁木,一用扁形梁木,两种

不同的样式。南面是宴请男宾北边是招待女宾,古代男女有别,故称

为鸳鸯厅。在茶厅与酒厅之间有一组庭院,这是留园空间设计最成功

的部分。在宽15米长37米的用地范围内,分隔成15个空间,有花坛假

山、有石丛竹、有敞廊小亭、有书房楼阁。题名的就有:“鹤所”、

“石林小屋”、“静中观”、“揖轩”和“还我读书处”。用廊子、漏窗、短墙、围栏相隔又通过这些透空的窗洞,敞开的围廊,低矮的栏杆形成一处处既独自成院,精致成景的场所,又相互

连通的天井、院落。这是用作举行大型宴会前陆续汇聚的客人暂时歇息的地方,客人们可以在这

里闲坐、交谈、下棋、听琴、阅书、赏花、品茗、嬉戏。人以类聚,客人中的老者,青年,女眷,儿童都可以分别找到属于自己的场所,都可以寻到自己的乐趣,就避免了宴会等候的无聊与烦心。当餐食准备好了,主人客人到齐了,一声招呼,都能听见,不致造成四处找寻的尴尬。这一组庭院的建筑小品,又恰是两个豪华厅堂的过渡和丰富,是造园者的独到的匠心。这些庭院的小景,都是经过细细推敲的精致的佳作,像“竹林小筑”的方窗洞后的孤石藤蔓,是背光下的剪影,“鹤所”天井内芭蕉叶碧绿欲滴,白粉墙恰似白纸画面。高墙小门内潜藏着静谧的读书处,四处通廊的围合,大小假山的空隙是躲迷藏的天地,你可以在这里细细品味,慢慢地欣赏,留园的造园家把空间玩弄得这样纯熟和玲珑剔透,令参观者流连忘返。

2 留园“生平”

2.1 建筑大师的理性思考

留园的第一任主人是徐泰时。徐泰时直塘人士,徐家是直塘四望

族之一,徐家有一位先祖,名叫徐朴,晚年自号“寻乐老人”,据吴

中名士都穆的《徐寻乐墓表》记载其:“晚年倦游,始创别业。”这座

寻乐老人自建休憩别墅就成为了数十年后徐泰时兴建东园的基础,我

们冠绝江南的留园就从这个小小的别业里开始含苞萌芽。

徐泰时本名三锡,是徐朴的曾孙。他“生而颖异”,“倜傥负奇”,

万历八年他参加殿试中了进士,即更名“泰时”,授工部营缮主事,

慈宁宫就是由他主持修复的,寿陵也是他主持建造的,这两个工程都

十分成功,且“省钱数十万缗,这充分的展示了他作为一名建筑大师

的艺术天赋和扎实技艺以及过人的经营和管理才能。但是,由于徐泰时生性耿直,敢直言而遭人忌恨,于万历十七年“旨令回籍听勘”,从此挂冠回到苏州家中。身负奇才,抱负盈胸,却一朝被害,被贬还乡,徐泰时顿时觉得万分受挫,对政治国事失望透顶,从此“一切不问户外,益治园圃”。他所营造的便是留园的前身——东园。当然他并非平地造园,而是在其曾祖父的别业的基础上营造园林的,“杂莳花竹,以板舆徜徉其中。呼朋啸饮,其声遏云。„„留连池馆,竟日忘归。”徐泰时当时过着一种舒啸闲居的日子,„„

2.2 绘画名家的浪漫渗透

徐氏拥有东园约一百年,至清代家道日渐式微,东园散

作民居,屡经易主,景致大不如前,直到遇见它的下一任主

人——刘恕。

刘恕为吴县东山人,刘恕早慧,弱冠能文章,声誉著于

乡里。后曾入仕,颇有政声,邦人颂之。后因水土不服,引

疾而归。当时的东园旧址,许多房屋已散为民居,宅之西北

为园林,相传重建于陈氏,屡易主而刘恕得之。刘恕因其旧而扩之,更增地方,广建传经堂,藏

院用地分析

先世图书其中,嗣后又在堂东隙地筑石林小院、还读馆,西起卷石山房,东至石林小院都是当时刘恕修建的范围,而冠云峰因位于石林小院东民居之中,刘恕始终没能把此峰纳入庄中。但园林经刘恕葺而新之,堂宇轩豁,廊庑周环,藏书有室,留宾有馆,岩洞奥而旷,池沼缭而曲。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尤擅一园之胜。因广植白皮松,刘恕将之更名为寒碧山庄,世人俗称之为刘园,这也是留园名称的由来。

