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写作翻译】
真情实感的反义词篇一
《怎样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课程学习心得《真情实感习作技巧》
说起作文,不仅学生感到怕,老师也感到难教。尽管老师们在这方面费尽心思、花大力气反复指导、批改,但结果却并不令人理想,学生仍旧是“不想写”、“没的写”、“写不好”的多。这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学生素材的缺失,他们往往对生活视而不见,缺乏细致观察,于是滋生出习作的“障碍”——无可炊之米(不知道写什么);另一方面在于学生没有想炊之欲(不愿意写,不知道该如何写)。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以写真情实感习写作技巧为源泉,加强作文与情感的联系,走作文本色化的道路,拓宽学生思维领域,丰富学生习作素材,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研究,我们高年级组实验教师精诚团结,逐渐成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达到了这一学期预定的目标。现将这一阶段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 更新观念,让意识占位。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观念是行动的向导。作文就像一个凶恶的敌人一样阻拦在学生的面前,这确实无法不使“手无寸铁”的学生们感到困惑。因此,他们讨厌作文,幻想能逃避写作文,我们认为,只要我们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各种可能的因素进行充分、全面的分析,找出有关的原因,并据之提出切实有效的办法,那么这种不愿意写作文的想法就可以得到有效的克服,而指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所以我们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建立课题组管理机制,更新观念、活动推进、教学研讨,真抓实干的来研究作文教学。
通过理论学习、集体备课、老师间的互相交流等形式活动的开展,我们的习作课堂由“呆板平面式”向“真情流露式”慢慢转变;大部分孩子不再把写作文当成难事,至少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二、走进生活,让素材多彩。
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作文素材,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只有“让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的生活”,作文课堂才会变成鲜活的场所,作文教学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我们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做生活的有心人。
只有在生活这个大课堂里,才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净化他们的思想,完善他们的品格,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只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用心积累,写作能力自然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三、解放学生,让个性张扬。
写作文就是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我们崇尚“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鼓励学生说真话、写实事。只有敢说真话,才能写出好文章。
四、存在的不足与今后的研究思路:
不足之处:
1、课题组内研讨课交流不够。
2、老师们的课后反思、交流心得体会不及时。
3、与课题教学的相关资料没有做到及时收集和整理。
今后的研究思路:
1、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诗意语文元素,拓宽作文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习作文、运用作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素质。
2、要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生活积累、情感积累等习作能力的立体积累。
3、要加大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认真收集资料。
4、课题组成员要在组上好研讨课,做到互相听课、评课交流学习。
以上是我对于高年级组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这也正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重点提高和改进的地方。我们相信在学校领导,老师们的支持帮助下,在本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迎来更为美好的明天。
真情实感的反义词篇二
《怎样写出真情实感》
怎样写出真情实感
斯家场中学语文组
一、写作指导
真情实感,就是在文章中表达出真实的感情,写出真实的感受、看法,主张和见解。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怎样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1、感受生活,胸盈真意。
作文中提倡写真实的自我,和自我对人生真实的感受,这是一种积极的倡导。作为学生,我们可以在学校、家长的帮助和组织下,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树立我要做合格公民的主人翁意识,为自己写作积累更多更好的素材。此外,大家还应用心去看、去听、去想„„搜集更加丰富多彩的材料,作文时才会得心应手。
2、介入自己,设身处地。
把自己介入作品中,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谈“我”的经历、体验、见闻、认识,引领他人临其境、感其情、悟其理、传其情。即使是虚构想象,也要使“我”成为文中的参与者或目击者或线索人物。只有在文章中介入自己,才能更好地促使读者与作者“心灵感应”,同频共振。
3、刻画细节,凝聚真情。
我们常说,“小中见大,细处显神”,实际上,细处也可藏情,也可显情。不论是朱自清笔下的“背影”,还是契诃夫笔下的“军大衣”;不论是孔乙己的“摸出四文大钱”,还是菲利普的“煞白的脸色”,哪一处细节不是内蕴着丰富的情感?哪一处细节不具有巨大的情感冲击力呢?细节本应是作者凝聚真情的重要载体,也理应是文章最感人至深之处。
4、把握尺度,相机抒情。
我们写文章,当然离不开抒情。但直抒情愫要把握这样几条原则:
A、必须有明确的抒情目的,抒情为文章主题服务。
B、要有感情的积蓄。
C、根据情感表达需要适时抒情。
只有这样,才是一腔真情的自然流露,才真正是字字发自肺腑,声声撼人心魄。
二、文题导练
文题一
芊芊芦苇,触动了文人的心灵;巍巍“神舟”,触动了国人的心灵;眷眷亲情,触动了游子的心灵;殷殷师恩,触动了学子的心灵„„同学们,相信五彩斑
斓的大千世界里,一定也会有许多触动你心灵的人或事。《_____,触动
了我的心灵》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根据自己所写文章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
(2)、抒写真情实感。
(3)、600字左右,文体不限。
文题导写:
●可写内容
这是一道渗透人文精神的文题,选材范围非常广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定听到过或看到过以及经历过许多强烈震撼过自己心灵的事件,这些事件一定在你的心灵深处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我们可以此为触发点,生发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比如:环境污染,土地沙化,水资源匮乏,战争与灾难,亲情,友情,师生情,爱国情„„这些题材皆可入文。
●可用文体
可以写成记叙文,选取一个典型事例表现周围人对自己的关爱;也可以写成议论文,通过身边发生的一些令人警醒的事件唤醒人们的责任意识、生存意识。
●特别建议
写作时,要着重写出自己的心灵感受,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在形式上,可采用题记小标题的形式,避免单调呆板、平铺直叙。
文题二
请以《爱是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根据自己所写文章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
(2)、抒写真情实感。
(3)、600字左右,文体不限。
文题导写
●可写内容
爱是什么?它是人类最崇高、最无私、最美好的情感。它的内涵和外延很宽广,但它深沉地隐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鲜活地贮藏在我们生命的每一颗心灵中,潜暗滋长,润物无声,照亮我们前行的每一段岁月,永不老去。写好此文关键在于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因此,选材时一定要捕捉生活中充满爱意的细节,以此来写实爱的深意。可拟题如下:《爱是毁灭》、《爱是一张漂亮的糖纸》。《爱是“妈妈墙”》、《爱是用胡萝卜雕刻出的花朵》、《爱是开往春天的列车》、《爱是恨的反义词》、《爱是拥抱月亮的手臂》、《爱的递进式》、《爱是一片绿荫》等等。在文章中可写可怜天下父母心,也可写同学情深,也可写师长的关爱之心,还可
写社会之人奉献的爱心,但都必须借助一个具体可感的载体,让无穷的爱意自然地流露于字里行间,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爱的力量、心中滋生一片爱的绿洲!
●可用文体
1、用记叙文,结合自身经历,表现我与亲人的爱。
2、用小说,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爱。
3、用散文,表达自己对爱的感受。
●可用资料
1、爱是宽容和理解,爱使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社会更好。
2、用温婉的怜恤叩门,再沉重的铁门也会开放。 ——(英)莎士比亚
3、道德中最大秘密就是爱。
4、志同道合,其爱弥笃(李清照和赵明诚)
宋朝年间杰出女词人李清照和金石家赵明诚,是一对志同道合的恩爱夫妻。他们共同鉴赏字画,勘校古籍,写诗作词一唱一和,恩爱无比。为了收集资料,夫妻节衣缩食。赵明诚把做太守的俸禄节省下来,两人经常外出购买名人字画和钟鼎彝器、碑碣石鼓等文物。回来后夫妇共同编写目录,切磋研究。赵明诚在爱妻李清照支持和帮助下,写出了一部30卷的《金石录》。
赵明诚不幸英年早逝,李清照非常悲痛。《金石录》印行时,她写了篇《后序》。今天只要读一读后序,仍然会被他们夫妇的恩爱所感动。
5、溺爱其实是害(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时期,赵国面临强秦进攻,请求齐国支援。齐国要求赵太后的幼子长安君来做人质,方可出兵援救。赵太后溺爱幼子,坚决不同意。大臣触龙于是进谏,劝说太后,使她明白让幼子为国建功,既符合国家利益,也有利于长安君今后的地位稳固,这才是真正的母爱。赵太后幡然醒悟,接受了劝告。
三、例文赏析
爱是生命的力量
终于放假了!我轻轻叹了口气,迈着沉重的步伐,独自踏上了回家的路。 空气中溢满了秋的味道。成绩毫无进步的我,心里盘算着如何向爸爸交代。耳朵里不时传来嘈杂的汽笛声,让我杂乱的思绪如乱麻一般无头无绪。
快到家了,我不由得紧张起来。我看见爸爸真在菜园里翻土。那沉重的锄头一上一下地挥舞着,伴着爸爸有节奏的吆喝声,我蓦然发现爸爸那宽厚笔直的背已有些驼。这不禁让我想起多少次我在爸爸头上拔下一根根白发。这一切都让我心痛不已。
我轻轻地唤了一声:“爸爸,我回来了。”爸爸停下锄头,抬头看见我,笑盈盈地说:“哦,是娟娟啊,我正念着你快到家了!”我轻轻地笑了,爸爸一直在盼
望我回家呢!“娟娟,过来,帮我把锄头拿进屋。我去买点排骨。”我心不禁一颤,平时爸爸在家从不买鱼肉,今天竟如此破费。我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忙接过爸爸手上带有余温的锄头,快步走进了家门。
晚上,我吃了爸爸亲自煨的排骨汤。那热乎乎的排骨汤,浓缩了爸爸无穷的爱,让我终身难忘。爸爸边吃边把肉往我碗里夹。我低着头,只顾扒饭。我怕让爸爸看见我满面的泪水,可是爸爸还是发现了。
爸爸关切地问我怎么了,我只好将考试没有考好的事如实地告诉了他。我感觉到爸爸的手在颤抖。我沉默,爸也沉默,空气也似乎在这沉默中凝固了。几分钟之后,爸爸终于开口说话了。而这几分钟,我仿佛过了几个世纪。爸爸那深沉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一次考试没有考好,并不代表什么。你要相信自己,只要努力,你一定能行。爸爸相信你,因为你是我的女儿。”我哭了,哭得很伤心。我突然感觉到爸爸给我莫大的动力。我相信自己能行,因为我是爸爸值得骄傲的女儿。爸爸拍拍我的肩说:“快吃饭吧!菜都凉了。”“好!”我擦干眼泪,心里一个劲地对自己说:别辜负了爸爸对自己的希望!
