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伟有关的词

| 职称俄语 |

【www.guakaob.com--职称俄语】

与伟有关的词篇一
《三句与《建党伟业》有关的台词》

奈何 七尺之躯 已许国 再难许卿(蔡锷)

一边儿女私情,一边民族大义,孰轻孰重,不难分别,但决定的过程并不轻松。

自己这个年龄,人生百味初尝,毕业离别、恋人分别,甚至生离死别„„种种留恋与不舍化作绞心绞肺的折磨,一次次体会了什么是左右为难,怎么是无能为力„„经历过这些,似乎可以体会蔡锷决定的艰难了。然而,他所投向的家国大事,在我辈来看,似乎不一定非要由自己的肩膀扛起。就在那样的乱世,他还是选择以身许国,这是一种责任感,虽然这种责任感在今天多被付之一笑„„成大事者并非全是铁石心肠,不过肝肠寸断时,能够克制己心,反复掂量,最后哪怕声泪俱下,也要毅然决然。有些事情,我们可能做不到,但绝不能失掉对成就者的那份崇敬。

整日坐而论道 不肯解决实际问题 又与儒何异(胡适)

胡适是位大家。听到这句话,想到最多的是大学时期和同学纵论国是,虽谈国是,却以批评为主,诸多不满,激于言辞。其实,那顶多算是坐而论,以我们的学识与见识当然不及“道”的境界。但总有作为青年的我们对国家、他人和自己生活、前途的关心。后来,掌握了一些理论,似乎也有了丈量的标尺和批驳的利器,好像山姆总是对的,西方模式总是好的,好像中国政府的缺点发达国家都没有,发达国家的优点咱们前后也没几个。批评当然要,不过 ,“理想国”真的没有问题吗?还是我们并不了解,或者我们主观上有意无意呢过滤掉了呢?围城似乎处处都在,好像已经工作的同学,总愿意去羡慕别人,再问下被羡慕的对象,过的好像也不怎么样„„总愿意拿理想的东西比之于现实,不愿意找解决方法,依照此句,与酸书生无异,假如我们能务实一点,批评时想想问题如何实际解决,或许有为的青年能更有为。

尊敬的各位代表 你们凭什么 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 我很愤怒!中国人 永远不会忘记 这沉痛的一天!(顾维钧)

说归说,骂归骂,心底总还要清楚终归还是自家人向着自家人。中国若不稳定,有的只能是趁火打劫和微不足道的或出真心,或为欺人的所谓“人道主义”,今天的利比亚,昨天的伊拉克和上个世纪的中国,一幕幕在重复地上演,有的就发生在我们站在的土地上。弱国无外交,南海事件也教育我们 “友谊”第二。所谓自由民主的宣扬可以走向全世界,但到实行,鼓吹者便只在自家用心,至于他国,先是招摇而来,经过轰轰烈烈,最后一塌糊涂,末了还要在“自由、民主”大旗的掩护下逃回国内,整个过程都充分体现了作为大国的“责任感”。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眼睁睁的看着山东送给日本,我们只有愤怒,只能愤怒;当我们渐渐开始有一些东西的时候,也不要忘记那沉痛的一天, “各位代表”并不值得尊敬,从来都是。若要我们被尊敬,首先需要勤修“内功”。

爱自己,就要爱国家,让她更加强大,我觉得这就算民族责任感。

与伟有关的词篇二
《初三英语形容词戚祥伟》

与伟有关的词篇三
《伟大的发现词语》

与伟有关的词篇四
《自铸伟词字字本色+谈关汉卿杂剧的语言特色》

2002年2月

台州师专学报vd.24,No.1

第24卷第l期

Jol蚰a】ofT8i吐踟Teach啪C儿ge

Feb.2002自铸伟词字字本色

——谈关汉卿杂剧的语言特色

章可敦

(台州师专初等教育系,浙江临海317000)

摘要:关汉卿为元杂剧代表作家,他创作的社会剧、爱情婚姻剧和历史剧,独具语言特色:关键词:关汉卿;杂剧;语言;本色;倡优;梨园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Cr7—1571(2002)01一0023一05王国维在<元代戏剧考>“元剧之文章”一体,他的[不伏老・南吕一枝花]说:“我玩得是

 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扳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司马子长者。”这是文学史上第一次把元杂剧

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趵,会围棋,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

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与我这几般儿歹

关汉卿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戏曲家。元钟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只除是阎王亲令唤,神嗣成<录鬼簿>说他是“大都人,太医院尹,号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那其已斋叟。”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称他为“杂剧问不向这烟花路儿上走。”[3](P99)这一支曲子,是他全生活全人生的写照。而且这一段

“珠玑语唾自然流,金玉词源即便有,玲珑肺

话语言通俗,明白如话。

腑天生就。风月情,忒惯熟;姓名香,四大神

关汉卿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一生写了约66种杂剧。[4](P75)从流传下来的18个剧

头。”…(P52)可以想见,撰写剧本,为词作曲,本的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社会剧,

粉墨登场,是他生活的主要内容。正如冯钟

如<窦娥冤>、<鲁斋郎>等;二是爱情婚姻剧,芸在<关汉卿>中说“关汉卿不仅会编剧本,而如<救风尘>、<拜月亭>、<诈妮子>等;三是历

史剧,如<单刀会>、<双赴会>、<蝴蝶梦>等。

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的名

关汉卿的这些杂剧,除了较多地表现下层人票。”【2】(fr7)而关汉卿自己则说得更加明白具

民的生活和命运及作者有一种鲜明的执着于

收稿日期:2001—12—05

作者简介:章可敦(1948一),男.浙江临海人,高级讲师。

万方数据

鲜亮活泼,明白如话,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关汉卿如话本色的语言,缘于他不以倡优为耻且长

期生活在勾栏、行院和书会里,和下层人们生活在一起,成为名副其实的民间艺人,对下层艺人的活动、行为、语言都有着极丰富的感性经验,是真正的“梨园领袖”、“编修师首”和“杂剧班

头”。

节中说:“元杂剧之为一代之绝作,元人未始知也。明之文人始激赏之,至有以关汉卿比

代表作家关汉卿与“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相提并论。

之始”,元贾仲明在[凌波仙]的挽词中说他物。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

且通晓音律,长于歌唱,甚至是‘躬践排场,面

台州师专学报

第24卷

现实的人生态度这两大特点以外,还有一个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杂剧语言的明白如话,字字皆本色。正如王国维在《元代戏剧考>十二<元剧之文章>中说:“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

人第一。以唐诗喻之,则汉卿似白乐天;以宋

词喻之,则汉卿似柳耆卿。”这是对关汉卿杂剧语言特色的高度概括和评价。

<窦娥冤>是关汉卿杂剧的代表作,也是他所创作的社会剧的典型。《窦娥冤>以它对社会的深刻的批判,对人物精湛刻划,以它强

烈的反抗精神,动人的戏剧冲突,以它的全部

艺术力量,感天动地,成为彪炳一代的悲剧杰作。正象王国维说的,关汉卿的<窦娥冤>,即使“列之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5](P46)语

言的鲜明生动,通俗易懂,本是元剧的共同特

点,但不同的作家在把口语提炼成文学语言时,是有高低、粗细之分的,关汉卿作品中不少曲文充分表现了口‘语化文学语言的活泼生 

机。如<窦娥冤>第一折窦娥所唱的[寄生草]:

你道他匆匆喜,我替你倒细细愁。愁则

愁兴阑珊咽不下交欢酒,愁则愁眼昏腾扭不上同心扣,愁则愁意朦胧睡不稳芙蓉褥。你待要笙歌引至画堂前,我道这姻缘散落在他

人后。

这里用三个“愁则愁”来演化“细细愁”,内容上层次分明,节奏上顿挫起伏,颇有民歌

风味。且分为饮酒、心态与失眠三个层次,层层递进,极写“愁”的不同形态。又如第二折中的张驴儿毒死亲父欲陷害窦娥时,窦娥唱的[斗虾嬷]一调:

空悲戚,没理会,人生死,是轮回。感着这般病疾,值著这般时势,可是风寒暑湿,或是饥饱劳役,各人证候自知。人命关天关地,别人怎生替得?寿数非干今世,相守三朝五

夕,说甚一家一计。又无羊酒段匹,又无花红

财礼,把手为活过日,撒手如同休弃。不是窦万方数据

娥忤逆,生怕旁人论议。不如听咱劝你,认个自家悔气,割舍的一具棺材,停置几件布帛,收拾出了咱家门里,送入他家坟地。这不是你那从小儿年纪,指脚的夫妻,我其实不关亲,无半点凄惶泪。休得要心如醉,意似痴,便这等嗟嗟怨怨,哭哭啼啼!