„„

2.3 返乡政客的奢华渲染

咸丰十年,阊门外因战争几乎毁坏殆尽,唯独寒碧山庄幸存了下来,直至同治十二年,为湖北布政使常州盛康购得。盛康,晚号留园主人,常州人。道光二十年中举,道光二十四年进士,初任铜陵令,后任庐州府、宁国府知府、和州直隷州知州。曾在那里治水赈灾。1852年太平军攻克安庆、江宁,盛康被派往帮办江南大营粮台。退入湖北后,巡抚胡林翼“以全省厘政委之”,然后以布政使衔掌湖北盐法武昌道,竭力为清军筹集军费。改任皋台后退休。在急剧变化的时代里,盛康反对恪守教条、专注制艺,仿照著名思想家魏源《皇

朝经世文编》,也从吏政、户政、兵政、工政等八方面收录文选

120卷,希望用经世致用的实学来挽救内外交困的清政权。不久

盛康告老还乡。

在苏州购得刘氏寒碧山庄,因袭刘园之谐音改名为留园。

盛康由于青年时期官运亨通,结交甚广,所以老年时便感觉格

外的悠闲和满足,他为留园增辟东西二部,把冠云峰围入园中,

并建冠云峰,冠云亭,冠云楼,浣云池以呼应主峰。又建戏台,

鸳鸯厅以宴宾客。盛康为园中建筑题名“花好月圆人寿轩”、“佳

晴喜雨快雪之亭”都表现了他无比自在酣畅得意的心情,这在

大多数由郁郁不得志,不得已而隐之的文人们所营造的苏州园林中是极其罕见的。

„„

3 留园“文章”

3.1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留园的东区以建筑为主,说到留园东区,就不得不

说“五峰仙馆”。五峰仙馆是留园三绝之一,再不专业的

游客也会到五峰仙馆转上一遭才算到此一游。五峰仙馆

前后两院皆列假山,人坐厅中,仿佛面对丘壑。假山仿

造庐山五老峰而为,故取李太白“庐山东南五老峰,青

天削出金芙蓉”一句命名该馆。又因梁柱以稀有的楠木

建造,故俗名楠木厅。厅前山石耸立,造型优美,厅后

小山前有清泉一泓,境界至静,惜源头久没。故有对联题曰:“嘉树荣而佳卉茁,奇山显而清流通”。又因为第三位园主盛康晚年悠然自得,于五峰仙馆中赏景品茶会友,更觉夫复何求,遂题“历宦海四朝身,且住为佳,休辜负清风明月;借他乡一厘地,因寄所托,任安排奇石名花。”一联于此,以表达自己荣华半生,老年又清闲自得的酣畅之情。

走入石林小院,若不细心便会错过一处清幽的所在,既“还我读书处”。此处从前为书斋,刘氏时便已建成,当时名为“还读馆”,盛氏时称“还我读书斋”,均是取意于陶潜的《读山海经》诗:“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表达的主人一种享受归隐生活,农耕闲来始翻书的悠闲姿态。此处题名甚妙,只闻其名就能感到这是一处幽静的书院,而简单的硬山造建筑和古木参天的小院也确实给人以宁静安逸的感觉,这告诉我们,只有题名和造景相互呼应,微妙契合才能发挥出园林极致的吸引力。

从五峰仙馆穿过石林小院,就来到东区又一主要建筑“林

泉耆硕之馆”,意为老人和隐士名流游憩之所,林泉指山林和

泉石。此处是盛康新建的宴会大厅,当年可谓夜夜笙歌,热

闹非凡,此处因是酒厅,也是鸳鸯厅,北为方梁,有雕花;

南为圆梁,无雕花。窗及地坪方砖也有所不同,分别用来接

待男宾和女宾,厅为四面厅形式,单檐歇山造,其北两角飞

檐上塑有凤穿牡丹图案。建筑三开间九架屋,并环有走廊。

可谓奢华靡丽非常。其中一幅对联为朱霆清所题“胜地长留,即今历劫重新,共话绉云来父老;奇峰恃立,依旧干霄直上,旁罗拳石似儿孙。”此联表面是在写留园历经朝代变化而不败,奇石屹立,实际却是在夸赞园主盛康老当益壮,儿孙满堂,真实的再现了当时文人之间互相作文夸赞调侃的风雅场景。

