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城市的描写

| 写作翻译 |

【www.guakaob.com--写作翻译】

对一个城市的描写(一)
《基础写作-如何描写一个地方》

对一个城市的描写(二)
《一对夫妻在阴世和阳世关于一个城市的对话(短篇小说)》

对一个城市的描写(三)
《描写某个地方(Describing a place)》

描写某个地方(Describing a place)

(一)美文欣赏(Enjoy Reading)

Santa Fe, the capital of New Mexico, U.S.A., is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state, on the Santa Fe River, which flows into the Rio Grande 35 kilometers west of the city. More than two thousand meters above sea level, it lies in the Sangre de Cristo Mountains with the Ortiz Mountains to the southeast. Santa Fe was founded in 1609 by the Spanish on an old Indian village. In 1680 the Indians seized the place but only held it for twelve years before the Spanish retook it. the city remained under Spanish rule until Mexico gained its independence in 1821. From then on it was a Mexican city until 1846 when it was taken over by U.S.A. troops.

With a population of 48,953,Santa Fe is now the second largest city in the state. Because of its sunny weather, rich history and surrounding mountains, it is a good place for holiday makers. Besides hunting and skating in the mountains people enjoy shopping in the Indian and Spanish shops, which brings a large income to the city every year. In summer there is an international opera season when operas are shown in a partly- roofed, openair theatre daily for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dapted from MET1993)

本篇文段选自1993年高考阅读理解部分。全文仅用205个单词就向读者清晰地描画了Santa Fe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人口状况、资源特色,特别是用较大篇幅叙述了此处的历史变迁等地方特征。全文有详有略,重点突出。文中追溯历史的片段(划线部分)尤其值得借鉴;学习时请注意其中表示时间的连词、介词,几个动词的用法以及主动、被动时态交互应用的特另外,同位语the capital of New Mexico, U.S.A.,介词结构With a population of, Because of, besides等的使用亦使文段显得紧凑、连贯。

Guilin 桂林

Situated in the northeastern corner of th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the city of Guilin is famous all over the

world for its green hills, clear water, fantastic caves and spectacular rocks.

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 治区东北部,以山青、水秀、洞奇、 石美而闻名于世 。

It is one of China's best-known tourist scenic cities, claiming to have the "finest mountains and rivers under

heaven." "Thousands of pinnacles stand towering around; a river winds its way about the city." This is a vivid description of Guilin scenery.

它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是对桂对山水的真实写照。

The hills and pinnacles in Guilin, gifted by nature, rise sharply from the ground in many different shapes. Diecai Hill, Fubo Hill, Duxiu Peak, Nanxi Hill, Crescent Hill and Putuo Hill,are the biggest attractions for tourists when they make a tour of the city.

桂林山峰秀丽天成,平地拔起,千姿百态。市区内主要名山有叠彩山、伏波山、独秀峰、南溪山、月牙山、普陀山等,都是游览胜地。

The Li River is limpid with crystal water. A boat trip on the river from Guilin to Yangshuo covers a distance of 83 kilometres. This section of the river makes a unique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with its clear water and cluster of pinnacles. Elephant Hill, Chuanshan Hill, Pagoda Hill, Qifengzhen Peak Forest, Crown Cave, Painted Cliff, Xingping Town and Green Lotus Peak are the extraordinary scenic spots along the river.

漓江明洁如镜,清澈见底。乘船从桂林到阳朔,水程83公里,风光绮丽,碧水萦回,奇峰林立,构成一幅锦绣画卷。沿江尤以象山、穿山、塔山、奇峰镇、冠岩、画山、兴坪、碧莲峰等 景致更为绮丽。

Picturesque caves can be found all over the Guilin hills. Reed Flute Cave,Seven-Star Cave and Chuanshan Cave are honored as "Palaces of Nature's Art". They are like magnificent

buildings in heaven, with a thousand and one fabulous scenes stalactites and stalagmites in the caves present colorful

pictures. Visiting these caves is like touring a pearl exhibition or a jade palace.

桂林无山不洞,无洞不奇。被誉为"大自然艺术之宫" 的芦笛岩、七星岩、穿岩,一洞琼瑶,万般景象。洞中的钟乳石和石笋琳琅 满目,五彩缤纷。置身于洞中,仿佛进入珍宝的宫殿。

(二)常用表达法(Useful expressions)

•1.所处位置(Location) Our school lies near/behind/in front of/by the side of„/between/among„ The temple stands at the foot of/on the top of„

Standing on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the temple has

experienced many changes in this area.

There stands an old temple near the river.

2.周边环境(Surroundings)

The beautiful town is located/situated on the west of the lake/to the west of the mountain/in the west of the province.

West of the city stands a tall building.

Surrounded by mountains on three sides, the small village faces a clear river on the east.