灯下,书桌前,我想了许多,想到自己的懊恼,想到了爸爸默默的关爱与信任。这一切都给了我无穷的力量,那浓厚的阴霾已不再笼罩在我心中了,因为阳光般的关爱让我自信地重新站起!
点评:
文章以“因为阳光般的关爱让我自信地重新站起!”一句话有力地收缩全文,再次凸现了父爱的伟大,可谓“情到深处文自工”!
文章选材真实,真情打造,让俗套的取材具有了新鲜之味。重在运用生动的细节表现父亲的关爱,并以我心里变化的历程做烘托,使得父亲亲切的话语、质朴的行动放射出耀眼的光辉。
以时间为线索,以小见大,写出父亲给我力量之伟大。
语言质朴,用词准确,刻画生动,于细微处见真情。
读 懂 父 亲
从前,当我听到同学们谈论自己的父亲如何如何的伟大,如何如何关心自己,那时,我总是语塞。因为在我记中几乎想不起父亲关心我的片段,有的只是一张严肃的脸,永远没有笑容。
上幼儿园时,妈妈提出要每天接送我,我高兴地拍着小手直叫好。“不,试着让她自己回家”。父亲短短一句话便打碎了我的美梦。每天早上,我都比别人起得早,在母亲的叮嘱声中跨上了我求学的路。我哭过,闹过,可我的眼泪没有改变父亲的决定。难道父亲真的不爱我?小小的我充满了忧伤。
上了小学,当我第一次捧回了“三好生”的奖状,第一次当上了班长,妈妈欣慰地笑着,为我准备了一桌丰盛的菜来庆祝。我望着父亲,多么期望他说些表
扬我的话啊!可是,他缓缓地开口道:“继续努力”。我再次失望了。心中又一次问自己:父亲是不是真的不爱我?
进入初中,我迷上了文学。有一次,我被学校选中,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的作文比赛。我飞奔回家把这个喜讯告诉给了父母。妈妈高兴得合不拢嘴,可父亲一句话也没说便离开了。晚上,我正在做作业,忽然父亲推门走了进来。只见他满头大汗,不断地喘着气。他把一套《中国作文大厦》品牌丛书放在我的桌上,轻轻抛下一句“好好加油”,便离开了。我望着这厚厚的12本作文书,心里高兴极了,这是我盼望已久的作文书,以前,我跑了好几家书店都没有买到。那父亲„„后来,我才知道,父亲从妈妈那里了解到,我要买一套《中国作文大厦》品牌丛书,这套书,对我提高作文水平很有帮助。于是,父亲上新华书店,到琴海书店„„他不顾疲倦,竞跑遍了全城的书店。我轻轻地抚摸着这套书,我明白了,原来父亲是爱我的,想起经前我对他的怀疑,我流下了愧疚的泪水。
是啊,父爱犹如一杯龙井。初品时略带点苦味,可慢慢体会便会有一股清香,沁人心脾。父亲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的人,但此时此刻,我已深深地读懂了父爱。
点评:
本文运用了对比和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母爱温和,父爱严肃。父亲的严爱使我产生了他不再爱我的想法,但通过父亲给我买作文书这件事,我体会到了父爱。它犹如一杯龙井,初品时略带苦味,可慢慢体会便有一股清香,沁人心脾。这使读者感受到了文章的浓浓“真情”。全文共写了三件事:父亲让我独自上幼儿园;在我取得好成绩时,父亲要我继续努力;父亲不知疲倦地给我买作文书。这几件事件件都真实感人,使读者感受到了“真意”。
梦里花落知多少
那天天气很冷,秋风呼呼地刮着,预示着冬天的来临。
午饭还没吃完,就有同学跑进来对我说,你父亲来了。我的心突然一沉,头脑发涨,痛声地在心里说:
“不是不让你来的吗?”
我放下碗筷,迅速跑了出去。
这是我进校的第二年。自从进入中学以后,我那虚荣心时时刻刻纠缠着我。这些城里的孩子,大都有个美好的背景,或是官家公子,或是富家千金。他们还常对着我自诩自傲。有时闲谈,还常常选些农民的愚昧状作为谈资。我真怕让同
学们看到我那体形枯槁的父亲,看到他们灼人的眼光。
转过屋角,便看到了父亲,穿的还是那件破灰袄,上面荡满了尘土!戴的,还是那顶洗得发白的帽子。也许是身边那头黄牛饿了,直往冬青丛上走,父亲频
频地拉着缰绳,嘴里骂出那耕地时对牛的浊语,同学们看到了都抿着嘴笑。 我硬着头皮走了过去,叫父亲将牛车赶往面粉厂院里,因为这儿就是我们女
生寝室,时不时地有同学进出。
真情实感的反义词篇三
《写出你的真情实感》
一切文字皆贵真,真情作文感得人
——写出你的真情实感
山东 王志芳 张继勇
一、知识提要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是文章的灵魂。所谓“真情实感”,就是要求在作文中自然地表达内心对社会、人生、生活的真实感受,使感情的流露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装饰感。“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的文章,才可能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怎样才能写好“真情实感”呢?
1、选用恰当的抒情方式表达真实健康的思想情感。清代诗人江湜说:“一切文字皆贵真,真情作诗感得人。”要想表达真情实感:首先,选材要真实,郁达夫说“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叶花说人情。”仔细回忆往事,认真品味细节,从自己所见所闻的真实荡漾开去,便会使文章具有真实感人的艺术力度;其次,文中人物形象要说真话,做真事,表达健康向上的情感;最后,恰当地选择抒情方式,或托物言志,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把自己的感悟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出来。
2、注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刻画人物注重细节描写。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能够人人久久品读的生动画面,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人的成长变化往往是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上反映出来的,写文章时只要抓住了体现真情的“动情点”,就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精妙境界。我们要善于选取有丰富内涵,能感动人的细小材料,以小见大,在平淡中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的背后是人生,是情感,是事业,一枝一叶总关情。
3、巧妙地进行铺垫,恰当地使用渲染。为追求逼真的写作效果,我们可以为事件创设必要的前提或环境,进行巧妙而成功地铺垫。在铺垫的同时,别忘记了恰当的景物或细节描写往往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彰显作品主题,激宕读者的心灵,让作者或作品人物形象产生不吐不快的心理感受。
二、经典片段
(一)踏进熟悉的老院子,绕过对着们的屏风,映入眼帘的是那棵歪脖子枣树。说它是枣树,只是曾经,如今的它已没有了茂盛的绿叶,也不再结出串串小枣,甚至连树枝都已经落光了——它死去了。
……
如今,摸摸树上的光滑与刻痕,老黄牛不见了,我也比任何一道刻痕都高了。抬头看看枯枝,似乎又听到了荡秋千时被我压出的吱呀吱呀的声响。
老树见证了我成长的童年,见证了我和爷爷的快乐回忆,而我却再也见不到爷爷的笑容了。 (09年山东高考卷《见证》片段) 简析:对于爷爷的回忆,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而是先写院子中的那棵歪脖子枣树,围绕着枣树发生的一系列与爷爷生活的片段,间接地对爷爷进行了回忆。枣树成为叙事的切入点,成为抒发感情的载体。物是,人非!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树老人已老,树在人已逝,这种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的听到一丝轻微的金属碰撞声,一个物体慢慢地插入锁孔,
又是一声轻轻的转动声。门,悄然打开了,“轻点,孩子睡着了”,这是母亲的声音。 我能感受到她正踮着脚尖向我走来。
没有声音,我却能感受得到,那个轻轻的脚步,正一步步地温暖我的心。“又踹了被子!” 母亲轻轻地拉过被子,慢慢地移到我的身上,又抽身慢慢地离去……
自始至终,家中的灯没有亮一下,也没有发出什么很大的声音,只有父母那踮起的脚尖,一步步踩在我的心头。
(09年湖南高考卷《踮起脚尖》片段)
简析:父母回家“踮着脚尖向我走来”这个细节的描写符合躺在床上的感受,表述真实。铺写已然充足,情感自然喷发,将父母“踮起的脚尖”与朱自清父亲的背影等类比,让这种关爱与深情升华到人类情感的普遍性这一高度,使主题更富有深意。其实母爱就是一个行动、一句话语、一个神色,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沉浸其中,只是我们熟视无睹而已。作者用敏感的心灵、观察入微的眼睛、细腻温柔的笔触向我们展现着平凡而伟大的父母。
(三)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智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笑了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了口:“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妻子时,你们大概就不会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们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奥莱尔(美国)《在柏林》片段)
简析: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老妇人重复数数,又加以小姑娘们一次又一次笑的渲染,然后再陈述原委。文笔看似平常,实际上是在设置悬念。正因为有了前面的悬念和渲染,后面的陈述才有慑心动魄的力量,才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战争多么可怕。
三、实例解析
[作文题]人生经历中,很多人无论是我们熟悉的还是陌生的,现实的还是历史的,亲近的还是疏远的,或许他们都给了我们巨大的精神震动,在我们的心里难以忘怀。请写一个这样的人物。
善于观察是作文的关键,作文时充分调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截取生活片段做为自己写作的突破口,这样更利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使文章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如有的学生写:
这天,走进店门来一位40岁左右的妇女,头戴桔黄色的头巾,一缕头发散乱的落到她的前额,耳朵紧紧地勾住几撮头发,几根白发像是厌倦了这糟糕的装扮气鼓鼓地挣扎着露脸。蓝色褂子,一双破旧的布鞋在一条肥大的黑色裤子下显得格外小。她抬起头,见我正在打量她的全身,稍有些不好意思地挪动了一下,说:“我想打个电话,中不?”我说:“您打吧。”她感激地用眼看着我,一双大大的眼睛已经失去了年轻时的美丽,现在的双眼皮往下耷拉,浑浊的眼球被一些黏黏的液体包裹着,像是眼泪,但又不是。
这是一位思念儿子(在外地打工的)的母亲,作者精细的肖像描写,让一位含辛茹苦的乡下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令读者寄予无限的同情和关爱,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有些同学善于在叙事中抓住人物的特征,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从细微处入手,注重人物语言、心理的描写,注重细节动作的展现,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真实可感。如:
我静静地退出帐篷,没有人会注意到我的退出,因为我是那么渺小。我来到营地小河边,看着月光下闪烁流动的河水。
“你怎么一个人在这呢?”不知不觉中,领队的老师已经坐在我身旁,“准备好演讲稿了吗?”我用脚揉搓着地上的小草,窘迫了好久,吱唔着说:
“小草毕竟不是大树。”
“瘦小又怎么样呢,你还有聪明才智啊,换个眼光或角度看,不见得强壮的队员会比你更灵巧。”
听到老师的这句话,满心的抱怨都化为泡影,周围死般静寂,我的大脑开始飞快地思索着。时间已不允许我挑灯奋笔疾书了,想起妈妈曾经对我说的话:“用自己的双手带动所有的手为你鼓掌。”想到这,一种莫名的冲动涌上心头。
这个片段,作者运用了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成功的展示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形体的弱小到心理的强大,到行动的展现。特别是心理描写的运用,使“我”这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更难能可贵的是,有的同学注重运用环境或景物描写,巧妙地把人物的感情融合在景物描写之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从而衬托人物的性格特征,彰显主题。如下面这一片段:
暮秋时节,凛冽的寒风将漫地枯叶吹的四处飞扬。严寒,笼罩了整个世界,寒冷中我读懂了苏武,明白了苏武的心声,明白了苏武的忠诚,更加明白为何苏武为后世千古传颂。
……
茫茫北海,无边无垠地冻天寒,人烟罕至,唯一和苏武做伴的便是那根象征汉廷的旌节,刺骨的寒风吹遍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吹弯百草的腰,吹折树木的枝。身上单薄的衣衫,饱经风雨的洗礼,支离破碎,仅能蔽体,已经失去它御寒的功效。寒风似箭刺入骨子里。但他心中却依然操守着诺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誓死捍卫汉廷的威严。
苏武的坚贞不屈,人人皆知,如果空泛地抒情议论,就会落入俗套。作者开篇渲染寒秋气氛,结尾强调凛冽寒冬,把苏武置于一个严酷的环境之中,严酷的环境描来衬托了人物性格,文章含蓄与直露并用,错落有致,恰如其分地升华了文章主题,起到了一石二鸟的功用。
四、佳作展示
父 亲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第一中学2007级5班 高霞
假期时去了一次海货市场找亲戚,就是在那儿我遇见了他,一个貌似六七十岁的男子。看见他时他正在同一位貌似老板的人交谈些什么,我走近了一些。
“老板,八块,我给你拉。”他几乎是在乞求地说。
“就五块,不拉拉倒,这么多拉板车的还找不到个?”
“老板,这么长一段距离,我给你搬上,拉过去,再卸下装上车,八块已经够便宜了。”依旧是乞求的语气。
“五块,我来。”旁边跑来一个板车仔,大声吆喝。
“好,就用你!”
他急了,“老板,五块就五块吧,我给你拉。”
老板轻蔑地斜了他一眼:“再贱,也不用你!”
“别这样啊,做生意不就讲个讨价还价吗?”
老板哼了一声:“做生意?你一个拉板车的还谈什么做生意?笑话!”顺势推了他一把,不知是老板用力太大,还是他太单薄,他倒退了一步,被三轮车车蹬一绊,跌坐在薄薄的泥浆中。他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尴尬地站起来,咧嘴朝老板努力一笑。
老板走了。
他的脸沉了下来,用手拍了拍沾泥的衣腿,抬头看了我一眼,又咧嘴勉强一笑。
我走过去,递给他一张面巾纸,说:“擦擦手吧。”
“谢谢。”
我正面瞅了他一眼,他脸色黝黑,布满了叶子脉络般的皱纹,他的背佝偻着,几乎能和大地亲吻,两支枯干的黑手正揉搓了面巾纸,干而无神的眼四处张望,显然在继续张罗生意。
“这么大年纪了还出来干这苦力活?”
“我看上去很老吧,其实我才不过五十岁呢,不干这个还能干什么,两个孩子上学都花钱呢。”他卷了一根旱烟,边抽边搭言,干涩的眼里似乎有一点晶莹的东西闪光。
“孩子,得好好学习啊,要不一辈子得听人使唤。”
这句话好像父亲也说过,我“嗯”了一声,想哭,鼻里嘴里咸咸的,或许是海风的缘故。 我想到了爸爸,也许在外打工的他,也会遇到这种境遇吧,遭人白眼,他一定也会像这个父亲一样忍着,只是为了赚钱供养自己的孩子,希望将来他们能有出息,别再走这条老路。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做儿女的不是不懂,只是在寻找一个最好的时机来回报你们、安抚你们曾经受伤的心。
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这并不重要,因为我知道他们伟大的共同的名字:父亲!
点评:本文取材于自己的所见所想,运用语言、肖像、动作、细节等多种描写方法,记叙了一件生动感人的事,刻画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描写了一个真实的生活片段,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一个社会现象。文章最后由别人的父亲想到了自己的父亲,直接抒情,自然升华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地址: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第一中学语文组 张继勇
邮编:276807 邮箱:zhjy28219@sina.com
电话:13563324667
QQ:104097888
真情实感的反义词篇四
《记叙文表现真情实感的几点方法》
记叙文表现真情实感的几点方法(资料整合)
所谓真情实感,就是指真挚的感情,实在的感受。记叙文不一定语言华美,但一定要在写作之时情发于内。有真情的文章,看后都有心灵触动之感。因此,作文初写者一定要写真人真事,抒内心真情。
真情是文章的灵魂,抒写真情实感是一篇作文自成高格的关键因素。教育家于漪也说过,尽管现在大家都在提倡创新和求异,但作文中有些精神的东西,是不必质疑的,更是不可失缺的。这个精神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真情实感。 但是,综观学生的作文,在抒情方面确实问题不少。或虚情假意,矫揉造作,或陈旧呆板,或机械模仿,情感失真,或衰退颓废,表露偏执。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怎样才能写好“真情实感”呢?
一、寻找“感动力”,大胆写“我”。现在的学生作文存在两大毛病:一是流行空谈,空话、假话、套话多;二是目光总是关注别人,不敢写“我”。这就意味着这些作文势必流于空而不真、华而不实,虚情假意。只有大胆写“我”,写“我”的生活,写“我”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情实感”。郁达夫说“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叶花说人情。”只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仔细回忆往事,认真品味细节,一定会陷入情不自禁的境界之中,便会使文章具有感人的艺术力度。这也是学生平时写的日记、随笔、书信等表现出较高写作水平的原因。由于写了“我”,写了我之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以及种种喜怒哀乐,从而表现出最大的真实和可信。如2007年江苏一考生用质朴的文笔触碰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写自己的家庭变故所产生的软弱:自卑、孤寂、辛酸„„由于直抒胸臆,叙述时于平淡、宁静中包含丰富的情感内涵而使文章具有感人的艺术震撼力,文章最后写道:
我克制不住哭了,木讷的父亲,他不知不觉中苍老了,而我们终究要分离了。我的天空,没有别人的绚丽多姿,却因为有了父亲,让我自由而责无旁贷地翱翔。因为有了他,给了我足以支撑我一辈子飞翔的动力,那就是让他过上幸福的日子,不断追逐我的梦想。
大爱无声,这来自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不仅宝贵,而且深刻,作文的题材无分新旧广狭,只要能打动人类最基本最重要最珍贵的情感,那就是真正的好文章。
二、要选好文章的“动情点”,也就是说选材要恰当贴切。歌德曾经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给世界的吻。”生活是琐碎的,写真情实感不能理解为照搬生活的本来面目,要进行艺术的选择与加工,要找准能够打动读者或者阅卷老师的动情点,也就是要选择能抓住人心的事情。
在选材时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①真实原则。文章的选材要贴近生活,强调真实,一篇文章,如果材料失真,又谈何抒写真情,使人感动呢?尤其是写记叙文,就应该反映生活的本质,抒发真挚的感情。当然,强调“真实”不是说不能虚构,不等于生活琐事的简单“拷贝”,而是说虚构的情节也应该符合生活的必然规律。这就叫“文学来之生活并高于生活。”可以讲生活中从来就不缺少感人的事情,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去体会,许多同学总觉得生活很平淡,没有什么可写的素材。其实不一定非要大事情才感人,只要认真体会,用心感悟,生活中到处都有极好的题材。
②细微原则。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能够人人久久品读的生动画面,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人的成长变化往往是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上反映出来的,作文中只要抓住了体现真情的“动情点”,就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精妙境界。我们要善于选取有丰富内涵,能感动人的细小材料,以小见大,在平淡中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精神。
三、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要写好真挚的感情,就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最基本的是记叙、描写、抒情要三结合。作文时不能仅仅是叙事,有的学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太注重情节的完整性,一直在“兢兢业业”的交代事情的经过,却没有放慢节奏,关注局部。具体的有这样几种方法
①“点染”突出法。“点染”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在叙述、抒情性问题中,作者通过有意点明自己主旨的句子和语句抒发对文中人、事、物、景的强烈感情。其实在考场作文中这是很有效的点题、扣题,深化中心的途径。“点染”的句子可用于篇首、篇中和篇末,这些都是关键之处。2006年高考作文《老屋的女人》最后说:
“生无所息,创造生活;生有所息,只为更好地生活。我会努力,实现老屋里那个女人的梦”。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将文章点化,也深化了中心主旨!