苏雪林在<辽金之文学>一文中说窦娥这一大段唱词“此值似说白不似歌唱,一气转折而下,如三叠瀑泉之奔注,如夏雨打芭蕉,爽快无比。”这是<窦娥冤>中张老头被毒死以后,窦娥对她的婆婆所唱。她的这些话听起来含有封建的贞节观,这当然难免,实际上却是她用来反抗强暴的思想武器。首先,这一大段唱词有三层意思:一是窦娥劝婆婆不要伤心,生死有命,别人是无法替代的,意为张

老头的死,是张驴儿作恶的必然结果。二是

劝婆婆面对现实,自认晦气,给他料理出门,做赔本生意算了。三是说婆婆和张老头不是结发夫妻,撒手如同休弃,劝婆婆不要为他啼

哭流泪。这些话体现了窦娥爱憎分明、疾恶

如仇的性格和在大事面前头脑清醒,处事老练的形象。其次,这段唱词,真是明白如话,一点没有文雅之气。俚俗本色的言语,正好

适合戏中人物的身份。因那戏中的人物,全是几个恶汉和无知无识的人,因此全剧的文

字,都是用最通俗的语言,然而他的好处,也

就在这种本色与自然。王国维说:“元剧实于

新文体中自由使用新言语,在我国文学中,于楚辞内典外,得此而三。”[6】(P115)于新文体中使用新言语,是元剧文学的一大特色,而这种新言语用得最广泛最成熟的,无人比得上关汉卿。再如第三折中窦娥在临刑时唱的一支曲子[快活三]:

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这是窦娥嘱咐婆婆在她死后不要忘记祭

奠她,连用三个“念窦娥”,最后一句“看窦娥”

第1期章可敦:自铸伟词字字本色

实际上也是“念窦娥”的意思。这四句在层次上比[寄生草]中的“愁则愁”更显得顶叠垛

换,宛转跌宕。第一句写目前受冤,第二句写即将被杀,第三句更回溯过去,写她幼时被抵

债时的苦况。萦纡牵结,凄楚呜咽。孟称舜说是“自然迸泪”。这种语言几无文饰,却是

质朴感人。

关汉卿的爱情婚姻剧着重表现他对普通

下层人民的颂扬和尊崇。在关汉卿的杂剧中,描写爱情婚姻和妇女的作品占相当的比重。现存的主要有<救风尘>等。<救风尘>主

角是一个智勇双全侠妓赵盼儿,她是个有远

见、心肠侠义而又急智练达的漂亮女子。赵盼儿出身虽是不为一般人所重视的妓女,但她有完整的人格,她看穿浮华子弟的行径,憎

恨市井流氓的卑鄙行为,本剧写她出智谋救友人宋引章于风尘之中的始末。剧中将浮华子弟的虚脾、荒淫与无耻以及他们喜新厌旧、 玩弄妇女的无赖性格暴露无遗,并对无知女子的崇尚虚荣、软弱无能,作了有力的批判。

关汉卿正面表扬了赵盼儿的行为,并对宋引章寄予深厚的同情。这个剧本暴露商业都市里最典型的社会问题。对流氓周舍的处罚也

是大快人心的。第一折赵盼儿劝宋引章的话:

[胜葫芦]你道这子弟情肠甜似蜜,但娶到他家里,多无半载周年相弃掷。早努牙突嘴,拳椎相踢,打得你哭哭啼啼。

[元和令]做丈夫的便做不的子弟,那做子弟的他影儿里会虚脾,那做丈夫的忒老实。那厮虽穿着几件虼娘皮,人伦事晓得甚的。

这些话说得异常透彻明白。把周舍这个口是心非的情场老手,虐待妇女的流氓本性

作了彻底的揭露。剧中一方面表现了妓女精神上深沉的悲苦和被人践踏的生活与心理的

矛盾苦痛,另一方面还道出了她们嫁人的哲学。这些都表现得再深刻也没有了。这些道理,只有赵盼儿才深深地懂得,这些话,只有

万方数据

从赵盼儿的口中说出,才更符合现实情况。如赵盼儿对宋引章说的话:

[油葫芦]姻缘薄全凭我共你,谁不待拣个称意的。他们都拣来拣去百千回,待嫁一个老实的,又怕尽世儿难成对;待嫁一个聪俊的,又怕半路里轻抛弃。遮莫向狗溺处藏,遮莫向牛屎里堆,忽地便吃了一个合扑地,那时节睁着眼怨他谁。

以上曲子,把宋引章的单纯幼稚、贪图富

贵,赵盼儿的熟谙世事、侠义练达,周舍的喜

新厌旧、玩弄妇女的丑恶嘴脸,都表现得非常具体、生动、形象。

关汉卿的历史剧包括<单刀会>、<双赴梦>、《哭存孝>等。这些作品,通过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歌颂,在表现拯物济世愿望的同

时,折射出一种悲凉情绪。与他的社会剧、爱情剧不同,他的历史剧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更

加高扬着作者的主体意识。<单刀会>第四折

是全剧的高潮,关羽带着周仓,驾一叶小舟,

到大江中流,面对滔滔江水,他唱道:

[双调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烈,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春社。(白)好一派江景也呵!

[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

切!(白)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

的英雄血!

从文词来说,这两支凭今吊古、慷慨苍劲的典子,是从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

古风流人物”这首[念奴娇]蜕化出来的。但

它的激情绝不亚于原词,其奥妙就在于,作者

从剧情出发,把人物性格完全交融在环境描写里,形成一个情景交融的独特的艺术境界,而且音调的雄伟,气势的豪放,同那位英雄本

色的关羽恰好相合。

关云长的唱段一开头,气派就很大。“大

26

台州师专学报第24卷

江东去浪千叠”,就是一幅十分壮美的画面,那波涛万顷,吞天浴月的大江景色,那浩浩渺渺,气势磅礴的雄浑气魄,使我们的精神为之

一振。接着是“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从不同角度,以纵横自如的笔意,勾勒出赤壁

遗迹:仰视是重峦叠嶂,俯视则惊涛拍岸,犹如一组蒙太奇的镜头,冲击着我们的感官。

而在这千古的历史长河里,该有多少可歌可

泣的业绩?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风流人物又

有多少?在无限广袤的时空里,在绚烂多姿

的历史人物画廊里,凸现了剧中的主体人物

——关云长。这种怀古之情正是寄寓在一定

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之中的。整个自然环境与主人公精神的刻划完全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富有深意的境界。而“二十年流不尽的

英雄血”一句,王季烈称为“神来之笔,宜盛行

于世,已六七百年之久也。”[7](P27)这两支曲

子,把关羽的魄力雄强、精神飞动的英勇气概 

同环抱的万山、汹涌的大江相辉映,自然的雄

奇之美反衬人物内心之美。这种气吞山河,英勇豪迈的语言,把关羽对蜀汉的一片赤胆

忠心和那光明磊落、坦荡无畏的胸怀,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精神表现得酣畅淋漓。只有

英雄关羽才能说出这样的英雄语言。

关汉卿杂剧的语言之所以独特,有其更独特的原因,即其独特的人生经历。

关汉卿是金朝遗民,元朝建立后的一项

重要措施是废除金、宋原来的科举取士的制

度。因此“士失其业”,有的知识分子投靠了元朝,成为新贵,有的看不惯黑暗的现实,做了隐士,还有的投身于勾栏行院,为它们写剧本过日子。关汉卿就属于后者。这些不肯为封建统治阶级效忠的知识分子,遭受着残酷的迫害。“他们的社会地位次于妓女,仅比最下贱的乞丐高一等。”[8](P61)当时,倡优(演员)备受压迫,社会地位低下,士大夫们认为

他们的姓名“不得和名士并列”。[9](P61)皇帝

还下过命令,禁止倡优穿较好的衣服。然而,

万方数据

关汉卿却“偶倡优而不辞”,[10](P7)甚至于“躬践排场,面敷粉墨”,[11](P7)自己做起倡优来。

在当时社会中,一个名士竞天天和倡优泡在

一起,是要被人耻笑的。但是关汉卿就不怕,他把自己比作“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正是这一种生活,为他

日后杂剧的创作打下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同

时,由于他长期生活在勾栏(戏院)、行院(即妓院,当时演戏的主要场所之一)和书会里,他和从事民间艺术的人们完全打成一片,久而久之,这位士大夫出身的人,不仅变成了民间艺人,而且还成为民间艺人的领袖。他被人尊为“梨园领袖”、“编修师首”和“杂剧班头”。他以民间艺术作为基础,和下层人们长

期生活在一起,对于那个圈子里的男男女女的生活、性格以及言语情态,都体会得非常真

切,所以他作品的语言,就显得朴质明白,不尚藻丽,也不作涂金饰翠的渲染,人物语言也更显得口语化和个性化。凡读过关汉卿的散曲和他的杂剧,不难发现关汉卿是一个没有

那种文人学士的保性全真的退隐之心的人。他同白朴、马致远是完全不同的,马致远虽然

也同伶人来往,合作编剧,然而在他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读书人的失意的愤慨。而关

汉卿没有这种影子,他是一个彻底的风流浪

子,浪漫才人。他在这一种环境中生活着,一面得着丰富的舞台经验,一面得着社会人事的体验与题材。因此他所写的,大都取材于现实的社会,或在传说中,找取民众熟知的故事。写成民众能了解的通俗戏曲。

曲文用本色体,为关汉卿的最高成就,对其杂剧的语言特色,近代不少名家都有评论。刘大杰先生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说:“这个剧本(指<窦娥冤>),曲辞都是明白如话,没有一点故作文雅雕琢的地方。对白也全是用纯粹的口语,对于每一个不同人物能给以适合身份的语调。由那些美妙活泼的台词,把各种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表现得非常显明。由