3.2 至乐性馀,至静则廉

留园西部为徐泰时时期东园的遗留,还带有明代园林简远,深邃的

风格。西部建筑分布相对于东部和中部来说是极其疏朗分散的。如果仔

细观察,会发现西园南环清溪,植桃李成行,极似《桃花源记》中描写

的武陵桃园之景。园区内有一座大假山,漫山枫林,登山可饱览虎丘、

灵岩、天平等苏州名山的景色,此处可见徐氏造园借景之妙。

假山上建有“至乐”“舒啸”两亭。其中至乐亭为六角亭,顶为六

角庑殿顶,这在江南园林中颇为罕见。王右军生平嗜好种植果树,并谓

此种有至乐存焉,而盛康在修缮留园时在此亭外遍植果树,故为其取名

为“至乐亭”,此为其一。再者《阴符经》云:“至乐性馀,至静则廉”,意思是过于活跃欢乐就会使人的“性”超过于平衡,过于宁静而缺少娱乐,会使人的“性”贫乏寡淡。讲述的也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平衡”“中庸”的学说。盛康晚年日日宴饮,夜夜笙歌,可谓“至乐”,此处如此命名还有一种自我提醒,自我警示,需要保持平衡,节制欢愉,才能修身养性的一种意思。„„

留园描写篇五
《对比留园和拙政园》

留园和拙政园考察报告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如今来到苏州,这个美丽的地方,就不得不说一下苏州的园林。

苏州以园林出名,而拙政园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所有拙政园是必去观赏的林园;留园始建于明代,清代时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后改为“留园”,虽小但却别具一格,十分值得观赏,此次我接连游览了留园和拙政园,对两园有不同的感触,特此写下来。

留园以其严谨布局、高雅风格、丰富景观,曾被评为“吴中第一名园”。 留园和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中的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和网师园,于一九九七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留园的建筑综合运用了江南造园艺术,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变化,组合景观,高下布置恰到好处,营造了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有致、有节奏、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全园用建筑来划分空间,可分中、东、西、北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水见长,池水明洁清幽,峰峦环抱,古木参天;东部以建筑为主,厅堂华丽,庭院精美,奇峰秀石,引人入胜;西、北部环境僻静,山溪曲流,树木葱茏,颇有山林野趣。

“绿荫”小轩临水而筑,轩外景色溪山深秀。进入“绿荫”,朝北整面无墙,完全敞向山池,这三种墙面的处理手法是掩映——透漏——敞开。

“古木交柯”为留园十八景之一。南面庭院,靠墙筑有明式花台一个,正中墙面嵌有“古木交柯”砖匾一方,花台内植有柏树、云南山茶各一,仅二树、一台、一匾。就形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运用了传统国画中最简练的手法,化有为无,化实为虚,使整个空间显得干净利落,疏朗淡雅。

“明瑟楼”两层半间,取水木明瑟之意而名,南面假山构思独特,有峰回路转之妙。体态轻盈造型精巧,取郦道元《水经注》中“目对鱼鸟,水木明瑟”之意而名,因楼下南面假山构思独特,有峰回路转之妙。

我感觉最有韵味的当属引导和暗示性空间——游廊。走在游廊上,人们一边观赏应接不暇的美景,一边被潜意识地诱导出一种向往和期求的心理和情绪。这种空间暗示游者“柳暗花名又一村”。游廊除了起引导与暗示的作用还可以地面的坡道和台阶营造出高低起伏的空间。游走其间,地面忽上忽下,时而平缓时而陡峭,充满乐趣;其外部轮廓线连续的高低变化,作为景观此起彼伏、层次变化,就像极具韵律感充满节奏的乐曲。

小蓬莱座落在水中,四面景色就象展开的画轴。西北两侧山峦起伏,再造了太湖流域,山水缥缈的自然风光,而东南两侧相互错落的楼、馆、轩、廊等建筑群,组成了与西北山林相对比的画意,体现了“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的水上都市特色。