3.人口(Population)

Japan has a small population of „

China is a developing country ,with a population of 130 million.

The population here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Eighty percent of the population here are farmers.

4.面积(Area)

Tiananmen Square, the largest square in the world, covers an area of „

Tiananmen Square, covering an area of„,is the largest square in the world.

This square is 2000 meters long and 1500 meters wide. Our school , which takes up 63 thousand square kilometers, is very large in size.

5.历史(History)

China has a history of over 5000 years.

Egypt is an Arabian country with a long history.

Built in the16th century, the castle has witnessed too much coming and going in history.

6.名胜(Places of interest)

In Sydney, there are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such as the Opera House.

The Opera House in Sydney is one of the most well-known places of interest in the world.

Sydney is the biggest city in Australia, which has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among which is the Opera House.

7.特色(Something Special)

Development, best season,cuisine...

(三)基础写作

根据以下内容写一篇说明文,标题为“Australia”。

1)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的西侧,是大洋洲(Oceania)最大的国家,

面积760万平方公里。

2)人口稀少,只有1,000多万,多数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3)首都堪培拉(Canberra)风景秀丽。

4)悉尼(Sydney)是澳大利亚最大城市。有许多名胜,其中悉尼歌剧

院(Opera House)闻名于世。2000年奥运会就是在悉尼举行的。

要求:用5句话完成作文;内容完整,行文流畅。

参考范文

①Australia, the largest country in Oceania, lies on the west coast of the Pacific.② It covers an area of 7.6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with a small population of over 10 million, most of which live in the east of the country by the sea. ③Canberra, the capital of Australia, is a beautiful city. ④Sydney is the biggest city in Australia with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of which the Opera House is well known all over the world. ⑤And the 2000 Olympic Games were held in Sydney.

对一个城市的描写(四)
《描写一座城市作文-畅想桂林》

我从不掩饰我对桂林的喜爱,虽然,这座城市生活的步调慢得出奇。

作为一个到桂林来求学的外地人,我到桂林的时候过于急切,以至于没准备什么生活用品,于是第二天起了个大早,打算到市中心买些东西。走在街上,发现这座城市竟是如此闲适:老太太老爷爷们搭着公交车去买菜,米粉店前熙熙攘攘,上班族们眼睛直盯着公交车来的方向,脸上却不见紧张的情绪。早上七八点的桂林市区,大部分店铺的门还是关着的,自然,我买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却能趁此机会,第一次解开了桂林神秘的面纱,看一看她清新秀丽的面庞。

桂林的空气很清新,在清晨,沾着两江四湖的灵气,树下江边的空气似乎都是香的。图书批发市场附近的那几条街道,在沙沙的清扫声中,逐渐洁净。青石板上的水珠一散开,我看见自己的倒影,我突然意识到,我对桂林的情感,突然由向往发展成为迷恋了,我从第一次看见这座城开始,心上的归属感便已寻获,无关山水,不在乎风景,我喜欢的,只是这座小城的静与默。

我相信,全世界没有多少座城市如桂林这般温婉动人。这座城,无论晨昏,哪一个季节都能迎来八方宾客,然而人来人往,这座城的秀丽并不因任何外来因素的变化而有丝毫改变,我知道,千年前的桂林城,与现在的桂林城,在精神上没有什么变化,一样的秀丽典雅,一样的文气满怀,一样的,抬眼便能望见如画的山水。这座城有一种特质,让人沉迷留恋。我喜欢这座城的春夏秋冬,春寒料峭的时候,南溪山的樱花是值得我们冒着风霜去欣赏的;夏季骄阳似火,每一棵大树下乘凉的人群皆可入画;秋季桂花飘香,每一个角落都充斥着那股浓郁醉人的香气;冬季北风呼啸,可是传说中尧山的雪美似白玉。桂林,永远不缺风景,不缺故事,不缺幻想。

转眼间,已经在桂林呆了近四个年头了,快要离开时才发现,我对这座城市已经深深迷恋,每天早上下楼直奔的是米粉店,等待每年“人闲桂花落”的时刻,在火车站看过种种悲欢离合,在小香港也有“购物狂”的经历,经常念叨着什么时候再去七星公园看看熊猫……这座风景秀丽的小城,以她的娴静无言虏获了我的心,而且是愈套愈牢。唯美图片

然而,怀念始终是怀念,幻想也始终是幻想,再过半年,也许别离,也许永驻。只是,我在漫步校园时,总会感慨:我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真好!