第1期章可敦:自铸伟词字字本色

27

此看来,关汉卿确是一个人生社会的写实者,家略传>中说:“关汉卿是元剧开山大师,作品是一个民众通俗的剧作家了。”[12](P50)郑振数量方面和剧本内容广博方面(从典雅的历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说:“汉卿所作,史剧到诙诣的小喜剧无所不有),都为后人所通俗者为多,如谢天香、金线池、望江亭、玉镜不能及。所作如<单刀会>、<救风尘>、<拜月台之类,诚未必高出于马致远、郑德辉诸作

亭>、<蝴蝶梦>、<窦娥冤>等,都是上等作品。

者,然如救风尘之结构完整,窦娥冤之充满悲

论结构都是很紧张,论曲文都以本色豪放为

剧气氛,单刀会之慷慨激昂,拜月亭之风光绮主,脱口而出,说出各人的心事,教台下一听腻,则皆为时人所不及。其笔力之无施不可,就明白,决不借辞彩堆砌见长。”

比之马、白、王(实甫),实有余裕。即其套曲‘

小令,亦温绮多姿,可喜之作殊多。”[13](P111)

参考文献:

从上述所引,我们可以看出关汉卿语言[1儿8][9]王钢.关汉卿研究资料汇考[M].北京:中国运用,是浅近通俗,具体形象化,是切合剧中戏剧出版社。1988.

人的身份的。正如王国维所说,元剧为一代

[2][5][6][7][10][11][12][13]谭正壁.元曲六大家略传[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之绝作,可惜元人还不知道,而到明清以来,

[3][4】邓绍基.元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才有大量的研究者,也有了新的挖掘,对其评社.1988.

价也越来越高。正如邵会祺在<元杂剧六大

 

Dr猢ofonthe

I舢罂la.geCh锄cte凼ti鹳oft】he

P(炝廿c

n地、manD3瑚s够、ⅣH№nbyG眦lIIan呻【lg

2hangKedun

(El锄entar),EducadonDep叭眦nt,%小ouUIlivers毋,ⅡIlIlai,憾zhou,317000)

Al铽瑚n:As

a印碳眦她tiVe

oft}IepoeticdIaIllaoftlleYu锄【)yr啪哆,(hallHaIl(IiIlg啊oteplaysof

p础l咖畸,playsof10、re舢ldm枷昭e,肌d

historyplays.Hispla),sshowgreatin琴mui哆inlarLgu89e

ex—

pres8ion.HislaIl舭age

is城ght—coloDed锄dlively,aIldis鼬explicit鹊daily

conversation.HislaIl—

guage

alsD晡n铲out

hum啪f曲lin黟in

subne姐d

ski州way,so

mat

ever),w0柑h鹊a

distinc石ve

character.11leI-eason

for吐lisismathedid

not

feeldisgracedfor

be吨a11

entenainer.Hea

loI唱tirIleint}Ietllea吮s,houses

of

p斌inltesaIld

auctreSs∞肌dod;ler

pk犯es

of即蛐ir曲ent,andlived.for

lived

among

pe叩le

0ftlle10werstra曲ofsocie哆.He

w鸥a、俩table

f.0lkactor,锄dhad

ver),rich懿p耐ences

aboutt}IeactiVit)r,kIk而or,and

k趴ageoftllef.o墩auctorsof山elowerstIataofsocie哆.He

wastIlereal

Yu锄啪哆.

leaderof吐lenleatre,m鹪terin

play丽ting姐dtlleheadoftIlepe正mners

oftIlepoetic

dr龇m0fdle

Keyw‘肾ds:Gu锄H姐(Iillg;poetic

dram

of出e

Yuan脚【1as哆;laIlgu弹;dis妇tivech锄cter;enter—

taineIs

万方数据

与伟有关的词篇五
《拓展课:胸藏天地铸伟词(刘淼09.9)》

与伟有关的词篇六
《伟大辩手台词》

《伟大辩手》经典台词(中英双语)

经典之一:小詹姆斯·法默的父亲是Wiley College著名的神学教授,第一位黑人博士,在教堂里他在呐喊: 教育!啊教育!是让黑人摆脱蒙昧的唯一出路.对于整个人类,何尝不是如此呢?

We must impress of our young people.

That there will be difficulties that they faced.

They must defeat them.

They must do what they have to do......in order to do what they want to do. Education is the only way out.

The way out of ignorance!

The way out of darkness into the glorious light!!!

我们必须打动我们的年轻一代

告诉他们,未来将面临着很多困难

他们必须克服困难

他们必须完成自己必须做的事,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

教育是唯一的出路,摆脱无知的唯一出路

走出黑暗走向光明的唯一出路。

经典之二: 以下的对白,始终贯彻影片的始终,无论是在开始演讲训练时;还是小选手们在湖中进行气息练习时,还是即将登上最高的辩论讲台Harvard Uni.的时候,口中念念不忘,心中不断默念的一段沁人心脾的台词。让我们明白了,辩论的最高境界不是跟对手辩,而是捍卫自己心中的真理。年仅14岁的小詹姆斯·法默尔凭借最后一段真实感人的故事,而非激情洋溢的申辩,两个黑人辩手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Harvard Uni.辩论队。真可谓“真理不辨自明”。 Melvin B. Tolson: Who is the judge?

The Debaters: The judge is God.

Melvin B. Tolson: Why is he God?

The Debaters: Because he decides who wins or loses. Not my opponent. Melvin B. Tolson: Who is your opponent?

The Debaters: He does not exist.

Melvin B. Tolson: Why does he not exist?

The Debaters: Because he is a mere dissenting voice of the truth I speak! 教练:谁是裁判?

队员们:上帝是裁判。

教练:为什么是上帝?

队员们:因为是他决定谁赢谁输,而不是我们的对手。

教练:你们的对手是谁?

队员们:他不存在。

教练:为什么不存在?

队员们:因为他只是我讲述的真理反对的声音!

Debate is blood sport. It's combat. But your weapons are words.

辩论就是一项血腥的运动,是战斗。但是你们的武器就是语言。

----- The Great Debaters《伟大辩手》

---------------------------------重温《伟大辩手》经典场景---------------------------------- Round 1: 选拔辩手时的辩论练习

Resolved: Welfare discourages hard work. Welfare takes away a man's strongest reason for working, which is survival, and that weakens the will of the poor. How would you rebut that?

辩题是:福利措施不利于让人努力工作。福利措施会消磨掉人们工作欲望中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求生欲。那会使穷人们意志消沉。你准备怎么反驳啊?

I would say it does not. Most of the New Deal goes to children, anyway, and to the handicapped, and to old people...

我认为并不是这样。多数的福利政策都是针对小孩子、残疾人以及老人。 -- Is that fact, or conjecture? -- It is a fact.

-- 这是事实还是推断呢?-- 是事实。

-- What's your source? -- The president.

-- 这个事实援引自......?-- 总统。

-- That's your primary source? You spoke to President Roosevelt personally?

-- Of course not. I did not speak to him personally, but I listened to his Fireside Chat. -- 这是你的主要信息来源吗?你跟罗斯福总统亲自谈过?

-- 当然没有,我没有跟他面对面谈过。但我听过他的“炉边倾谈”。

--Any other sources?

--Yes, there are other sources. Like that look in a mother's eyes when she can't feed her kids. Without welfare, people would be starving.

-- 还有其他的信息渠道吗?

-- 是的,还有,例如一个母亲无法抚养自己孩子时的眼神。

如果没有了福利措施,人们就会挨饿。

-- Who's starving, Miss Booke?

-- The unemployed are starving.

-- 谁在挨饿,布可小姐?

-- 没有工作的人呀!

Mr. Burgess here---He's unemployed. Obviously, he's not starving.

坐在这儿的伯吉斯先生,他也没有工作,但他显然也没有被饿着啊!

I drew you in, Miss Booke. You gave a faulty premise, so your syllogism fell apart. Your logic fell apart.

Major premise: The unemployed are starving.

Minor premise: Mr. Burgess is unemployed.

Conclusion: Mr. Burgess is starving.

Your major premise was based on a faulty assumption---Classic fallacy.

你陷入了我的圈套,布可小姐。你给出了一个错误的前提,所以你后面的三段论就站不住脚了。你的逻辑全乱了。

大前提:没工作的人会挨饿;小前提:伯吉斯先生没有工作;结论:伯吉斯先生会挨饿。

你的前提建立在了一个错误的假设上——这是典型的逻辑谬误。

Round 2: 选拔辩手时的考题

-- All right, Mr. Lowe. I will name a subject. You speak a few words...a pertinent quote from world literature. "Beauty".

-- "I heard the old, old men say, all that is beautiful drifts away, like the waters." -- 罗先生,我指定一个题目:我给你个主题,你得援引文学名著中与之相关的句子来陈述。“美丽”。

-- 我听老人们说过,所有的美丽都会消逝,就像流水一样。

-- Very good. "History". And name the author this time.