濠濮亭跨水而筑,按有明式砖栏,亭前水边置有一峰名“印月”,峰石中的涡孔倒影池中印有的一轮明月,据说在此不管月半中秋,有无明月当空,均能赏月,娱目谴兴。这种借景手法亦为他园少见,别匠具心。

在留园不得不提的是冠云峰,从整体看它阴阳开合,刚柔并济,形神兼备,俨然君子,堪称石中极品。而冠云峰临水而立,又如一妙龄女子对镜梳妆。 还有曲溪楼矮屋二重,长十余米,因只有半间,进深仅三米左右,但入楼后并无穿行过道之感。楼内窗框门洞形成了一幅幅美妙的框景,真是人动画也动,步移

景亦移,令人叫绝。

由于时间的原因我很早就离别了留园,作为第一次游览园林的我感受颇深,留园的空间艺术的造型可以用“以小见大,咫尺山林,曲折婉转,对比变化”来概括,简而言之,即以有限的空间形式创造出无限的空间幻境

拙政园是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集大成者。风格疏朗,创造的山水亲和喜人,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人生哲学,是中国最典型的明代园林作品。同时,在中部花园山水处理上的伟大成就,“一池三岛”的格局成为了后世园林创作的范本。被世人誉为“中国园林之母”。

拙政园也是苏州最大的私家花园,占地5公顷。它的创意构思由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之一、“明四家”中的文征明先生执笔而成。拙政园始建于1509年,从画到园,前后历时16年。历史上几经兴废,园主几经变更,其中包括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相传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先生曾经住在这里,所以有关大观园的许多描写都与拙政园的园景相吻合。

拙政园在不同历史阶段,园林布局有着一定区别,特别是早期拙政园与今日现状并不完全一样。正是这种差异,逐步形成了拙政园独具个性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据说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

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3%。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园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

这种园中园式的庭院空间的出现和变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与园林面积缩小有关。据说光绪年间的拙政园,仅剩下了1.2公顷园地。与苏州其他园林一样,占地较小,因而造园活动首要解决的课题是在不大的空间范围内,能够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无限风光。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婉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欲扬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

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这在我们在青龙湖酒店的项目开发建设和设计当中,有很多需要借鉴的地方。

拙政园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有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荫路曲的柳,枇杷园、嘉实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这些特点不正是我们在青龙湖酒店的项目开发建设和设计当中,需要借鉴的地方吗?我们要按着这样的特点设计,何不再塑造一个北方的“拙政园”为世代流芳?!

苏州园林虽小,但古代造园家通过各种艺术手法,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在园中行游,或见“庭院深深深几许”,或见“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见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是步移景易、变幻无穷。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延伸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

梦回苏州之行,难忘园林之旅。

2012环艺3+2

张峻

2012150047

指导老师:孙傲 乔迁

留园描写篇六
《苏州留园艺术建构赏析》

留园描写篇七
《模拟留园的架构过程》

模拟留园的架构过程

1 预构造

以前对园林的讲解,多从构成园林的元素入手,如分成山、水、建筑、植物、动物等,对每一种元素都作了深刻的剖析,而对于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剖析不够。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园林来讲应当是更为基本的,因为元素必需相干,才干形成一个组织或整体,否则只能浮现为一种散乱无序的状况。这种由众多元素所构成的“有机秩序”我们以“构造”名之。

不管是在自然界还是在人工产品中,“构造”都是具有层次的,在园林中也应具有。也即构成园林的 众多元素,不都是同级的,而是处于不同的构造层次上。在这一层次系列中,“最优先斟酌的元素间的关系”可称为“预构造”。只有在这一“预构造”被断定之后,其他的元素才干被依次引入,而完成园林的架构进程。这种概念在装潢图案设计中被普遍应用,贡布里希在其运居心理学讨论装潢艺术的《秩序感》一书中[1],引用了克里斯蒂《图案设计》中的例子来阐明这种方式,克里斯蒂对“比萨市立博物馆的一幅早期意大利画”中的纺织图案进行了研讨,并“树立起了构框、弥补和分枝等程序,从而得出了一种简略的图案设计方式(图1)。”

图1 简略的图案设计方式

事实上园林的架构,从思维之共通性来讲,也可以分解为这种按步骤逐步添加的进程。这一进程可以描写为:

(1)预构造——厅堂和其前假山的互动关系;

(2)“水”的引入;

(3)次要建筑的引入;

