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写作翻译】
终南望余雪
终年望余雪(一)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写作背景]
祖咏(699?-746?),洛阳人。
诗人多豪放,祖咏不例外。
公元720年,祖咏长安科举,待金榜公布时,没有自己的名字,有人欢乐有人愁,见那些题名者趾高气扬地走进尚书省大门,落地者大多投去羡慕的目光,然后怏怏而回。
祖咏不服,随即吟了一首诗,以泻私愤,这首诗有必要公布,因为看着解气。【终年望余雪】
《尚书省门吟》
祖咏
落去他,两两三三戴帽子。
日暮祖侯吟一声,长安竹柏皆枯死。
(前2句不太明白,“他”是不是“也”字?是后人抄错了。考中的也许是发给帽子吧,当时每次科举录取人数也就是几十人,比例极小,所以用“两两三三”。最后2句有劲,当时是傍晚,诗人先把自己封侯,然后骂街。)
2年后,也就是公元722年,祖咏又来了,这次试帖诗的题目是《终南望余雪》,要求是6韵12句的五言排律,这是严格规定,必须遵守。不拘豪放的祖咏受不了,觉得只要满足题意即可,没必要死板12句,他的答卷就是本文的这4句。
监考老师一看楞了,就问为什么?诗人只回答了2个字:“意尽”。
在中国,体制下的条条框框是不能违背的,这次诗人当然再次失败。但这首诗却留传下来,千百年来为后人称赞,细数科举考试中,有几首能如此?
[本诗简析]
解释题目。
终南:即终南山,在长安南大约60里。
考试是在正月,当时山上有积雪。这题目出的不仁义,相隔60里,眼神不好的,能看
清吗?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由于终南山在长安南面,看到的自然是它的阴面,所以诗人用“阴岭”。
是如何“秀”?
“积雪浮云端”说明终南山很高,积雪与云浑然一色,在诗人眼里就是“秀”。 这2句感觉一般,继续。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林表:林梢。 霁:雨、雪后天气转晴。
山上有积雪,山中的树梢上当然也会有,阳光下,整个树林也是皑皑一片,所以诗人用了“明”字。
这句感觉也一般。
“城中增暮寒”太突然,一下子到了晚上。唐代的进士考试一般从早晨5-7点开始,到晚上5-7点结束,自带食物,中午有吃饭时间。
有问题。
前面3句怎么看,也不像是晚上的景色,如此推测:
进士考试的内容较多,下午的时候,诗人开始写这首诗,当时阳光充足,但涂来涂去,已经到了晚上,也就有了最后这句,也就是说,这首诗从阳光充足一直写到傍晚,非常可能当时诗人也写了12句,但最后觉得其它8句多余,删掉后就剩这4句。
再说“城中增暮寒”。
题目是《终南望余雪》,我觉得这题目可以专写景,当然也可以写景抒情,诗人显然是想抒情。为什么最后这句抒情时写了“增暮寒”?是什么引发了他?
冬季的傍晚当然冷,尤其是下雪以后,路上的雪冻成冰,风吹冰面,那是刺骨的寒,北方人都有这体会。
这种冷是常识,感觉诗人这么写的理由还是不充分,再次推测:
唐代没有玻璃也没有透明塑料,既然是《终南望余雪》,那就须打开窗户,否则怎么“望”? 打开窗户就冷,在室内会感觉特别明显,由此,性情的祖咏才有感而发。
想说说对这首诗的总体感觉。
我的感觉很一般,前3句写景一般,最后一句抒情也一般,读完没有发自内心的喜悦或振动。
为什么选这首诗?