-- "History is a nightmare, from which I am trying to awake." James Joyce. -- 很好。“历史”——这次要说出作者。

-- “历史是场噩梦,而我一直想从中醒来。”——詹姆斯·乔伊斯。 -- “Self-pity”.

-- "I never saw a wild thing sorry for itself." D.H. Lawrence.

-- “自怨自艾”。

-- “我从未见过野蛮的事物会为自己难过。”——D.H.罗伦斯。

-- Mr. Farmer. Tell me the irony in the name "Bethlehem Steel Corporation."

-- Bethlehem is the birthplace of Jesus, Prince of Peace, and Bethlehem Steel makes weapons

-- 法默先生,解释一下“伯利恒钢铁公司”这个名字为什么具有讽刺意味? -- 伯利恒是基督的出生地,是和平圣地,伯利恒钢铁公司却为战争制造武器。 Round 3: 教授辩论技巧

-- Yes, sir, I do like to talk.

-- Is that a virtue or a vice?

-- Well, I have to admit I've always wanted to be the quiet, mysterious type, only I couldn't keep my mouth shut long enough.

-- 没错,先生,我很能说。

-- 这是优点还是缺点?

-- 哦,我必须承认我本想做个沉默又神秘的人,但我却难以长时间控制住我的嘴巴不说话。

-- Would you punch yourself in a street fight, Mr. Burgess?

-- No, sir.

-- Then don't punch yourself in a word fight. You don't have to make fun of yourself. Use your humor against your opponent.

--你和人打架时会打自己吗,伯吉斯先生?

--不会的,先生。

--那么和别人打嘴仗时也别自己打自己。你不需要自嘲,而应用你的幽默来对付你的对手。

确实如此。辩论需要许多技巧:例如语言表述要多“哗众”,例如任何时候都别露怯。

Round 4: 辩论赛之一

Resolved: Unemployment relief should be ended when the Depression ends.

辩题:当经济萧条结束时失业救济的发放也应随之停止。

(首先是对手的陈述)

I traveled back through history to 1536, when the first Poor Laws of England were mandated. In those days, the dole, or welfare as we call it, was funded by voluntary contributions. But as time passed, the English devised the Allowance System, the first unemployment relief, only now it was paid with involuntary contributions, more commonly known as taxes.

追溯到1536年英格兰第一部《济贫法》颁布那时候,失业救济金,或者社会福利金,是由自愿捐款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英格兰设计制定了社会保障制度。第一批失业救济金改由非自愿捐款支付,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税收。

The Allowance System was a disaster. The only real unemployment relief is to give a man a job. But to do that, you have to give the economy life, not tax it to death.

这个社保制度是场灾难。真正的救助是给人们一份工作。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经济搞活,而不是死命地征税。

(接下来我方开始陈述)

When capitalism was young, the old puritanical concept of duty was, "He who does not work shall not eat." That made sense when there was more work than men willing to do it.

在资本主义的初期,严格意义上的“责任”这一概念就意味着“不做工者不得食”。这在那个只要你愿意工作,遍地都是工作机会的年代,确实是行的通的。

But those days are gone. Now there are millions who want to work, but find themselves standing in breadlines.Now, should they not eat because there have no jobs? People, today we need a new concept of duty: The right of the individual to demand from society is just as much as he gives to society.

但那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有数百万人想要工作,但却发现自己只能排队等救济。那么,难道因为他们没有工作,就不给他们饭吃吗?今天的我们需要对责任有一个新的认识。每个个体对社会需求的权力和他给予这个社会的应当是一致的。

(对方辩手开始进攻)

We clutch at anything that even looks like a solution. $ 60 million a month for public relief? Pay it out if it'll sweep the hoboes off the streets. One seventh of the popul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on welfare. Fine, as long as it ends our misery. A nation as desperate as this is a danger to itself.

任何看似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都当它是救命稻草:一个月6千万用于公共救济?如果这能让流浪汉从大街上灭迹,那就付吧!美国有七分之一的人口靠救济金而活——没问题!只要能结束痛苦那就这样做吧!一个国家采取这样绝望的措施,这本身就是种危险。

(我方辩手予以有力反击)

Once, a Roman general brought peace to a rebellious province by killing all its citizens. Even his fellow Romans were shocked. One of them wrote, "Solitudinem faciunt, pacem appellant," which means "They create desolation and call it peace." Now, for all their facts and figures, the Paul quinn debaters would also create desolation and call it peace. They would allow the unemployed to die so the economy can live.

曾有一位罗马将军让一个叛乱的地方重新恢复和平,而他的方式就是杀掉所有居民。连他的罗马同胞都感到震惊。其中有人写道“荒芜变和平”,意思就是“当他们把国土沦为废墟,便说那就是和平。”从对方辩友提供的事实依据和数据来看,对方辩友也在创造荒芜,以制造和平的假象。他们寄希望于失业者死去,从而维系经济发展。

A brilliant young woman I know was asked once to support her argument in favor of social welfare. She named the most powerful source imaginable: The look in a mother's face when she cannot feed her children. Can you look that hungry child in the eyes? See the blood on his feet from walking barefoot in the cotton fields? Or do you ask his baby sister with her belly swollen from hunger if she cares about her daddy's work ethic?

我认识的一位出色的年轻女子曾被问及她关于社会福利观点的论据。她勾勒出最有力量的画面:一张无法养活自己孩子的母亲的脸。你敢直视挨饿孩子的那双眼睛吗?你忍心看见他因赤脚从棉花地上走过而双脚沾满鲜血?或者问他因饥饿而患上腹水肿的妹妹是否在乎他们父亲的职业道德?

Round 5: 辩论赛之二

Resolved: Negroes should be admitted to state universities.

辩题:应该允许黑人就读州立大学。

(这次首先是我方辩手的陈述)

My partner and I will prove that blocking a Negro's admission to a state university is not only wrong, it is absurd.

我和我的同伴将证明阻止黑人进入州立大学不仅仅是个错误,而且荒谬至极。 The Negro people are not just a color in the American fabric. They are the thread that holds it all together. Consider the legal and historical record. May 13, 1865: Sergeant Crocker, a Negro, is the last soldier to die in the Civil War. The first U.S. Soldiers decorated for bravery in France are Negroes Henry Johnson and Needham Roberts. 1920: The New York Times announces that the "N" in Negro would hereafter be capitalized.

黑人不仅是美国这块织布上的一个颜色。他们是穿梭其中连接一切的丝线。让我们看看法律和历史的记录:1865年5月13日,黑人中士克罗克是在内战中最后一位牺牲的士兵;1918年,第一批在法国因勇敢而被授予勋章的美国士兵就是黑人亨利·约翰逊和尼德海姆·罗伯特;1920年,《纽约时报》宣布,黑人应当被视为平等的族群。

(下面是对方辩手的陈词)

To force upon the South what they are not ready for would result in nothing but more racial hatred. Dr. W.E.B. DuBois...he's perhaps the most eminent Negro scholar in America. He comments..."It's a silly waste of money, time, and temper to try and compel a powerful majority to do what they are determined not to do."

在南部还没做好准备的时候就把此制度强加给他们,只会徒增种族仇恨。杜博斯博士可能是美国最为著名的黑人学者,他曾经说过„“强迫大多数人去做他们坚决不肯做的事情,实在是浪费金钱、时间和耐性的愚蠢行为。”

(我方瞅准时机指出错漏)

My opponent so conveniently chose to ignore the fact that W.E.B. DuBois is the first

与伟有关的词篇七
《酒醇墨香开心智 一空依傍铸伟词》

酒醇墨香开心智 一空依傍铸伟词

作者:周荐

来源:《辞书研究》2014年第05期

虽然这一两年不断有师长离世的噩耗传来,我的神经已多少有些麻木,但是5月3日晚19∶54,周洪波兄用短信发来的下列讣告,还是让我怔住了:张志毅先生今天18∶30在哈尔滨与世长辞……

认识先生,算来已快30年了。那大概是1985年秋,我随导师刘叔新先生赴烟台旅行,应约到张先生的寓所拜晤先生。仰慕已久的先生,个子没有想象中高,精神却十分健旺。这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张先生从酒柜里取出茅台酒给每人斟上小半盅品尝,说这是吕叔湘先生当年来他家喝剩下的半瓶。那天聊的内容,时隔多年俱已忘却,好像主要是学界的一些趣事,但先生侃侃而谈的神态,对一些人和事评判时的轻松拿捏和准确把握,恍如昨日,犹在眼前。 那次见面,奠定了我与张先生此后近30年的情谊。硕士学位论文初稿写成后,我主动呈请张先生郢正。先生一字一句审阅,最后的审读意见,八开稿纸竟写了整整四页!那之后,先生与我似乎就有了一种师生情,关系好像也比常人近了一层:先生之女小乙报考南开大学,他托我择定专业;

先生本人赴俄罗斯车尔尼雪夫斯基学院讲学回国途经天津,到我家做客,我在家设宴款待,南开诸师友齐聚一堂。

在辞书界、词汇学界圈子里,张志毅先生和周荐饮酒的趣闻,为不少人所知。从九十年代开始,先生每接会议通知,必给我来电,还会带上好酒,这几乎成了惯例。最初是我们二人对酌,后来我们的饮酒队伍不断壮大,诸多学界好友加入进来。