对一个城市的描写(五)
《一个关于城市的梦想——读《看不见的城市》有感》

2010.02.24 20:00

一个关于城市的梦想

关于卡尔维诺

伊塔洛.卡尔维诺,园艺师和植物学家的儿子,名字在意大利语中意味“意大利”的男孩,,农学系与文学系毕业生,前意大利共产党员与意大利共产党的脱身者,近似于吟游诗人的意大利童话整理者与传唱者,这一切身份与头衔之后应再加上他为全世界熟知的那个光环:意大利作家。

他是当之无愧的、在现实与幻境间来去自如的作家。卡尔维诺是个严肃而勤奋的作家,他有强烈的作家使命感和对文学的炽烈的热爱,在他并不算长的一生中一直坚持思索和开拓小说创作的无限可能,他的作品也成为文学宝库的奇葩,绽放异彩。阅读卡尔维诺是一种很新奇的体验,好像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徒步探险,一路上迎接你的都是奇谲瑰丽的画面,令人目不暇接。

关于<<看不见的城市>>

对我们来说,今天的城市是什么?像作者在序里问的那样,我开始思索这个问题,我们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作城市来生活,城市是一个牢固的壳,包裹着我们需要的人,我们的梦想,我们的欲望。城市是众多事物的一个整体:记忆的整体,欲望的整体,一种言语的符号的整体;它交换的不仅仅是货物,它更是话语的交换,欲望的交换,记录的交换。游历一个又一个幸福城市,心门打开并合上。这些幸运城市不断地形成并消失,藏在不幸的城市之中。

“你的辛苦会为欲望塑造出形态,而你的欲望也会为你的劳动塑造出形态。你以为自己在享受整个阿纳斯塔西亚,其实你只不过是她的奴隶”

“决定故事的,不是说话的声音,而是倾听的耳朵.”

同样,决定城市的,并非一座座可复制的高楼,可重复的景观.不同的城市可以拥有同样的高大楼宇和精致的屋顶. 这些都使我们产生幻觉,以为或许我们从未到达过一个新的地点。因此,即使在不同的城市间更换、穿梭,我们也会察觉到生活内容的重复,产生厌倦的情绪。是什么使我们记住这个城市,是什么使我们对不同的城市有了不同的情感,是生活在这城市里的人群,动物,植物以及这些生物的生活给了这城市不一

样的特质.

“组成这城市的并不是这些东西而是它的空间面积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灯柱的高度、被吊死的篡朝者摆荡的脚与地面的距离;系在灯柱与对面铁栏之间的绳索、女皇大婚巡行时沿路张结的彩带;栅栏有多高、偷情的男子如何在黎明时分跃起爬过它;檐槽的斜度、他闪进窗子时一头猫怎样沿着檐槽走过;突然在海峡外出现的炮艇的火器射程有多远、炮弹怎样轰掉檐槽;鱼网的裂口、坐在码头上的三个老人怎样一面补网一面交换已经讲过一百次的炮艇和篡朝者的故事——有人说他是在襁褓时就给遗弃在这码头上的、女皇的私生子”.

当我们进入城市并行走在其中的任何一条街道上时,我们在通过眼睛寻找它的特质时,我们自身也成为了标志这个城市迥异于其他的一个提示符号。

当有一天我们老去,放弃奔波,在静坐时能在心中找到一座自己一生都想到达的梦中之城,这座城有所有城市的优点,但是我们却永远也抵达不了。原因是首先它不存在,其次它即便存在,我们也已老去。

对于一个城市的描述可以是不生动的:介绍它的外观、建筑的布局、规则制度;当然也可以是很生动的:回忆城中的某个给你印象深刻的人的笑容、你在城中迷路后的遭遇、人们亲切的言谈等等。我们曾经以为只有坚固的墙壁、厚实的石板道路、丰富的橱窗中的售卖品才能给我们切实的存在感和存在意义。其实却恰恰相反,正是那些漂浮在空中的言语、欢笑、多样的情绪、音符和香气——这些“虚幻”的东西给了我们城市的意义,并使得我们感觉踏实.

每个城市都在改变,却是朝着一个统一的模子改变。城市渐渐都上了发条,成为了一个个机器般的城市。

而马可波罗说过,没有一块块石头,就不会有拱桥。

他的意思是,没有一个个住在城市的人,也不会成为一座城市。

“我相信这本书所唤起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与时间无关的城市概念,而是在书中展开了一种时而含蓄时而清晰的关于现代城市的讨论。”

作者在结尾中再次强调,那架势真有如末日将临:

“免遭痛苦的方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在卡尔维诺的叙述中,每个故事都是先知般充满着寓言意味。而寓言总有着残缺的美学价值.我们蓦然惊醒,发现我们的现代城市竟是如此不堪居住,而我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默默承受。

我们一直想要追寻的,其实并不是城市本身.我觉得这梦中的城市更像我们所追求的某种超越物质的东西,总是存在,却总是无法追寻,而得到了的总是会有哪怕只是非常细微的差别。