(4)植物、动物等次第添加、弥补空白。

把厅堂和其前假山的互动关系称为“预构造”,是基于对园林特点的剖析概括所致。有名园林学者陈从周先生在《随宜集》“湖山人情能留客”一文中[2],道出了园林的两个特点,

其一为建筑对假山:“建筑物对假山,假山对建筑物,若建筑物对建筑物,假山对假山,步法一乱,看上去就不舒畅了。”(另一特点为“正中求变”同本文宗旨不涉,为此从略。)陈从周先生把“建筑物对假山”作为园林的基础特点,从中可懂得到,在研讨园林时,应当把建筑物和假山之互动关系作为重要的基本的关系来加以把握。在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剖析一下与假山所面对的建筑,其作用应是用来观景的,包含厅堂和其他次要建筑。厅堂是优先于其他建筑斟酌的,园林设计的原点以“主体厅堂”而展开,陈从周《说园》[3]“我国古代造园,大多以建筑物开路。私家园林,必先造花厅,然后安排树石,往往边筑边拆,边拆边改,翻工多次,而后妥当。沈元禄记猗园谓‘奠一园之体势者,莫如堂;据一园之形胜者,莫如山。’”至此我们可说厅堂和其前假山的关系是最优先斟酌的,是园林设计的起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预构造”。

从上文层层推动,得出厅堂和其前假山的关系为“预构造”的进程中,也对它的实用范畴作了限定,也即一般所说的明清私家园林,如留园、怡园、补园、瞻园等。曹汛《我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发展史概论——试论叠山艺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三种流派的演化》一文,按事物“否认之否认”发展规律,把园林叠山艺术发展分成三个阶段:“最初,写实地、接近原标准地再现全部大山;经一次否认呈现了它的对峙物,推演出另一种是小中见大、写意地缩小比例地再现全部大山;最后再经一次否认,又呈现了第二种的对峙物推演出又是写实地、接近原标准地、可是再现部分大山,大山的一些片断。”在时序上,明清园林属于第三阶段。在前两个阶段,也即明清之前,山水之形象完全,且所占空间一般相对较大,山水二元素之构成关系需优先斟酌,其他元素再逐步介入,山水二元素之构成关系就是“预构造”。只是到后期,造园空间日益缩小,建筑无法被山水所包抄,而从山水之中游离出来,建筑与假山两两相对,一者为景,一者为欣赏点,水在两者之间展开,“建筑与假山”这一对关系成为“预构造”。在园林叠山艺术发展三阶段,虽然“预构造”之内容不一样,但这种逐步添加的思维模式具有必定的普适性。

在明清园林中,由于每个园林的园主之意趣、面积、地形形状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具体表示,留园是处置得比拟精致细腻的。

2 模仿留园得的架构进程

2.1 留园预构造(图2)

图2 留园预构造

留园总面积约2hm2,可以分为3个区:涵碧山房为中部,五峰仙馆和林泉耆硕之馆之庭院区为东区,活跃泼地一带为西北区。这3区的基础关系可以如此表达:涵碧山房通过截取西部山峰坡脚而构成,是留园重要的欣赏空间。活跃泼地一带作为中部的背景,是有必定价值的,特殊是其中的土石山峰,西北区从现存情形来看,山野味比拟重,园林的意味不强。五峰仙馆和林泉耆硕之馆之东区可定义为庭园区,已居于重要山水空间之外,同中部的山水形象不直接相干。

涵碧山房和其前假山的构成关系,我们把它定义为留园的“预构造”:标准较大的土石山居西,其余脉从其北段向东延长,与南面的涵碧山房相对;涵碧山房拥有土石山的东坡脚,与其北面的余脉相对。这一预构造有几点需加以阐明:

(1)把主山和余脉换一下位,这不更体现建筑对假山这一原则吗?假如这样,是有悖于传统园林空间意识的。张家骥先生在其所著《中国造园论》一书中[4],对传统园林空间意识作了概括——“视觉莫穷 往复无尽”。“视觉莫穷”应是立足于静点的欣赏角度,要没有穷尽之感,有尽则塞,无尽则远;“往复无尽”是从可游角度来讲,重要是指空间的总体计划,景境之间的空间设计问题,要从有限的空间里,使人有游不尽之感。在留园,西面的土石山体量比拟大,如此体量的假山,在近距离内与涵碧山房相对,将会使涵碧山房前的正面视线显得闭塞,空间局促,这种感受大家都在沧浪亭体验过。当然,沧浪亭为什么堆叠如此大的假山?后期建筑的增建是否适得其位而违反了原初的格式?等等,是值得讲究的。但留园涵碧山房居土石山东坡,并与其余脉相对,是符合曹汛对园林叠山艺术发展的历史界定及传统园林空间意识的。