同样,有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富有韵味的写景来“点染”,以达到升华感情的效果。如高考作文《眼中有泪》中间有一段:
路旁的玉槐树在秋风中簌簌作响,像是彼此在诉说着什么。路灯已经亮起来了,白光柔和,却有是那么的无力。
几句写景,将让文章弥漫着浓郁的感伤氛围和悲情色彩,便有叙说故事! ② “你”字倾诉法。为倾吐内心难以抑制的感情,有“你”作为倾诉的对象,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情感和心理距离,这个不同于“他”的“你”与作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作者所热爱、所怀念的人或物,通过与“你”的矛盾冲突和情感交流,比较容易抒写作者的真情实感!难以抑制的不吐不快的情感在“你”的疏导下就显得格外蕴藉而富有魅力。2006年上海高考作文就直接命题为“我想握住你的手”,有篇文章全文就以“你”作为写作对象:
你的手,是那曾经握起手术刀的手,你的手,是那曾经弥漫着酒精气味的手,然而如今,你的手,是“笔落惊风雨”的手,是那“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手,因此,我能够体会,在那个年代,是民众何等的麻木唤醒了你,并赋予了你充满愤慨的灵魂!
三、行云流水般的倾诉有利于抒发真情实感,有利于使文章在真实的基础上生发出无限的文字魅力。
(1)在叙述基础上抒情
如果一味说:啊,我多痛苦,我多不幸,我多烦恼„„读者会有怎样感受?他会觉得你装腔作势、虚情假意,读者心里厌烦,为什么呢?因为你所叙述的事情他不了解,不理解,不熟悉,缺乏必要的情感基础,自然不能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因此,你的抒情要产生感染力,必须有事件作为基础,不能空洞的抒情,无病呻吟。
(2)在描写基础上抒情
光有叙述、抒情,就好像人有了一副骨架和一点灵魂,但还欠血肉。这血肉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细节刻画、白描手法等等都是丰富人物的最好方式。
四、写人的心理,注意进行人物心理剖析。中学生写作文少不了写人,而写人要写得深刻,就必须写人的心理。宋人陈郁的《藏一话腴》曾云:要“写其形,必传其神,必写其心。”因为只有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才能体现人的性格特征,塑造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典型的艺术形象。又云:“写形不难,写心惟难也。”惟其难,才见描写人物心理之重要。
心理剖析方法主要有:
(1)内心独白法
内心独白即文中人物以第一人称“我”落笔,自我剖析自己的心理活动,这种方法可以把人物的思绪、心态和盘托出,让人物的内心世界毫无保留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巴尔扎卡《守财奴》中,葛朗台为了剥夺欧也妮的继承权,有一段内心独白:
怎么!要对女儿报告财产的数目,把动产不动产一股脑儿登记起来拍卖? „„
“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他在庄园里检视着葡萄藤,高声对自己说。 这段文字,把葛朗台极端专制的吝啬鬼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了。
(2)直接刻画法
描写人物的心理,最常见的方法是作者以叙述者的身份,直接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剖析、评价。这种方法既可表现此时此地的心绪,又能概括人物一段时间的内心变化,简便而直接,清晰而深刻。
(3)内外结合法
人物的行动由其内心所驱使,故心理活动总是与动作、语言、表情、姿势等等结合在一起的。有时,人物那些下意识的、不易为人察觉的动作,也能表现人物的心理。莫泊桑的《项链》中,有一段玛蒂尔德借项链的文字:
忽然她在一个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了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得心都快跳出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她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那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
随后,她迟疑而焦虑地问:
“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当然可以。”
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 这段文字形象的描写了玛蒂尔德借钻石项链前后的心理变化:发现钻石项链时的激动、神往,想开口言借又唯恐对方拒绝时的犹豫不安,终于得到对方允许时的极度兴奋和欢欣,这些细微的心理活动,讲女主人的爱慕虚荣的性格暴露无遗。
五、下面我们基于上面几点来赏析一学生的作文习作:
回望岁月的痕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看那些一角钱的硬币特别的碍眼,觉得那是身份低微的象征,是生活窘迫的暗示,总是固执地认为只有落魄、失意的乞丐才会看重这一角钱的价值。
每次买完东西,口袋里总是会有一些一角的硬币,每次我都是随意的弃置一边,不理不顾。久而久之,那些硬币越积越多,正如我对它的厌恶和鄙视一样,越来越觉得一角钱太碍眼。在学校里我从来不用,每次放月假时就把它们如数带回家。
一次放假回家,母亲正好还在外面上工,于是我就到她打工的地方要钥匙。母亲打工的地方是在一个介于船和岸之间的地方,母亲要做的就是从货船上挑卸东西。每天母亲都会来来往往于这两边,行走在只有一尺宽,几米长的桥板上。河边堆积了许多垃圾,在烈日的烘烤下,散发着阵阵的恶臭,在加上四周没有风,这种恶心的感觉使我有点吃不消。
我用双手捂住鼻子,快速地向母亲的方向跑去,希望早点远离这龌龊、肮脏的地方。
我看到了母亲,可是去停下了脚步,这就是我的母亲啊!我的心跳在加速!母亲正在把船上的东西往岸上挑。我发现母亲是其中唯一的女性。我真的不知道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母亲每挑完一趟,就会到计帐的人那里领一根筷子,作为担数的计算,每一根才一块钱。因为负载过重而压成了月牙形的扁担,压在母亲的肩头,一个为了儿子能在外能好好生活,安心学习,宁愿自己在这个地方吃苦受罪的我的母亲的肩头。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但是我没有,我想在这里让母亲看见我的眼泪。 母亲在长长的桥板上来回的挑着东西走着,没有发现我就站在岸边。她在那发着咯吱声的桥板上每走一步,伴随着她的轻微的哼声,桥板就会很有节奏的随之摆动,一上一下。我分明看见了母亲汗珠,我分明看见了母亲白发。这就是我的母亲,回望着曾经年轻的母亲,在生活的重压下渐渐的老去,岁月的风刀在她的额头烙下了深深的痕迹,这一刻才发现,在岁月的流逝中,母亲慢慢老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忘记了这个时候来这岸边的目的,静静地木讷地站立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母亲,心中的那股流泪的冲动越发的强烈。回望以前,每次放完假回校的时候,母亲都会从口袋中掏出许多褶皱的钱还有一些硬币塞给我,而我每次都会把那些“讨厌”的硬币悄悄地放在家里。
想着想着,一股热流顺着我的脸颊慢慢地流了下来。眼前的一切都变的模糊,只剩下一个清晰的身影依旧在船与岸之间来回的走着。
我哭,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太不懂事,太对不起母亲,太不了解母亲在家里的含辛茹苦。想想自己对一角钱的鄙视,那不是在鄙视我可亲的母亲的劳动吗?母
真情实感的反义词篇五
《作文的真情实感课件》
真情实感的反义词篇六
《关于作文的真情实感》
关于作文的真情实感
先从作文的评卷要求看起。
能成为第一类卷的首要标准就是:立意明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
树立一个观点——要有读者意识。
在考场上,我们的作文是写给评卷老师看的,他是我们作文的唯一读者,是决定我们作文“生死存亡”的法官,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对于他来说,我们要想办法让他产生“瞬间的感动”。如果此目标达到,那就“幸甚至哉”了。
要想打动读者,必先打动自己。
这就要求我们作文中所选的材料必须是自己深有体会,深有所感的材料。
最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观察到的),在记忆中留存的最记忆犹新的材料。为什么没有好的动人心魄的材料出现呢?
问题出在哪里?
一是不会观察。著名作家梁晓声提到这样一件事,一个家长派来请梁老师辅导作文的高三学生,跟着他去一趟商场,回来后那学生说什么也没有看到。梁晓声引导他回想:商场门口是不是有人用机器算命?商场里面是不是有人当场宰杀幼鸽?一个很有身份的老者是不是在大蒜摊前仔细比较两扎大蒜头数的多寡然后砍价半天?卖黄鳝的姑娘在丢下书本照应顾客和捧起书本时是不是转换得像调电视频道一样迅速自然?这一说那个学生全都想起来了,而梁晓声并不是辅导人家才特地去观察的,只是凭着观察意识靠着观察习惯自然而然就这么有了发现。倘若那个学生也能有梁老师那样多有意味的
发现,还愁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吗?