也许我们永远都找不到她,她只是存在于我们的记忆里,可我们仍继续寻找,看不见的城市。

整本书描述的是青年描述不同城市的故事,其实却是揭露了现在社会都存在的一种问题。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认为的一座城市,并且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着这样的城市。憧憬的往往是记忆中出想过的片段拼凑出来的美好蓝图。人们总将梦想放到了最后的地方,以为自己终将完成它。然而工作的奔波,待到准备闲下来好好去寻找自己的梦想了,才发现那座想象中的城市根本找不到。

不是因为没有这样的城市,而是留给他找城市的时间已经没有了。

无数的人们,就在领悟到这个道理的时候也明白,梦想也随之远去了。

对一个城市的描写(六)
《如何描写一个地方》

对一个城市的描写(七)
《“城市异乡者” 的梦想与现实-关于文明冲突中乡土描写的转型》

“城市异乡者”的梦想与现实——关于文明冲突中乡土描写的转型

丁帆

内容提要:从90年代开始,乡村向城市迁徙和漂移的现象决定了中国乡土小说创作视点的转移。在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的文化冲突中,中国乡土小说的内涵在扩大,反映走出土地、进入城市的农民生活,已经成为作家关注社会生活不可忽视的创作资源。同时,反映这些农民肉体和灵魂“游走”状态的生活,也扩展了乡土小说的边界。

西方世界在城市与乡村的融合中,已经不再是原始积累时期的那种带着血腥味的掠夺:“城市与乡村曾经代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两种方式正合而为一,正像所有的阶级都在进入中产阶级一样。给人更真实的总印象是:国家正在变为城市,这不只是在城市正向外扩展这个意义上说的,而且是在生活方式正变得千篇一律的城市化这更深层的社会意义上说的。大都市是这一时尚的先锋。”①这是西方从现代工业文明向后现代后工业文明过渡时期的城市与乡村图景,它无疑是与中国目前的社会结构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在中国的地理版图和精神版图上,还远没有逾越前现代的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历史阶段,尽管我们沿海的小部分地区同时进入了后工业文明的文化语境中了,但是,广袤的地理和精神层面都处在一个前现代向现代转换的历史时段之中。而中国从乡村流入城市的大量人口正是历史阶段中不可忽视的乡土存在,描写他们的生活与精神的变化,才是乡土小说最富有表现力的描写领域。

“农民工”是一个广义的称谓概念,它囊括了一切进城“打工”的农民,“农民工”的定义似乎还不能概括那些走出黄土地的人们在城市空间工作的全部内涵,因为游荡在城市里的非城市户籍的农民身份者,还远不止那些从事“打工”这一职业的农民,他们中间还有从事其他非劳力职业的人,如小商小贩、中介销售商、自由职业者、代课教师、理发师、按摩师、妓女等许多不属于狭义“农民工”范畴,他们比那些真正的“打工仔”更有可能成为城里人。当然,在阶级身份层面的认同上他们仍旧是属于广义的“农民工”范畴的。因此,无论从身份认同上来确定这些“城市游牧者”阶层,还是从精神层面上来考察这些漂泊者的灵魂符码,我以为用“城市异乡者”这个书面名词更加合适一些。

“城市异乡者”的生活之所以越来越受到许多作家的关注,就是因为人们不能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大量的“农民工”进入了城市,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城市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究竟是城市改变了他们,还是他们改变了城市?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二难命题。他们改变了城市的容颜,城市的风花雪月也同时改变了他们的肉体容颜,更改变着他们的心理容颜;农耕文明的陋习使得城市文明对他们鄙夷不屑,而城市文明的狰狞可怖又衬托出了农耕文明的善良质朴。一方面是为了生存,他们出卖劳力、出卖肉体,甚至出卖灵魂,但是,城市给予他们的却是剩余价值中最微不足道的极小部分,然而,比起在土里刨食、刀耕火种的农耕社会生活来,他们又得到了最大的心灵慰藉;另一方面他们在城市中是个完全边缘化的“虫豸”,是一个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是被城市妖魔化了的“精神流浪者”,但是,一旦他们返归乡土,就又会变成一个趾高气昂“Q爷”,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统治者”,一个乡村的“精神富足者”„„所有这些,构成了一个光怪陆离、充满着悖反的现实生活图景与精神心理光谱。

毫无疑问,对“城市异乡者”的描写,随着日益澎湃的“农民工潮”和农民职业向工业技术的转换而迅速猛涨,对这一庞大群体的现实生活描写和灵魂历程的寻觅,就成为近几年来许多乡土作家关注的焦点。而就作家们的价值观念来说,其中普遍的规律就是:凡是触及到这一题材,作家就会用自上而下的同情与怜悯、悲愤与控诉、人性与道德的情