大家深感与先生在一起,气氛总是和谐的,内心总是愉快的,我们大家又总是收获多多。很多时候,看起来是我们陪先生喝酒,听先生谈天说地,但他或许不经意间的几句点评或概括,常有画龙点睛之妙,令人茅塞顿开。先生的话题无所不包,天文地理、上下古今、奇闻轶事、历史掌故、领袖业绩,真可谓百无禁忌,无不可谈。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先生让你领悟到学问的真谛,让你看到一位大学者的风采。比如他可随口说出数十年前的某年某月某日甚至发生在某时的一件逸闻,让众人不得不对他的博闻强识瞠目结舌;他随意间就可对某个高深的学术问题总结出几大点几小点,条分缕析,纲清目晰;无论看上去多么显赫的人物,先生都能稍加点评,让你立时看出问题所在,无论多么卑微的小人物,先生也能沙里淘金般地指出其价值在哪里。每次与先生欢聚,我们,尤其是我个人都感受到一种全方位的知识的熏陶,受益良多。当然,我们并非永远充当听众,间或也会冒出几句调侃的话来,引得先生开怀大笑。我们大家之中,我与张先生的关系似更显特殊一些。用志江兄的话说:在张先生面前,唯一敢于

“放肆”的就是周荐你了。你俩交往时间长是一个方面,而你对他的深刻理解和他对你的格外器重是另一方面。张先生于你是亦师亦友,一点儿都不错。

张志毅先生1958年考取吉林大学本科专攻语言学;1963年考取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师从孙常叙教授专攻古汉语文字词汇学;1989年被评为教授,并赴俄罗斯讲学,访问莫斯科大学语言所和东方所,并做报告。先生在《中国语文》《辞书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逾百篇,在商务印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著名出版机构出版专著、论文集、词典数十部。

先生做了一辈子老师,但他毕生追求的,非教书匠的“师”,而是学术巨匠的“师”。张先生主张:只有受多种哲学流派的熏陶,才能脱去“匠”气,生发“师”魂,产生“大家”;只有站在本学科国内外多级学术史的高峰,才不至于扮演悲剧角色;只有把视野扩展到国内外多个层面,才能从学术平原攀登至学术高峰,而高峰才是创新的起点;只有研究汉语与印欧语历时类型学,才能认清汉语独特的历时规律及共时规则。张先生对自己是这样要求的,他也实实在在地做到了。“文革”前夕,山雨欲来的时刻,张先生以一个学生的身份,潜心于自己的学术修炼,醉心于自己的研究,编写同义词词典。这种对学问的执着和痴迷,在他与吕叔湘先生这样的学术大师的心灵间架起了桥梁。因为他们的心彼此相通,张先生从青年时代起与吕叔湘先生建立起来的友谊,延续了一生。

张先生是清醒的。他时刻保持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醒状态,所以才能在十年动乱结束后厚积薄发纵步攀上他学术生涯的高峰,并在那之后始终占据着中国词汇语义学、汉语辞书学的学术制高点。他时刻考虑着研究方法的改善,他的词汇语义研究的闪光点正是他深入到语义研究的微观世界寻幽探胜的结果。张先生始终是理论与实践交互为用的。他的诸多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都是在他所掌握的丰富语料和实际经验的基础上所做出的理论归纳;他所编纂的工具书,又都是对他词汇学、辞书学理论所进行的成功实践。张先生已出版的《简明同义词典》(以及《中国语同义语辞典(日文版)》)、《反义词词林》、《反义词大词典》、《新华同义词词典》和即将问世的《当代汉语词典》《当代汉语学习词典》《新华反义词大词典》等,使中国语文工具书的编纂水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学术高度,它们也推动张先生迈入中国当代词典人中的巨人行列。

张志毅先生虽仅享寿七十八岁,但他的学术生命并不短暂。他本科一年级即已开编同义词典,由此拉开了他此后五六十年学术生涯的大幕。如果可以为张先生的学术生涯试着分期的话,他的学术生涯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文革”前虽然先生已有《确定同义词的几个基本观点》那样长达两万余字的专论发表出来,虽然他编纂的同义词典已得到商务印书馆“拟接受出版”的肯定,但从先生的整个学术生涯看,这第一阶段还只能算是他的学术准备期。20世纪80年代初,是先生学术生涯的第二个时期,是其学术青春真正焕发的时期。1980年第5期《中国语文》发表《同义词词典的编纂法的几个问题》的专论是他理论研究腾飞的起点,而1981年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简明同义词典》则是他辞书实践活动的一次可贵的尝试,是十年

磨砺后的牛刀小试。以20世纪80年代初为起点,张志毅先生把编纂语文辞书当作研究词汇学、语义学的田野调查,再把理论渗透到辞书编纂当中,数十年来一以贯之,未尝或改。对理论的高度重视,体现在张先生一系列重要论文中。张先生是《中国语文》的老作者,他在长达三十余年的时间里,先后于其上发表《同义词词典的编纂法的几个问题》(1980年第5期),《反义词典收的应是词的最佳反义类聚》(1989年第4期),《现代语文辞书整体观》(1999年第4期),《柏拉图以来词义说新审视》(2000年第2期)等七篇论文,他更是《辞书研究》长年的特约撰稿人,在其上发表了十几篇词典学专论。深入而独到的研究,使张先生的理论饶有张力和解释力;这样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又使得张先生的辞书编纂既有理论高度和深度又脚踏实地。张先生深深知晓自己的研究得益于这一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作用,所以他竭尽全力加以推动,使之深化再深化。正因为他深深地了解自己所要研究的对象,完全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以及该如何做,新旧世纪之交,先生迎来了他学术生涯的第三个时期,攀上了其学术生涯的顶峰,代表作就是《词汇语义学》。这部为他带来巨大声誉的学术专著,正是词典学与词汇学、语义学交叉研究的成果。该书于 2004年被国务院学位办评定为研究生教学用书,一印再印,成为畅销书、长销书。张斌先生为该书作序时认为该书是“汉语词汇学和语义学园地中新的硕果”。先生最后的十余年是他学术生涯的第四个时期,也是其人生的收获季。在这人生的最后时光,先生“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的研究已臻化境,在词汇学、语义学、词源学、训诂学、词典学、术语学、词典编纂学等诸多领域信马由缰,挥洒自如,迎来了全方位的收获。

张先生巨大成就的取得不是偶然的,而有其必然性。细细想来,张先生一生治学有如下一些特色,可圈可点:

一、博闻强识,过目成诵。张先生不仅自己编纂了多部重要工具书,他还是《汉语大词典》第二卷的主要编写者,并担任《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审订委员。先生所以能主持一系列共时性、历时性词典的编纂,得益于其硕士导师孙常叙先生当年对其进行的扎实的传统语言文字学功底训练,得益于以编写《古辞辨》闻名的王凤阳先生为代表的东北师范大学语言文字学优秀团队对先生的集中培养。在这一学术背景的影响下,张先生有了对甲金文的词义材料的深刻认知,对《说文》《广雅》等历史词汇与词义的精深研习。这些研学经历都为其编写高层次的共时、历时语文词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先生幼时,祖父对他的熏陶和教诲,先生到老未尝或忘。先生“课子”是很出名的,严格指导儿女读书,令孙子背诵十三经。虽然现已成人的儿孙未必还记得多少当年背诵的内容,但日后一旦用到,必将获益多多,先生自己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

二、细大不捐,以成江海。稍稍接触张先生,便会惊讶地发现张先生的大脑是一座宝库,其所存储的知识是海量的。张先生的知识不仅来自中文,还有来自英文、俄文等其他语种的;他的学问不仅仅是现代的,古代汉语的深厚学养是他攀登高峰的必要条件;他的信息也不仅仅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也涵盖了自然科学的许多内容。每到开会时,他不仅十分注意以谦虚的态度聆听一些同辈学者的意见,而且尤其注意倾听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的意见。当然,张先生绝非良莠不分,而是极有眼界和眼光的,他善于将杂质剔出,将养分保留下来。兼收并蓄、博取众长、去芜存菁、去伪存真,最终使得张先生成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三、紧盯前沿,勇攀高峰。张先生是个永不知疲倦的学者。某种程度上,他对前沿科技,对最新成果的热衷,令不少年轻学者汗颜。他定期阅读本专业的期刊杂志,翻阅外语类杂志,还时常浏览自然科学类的书刊杂志。他时刻追踪同行们发表的最新成果,搜寻与他的研究有直接关系、间接关系的研究成果,吸收引进,为我所用。他是词汇学界、辞书界较早用上电脑的学者。他的研究很早就用上了大型语料库,他自己在词典编纂中也注意建立自己的语料库。基于大规模海量文本的分语体平衡语料库,对同义词辨析和反义词系联具有非比寻常的价值和意义。张先生能够娴熟地使用语料库进行大量的探索,其成果在《新华同义词词典》(中型本)及《新华反义词词典》(中型本)两部词典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天不假年,上天只给了张先生七十八岁的寿命。虽嫌短暂,但是我们看到先生好似时时刻刻在与时间赛跑,把一切可以利用上的时间都利用上,为他人所不能为,为他人所不敢为,攀登学术的高峰,创造生命的奇迹。1981年,他以一己之力编纂出的《简明同义词典》,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后不久即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2001年,他和张庆云先生合编的《反义词词林》又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该词典的收词在当时已出版的反义词词表和词典中是最多的。七十多岁,已是不少人颐养天年的年纪,但张先生老骥伏枥,又转向了共时性语文词典的编纂。王东海(2009)写道:张先生“目前担任《新华当代汉语词典》的主编,进行了„现汉‟„牛津‟的对比、„现汉‟„柯林斯‟的对比、„柯林斯‟常用词选译、国标汇集等学术准备,为词典精心编写了具有前沿性的编写大纲、细则、样稿、元语言,这一词典的成书,将成为典范性共时语文词典的又一部奇葩,与《现代汉语词典》相辉映”。可以想象,上天倘不那么吝啬,再给张先生十年二十年时间,他还将会为我们这个时代创造出多少不朽的硕果来啊!