为什么会这样呢?不会观察是第一。还有没有心情去观察,心态浮躁;学习压力太大,心灰意冷,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我觉得一个在写作上有天赋的同学,他是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的,他对什么都比较感兴趣,什么都想了解一下,什么都会激起好奇心。就是做生活的有心人,所见所闻都是能进入到作文素材中的。
说了观察,还得说另外的一个支点。那就是“感受”,或者说“感动”。让感动成为我们的第一课。
学会感动,感动的事要感动,如抗震救灾中的诸多事情,平淡的事也要感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之意溢于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要刻意具备一种写作意识,一种情感意识。情感丰富、心灵敏锐、这是情商高的表现。一个内心情感不丰富的人很难写出动人的作文。
怎样让自己成为一个易感动的人?感动的事,要沉浸于其中。不感动的事,要去围着它想,让情感凝聚于它,让一种情感在心里弥漫。
上面谈的是心理准备。
下面说选材。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写作素材是不是就没有呢?肯定不是。日子虽然平淡,日子虽然周而复始。再说又有谁整天都生活在鲜花和掌声中呢?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发掘素材的地方是很多的。如:一节不一样的课,课间的特别一瞬,班上举行的一些活动(选团员、综合素质评、集体默哀等),学校举行的活动(捐款),在路上,在公共汽车上,在餐桌上,在聊天中,某刻的一段微
妙的心情等。我建议大家在晚上睡觉前,把一天来的生活回顾一下,想一想看有没有什么有意义的事,顺便用简短的语句记一下,作为写作素材。
我们一起来看一篇文章。
握 手
当一个男生提出要和我握手时,我犹豫了。那时,我才发现自己所谓的
纯真也不过是掩饰内心复杂的一个幌子。
事情发生在周五的大课间。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男生们被蹩得不知应该干什么,女们则仨一群,俩一伙地聊那永远也聊不完的闲天儿。我坐在座位上无所事事,这时,同桌的他走过来问我:“下盘棋怎么样?”我爽快地答应了。
棋子在无声无息地走着,我们俩谁也不多说一句话。由于技高一筹,我最终赢了这盘棋。我虽不露声色,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他知道自己不是对手,也没有了再玩下去的兴致,事情到这也该结束了。
然而,他却摆出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表现得很有男子汉的绅士风度,大度地笑着说:“还是你厉害,友谊第一,咱们来握个手吧!”于是,便伸出了他那又粗又大的手。顿时,我被这意想不到的一幕惊呆了。也许对别人来说,“握手”只是小菜一碟,没什么了不起的。可对腼腆内向的我来说,那简直不可思议。先前的爽快一下子荡然无存,我呆若木鸡,脑子里在飞速地旋转。一句“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突然在耳畔响起,我好像捞动了一根救命稻草。另外,他一股难以捉摸的笑容令我迟疑——我不能分辨那是友善的笑还是诡秘的笑。我甚至不敢想像从我的手与他的手握紧的一刻起,别人会怎样看我们,那些“精明”的人会怎样“小题大做”地宣扬与夸张这一简
单的动作。
为了“声誉”和“形象”,我决定不握手;可我又担心这样也许会伤害彼此那纯真的感情和心灵。那一刻,我的脑子里一片混乱,心口紧张得透不过气来。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秒钟,我竟然觉得那么漫长。直到他把擎着的手放下,我才如释重负地松驰了下来。我面带愧疚地向他笑了笑,然而那是一种什么笑,我不得而知。“握手”这样一个表示友好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动作,怎么被我弄得如此复杂?是我防人之心太重,还是我受积习影响太深?我怎么能制造出那么多潜台词!
外面的雨还在下,我却渐渐清醒了:我是自私的,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伤害了另一个人。
君子坦荡荡,握握手又有何妨?
哪里来的材料?
课间的一件小事。
一件什么中的小小事,被作者演绎成如此动人的文章。怎么得来的? 想,多想,善感,去好好地感受。
仅仅停留在事情上面吗?
不是。得升华。
这篇文章怎么升华的?
从这一事中,我反思到自己防人之心太重,简单的动作,弄得如此复杂。对别人还造成了伤害。它倡导的是同学之间那种健康文明的正常交往。
再看一篇文章。
暖暖的红风铃
那个夏天,我因腿部受伤住进了医院,本想让姐姐来护理我一下,可年
迈的母亲却说她放心不下,执意要来照料我。
每每看着头发花白的母亲那蹒跚的身影在我面前晃来晃去时,我的眼睛总热热的。母亲察觉到了总会笑着说:“看,咋还像个孩子呀!”
或许是为了宽慰我,母亲把我最喜爱的、她送我的那串小巧典雅的红风铃仔细地系在那靠窗的灯线上。母亲这显得有些幼稚的举动让我感到无比的快乐。
夜里,我忽地明白了母亲那良甘的用心。那红红的小风铃衬着洁白的墙壁、淡绿的小窗、杏黄的灯线,真的好美好美,只是,那风吹来时,却不知这短短的夜里母亲要醒多少次呢。我亲亲的娘亲呀„„泪眼朦胧里,我不由得紧紧握住了那串玲珑的小风铃,就感觉到紧紧握住了母亲那悠远的牵挂、深深的爱意,暖暖的,并将永远握在我的手中,永远。
那暖暖的红风铃呀„„
(选自《作文指导报》2003年3月15日 作者:佚名)
事情从哪里来?
从“我”的生活中的细节中来。
文章重点渲染的细节是什么?
母亲在靠近我的床的灯线上寄了一串风铃。
有何意义?
母亲这样做的意义是为了方便晚上我起来的时候照顾我。
表达的中心是?
母爱的博大、无私、无处不在。
真情实感的反义词篇七
《记叙文的真情实感》
真情实感的反义词篇八
《_真情实感_论在理论上的十大漏洞》
笔谈
散文文体研究
编者按:本期“散文文体研究”笔谈,邀请到四位分别出生于20世纪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年代的学者参加。四位学者长期关注、从事中国现当代散文创作和理论研究,对于散文文体问题卓有心得。孙绍振教授以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对“真情实感”论的“十大漏洞”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范培松教授认为一部散文文体的变革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散文写作中“自我”的蜕变历史;陈剑晖教授将学者散文的文体特征归纳为内敛性的思维方式、生命的本真呈现、智慧写作和自由心灵四个方面;王兆胜编审认为当前中国散文出现了严重的“失范”,迫切需要解决散文的文体异化问题。四篇论文由于作者的知识背景、学术结构、观照视域、审美经验的不同,构成了令人回味和反思的理论对话空间,我们相信这种对话,一定会促发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进一步深思和争鸣。
“真情实感”论在理论上的十大漏洞
孙绍振
中国现代散文近百年的历史,创作成就相当可观,早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鲁迅就认为其实绩越过小说诗歌,三四十年代,更是蔚为大观,从抒情审美到幽默审“丑”,均留下了风格各异的经典之作。越过六七十年代的艺术上的停滞甚至近乎空白,80年代从恢复到发展,90年代遂蓄大放异彩之势。幽默审“丑”散文的复兴,文化历史散文的横空出世,一举改变内地散文落伍于台港散文的窘境。中国散文在审智上的美学突破,举世无双,其雄视古今之气概,其历数英才之胸襟,其视野开阔中的精致,其深度智性与感性诗情的结合,改变了五四散文拘于抒情与叙事小品化的主流,其审美与审智交融的艺术境界,实乃世界散文史上之奇观。弥足珍贵之处在于,它没有追踪欧美的随笔形式,也没有任何外来的流派可以追踪,完全是本土独立的伟大创造。与小说诗歌相比,它的发展,最具民族原创性①。但是,与创作的丰硕成就相反,当代散文理论却惊人匮乏,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可怜。检点起来,
把每一篇散文当作诗来写”,6050年代末杨朔“
年代的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尚属经验层次,不具备理论形态,难免无序粗疏,因而也就逐渐淡出了理论视野。80年代以来,在散文界,最具权威性的说法,就是林非先生的“真情实感”②论。在当代散文理论中,是唯一不停留于经验层次,而是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出现的。其影响之所以巨大,缘于上个世纪80年代反思大潮中对于散文界“假大空”的拨乱反正,和巴金的“讲真话”一起,成为散文思想大解放的标志。从图解政治概念的噩梦醒来,清算图解极左的教条,散文绝处逢生之时,它应运而生。历史的针对性,是其理论生命的指标,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功不可没。从美学上看,和机械唯物论那种“美是生活”的教条相比,在思维方向上反其道而行之,超越了客体反映论而诉诸主体表现论,带有某种古典浪漫主义的色彩,这不能不说是可喜的进展,但是,散文界对之过分钟爱,忽略了它在理论上的先天不足,因而也就忘却了后天的调整。
91
过分钟爱还由于,它不像小说诗歌理论那样,对西方理论亦步亦趋,相反,它没有任何追踪的疲惫,和文化历史散文一样,带着鲜明的本土性质。历史的发展却造成了尴尬:无条件的接受变成了长期停滞的温床,因而,相对于小说诗歌,其理论的粗疏异常触目。在中国当代散文已经发展到超越叙事抒情的审美,审“丑”、审智的新潮流已经势不可挡的时候,它仍然拘于原始的抒情经验,甚至就审美的经验而言,也未能完成理论升华,因而也就难怪其既不足以阐释经典,更不足以引领创作,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故步自封的顽固陈规。在散文进入审智高潮的时刻,所谓“文体净化”论,就是受制于审美抒情观念的表文体净化”之说,只是一种表态,现。但是,“
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而其理论前提“真情实感”论则不同,成了横在中国当代理论建构面前的最大障碍。
们看有趣的戏剧时度过的时间在物理上是相等的,用秒为单位测量起来是相等的,但对于你来说,一种时间过得很慢,另一种时间过得很快,它们是不相等的……热是分子跳跃,光是以太的波动,声是空气波动,物理世界的这些经验形式,被认为是不依赖于经验着的人的,它们既不温暖也不寒冷,既不暗也不亮,既不静也不闹。只有在这些经验被认为是依赖于某个人的时间,才有冷热、黑白、灰色、乐声、嘶嘶声和砰声。③
这里指出三点:第一,物理性质和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热、光和声,本身是没有热和冷、明和暗、静和闹的,这些感知是人的,对于物理性质来说,并不绝对是真的。第二,就算时间是客观的,是真的,对于不同心理状态的人来说,感知却是主观的、因心而异的,或者说并不是客观的、绝对真实的。第三,对同一现象的不同感觉,很难说一种是真而实,一种是虚而假的。人
一
说“真情实感”论是理论,只是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的,从建构学科理论来说,它还带着很强的感性经验色彩,其内涵还不足以上升为系统理论的核心范畴。作为核心理论范畴,与一般感性经验相比,起码有以下区别:第一,它应该有真情实全面、历史的涵盖性,从这一点来说,“感”连唐宋八大家中审智的因素都没有概括到位。第二,它的内涵应该有可衍生性。例如,小说的人物衍生出性格,性格衍生出典型,典型衍生出共性个性;情节从原始的亚里斯多德的“解”、“结”和“对转”(退化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进化为因果性和打出常轨等。诗歌中的抒情、言志、意象、立象、造境、意境、神韵。西方诗歌则的浪漫主义有激情、想象,变形。新批评有朦胧、肌理、张力等等。作为理论,核心范畴的衍生系列,构成有机的逻辑整体。而“真情实感”论的核心就是“真”和“实”。恰恰就是这个“真”和“实”,给“情”和“感”带来了根本性的漏洞。
从学理上来看,“真情实感”属于心理学范畴。但是,心理学恰恰是从感觉(或者更准确一些说是“知觉”)“真实”的否定开始的。早在一百年前,心理学的先驱,构造主义者铁钦纳就在《心理学教科书》中提出了空间、时间、质量,在物理学和心理学之间的巨大差异:
……你们在乡村候车室度过的时间与你
的感觉由于生理、病理、经验、情感、记忆、文化、环境等原因,而变动不居。正因为此,科学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躯体,宁愿相信没有生命的仪表和刻度。如果说这些科学家的数据是非人的,不足为训的,那就没有现代科学可言;如果只有科学家的数据是真实的,那就没有文学可言,哪还谈得上散文呢?