感标尺来掌控他们笔下的人物和事件,流露出一个作家必须坚守的良知和批判态度。这是“五四”积淀下来的“乡土经验”,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以为,自80年代后期以来渐行渐远的、带有批判精神的现实主义开始在这一描写领域复苏。在这里,作家们的思考不再是那些空灵的技巧问题,不再是那些工具层面的形式问题,因为生存的现实和悲剧的命运已经上升为创作的第一需要了。即使像残雪那样带有荒诞意味描写的作家,一俟接触到民工(《民工团》,《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3期)这一题材的时候,也不得不在严酷的生活面前换上了现实主义的面孔,改变了以往那种艰涩的形式主义的叙述外壳,用更平实的叙述方式来介入现实生活,即便还是改变不了她那种絮絮叨叨式的精神病者梦呓的琐屑,但也毕竟清晰地描写和抒发出了城市给农民带来肉体痛苦和心灵异化。在再现与表现之间,在悲剧审美与喜剧审美之间,绝大多数作家站在了批判现实主义的立场上,用饱蘸情感的笔墨去抒写人性和人道的悲歌。其实,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新的文化背景需要我们不但对人性和人道作出回答,还需对时代和历史的发展作出评断,在某种程度上,它是需要克服人性的偏颇,客观地去描写戴着假丑恶面具的发展性事物的,因为那是历史的必然!

专门关注乡土的女作家孙惠芬一旦把目光投入到现实的乡土社会生活当中去,就痛切地体味到乡土现实世界的悲剧性命运:“与那些被外出民工的男人们撇在乡下空守着土地、老人、孩子和日子的女人们相遇的时候,曾不止一次地想,她们的男人如今与她们、土地、日子,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他们常年在外,他们与城市难道真的打成了一片?而女人与土地、日子、丈夫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于是,在“2001年夏天的一个正午,当我在我家东边的台阶上看到一老一少两个民工扛着行李泪流满面地往车站走,一对回家奔丧的父与子的形象便清晰地出现在我的面前。他们不一定是父与子,更不一定是回家奔丧,可是不知是为什么当时在我眼里就是这样。他们一旦出现在我的眼前,我便再也顾不上企图超越自己的妄想了,我一下子被他们牵进去,一下子走进了父与子的内心,看到父与子的尊严和命运,我一旦走进了父与子的内心,看到他们的尊严和命运,便不设防地走进了一条暂时的告别工地、告别城市、返回乡村、返回土地、返回家园的道路,在这条大路上展示他们与这一切的关系便成了我在劫难逃的选择。”②本着这样的初衷,孙惠芬创作了《民工》(《当代》2002年第1期)。作品描写了鞠广大、鞠福生父子二人回乡奔丧的故事。无疑,小说的视点是在空间和时间的不断转换中,来完成人物的塑造的,空间是城市(实际上就是建筑工地)与乡村(歇马山庄)交替呈现的;时间是过去与现在叠印在一起的。就空间感来说,作品给人的感觉还是沉浸在浓郁的乡土文化氛围和语境之中的。这不仅是选材的使然,多多少少还带有作者不灭的“歇马山庄”的乡土情结,因为作家的价值立场是与乡土和农民呈平行视角的:“歇马山庄,你离开了,却与它有着牵挂与联系,而工地,只要你离开,那里的一切就不再与你有什么联系。鞠广大已做了十八年的民工,他常年在外,他不到年根儿绝不离开工地,他为什么要离开工地,夏天里就回家呢?”那无疑是那个叫着“家乡”的地方遭遇到了天灾人祸。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比对之中,作家的价值取向虽然是呈悖论状态,但是,对被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所抛弃的农耕文明的深刻眷恋,似乎成为作家别无选择的选择,对被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欺压的农民抱着深深的同情和怜悯,几乎成为作家写作情感的宣泄。当鞠家父子离开喧嚣的城市工地,踏上火车看到窗外农田景色时,他们的心境就“城市异乡者”的梦想与现实会好起来:“田野的感觉简直好极了,庄稼生长的气息灌在风里,香香的,浓浓的,软软的,每走一步,都有被搂抱的感觉。鞠广大和鞠福生走在沟谷边的小道上,十分的陶醉,庄稼的叶子不时地碰撞着他们的脸庞。乡村的亲切往往就由田野拉开帏幕,即使是冬天,地里没有庄稼和蚊虫,那庄稼的枯秸,冻结在地垄上黑黑的洞穴,也会不时地晃进你的眼睛,向你报告着冬闲的消息。走在一处被苞米

叶重围的窄窄的小道上,父与子几乎忘记了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不幸,迷失了他们回家的初衷,他们想,他们走在这里为哪样,他们难道是在外的人衣锦还乡?”不错,城市是他者的,