如果要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张先生的治学肯定还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特点,但仅仅上述这几点,即可看出,他是如何成就为一个汇百川、据要津、大容量、宽口径的大学者的。张先生不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匠,不是一个庸常的词典人,而是一个集词汇学、语义学、词源学、训诂学、词典学、术语学、词典编纂学等诸多学科于一身的学问渊博的大学者。

2012年5月6日张志毅先生在他自己填写的《2012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申报表》中写有他一生的体会与感言:

18岁至今75岁,57年来,词汇语义学的专业方向,始终一致。贵在专一。 对专业,有人当作职业,有人当作事业,有人当作生命。第二三种人越多,国家越富强、科学越发达。我是第三种人,至今仍夙兴夜寐、日日不辍奋斗。我已经登上中国词汇语义学、词典学高峰。完全靠着:一生专一、超常勤奋、眼界开阔——只有站在高峰鸟瞰世界学术史,才能超一个学派的狭隘视域,脱去工匠气,生发大师魂。

先生有令人眩目的资历、学历和足可夸耀于任何人的学术成就,但他一生甘居烟台小城,甘当烟台师范学院(鲁东大学)的一位普通教师。这令人感到多少有些不可思议。先生在几乎

所有的履历性的文字中,说明他一家选择到烟台生活时都用上“卜居”二字。先生研究生毕业时遭逢板荡之秋,表面的理由是夫人有恙,需到海滨疗养,而实际上是忧谗畏讥,隐身远祸于海滨小城。改革开放之后,人人精神振奋,先生也于1980年在《中国语文》杂志和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他多年积淀的力作,异军突起,眩人眼目。当时各校都在争先恐后地延揽人才,有的甚至到中学去搜罗人才。张先生这样的大才,莫说对于南开大学、山东大学这样的学府来说,即使是对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这样的学术重镇而言,都是重点网罗的对象。对更大的学术平台,先生也不是没有动过心,他曾多次表示他的一个看法:一个人若要成功必须有二cheng,一是京城,二是师承。但先生对功名利禄似乎看得极淡,他绝不刻意求取;因人事的限阻而最终没有调动成功,先生也不以为意,淡然一笑置之。先生一生厕身小城,虽说并非什么一箪食一瓢饮,但其居陋巷不改其乐的精神绝不让古人。

身在小城,一个人纵有三头六臂,学问再大,一般也难有培养高端研究人员的条件。这是咱们当下的现实。因此,先生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给烟台师范学院(鲁东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最好的教育,而后拜求学界同龄人或晚辈,将自己满意的学生送去人家那里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从先生那里接到毕业生继续给予指导的教授,不见得人人学问都比张先生大,有的甚至可能学术成就逊于张先生,但先生不以为意,屈身求助,他的目的只有一个:把学生推上去,不使有遗珠之恨!正因为张先生数十年重学缘,他带出来的学术团队,如今放到国内任何一所大学都绝不逊色,烟台师范学院(鲁东大学)因为他的缘故已成为中国辞书学、词汇学的重镇之一,从烟台师范学院(鲁东大学)走出来的毕业生,已遍布中国学界,不少人已成了学术中坚。张门弟子,品学皆优。

张先生对年轻一代的词汇学家、辞书学家寄予厚望,对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给予了极大的关注。1994年在南开大学举行的全国首届汉语词汇学学术研讨会,是张先生与刘叔新、符淮青、李行健等先生合力促成的;两年之后的第二届研讨会,张先生就把队伍拉到他所在的烟台举行;再之后,几乎每届研讨会先生都拨冗出席,发表论文。海峡两岸现代汉语问题学术研讨会,他一直给予了热情的关注,祖国大陆、澳门、台北、香港,每一场研讨会张先生都发表颇有见地的论文。辞书学的研讨会每年有多场,先生更是几乎有请必到,到场则必发表论文。他大声疾呼学术打假;他关心中国辞书强国梦的实现;他身体力行沟通中文界与外语界的联系;他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强调基础研究与理论研究的关系……张先生的莅会大大增强了学会的凝聚力,提高了研讨的学术含量和品位,也增强了学术研究和研讨会的实际效益。他为中国词汇学、辞书学水平的提升倾尽了心力。

张先生身体本非常好,所以,当4月3日冯海霞电话告诉我张先生罹患胃癌且是晚期的噩耗时,直如晴天霹雳,让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马上给先生家里打电话,接电话的是先生的老伴儿张庆云老师。话说半截,庆云老师把电话递给了张志毅先生。听到熟悉的声音,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而放出悲声。当晚,洪波兄又从烟台发来短信,向我和张先生的一众好友通报先生的病情。我马上订了机票,4月12日先由澳门飞北京,旋即转飞烟台,落机后径奔先生家去看望他。先生见我来到,眼睛立刻湿润了,形近枯槁的手从被子里伸出一把将我的手攥住,紧握不放。他的手仍很有力,精神也还可以,我因此断定他完全可以再坚持一年半载。先生看上去似乎还算淡定,但如今想来,先生恐怕已从朋友们突然纷纷从北京、上海、

与伟有关的词篇八
《酒醇墨香开心智 一空依傍铸伟词》

酒醇墨香开心智 一空依傍铸伟词

作者:周荐

来源:《辞书研究》2014年第05期

虽然这一两年不断有师长离世的噩耗传来,我的神经已多少有些麻木,但是5月3日晚19∶54,周洪波兄用短信发来的下列讣告,还是让我怔住了:张志毅先生今天18∶30在哈尔滨与世长辞……

认识先生,算来已快30年了。那大概是1985年秋,我随导师刘叔新先生赴烟台旅行,应约到张先生的寓所拜晤先生。仰慕已久的先生,个子没有想象中高,精神却十分健旺。这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张先生从酒柜里取出茅台酒给每人斟上小半盅品尝,说这是吕叔湘先生当年来他家喝剩下的半瓶。那天聊的内容,时隔多年俱已忘却,好像主要是学界的一些趣事,但先生侃侃而谈的神态,对一些人和事评判时的轻松拿捏和准确把握,恍如昨日,犹在眼前。 那次见面,奠定了我与张先生此后近30年的情谊。硕士学位论文初稿写成后,我主动呈请张先生郢正。先生一字一句审阅,最后的审读意见,八开稿纸竟写了整整四页!那之后,先生与我似乎就有了一种师生情,关系好像也比常人近了一层:先生之女小乙报考南开大学,他托我择定专业;

先生本人赴俄罗斯车尔尼雪夫斯基学院讲学回国途经天津,到我家做客,我在家设宴款待,南开诸师友齐聚一堂。

在辞书界、词汇学界圈子里,张志毅先生和周荐饮酒的趣闻,为不少人所知。从九十年代开始,先生每接会议通知,必给我来电,还会带上好酒,这几乎成了惯例。最初是我们二人对酌,后来我们的饮酒队伍不断壮大,诸多学界好友加入进来。

大家深感与先生在一起,气氛总是和谐的,内心总是愉快的,我们大家又总是收获多多。很多时候,看起来是我们陪先生喝酒,听先生谈天说地,但他或许不经意间的几句点评或概括,常有画龙点睛之妙,令人茅塞顿开。先生的话题无所不包,天文地理、上下古今、奇闻轶事、历史掌故、领袖业绩,真可谓百无禁忌,无不可谈。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先生让你领悟到学问的真谛,让你看到一位大学者的风采。比如他可随口说出数十年前的某年某月某日甚至发生在某时的一件逸闻,让众人不得不对他的博闻强识瞠目结舌;他随意间就可对某个高深的学术问题总结出几大点几小点,条分缕析,纲清目晰;无论看上去多么显赫的人物,先生都能稍加点评,让你立时看出问题所在,无论多么卑微的小人物,先生也能沙里淘金般地指出其价值在哪里。每次与先生欢聚,我们,尤其是我个人都感受到一种全方位的知识的熏陶,受益良多。当然,我们并非永远充当听众,间或也会冒出几句调侃的话来,引得先生开怀大笑。我们大家之中,我与张先生的关系似更显特殊一些。用志江兄的话说:在张先生面前,唯一敢于