真情实感”论的第一个漏洞。这个这就是“
漏洞的实质是,从心理学提升出来的范畴却违背了心理学的起码规律。
二
“真情实感”论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还不止于此。这种真实的标准,是人的日常的感知。但是,日常的感知就是真而确的吗?朱光潜先生早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就在《
的、科学的、美感的》中这样说过:
假如你是木材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知觉”到这一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
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木材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的朋友———一位画家———什么事物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
10
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者制器,思量怎么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爱屈挠的气概。④
“真情实感”论有一个决定一切的价值准则,那就是真和假,非真即假。但是,面对朱光潜先生的这三种知觉(实际是康德的真善美的三种价值),按唯一的真假之分,这个裁判员是很难当的。是木材商错了吗?可对材质的鉴定,可也一门科学,是有客观标准的。是植物学家的知觉不真吗?好像更不敢这样说。那就只能说画家的知觉不真了。如果这样,就等于说取消了文学艺术,也就取消了散文,那是有背于“真情实感”的理论目标的。
这种困境暴露了其美学思想上的局限。在这种散文理论中,只有一种价值准则,那就是美就是真,假即是丑。虽然“真情实感”论属于主体表现论,不同于美是生活的机械唯物论的客体反映论,然而在强调真假的一元化方面,则是异曲同工的。和客观真实唯一的标准一样,主体感知也是非真即假,非美即丑。然而,在这三种态度中,画家的,肯定是最符合艺术准则的,然而,却恰恰最超越科学的真,和实用的善。
这就是“真情实感”论的第二个漏洞。这个漏洞造成了悖论,以情感为唯一价值的理论,却与情感价值,亦即审美价值,在根本上背道而驰。
的变化。尤其是在情感的冲击下,感知发生的变异,尤其深邃。
感知并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外界信息,同时也输出内心的储存。《文心雕龙·物色》云“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说的就是感知不仅是客体的属性的接受,而且有主体情致的输出。我在《论变异》中曾经分析过这种纳”,转化为“吐”,现象的心理机制,从““赠”转化为
“答”,其生理基础是把内向的和
联络神经元”⑤。关键在于外向的感知接通的“
在这个通道中,由外而内的感知是即时的,而自内而外的情致,是多年积累的,其量和质都要大大超越向内的感觉,客体的属性事实上是为主体的属性所淹没,这就是皮亚杰所说的主体图式(scheme)的同化(assimilation)。值得注意的是,刘勰所说的“吐”和“答”的不是主体理性,而“情”和“兴”,都属于主体的情感范畴,也就是情感使得感知有了质变。我在《论变异》中以“变异”名之:
主体心灵如果限于科学的理性的活动,大脑“吐”出的信息,只能赋于知觉以认知的意义。一块银币,变成了可以导电的金属,也可以变成剥削剩余劳动的手段,但知觉本身是没有变化的,例如,看到仪表上红色信号灯就意识到可能发生的危险,但信号并没有变化。如果主体心灵不限于理性活动,而是有情感参与的形象的感受,这时大脑“吐”、出的作用就不完全是导致知觉向认识的深化,或者说,并不是认知结构对知觉的同化和诱导。这时“吐”出来的如果是一股强烈的情结的激流,当它反过来经过神经通路,到达
三
“真情实感”论更大的漏洞还在于漠视了“真情”和“实感”是矛盾的,不相容的。一旦真情”,感觉就不“实”了。情人眼里出有了“
西施。月是故乡明。爱屋及乌。敝帚自珍。癞痢头的儿子自家的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看人家一个疤,看自己一朵花。诗经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唐诗中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等等,等等。真动了感情,感知就不是实的,而是虚的。这是因为人的感知,有一种“变异”的特性,在生理、病理、兴趣、经验、文化观念等主观心态的掣动下,会发生五花八门
末梢的感觉器时,这时,感觉就在情感冲击下发生变异,在不同情感作用下,本来同样的感觉就发生了不同的变异。同是一片阳光,在科学的知觉下,光通量是可以一元化地定性、定量的,可是,在艺术的知觉中则是多元的,不可定量,甚至不存在统一性的。在像闻一多那样的异国游子的知觉中,这一片阳光是凄凉的,在追求自由的青年郭沫若的心目中,可以把自己的身体照得通明。用早期艾青的忧郁的心灵来感受,也许阳光寒冷得要发抖,而在青年田间的孩子气的天真的知觉中,那革命的阳光可以给灵魂洗礼。事实上美学本来应该是一门关于在情感作用下的感觉知觉变异的科学。⑥
93
而在“真情实感”论中,隐含着的感觉的“真”和“实”,是稳定的,一元化的,而在情感冲击下变异了的感知则是变幻多端的。这种变幻多端的感知,与其把它叫做“实感”不如叫它“虚。对散文创作来说,这是不能含糊的。因为感”
艺术的生动性恰恰不是来自于变幻多端的虚感。当然,“虚感”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内部的情感冲击的结果,那么更准确的概括至少也应虚实相生”。该是“
这是“真情实感”论的第三个漏洞。这个漏洞的实质是把二者草率地并列起来,忽略了其中显而易见的矛盾和转化。
当然,漏洞远远不止于此。
古矣。
这位袁山松明确指出,多少年来的口传和书面记载,“曾无称山水之美也”,从来没有提及这里的山水的审美价值,相反倒是,“悉以临惧相,全都是以可怕相告诫。这是有根据的,瞿戒”
塘峡口三峡最险处,滟滪堆有巨大错乱礁石,航行十分凶险。杜甫《夔州歌》云:“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古民谣曰:“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猴,瞿塘不可游。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回。滟滪大如象,瞿塘不”虽然西陵峡比较起来可能要平缓一点,可上。
但从袁山松的描绘中可以看出,仍然十分险峻。这就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难道那些把山水之美看得很可怕的人们,他们的感知和情感不是真而实的吗?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山川,袁山松却能“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没有恐惧的感觉,没有生命受到威胁的感觉。这是因为,恐惧的感觉,生命受到威胁的感觉,属于实用理性,这就是说,情感的优势超越了山水隐含着的险恶。审美感知强化到一定的程度,就进入了假定的境界,就超越了实用理性。袁山松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惊这样自述:“
知己于千古矣。”山水从无生命的自然,被假定,有灵”,不但有灵,而且成为他的被想象为“
“知己”,这就是审美情感的非实用性。这样的假定性就把“实感”,变成了“虚感”。不从“实感”上升到“虚感”审美精神就不能不受到现实的束缚,就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在这一点上,不清醒,缺乏魄力,审美价值就可能为实用理性同化。林非先生的散文创作实践,如很有点名气的散文《知音》,就暴露出这样的弱点。本来文中所写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典故,是一种非常高雅的审美情感境界,知音在这尘世上是唯一的。因而,当钟子期逝世以后,俞伯牙就不顾琴仍然完好无损将它毁了。知音的弥足珍贵,就在于不可重复的、唯一的,才是最美的。一旦失去,虽然琴依然完好,实用价值并没有改变,但从情感价值来说,已经等于零。审美情感的特点,就是逻辑极端,不极端,感情就褪色了。但是,林非先生却觉得这太可惜了,他提出俞伯牙不应该毁琴,而是应该继续弹奏:
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尊重。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多越好
四
因为这还是仅仅限于生活现实,而文学创作恰恰是对生活现实的超越,是带着假定性、想象性的。主体情感对于客体有了某种优势,才能进入超越现实的、假定的、想象的境界。而自发的心理却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在一般人那里,情感不但没有优势,相反处于劣势。这是因为实用价值是对人的生存最为迫切的,而情感恰恰是不实用的。关于这一点,柏格森这样说过:
人必须生活,而生活要求我们根据我们的需要来把握外物。生活就是行动,生活就是仅仅接受事物对人有用的印象,以便采取行动,其它一切印象就必然变得暗淡,或者模糊不清……我的感官意识显示给我的只不过是实用的、简化了的现实。感官和意识为我提供的关于事物和我自己的印象中,对人无用的差异被抹煞了,对人有用的类同之处被强调了。⑦
如果满足于接受实用的理性价值,正如朱光潜先生指出的,只能有木材商的感知,那就没有艺术感觉可言。只有情感才有对抗理性的能量,达到水经注》中超越实用的审美想象境界。郦道元《
“三峡”一段,无疑是散文经典。在他的注文中就引用袁山松的记载说:
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因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惊知己于千
10
啊!