民工只是钢筋水泥森林里的一个“闯入者”,一个“城市的异乡客”、一个“陌生的侨寓者”、一个寄人篱下的栖居者,他们既是魂归乡里的游子,又是都市里的落魄者。但是,毕竟鞠广大们也有梦想:“他走进了一个幻觉的世界,眼前的世界在一片繁忙中变成了一个建筑工地,在这个工地上,他鞠广大再也不是民工,而是管着民工的工长,是欧亮,是管着欧亮的工头,是管着工头的甲方老板。”鞠广大们会成为工头,从而变成城里人吗?毫无疑问,这一梦想是每一个走进城市的淘金者的最终追求的人生目标。但是,这条道路绝不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而是一条沾满了污秽和血的崎岖小路。这篇小说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反映出许多作家清晰的人道主义和人性的文化批判立场,无疑是值得赞扬的。但是,从价值理念来看,许多作家过分迷恋田园牧歌式的农耕文明秩序,过多地揭露城市文明的丑恶,多多少少就削弱了作品更有可能进入深层历史内涵的可能性。

夏天敏的《接吻长安街》(《山花》2005年第1期)几乎是用严酷的现实主义的笔调去抒写一个农民工的浪漫主义的理想——那个男主人公“我”是一个一心想做城里人的民工,他有于连式的野心,但是却没有于连那样的运气;而女主人公却是一个带着强烈传统伦理道德的民工,因此,在长安街接吻便成为两种文明矛盾冲突的焦点,一个本不成问题的问题,不是事件的事件,却成为一个重大悲剧,这就是文明转型中农民必须付出的代价。而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这个平淡寡味的故事铺衍成为一个跌宕起伏的中篇呢?其中大量的心理描写就直接表现了主题:“我向往城市,渴慕城市,热爱城市,不要说北京是世界有数的大都市,就是我所在的云南富源这个小县城我也非常热爱„„当我从报刊杂志上读到一些厌倦城市、厌倦城里的高楼大厦、厌倦水泥造就的建筑,想返朴归真,到农村去寻找牧歌似生活的文章时,我在心里就恨得牙痒痒的,真想有机会当面吐他一脸的唾沫。”是的,那些后现代文化心态对于仍然生活在农耕文明水深火热之中的农民来说确实是奢侈一些了,他们只能发出“我厌倦这诗意的生活”的强音!因为,解脱贫困才是他们的最大生存渴望,你不可能让一个还没有尝到过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农耕者去享受后现代的精神面包,所以,对一切城市文明的渴求成为农民工阶层的理想:“我害怕被绑在家乡的小山村里,怕日出而作,日落而眠的生活,一想到头伏在地上,屁股撅到天上在土里刨食的日子,一想到要和泥脱土坯砌房把骨头累折把腰累断的日子,一想到一辈子就喂猪种地养娃娃,年纪不大,就头发灰白腰杆佝偻脸上沟壑纵横愁容满面的日子,我心里就害怕万分,痛苦万分。”融入这个城市便成为民工们的最高追求目标,他们不但要取得这个城市的肉体身份的确认,更重要的是还要取得这个城市的精神身份证,做一个从里到外、彻头彻尾的城里人。因此,“我”才别出心裁地用到长安街接吻来证明自我在这个城市的存在!“我”的这个想法是蓄谋已久的,但是其目的性是非常清晰的:“想到长安街接吻这个念头于我太强烈了,我知道这个想法不是空穴来风,多少年的城市情结使我想以城市的方式来生活。”毋庸置疑,“生活方式”对于农民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才是检验城市人还是农村人的试金石,“生活方式”可以改变人,同时也能改变他者对你的身份认同,要使民工不再受城市人的歧视,“我”才从那些城市女人的白眼和咒骂中读懂了这生活的真谛,才想出了到长安街去接吻的妙招。这是一个农民工发自肺腑的心声,也是“我”向城市宣战的大胆行动计划。否则“一个从农村来的人有什么必要跑到长安街去接吻?接了吻又有什么意义?接了吻又说明了什么?这是荒诞而无聊的想法,但这个想法却成了我最大的心病。”对于这样一个在乡下人看来是荒诞的想法,如果实施的对象是一个城市姑娘的话,那么它只能是一个喜剧的结局,然而,“我”所面对的却是一个在农耕文明中长大,而在城市文明里又精神发育不全的村姑,那注定会是个悲剧。由于柳翠的拒绝,致使这个进军城市的计划一度落空,导致“我”成为残废。其实“在工棚里接吻和在广场上在大街上没有本质的不同。但我就是渴望着在长安街上接吻。在长安街接吻对于我意义非常重大,它对我精神上的提升起着直接的作用。城里的人能在大街上接吻我为什么不能,它是一种精神上的挑战,它能在心理上缩短我和城市的距离,尽管接吻之后并不能改变什么,