“放肆”的就是周荐你了。你俩交往时间长是一个方面,而你对他的深刻理解和他对你的格外器重是另一方面。张先生于你是亦师亦友,一点儿都不错。

张志毅先生1958年考取吉林大学本科专攻语言学;1963年考取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师从孙常叙教授专攻古汉语文字词汇学;1989年被评为教授,并赴俄罗斯讲学,访问莫斯科大学语言所和东方所,并做报告。先生在《中国语文》《辞书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逾百篇,在商务印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著名出版机构出版专著、论文集、词典数十部。

先生做了一辈子老师,但他毕生追求的,非教书匠的“师”,而是学术巨匠的“师”。张先生主张:只有受多种哲学流派的熏陶,才能脱去“匠”气,生发“师”魂,产生“大家”;只有站在本学科国内外多级学术史的高峰,才不至于扮演悲剧角色;只有把视野扩展到国内外多个层面,才能从学术平原攀登至学术高峰,而高峰才是创新的起点;只有研究汉语与印欧语历时类型学,才能认清汉语独特的历时规律及共时规则。张先生对自己是这样要求的,他也实实在在地做到了。“文革”前夕,山雨欲来的时刻,张先生以一个学生的身份,潜心于自己的学术修炼,醉心于自己的研究,编写同义词词典。这种对学问的执着和痴迷,在他与吕叔湘先生这样的学术大师的心灵间架起了桥梁。因为他们的心彼此相通,张先生从青年时代起与吕叔湘先生建立起来的友谊,延续了一生。

张先生是清醒的。他时刻保持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醒状态,所以才能在十年动乱结束后厚积薄发纵步攀上他学术生涯的高峰,并在那之后始终占据着中国词汇语义学、汉语辞书学的学术制高点。他时刻考虑着研究方法的改善,他的词汇语义研究的闪光点正是他深入到语义研究的微观世界寻幽探胜的结果。张先生始终是理论与实践交互为用的。他的诸多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都是在他所掌握的丰富语料和实际经验的基础上所做出的理论归纳;他所编纂的工具书,又都是对他词汇学、辞书学理论所进行的成功实践。张先生已出版的《简明同义词典》(以及《中国语同义语辞典(日文版)》)、《反义词词林》、《反义词大词典》、《新华同义词词典》和即将问世的《当代汉语词典》《当代汉语学习词典》《新华反义词大词典》等,使中国语文工具书的编纂水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学术高度,它们也推动张先生迈入中国当代词典人中的巨人行列。

张志毅先生虽仅享寿七十八岁,但他的学术生命并不短暂。他本科一年级即已开编同义词典,由此拉开了他此后五六十年学术生涯的大幕。如果可以为张先生的学术生涯试着分期的话,他的学术生涯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文革”前虽然先生已有《确定同义词的几个基本观点》那样长达两万余字的专论发表出来,虽然他编纂的同义词典已得到商务印书馆“拟接受出版”的肯定,但从先生的整个学术生涯看,这第一阶段还只能算是他的学术准备期。20世纪80年代初,是先生学术生涯的第二个时期,是其学术青春真正焕发的时期。1980年第5期《中国语文》发表《同义词词典的编纂法的几个问题》的专论是他理论研究腾飞的起点,而1981年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简明同义词典》则是他辞书实践活动的一次可贵的尝试,是十年

磨砺后的牛刀小试。以20世纪80年代初为起点,张志毅先生把编纂语文辞书当作研究词汇学、语义学的田野调查,再把理论渗透到辞书编纂当中,数十年来一以贯之,未尝或改。对理论的高度重视,体现在张先生一系列重要论文中。张先生是《中国语文》的老作者,他在长达三十余年的时间里,先后于其上发表《同义词词典的编纂法的几个问题》(1980年第5期),《反义词典收的应是词的最佳反义类聚》(1989年第4期),《现代语文辞书整体观》(1999年第4期),《柏拉图以来词义说新审视》(2000年第2期)等七篇论文,他更是《辞书研究》长年的特约撰稿人,在其上发表了十几篇词典学专论。深入而独到的研究,使张先生的理论饶有张力和解释力;这样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又使得张先生的辞书编纂既有理论高度和深度又脚踏实地。张先生深深知晓自己的研究得益于这一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作用,所以他竭尽全力加以推动,使之深化再深化。正因为他深深地了解自己所要研究的对象,完全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以及该如何做,新旧世纪之交,先生迎来了他学术生涯的第三个时期,攀上了其学术生涯的顶峰,代表作就是《词汇语义学》。这部为他带来巨大声誉的学术专著,正是词典学与词汇学、语义学交叉研究的成果。该书于 2004年被国务院学位办评定为研究生教学用书,一印再印,成为畅销书、长销书。张斌先生为该书作序时认为该书是“汉语词汇学和语义学园地中新的硕果”。先生最后的十余年是他学术生涯的第四个时期,也是其人生的收获季。在这人生的最后时光,先生“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的研究已臻化境,在词汇学、语义学、词源学、训诂学、词典学、术语学、词典编纂学等诸多领域信马由缰,挥洒自如,迎来了全方位的收获。

张先生巨大成就的取得不是偶然的,而有其必然性。细细想来,张先生一生治学有如下一些特色,可圈可点:

一、博闻强识,过目成诵。张先生不仅自己编纂了多部重要工具书,他还是《汉语大词典》第二卷的主要编写者,并担任《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审订委员。先生所以能主持一系列共时性、历时性词典的编纂,得益于其硕士导师孙常叙先生当年对其进行的扎实的传统语言文字学功底训练,得益于以编写《古辞辨》闻名的王凤阳先生为代表的东北师范大学语言文字学优秀团队对先生的集中培养。在这一学术背景的影响下,张先生有了对甲金文的词义材料的深刻认知,对《说文》《广雅》等历史词汇与词义的精深研习。这些研学经历都为其编写高层次的共时、历时语文词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先生幼时,祖父对他的熏陶和教诲,先生到老未尝或忘。先生“课子”是很出名的,严格指导儿女读书,令孙子背诵十三经。虽然现已成人的儿孙未必还记得多少当年背诵的内容,但日后一旦用到,必将获益多多,先生自己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

二、细大不捐,以成江海。稍稍接触张先生,便会惊讶地发现张先生的大脑是一座宝库,其所存储的知识是海量的。张先生的知识不仅来自中文,还有来自英文、俄文等其他语种的;他的学问不仅仅是现代的,古代汉语的深厚学养是他攀登高峰的必要条件;他的信息也不仅仅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也涵盖了自然科学的许多内容。每到开会时,他不仅十分注意以谦虚的态度聆听一些同辈学者的意见,而且尤其注意倾听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的意见。当然,张先生绝非良莠不分,而是极有眼界和眼光的,他善于将杂质剔出,将养分保留下来。兼收并蓄、博取众长、去芜存菁、去伪存真,最终使得张先生成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三、紧盯前沿,勇攀高峰。张先生是个永不知疲倦的学者。某种程度上,他对前沿科技,对最新成果的热衷,令不少年轻学者汗颜。他定期阅读本专业的期刊杂志,翻阅外语类杂志,还时常浏览自然科学类的书刊杂志。他时刻追踪同行们发表的最新成果,搜寻与他的研究有直接关系、间接关系的研究成果,吸收引进,为我所用。他是词汇学界、辞书界较早用上电脑的学者。他的研究很早就用上了大型语料库,他自己在词典编纂中也注意建立自己的语料库。基于大规模海量文本的分语体平衡语料库,对同义词辨析和反义词系联具有非比寻常的价值和意义。张先生能够娴熟地使用语料库进行大量的探索,其成果在《新华同义词词典》(中型本)及《新华反义词词典》(中型本)两部词典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天不假年,上天只给了张先生七十八岁的寿命。虽嫌短暂,但是我们看到先生好似时时刻刻在与时间赛跑,把一切可以利用上的时间都利用上,为他人所不能为,为他人所不敢为,攀登学术的高峰,创造生命的奇迹。1981年,他以一己之力编纂出的《简明同义词典》,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后不久即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2001年,他和张庆云先生合编的《反义词词林》又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该词典的收词在当时已出版的反义词词表和词典中是最多的。七十多岁,已是不少人颐养天年的年纪,但张先生老骥伏枥,又转向了共时性语文词典的编纂。王东海(2009)写道:张先生“目前担任《新华当代汉语词典》的主编,进行了„现汉‟„牛津‟的对比、„现汉‟„柯林斯‟的对比、„柯林斯‟常用词选译、国标汇集等学术准备,为词典精心编写了具有前沿性的编写大纲、细则、样稿、元语言,这一词典的成书,将成为典范性共时语文词典的又一部奇葩,与《现代汉语词典》相辉映”。可以想象,上天倘不那么吝啬,再给张先生十年二十年时间,他还将会为我们这个时代创造出多少不朽的硕果来啊!