生活中,有的人无才无财无彩(较丑),但喜欢他(她)的性格,就愿意接触,就愿意在一起谈天说地,就这样,成为朋友。【终年望余雪】【终年望余雪】
通过这首诗带出的故事,我们了解了祖咏,欣赏他的性格,况且他还有才。只不过这种应试诗,豪爽的人不适合,没发挥出水平而已。
感谢这个故事,让我们与诗人近距离,再读这首诗时,有些亲切。
解析完毕。
======================================
公元724年,诗人终于金榜题名,后来经宰相张说推荐任驾部员外郎(驾部属尚书省兵部四司之一,负责往军队输送车辆、马匹等战备物资,驾部员外郞是驾部的副长官)。
张说罢相后,手下弟兄们相继倒霉,其他哥们被贬,祖咏首当其冲最厉害,没被贬而是直接免除官职,这肯定与他激进的性格有关。结果回老家洛阳闲居,王翰任汝州(今河南汝州市)刺史时,路过洛阳看望了诗人,闲着也是闲着,祖咏就与王翰一起去了汝州,被汝州的秀丽景色所吸引,动了在此隐居之心。
说干就干,回到洛阳后,变卖家产,然后定居汝州,沮丧的祖咏将自己的田园命名为“汝坟山庄”。
大概公元746年,诗人病死在自己的山庄内,终年48岁。
======================================
以诗人的思维去经营官场大多失败,现代人对这种结局或许心存轻蔑。
读以前朝代的诗评,几乎全部对这些失败者充满敬畏,现代人怎么了?
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拜金,道德丧失,唯利是图,灵魂严重贬值,内心充满肮脏,以成败论英雄,追逐中不择手段,没有廉耻。但随着拜金过程中的财富积累,人还会回到正常轨道上来,人文精神会逐渐复苏。(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例。)
拜金主义的结果,就是官员和百姓对财富的疯狂偏爱和掠夺,会给国家造成极大的伤害,同时,也是这个国家最危险的时候,这个时候,最易遭受外敌的入侵。
今天是平安夜,祈祷我们的国家能快速平安度过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早日安定,一个民族万万不能缺失正义和廉耻。
======================================
豪爽祖咏。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古诗诵读 终南望余雪-鄂教版【小学学科网】
终年望余雪(二)
xiaoxue.xuekeedu.com
古诗《终南望余雪》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图画,展开想象,在诵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受终南山的绮丽雪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想象古诗意境,感悟内在诗情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大意,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的美景,感悟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赏雪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武汉入冬以来的两场雪带给我们无数快乐,现在我们再次走进雪中,欣赏那美丽的景色吧!(课件出示雪景图)绮丽的雪景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生自由谈)
2、古往今来,人们对雪都情有独钟,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唐代诗人祖咏感受另一番雪景。请看老师板书诗题(板书课题),谁来读读诗题?(指名读)齐读诗题。
3、师:终南望余雪,这个诗题是什么意思呢?(远望终南山上未消融的积雪)残雪未消的终南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诗领略一番。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出示古诗)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读诗,集体正音,齐读古诗。
三、自学交流,明诗意。
1、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通顺,还要能明白古诗的意思。我们平时学古诗都有哪些方法?(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串联词义,明晰诗意;搜集资料,悟出诗情。)
2、今天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看看自学提示,请位同学读一读。
(出示自学提纲:
① 借助注释、插图和资料,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读懂的地方做批注,不懂的地方打上“?”。
xiaoxue.xuekeedu.com
② 读一读,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指名交流并带着理解读诗句。
5、秀丽的终南山上,洁白的积雪漂浮于云端,初晴的夕阳给树林涂上了淡淡的余晖,多美的景色呀!咱们回过头来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那精炼的语言。(齐读古诗)
四、入情入境悟诗情。
1、诗人祖咏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景)
学生边交流,教师边板书(阴岭秀、浮云端、明霁色)
2、(板书后配乐)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吧。(师配乐朗诵)
3、睁开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终南山北面被积雪覆盖,但白色的积雪中却透出了绿色的嫩梢。(能用你的读体现终南山的秀吗?)