我依然是漂泊在城市的打工仔,仍然是居无定所,拿着很少的工钱,过着困顿而又沉重的生活,但我认定至少在精神上我与城市人是一致的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一个打工仔,他们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富足,更重要的是他们还需要获得一个人的尊严,一个城市边缘人起码的精神权利!但是,悲剧的冲突和剥夺这个权利的动能不是城市的制约,而恰恰是来自农耕文明的伦理道德的压力,来自柳翠冥顽不化的封建固执:“来自她的封闭、缺乏自信和不把自己当个人的想法,她把自己和城市的距离拉开,自觉地按乡村的做法一切自己约束自己。她极大地伤害了我,她在我走向城市的路途中猛的给我一闷棒,打得我趔趔趄趄几乎倒下。”这样的打击要比遭受城市的白眼和咒骂还要悲哀,它没有使“我”致命就算是幸运的了,当“我”从五楼的脚手架上摔下来成为残废的时候,才意识到“我的命运大概是永远做一个城市的边缘人,脱离了土地,失去了生存的根,而城市拒绝你,让你永远的漂泊着,像土里的泥鳅为土松土,为它增长肥力,但永远只能在土里,不能浮出土层。”虽然作品给了我们一个光明的尾巴,让柳翠配合“我”完成了在长安街接吻的壮举:“我和柳翠在众目睽睽之下,在车流奔驰之侧,在期待盼望之中,热烈而又真挚的亲吻起来了。掌声热烈地响起来,掌声不光来自簇拥我们来的民工,还来自所有围观的人。我的心被巨大的幸福所陶醉,我的灵魂轻轻地升到高空,在高空俯视北京。呵,北京真美。”这个浪漫主义的理想终于实现了!但是,我还是兴奋不起来,因为我还不相信城市有这样的包容性,我还不相信像柳翠这样代表着千千万万农民工的农耕文明的伦理道德秩序就会在顷刻之间化为乌有,而一步踏进城市文明的门坎。因为民族的劣根性也还残存在这个群体之中。永远的乡土和瞬间的城市,可能是农民难以进入城市的最后一道精神屏障,驱除这样一种前现代农耕文明精神形态中的积弊应该是乡土小说作家价值理念中必有的理性因素。

残雪的《民工团》所描写的民工生活也是悲惨的故事,但是,作家的落点仍然是对农民工群体中的那种相互告密的人性弱点进行揭露,不过,残雪从此也开始介入现实生活的描写,给出了农民工承受肉体的煎熬生活场景:那个工头三点过五分就叫醒他们去扛二百多斤的水泥包,简直就是个现代“周扒皮”的形象再生;民工掉进石灰池就回家等死;掉下脚手架就当场毙命„„就像灰子叔叔一再赌咒发誓不再到城里来打工,而来年又回到了这个群体当中那样,生存决定了这条道路是他们的惟一选择:“我要养活老婆孩子,如果不外出赚钱,在家乡就只能常年过一种半饥不饱的生活。”更可悲的是他们还得承受人与人之间的倾轧。这一切是使他们成为“城市异乡者”异化的原因——他们想成为残废者!那样就不再受肉体和精神的煎熬了:“我现在成了残废人了,你们来羡慕我吧。我一天要晕过去好多次。”“我的话音刚一落,房里的四个人就都嚷嚷起来,说他们‘巴不得成残废人’、‘巴不得晕过去’,那样就可以躺下了,那是多么好的事啊。”不幸的事变成了幸福的事,这究竟是农民工的幸事呢,还是不幸呢?我们在泪中看见了笑呢,还是在笑中看见了泪呢?!作品给出的最后问号应该是:农民如果恪守土地、恪守农耕文明的精神秩序,会不会“异化”呢?

同样是描写农民工的“异化”,荆永鸣却是一个专写农民工进城后所遭遇到文化尴尬的作家,他的系列作品所呈现的“尴尬中的坚守”正是作家对城市文化批判的折射,是对农民文化心理异化的深层揭示。他的《北京候鸟》(《人民文学》2003年第7期)更是体现了“进入都市中的外地人,总比城里人有着太多的阻隔,也有着太多的尴尬”。这是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之间产生的文化冲突:“我笔下的人物差不多都处在不同的尴尬里——一个保姆精心侍侯一个瘫痪的男人,在终于‘养活了’男人的一只手时,这只手却要去摸她的羞处(《保姆》)——是尴尬;卖烧饼的小伙子用刀子吓跑了撒野的城里人,事后自己的手却老是抽筋儿(《抽筋儿》)——是尴尬;一个餐馆里的伙计在警察‘查证’时,被吓尿了裤子之后才意识到自己“城市异乡者”的梦想与现实证件俱全(《有病》)——是尴尬;本篇中(《北京候鸟》)的来泰在城市的雨夜中找不到自己赖以栖身的居所,也是尴尬„„如此说来,‘尴尬’是不是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为我小说里的一种符号呢?”③