林非先生强调的是:第一,知音不应该是唯一手指都开的;第二,耗费了多年的心力,弄到“
裂了,鲜血直往外冒,浑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才练到这个境界,毁琴不弹,不一息的病人”
是太可惜了吗。林非先生的逻辑,和俞伯牙在逻辑上的根本不同在于,把情感放在什么位置上。俞伯牙的逻辑是情感第一,知音珍贵,不可复得,知音一旦逝去,情感也就永远消失。情感价值决定实用价值,没有情感价值,多高的实用价值,也只能等于零。情感价值的特点就是感情用事,不讲分析,是极端化的,不为实用价值留下任何空间。林非先生秉持的是另一种逻辑:俞伯牙没有必要感情用事:一来,琴技所费心力巨大,不能轻易废弃;二来,知音无限,只有继续弹奏,新知音才有可能出现,而且还可能更多。两种逻辑,一种是激情,不讲冷静分析;另一种是理性逻辑,其特点是具体分析,非常冷静。知音当然可贵,但是死了一个,过分动感情没有必要,从此罢弹则是浪费乐器,也失去了再遇的机遇。只要继续弹奏下去,不但不怕没有来者,而且可能来得更多,坏事变成好事。这样的逻辑,固然很周密,但是,知音还有什么可贵呢?知音死了,朋友不还是照样活吗,说不定还出现更多的朋友呢。这样的逻辑,如果引申到妻子死亡,是很可怕的。这还有什么感情呢!这是彻头彻尾的实用理性价值,从情感的极端的逻辑倒退到实用理性,审美价值被消解了。林非先生的理论就这样毁了他的散文艺术。
这是“真情实感”论的第四个漏洞。这个漏洞的实质,是以实用价值遮蔽了审美价值。
然而,漏洞还没有完。
一角,本来是既有宁静的一面,又有喧闹的一面。但是,作者选择了宁静,就把喧闹的信息虚化,坦然宣称:“这时最热闹的要算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肯定是“实有。
感”,为什么要排除呢?与“真情”不符,就注定变成“无感”的空白。要不然朱自清的感知就不会受用到“独处的妙处”,也就是某种宁静的、低回的美。排除了不符合“真情”的“实感”,意脉都能虚化和有序美化,就是一连用十四个比喻去形容,也不显得过分夸张。更不可忽略的还在于,作者在开头所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把真正令他不宁静的原因虚化了。许多论者以为,这是因为4月12日国共分裂造成惨案
而引起的,实际上,这经不起推敲。这篇文章,写于7月,如果真是因为惨案,就不应该是这几天心里不宁静,就应该是这几个月心里不宁静了。真正的原因,是朱自清和他父亲的矛盾。10年前,亦即1917年,朱自清初进北大之时,父亲在徐州任上纳了两个妾,引起留在扬州家中的妾的愤怒,到徐州大闹,上司怪罪下来,父亲因此失业,为赔偿徐州两房妾的损失,亏空五百银元。不得不让家中变卖首饰,祖母在郁闷中去世。自此父亲赋闲,家庭经济拮据。即使到朱自清大学毕业,到杭州教书,每月薪金之半(约四十大洋)寄回扬州,仍然不能满足父亲的愿望。回到扬州教书,父亲又让校长将薪金全数送到自己手中。朱自清先生不得已辗转温州、上海等地,直到1925年,经过俞平伯介绍入清华大学任国文教授。但与父亲的感情上的矛盾并未消除。先生寄回的家用,父亲并不回信。写作的这一年,亦即1927年,因为政治时局不稳,学校方面接受学生要求,于6月5日提前放暑假。荷塘月色》作于7月10日,处于要不要回扬州《
探亲的矛盾之中。所谓不宁静,指与父亲的关系,见面相处,为人子者的压力不可回避。就在这篇文章写完之后,也就是8月,先生回了扬州⑧。和父亲的矛盾属于隐私性质,是必须虚化到空白之中去的。情感的混沌无序状态,正是在这种假定的虚化过程中,转化为有序的意脉。这就是说,是“真情”的意脉化决定了“实感”的提纯。这说明美化不能不与虚化交融,光有真和实,还不能进入艺术的境界,它命中注定要与假与虚相反而相成。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写了“残山剩水”,但是非常小心地回避正面表现“亡国之痛”(国民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具
五
光有审美情感超越实用理性,还不能保证成为美文。因为,审美情感所面临的,不但是客体混沌无序的信息,而且还有自身的混沌无序。这样,主体必须从混沌中,选定某一情感特征,以强大的精神优势,使之构成意脉,向有序方向调整,并以意脉重新选择、同化、塑造客体的秩序,使客体信息成为自身的灵魂的某一角度的肖像。这是一种双向优选的过程,只能是在假定的境界中进行。在这个境界中,一些真的“实感”被排除了,被虚化了,变成了“无感”的空白。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荷塘月色》。明明清华园
95
真情实感的反义词篇九
《人教版五年级上近、反义词》
人教版五年级上近、反义词 1、《窃读记》 近义词:
急切——迫切、急迫 贪婪——贪心 惧怕——害怕 适宜——适合 充足——充分 光顾——光临 担忧——担心 急忙——连忙 注意——留意 快乐——快活 仿佛——似乎 发觉——发现 鼓励——激励
倾盆大雨——滂沱大雨 隐藏——隐蔽
依依不舍——恋恋不舍 轻松——自在 反义词:
急切——犹豫、从容 惧怕——泰然、无畏
急匆匆——慢悠悠、慢吞吞 轻松——沉重
隐藏——暴露、公开 担忧——放心 贪婪——知足 快乐——烦恼 注意——旁骛 暂时——长久 喜欢——讨厌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近义词: 随便——随意 可靠——牢靠 贯通——融合 起码——至少
鼓励——勉励、激励 建议——意见
主张——赞同、提倡 滚瓜烂熟——驾轻就熟 曾经——以前、已经 赶紧——赶快 培养——培育 困难——艰难 反义词:
随便——慎重、拘束 主张——反对 喜欢——厌恶 贯通——中断 困难——容易 曾经——不曾 鼓励——打击 起码——至多 3、《走遍天下书为侣》 近义词:
环绕——围绕
感叹——感慨、慨叹 注意——在意 思考——思索 如果——假如 独自——单独 娱乐——消遣 选择——挑选 熟悉——熟识 忽略——忽视 品味——品尝
欣赏——赏识、观赏 毫不犹豫——毫不迟疑 反义词:
熟悉——陌生 忽略——重视 注意——忽视 继续——中断
毫不犹豫——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4、《我的“长生果”》 近义词:
亲切——和善、亲热 愉悦——愉快、喜悦 津津有味——兴致勃勃 悲惨——凄惨
灿烂——绚丽、绚烂 一般——普通 馈赠——赠送 遭遇——境遇 跳跃——跳动 领悟——体悟
赞誉——称赞、赞美 眼羡——羡慕 跳跃——跳动
呐喊——喊叫、呼喊 报偿——报酬 驳杂——混杂
别出心裁——与众不同
呕心沥血——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囫囵吞枣——浮光掠影、走马观花 津津有味——兴致勃勃 反义词:
千篇一律——百花齐放 囫囵吞枣——字斟句酌 皎洁——昏暗
真情实感——虚情假意 呕心沥血——敷衍塞责 亲切——冷淡、冷漠 愉悦——沮丧 苦恼——快乐 赞誉——谴责 悲惨——幸福 明亮——暗淡 一般——特殊 丰富——贫乏 寂寞——热闹 模仿——独创
5、《古诗词三首》 近义词:
那畔——那边 见——看
复恐——又怕 还——回 反义词: 间——连 还——离 聒——静
6、《梅花魂》 近义词:
磨难——折磨 珍藏——收藏 偶尔——偶然 在意——在乎 幽芳——芬芳 爱惜——珍惜 训斥——斥责 清白——纯洁
慈祥——和蔼、慈爱、安详郑重——慎重、庄重 秀气——秀丽 漂泊——流浪 摆弄——玩弄 分外——格外 唯独——唯一 玷污——污辱 眷恋——思念 欺凌——凌辱 衰老——衰弱 秉性——性格 稀罕——稀奇
反义词: 清白——污浊
慈祥——严厉、凶恶
凉飕飕——热乎乎、暖烘烘 蒙眬——清晰 衰老——年轻
稀罕——常见、平常、普通 郑重——草率、随便 冰凉——热乎 训斥——赞扬 欺凌——保护 漂泊——定居 偶尔——经常 7、《梅花雨》 近义词: 赶紧——马上 欣赏——观赏 姿态——姿势 寻找——寻觅 尤其——特别 新鲜——清新 担心——担忧 喜欢——喜爱 仔细——细致 盛开——开放 反义词:
完整——零碎、残缺 盛开——凋谢 喜欢——厌恶 新鲜——陈腐 担心——放心
仔细——疏忽、马虎 成熟——幼稚 8、《小桥流水人家》 近义词: 清澈——清亮
浮现——呈现、出现 点缀——装饰、装点 婀娜——袅娜
干涸——干旱、干枯 灌溉——浇灌 潮湿——湿润 潺潺——汨汨 柔软——柔和
充足——充沛、充分 悦耳——动听 反义词: 潮湿——干燥 柔软——僵硬 清澈——浑浊 浮现——消失 悦耳——刺耳 干涸——湿润 凉爽——炎热 9、《鲸》 近义词:
锋利——锐利 宽敞——宽阔
适应——适宜、习惯、顺应 凶猛——凶狠 垂直——笔直 判断——断定 特征——特点 反义词:
退化——进化
凶猛——善良、温驯 垂直——倾斜 宽敞——狭窄 安全——危险
锋利——粗钝、温和、钝化 聚——散、分 10、《松鼠》 近义词:
驯良——驯服、温顺 响亮——洪亮
漂亮——好看、美丽 矫健——矫捷 坚实——结实 轻快——轻巧 锐利——锋利 暖和——温暖
敏捷——迅速、灵敏 机警——警觉、机灵 光滑——光溜、平滑 宽敞——宽广 清秀——秀气 反义词:
乖巧——叛逆 矫健——孱弱 机警——迟钝
敏捷——迟缓、迟钝、笨拙 漂亮——丑陋 强烈——柔和 锐利——迟钝 光滑——粗糙