预设2:我仿佛看到了终南山上的积雪很多很厚,直插云天,分不清哪是白云,哪是积雪。(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或读出“浮”的动感。)想看看这样的景色吗?(课件展示图片“浮云端”看到这样的美景,你的心情怎样?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过渡语:远望白雪皑皑的终南山,你看,高大俊秀的山峰直插云天,洁白的积雪漂浮云端,云、雪相映成趣,面对此番美景,诗人怎能不喜爱?不兴奋?他不禁赞道——(读前两行)他不禁赞道——(指名读)他由衷地赞道——(齐读两行诗)
师:除了白云积雪,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预设3:我仿佛看到夕阳西下时,落日洒满终南山的树林,树梢上闪着金色的光芒。(体会得真好,带着这种情感来读读这行诗。)
师:(配乐欣赏雪后初霁图)残雪、余晖,此时的终南山是如此沉静、秀美,真是别有一番意境在心头。面对这样的景色,你又有什么感受呢?(指名交流。预设:陶醉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
4、是呀,日暮西山,当夕阳慢慢坠下,那洒满林梢的余晖也逐渐消散,饱览终南山美景的祖咏回望长安,丝丝凉意已悄然而至,不禁情由心生,感慨道:城中增暮寒。(指名读)这行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心境?(板书:寒)齐读诗句
5、此时的诗人仅仅是感到了天气的寒冷吗?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许你会有不同的感受(介绍诗作背景)。
xiaoxue.xuekeedu.com
6、再来读读这句诗,说说你的感悟。(对“寒”的感悟:心寒)。
7、引读:是呀,余雪消融的黄昏,长安城也挡不住那冬日里的阵阵寒意,诗人不禁感慨:(齐读“城中增暮寒”。)回望繁华的长安街头,却仍有衣不蔽体的百姓流落街巷,诗人不禁感慨:(再读)夜幕降临,长安城中谁来怜惜那些挨饿受冻的人们?诗人寒由心生:(齐读)。
8、(配乐朗读)同学们,这就是诗人的情怀,终南山的美景带给他享受,却也挡不住他的忧愁。让我们再一次用我们的读走进诗人的内心,感悟他的心境。女生读写景的诗句,男生抒情,合作读。
9、我们一起齐读全诗。
五、背诵,拓展延伸。
1、《终南望余雪》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咱们学了还得试着背一背。(指名背诵)
2、终南山以其独特的景色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骚客游览,许多诗人也留下了吟咏终南山的佳作。课后大家可以收集积累。(课件出示课后拓展)
终南望余雪
终年望余雪(三)
龙源期刊网 .cn
终南望余雪
作者:金 炎 邬 帆
来源:《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0年第12期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载,这首诗是作者的应试之作。唐代考试定为五言十二句(即六韵)。祖咏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问他为什么不继续写下去,他答:“意尽”。虽只四句,却被认为是这次试卷中的压轴之作。
首句表明从长安望终南山,见到山的北面,因为背阳,所以有大量积雪。一个“秀”字,准确点化出终南山挺拔俊俏的神韵。次句用“浮云端”写出终南山的高峻。第三句“林表明霁色”,雪后初晴,山上林木树梢上抹上一层夕阳橘红的余晖,红妆素裹,分外妖娆。全诗四句其余三句都充满寒意,惟此一句闪现暖意,使诗句腾挪多姿。细想下来,这四句确已形成了完整的意境,再接下去必是画蛇添足。祖咏仅此四句交卷实为明智之举。
花艺作品介绍
古诗终南望余雪的诗意_终南望余雪阅读答案_作者祖咏
终年望余雪(四)
<终南望余雪>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祖咏。古诗全文如下: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古诗终南望余雪的诗意_终南望余雪阅读答案_作者祖咏。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鉴赏]
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付了一下,立刻写完了四句,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又坚持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山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使诗达到全新的境界。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
王士
终南望余雪翻译赏析_作者祖咏
终年望余雪(五)
<终南望余雪>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祖咏。其古诗全文如下: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终南望余雪翻译赏析_作者祖咏。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鉴赏]
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付了一下,立刻写完了四句,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又坚持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山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使诗达到全新的境界。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