不要指望农民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和新的生活,就会赢得城市和城市人的青睐,严酷的市场经济准则不是以农耕文明的道德法则行事的,如果荆永鸣的系列小说还停留在对文化尴尬的无奈和怨恨之中的话,那么,更多的小说则是用血和泪来控诉城市文明给这群候鸟带来的肉体与灵魂的双重痛苦。乡土的富裕是要农民付出沉重的肉体代价的,何况即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未必就能够富裕起来。正如陈应松在《归来·人瑞》(《上海文学》2005年第1期)中描述的农民工工伤死后那样的情形:“摆脱贫困,总是要一代人作出牺牲的。”“桃花峪有二十几个妮子长梅疮,就是梅毒,没了生育,可人家楼房都做起来了,富裕村哪,哪像咱们这儿!后山樟树坪穷,可去年死了八个,挖煤的,瓦斯爆炸,一下子竟把全村人均收入提高了一千多块,为啥,山西那边矿上赔的么„„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种理念也正在渗透着一些过去沉湎于农耕文明而难以自拔的一些乡土小说作家当中,贾平凹也深刻地认识到:“农村城市化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现象,牺牲有两辈人的利益也是必然的。农民永远是很辛苦的,是需要极大的关怀群体和阶层。”④

但是,如何处理好关怀与批判的关系,的确是每一个乡土小说作家值得深思的问题。可 以看出,对农民出走所付出的血的代价,已经成为作家们所关注的普遍问题,尤其是农村的女青年在进入城市后的命运成为乡土小说作家们关注的焦点,因为她们不仅是构筑故事的最佳方式,同时又是透视乡土与城市的最好视角。在吴玄的《发廊》(《花城》2002年第5期)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种叙述:“我走进发廊街,就像回到了故乡。这感觉其实有问题。我的故乡西地,事实上,比发廊街差远了,它离这儿很远,在大山里面,它现在的

样子相当破败,仿佛挂在山上的一个废弃的鸟巢。我的乡亲姐妹们在那个破巢里养到十四、十五岁,便飞到城市里觅食,她们就像候鸟,一年回家一次,就是过年那几天。本来,西地和发廊毫无关系,就我所知,西地世世代代只出产农夫、农妇、木匠、篾匠、石匠、铁匠、油漆匠,教师匠也有的,甚至有巫师和阴阳先生,但没有听说过发廊和按摩,西地成为一个发廊专业村,是从晓秋开始的,历史总喜欢把神圣的使命交给一些最卑贱的人,几年前,那个一点也不起眼的小姑娘晓秋,不经意间就完全改写了西地的历史。”“发廊改变了我妹妹的命运,乃至全村所有女性的命运。通过发廊,女人可以赚钱,而且比男人赚得多,我妹妹一个月寄回家的钱,就比我父亲一年劳作赚的还多。后来,村里凡有女儿的,日子过得大多不错。从此,村人再也没有理由重男轻女,反而是不重生男重生女了。还有一个近乎笑话的真实故事,村里的一个妇女,突然伤心的痛哭,村人问她什么事这般伤心,那妇女伤心地说,她想起十五年前一生下来就被扔进尿桶淹死的女儿了,当时若不淹死,她现在也可以去发廊里当工人,替家里赚钱了。”是的,发廊生意不但改变了乡土的生存观念,而且改变了几千年来农耕文明依靠儿子传宗接代、延续农耕神话的生育观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从黄土地里走出去的一代青年妇女用她们的血肉之躯作代价,为中国乡土社会迈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原始积累做出了牺牲和贡献。如果从农耕文明的伦理道德来衡量她们的行为,无疑是不齿的。但是,从她们别无选择的人生选择来看,她们在无形中又对封建主义的伦理道德观念进行了毁灭性的颠覆,尽管它是以一种过激的、丑陋的方式呈现,但是,它的杀伤力却是巨大的。这是乡土的幸还是不幸呢?历史的进步往往是需要丑与恶作为杠杆的,任何一种文明在历史的进程中总是有其双重性的效应,这就是历史送给文明的礼物。所以,当农民工们在接受这份沉重的礼物时,应该保持什么样的价值理念呢?这正是乡土小说作家们需要正视的问题。

刘继明的《送你一束红花草》(《上海文学》2004年第12期)中美丽的姑娘樱桃就是用自己的色相为贫困的乡村之家建起了拔地而起的楼房,“这幢楼房算得上是全村最气派的房子了,村里在外面做事的人那么多,有几个像樱桃姐这样有本事寄钱回来,让家人住上楼房的呢?”可是,这贫困的乡村能够接纳她这个从都市里面走回来的游子吗?答案却是否定的。与其说她是死于假药的治疗,还不如说她是死于乡亲们的冷眼和闲言。她爱家乡的一草一木,尤其是那些随意开放的红花草,但是家乡爱她吗?她是在悲愤和郁郁中死去的。然而,樱桃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ziyuan/267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