如果要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张先生的治学肯定还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特点,但仅仅上述这几点,即可看出,他是如何成就为一个汇百川、据要津、大容量、宽口径的大学者的。张先生不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匠,不是一个庸常的词典人,而是一个集词汇学、语义学、词源学、训诂学、词典学、术语学、词典编纂学等诸多学科于一身的学问渊博的大学者。

2012年5月6日张志毅先生在他自己填写的《2012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申报表》中写有他一生的体会与感言:

18岁至今75岁,57年来,词汇语义学的专业方向,始终一致。贵在专一。 对专业,有人当作职业,有人当作事业,有人当作生命。第二三种人越多,国家越富强、科学越发达。我是第三种人,至今仍夙兴夜寐、日日不辍奋斗。我已经登上中国词汇语义学、词典学高峰。完全靠着:一生专一、超常勤奋、眼界开阔——只有站在高峰鸟瞰世界学术史,才能超一个学派的狭隘视域,脱去工匠气,生发大师魂。

先生有令人眩目的资历、学历和足可夸耀于任何人的学术成就,但他一生甘居烟台小城,甘当烟台师范学院(鲁东大学)的一位普通教师。这令人感到多少有些不可思议。先生在几乎

所有的履历性的文字中,说明他一家选择到烟台生活时都用上“卜居”二字。先生研究生毕业时遭逢板荡之秋,表面的理由是夫人有恙,需到海滨疗养,而实际上是忧谗畏讥,隐身远祸于海滨小城。改革开放之后,人人精神振奋,先生也于1980年在《中国语文》杂志和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他多年积淀的力作,异军突起,眩人眼目。当时各校都在争先恐后地延揽人才,有的甚至到中学去搜罗人才。张先生这样的大才,莫说对于南开大学、山东大学这样的学府来说,即使是对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这样的学术重镇而言,都是重点网罗的对象。对更大的学术平台,先生也不是没有动过心,他曾多次表示他的一个看法:一个人若要成功必须有二cheng,一是京城,二是师承。但先生对功名利禄似乎看得极淡,他绝不刻意求取;因人事的限阻而最终没有调动成功,先生也不以为意,淡然一笑置之。先生一生厕身小城,虽说并非什么一箪食一瓢饮,但其居陋巷不改其乐的精神绝不让古人。

身在小城,一个人纵有三头六臂,学问再大,一般也难有培养高端研究人员的条件。这是咱们当下的现实。因此,先生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给烟台师范学院(鲁东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最好的教育,而后拜求学界同龄人或晚辈,将自己满意的学生送去人家那里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从先生那里接到毕业生继续给予指导的教授,不见得人人学问都比张先生大,有的甚至可能学术成就逊于张先生,但先生不以为意,屈身求助,他的目的只有一个:把学生推上去,不使有遗珠之恨!正因为张先生数十年重学缘,他带出来的学术团队,如今放到国内任何一所大学都绝不逊色,烟台师范学院(鲁东大学)因为他的缘故已成为中国辞书学、词汇学的重镇之一,从烟台师范学院(鲁东大学)走出来的毕业生,已遍布中国学界,不少人已成了学术中坚。张门弟子,品学皆优。

张先生对年轻一代的词汇学家、辞书学家寄予厚望,对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给予了极大的关注。1994年在南开大学举行的全国首届汉语词汇学学术研讨会,是张先生与刘叔新、符淮青、李行健等先生合力促成的;两年之后的第二届研讨会,张先生就把队伍拉到他所在的烟台举行;再之后,几乎每届研讨会先生都拨冗出席,发表论文。海峡两岸现代汉语问题学术研讨会,他一直给予了热情的关注,祖国大陆、澳门、台北、香港,每一场研讨会张先生都发表颇有见地的论文。辞书学的研讨会每年有多场,先生更是几乎有请必到,到场则必发表论文。他大声疾呼学术打假;他关心中国辞书强国梦的实现;他身体力行沟通中文界与外语界的联系;他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强调基础研究与理论研究的关系……张先生的莅会大大增强了学会的凝聚力,提高了研讨的学术含量和品位,也增强了学术研究和研讨会的实际效益。他为中国词汇学、辞书学水平的提升倾尽了心力。

张先生身体本非常好,所以,当4月3日冯海霞电话告诉我张先生罹患胃癌且是晚期的噩耗时,直如晴天霹雳,让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马上给先生家里打电话,接电话的是先生的老伴儿张庆云老师。话说半截,庆云老师把电话递给了张志毅先生。听到熟悉的声音,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而放出悲声。当晚,洪波兄又从烟台发来短信,向我和张先生的一众好友通报先生的病情。我马上订了机票,4月12日先由澳门飞北京,旋即转飞烟台,落机后径奔先生家去看望他。先生见我来到,眼睛立刻湿润了,形近枯槁的手从被子里伸出一把将我的手攥住,紧握不放。他的手仍很有力,精神也还可以,我因此断定他完全可以再坚持一年半载。先生看上去似乎还算淡定,但如今想来,先生恐怕已从朋友们突然纷纷从北京、上海、

与伟有关的词篇九
《林伟倒序高频词》

mind n.头脑,心智,想法\v.注意,介意

charge v.索(价),控告,充电\n.费用,控告,电荷

pure adj.纯洁的,纯净的,完全的,十足的

rise n.升高,上涨\v.上升,起立,起床,增高,起义

live v.居住,生活\adj.活的,有生命力的,现场直播的

与伟有关的词篇十
《伟大的党演讲词》

光辉的旗帜

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沦落到深重苦难和极度屈辱的境地。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联合压迫,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政治进步,成为民族灾难和人民痛苦的根源。这样,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在这两大任务中,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因此,如何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解决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问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严酷的现实,激起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间断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以后,出现了一批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报刊;出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开始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组织基础应该是陈独秀、李大钊开始进行建党活动。1920年秋,“南陈北李”先后在上海和北京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此后,各地共产党组织先后建立在武汉、长沙、济南、广州和欧洲、日本。 各地共产党组织成立后,有计划地到工人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无产阶级开始明确自己的使命,看到斗争的前途,由自在阶级上升为自为阶级。各地共产党组织的成立表明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了。

1921年7月23日,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传出巨人的呐喊,犹如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拔开了数百年来笼罩于千万仁人志士心头的迷雾,亮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点燃了神洲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从此,炎黄子孙们的理想有了归一,有了值得托付的导航人——中国共产党。悠悠长夜下终于熬出了一盏灿烂的灯塔,照亮着黎明前的黑暗,指引着前进的方向。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在中国的大地上驱赶着黑暗,卷起改天换地般的红色浪潮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长、壮大,成就了一桩开天辟地的大事,谁也不会忘记,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英勇不屈的中国人民建立了独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

峥嵘岁月难忘;流火七月,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东方。镰刀锤子,一群热血儿女慷慨激昂。探求真理,万顷鲜血染红三江。嘉兴南湖摇帆樯,风波乍起催巨浪;主义推得乾坤动,红旗漫卷起苍黄。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从此有了希望。

英勇北伐土地革命,万里长征路漫长;宣传真理唤起民众,团结抗战共存亡。摧毁腐败独裁的国家机器,消灭阶级压迫和剥削,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声音,在全世界回响,一个曾经伟大的民族啊,从此开始奋发图强! 经过十年动乱的痛定思痛,彻底屏弃了阶级斗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理才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唯一准绳。我们伟大的党啊,您象无比广阔的大海一样,进行了难能可贵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洁净,在新的技术革命浪潮来临之际,果断结束动乱,抓住机遇,谋发展全心全意,抓经济精力集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些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性光辉的思想,随着中国大国地位的确立应运而生。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们在30年的改革开放开拓创新中,赢得了世界的瞩目;在与

天灾的抗争中,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在冷酷无情的灾难中,让世界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在天塌地陷的绝望中,人们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中国共产党因此赢得广泛的社会认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共产党就没有发展中的中国!

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她都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一系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引领全国人民奋勇前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把一个备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独立自主、初具繁荣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大胆进行探索实践,领导全国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使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社会主义中国正以文明强盛的新形象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旗帜高高举起,表明了党中央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信念,也表达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和愿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现阶段基本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联系与结合,既不断地朝着最高理想前进,又始终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实际,符合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

旗帜就是纲领。恩格斯曾说,一个政党的正式纲领,就是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旗帜是理想,旗帜是信念,旗帜是力量。没有共同理想和信念的民族必然一盘散沙,是没有作为与希望的。中国共产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奋斗,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自满、不懈怠,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人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有了今天的和谐氛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两会年年召开,今年不同寻常。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确定“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形成未来五年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这标志着我们将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迈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中国共产党--中国拥有你,有了一个光明的前程,我们拥有你,便有了一个不舍的信念、不弃的追求。人们都说信仰是人生精神支柱,是心中熊熊的烈火。信仰,赋予我们一种坚定的精神和态度;信仰,支撑起我们的理想大厦,为理想之舟配备前进的风帆;信仰,引导我们追求人生更高目标,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塑造我们崇高的人格。

高山仰首,大海扬波,大地溢满了新世纪的朝晖。在这百花争艳,风景怡人的季节,踏着时代节拍,穿越岁月时空,回想起共产党光荣而自豪的日子,那些日子将永远激荡在中华大地、将永远铭记在亿万人民的心头。忆往昔峥嵘岁月,百年史卷浸满了中国多少屈辱的泪,数十年的抗争又流尽了中华儿女多少沸腾的血。它是这样令人心潮激荡,它是这样令人信心倍增,它是这样令人充满希望。

郑晓龙

2011 04 22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99584.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