端端正正——歪歪斜斜 高大——矮小 轻快——笨拙 响亮——低沉 干净——肮脏 躲藏——暴露 勉强——自愿 11、《新型玻璃》 近义词:
集中——聚集 珍贵——宝贵 嫌疑——可疑 看守——看护 坚硬——坚固 炎热——酷热 问世——出世
阻挡——隔离、阻拦、阻隔能手——高手 对付——应付
陈列——摆放、摆设、陈设企图——打算 调节——调整 特殊——特别 保持——维持 反义词:
安全——危险 强烈——微弱
温暖——凉爽、寒冷 炎热——寒冷
急促——缓慢、平缓 坚硬——柔软
藕断丝连—一刀两断 特殊——普通 集中——分散 陈列——收藏
12、《假如没有灰尘》 近义词:
削弱——减弱 讨厌——厌恶 危害——损害 部分——局部 柔和——温和 单调——单一 尘埃——尘土 依附——依靠 稳定——稳固 干涸——干枯 饱和——饱满 生存——生活 反义词:
削弱——增强、壮大 强烈——微弱
分散——集中 干涸——湿润 单调——丰富 饱和——干瘪 讨厌——喜欢 吸引——排斥 部分——整体
柔和——强烈、坚硬 稳定——动荡 13、《钓鱼的启示》 近义词: 争辩——争论
乞求——哀求、恳求 启示——启迪
操纵——操控、操作 诱惑——引诱 熟练——娴熟 急切——迫切 沮丧——懊丧 平静——安静 剧烈——猛烈 涟漪——波纹
欣赏——观赏、玩赏、鉴赏 抉择——选择
告诫——教导、劝告 实践——参与
依依不舍——恋恋不舍 小心翼翼——小心谨慎 筋疲力尽——精疲力竭 反义词: 熟练——生疏 迅速——缓慢 得意——失意 平静——激动
皎洁——昏暗、暗淡 简单——复杂 附近——遥远 静悄悄——闹哄哄
筋疲力尽——精神抖擞、精力充沛 小心翼翼——粗心大意 依依不舍——扬长而去 诱惑——劝阻 争辩——沉默
清楚——糊涂、模糊
13、《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近义词:
计划——规划、打算 环抱——环绕 交叉——交错 和蔼——和善、慈祥 告辞——告别 素净——朴素 巧妙——奇妙 技能——技巧 推迟——迟延 教导——教诲
与众不同——别出心裁 络绎不绝——接连不断 梦想——理想
星罗棋布——密密匝匝 心灵手巧——心闲手敏 与众不同——异乎寻常 反义词:
特殊——平常 告辞——相逢
素净——华丽、鲜艳 和蔼——凶狠、严厉 与众不同——平淡无奇 垂头丧气——得意扬扬 心灵手巧——笨手笨脚
星罗棋布——寥若晨星、寥寥可数 络绎不绝——门可罗雀、稀稀落落 巧妙——拙劣 推迟——提前 14、《落花生》 近义词:
开辟——开垦 居然——竟然 吩咐——嘱咐
便宜——廉价、低廉 爱慕——羡慕、仰慕 分辨——辨别 体面——气派 天色——天气 反义词:
居然——果然 答应——拒绝 便宜——昂贵 偶然——必然 体面——寒酸
爱慕——厌恶、嫌弃 喜欢——讨厌 希望——失望 15、《珍珠鸟》 近义词:
茂盛——繁茂 索性——干脆 熟悉——熟识 享受——享用 简易——简单 居然——竟然
隐约——依稀、模糊 葱茏——葱郁 细腻——细致 异常——非常
颤动——颤抖、抖动 信赖——信任 流泻——倾泻 舒适——舒服 亲近——亲热
生意葱茏——生机勃勃 不动声色——泰然自若 反义词:
简易——复杂 葱茏——枯萎 隐约——清晰 熟悉——陌生
淘气——温驯、乖巧 亲近——疏远 信赖——猜疑 细腻——粗糙 流泻——凝固 温暖——寒冷 蓬松——紧凑 《有趣的汉字》: 近义词:
讲述——叙述
阻碍——阻挡、妨碍、阻扰均匀——匀称 庄重——庄严 典范——模范 修长——细长
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恭敬——尊敬 适应——符合
苦闷——苦恼、沉闷 模仿——仿照、模拟 反义词:
广泛——狭隘 庄重——轻浮
苦闷——愉快、快乐 诞生——死亡
井然有序——杂乱无章 模仿——独创
阻碍——促进、推进 我爱你,汉字 近义词:
拘束——拘谨 奇怪——稀奇 轰动——震动 感触——感受 创造——发明 珍爱——珍惜 完善——完美 确实——的确 审查——检查 流畅——流利 风韵——韵味
付之东流——前功尽弃 端庄——庄重 奔放——豪迈 反义词:
愉悦——忧愁、烦闷 僵硬——灵活 舒展——收缩 漂浮——下沉 瞬间——长久 流畅——生涩 端庄——轻浮
拘束——随意、洒脱、自然、放纵 奇怪——普通
完善——残缺、欠缺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近义词: 肯定——确定 安顿——安排
混乱——纷乱、杂乱 昔日——往日 坚定——坚决 绝望——失望 阻挡——阻拦
伤害——侵害、损害 漂亮——美丽、好看 漆黑——黑暗 反义词: 幸福——痛苦 肯定——否定 开辟——封锁 急匆匆——慢吞吞 漂亮——丑陋 坚定——动摇 危险——安全 漆黑——明亮 18、《慈母情深》 近义词: 扫视——环视 连续——持续
疲惫——疲倦、疲劳 吃惊——惊讶
失魂落魄——魂飞魄散、魂不守舍 耽误——耽搁 忙碌——忙活
震耳欲聋——震天动地 反义词:
瘦弱——强壮 连续——陆续 弯曲——笔直
忙碌——悠闲、清闲 停止——继续 俯——仰
连续——间断 疲惫——轻松 立刻——迟缓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近义词:
慈祥——慈爱 歧途——歧路 鼓励——鼓舞 腼腆——害羞
谨慎——小心、慎重 敬仰——仰慕
奇妙——奇特、新奇
赞赏、赞美、赞叹——赞扬 自豪——骄傲
得意洋洋——洋洋得意 迫不及待——心急如焚 反义词:
精彩——糟糕 慈祥——严厉
谨慎——放肆、马虎 腼腆——大方
满怀信心——灰心丧气 自豪——自卑 幸运——不幸
赞扬——批评、责难、责备 敬仰——鄙夷 湿润——干燥 沉重——轻快
得意洋洋——垂头丧气 20、《学会看病》 近义词:
怔住——发愣 艰涩——艰难 磨练——锻炼 谴责——责备 埋怨——抱怨 准确——精确 滚烫——滚热 骄傲——自豪 残忍——残酷 拖沓——拖拉
喋喋不休——滔滔不绝 反义词:
麻烦——容易 拖沓——利索 冷漠——热情 熟悉——陌生 虚弱——强壮 残忍——善良
雪上加霜——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准确——错误 滚烫——冰凉 骄傲——谦虚 谴责——赞扬 艰涩——流畅 埋怨——谅解
21、《圆明园的毁灭》 近义词:
举世闻名——驰名中外 玲珑剔透——小巧玲珑 宏伟——雄伟 环绕——围绕 热闹——喧闹 流连——留恋
销毁——毁灭、毁掉 珍贵——宝贵
金碧辉煌——富丽堂皇 笼罩——覆盖
不可估量——举足轻重 反义词:
精华——糟粕 热闹——冷清 幻想——现实
销毁、毁灭——保存、保全 破坏——保护 损失——收获
金碧辉煌——暗淡无光 宏伟——微小、渺小 诗情画意——淡而无味 22、《狼牙山五壮士》 近义词:
地形——地势 掩护——保护 依托——依靠
崎岖——坎坷 屹立——耸立 眺望——远眺 坚强不屈——坚贞不屈 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沉着——从容 豪迈——豪放 反义词: 沉着——惊慌 崎岖——平坦 坚强——软弱 胜利——失败 全神贯注——心不在焉、漫不经心、——————左顾右盼 激动——冷静、平静 豪迈——胆怯 胜利——失败 斩钉截铁——犹豫不决、优柔寡断 23、《难忘的一课》 近义词: 停泊——停靠 熟练——熟悉 吃力——费劲、费力 真挚——真诚 热情——热忱 认真——仔细 激动——感动、兴奋 宽敞——宽阔 反义词: 熟练——生疏 真挚——虚伪 宽敞——狭窄 浓厚——淡泊 简单——复杂 湿润——干燥 认真——马虎 热情——冷淡 强烈——微弱 24、《最后一分钟》 近义词: 叩问——询问 脊梁——脊背 刹那——瞬间 呼喊——呼唤 伤痕——伤疤 浮现——呈现 欢腾——欢跃 缓缓——缓慢 寂静——沉寂 崭新——簇新 反义词: 寂静——喧闹 崭新——破旧、陈旧 新鲜——陈腐 缓缓——迅速、快速 欢腾——沉闷 25、《七律 长征》 近义词: 逶迤——蜿蜒 磅礴——雄伟 等闲——平常 泥丸——泥球 反义词: 难——易 细浪——惊涛 寒——暖 开颜——愁眉 26、《开国大典》 近义词: 汇集——聚集 协商——商量 诞生——出生 挺立——耸立 鼓舞——鼓励 五颜六色——色彩斑斓 欢跃——欢腾 庄严——庄重 飘佛——飘扬 瞻仰——景仰 宣告——宣布 大江南北——五湖四海 排山倒海——翻天覆地 反义词: 完毕——开始 肃静——吵闹、喧哗 光明——黑暗 整整齐齐——歪歪扭扭 挺立——弯曲 汇集——分散 庄严——轻浮 雪白——乌黑 27、《青山处处埋忠骨》近义词: 拟定——制定 殉职——牺牲 锻炼——磨炼 眷恋——留恋 奔赴——奔向
永别——诀别
安慰——慰藉 意愿——愿望
悲痛——悲伤、悲哀 繁忙——忙碌 黯然——黯淡 踌躇——犹豫
情不自禁——不由自主 反义词:
悲痛——愉快 踌躇——果断 醒目——模糊 安全——危险 繁忙——清闲 尊重——轻视 安慰——责备
情不自禁——无动于衷 28、《毛主席在花山》 近义词:
临时——暂时 严肃——严厉 特殊——特别 耽误——耽搁
诚恳——恳切、诚挚 拘束——拘谨 端详——打量 解释——说明 商量——商议 干扰——打扰
夜以继日——通宵达旦 反义词:
临时——长期 严肃——活泼 特殊——普通 诚恳——虚伪 商量——独断 新鲜——陈旧
夜以继日——无所事事
真情实感的反义词篇十
《作文真情实感的训练技巧》
上一篇:简爱人物精彩描写
下一篇:考试向单位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