(2)土石山为什么不居东面?现在的这种布局在气象上是有其立足点的,笔者1999年夏天游了一回留园,从留园的入口空间达到“古木交柯”时,显明感受到一股凉意,进到涵碧山房前的北月台,抬头北望,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浓郁的树林,特殊是4棵2~3百年的银杏树,高耸蔽日。西部的山体,加上山上高大的树木,遮挡西晒,使园林的全部空间都沐浴在夏季的疏影之中,凉快无比。这种西北为山水东南为建筑的安排方法,在江南园林中是比拟广泛的,比拟适应夏季炎热的气象,如瞻园、补园等大体都为这种安排方法。

2.2 水的引入(图2)

在这一预构造被断定之后,就可以断定水的造型了。水面之最重要欣赏点应定位于涵碧山房,虽然涵碧山房前的这一空间范畴比拟接近正方形,但它北面的水域没有作正方形或矩形的处置。为体现所谓园林之空间概念——“视觉莫穷”,在塑造水面形状时,在西北——东南方向把水面拉长:西北向增添了一条45度的溪涧从主峰和余脉之间深刻,没于靠围墙的走廊下,东南向增添了一个接近方形的小水池,靠于涵碧山房的东侧。这样处置可使涵碧山房前的视觉看不到水域的起源,也看不到水域的止境,可以给人无尽无穷之感。水面的形状只有同厅堂的地位联合起来,才会获得确实的认识,这也是我们把“水”这一元素,斟酌放在厅堂和其前假山所构成的“预构造”被断定之后的最重要原因。在一般情况下,江南园林中,厅堂和水面的互动关系都可作如此解(图3)。

图3 水与厅堂的关系

西北——东南方向这一斜向水域不足以充盈全部园林空间,故在东北向超出小蓬莱及其折桥形成一个方形水面,成为东北向前景水域,扩展了景深。到此全部区域都被流韵贯通,不再有盲点存在。

2.3 次要建筑地位的发生

这也是建筑对假山原则的再次应用,只是层次的不同。留园西北两面为假山,加上西北至东南向水面形成的景深之存在,便形成了从明瑟楼开端,经绿荫、古木交柯至曲溪楼一系列面对景胜的停点。涵碧山房前的风景虽然堂堂正正,但明瑟楼、绿荫、古木交柯这一区所面对的风景更深远有变。另外由于东北向超出小蓬莱及其折桥形成一方形水面的存在,培养了“清风池馆”及“濠濮亭”两个停点的发生。

这一系列建筑之造型丰盛多变,明瑟楼更为独特。在大多数园林中,重要厅堂一般单独而建,四周凌空,而此处明瑟楼与涵碧山房比邻而建。原因何在?由于涵碧山房的地位偏西,紧靠西侧围墙,而东面有比拟大的水面存在,造成了西侧欣赏请求不高,而东侧有欣赏请求。这就对涵碧山房的造型提出了特别的请求。从经济及审美的角度来讲,西侧可以采取硬山,但东侧采取歇山更为合适,避免山墙对人,照料东侧的欣赏。涵碧山房作为厅堂建筑,其西侧采取硬山,东侧采取歇山的屋顶情势是不适合的。主体厅堂从应用功效看是园主家族聚首或宴请宾客的处所,公共性礼仪性比拟强;从总平面布局看比拟居中,地位显赫。是所有建筑物的正中之正,造型应强调其堂堂正正,从平面到屋顶情势都要强调所谓的“正”。实例如拙政园“远香堂”,四面有观景请求,取歇山顶情势,怡园“藕香榭”、环秀山庄“环秀山庄”、南京瞻园“静妙堂”等等,都是四面凌空,采取歇山顶情势——双向对称。

为懂得决这一矛

本文来源:第一园林网

(

留园描写篇八
《七级阅读第十三课 )》

留园描写篇九
《苏州园林》

留园描写篇十
《苏州园林》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99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